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资料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资料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资料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

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

论文题目: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论文要求:

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

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

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

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

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

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

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

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

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

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

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

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

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

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1发展背景

2.2社会思潮

2.3代表人物及作品

2.3.1野口勇

2.3.2罗伯特·穆拉色

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3.1社会背景

3.2理论发展

3.3代表人物及作品

3.3.1户田芳树

3.3.2三谷徹

三:启示及借鉴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史

学生姓名:郑子寒

指导老师:方田红

摘要: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领邦,日本历史上曾以华为师,传统建筑与景观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的开放,日本的景观设计发展也逐渐受西方影响而西化,发展至今,日本景观设计不仅吸取的西方景观设计的风格,也融入继承着自身传统文化,对正处于开放时代,接受着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日本;景观设计;近现代;二战;传统

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在近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概念出现之前,日本与中国一样,对于美的追求和体验主要寄托于园林之中。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地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于人工之间见自然”,而是“自然之间见人工”。提到日本园林,则不得不提其中的精髓,枯山水。它所传达的“物哀”,“空寂”则概括的体现了日本审美观的整体特征。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自从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城市,城市结构由此引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破坏了原本脱胎于封建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布局。城市规模变得愈益庞杂,城市环境与面貌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环境秩序处于失措边缘。此时,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一个庞杂的系统。法国建筑家托尼·加涅(Tony Garnier)提出的“工业城市"理论,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 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玛塔(Arturo Soriag Matao)提出的“带状城市”理论以及起源于1516年空想主义家托马斯·摩尔(Sir Thomas More) 创造的“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等等城市规划理论就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即缓解当前城市状况,提升城市环境举措的一系列规划设计方案。其中对日本影响比较大的是“花园城市”理论,根据其理论发展情况,可以窥探日本城市发展的一些过程。

英国社会活动家爱奔泽·霍华德(Ebenzer Howard)于1898年提出了名为《明天——走向社会改革的和平之路》的研究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了“花园城市"(图卜1) 的构想。于20世纪初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在德国各地的住宅区规划中进行了推广。在此之后的10年里,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Letchworth城市规划为模式建设的新城广泛出现在北美、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各地。

其规划思想主要有如下五条:

1)购买农业用地,然后以圆圈方式规划,外边有环形的市镇围栏;

2)市镇区域设计在这个大圆圈的中心部位,尽量设计得比较紧凑,外围则保持田园状态,成为田园环绕带,包围内部的市区;

3)在市镇内部以功能划分工业区,居住区,农业区;

4)严格控制城市的范围,基本不允许“花园城市"向外扩张,也不允许市区占有农业区域,保持城市居住,工业区域和农业区域的比例,保证生活品质不变; 5)“花园城市"土地价值的自然增加(增值)用来作为城市本身的基本福利开支。 1920年,英国政府按照霍华德的构思建造了“李什沃斯市"和“魏温花园城市",由于花园城市理论中在城市外围建立绿化带,严格控制城市居民人口这两个方法,使城市不再是拥挤不堪,居住条件恶劣的中心,而是充满了田园景色的绿色空间。因此,欧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对于日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影响作用。二战后,“花园城市"思想在西方现代的郊区城市规划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应用。

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

日本古代城市主要受中国影响,隋唐后日本都城建设仿长安形制。以平城京和平安京为代表。1853(德川幕府朱期)年同本开埠后,以外国人居留地的设立为起点,西方城市的影响开始进入,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遭到放弃。日本近代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实际上也是接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西方化发展过程。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明治维新之后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幕藩时期,日本城市大多为消费中心.城市居民主要是统治阶级和为其服务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城市是日本现代文明的中心。19世纪70~80年代象征新时代的物质标识首先在东京出现并随之在日本传播。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日本早期的都市计划以照搬其他国家理论技术,并深受西化影响为基本特征。但二战后,其都市计划理论结合了国情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试图建立一条符合日本传统文化发展的道路。在都市名城保护,都市圈产业计划,交通规划等方面,本土设计师的景观方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对单纯抄袭西方模式的超越,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本土发展模式。而在日本景观发展过程中又深受其传统园林景观文化的影响,从全局的视野考察这一过程,能够为我国城市景观发展之路提供深入思考的切入点,同时也能够获得其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

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0世纪初,欧洲设计领域思潮波及日本,其中对日本产生影响的主要有新艺术运动,分离派,表现派和装饰艺术派。但是当西方文化的移植和消化达到了一定积累和深度,与社会深层的传统文化不可回避地发生冲突。同时期西方建筑

的新思潮也开始传入东方。这两方面的因素引发了对近代以来建筑全盘“西化"发展的反省,同时也波及城市景观思潮的起伏与交替。

日本的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战后高速增长时期,此后进入成熟阶段,经历了“分散——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标准S型曲线过程。都市计划在日本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丰臣秀吉时代。明治时代的1888年制定颁布了“市区改正条例”,被认为是日本现代都市计划的开端。1919年正式制定了“都市计划法”和“市街地建筑物法"。

由于日本近代有过多次重大天灾,以1872年银座大火,1891年浓尾大地震,1923年关东大地震为代表,造成城市和建筑的巨大破坏,但这些灾害都成为城市与建筑改造和发展的契机,促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相对积极的作用。在日本近代建筑发展兴盛时期出现的关东大地震,对日本近代建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注重技术,尤其注重抗震结构技术的倾向得到进一步确立,结构派建筑师成为中坚力量;震灾后奖励使用抗震耐火性能良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要求经济和功能的合理性,日本分离派建筑会(1920)所代表的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潮流终止了,功能主义取而代之。

但是在日本早期城市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尤为突出的是日本早期的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几乎没有什么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杂乱无章,基础设施建设又远远落后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致使城市问题更加突出。城市化带来了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公害”一词早在日本明治时期的大阪府令、113《河川法》中就己出现。在旧的城区,特别是城下町,交通主要靠水运,街道狭窄,只留有供步行和抬轿通过的距离,而且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大多设置有石垣、土坝、濠沟、瓮城、术门等,这些都成为通行的障碍。住房拥挤和交通不畅已经成为当时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1发展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于1945年对东京以及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进行了持续达几个月之久的燃烧弹轰炸,使其遭受了毁灭性破坏。况且当时的东京住房密集且多为木板结构,极易起火;消防能力极差。遭到攻击的地区大部分建筑物荡然无存,街道已无法辨识,只剩下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的残垣断壁。

二战后日本国民精神失落、迷茫,而此战后实存主义在日本迅速蔓延丌来,于60 年代达到高潮并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运动。

2.2社会思潮

1945—1950年,“功能主义”作为建筑思潮的中心,排除虚假的装饰。不过这一时期的世纪建筑活动不多,事实上,在复兴前的社会中,只是揭示了一种理想状态。随着经济的复兴,单是功能主义这一主张显然在理论上是贫乏的。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分永岭。

1950—1955年,在日本经济复苏期,在建筑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空白,开始在学习欧美尤其是建筑技术的开发中得到弥补与促进,并为之后日本的高速成长期奠定了物质基础。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经济高速成长开始时,日本

全国80%还是木构建筑,之后逐年减少,1963年占50%,1964年只占45%。从这方面的变化,反映出日本国民面对“传统”的轻装前进的态度。“求变”的民族传统占据主导地位,在变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1960年到70年代前期的日本城市设计思潮,以空间组织来解决特定问题,创造空间环境的建筑设计者是当时的主要力量。其太背景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城市改造的计划设想极其丰富。战后日本的城市设计逐渐明确了其综合调整职能。70年代后期,除了历史最长但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区美观制度外,在地区规划制度、地区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制度等城市规划制度中逐渐加入城市设计的考虑。而作为实体的城市为对象,开始提倡更加柔软型的城市设计。城市不仅是物质形态实体,更成为城市生活者心目中的有生命的意象存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逐渐成为强化城市意象、城市文脉的重要策略和表述形式。

2.3代表人物及作品

2.3.1野口勇

野口勇(1904—1988)的作品在日本和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现代运动一开始,日本的绘画,建筑和园林在西方艺术界引起很大反响。西方景观设计师在日本园林中发现了一种自然而意味深长的美。尤其是枯山水手法提供了对景观新的理解。它以简练的形式,特殊的材料,深邃的意境取胜,看起来正符合现代景观所倡导的原则。野口勇的杰出作品之一是为耶鲁大学稀有书籍及手稿图书馆设计的下沉式园林。该园林完全没有植株,只有集中于空间的大量雕塑群。经过精密切割的金字塔状大理石雕塑平衡着空间,并在光洁的地面上投下阴影。他的作品往往体现出景观、园林装饰手法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特征。野口勇为西方借鉴日本传统提供了范例,也为日本园林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3.2罗伯特·穆拉色

作为第三代日本移民,罗伯特·穆拉色(Robert Murase )在文化立场上完全是一个外国人,因此穆拉色在日本重新学习的过程,以及野口勇对他设计生涯产生的深刻影响,都能在他作品中找到东西方文化灵感激烈碰撞的火花。穆拉色不断地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对佛教的哲学思想、茶道、插花、笛子进行深入研究。受到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带有禅的意味,具有私密感和思想的深度。穆拉色的代表作是1990年建成的位于波特兰市河滨公园的日裔美籍人历史广场。这是一个向二战期间被囚禁的11万日裔美籍人道歉的纪念园,园中道路用玄武岩铺装而成,河岸边遍植樱花,春天美丽的花朵与租糙沉重的石块形成对比,不仅表达历史的严肃与沉重,更代表了今同的美好生活。穆拉色将景观、雕塑和文学融为一体,创造出这个不同凡响的纪念园。该作品获得1991年度美国景观协会奖。

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3.1社会背景

二战后70年代开始,日本城市景观设计活动的领域被拓展,并且有了更重要的发展内容。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

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自然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阪神大地震留下的深思,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来建造;解决协调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促使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

3.2理论发展

1992年主办的横滨城市设计论坛,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当时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在有关现代城市设计的大会综合报告中,国际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西村幸夫提出了以下九个要点:

①城市设计关系到城市政策的基柱;

②城市基础设施的有序化设计;

③使市中心成为适宜居住的场所;

④寻找历史文脉、挖掘城市个性;

⑤设计城市文化;

⑥探索与生态系统共存的模式;

⑦编制作为触媒(catalyst)的过程设计;

⑧通过非正式规划 (informalplan)达到多方协调与设计诱导的目的:

⑨城市形态问题的战略化。

这些有着明显的将城市空间形态战略化倾向,对物质实体和与物质实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网络都密切关注,是当今日本城市设计思潮的实际情况。

3.3代表人物及作品

3.3.1户田芳树

户田芳树认为的未来景观设计注重的三大领域

生态: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一体的景观设计,创造和再现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自然。

交流:创造更广泛的景观设计,站在利用者的角度去创造社会的绿色环境。

艺术:能够留在你心中的完美景观设计,超越专业领域,通过新的感性去创造景物与风景。

代表作品:绿色津南中央庭园。绿色津南中央庭园采用了自然中的“御神渡”现象(湖水结冰时出现的自然现象)为主题,将人工景观通过模拟自然的手法再现,从而拉近人与环境的心里联系。

3.3.2三谷徹

三谷徹的设计手法有:

1)没有设计的设计。

2)斜线条的应用。

3)与众不同的景观塑造。

4)注重植物色彩和夜景照明

代表作品:出云地区交易中心及站前广场。整个基地的设计使用“单元”划分,通过几何科学的理性计算,与四周环境有机结合,达到人与环境沟通顺畅的目标,并塑造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三:启示及借鉴

日本景观由于过分精致而缺少自然的野趣,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美的仔细推敲和精细提炼。因此日本现代景观的展示模式有古典景观控制下的现代呈现一说,其发展路程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在世界景观领域中独具特色。随着城市发展道路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在不同社会思潮与文化背景下呈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磨合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急速膨胀。从同样经过城市化过程中并出现相应问题的日本来说,许多现象值得我们从中进行反思并获得借鉴经验:

首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同于城市的健康发展。明治以来,日本城市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市民生活环境的畸形道路。工业污染、住房拥挤和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严重诟病。在日本城市化高速前进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工业发展的速度,城市人口过于密集,一些公害问题及“拥挤症”便显现出来。早在明治初期,就发生过几起重大的公害事件。其次,城市负荷过重,生活环境恶化,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同时市民的收入进而消费水平也大幅提高。但与此伴随的是,居民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和环境设计道路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不论是其规划手法,设计手段或者是相关的政策理论,都值得我们在展望未来的道路上获取更加有益,高效,持续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芸著.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2 [2]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一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沙永杰著.“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日本最新景观设计.[日]Landscape Design杂志社编.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谭建华.贺冰/译.场所与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美)理查德·瑞杰斯特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5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浅析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传统风貌与发展要求之间的关系成为城市改造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传统风貌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城市景观、文化、交通等各个功能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于1986年正式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并为了将这些历史文化名街有选择、有步骤的介绍给国人,展示给世界,于起,先后举办五届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先后评选出如北京国子监街、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南大街等历史文化名街。 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工作长期的重心之一,但对其研究和实践多从街区的商业形态、交通格局、邻里关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常忽略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形态。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列工程,不但涉及规划设计同时也包含法规管理,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国内在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教训,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与内涵,规划设计的内容与原则做一个初步探讨,为将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2.1历史遗留景观 历史遗留景观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指客观存在的景观,包括街区中的历史遗存建筑、历史特色要素、街区空间格局以及天际线景观等。非物质景观是指能够反映街区独特历史文化内容的景观,包括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俗礼仪等。历史遗留景观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精神,对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街区中的遗存建筑和历史特色要素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单元,她们的形态风格是不同时期,不同建筑材料以及不同风俗习惯的反映,是历史的演变及文化的沉淀。山西省晋中平遥县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街道两侧的店铺具有明清风韵,全长750多米,沿街建筑考究,雕刻和绘画手法细腻精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涤荡,古风犹存(如图1)。 生活习俗和民俗礼仪反映了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地域性,构成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特殊性,同时对景观的发生发展也具有约束性和引导性。 2.2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物以及天象等,它们是景观起源的基础,不可更改且十分珍贵,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一、园林围墙 空间、组织景色、安排导游而布置的围墙。这种情况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经常见到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破墙透绿"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对围墙的要求正在起变化,设计园林围墙时要尽量做到: 1 能不设围墙的地方,尽量不设,让人接近自然,爱护绿化。 2 能利用空间的办法,自然的材料达到隔离的目的,尽量利用。高差的地面、水体的两侧、绿篱树丛,都可以达到隔而不分的目的。 3 要设置围墙的地方,能低尽量低,能透尽量透,只有少量须掩饰隐私处,才用封闭的围墙。 4 使用围墙处于绿地之中,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减少与人的接触机会,由围墙向景墙转化。善于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有而似无,有而生情,才是高超的设计。围墙的构造有竹木、砖、混凝土、金属材料几种。 5 竹木围墙:竹篱笆是过去最常见的围墙,现已难得用。有人设想过种一排竹子而加以编织,成为"活"的围墙(篱),则是最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墙垣了。 6 砖墙:墙柱间距3-4米,中开各式漏花窗,是节约又易施工、管养的办法。缺点是较为闭塞。 7 混凝土围墙:一是以预制花格砖砌墙,花型富有变化但易爬越;二是混凝土预制成片状,可透绿也易管、养。混凝土墙的优点是一劳永逸,缺点是不够通透。 8 金属围墙: 1)以型钢为材,断面有几种,表面光洁,性韧易弯不易折断,缺点是每2-3年要油漆一次。 2)以铸铁为材,可做各种花型,优点是不易锈蚀又价不高,缺点是性脆又光滑度不够。订货要注意所含成分不同。 3)锻铁、铸铝材料。质优而价高,局部花饰中或室内使用。 4)各种金属网材,如镀锌、镀塑铅丝网、铝板网、不锈钢网等。现在往往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取其长而补其短。混凝土往往用作墙柱、勒脚墙。取型钢为透空部分框架,用铸铁为花饰构件。局部、细微处用锻铁、铸铝。围墙是长型构造物。长度方向要按要求设置伸缩缝,按转折和门位布置柱位,调整因地面标高变化的立面;横向则关及围墙的强度,影响用料的大小。利用砖、混凝土围墙的平面凹凸、金属围墙构件的前后交错位置,实际上等于加大围墙横向断面的尺寸,可以免去墙柱,使围墙更自然通透。 二、园亭 的亭,另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票亭、售货亭等。 "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园亭是供人歇息休憩的地方,这是本文要叙述的对象。 园亭的位置选择 景好的地方,使入内歇足休息的人有景可赏留得住人,同时更要考虑建亭后成为一处园林美景,园亭在这里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园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摘要:本文以宽窄巷子为例,分析了环境艺术设计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作用和意义,并通过对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的环境艺术要素、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各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宽窄巷子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一大特色——碰撞。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环境艺术设计 1、历史街区改造与环境艺术设计 1.1历史街区改造的现状与意义 城市历史街区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 优秀的历史街区改造能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的相互融合。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出具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文化感的城市空间是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各地政府都打出“历史”牌,希望借助具有地域文化和历史氛围的古代建筑或历史区域营造更具特色的“地方名片”,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改造工程上马。一方面,这些改造项目对保护历史建筑、弘扬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千篇一律的改造模式让不少历史街区丧失了原有的独特光彩,成为不伦不类的“政绩工程”。如何做好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2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是指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其中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 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是指构成环境景观的物质要素;意识形态主要是指影响指导人们行为的精神因素。环境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追求的目标,其任务在于设计出最优化的“人类——环境系统”。 1.3环境艺术设计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重要作用 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中,人们往往将作为历史遗存的实体的历史建筑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而忽略了其区域环境的打造,这也是不少历史街区改造工程失败的原因。 街区是以三维呈现的实体,也以三维围合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维度——时间,历史街区则表现出其在城市中独特的地域风貌。这种历史感不是建筑与建筑年代或者与建筑形式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空间的营造来让人们感受到历史街区在时间与空间中存在的意义,良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对历史文化氛围的营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成都宽窄巷子商业街区概况

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及发展

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景观设计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进行基本介绍,并且分析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脉景观设计传承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国各地景观建设如火如荼。当下,各种各样的景观作品不断呈现,其中虽然也不乏优秀作品,但是很多设计作品忽略了与历史文脉的结合,而在景观设计中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概述 1.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艺术设计就是在相应的范围内,将雕塑、建筑、绿化以及公共设施等通过综合布局,将建筑物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为具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体现出艺术文化氛围。景观设计的内容通常体现在四个领域,建筑、美术、城市规划以及园林。通俗的讲,景观设计就是美化环境。如果景观在表达文化含义时注重形式,忽略了艺术内涵,那么欣赏者在观赏时就无法与景观产生任何的交流。 2.历史文脉含义。历史文脉,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综合,同时也是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历史文脉的形成一方面与特定

地域的生活有关,同时还与历史的环境关系密切,它反映出的是社会历史。历史文脉记载着历史,同时体现着历史的特征。在当前日益同化、失去个性的社会上,历史文脉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文脉中的特定历史和意义文化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历史时代的烙印已经流传至今。所以,现代人可以通过研究时代元素的物品来分析当时的文化特征。 3.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失,过去遗留下的事物已经成为历史,而这种历史又被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文化古迹、历史事迹、雕塑、风土民俗、音乐、舞蹈等,人们只要看到这些不同形式的表现内容,就能够回忆起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景观设计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对设计对象的符号形态进行设计。所以,在设计时,应当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脉,让景观的核心以历史文脉来体现出来,让历史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要使用多种设计手段,将历史文化加入到景观设计当中,让历史文化以这种形式发展下去。现代的景观设计更加强调以人为本,要体现出人与历史文脉、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只有认识到历史文脉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在景观设计时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作用,创造出属于我们当前时代的景观符号。 二、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历史文脉的意义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简短版(中国历史纪年对照) # 大和时代(250年-710年) 又分为古坟时代(250–538年)(三国魏少帝嘉平二年-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和飞鸟时代(538–710年)。 日本本土还没形成一个集权式或分权式的政府体系,仍是以部落为中心。 佛教传入日本 圣德太子(574年-622年)(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模拟隋朝提出十七条宪法。 #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唐睿宗景云元年-唐德宗贞元十年) 710年(元明天皇和铜三年):元明天皇遷都至平城京(奈良)。 753年(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鉴真第六次东渡。 794年(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至平安京(京都)。 #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本古代最后一个时代。 1001年至1008年(一条天皇长保三年至一条天皇宽弘五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源氏物语》成书。 1167年:(六条天皇仁安二年/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平氏全盛期〉。 1180年至1185年(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至十二年):源平合战,平家灭亡。 #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元文宗至顺四年) 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源赖朝任征夷大将军,镰仓幕府政权开始。日本幕府政治制度开始,并绵延700余年。 1203年(南宋宁宗嘉泰三年):源赖家被北条时政所杀。北条时政任执权。 1333年(元文宗至顺四年):足利高氏倒戈,攻下镰仓,最后一代执权北条高时自杀,镰仓幕府〈北条氏〉灭亡。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 #建武新政(1333–1336年) #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元惠宗至元二年-明神宗万历元年) 又分为两个阶段:南北朝时代(1336年-1392年)和战国时代(1467–1573年)。 1336年:足利尊氏任征夷大将军,北朝建立。 1392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南北朝统一〈北朝胜〉。 1467年(明宪宗成化三年):应仁之乱,战国时代开始。 1560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桶狭间之役〈织田信长讨伐今川义元〉。 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织田信长追击足利义昭,室町幕府灭亡。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 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杀织田信长〉。 1600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关原之战。德川家康取得统治权。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清同治帝同治六年) 1603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江户幕府确立〉。 1867年(清同治帝同治六年):大政奉还。幕府时代结束。 #近现代(1868年-现在)(清同治帝同治七年-现在) 1868年至1912年:明治时代。 1868年(清同治帝同治七年):明治维新开始。 1912年至1926年:大正时代。 1926年至1989年:昭和时代。 1989年至今:平成时代

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

大学世界史重大事件时间表(完整版)适用于大学、高中、初中生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九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

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 (一) [来源] 中国园林[作者] 卡尔·斯坦尼兹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亚历山大与维多利亚·维利终身教授,早年师从城市设计泰斗凯文·林奇,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1966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是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教育家,历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主要学术主持人,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负责人,对现代规划理论有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在景观视觉分析、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1984年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教育成就奖,1999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突出成就奖。斯坦尼兹教授同时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我作为一个教师、研究者和景观规划师,主要受到的是欧美文化的影响,但在研究生时期就学习中国文化及亚洲文化。因此我清楚地知道,景观规划的概念并不仅仅起源于欧美。严格地讲,我也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景观规划师,而且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景观规划师。 两年多前,我就一直想作一个报告,以告诉大家前人的思想如何影响我现在的工作,今天很高兴能给大家作这么一个报告。在报告中,你们所见到的不是一些著名项目的幻灯,而是关于大约30个重要人物的介绍。对于其中每个人,我将展示他(她)的照片并介绍其生平。更重要的是,我将介绍蕴藏在他们所作项目背后的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报告是非常简短的,这30个人每位都有不凡经历,而对我而言,他们每人可能会有一两个重要的思想影响至今。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最好的定义是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68年所写的《工艺科学(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中提出的,他写道:所谓设计,就是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但是设计对象的尺度和比例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就小尺度而言,我们可以在一个地块上设计住宅;在中等尺度上,我们可以规划新开发区或新的城市公园;而在大尺度上,我们可能会规划一个新居民点或制定一个区域保护战略。一个规划设计师会做某一尺度上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他能做其他尺度上的设计。而我本人更感兴趣的是做大尺度的、战略性的景观规划。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小尺度的设计,只是认为大尺度的景观规划更加重要。今天的报告将主要侧重于大尺度上的景观规划。 今天我最初的两个主要例子,都是中国南宋时候的案例。第一个例子是杭州,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日本历史大事件年表 1.先土器时代(?—1万年前) 日本全域出现原始人类活动。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日本列岛形成。大陆人移居日本列岛,成为早期居民。开始制作、使用石器。 2.绳纹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绳纹土器出现,制作技术不断提高。 竖穴居住,瓮棺出现。 陶制或木制的工艺品及屈葬、拔牙习俗盛行。 母系氏族形成,原始农耕出现。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后半) 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 北九州地区稻作与金属器出现、弥生土器发达。 大陆系统的磨制石器、铁制工具、木制农具出现。 稻作波及中国、四国、近畿、关东、东北等地区。 大陆青铜器如铜剑、铜铎等传入。 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

4.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 3世纪左右,在奈良县一带兴起了大和国,并且逐渐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首领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 6世纪,日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5.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こふんじだい】 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600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大化改新之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 587年,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大化革新”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

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 2003-2-19 9:34:03 《中国园林》2001《设计新潮》2002/1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阅读5620次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 ——在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演讲 《中国园林》2001 《设计新潮》2002/1 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亚历山大与维多利亚·维利终身教授,早年师从城市设计泰斗凯文·林奇,并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从1966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是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教育家,历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主要学术主持人,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负责人,对现代规划理论有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在景观视觉分析、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以及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等诸多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1984年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教育成就奖,1999年获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突出成就奖。斯坦尼兹教授同时也是包括北京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在内的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 我作为一个教师、研究者和景观规划师,主要受到的是欧美文化的影响,但在研究生时期就学习中国文化及亚洲文化。因此我清楚地知道,景观规划的概念并不仅仅起源于欧美。严格地讲,我也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我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景观规划师,而且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的景观规划师。 两年多前,我就一直想作一个报告,以告诉大家前人的思想如何影响我现在的工作,今天很高兴能给大家作这么一个报告。在报告中,你们所见到的不是一些著名项目的幻灯,而是关于大约30个重要人物的介绍。对于其中每个人,我将展示他(她)的照片并介绍其生平。更重要的是,我将介绍蕴藏在他们所作项目背后的重要思想。同时,这个报告是非常简短的,这30个人每位都有不凡经历,而对我而言,他们每人可能会有一两个重要的思想影响至今。 关于我们这个学科最好的定义是赫勃特·西蒙(Herbert Simon)在1968年所写的《工艺科学(The Science of Artificial)》中提出的,他写道:所谓设计,"就是找到一个能够改善现状的途径"。但是设计对象的尺度和比例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就小尺度而言,我们可以在一个地块上设计住宅;在中等尺度上,我们可以规划新开发区或新的城市公园;而在大尺度上,我们可能会规划一个新居民点或制定一个区域保护战略。一个规划设计师会做某一尺度上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他能做其他尺度上的设计。而我本人更感兴趣的是做大尺度的、战略性的景观规划。在这里我并不是贬低小尺度的设计,只是认为大尺度的景观规划更加重要,7今天的报告将主要侧重于大尺度上的景观规划。 今天我最初的两个主要例子,都是中国南宋时候的案例。第一个例子是杭州(图1),为什么西湖是一个如此重要的例子呢?这是因为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有意识地决定在这里进行大尺度的景观改造(图2),而这个景观最终却变成了自然景观。现在大多数人仍认为景观规划只是一种保护性的规划,西湖例子可以证明景观规划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筹划。西湖的规划最初是出于防御、供水和农业的目的,但是从一开始,它就成为一个美丽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景观。一个伟大的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具有实用性,另一个方面要具有精神含义。但同时也正因为此,西湖现在面临好多新问题。图3是供旅游者浏览的一张图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湖面占据了整个图幅的3/4,而今城市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给西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甚至会损害整个西

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

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景观“场所精神”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研讨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 史,地方特色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居住景观场所精神 ABSTRACT:Following study on the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author propose some principle and advice about design on the important of the cities’history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Historical and culture city,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Place meaning 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居住区景观存在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的历史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作为世界上 一支从来未曾间断的文化奇迹一直传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 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自1982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审批公布了99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 市虽然有大有小且性质不同,但是有着共同的特点:“保存文物特别 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本文重点研讨在 历史文化名城中新建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保持其城市历史,地方特色 的重要性并对此提出一些设计原则与建议。 尽管人们已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了一些了解,但仍有必要对相 关概念作简要回顾。应该看到,当前我国一方面呼吁保护历史文化, 另一方面却又在大拆大建,“中国20年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性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欧洲深厚的园林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蕴育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诞生,它的发展经历了各种风格形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在全球化进程急速推进的今天,欧洲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仍然以其对传统和地方性的尊重,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对各种艺术观念与形式的借鉴而在当代世界景观舞台上独树一帜,引领潮流。 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萌芽 随着欧洲工业城市的出现和现代民主社会的形成,欧洲传统园林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开始向现代景观空间转化。英国设计师莱普顿(H.Repton)被认为是欧洲传统园林设计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最早从理论角度思考规划设计工作,将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对自然与非对称趣味的追求和自由浪漫的精神纳入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理性功能秩序,他的设计注重空间关系和外部联系,对后来欧洲城市公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英国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许多城市环境恶化,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政府划出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和注重环境的新居住区。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艺术家针对工业化带来的大量机械工业产品对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威胁,发起"工艺美术运动",他们推崇自然主义,提倡简单朴实的艺术化手工产品,在他们影响下,许多景观设计师抛弃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转而追求更简洁、浪漫、高雅的自然风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艺术思潮的转折时期,发源于比利时、法国的"新艺术运动"进一步脱离古典主义风格,为现代主义风格做准备,一些建筑师的景观设计作品从自然界的贝壳、水漩涡、花草枝叶获得灵感,采用几何图案和富有动感的曲线划分庭园空间,组合色彩,装饰细部。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诞生 "新艺术运动"引发了欧洲艺术的现代主义浪潮,到1920年代初,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在一些小规模的庭园中尝试新风格,通过直线、矩形和平坦地面强化透视效果,或直接将野兽派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案、线型转换为景观构图元素。 1925年巴黎的现代工艺美术展览会是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后,更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新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环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于设计的别墅以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将建筑嵌入自然;英国现代景观设计奠基人唐纳德(C.Tunnard)则在理论上指出现代景观设计的3个方面:功能、移情、美学。 193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和英国唐纳德等人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引入美国,在他们鼓励、引导下,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等人发起"哈佛革命,宣告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 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发展 二战结束后,欧洲在一片瓦砾堆中开始重建,许多城市的新规划将公园绿地作为重要内容。。以瑞典为代表的"斯德哥尔摩学派"进一步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许多城市将公园连成网络系统,为市民提

日本年代表

平安时代794~1192 江户时代1603~1867 绳文时代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曰本最原始的时代。人们住洞穴、逐渐发展成部落,过着采集、捕鱼、狩猎生活。绳文是指出土的当时的绳文陶器,是那个时期的标志。 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 标志是弥生陶器的出现。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开始种植水稻,使用各种金属器,例如铜剑、铜矛等。当时曰本总称为“倭”,分为许多小国。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奴”国王曾遣使通汉,接受了后汉光武帝所赠与的刻有“汉委奴国王”五字的金印,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福冈县被发现。三国时期(3世纪),“邪马台国”的女王送使者到魏,魏的使者也来到了邪马台国。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学术界长期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古坟时代3世纪后期~7世纪 初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全国各地,因此被称为“古坟时代”。这个时期,大量中国的知识、技术传入曰本。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等技术,并开始使用中国汉字。6世纪,曰本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曰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致力于政治革新,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 以奈良南部的飞鸟地区为中心的时代,与古坟时代有重叠的部分。645年,孝德天皇政权颁布《改新诏书》,被称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之后,曰本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从这个时期开始,曰本派遣了很多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政治、法律、文化及佛学知识。702年,曰本向中国唐朝政府告知国号为“曰本”、君主为“天皇”。 奈良时代710~794 710年,曰本定都平城京(现奈良)。平城京是曰本仿造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的。这一时期,曰本继续派出遣唐使,其中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成绩优异,留在唐朝任职,并与李白等文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一时代,中国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六渡曰本失败,第七次终于成功。鉴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传到了曰本,受到曰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奈良的唐招提寺里,至今还供奉着鉴真的塑像。另外,这个时代还诞生了曰本历史上几部著名的书籍,如《万叶集》、《古事记》、《曰本书记》、《怀风藻》。 平安时代794~1192 794年曰本迁都平安京(现京都)。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不再大量摄取中国文化。这个时期主要是藤原家族执掌政权,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此期间,曰本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并诞生了一批反映贵族文化的文艺作品,如《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

建筑景观设计几个基本元素(二)要点

建筑景观设计几个基本元素(二) 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 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 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 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 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线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园路,是园路的延伸和补充。 三是,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路。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如南汇的滨海人工森林公园。 园路的线型 (1)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园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2)园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园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3)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历史老街区的景观空间改造及规划设计研究 内容摘要顺城巷曾经是调动兵马、输送物资的马道巷,现在已逐渐成为西安人品茶、会聚亲朋的幽静去处。所以其对于人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国内一些优秀的街区改造案例,借鉴其优点和经验对西安顺城巷街区的改造作一些参考。把其打造成一个有吸引力、有特色、有魅力的公共休闲空间。 关键词历史老街区空间改造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绪论 西安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历史老街区众多。而我们下面要改造的是西安顺城巷中的一段。本文将要为西安古城设计一个依托城墙、适于步行并共享城市生活的公共休闲空间系统,探索低碳生态原则指导下的旧城更新改造方式。重点考虑未来城市休闲生活与空间需求的关系、建筑空间域城墙景观环境协调的关系、慢行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旧建筑利用与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等。 2.西安顺城巷老街区改造前项目分析 2.1基地概况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我们选取位于明

城东北角作为规划设计对象,基地范围是从尚勤门到朝阳门这一段城墙向内延伸的一个街区范围。 2.2交通分析 在我们所选取的基地周边,分布有许多重要的节点资源,有陇海线上的重要站点,人流密集的西安火车站,有不可或缺人们守望了千年的城墙,有现代的各种大型商业,有大块的公园体育设施等。在我们的基地内部,用地现状的结构十分简单,主要是大片的闲置待开发用地和成片的居住用地,少量的商业,医疗和教育设施用地。基地外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是火车站出来的解放路和基地南界的东五路,次要交通道路主要是南北向的尚勤路、尚爱路、顺城东路和东西向的顺城北路和东八、七、六路,连接基地和外部。基地周边的主要地铁和公交站点,地铁一、二号线已经建成,四号线正在建。但是对于基地的站点还是有点距离,所以不难看出,基地的公共交通可达性不高。 基地内部主要有几条均为东西向的道路,都是生活性道路,尤其是位于两个社区之间的东六路,街道生活丰富,沿街都是小型简易的商贩,还有一个大型的农贸市场,服务于旁边的居民;更为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基地内部的静态交通组织混乱,占用了大量的公共空间。 2.3社会分析 根据调查的抽样人群进行分析,主要有商贩、游客、老

日本历史年表详细

日本历史年表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57 垂仁天皇 [BC.29-70] 倭奴国王朝贡后汉,光武帝授汉委奴国王印。 107 景行天皇 [71-130] 倭国王升入贡后汉,献奴隶160人。 146 成务天皇 [131-190] 倭国大乱,女王卑弥呼立。 192 仲哀天皇 [192-200] - 239 - 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带方郡。魏明帝赐金印紫绶与亲魏倭王的称号。266 - 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 300 应神天皇 [270-310] 古坟文化。大和朝廷统一大半国土。 [编辑]大和时代 西元年天皇大事记 367 仁德天皇 [313-399] 百济朝贡日本。 369 出兵朝鲜南部,前后任那成立。391 破百济、新罗。 404 履中天皇 [400-405] 与高句丽作战于带方。 406 反正天皇 [406-410] - 413 允恭天皇 [412-453] 倭王赞遣使朝贡东晋。 438 倭王珍遣使朝贡东晋,封安东将军。443 倭王济遣使朝贡宋朝。 453 安康天皇 [453-456] - 462 雄略天皇 [456-479] 倭王兴袭爵。 478 倭王武遣使入宋上表,封安东大将军。 480 清宁天皇 [480-484] - 488 仁贤天皇 [488-498] -

498 武烈天皇 [498-506] - 512 继体天皇 [507-531] 大伴金村割任那四县给百济。 522 司马达到日本后,在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安置佛像。527 筑紫国造磐井叛乱 (磐井之乱)。 531 安闲天皇 [531-535] - 538 宣化天皇 [535-539] 佛教正式传日,百济圣明王献佛像经典。 552 钦明天皇 [539-571] 百济国圣明王遣使,赠日本国释迦牟尼佛金铜像一尊及幡幢和经论。 553 百济贡医易历等博士。562 新罗灭任那日本府。 584 敏达天皇 [572-585] 日本始有出家者。 587 用明天皇 [585-587] 苏我马子杀物部守屋。 592 崇峻天皇 [587-592] 苏我马子杀崇峻天皇。推古天皇即位。 [编辑]飞鸟时代 西元年年号天皇大事记593 - 推古天皇(女) [592-628] 圣德太子摄政。建四天王寺〈难波〉。 594 颁布兴荣三宝之诏。 599 初次派遣使者(遣隋使)到中国留学〈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603 制定官位十二阶。 604 日本开始采用历法。制定《宪法十七条》。 606 规定各寺每年四月八日〈浴佛会〉及七月十五日〈孟兰盂会〉设斋会。 607 派小野妹子入隋朝贡。建法隆寺〈为日本流传下来最早的木造建筑〉。第二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08 隋使斐世清来日,派小野妹子再次入隋,留学生高向玄理等随行。614 第三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留学。 622 圣德太子去世。 624 开始设立僧官制度〈分僧正、僧都及法头三等〉。 625 高句丽沙门惠观传入三论宗。 630 - 舒明天皇第一次遣唐使,派犬上御田锹等入唐。

景观设计基本元素

景观设计基本元素 园路 园;路;这里所说的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下面是笔者在设计公园、人工森林所考虑的几方面问题,供读者参考讨论。 园路的功能 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总之,园路引导游人到景区,沿路组织游人休憩观景,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回想杭州胡绪渭先生在讲解花港观鱼牡丹园时,对梅影坡的分析论述是极有启发意义的;对着梅桩,铺砌其倒影的地面。此情此景,让人浮相联翩,流连忘返。园路的类型和尺度 一般绿地的园路分为几种: ●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一l米。

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目的,但又不失为园林一景。这里要强调的有三点:一是,园路的铺装宽度和园路的空间尺度,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旧城区道路狭窄,街道绿地不多,因此路面有多宽,它的空间也有多大。而园路是绿地中的一部分,它的空间尺寸既包含有路面的铺装宽度,也有四周地形地貌的影响。不能以铺装宽度代替空间尺度要求。一般园林绿地通车频率并不高,人流也分散,不必为追求景观的气魄、雄伟而随意扩大路面铺砌范围,减少绿地面积,增加工程投资。倒是应该注意园路两侧空间的变化,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并借以解决节假日、集会人流的集散问题。园林中最有气魄、最雄伟的是绿色植物景观,而不应该是人工构筑物。二是,园路和广场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上述的路宽,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是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60~70年代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草地,被喻为金子铺出来的,就是这个原因。现在很多规划设计,反过来夸大第五立面、铺砌地坪的作用,增加建设投资,也导致终日暴晒,行人屈指可数,于生态不利,不能不说是一种弊病。当然,这也和园林绿地的性质、风格、地位有关系。例如,动物园比一般休息公园园路的尺度、密度要大一些;市区比郊区公园大一些;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建筑密集,铺装地往往也大一些。建筑物和设备的铺装地面,是导游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