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关于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α、β、γ射线)

一、放射性元素

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钋、氡(气体)、钫、镭、锕、钍、镤和铀,其中铀和钍最为常见;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锝、钷和原子序数大于 93 的元素,比较出名的就是锝(用于医疗)和钚(用于核工业)。

二、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例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就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氚(T),它们的原子内都只有一个质子,但分别有 0、1、2 个中子。在自然界,H 占氢元素的 99.98%,D 占 0.016%,T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自然界里极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间作用,通过核反应生成的)。这三种同位素里,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C-12,C-13,C-14,

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万分之一),可以用来测文物年代。

钾(K)在自然界也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钾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来源之一。

铀(U)在自然界同样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碳和钾虽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极少,所以这两种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更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由人工合成,服务于国防、生产、科研、医疗等领域。

原子弹威力不等同于放射性危害很多人对放射性的过度恐惧来自于原子弹,但放射性危害只是原子弹的第三重影响,原子弹最大的破坏力来自于光热和冲击波,它们是裂变反应(而非放射性)的结果。当较重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时会发生质量亏损,损失的质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能量 = 质量 x 光速的平方)转换成了巨大的能量。例如,1945 年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裂变反应中仅有 1g 的质量转化成能量,但它的威力却相当于 16 万吨黄色炸药发生爆炸,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并造成十几万人当场死亡。随之而来的才是漫长的放射性危害,而放射性危害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

三、三种射线

放射性物质具有α和β衰变形式,分别释放出α射线和

β射线,多余的能量通过γ射线释放。一般放射性物质衰变的时候,α、β、γ三种射线同时产生。

α射线是氦原子核(两个质子,两个中子),带两个正电荷;β射线的是电子,带一个负电荷;γ射线是是光子(电磁波),只是波长更短,能量更高。三种射线中以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对人体伤害最大,但其穿透力相当弱,几厘米的空气或纸张就能完全挡住α射线,更不用说穿透皮肤了;β射线电离能力较弱,但具有较好的穿透力,可以被 3mm 的铝板阻挡;γ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超过 X 射线,可以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由于它的电离能力最弱,所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最小。?

α和β射线经过几英寸的空气或者普通玻璃就会被阻隔,γ射线穿透力虽强,但对人体的伤害也最小,所以放射性物质在体外对人造成的危害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危害就要大得多,这在后文的“内照射”中将作解释。有一点要记住,α射线的内照射是各种放射性危害中最大的。

四、半衰期

? ?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在释放α、β、γ射线的同时,会衰变成其它元素,这种衰变有一定的速率。当原子中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在自然界,只有 4 种主要的放射性元素和地球寿命差不多:

? ?? ???铀-238:半衰期是 45 亿年

? ?? ???铀-235:半衰期是 7 亿年

? ?? ???钍-232:半衰期 140 亿年

? ?? ???钾-40:半衰期 12.8 亿年

其它天然放射性元素钋、氡(气体)、钫、镭、锕、镤都是铀-238、铀-235、钍-232 衰变链中的产物。很多放射性元素因为半衰期较短,在自然界几乎已无存在其矿物:例如钚最稳定的同位素钚-244 的半衰期是 8200 万年,对于 46 亿年的地球历史来说,天然存在的钚早就减半减半再减半了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可以说没有了,更不用说聚集成矿了。所以,放射性矿物不是含铀就是含钍(钾-40 只占钾元素的 0.01%,含量太少了)。

通常来说,半衰期越短的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也越强。钍-232 的半衰期是 140 亿年,放射性是 4 种主要放射性元素中最弱的。值得一提的是氡,它是放射性监测的重点对象,因为它是气体,容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形成内照射。让人高兴的是,氡的半衰期只有 4 天,不用多久它就可以大部分衰变成稳定元素,而不再具有放射性。但危险之处也在此,短半衰期意味着它的放射性更强。

利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例如 C-14 测年法:古代生物在活着的时候,不断从环境摄入C-14,机体维持着 C-12 和 C-14 的平衡。当生物体死后,新陈代谢停止,体内的 C-14 因为衰变而逐渐减少。由于 C-14 的半衰期是 5730 年,可以根据 C-14 的残留推算出生物的年代。C-14 只能准确测出 5-6 万年以内的出土文物或化石,对于例如生活在五十万年以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利用 C-14 测年法是无法测定出来的。

在核医学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的核素是锝99m,半衰期只有6.02 小时,射线能量适中,可利用其杀死癌细胞,但又不至于在体

内长留。

五、天然本底辐射

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构成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在各类岩石、土壤、水体、大气、乃至人体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放射性元素存在。你知道铀在地球上的含量有多少吗?平均每吨地壳物质中约含 2.5 克铀,这比钨、汞、金、银等元素的含量还高。铀在各种岩石中的含量很不均匀,例如在花岗岩中的含量就要高些,平均每吨含 3.5 克铀。碳和钾是构成人体的必要元素,自然界中含有一定比例的碳-14(百万分之一)和钾-40(0.01%),它们在人体中的比例也一样。

这些天然存在的微量放射性辐射就是天然本底辐射,它已是自然平衡体系的一部分,不会危害人类健康,因为人类和其它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本底辐射环境。地球人平均一年累计所受辐射约为 2.4mSv(毫希沃特,其中宇宙射线 0.4,大地 0.5,氡 1.2,食物摄入 0.3)。

六、人体能承受多大的辐射

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为何在国外,观众能那么近距离地欣赏放射性矿物?是他们在拿健康开玩笑,还是我们恐惧过了头?

目前通用的辐射剂量是以Sv(希沃特)来表示,考虑到它是相当大的计量单位,日常使用更多的是mSv (毫

辐射剂量

(mSv)

影响和标准

0.05 核电站工作人员一年累计辐射

0.1 - 0.3 做一次X射线胸部透视的剂量

0.2

乘飞机从北京到纽约之间往返一次的剂量(宇宙射线、

飞行高度有关)

1.0

一般公众一年工作所受人工放射剂量、从事辐射相关工

作女性所受人工放射剂量极限

1.2

与1天平均吸1.5盒(30支)纸烟同居的被动吸烟者一

年累计辐射

1.5 普通人一年累计所受辐射

2.0

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妇女从被告知怀孕到临产腹部表面

所受人工放射剂量极限

2.4

地球人平均一年累计所受辐射(宇宙射线0.4,大地0.5,

氡1.2,食物0.3)

4 一次胃部X射线透视的剂量

5 从事辐射相关的工作者一年累计所受辐射法定极限

6.9 1次CT检查

7 - 20 CT全息摄影

13 - 60 1天平均吸1.5盒(30支)纸烟者一年累计

50

从事辐射相关工作者一年累计所受辐射极限。士兵、消

防员、警察一年累计所受辐射法定极限

100

对人体健康明显有害的辐射剂量极限从事辐射相关工作

希沃特)和μSv(微希沃特):1mSv = 0.001Sv,1μSv = 0.001mSv。

那么多少剂量的辐射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呢?美国环保署(EPA)发布的人均年吸收辐射上限是 1mSv(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和生活中的辐射,如手机、电视等)。

当短时辐射剂量低于 100mSv 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确定性效应,即明显的组织损伤;当剂量超过 4000mSv,在没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有 50% 的死亡率,而当剂量超过 6000mSv 时,则可致命。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全身均匀照射的年剂量应该低于 50mSV,普通居民应该低于 1mSv。为防止随机效应,我国放射卫生保护基本标准中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 50mSv,公众应该低于 5mSv(如果长期持续受到放射性照射,则年剂量不应超过 1mSv)。以上限制都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照射。另外,公众成员的皮肤和眼晶体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 50mSv。

对健康产生影响的放射性指标中有短期辐射和长期累积辐射两项,短期辐射的上限是 100mSv,长期累积辐射是每年 1mSv,偶尔的年份可以达到 5mSv。这就好比温度,人可以承受短时的高温,但长时间(24小时以上)能接受的温度就要低得多得多。

核辐射对人和生物的伤害,与核辐射的剂量、人们暴露于核辐射的时间以及核物质的半衰期有关,虽然严重者可立即致死,但具体而言:当短时辐射量低于 100mSv 时,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国外科学家带着橡胶手套直接捧取纯金属钚块,

难道他在拿生命开玩笑?唯一的解释就是短时间钚的体外接触,不足以危害他的健康。无独有偶,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访问哈维尔核子实验室时,就曾受邀触摸了一块以塑料包裹的钚环,以体验其“温暖”的感觉。

这是一个放射性矿物(各种铀矿)的展示(没有特殊保护措施),实测的最高辐射值为 29.9 μSv/h,远低于 100mSv 的短期辐射标准,即使你在这些放射性矿物面前呆一个小时,受到的累积辐射也只有 29.9μSv(0.03mSv)。我见过对一些沥青铀矿(含铀 42-76%)的零距离检测,辐射值大概在 400 μSv/h,由此可以估计一下纯铀的放射水平,你大概就不会对那位科学家的“壮举”感到吃惊了。在那张图片中,金属钚所释放的α射线和大部分β射线已被阻挡,只能感受到γ射线的温暖感觉了。别忘了钚的半衰期是 8200 万年,铀-238 是 45 亿年,它们都是非常缓慢的释放着这些射线,和那些几年、几天乃至几小时就衰变掉的放射性核素的辐射强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接触到铀,皮肤就会被灼伤、细胞坏死,这也许是电影或者小说中的情节。

七、内照射

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常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对γ射线来说,因其射程长、穿透力强,内照射与外照射并无多大差别;而对于α和β射线,在体外大部分被阻挡,一旦进入体内,将会引起极高能量的局部吸收,导致特异的生物学效应,引起细胞损伤和癌变。事实上,在体内造成最大伤害的是α射线,因其电离作用最强。由于放射性核素

只有全部从体内排出或全部衰变完后,对机体的照射作用才停止,其有效累积剂量可能大于 1.0Sv。

内照射的典型案例就是美国使用贫铀弹而导致战斗和非战斗人员的慢性放射性疾病。

贫铀的主要成分是提炼铀-235后剩下的铀-238,铀-238 的放射性较低,释放γ射线的能力较弱,所以不像铀-235 那样危险。但铀-238释放α射线的能力很强,只比铀-235 稍弱。只是α射线的穿透力是最差的,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不能穿透人的皮肤,所以如果是外照射,铀-238的危害不大。一般情况下,用普通的橡皮手套就可以完全杜绝铀-238的辐射危害。特殊情况下,短时间用手拿起铀-238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当然,如果长时间直接接触铀-238,也会损伤人的皮肤。?

铀是自然界比重最大的物质,所以贫铀被美国以及北约用于制造威力强大的穿甲弹。正常状态下未使用的贫铀弹一般是无害的,只要按照正常的保存和运送方法。但是贫铀弹在被使用后,其严重危害性就会全部暴露出来。穿甲弹的贫铀弹芯在击中目标后的高温中会剧烈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烟雾和粉尘,随空气流动而四处飘散,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或者沾染到泥土、水源和植物上。我们知道,由于有空气、衣物和皮肤的阻隔,贫铀的射线不会从外部对人造成较大危害。但是如果这些粉尘进入人体就是完全另外一种情况了。铀-238微粒可以直接作用于脆弱的内脏器官,α射线会近距离地给细胞造成严重危害,导致癌症和其他症状。由于贫铀粉尘都是从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所以这些部位的器官最容易产生病变,比

如鼻癌、肺癌、胃癌等。如果摄入太多粉尘的话,这些有毒微粒还会通过血液进入肝脏、肾脏和骨骼,导致更严重的伤害。这些病都是慢性病,病症在5年之内都不会显现。

最新调查表明,伊拉克战后的的癌症死亡率是战前的十倍。其中受害最重的是儿童,癌症死亡率高达千分之十六。美国自己也尝到了使用贫铀弹的苦果,所谓的“海湾战争综合症”、“科索沃战争综合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使用贫铀弹引起的。主要表现为体质下降,心情烦躁、头痛,肌肉关节痛,睡眠障碍等症状。

由此可见,内照射是最严重的放射性危害,尤其是α射线内照射。放射性物质的体外接触并不可怕,但要严格防范产生内照射的各种隐患:

放射性物质衰变会产生放射性气体氡,它很容易通过呼吸进入体内,造成内照射。所以放射性物质(包括矿物标本)必须存放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任何放射性物质的散落,必须处理干净:未被预警的人们可能会长期和这些散落的放射性物质接触,进而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让这些物质通过呼吸或消化道进入体内。

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洗手,绝对不能在放射性物质附近吃喝东西、抽烟或者睡觉。

八、放射性矿物

天然的放射性矿物其实放射性不是很强,这是因为能形成矿物的放射性核素都具有很长的寿命(半衰期)–比地球的年龄还长或至少可以和地球年龄相比较。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强弱和它的半衰

期有非常大的关系,氚的半衰期只有 11.2 年,具有很强的放射性,但仍然没有放射性药物中使用的核素锝99m 强,锝99m 的半衰期只有 6 小时,一个单位的锝99m 每秒释放的射线是氚的 16,000 倍,钚的 7,000,000 倍(当然锝99m 的用量极微,目的是杀死癌细胞,短半衰期是为了不在体内残留放射性)。

自然界没有钚矿,是因为钚的最稳定同位素钚-244半衰期是8200万年(放射性也不是很强)。但对于地球 46 亿年的历史来说,天然的钚元素已经减半减半再减半了 50 多次,所以无法成矿。

在自然界,只有四种主要放射性核素的寿命可以和地球年龄比较,它们是:

铀-238(占铀总量的 99% 以上,半衰期 45 亿年)

铀-235(不到铀总量的 1%,半衰期 7 亿年)

钍-232(100%,半衰期 140 亿年)

钾-40(占钾总量的 0.01%,半衰期 12.8 亿年)。

由于钾-40 占钾总量的比例太小,钾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

这就意味着放射性矿物不是含铀就是含钍。很多稀土矿由于含有痕量的铀或钍(某些稀土元素是铀衰变的产物),也具有少量的放射性。另外,铀和钍的衰变链中会产生很多短寿命的其它放射性核素(当然放射性也更强),不过这些放射性核素只以痕量存在,而且较短的半衰期使得它们也都无法聚集成矿。

还有两种相对常见的放射性核素:镭-226 和氡-222,它们都是铀衰变的产物。氡被认为是最危险的放射性物质之一,因为它是

气体,很容易被吸入肺部造成内照射。幸运的是,氡只有 4 天的半衰期,这样在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天然的氡可以很快衰变为稳定元素,使人们可以放心入住。但 4 天的半衰期也意味着氡有非常强的放射性。

另一种有名的放射性核素是碳-14,占碳总量的百万分之一,半衰期是 5732年,可用于年代测定。碳-14的半衰期虽然很短,但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的核反应仍然源源不断的提供着新的碳-14。由于它是碳元素,它会很快散布到所有的生命体中。事实上,我们的身体也是天然的放射源(大部分贡献来自于钾-40,然后是碳-14,最后才是铀及其衰变产物)。

注意我说铀和钍的放射性不是很强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危险。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源于其释放的多种粒子:β射线(高能电子)、γ射线(高能光子)、中子及α粒子(高能氦核),它们的穿透力也各不相同。铀和钍的放射性主要是??α射线,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甚至能被纸张阻挡。将放射性矿物放在玻璃或者塑料盒中可以阻挡 99% 以上的放射。α放射源的危险主要来自于吸入其粉尘(或其衰变产生的放射性氡气)。

九、收集放射性矿物的注意事项

只要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以及预警得当,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安全地收藏放射性矿物标本。

将放射性矿物置于透明带盖的盒子里,这样可以避免观赏时放射性矿物碎屑的掉落,也减少了皮肤接触,同时阻挡α射线和部分β射线。

放射性矿物可以用手直接接触,但不要时间过长。接触放射性矿物后,请用肥皂洗手。勿将放射性矿物放入口袋。

打开放射性矿物的容器时(可能包含放射性气体氡),可以考虑暂时屏住呼吸。不要去吹放射性矿标的灰尘。

绝不要在放射性矿物周围吃喝东西、抽烟或睡觉。

观赏放射性矿物保持适当距离,因为α和β射线经过几英寸的空气或者普通玻璃就会被阻隔,γ射线穿透力很强,但其衰减和距离也有很大的关系。

不要收藏超过 4-5 cm 的标本,因为辐射的强弱和放射性物质的多少有关。

再小的放射性矿标,也不要将其放在日常活动的房间内(卧室、起居室、书房),因为再弱的放射性,一年的累积剂量也会超出安全标准。

十、对放射性矿标做好记号

注意让小孩和过于好奇的大人远离放射性矿物。

铀和钍衰减过程中会产生放射性的氡气,应将放射性矿物标本放置于通风的地方;如果放于橱内,则应考虑安装一个气泵(水族箱的那种),使橱内的氡气不至于积累到对人造成伤害的程度。

如果你准备收集含铀云母等放射性矿物,那么就去买一个盖革计数器,通过数据了解矿标的放射性强弱—既不用过度防护,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

放射性矿物应集中存放,不能和雄黄、蓝铁矿、日光萤石等受光容易发生变化的矿物放在一起,因为γ射线比紫外光和 X 射线

能量还要高很多,会迅速使这些矿物发生变化。

十一、其它岩石、化石的放射性

有人认为矿物晶体有放射性,所以不如收藏奇石。事实上,岩石都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如果矿物有放射性,岩石怎么可能没有呢?天然放射性元素中,最常见的是铀和钍,铀在地壳中的含量比钨、汞、金、银等元素还高,其中在花岗岩中的含量更高些,有些花岗岩被检测出放射性超标的原因就是含有痕量的铀和钾-40(颜色较浅的花岗石含有更多的钾,也就含有更多的钾-40,所以有人提出要注意哪些浅色的花岗岩石材)。

建筑行业在对石材的检测中提及某些花岗岩和大理石具有“强放射性”,超过标准值的 5-6 倍。由于建筑中的石材用量巨大,而且里面的居住和工作的人们和这些石材朝夕相处,极微量的放射性一年累积下来也完全可能超过 1mSv 的安全指标。所以必须严格限定,以免对人的健康产生任何潜在的损害。但这些石材的“强放射性”与放射性矿物的辐射强度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不是在建筑上使用,而只是将这些花岗岩或者大理石作为标本或者奇石收藏,完全可以忽略其放射性,因其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太少了。

有些文章随便对矿物冠以“极强的放射性”这种不科学的说法,我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也有文章提及某些稀土矿物具有“强放射性”,说法也夸张了。稀土元素本身没有放射性,若其矿石具有放射性也是因为含有痕量的铀或钍,只是具有微量或者少量放射性而已。

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及其危害 一、什么是放射性物质? 1、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放射性物质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一般都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像钚,铀,等。放射性物质放出的射线有三种,它们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2、放射性污染来源 1) 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 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 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 4) 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 3、放射性物质分类: 1) 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 2) 表面污染物体 3) 可裂变物质 4) 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质 5) 其他形式放射性物质

二、放射性物质有什么危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后,要经历物理、物理化学、化学和生物学四个辐射作用的不同阶段。当人体吸收辐射能之后,先在分子水平发生变化,引起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尤其是大分子的损伤。有的发生在瞬间,有的需经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放大过程才能显示所致组织器官的可见损伤,因此时间较久,甚至延迟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三方面: 1)直接损伤 放射性物质直接使机体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电离,破坏机体内某些大分子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分子及一些重要的酶。 2)间接损伤 各种放射线首先将体内广泛存在的水分子电离,生成活性很强的 H+、OH-和分子产物等,继而通过它们与机体的有机成份作用,产生与直接损伤作用相同的结果。 3)远期效应 主要包括辐射致癌、白血病、白内障、寿命缩短等方面的损害以及遗传效应等。根据有关资料介绍,青年妇女在怀孕前受到诊断性照射后其小孩发生Downs 综合症的几率增加 9 倍。又如,受广岛、长崎原子弹辐射的孕妇,有的就生下了弱智的孩子。根据医学界权威人士的研究发现,受放射线诊断的孕妇生的孩子小时候患癌和白血病的比例增加。

放射性物质的源处理

1、放射性的基本概念 某些物质的原子核能发生衰变,放出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感觉不到,只能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的射线。物质的这种性质叫放射性。 2、放射性污染来源及分类 1)、核武器试验的沉降物(在大气层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核弹爆炸的瞬间,由炽热蒸汽和气体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携带着弹壳、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烟云上升,随着与空气的混合,辐射热逐渐损失,温度渐趋降低,于是气态物凝聚成微粒或附着在其它的尘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2)、核燃料循环的“三废”排放原子能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核燃料的产生、使用与回收、核燃料循环的各个阶段均会产生“三废”,能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3)、医疗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目前,由于辐射在医学上的广泛应用,已使医用射线源成为主要的环境人工污染源。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和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4)、其它各方面来源的放射性污染其它辐射污染来源可归纳为两类:一工业、医疗、军队、核舰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运输事故、遗失、偷窃、误用,以及废物处理等失去控制而对居民造成大剂量照射或污染环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费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产品,如放射性发光表盘、夜光表以及彩色电视机产生的照射,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的必要。 3、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 在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4、放射性“三废”处理 放射性废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将其消灭或破坏,只有通过放射性核素的自身衰变才能使放射性衰减到一定的水平。而许多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十分长,并且衰变的产物又是新的放射性元素,所以放射性废物与其它废物相比在处理和处置上有许多不同之处。 1).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稀释排放法、放置衰变法、混凝沉降法、离子变换法、蒸发法、沥青固化法、水泥固化法、塑料固化法以及玻璃固化法等。 2).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1)铀矿开采过程中所产生废气、粉尘,一般可通过改善操作条件和通风系统得到解决。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广州瑞发有限公司编制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一 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物质事故案例分系

第七类放射性物质 1、两起放射性物品泄漏引起的污染事故 [案情介绍] 案例一 1976年,有一辆专运放射性物质的列车出轨颠覆,剧烈的冲撞导致存放放射性物质的包装容器破损,内储物质撒漏。当抢险救援队伍赶到时,发现周围环境巳受严重污染。为此有关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排除污染。不幸中之大幸的是事故发生在人迹稀少的地区,由于及时得到控制,才没有造成污染的进一步扩大。 案例二 1983年3月,在某铁路局管辖的一个站点的行李房内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放射性物品污染事故。当时工人在搬运一件内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物品的过程中,不小心将物品摔在地上。盛放该物品的铅罐盖固定密封不良,造成内储的小包装物品撒出,在忙乱之中其中一件又被人踩破,造成放射源直接外露。为了消除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有关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火车站的整个行李房封闭了三个月左右。直到经仪器测定辐射污染的程度已降低到对人体不再构成危害时,行李房才重新启用。 [事故原因分析] 尽管对于放射性物品的包装容器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标准也相当高,但在运输过程中是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的。本文两案例都是运输与装卸过程中包装容器破损,造成内容物泄漏而引起的放射性危害事故。 [案例评议] 放射性物品能自发和连续地放射出某种类型的物质,这种辐射对人和其它生物能造成伤害,但却不能被人体的任何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觉察到。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由于放出了某种粒子就转变为新核,这种现象称之为衰变。衰变是自发地,连续不断地进行的,一直衰变到原子处于稳定状态,放射性辐射才会停止。然而,由于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衰变并不是所有原

子同时发生,而是每个时刻只有占原子总数一定比例的原子在衰变,因此整体的衰变过程比较长久,这个物质也就具有较持久的放射性辐射能力。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所造成的破坏力,比起其它危险物品来,其持续危害性十分明显。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已过去十余年了,但经仪器测定,当地的核辐射污染仍然处于令人不安的状态。 正因为放射性物品具特殊危险性,所以对这类物品的包装要求特别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要求也特别严格。 2、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 [案情介绍] 1986年4月26日凌晨一时,前苏联乌克兰首府基辅市北郊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发电机组的反应堆失控并发生爆炸。2000℃的高温和高达每小时一万伦琴的放射量吞噬了现场的一切。在风力影响下,放射性泄漏造成的危害向北欧地区扩展。 国际原子能机构称,这是迄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核事故。50年内,核电站周围的千万顷沃土将一片荒芜,几十万居民被迫撤离。前苏联政府估算,当年粮食产量将减少2000万吨,经济损失达160亿卢布。然而核泄漏造成最大的危害是对人体的伤害。乌克兰有300万人生活在受核辐射污染的地区。与乌克兰毗邻的白俄罗斯共和国有200万人生活在受放射性物质影响的地区。1996年6月,乌克兰共和国政府宣布,参与清理工作的人员中已有1.25万人死于核辐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专家称,要消除核事故造成的污染,至少要100年。 [事故原因分析] 设备陈旧,核反应堆几乎没有什么有效的安全措施。由于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引发事故。 [案例评议] 选用这个案例只是想告诉大家,一旦发生核泄漏将会造成多

放射性物质

附件三放射性物質、包裝及包件之規定壹、包裝及包件之一般規定 一、包裝之設計及製作,應儘可能使其外表無突出物、且 易於除污。 二、包裝外層之設計,應儘可能防止積水。 三、包件之設計應考慮其質量、容積及形狀,使便於安全 搬運及運送,並使其在運送時能固定於運送工具。四、包件上任何吊升配件之設計,在正常使用時應使其不 致失效,且於配件失效時,包件仍能符合本規則其他規定。對抓取式吊升設備應特別考慮其安全因素。五、包件外表面可作吊升用配件或其他任何裝置,設計時 應符合前款要求並能承受包件之質量,或在運送時能夠移去或避免被誤用。 六、運送時任何加於包件之附件,不應減低包件之安全性。 七、包件應能承受在例行運送中可能遭遇之任何衝擊、震 動或共振效應,且不損及包件中各容器封閉裝置之效用,或包件整體之完整性。螺帽、螺栓或其他鎖定裝置之設計,應使在重複使用下,能防止其無意間之鬆動或脫落。 八、包裝、組件或結構體之材料與放射性包容物之間,其 物理或化學性質應能相互適應。並應考慮其在輻射照射下之性能改變。 九、包件中可能洩漏放射性包容物之各閥門應加保護裝 置,使未經許可不能任意操作。

十、包件及包裝之性能標準,就保持容器及屏蔽之完整性 而言,視所運送放射性物質之數量、性質以及可能遭遇之運送狀況嚴重程度而定。 貳、甲型包件之規定 一、甲型包件指裝有活度可高至A1值之特殊型式放射性物 質,或活度可高至A2值之特殊型式以外其他放射性物質之包裝、罐槽或貨櫃。 二、甲型包件之設計及製作,除應符合本附件中第壹項包 裝及包件之一般規定外,並應符合下列各款規定〆 (一)包件外表每一邊均在十公分以上。 (二)包件外面應備有不易破損之封緘,其完整性可供 證明包件未被開啟。 (三)應具有能以正向鎖閉裝置安全關閉之包封容器, 且此鎖閉裝置不得因內部所產生之壓力或被無意 間開啟。特殊型式之放射性物質可視為包封容器 之一組件。 (四)如包封容器為包件中之一獨立單元時,應能以不 屬於包裝任何其他部分之正向鎖閉裝置安全關 閉。 (五)設計包封容器之任何組件時,應考慮液體或其他 易受感應材料之輻射分解,及經化學作用或輻射 分解作用所產生之氣體。 (六)包封容器在周圍壓力降低至六萬帕斯卡(O?六 一二公斤力每平方公分)時,應仍能維持其放射 性包容物之完整。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放射性的基础知识 一、放射性衰变 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稳定的原子核,这一转变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自然界存在着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衰变是原子核内部的物理现象。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和质子数目通常保持一定的比例,当中子数或质子数过多时,原子核便不稳定,形成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又分为天然放射性核素(自然界存在的,如U-238, Th-232,Ra-226和K-40等)和人工放射性核素(由人工核反应生产的,如Cs-137,Co-60,I-131等)。 1、核衰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α衰变,放射性原子核放出α粒子(He原子核)后生成 另一个核的过程。 Z X A→ Z-2Y A-4+ 2He 4+Q 它一般发生在原子序数较高的重原子核中,尤其为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金属原子核中,如 88Ra 226→ 86Rn 222+ 2He 4+4.879Mev 92U 238→ 90Th 234+ 2He 4+4.15Mev ②β衰变,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情况。 β-衰变为放出负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中中子过多而造成,放出一个负电子后,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增加1,衰变式为: Z X A →Z+1Y A+β-+ν+Q

由于β-衰变产生的能量在β-粒子和反中微子ν之间分配,因此β-粒子的能量是连续分布,最大为Q,最小为0,如: 55Cs 137→ 56Ba 137+β-+ ν+Q 27Co 60 → 28Ba 60+β-+ ν +Q 同理β+衰变是放出正电子(e+)的衰变,它是由于原子核内质子过多而引起的,放出一个正电子后,核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原子序数减少1,其衰变式为: Z X A →Z-1Y A+β++ν+Q 自然界中找不到正电子衰变的核素。 电子俘获又称K俘获,它是原子核自核外层轨道上(通常在K层)俘获一个电子,使核里的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并放出中微子,衰变式为: Z X A +e+→Z-1Y A+ν+Q 很多放射性同位素会发生电子俘获衰变,如: 26Fe 55 +e-→ 25Mn 55+ν+Q 53I 125 +e-→ 52Te 125+ν+Q 电子俘获过程中会伴随发生标识χ射线,γ射线和俄歇电子(即外层电子跃迁至K层时,过剩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壳层电子发出)。 ③γ衰变 在α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过程中,原子核往往处于激

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

编号:SM-ZD-86760 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 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 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目的和范围 为控制辐射源的运输、储存和使用,并以安全方式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降至最低,使员工意识到发现天然放射物的存在时应对人员和环境进行保护,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辖范围内涉及海上放射性作业的管理。 2.术语和定义 2.1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发生转换,并随之引起其自身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 3.职责 3.1健康安全环保部 负责制定《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并监督检查各所属单位的执行情况。 3.3 各所属单位 3.3.1负责对选择的作业单位的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

理进行审批和管理。 3.3.2负责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3.3作业单位 依据《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5号)制定放射性生产测试作业的方案,包括放射性物质的运输、使用和保管、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措施和应急措施,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4.管理要求 4.1放射性物质的作业要求 4.1.1严格按作业规程执行。 4.1.2进行测试作业的区域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4.1.3操作、安装放射源以及这些放射源出入设备时,除放射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围观,不得在设备附近停留。 4.1.4放射性物质的领、用、存、取都应有严格的登记交接记录。 4.1.5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设施。 4.2作业前准备

放射性物质管理办法

放射性物质管理办法 (2005年10月修订) 第一条、为了防止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放射性物质开发与合理利用,加强和规范放射性物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 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与放射性物质相关用语的含义: (一)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二)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三)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 (四)放射性同位素,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五)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六)射线装置,是指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七)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 (八)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放射性物质管理贯彻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 第四条、学校实行放射性物质使用审批制度,校属单位在教学、科研、生产中使用放射性物质,必须事先经学校审批,并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程序是: 1、使用单位立项、申请,提供立项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 2、学校审批,主管校领导审核,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校长签字批准; 3、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4、政府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批准,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条、学校对涉及放射的工作实行资质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实验室设置要取得政府环保、卫生、公安部门核发的许可证,从业工作人员要经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 第六条、学校组建放射性物质管理组织,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管理放射性物质。教务处为学校放射性物质主管部门,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为办事机构;公安处为学校放射性物质协同管理、监督、保卫部门;校内各拥有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为放射性物质直接管理部门。 第七条、学校放射性物质管理实行责任制度 (一)放射性物质管理组织责任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 讲义之一 放射源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数)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21H、3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 GB 11806-89 为了保证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保护国土和环境不受污染,保证运输人员和公众接 受和辐射照射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与放射性物质运输有关的所有操作和条件,既包括包装的设计、制造 和维护,又包括货包的准备、托、装卸、载运和中途贮存,货包最终抵达地的验收, 以有载运和贮存情况下遇到的正常和事故条件。 本标准适用于放射性物质的陆地、水上和空中任何运输方式。 2. 引用标准 GB 4075 密封放射源分级 3. 术语 3.1 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系指在不考虑周围屏蔽材料的情况下,其比活度 等于或低于一定限值的放射性物质。具体分为三类。 3.1.1 I类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I)包括: a. 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如轴、钍)的矿及其铀或钍的浓缩物; b. 未经辐照的固体天然铀、贫化铀和天然钍,以及它们的固体或液体的化合物; c. A2(见附录A)值不受限制的放射性物质(但不包括可裂物质)。 3.1.2 Ⅱ类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I)包括: a. 比活度低于是1 TBq/L(20Ci/L)的氚水; b. 不均匀分布时,平均比活度不超过以下限值的其他物质:对固体可气估不超 过1×10-4A2/g,对液体不超过1×10-5A2/g。 3.1.3 Ⅲ类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Ⅲ)指符合下列条件的固估: a. 放射性物质均匀分布的密实的固体粘结齐内; b. 其中的放射性物质是比较维溶的,或实质上是在比较难溶的基质中,因此即 使在货包失去包装的情况下,被泡在水中七天,每件货包由于浸出而损失的放射性物 质不会超过0.1A2; c. 平均比活度(不计屏蔽材料)不超过2×10-3A2/g。 3.2 表面污染物体(SCO)系指物体本身不属于放射性物质,但表面散布着放射性核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放射卫生基础知识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环境中电离辐射不同程度的影响,宇宙射线和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天然辐射源的照射,人均年当量剂量约为 2.4mSv。随着核能开发,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兴建,以及放射性核素和各种射线装置等人工辐射源在各个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人类得益,但也可能受到直接或潜在的辐射危害,如医疗照射、事故照射和环境污染等。因此,在发展和应用核能、放射性核素和各种射线装置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应研究如何免受或少受电离辐射的危害,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切实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一、放射防护的任务 放射防护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进行有益于人类的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活动,促进核能利用及其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放射防护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而研究和制定放射防护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放射防护的目的 放射防护的目的是: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水平。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一)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 确定性效应是一种具有剂量阈值的效应,从理论上讲,只要将受照射剂量控制在阈值以下,就不会发生确定性效应。因此,必须确保人员在其一生中或全部工龄期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所受到的电离辐射的累积当量剂量,均应低于发生确定性效应的剂量阈值。 (二)将辐射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1.什么是随机性效应(stochastic effect):指效应的发生率(不是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阈剂量。遗传效应和辐射诱发癌变等属于随机性效应。 2.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水平:众所周知,人类在生活、工作和改造环境的一切活动中,都伴有一定几率的危险性,例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各种疾病等。辐射随机性效应带来的危险,只要不超过其他被公认为安全职业可能产生的危险,或者不超过日常生活中正常可能承担的危险,这样就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3.危险度在放射防护标准中的应用:要进行危险程度的比较,ICRP的第26号出版物在考虑随机性效应的防护标准时,采用发危险度(risk)的概念。 对于辐射危害来说,危险度是指单位当量剂量引起某种随机性效应的发生几率。如要估计某器官致死性癌症的危险度,就要统计受照群体的人数的剂量,发现受照群体中患致死性癌症的人数,超过相似情况下对照群体患致死性癌症的预期数,可视为是由辐射诱发的,由此估计出单位当量剂量致癌的危险度。例如,一个100万人的群体,每个人的红骨髓受到1Sv的照射,若受照人群中红骨髓诱发致死性白血病的人数比对照人群多2000人,则危险度为2000/1000000×1,即记作20×10-4·Sv。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辐射防护基础知识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

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 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原子核。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

放射性物质的安全管理放射源贮存库(以下简称源库)应为独立的建筑,四周建有2米高 围墙,除设源库值班室、警卫室和放射性监测室外,不能有其他建筑。 源库里面建有放射源贮存坑(以下简称贮源坑)。贮源坑深度不 小于1.2米,它的上口应高于周围地面100毫米—150毫米,贮源 坑盖由屏蔽材料制成;贮存大于1.1X107Bq(贝克,1贝克即每秒发 生一次核衰变)的中子源和大于7.4X109Bq的伽马源的源库,应有 机械提升和传送设备。源库内应设有明示牌,明示牌应标明每个贮 源坑内放射源的编号、核素、活度等情况;源库内应有良好的照明 及通风条件;应设有防盗报警装置或监视装置,应设警卫昼夜值班,并保持通信设施畅通;源库应设双锁,钥匙分别保管。每年对源库 进行一次安全防护性能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源库内外放射 性剂量当量的测定、贮源罐防护、放射源泄漏情况等,并记录备案;要建立放射源资料台帐,定期进行核查,并记人台帐;应制定放射 源防护管理的应急计划。 放射性物质的领取、运输要做到:源库工作人员进入库区工作 应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并佩带个人剂量计;放射源出入库应有完备的

手续,取源要凭通知单,交接要有检查、签字手续,应用仪器检查源,不得用眼直接观察裸源;有运源专车的测井队必须使用运源专 车运输放射性源,无运源专车的测井队使用测井绞车运输放射性源时,必须确保源在运输过程中不脱出丢失,运源车上必须配有放射 源检测仪器;运源车必须按指定路线行驶,不准搭乘无关人员,不 准在人口稠密区和危险区段停留。中途停车、住宿必须有专人看管;测井结束返回公司后,必须直接把放射源送交源库,按规定办理检 查人库手续;未使用或剩余的非密封源(含放射性示踪剂)应当全部 送回贮存库保存,严防丢失。运输、保管中发生放射源丢失事故, 要立即报告有关领导,积极进行查找。 作业现场,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应注意:进行放射源操作时,工作人员一律按要求穿戴好劳保防护用品和个人剂量计,设置警告 标志(或采取警告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必须使用专用工具, 按操作规程操作,做到迅速、准确、牢靠,井口装卸放射源时,必 须先盖好井口,除一人监护外,其他人员撤到安全地方;更换放射 源外壳、弹簧、密封圈、盘根等项特殊操作时,应在安全管理部门 的监督下进行操作,装卸源时若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妥善办法处理,不可用I具用力敲击辐射源;仪器在井场刻度后,立即将刻度 用辐射源拿回源罐中固定好,不能将刻度源随意丢放,否则容易丢 失刻度源;因为刻度源剂量小,许多人没有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刻

放射安全基础知识测试题A

放射安全基础知识培训测试题 姓名:性别:部门:成绩: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 1、当量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A A:焦耳/千克 B:库伦/千克 C:Sv D:Gy 2、一个人受到的总的辐照是()C A:内照射的量减去外照射的量 B:外照射的量减去内照射的量 C:外照射的量加上内照射的量 3、在2006年《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中,将职业病危害分为以下三种,加速器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均属于()类别。C A:轻微 B:一般 C:严重 4、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天。()D A:1,2 B:2,4

D:2,2 5、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天。()C A:2 B:3 C:4 D:5 6、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外照射个人剂量的监测周期一般为()天,最长不应超过()天。()A A:30,90 B:60,90 C:90,90 D:60,120 7、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年。A A:2 B:3 C:4 D:1 8、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应当经()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B A:国家 B:省 C:市

9、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个等级。C A:二 B:三 C:四 D:五 10、安全色中蓝色表示()C A:禁止、停止、消防和危险 B:注意、警告 C:指令、必须遵守 D:通行、安全和提供信息 第二部分: 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二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填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 1、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有:()ABC A:时间 B:距离 C:屏蔽 D:防护 2、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有()ABCDE A:年满18周岁 B: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C: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D: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

关于放射性物质基础知识(α、β、γ射线) 一、放射性元素 有些元素能够自发地从不稳定的原子核内部放出粒子或射线(如α、β、γ射线等),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衰变形成稳定元素,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这类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大于 83 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83 以下的元素中只有锝(Tc,原子序数 43)和钷(Pm,原子序数 61)是放射性元素。 放射性元素可以分为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只有钋、氡(气体)、钫、镭、锕、钍、镤和铀,其中铀和钍最为常见;人工放射性元素是通过核反应人工合成的元素,如锝、钷和原子序数大于 93 的元素,比较出名的就是锝(用于医疗)和钚(用于核工业)。 二、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却不同。例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就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H)、氘(D)、氚(T),它们的原子内都只有一个质子,但分别有 0、1、2 个中子。在自然界,H 占氢元素的 99.98%,D 占 0.016%,T 主要通过人工合成(自然界里极微量的 T 是宇宙射线与上层大气间作用,通过核反应生成的)。这三种同位素里,T 具有放射性。 碳(C)在自然界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C-12,C-13,C-14,

其中 C-14 具有放射性(占碳元素的百万分之一),可以用来测文物年代。 钾(K)在自然界也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K-39,K-40,K-41,其中 K-40 具有放射性(占钾元素的 0.01%,它是岩石和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本底的重要来源之一。 铀(U)在自然界同样有 3 种同位素,它们是 U-234(0.005%),U-235(0.720%),U-238(99.275%),它们都具有放射性。 同位素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在自然界存在。碳和钾虽然有天然的放射性同位素,但含量极少,所以这两种元素不被认为是放射性元素。更多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由人工合成,服务于国防、生产、科研、医疗等领域。 原子弹威力不等同于放射性危害很多人对放射性的过度恐惧来自于原子弹,但放射性危害只是原子弹的第三重影响,原子弹最大的破坏力来自于光热和冲击波,它们是裂变反应(而非放射性)的结果。当较重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时会发生质量亏损,损失的质量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能量 = 质量 x 光速的平方)转换成了巨大的能量。例如,1945 年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裂变反应中仅有 1g 的质量转化成能量,但它的威力却相当于 16 万吨黄色炸药发生爆炸,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并造成十几万人当场死亡。随之而来的才是漫长的放射性危害,而放射性危害是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的。 三、三种射线 放射性物质具有α和β衰变形式,分别释放出α射线和

(安全生产)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

广州瑞发 放射性基本知识及其安全防护技术培训班讲义之一 广州瑞发有限公司编制

第一章放射源 §1-1 物质、原子和同位素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体,大的如宇宙中的星球,小的如肌体的细胞。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物质又是由无数的小颗粒所组成的。这种小颗粒叫做“原子”由几个原子还可以组成较复杂的粒子叫分子。如水,就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无穷多的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宏观的水。 原子虽然很小,它仍有着复杂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一定数量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在中心,带正电。电子绕着原子核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带负电。整个原子的正负电荷相等,是中性的。原子核内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讲,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中子数比质子数稍多一些。两者数目具有一定的比例。 一个原子所包含的质子数目与中子数目之和,称为该原子的质量数。它也就是原子核的质量数。简单归纳一下: 质子(带正电,数目与电子相等)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数目=质量数-原子序数)电子(质量小,带负电,数目与质子相等,称为原子序 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仅仅取决于核外电子数目,也就是仅仅取决于

它的原子序数。我们把原子序数相同的原子称作元素。 有些原子,尽管它们的原子序数相同,可是中子数目不相同,这些原子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原子核有着不同的特性。例如:11H、 2 1H、3 1H,它们就是元素氢的三种同位素。又如: 59CO和60CO是元素钴的两种同位素。 235U和238U是元素铀的两种同位素 自然界中已发现107种元素,而同位素有4千余种。 原子核里的中子比质子稍多,确切地说,质子数与中子数应有 一个合适的比例(如轻核约为1:1,重核约为1:15)。只有这样的原子核才是稳定的,这种同位素就叫做稳定同位素。如果质子的数目过多或过少,也即中子数目过少或过多。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它组成的原子就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如59CO是稳定同位素,60CO是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分为天然和人工两种。天然的就是自然界中容观存在的。如铀、钍、镭及其子体;以及钾、钙等等。人工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制造的。如利用反应堆或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打在原子核上,发生核反应,使原子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目发生变化。生成放射性同位素,60CO就是把59CO放在反应堆里照射。吸收一个中子后变成的,所以60CO就是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2放射性衰变和三种射线 放射性原子核通过自发地变化,放出射线和能量,同时自己变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编号:AQ-JS-02349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Ionizing radiation of radioactive substances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原纸涂布等作业;可能导致以下的职业病: ⑴外照射急性放射病;⑵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⑶外照射慢性放射病; ⑷内照射放射病;⑸放射性皮肤疾病;⑹放射性白内障;⑺放射性肿瘤; ⑻放射性骨损伤;⑼放射性甲状腺疾病;⑽放射性性腺疾病; ⑾放射复合伤;⑿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什么是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种子以及X射线、γ射线。α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由于带电,它所到之处很容易引起电离。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本领,这种性质既可利用。也带来一定破坏处,对人体内组织破坏能力较大。由于其质

量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及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β射线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其电离本领比α射线小得多,但穿透本领比α射线大,但与X、γ射线比β射线的射程短,很容易被铝箔、有机玻璃等材料吸收。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大致相同,是不带电波长短的电磁波,因此把他们统称为光子。两者的穿透力极强,要特别注意意外照射防护。电离辐射存在于自然界,但目前人工辐射已遍及各个领域,专门从事生产、使用及研究电离辐射工作的,称为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有关的职业有:核工业系统的和原料勘探、开采、冶炼与精加工,核燃料及反应堆的生产、使用及研究;农业的照射培育新品种,蔬菜水果保险,粮食贮存;医药的X射线透视、照相诊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脏器测定,对肿瘤的照射治疗等;工业部门的各种加速器、射线发生器及电子显微镜、电子速焊机、彩电显像管、高压电子管等。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