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服务器的设计原则

高性能服务器的设计原则
高性能服务器的设计原则

高性能服务器的设计原则

在很多编程论坛里经常会看到有人讨论如何开发高性能服务器的问题,但是初学者往往会把精力纠结到API的使用上,错误的认为使用了一些高级的API就意味着高性能,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下是我认为高性能服务器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 有明确的服务器性能设计目标

在不同应用场合中的服务器对性能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需要处理大量的并发连接,有些追求高实时性(低延迟),有些则追求高吞吐量,有些要求大量的IO操作而有些则需要大量的CPU计算。所谓的高性能服务器设计就在于针对具体的性能要求给出专门的设计方案,而通用的适用于普遍场合的服务器设计那就不叫高性能了,因此在设计你的服务器之前搞清楚你的性能设计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指导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合理的估算和分配服务器资源

服务器的资源包括:网络带宽、包吞吐量、CPU资源、内存资源等等。在任何时候服务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制约性能的唯一因素就在于资源的瓶颈,而要把性能最大的发挥出来就需要找出资源的瓶颈,并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优化。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TCP连接来说,虽然它是抽象为数据流协议的,但是在底层实现上是依赖于IP数据报协议,因此在估算服务器能处理的最大字节吞吐量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的以网络带宽数据来估算,而是要根据IP包吞吐量* 每TCP包大小来进行估算,在实际中还涉及到RTT(平均延迟时间)及TCP滑动窗口大小,nagle算法的采用等等因素,如果你每次TCP包的发送大小只有几十字节的话,那么是远远达不到实际的理论带宽的,如果你的服务器是以字节吞吐量为设计目标的话,那么就需要想办法增加每个TCP包的发送大小。

3.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所谓高性能是节省出来的,这是一句真理。几乎所有的程序员都是理性的,没有人会去刻意或者毫无道理的浪费系统资源。但往往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系统资源,这主要源于我们的无知。由于编程语言、接口、库及框架将底层的细节抽象了,所以当我们只停留在这些抽象层次上,就很难认识到抽象背后隐藏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系统资源。具体来说,每一个系统API的调用在程序上看只是一句函数调用而已,但是每个API背后的开销则是大不相同的,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一个TCP数据包的构造中通常我们需要先发送一个头(里面可能只是简单的标识一下这个包的长度),然后再发送实际的内容,见代码:

send(socket, &packet_size, 4);

send(socket, packet, packet_size);

这样看上去虽然只是2个简单的不起眼的API调用,但实际上却会造成很大的开销,send本身是一个昂贵的系统级调用,需要占用大量的CPU时间(send的调用需要几到几十个us),同时第一send 可能会导致底层构造并发送一个只带有4字节内容的TCP包,而一个TCP头就需要40字节,这严重的降低了网络利用率。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两段数据拷贝到一个数据缓冲区并调用一次send发送的话,性能就会大大提升,这个例子同时暗示我们:如果有机会可以合并更多小数据包并一次性调用send操作的话,那么性能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其他方面的例子也很多,例如线程切换的开销,cache missing的开销,cache一致性的开销,锁的开销等等。避免浪费听上去是一句简单的废话,但实际上告诉我们的是需要深入的了解抽象背后的细节。

4. 在延迟和吞吐量上做权衡

通讯的延迟和吞吐量往往是矛盾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解释这个道理:考虑一个邮差从A点送信到B点,假设用户每隔2分钟向A点的邮箱中投递一封邮件,邮差从A点的邮箱中取出信件后赶往B地,路上需要10分钟时间,然后将信件放到B的分发点后返回A点,忽略邮差取信和发信所消耗的时间,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例子里,用户的邮件送达B点的延迟最坏需要20分钟最好则需要10分钟,邮差一个来回需要20分钟平均可以送10封信,因此邮差一个来回的开销可以达到的吞吐量为10。接着,我们改变一下条件:让邮差在返回A点后等待10分钟后再向B出发,于是邮件送达B点的延迟变为最坏30分钟最好10分钟,现在邮差一个来回可以送15封信,吞吐量变大了。在网络通讯中,数据包的构造、传送和接收是一个有很大开销的操作,只有尽可能多的在一次传输中传送更多的数据才能提高吞吐量,在实际的测试中一次TCP发送的数据量至少需要超过1KB,才能接近理论数据吞吐量。但在实际中,一次用户数据的发送量往往很小(这取决于应用的类型),如果人为的加上一定等待和缓冲,就可以达到以时间换空间的效果。

5. 要为最坏和满负载情况做设计

“稳定压倒一切”,对于服务器来说是一句至理名言。服务器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承载的最大负载必然是有限的。正如前段时间杯具的12306铁路网络售票系统,想必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可惜我从来没有体会过春运)。在服务器超负荷运行中最杯具的就是称之为"雪崩效应"的一类问题,当负载达到一个临界点后服务器性能急转直下,使得正常的服务也无法进行甚至直接宕机。因此,作为一个有职业素养的服务器端程序员(非临时工和无证程序员),在设计中必须对各种最坏情况要有预计,并通过前期设计及后期的压力测试来确定服务器所能达到的满负载指标,对超负载情况要有保护措施(拒绝服务新的连接以保证服务器的安全),当然在实际的运营中还需要为服务器保留一定的安全边界以防止各种颠簸酿成杯具。

数据采集系统微机原理课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 术课程设计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第一部分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内容(论文阐述的问题) 设计一个数据采集系统 基本要求:要求具有 8 路模拟输入 输入信号为 0 —— 500mV 采用数码管 8 位,显示十进制结果 输入量与显示误差 <1%

发挥部分: 1、速度上实现高精度采集 2、提高系统精度 3、设计抗干扰性 二、设计完成后提交的文件和图表 1. 计算说明书部分: 数据采集是指将压力、流量、温度、位移等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后,再由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显示、或打印的过程,相应的系统就称为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的任务,就是采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并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信号,然后送入计算机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处理,取得所需的数据。同时,将计算机得到的数据进行显示或打印,以便实现对某些物理量的监控。 数据采集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他的精度和速度。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应有尽可能高的采样速度。 数据采集系统应具有功能: 1)数据采集 计算机按照选定的采样周期,对输入到系统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称为数据采集。 (2)模拟信号处理模拟信号是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模拟信号处理是指模拟信号经过采样和 A/D 转换输入计算机后,要进行数据的正确性判断、标度变换、线性化等处理。 (3)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是指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后,需要进行码制的转换处理,如 BCD 码转 换成 ASCII 码,以便显示数字信号。 (4)屏幕显示 就是用各种显示装置如 CRT、 LED 把各种数据以方便于操作者观察的方式显示出来。

(5)数据存储 数据存储是就是将某些重要数据存储在外部存储器上。 在本次设计中,我们采用 8259 作为中断控制器, 8255 作为并行接口, ADC0809 作为模数转换器。 2、图纸部分: 含有总体设计的功能框图、所用各种器件的引脚图、内部逻辑结构框图以及相应器件的真值表,还包括总设计的硬件连接图及软件设计流程图等。 第二部分 一、设计指标设计一个数据采集系统基本要求 :微型计算机最小系统 具有 8 路模拟输入 输入信号为 0 —— 500mV 采用数码管8位,显示十进制结果 输入量与显示误差<1% 中断方式 二、设计方案论证 考虑本数据采集系统要求,该系统的功能框图如下: LEDfi 示 1--- TT----- 模拟量籀人‘;放大器 =A/D转换器二;中断控制器一「8088CPU | 图1系统功能框图

1-2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网络系统工程实训》指导书 1-2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实训目的】 1.了解实际工程中需要遵守的标准及规范工程概算, 2.掌握综合布线方案设计步骤、方法 3.熟悉施工阶段主要工序 4.熟悉工程测试验收要求及方法 5.掌握工作区子系统设计方法 【参考资料】 1.吴方国,杨晓斌. 智能楼宇网络工程实训,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2.吕晓阳. 综合布线工程技术与实训,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公儒.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刘省贤. 综合布线技术教程与实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千家综合布线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4867534.html,/ 6.中国建筑电气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4867534.html,/ 【实训内容】 1.综合布线工程的三个阶段 方案设计: ●原则 总体设计原则:①系统的综合性、②系统的开放性、③系统的先进性和灵活性、④系统的模块化、⑤系统的扩展性、⑥系统的经济性、⑦系统的可靠性、⑧设计的合理性 ●标准 智能建筑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如同计算机、建筑一样,也必须有标准规范。目前,已出台的综合布线及其产品、线缆、测试标准主要有: ?ISO/IEC 11801;ISO/IEC CD 14673; ?EIA/TIA 568A;EIA/TIA TSB 67;EIA/TIA TSB 72;EIA/TIA TSB 75; TIA PN 3772 ;TIA PN 2948;TIA PN 3193;EIA/TIA 569A;EIA/TIA 570-B; EIA/TIA 606;EIA/TIA 607;TSB36/TSB40; ?IEEE802.3, 802.3U , 802.5 , FDDI/CDDI/TPDDI; ?GBJ42-8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电器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90、92)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 ?《商业建筑物电信布线标准加拿大国家标准》(TIA/EIA568A) ?《电信通信和空间的商业建筑物标准加拿大国家标准》(TIA/EIA568A) ?《信息技术—用户房屋的综合布线国际标准》(ISO/IEC11801) ?《布线系统测试标准》(TSB-6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EBD-03-95) ?《工业企业程控用户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互联网服务器安全解决方案

1.1.1服务器安全解决方案 Trend Micro Deep Security发大发发大发啊方案是一种在虚拟、云计算和传统的数据中心环境之间统一安全性的服务器和应用程序防护软件。它帮助组织预防数据泄露和业务中断,符合包括 PCI 在内的关键法规和标准,并有助于应当今经济形势之要求降低运营成本。Deep Security 解决方案使系统能够自我防御,并经过优化,能够帮助您保护机密数据并确保应用程序的可用性。趋势科技的基于服务器的安全防护软件主要在服务器群上实现以下6大模块的安全控制: 1.基于主机的IDS/IPS ●防护未知漏洞,被未知攻击 ●防护已知攻击 ●防护零日攻击,确保未知漏洞不会被利用 2.Web应用防护 ●防护web应用程序的弱点和漏洞 ●防护Web应用程序的历史记录 ●支持PCI规范。 3.应用程序控制 ●侦测通过非标准端口进行通讯相关协议 ●限制和设定哪些应用程序能通过网络被访问 ●侦测和阻断恶意软件通过网络进行访问 4.基于主机的防火墙 5.一致性检查和监控 ●重要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文件控制(文件,目录,注册表以及键值等等) ●监控制定的目录 ●灵活并且主动实用的监控 ●审计日志和报表 6.日志检查和审计 ●搜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日志,便于安全检查和审计 ●可疑行为侦测

●搜集安全行为相关的管理员设定 1.1.1.1 产品特点 数据中心服务器安全架构必须解决不断变化的 IT 架构问题,包括虚拟化和整合、新服务交付模式以及云计算。对于所有这些数据中心模式,Deep Security 解决方案可帮助: 1.1.1.1.1通过以下方式预防数据泄露和业务中断 ?在服务器自身位置提供一道防线–无论是物理服务器、虚拟服务器还是云服务器 ?针对 Web 和企业应用程序以及操作系统中的已知和未知漏洞进行防护,并阻止对这些系统的攻击 ?帮助您识别可疑活动及行为,并采取主动或预防性的措施 1.1.1.1.2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合规性 ?满足六大 PCI 合规性要求(包括 Web 应用程序安全、文件完整性监控和服务器日志收集)及其他各类合规性要求 ?提供记录了所阻止的攻击和策略合规性状态的详细可审计报告,缩短了支持审计所需的准备时间 1.1.1.1.3通过以下方式支持降低运营成本 ?提供漏洞防护,以便能够对安全编码措施排定优先级,并且可以更具成本效益地实施未预定的补丁 ?为组织充分利用虚拟化或云计算并实现这些方法中固有的成本削减提供 必要的安全性 ?以单个集中管理的软件代理提供全面的防护–消除了部署多个软件客 户端的必要性及相关成本 1.1.1.1.4全面易管理的安全性 Deep Security 解决方案使用不同的模块满足了关键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的防护要求: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步骤

?标度划分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 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 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 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 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 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法,例如根据 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 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 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考评时可以根据 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 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OO原则: ◆封装变化之物 ◆针对接口编码,而不是对实现 ◆应用程序中的每一个类只有一个改变的理由 ◆类是关于行为与功能的 ?目的: 设计原则形成更可维护更具灵 ◆使用已被证实的OO设计原则形成更可维护、更具灵 活性以及更易扩展的软件 Design Principles ?OCP (The Open-Closed Principle) 开放-封闭原则 SRP(The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单职责原则?SRP (The Single-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单一职责原则?LSP (The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iskov替换原则 ?DIP (The Dependency-Inversion Principle) 依赖倒置原则?ISP (The Interface-Segregation Principle) 接口隔离原则?CARP (Composition/Aggregation Principle ) 合成/聚合复用 原则 ?LoD(Law of Demeter) 迪米特法则

Open-Closed Principle ?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 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OCP允许改变,以不需要修改现有程序代码的方式 进行 SRP ?单一职责原则(SRP) 就一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就个类而言,应该仅有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Example: SRP violation interface Modem{ public void dial (String pno);ti public void dial (String pno);public void hangup();public void send (char c); public char recv();}connection management data communication Example Separated modem interface

二、(二)统计指标、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二)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以与现象有关的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数学的理论阐述为依据,使指标的涵义、计算单位、计算方法的确定符合科学的要求。 2、目的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是为了满足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需要。不同的统计工作工作要求和研究目的的决定着统计对象的不同,这就必然要求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用不同的尺度来进行不同的测度。例如,为了反映企业利用工作劳动时间状况生产效率时,应设计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度量,为了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生产效率,应设计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度量。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便是性质相同的现象,当目的不同时,尚且需要设计不同的统计指标。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就更需要设计各种不同的统计指标了。 3、联系性或适应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适应现象所处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现象的性质往往可以由不

同的测度特征来体现,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标准和不同的计算方法。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某些原有的统计指标也将因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而需要增删修订,重新设计。设计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考虑与党的政策、国家的体制相适应,与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与计划指标、会计指标以及各种业务指标相一致,使统计指标对现象总体数量的测度切实可行。 4、统一性或全局性原则 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还必须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来进行设计,使所设计的各种统计指标在定量分析时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 首先,应考虑怎样从各个不同侧面来设计统计指标,配合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来全面地测度活动的成果。例如,仅仅依赖对利润总量的测度,而不能全面的认识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还必须设计产量、质量、品种等各种统计指标,从不同侧面来度量企业的生产成果,才能满足对这一活动的定量分析的需要。 其次,应考虑在对某一活动进行分析时,一个统计指标与其它统计指标在测定上的相互联系。例如,产量指标是测度企业生产成果的尺度,又是测度企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依据。因而,当设计产量指标时,除了应从产量本身的涵义考虑外,还应考虑产量指标与劳动消耗量、生产费用、资金占用等指标在分析经济效益时的联系。 最后,应从各种指标的纵向、横向、上层、下层等交织的关系中对于统计指标相互衔接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例如,产品价值量指标,

UML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建模与设计课后选择判断

第一章 1.选择题 (1)软件工程的概念是在()年被首次提出的。 A.1949 B.1968 C.1972 D.1989 (2)下列不属于软件工程的目标的一项是() A.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B.提高软件产品的可靠性 C.减少软件产品的需求 D.控制软件开发成本 (3)软件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软件工具落后 B.软件生产能力不足 C.对软件认识不够 D.软件本身的特点及开发方法 (4)人们公认的第一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是()。 A. Simula B. Smalltalk C. C++ D. Java (5)下列编程语言中不支持面向对象的特性的是()。 A. C++ B. ANSI C C. Java D. Objetive c (6)下列选项中不是面向对象方法的相关原则的是()

A.封装 B.继承 C.多态 D.结构 (7)()是面向对象方法中用来描述”对客户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的概念。 A.封装 B.继承 C.多态 D.抽象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面向对象方法的优势之-的是()。 A.复用性强 B.改善了软件结构 C.软件的执行效率更高 D.抽象更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 2.判断题 (1)软件就是程序,编写软件就是编写程序。对错 (2)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是软件需求增加,软件价格上升。对错 (3) C语言对面向对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错 (4)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是从客观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个集合体。对错 (5)面向对象可以保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化完全不会导致系统结构的变化。对错 (6)面向对象方法就是使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对错

(7)对象的自治性指的是对象是完全封闭的,不受任何外界影响。对错 (8)类是面向对象程序中的构造单位,也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对错 第二章 1.选择题 1.选择题 (1)下列关于模型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建模语言只能是图形表示的 B.模型所描绘的系统蓝團既可以包括详细的计划,也可以包括系统的总体计划 C.模型可以帮助开发组生成有用的工作产品 D.最好的模型总是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 (2) UML的全称是()。 A. Unify Modeling L.anguage B.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综合布线系统之工作区子系统详解

综合布线系统之工作区子系统详解 在弱电综合布线中,一直没有系统的去发布这方面的知识,这几天我们就一起对综合布线进行详细了解。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1、工作区子系统(Work Area Subsystem)2、水平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也称配线子系统3、垂直干线子系统(Riser Subsystem),也称干线子系统(Backbone Subsystem)4、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 Subsystem)5、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6、建筑群子系统(Campus Subsystem)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设计原则①兼容性原则:能综合多种数据信息传输与一体,在进行工程设计时,需确保相互之间的兼容性。②开放性原则: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③灵活性原则:任一信息点应能够很方便地与多种类型设备进行连接④可靠性原则:采用高品质的传输介质和组合压接的方式构成一套标准化的数据 传输通道⑤先进性原则:⑥用户至上原则 设计等级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支持电话、数据、图文、图像等多媒体业务的需要,宜按以上6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 设计应采用开放式星形拓扑结构在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 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的改动不会影响其它子系统。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在网络的星形、总线、

环形等各种类型网络之间进行转换。支持当前普遍采用的各种局域网络:星形网、局域/广域网、令牌网、以太网、FDDI 等。 1、工作区子系统 又称服务区子系统,是一个需要设立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由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连接电缆:将水平电缆和工作区内的计算机与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是终端设备至信息插座的传输媒体。可能还会包括一些专门的硬件,从而可以通过在工作区所安排的电缆进行信号的接受和发送。 一般情况下,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电话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工作区子系统的布线由插座开始,服务器及工作站可通过绞线直接与信息插座相连,或通过室内的集线器并经过楼层集线器及中心集线器与其它网络站点互相通信。 工作区子系统的布线指在信息插座/连接器与工作站内设备之间的电缆布线,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硬件,用来将用户的电话、计算机以及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连接器上。是非永久布线,整个布线被设计成易于更改和替换的方式。使用组合式来端接工作站。组合式工作区软线须在两端使用同样的连接器,使得电缆两端的配线稳定。通常使用束状对绞线电缆来制作工作区电缆。扁平、非对绞线不能使用所使用的连接

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书模板

服务器虚拟化 解决方案 目录 1...................................................................... 项目背景. (2) 2...................................................................... 需求分析. (2)

3...................................................................... 项目原则. (3) 4...................................................................... 方案设计. (3) 4.1............................................................. 解决方案概述 3 4.1.1 .................................................. 服务器整合解决方案 3 4.2.....................................................服务器虚拟化方案设计 6 4.2.1 ............................................................. 需求分析 6 4.2.2 ............................................................. 方案拓扑 8 4.3......................................................... 方案构成详细说明 8 4.3.1 ............................................................. 软件需求 8 4.3.2 ............................................................. 硬件需求 9 4.4........................................................... 方案带来的好处 9 4.4.1 ......................................................... 大大降低TCO 9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SRP 一、SRP简介(SRP--Single-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就一个类而言,应该只专注于做一件事和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所谓职责,我们可以理解他为功能,就是设计的这个类功能应该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或更多。也可以理解为引用变化的原因,当你发现有两个变化会要求我们修改这个类,那么你就要考虑撤分这个类了。因为职责是变化的一个轴线,当需求变化时,该变化会反映类的职责的变化。“就像一个人身兼数职,而这些事情相互关联不大,,甚至有冲突,那他就无法很好的解决这些职责,应该分到不同的人身上去做才对。” 二、举例说明: 违反SRP原则代码: modem接口明显具有两个职责:连接管理和数据通讯; interface Modem { public void dial(string pno); public void hangup(); public void send(char c); public void recv(); } 如果应用程序变化影响连接函数,那么就需要重构: interface DataChannel { public void send(char c); public void recv(); } interface Connection {

public void dial(string pno); public void hangup(); } 三、SRP优点: 消除耦合,减小因需求变化引起代码僵化性臭味 四、使用SRP注意点: 1、一个合理的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即单一职责; 2、在没有变化征兆的情况下应用SRP或其他原则是不明智的; 3、在需求实际发生变化时就应该应用SRP等原则来重构代码; 4、使用测试驱动开发会迫使我们在设计出现臭味之前分离不合理代码; 5、如果测试不能迫使职责分离,僵化性和脆弱性的臭味会变得很强烈,那就应该用Facade或Proxy模式对代码重构;

BCBS《有效风险数据采集和风险报告十四条原则》

BCBS《有效风险数据采集和风险报告十四条原则》 编者按: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有效风险数据采集和风险报告原则》的咨询文件。文件旨在改善银行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做法,具体包括强化治理与基础设施、风险数据采集能力、风险报告做法和监管等方面的14项原则。 一、简介 (一)概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一个最深刻的教训是,银行信息技术和数据架构不足以支持广泛的金融风险管理。许多银行缺乏快速准确采集银行集团层面、不同业务领域以及不同法律实体之间风险和风险集中度的能力。一些银行由于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能力不足,无法有效管理风险,对银行自身及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造成了严重后果。为加强银行识别和管理全行风险能力,2009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第二支柱指引(监管检查程序),强调指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应当有适当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此外,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框架的关键要素》及其原则,处置当局及时共享集成的风险数据是十分重要的。提高银行采集风险数据的能力可以有效改善金融机构特别是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可处置性。 (二)风险数据采集定义。在本文件中,风险数据采集是指根据银行的风险报告要求,定义、收集和处理风险数据,衡量银行对风险容忍度/偏好的能力。具体包括分类、合并或分解数据集。

(三)目的。巴塞尔委员会提出该原则,旨在提高银行的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有效性。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改进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做法的长远利益将超过由银行承担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十四条原则 (一)强化治理和基础设施 原则1:治理—银行的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做法应受到强有力的治理,与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原则和指导一致。银行的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做法应该满足以下三点要求:一是进行全面记录和高标准验证;二是充分考虑新举措的影响,包括收购/资产剥离、新产品开发以及IT系统变化等;三是不受银行集团架构的影响。 原则2:数据架构和IT基础设施—银行应设计、建设和维护数据架构和IT基础设施,在满足巴塞尔委员会其他原则要求的基础上,不管正常时期还是压力或危机时期都能全力支持其风险数据采集能力和风险报告做法。一是风险数据采集和风险报告应纳入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之中并分析其商业影响。二是银行应建立完整的数据分类与结构。三是风险数据和信息管理要职责分明。风险管理者要确保数据的使用在完全监督之下,银行决策者要确保数据的来源及时准确,相应的风险数据采集功能和风险报告机制与公司政策保持一致。 (二)完善风险数据采集能力 原则3:准确性和真实性—银行应能够生成准确和可靠的风

Web服务器解决方案

Web服务器解决方案 相关概念: ●Web服务器:运行Web服务器端软件为Internet用户提供各种网页应有的设备, 用户可以通过Web服务器访问静态或动态页面,从而了解企业的信息;在大型企业政府网站及论坛或者核心业务中,会应用到负载均衡、集群等,这类服务器的选择以中高端服务器为主,从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协议),是用于从WWW(World Wide Web, 因特网)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独立冗余磁盘阵列)的简称,RAID可 以把多块硬盘当作一块硬盘来管理和读存数据,这样可提高磁盘系统的稳定性。除此之外,RAID还可以容错,当RAID系统中的一块硬盘出现故障后,并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其他的硬盘会继续工作,提高安全可靠性。 方案应用: 1.网络拓扑图 2.应用特点 在计算机性能上,也同样需要达到企业关键应用的需求,在10/100M/1000局域网络中经过了大量的测试,如下表: 应用情况CPU数量内存数量硬盘数量网卡速度 静态网页 1 128M-256M <=40GB 100/1000M 动态网页1-2 256M-1G <=120GB 100/1000M 300次访问/秒 1 256M-512M <=40GB 100/1000M 500次访问/秒1-2 512M-2G <=120GB 100/1000M 1000次访问/秒1-2 2G-8G <=360GB 100/1000M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原则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原则 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建立以价值链循环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什么是KPI 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原则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绩效考核指标的分解方法绩效考核过程中技术与技巧指标的量化问题某知名公司的绩效考核循环某知名公司的绩效考核模式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在绩效管理中所处的位置完整的绩效管理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考评、绩效分析、绩效沟通、绩效改进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要强调通过计划、分析、评价、反馈等环节达成结果的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包括三个方面,即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和开发目的。一个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首先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成为落实公司战略的手段。其次,绩效管理系统应贯彻指导、评价、区分、激励、沟通等管理措施,使管理有效。最后,绩效管理应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员工持续成长,绩效持续改善。绩效评估是一个系统,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绩效信息的收集和绩效结果的反馈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构成了绩效评估的基础和依据,其设定的科学、全面、有效性与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设定一个科学、全面、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成为绩效评估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以价值链循环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作为利益组织,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价值创造,相应地以价值为导向的管理活动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管理理念是强化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价值管理(value based management简称价值管理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价值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企业在经营和财务管理中必须遵循的理念。实质上,企业的经济循环就是一种价值循环,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以能否实现价值增值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价值管理理论指出,企业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的财富只有超过资源占用的机会成本时才会产生财富增值。为适应价值管理的要求,企业必须采取价值链分析工具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进行梳理,明晰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key value driver 简称KVD)在此基础上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简称KPI)设定具体的经济目标,落实责任者,并制定实施计划。价值链是企业所从事的各种价值活动,如设价值链计、生产、营销、发运以及支持性活动等的集合体。一个价值链显示了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生产的整体价值,它是由价值活动和利润两部分组成。价值链活动可以划分为基本活动(primaryactivities)和支持性活动(support activities)。基本活动主要涉及如何将企业的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输出,即一般意义上的“生产经营环节”,包括涉及产品的加工、制作、销售、储运和售后服务等活动,这部分活动直接与顾客发生各种联系;支持性活动主要体现为一些内部管理活动,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活动为基本活动提高支持和服务,使基本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什么是KPI KPI(关键绩效指标)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英文简写,是管理中“计划—执行—评价”中“评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个体/组织关键业绩贡献的评价依据和指标。KPI 是指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后所产生的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是宏观战略决策执行效果的监测指针,反映最能有效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KPI 是衡量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其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管理过程和活动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企业取得高效益。KPI是指标,不是目标,但是能够借此确定目标或行为标准:是绩效指标,不是能力或态度指标;是关键绩效指标,不是一般所指的绩效指标。原理:KPI符合一个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20/8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而且在每一位员工身上“二八原理”同样适用,即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特征:(一)来自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这首先意味着,作为衡量各职位工作绩效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所体现的衡量内容最终取决于公司的战略

第5章 工作区子系统工程技术

《综合布线施工技术》教案 - 1 - 第5章 工作区子系统工程技术 授课内容:工作区子系统工程技术 学时:2学时(90分钟)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工作区子系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作区子系统的概念、信息插座的连接技术、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原则及方法。 教学重点: 工作区子系统的基本概念、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原则、概算、初步设计、正式设计 教学难点: 初步设计、正式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首先通过教室内作为一个工作区,引入课本中的概念和原则及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采用提问法、讨论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提纲: 一、复习旧课导出新课 教师总结: 学习了之前的基本概念之后,就开始详细讲解七个子系统的具体的设计和施工了。 二、新课讲解 在教室中的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和实验室、办公室等的设计相差比较大,原因就是工作区的使用要求大不相同。所以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一)工作任务一:——工作区子系统的基本概念 相关知识:(教师讲解) 工作区子系统是指从信息插座延伸到终端设备的整个区域,即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域可支持电话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监视器以及传感器等终端设备。它包括信息插座、信息模块、网卡和连接所需的跳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 )之间搭接,相当于电话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话机终端部分。典型的工作区子系统。 按照GB50311国家标准规定,工作区是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工作区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平方米估算,也可按不同的应用环境调整面积的大小。 ▲ 工作区设计要点 1)工作区内线槽的敷设要合理、美观; 2)信息插座设计在距离地面30厘米以上; 3)信息插座与计算机设备的距离保持在5米范围内; 4)网卡接口类型要与线缆接口类型保持一致; 教学回顾:以提问方式进行,教师引导总结 问题1:什么是标准? 问题2:综合布线的7个子系统是什么? 【约10分钟】 新课讲解1: 【约30分钟】 1.生活小案例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2.思路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室中的工作区子系统的设计和实验室、办公室等的设计相差比较大,原因就是工作区的使用要求大不相同。培养学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通用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

通用 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 2017年10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 - 1 - 2 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 - 3 - 2.1方案详细设计 (3) 2.1.1 硬件设计............................................................................................................ - 4 - 2.1.2 软件设计............................................................................................................ - 6 - 2.1.3 产品选型............................................................................................................ - 7 - 2.2产品配置和清单 (7) 2.2.1 方案一清单........................................................................................................ - 8 - 2.2.2 方案二清单........................................................................................................ - 8 - 3 虚拟化须知 .............................................................................................. - 9 - 3.1P2V迁移 (9) 3.2备份与恢复 (9) 4 EASTED解决方案优势 ............................................................................ - 10 - 4.1提统一集中管理 (10) 4.1.1 提升运维效率.................................................................................................. - 10 - 4.1.2 改善服务等级.................................................................................................. - 11 - 4.2资源整合 (11) 4.3动态的电源管理 (11) 4.4可靠的IT支撑平台 (12) 4.4.1 故障可恢复性.................................................................................................. - 12 - 4.4.2 HA集群............................................................................................................. - 13 - 4.4.3 动态迁移.......................................................................................................... - 13 - 4.5无缝升级 (14) 4.6资源配额管理 (14) 4.7提高容灾能力,保证业务连续性 (15) 4.8安全性 (15) 4.9灵活扩展 (16) 5 EASTED竞争优势 .................................................................................... - 1 6 - 6 成功案例分享 ........................................................................................ - 1 7 - 6.1中国准化研究院 (17) 6.2上海漕泾热电厂 (18) 6.3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 6.4上汽集团 (21)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学号:023******* 所在院系:信息与通信技术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入学时间:2010 年9 月导师姓名:职称/学位:讲师/博士 导师所在单位: 完成时间:2014 年 5 月安徽三联学院教务处制

基于单片机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摘要:本篇论文讲述了在单片机的基础上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在此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硬件很多,但主要是以单片机为核心。单片机的作用有很多,而且能够满足本设计所需要的功能即数据的采集和通信之间的控制。本设计分为软硬件两个模块,其中后者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单片机以外还有A/D模数转换模块,显示模块,和串行接口等一些模块接口部分。数据采集并且响应主机的命令主要是从机的职能。如果打算通过从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模数转换,重要一点是使用模数转换器也就是即将用到的ADC0809(8分辨率的D/A转换集成芯片)将8路被测电压进行模数转换,串行口将转变后的数据传输到上位机,数据的接受,处理和显示都是由上位机负责,所采集的数据利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即发光二极管)来显示。在该系统中,软件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软件部分主要是在KEIL环境下使用我们之前学习过的C语言进行对数据采集系统、模数转换系统、数据显示、数据通信等程序的设计。 关键词:数据采集系统;89C52; ADC0809;MAX232; LED

Design of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based on SCM Abstract:The film tells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data collected microcontroller collection system design, hardware design process requires a microcontroller core is mainly, connection between analog and digital domains of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is an indispensable bridge.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data acquisition is as the center of gravity, so the microcontroller core part of the hardware of this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data acqui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to choose modular design USES MCU to complete, also includes A/D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module, display module, and serial interface section. Data acquisition and command response of the host is mainly from the machine functions. If want to us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chine, modulus conversion, important is to use the measured voltage will be 8 road of adc, modulus conversion, serial port to transmit the data after a switch to PC, data receiving, processing and display are made by PC, data collected by the use of LED to display. The main part of which software is in KEIL environment, using C language for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analog-digital conversion system, the data show that the design of data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procedures. Keyword:Data acquisition;AT89C52;ADC0809; MAX232;L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