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香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香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香蕉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周峰,行10食品科学,10202613

摘要:香蕉营养丰富。在我国的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香蕉的耐贮藏性差,采收后很快成熟,不利于长途运输。所以研究香蕉的贮藏保鲜技术十分重要。本文简述了目前香蕉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香蕉;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Achievements of Studies on Fresh-keeping Techniques of Banana

Zhoufeng, 10 Food Science, 10202613

Abstract:The banana is rich in nutri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ruit production. But the bananas?storability are poor, they will soon ripen after harvesting, so they are not conducive to long-distance transport. So, study the storage 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banana has become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banana storage technology.

Key words: Banana;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ess

香蕉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大宗果品之一,其产量高营养丰富甜滑香浓深受人们的喜爱香蕉。华南地区北运水果中数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水果,并且大量用于出口销售,但由于采后处理和贮运不当香蕉成熟过程中果皮极易褐变腐烂并危及果肉大大降低了香蕉的商品价值[1]。因此,研究与掌握香蕉的贮藏保鲜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香蕉果实采收后的生理变化

1.1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香蕉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有糖、淀粉和纤维素。糖是反映果蔬风味的重要物质成分,淀粉是未成熟果实中的主要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果实“骨架”的物质。香蕉从采收到完熟,果肉淀粉含量从10%-1l%降至1%,淀粉水解成糖,使果实变甜。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从1%增加至18%,可溶性糖急增期与呼吸强度的高峰期基本是同时出现的[2]。

1.2果实硬度的变化

果胶物质的相互作用,是香蕉果实后熟期间软熟的特性。淀粉降解之前,细胞壁半纤维素中的阿拉伯糖、甘露醇、半乳糖含量就下降。当果实硬度急剧下降时,淀粉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酶活性上升较快;不溶性原果胶从0.57%降到0.3%,可溶性果胶则随之增加[3]。因此,半纤维素、果胶、淀粉含量的减少,是香蕉果肉软化的主要原因。

1.3果实外观及色泽变化

果实外观色泽是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果实商品价格的高低。优质蕉果表面应无病虫害及机械伤疤,青果呈淡黄色,后熟果呈金黄色。在绿色香蕉果皮中,叶绿素含量为50~100μg·g-1FW,成熟期间,叶绿素(主要是叶绿素a)降解,全部黄色素保持不变。将香蕉果皮置于100mg·L-1乙烯气体中,2d内50%叶绿素消失,而用10mg·L-1乙烯催熟时,则需要5d才能消失50%叶绿素,第7d仍然残留20%叶绿素。通常,将香蕉置于18~20℃催熟,果皮金黄色,果肉结实,而30℃下则叶绿素降解不完

全[4]。

1.4呼吸强度与乙烯的变化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成熟衰老激素,在果实成熟与衰老进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香蕉属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水果,对乙烯非常敏感,0.1 mg/L的乙烯即能启始香蕉的成熟[5]。目前普遍认为,采后的香蕉是乙烯引起的呼吸跃变,而不是跃变产生乙烯。香蕉果实在后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高峰出现于呼吸高峰之前,从而加速了呼吸高峰的到来和乙烯的释放,促进果实转黄、变甜、变软和涩味消失。病原菌和机械损伤会促进生理后熟,缩短果实的贮藏寿命。果实组织代谢释放的乙烯对果实成熟具有刺激和反馈调节自身合成的作用,一旦内源乙烯的浓度达到其生理作用的阈值,就会引起连锁后熟反应。因此,延迟果实完熟就是要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和抑制内源乙烯的生成或者消除乙烯,从而达到香蕉保鲜的目的。

2 香蕉采后防腐、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

2.1温度、湿度和化学防腐剂

香蕉防腐保鲜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温度和湿度,由于高温低湿及低温均可对香蕉造成严重的伤害,香蕉贮运的温度要控制在13~14℃之间,相对湿度则在90~95%之间。目前,尽管化学杀菌剂作为采后果蔬的防腐保鲜剂可能带来毒性残留和抗药性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在还没有找到其它高效无毒的保鲜手段之前,化学杀菌剂仍是一种重要的采后处理的方法。用来处理香蕉的杀菌剂有噻苯达唑(TBZ)、多菌灵、托布津、特克多、苯来特、抑霉唑、丙氯拉嗪和扑海因等[6-13],以特克多效果为好,使用浓度一般为500~1000ppm。蒋跃明等(1997)发现,采前和采后进行化学处理能更有效地减轻香蕉采后腐烂,特克多500ppm加施保功250ppm处理可进一步增加控制的效果[14]。苯雷特500ppm和丙氯拉嗪500ppm对接种和自然发病的指腐病有抑制作用,后者的抗菌范围比前者广,效力也比前者大[15]。由于发现炭疽菌对常用的杀菌剂TBZ产生抗性,改用三痤杀菌剂proiconazole, myclobutanil, fluzilazole和bitertanol作为化学控制的处理,采用浸泡或淋洗的方法,处理时间可减少15~30秒,药剂用量减少到50ppm,因此三痤杀菌剂可用控制香蕉腐烂,其残留量在限定的范围之内[16]。

2.2生长调节剂、乙烯吸收剂、乙烯拮抗剂

对香蕉进行GA j加涂蜡处理可明显减少贮藏过程中的重量损失,货架期明显延长[17]。这可能与GA

延缓果实衰老,涂蜡减少呼吸和水分丢失有关。采用乙烯吸收剂和二

j

氧化碳吸收剂结合聚乙烯膜包装可降低包装内乙烯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延缓成熟,防止二氧化碳中毒,保持较高的货架率[17]。1-甲基环丙烯(1-MCP)是一种无毒的乙烯拮抗剂,它通过竞争乙烯的受体而抑制乙烯的作用[18],因此可适用于采后果蔬的保鲜。用1-MCP作为香蕉的采后处理可取得显著的保鲜效果,它能抑制呼吸和乙烯的释放,延缓果实软化成熟。在处理的浓度范围内(0.01~1.0mul/l),l—MCP浓度越大,保鲜时间越长,最长可使香蕉保鲜至58天[19]。研究发现,在呼吸跃变前或预先用丙烯处理香蕉12小时以内再用l-MCP处理,果皮褪绿、总挥发物的产生、乙烯释放和呼吸跃变等可被延缓,而预先用丙烯处理香蕉24小时以后再用l—MCP处理不能抑制呼吸作用和乙烯的高峰[20],因此,要保鲜香蕉,1—MCP必须在果实尚未发生呼吸跃变和产生可自动催化的乙烯之前进行施用。

2.3香蕉涂膜处理

涂膜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水分的蒸发和降低O2的浓度,提高CO2:的浓度,降低

果实呼吸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害的发生。徐丽萍和赵全探讨了玉米醇溶蛋白薄膜对香蕉的保鲜效果。研究表明:玉米醇溶蛋白良好的保湿性及抗氧化性可使香蕉在贮存过程中的损失下降且贮存期延长。最佳涂膜液配比为:甘油0.8mL,油酸0.6mL,虫胶0.6mL [21]。近年来也有学者推出新的涂膜剂,壳聚糖在香蕉表面形成一层膜,这层膜使O2的选择透性比CO2高,造成膜内部低O2,高CO2环境,从而抑制了果实呼吸强度,减少呼吸代谢物质消耗,并抑制水分流失,降低果实失重,维持果实硬度,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和可滴定酸含量的降低。所以壳聚糖涂膜能够有效的延缓香蕉的后熟,室温下可以比对照推迟5d[22]。

2.4臭氧处理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脱除香蕉后熟过程中释放的乙烯,其杀菌效果显著且没有残留,非常适合果蔬的杀菌、保鲜。贮藏温度12±0.5~C,相对湿度为90%±3%的冷库中,臭氧处理时间5min为固定条件,经过5mg/kg臭氧处理的密封袋内的香蕉在贮藏期间乙烯浓度最低,臭氧有明显抑制乙烯产生的作用。臭氧处理对香蕉贮藏生理和品质的影响,较佳的处理条件为:O3浓度3mg/kg,处理时间5min。具体表现为采用优化因素水平保鲜的香蕉,在12±0.5℃贮藏20d后,仍具有较好的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

2.5冷激处理

2003年段学武等以“巴西”香蕉(Musananacv. Baxi)为材料,研究了冷激处理对香蕉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2℃冷空气处理2.5h显著延缓了香蕉的后熟软化过程,推迟了香蕉果皮褪绿,抑制了乙烯的形成和释放。冷激处理还显著抑制了果实淀粉酶活性和淀粉的降解,从而延缓了果实的软化[23]。2010年段学武等进一步研究了冷激对香蕉货架期的影响,他们采用0℃冰水浸泡香蕉1h,之后在24℃乙烯环境下处理24h,最后贮藏于20℃下,之后测量香蕉的所有生理指标,同时还对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甲酯酶(PME)及纤维素酶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激处理抑制果实成熟相关进程,包括果皮脱绿、果肉软化,与PG、PME酶的活性相关,乙烯生成的减少及呼吸速率的降低,从而延迟成熟。

2.6基因工程技术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延长香蕉保鲜期的方法、组成物及其应用,该方法通过新颖的香蕉转殖基因方法将香蕉ACC氧化酶控制组合物转殖于香蕉内,其中该组合物包含至少一种干扰性RNA、基因转殖表达载体及药学上可接受载剂,该干扰性RNA用以抑制或降低香蕉ACC氧化酶的mRNA表达,进而抑制香蕉的乙烯生物合成,以此延缓香蕉的后熟现象,因此,可延长香蕉的保鲜期[24]。

3小结

香蕉作为热带和亚热带水果,一年四季均可采收,但在夏天最易受台风影响,在冬季易受寒潮影响,所以各季节的产量都不平均,价格也变动较大,因此香蕉采后保鲜市场前景广阔。考虑到转基因植物还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目前采用1-MCP处理越来越受关注,同时其处理后恢复后熟的机理正在研究。相信在未来几年内,还会有更加优化的方法出现。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 庞学群, 季作梁. 香蕉采后防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1, 22(1):81.

[2] 谢建华, 庞杰. 香蕉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A]. 保险与加工, 2010, 10(6):37-42.

[3] Kojima K. Softening of banana fruit: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nes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1996, 30(4):269-274.

[4] Zhang D, Huang B Y, Scott KJ. Some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of “green ripe” banana at relative high storage temperatures [J]. Acta Horticulturea, 1993, 27(1):57-63.

[5] Acedo A L.Bautista O K.Banana fruit response to ethylen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J]. Aseen Food Journal, 1993, 8(2):54-60.

[6] 刘朝桢, 王壁生, 戚佩坤. 香蕉刺盘孢的一个茁系及香蕉炭瘟病的田闻化学防治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3):179-182.

[7] Slabaugh WR, Grove MD,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banana and their control Plant Diseases. 1982. 66. 746-750.

[8] 王壁生, 刘朝祯, 戚佩坤. 香蕉镰刀菌冠腐病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91, 18(2):133-137.

[9] 戚佩坤主编. 果蔬贮运病害, 中国农业出版社, P.71-81.

[10] 王壁生, 刘朝桢, 李安妮. 香蕉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J]. 广东农业科学, 1989, 6:44-45.

[11] Lutchmeah RS, Santchurn D. Chemical control of common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banana cv. …aine? in Mauritius. Revue Agricole et Sucriere de l? l l e Maurice, 1992, 70(3):8-11.

[12] 王壁生. 广东香蕉采后病害的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1989, 4:42-43.

[13] 唐业昌, 李龙志, 黎富芝. 香蕉贮藏保鲜技术[J]. 中国果树, 1988, 3:44.

[14] 蒋跃明, 陈芳, 刘淑娴, 李月标. 采前采后处理对香蕉防腐保鲜的影响[J]. 果树科学, 1997, 14(2):115-116.

[15] Wade NL, Kavanagh EE, sepiah M. Effects of modified atmosphere on banana postharvest diseases and the control of bunch main.-stalk rot.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1993, 3(2):143-154.

[16] Lapeyre de Bellaire L de, Nolin L. Improved postharvest control of fruit rot in banana. Fruits, 1994, 49(3):179-185.

[17] Rao DVR, Chundawat BS. Chemical regulation of riping in banana bunches cv. Lacatan at non-refrigerated temperatures. Haryana Journal of Horticultral Science, 1991,20(1/2):6-11.

[18] Sisler EC, Dupille E, Serek M. Inhibitors of ethylene responses in plants at the receptor level:recent developments. Physiol Plant, 100:577-582.

[19] Jiang YM, Dary C, Joyce et al. Responses of banana fruit to treatment with l-methylcyclopropene.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1999, 28:77-82.

[20] Goldinf JB, Shearer GD, Wyllie SG et al. Application of 1-MCP and propylene to identify ethylene-dependent ripening processes in mature banana.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1998, 14(1):87-98.

[21] 黄美芬. 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优化整合[J]. 西江教育论丛, 2009(3):47-49.

[22] 孙金辉, 孙学亮, 乔秀亭, 等. 提高《鱼类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的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7):155.

[23] 段学武. 冷激处理对香蕉保鲜效果的影响[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03(3):24.

[24] 黄鹏林.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延长香蕉保鲜期的方法、组成物及其应用[P]. 中国专利: 200910041537, 2010.

兰花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兰花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吴根良1,商世能2,沈国正1,孙 瑶1 (1.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24;2.浙江省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综述了兰花的种子离体萌发、利用生化技术和分子标记进行兰花种质资源分类和种间品种间鉴别。同时概述了调控花色素合成酶、花器官形成、子房发育和胚珠发育以及构成建兰花叶病毒(CyMV)等特异基因分离克隆,以及转基因技术等研究进展,并对我国兰花育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兰花;离体萌发;分子标记;基因分离;基因转化;育种 中图分类号:S682.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06)04-0115-03 兰花一般是指兰科植物(Orchidaceae),它是鲜花植物中 最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800多属,25000多种,分布于世界 各地,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中南美洲、非洲 和马达加斯加。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约有173属,1240多 种[1],在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但以云南、台湾、海南最为丰富。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此外还有作为药用的天麻(G astro2 dia elata)、白芨、红门兰等和作香料的香子兰等,有极高的 经济价值。 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兰科植物目前在国际、国内市场 上占有重要地位。保护和利用我国的野生兰科植物,并拥有 和选育新的种源,才能在世界各国兰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 天占有一席之地。 1兰花种子的离体萌发 远缘杂交和品种间杂交是兰花育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兰花种子萌发是兰花杂交育种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自然条件 下兰花种子的萌发率很低。 1.1共生萌发 Bernard在1899年首次分离出兰花的根菌,并用其感染 兰花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从而创立了兰花种子共生萌发的 方法。他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 真菌感染,它促进种子萌发就在于把胚和基质连接起来,形 成共生系统。在这个共生系统中真菌促进了种子的糖异生 及贮藏物质的利用,并在它开始光合作用前,持续提供营养 物质。我国兰科植物菌根菌研究发展很快,天麻菌根菌已经 应用于天麻种子萌发和人工栽培。徐锦堂等从天麻原球茎 中分离出紫萁小菇(Mycana osmudicola), 用天麻种子拌该 第一作者简介:吴根良,1963年10月 生,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花 卉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主持 完成的相关重要科研项目有国家重大 科技产业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示 范工程》专题一项;省级重点项目“切花 月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开发”,“主要鲜切花新品种引种与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曾荣获省市各类科技进步奖五项,现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名贵花卉卡特兰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3基金项目: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200462N08)。 收稿日期:2006-01-14菌,播种后种子的萌发率可达20%以上,为此促进了天麻的人工栽培。郭顺星等对白芨种子的共生萌发进行了研究,拌菌后的种子萌发率、原球茎和营养器官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郭顺星等对真菌在石斛(Dendrobium)种子萌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种子共生萌发研究中,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如兰科植物菌根菌的种类和特点、兰科植物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机制、优良共生菌的筛选、兰科菌剂的研制等。 1.2非共生萌发 Bernard以眉兰(Ophrys)的块茎配制培养基,使卡德丽亚兰(Cattleya)与蕾丽亚兰(Laelia)杂交种的种子成功萌发,开创了非共生萌发的先例。随后,Arditti用非共生萌发对齿瓣兰(Odontoglossum)、蝴蝶兰(Phalaenopsis)、石斛兰、文心兰(Oncidium)等种子进行萌发研究,得到了正常的种苗。 兰花中有些种类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种子比成熟种子更容易萌发。仙人指甲兰(Aerides)、白拉索兰(Brassavola)、布鲁通氏兰、卡德丽亚兰、厚杯兰、树兰(Epi2 dendrum)、文心兰、蝴蝶兰、肾药兰和万代兰(Vanda)等10个属的19个种和15个杂交种的种子萌发试验证明,未成熟种子能很好萌发,最短的是在授粉后40~50d萌发。 对于萌发难度较大的地生兰,进行适当的种子预处理可以提高萌发率。段金玉等对兰属(Cymbidium)10种植物的种子离体萌发研究表明,用0.1mol/L氢氧化钠浸泡种子10~30min,能使多花兰(C.floribundun)、春兰(C.goeringii )、双飞燕(C.goer.)、线叶春兰(C.goer.var.serratum)、寒兰(C.kanran)、套叶兰(C.cyperifolium)等种子的萌发率提高10倍以上。 大部分兰花种子可通过无菌萌发方式发芽,而萌发率因基因型而异。气生兰及其杂交后代的种子萌发力较强,地生兰种子萌发率普遍较低。即使同为蝴蝶兰不同杂交组合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发育也不同[2]。一般在种子无菌萌发过程中激素是培养基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但有人认为卡德丽亚兰种子萌发可采用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3]。杨美纯等认为在MS、KC和花宝三种培养基中,MS最适合蝴蝶兰种子的萌发,香蕉汁150g/L可明显提高种子萌发率并促进幼苗生长[4]。 2兰花的分类鉴定 511 北方园艺2006(4):115~117 ?园林花卉?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专论与综述 袁隆平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收稿日期:2007-11-22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进展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和进展,总结提出了形态改良、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借助分子技术等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并对超级稻的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级稻;研究进展;技术路线;应用前景 (kg/667m2) 杂交水稻 阶段 1996年水平第一阶段1996~2000第二阶段2001~2005 早季 500650750 晚季 500650750 单季 550700800 增长率 (%) 0>20>40 表1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指标 注:连续两年在两个示范点,每点面积6.67hm2(100亩)的平均单 产。 1前言 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934m2 ,预计2030年人口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会减少到 667m2左右,面对人口增长压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在21世纪让所有中国人吃饱吃好,中国农业部 1996年立项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其中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见表1。 2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通过形态改良及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至 2000年,已育成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并达到了第一阶段单季水稻产量指标。其中,以两优培九(P64S/ 9311)表现最好,2000年有20多个示范点,每点6.67 hm2(100亩)或66.67hm2 (1000亩),其平均产量超过 700kg/667m2。该组合近几年的推广面积在120~200万hm2左右,平均每667m2产量达550kg,而同期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是420kg/667m2 ,杂交稻为470kg/ 667m2。 1999年在云南永胜县的实验田 (720m2),苗头组合P64S/E32的产量达1139kg/667m2,创造了当时的水稻超高产纪录。 从2001年起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选育工作,并取得了突破,且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水稻的产量目标。 根据2001年的进展,2002年在多个示范点 (每点100~120亩)安排了一些有希望的新组合示范,其中最好的是P88S/0293,2002年在湖南龙山县平均产量达820kg/667m2;2003年该组合在海南省三亚市、澄迈县和湖南省汝城、隆回、中方、湘潭四县共6个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超过800kg/667m2。2004年在湖南、安徽和贵州有2个组合共12个点,单产在800kg/667m2以上,其中湖南的汝城、隆回、中方三县的百亩片是连 续两年达标,即提前1年实现了第二阶段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指标。2005年,在湖南溆浦县更有一个千亩(1240亩)示范片单产超过800kg/667m2。同时,在选育超级杂交晚稻上也有重大进展,一新育成生长期短的三系杂交稻组合金23A/Q611,作双季晚稻栽培, 2003年在浏阳市、2004年在洪江市分别安排一个百亩示范片,其平均产量在660kg/667m2左右,比对照V优6号增产近30%,达到了双季晚稻第一阶段的产量指标。2006年该组合在桂阳县的百亩片,平均单产高达712kg/667m2。 3技术路线 育种实践表明,迄今为止,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 量,只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必差。其它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大的杂种优势上,否则,就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育种要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又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3.1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自从1968年DrDonald 提出理想株型概念后,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意这一 2008年第1期 1??

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提伟钢1 于文越 1 邵士凤2周兴本1刘洋1 (1.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10122 2.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110000) 摘要: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是一种安全、卫生的保鲜技术。本文综述了可食性膜的种类和性质,并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不同种类食品保藏中的应用。 关键词:可食性涂膜保鲜食品 Study Progress on Edible Coating Films Abstract: Edible filming preservation is an safe and hygienic technology. In this article, the types and the properties of edible film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applications in the different kinds of food of the edible films were emphasized. Key words: edible films;preservation; food 1.可食性涂膜介绍 很多食品原料在常温状态下暴露在空气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变质,这是因为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原料中酶的活性以及果蔬原料的后熟作用。延长食品原料的保藏期通常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低温和气调保藏,然而这两种方法的成本都较高。可食性涂膜技术提供了一种可以延长食品原料保藏期的方法。 1.1可食性涂膜保鲜原理 可食性膜是以天然可食性物质(如多糖、蛋白质、脂类等)为原料,添加可食性的增塑剂、交联剂等,通过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并以包裹,涂布,微胶囊等形式覆盖于食品表面(或内部),以阻隔水气、氧气或各种溶质的渗透,起保护作用的薄层。可食性涂膜保鲜的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少物料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降低干果所含的脂肪氧化的速度以及果蔬类酶促褐变的速度;第二,减少外界微生物对食品原料的污染;第三,降低水分传递的速度,减少果蔬失水及干果类吸潮;第四,降低果蔬类的呼吸强度。 1.2常用的涂膜材料 可食性涂膜材料一般来说是由以下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脂类、树脂、多糖和蛋白质,除此之外,增塑剂如多元醇、蜂蜡和油类可以添加到涂膜液中增加膜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添加表面活性剂或者乳化剂可以降低表面水的活性和食物原料失水的速度。添加脱模剂和润滑剂可以防止食品原料有粘性。这些可能包括油脂、乳化剂、聚乙二醇和硅酮等[1,2]。下面介绍一下可食性涂膜常用的几种原料: 脂类:以脂类为基础的涂膜主要包括石蜡、蜂蜡、棕榈蜡、矿物油、植物油、乙酰单甘脂、硬脂酸、月桂酸和脂肪酸蔗糖酯等。它们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分的损失,并且对水蒸气透过性,多糖类涂膜﹥含有树脂的脂类涂膜﹥不含树脂的脂类涂膜。这些材料广泛的用于水果和蔬菜的保藏。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一些脂类涂膜由于其气体透过率低会产生厌氧条件。 多糖:用来涂膜的多糖包括纤维素、果胶、淀粉、褐藻酸盐、壳聚糖、卡拉胶、树胶等。这些多糖基本上都阻气性好,易于粘附在水果和蔬菜的表面,但它们亲水的特性决定了它们阻水性差。 蛋白质:用于涂膜保鲜的蛋白质包括酪蛋白、明胶、大豆蛋白、玉米蛋白、清蛋白。它们具备较好的成膜性能,对气体的阻隔性能比较好,但是它们大多不能阻止水蒸气的扩散。 由于单一的涂膜材料都有其优缺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把几种涂膜材料结合使用,根据原料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种类和配比,可以加入单甘脂和蔗糖酯等乳化剂促进水相和油相的均匀混合,有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抗氧化剂和抑菌剂,有效的延长原料的货架期[3,4]。 1.3 涂膜保鲜工艺流程 提伟钢(1981- ),男,汉,硕士,沈阳农业大学高职院,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检验。

辣椒育种研究进展

《园艺植物育种技术进展》论文 摘要:本文简述了辣椒起源、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以及育种手段,对辣椒育种进行了简要概述,为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种质育种 一、概述 (一)起源 辣椒(pepper),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因在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含有辣椒素二具有辛辣味(甜椒除外),是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主产地在印度德干半岛。辣椒原产中、南美洲、墨西哥、秘鲁等地。公元前6500~5000年,在墨西哥中部拉瓦堪山的遗迹中曾有辣椒种子出土;在南美秘鲁公殛前2000年的古墓中,发现干辣椒和栽培种子。辣椒同属植物有27种。其中五个主要栽培种起源于3个不同的中心:墨西哥是Capsicum annum的初级起源中心,次级起源中心是危地马拉;亚马孙河流域是C.chinense和C.Fruteseens的初极起源中心,秘鲁和玻利维亚是C.pendulum和C.Pubescens的初级起源中心。(二)分布 哥伦布到了北美大陆后发现了不次于胡椒的上等辛香料—辣椒,结果吧比胡椒更为重要的辣椒带回欧洲。1493年传到西班牙,1548年传到英国,16世纪中叶已传遍中欧各国。1542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将辣椒传入印度。进入17世纪,许多辣椒品种传入东南亚各国。 明朝末年(1640年)引入中国。早在16世纪后期高濂撰写的《草花谱》中已有记载:“番椒丛生,百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现在,辣椒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主要产地是印度,尤其是德干半岛的中南部最盛。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种质资源丰富。 (三)生产现状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辣椒生产、消费区域。中国、印度位居全球辣椒种植面积、产量的前2位,辣椒产品加工也在全球辣椒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欧洲主要辣椒生产国有西班牙、荷兰、以色列、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德国等。

当前国内外保鲜技术

当前国际食品保鲜技术 纸箱保鲜法 这是由日本食品流通系统协会近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式纸箱。研究人员用一种“里斯托瓦尔石”(硅酸岩的一种)作为纸浆的添加剂。因这种石粉对各种气体独具良好的吸附作用,且价格便宜又不需低温高成本设备。具有较长时间的保鲜作用,而且所保鲜的果蔬分量不会减轻,所以很受商家欢迎。 微波保鲜法 这是由荷兰一家公司对水果、蔬菜和鱼肉类食品进行低温消毒的保鲜办法。它是采用微波在很短的时间(120 秒)将其加热到72℃,然后将这种经处理后的食品在0-4℃环境条件下上市,可贮存42-45 天,不会变质,十分适宜淡季供应“时令菜果”。 陶瓷保鲜袋 这是由日本一家公司研制的一种具有远红外线效果的果蔬保鲜袋,主要在袋的内侧涂上一层极薄的陶瓷物质,于是通过陶瓷所释放出来的红外线就能与果蔬中所含的水分发生强烈的“共振”运动,从而对果蔬起到保鲜作用。 烃类混合物保鲜法 这是英国一家塞姆培生物工艺公司研制出的一种能使梨、葡萄、番茄、辣椒等果蔬贮藏寿命延长1 倍的“天然可食保鲜剂”。它采用一种复杂的烃类混合物。在使用时,将其溶于水中成溶液状态,然后将需保鲜的果蔬浸泡在溶液中,使果蔬表面很均匀地涂上一层液剂。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氧的吸收量,使果蔬所产生的CO2 几乎全部排出。因此,保鲜剂的作用,酷似给果蔬施了“麻醉药”,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电子技术保鲜法 它是利用高压负静电场所产生的负氧离子和臭氧来达到目的。负氧离子可以使果蔬进行代谢的酶钝化,从而降低果蔬的呼吸强度,减弱果实催熟剂乙烯的生成。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又是一种良好的消毒剂和杀菌剂,既可杀灭消除果蔬上的微生物及其分泌毒素,又能抑制并延缓果蔬有机物的水解,从而延长果蔬贮藏期。 加压保鲜法这是由日本京都大学研制成功的利用压力制作食品的方法。蔬菜加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高粱是主要旱粮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粮饲作物和酿造原料。高粱光合效率高,生理优势强,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逆性。高粱杂种优势现象早被人们所认识,但由于高粱两性花难于生产种子,不能被生产所利用。1954年,美国高粱专家Stephens等人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可在生产中应用的核质互作型高粱雄性不育系Tx3197A,为高粱杂种优势利用拉开了序幕。我国高粱育种工作者经过近50年的努力,培育出多批优良杂交种,对高粱单产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高粱生产中应用的除部分糯性高粱是常规品种外,其它粒用高粱基本都是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高粱杂交种都是以迈罗(Milo)细胞质为母本组配的。因为只有能与迈罗细胞质互作产生完全不育性的品系,才能被用来作保持系,转育不育系加以利用。显然,恢复类型品种间就不能组配杂交种用于生产。这种细胞质的单一性造成了母本不育系资源的贫乏,也带来细胞质单一的脆弱性;恢复系也仅限于那些能使迈罗细胞质育性恢复的一些品种,造成了可利用细胞核范围狭窄。1979年后先后引进了不同类型的不育细胞质基因A2 ̄A6以及9E,这些不育基因在国外尚未将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在中国,除A1以外,A2型胞质引入较早,研究较多,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生产中应用。总结过去,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粒用高粱育种现状 1.1 植株性状 目前我国高粱杂交种叶片直立性差,多为下披型;植株偏高,耐密性较差;大部分杂交种植株高度在180cm以上。人工收割品种高度应保持在160~180cm,机械收割品种高度在140cm以下;不管高矮,都要耐密植,茎秆的刚韧性要好,株型要好。 1.2穗性状 穗长25~35cm,穗的长度已经足够了,穗太长,开 花时间延长,不利灌浆;籽粒成熟度有差异,粒大小也有差异;穗长究竟应该多长适宜,是应该考虑的问题。种植密度大的品种,穗也不必太长,25cm就够了;较稀植的品种穗较大,长度相对较大些,一般不应超过32cm;穗太小不利于籽粒分布,粒少影响产量。笔者认为穗长一般在25~32cm即可。南方以散穗为好,以便防虫防霉。 1.3生育期与产量性状 早熟区品种生育期118~128天,区域试验产量 作者简介:高士杰(1955-),男,辽宁铁岭人,研究员,农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粱遗传育种和高产理论研究。 中国杂交高粱育种研究进展 高士杰1,刘晓辉2,李继洪1 (1.吉林省农科院作物所,公主岭136100;2.广东佛山大学,佛山528000) 摘要中国高粱生产中应用的细胞质有A1和A2两种类型。不育系的细胞核有南非高粱核体系、中国高粱 核体系、倾向南非高粱核体系和印度高粱核体系。恢复系的种质主要是中国高粱和倾中国高粱类型。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由南非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中国高粱、倾南非高粱×倾中国高粱,发展为印度高粱×倾中国高粱。植株高度由高秆改良成中秆,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温度是影响不育性的主要因子,在自然条件下,A2不育系雌蕊败育轻或不败育,雄蕊遇高温可散出花粉,使不育系产生少量自交结实。粒用高粱育种近年来进展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遗传基础狭窄,株型不理想,耐密性差,抗性育种重视不够,杂优利用模式有待创新。今后应: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创造新种质;不同类型间亲缘关系要清晰,以保持和提高两亲间的杂种优势;保证新品种的繁制质量和数量,加快其推广速度。关键词 粒用高粱;研究进展;种质基础;杂优利用模式

动物性食品微冻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动物性食品微冻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动物性食物(Animal Derived Food)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因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备受人们重视,但也容易腐败变质,其保鲜问题一直是食品技术研究的重点。传统的食品保鲜方式主要有冷藏、冰藏和冻藏。冷藏和冰藏保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一周,冷藏是在(0-4)?C 内贮藏,在贮藏过程中食品原有的新鲜度会降低;而冰藏则需要不断加冰维持保鲜体系的低温,在此期间温度波动较大,操作繁琐;冻藏是采用-18?C 以下的温度来贮藏,贮藏时间比较长,但是冷冻容易引起蛋白质变性和质构的破坏,而且解冻时汁液流失,对产品风味产生不良影响。微冻保鲜(superchilled storage)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在渔船上贮藏渔获物的一种保鲜技术,相对于冷藏,能延长水产品货架期 1.5-4 倍。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内外研究人员对海鱼、淡水鱼、猪肉、鸡肉等动物性食品进行了微冻贮藏研究。大量研究表明,微冻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总数的增长,使肉品维持较低的 TVB-N(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挥发性盐基总氮)和 K 值,减缓脂肪氧化,保持其风味,延长保鲜期。微冻技术是动物性食品保鲜贮藏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成为当今食品保鲜的研究热点。 1 微冻保鲜原理 微冻保鲜是指在生物体冰点(冻结点)和冰点以下 1-2?C 之间的温度带轻度冷冻贮藏,也叫部分冷冻(partial freezing)和过冷却冷藏(deep chilling)。动物性食品的微冻贮藏温度因其种类、微冻方式、工艺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大部分水产品微冻温度在-3?C,禽畜产品微冻温度范围在(-2--3)?C。微冻保鲜是利用低温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及酶的活力。在微冻条件下,生物体内的部分水分发生冻结,微生物体内的部分水分也发生冻结;生物细胞中因部分水分冻结,其细胞液

我国香蕉现状分析

我国香蕉现状分析 摘要:香蕉是重要的热带水果,本文从生产现状、销售状况,生产销售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四个方面,对我国香蕉产业进行全面的分析,指出了我国香蕉与进口香蕉的优势与不足,及国内各香蕉主产地的发展方向。发现了我国香蕉产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上做的不足,以及育种采后处理和商品化的欠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香蕉价格便宜,味美健康,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刚过去不久的2010年中,共有超过1千4百万吨的香蕉从各个生产国运出,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这个出口量,是苹果的3倍,葡萄的5倍。然而近年来,我国的香蕉市场却是屡遭重创,07年蕉癌风波到09年广西的“爱心香蕉”,都反映出我国香蕉产业发展还不甚成熟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收集各类文献,对我国香蕉产业现状加以统计分析,探讨了香蕉产业存在的一些特点、问题及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力求为我国香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一、生产现状 (一)国内香蕉总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08年我同香蕉收获面积为31.78万hm2,居世界第6位。同年,我国香蕉总产量约为804.27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89%,仅次于印度(2320.4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25.6%)和菲律宾(868.76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9.6%),居世界第3位。但是,我国的香蕉单产量不高,2008年我国香蕉单产量约为25.85t/hm2,居世界第27位,虽超过世界香蕉平均单产量6.53t/hm2,但并未达到亚洲的平均水平27.68t/hm2,同时远远落后于居世界首位、单产量高达54.27t/hm2的印度尼西亚,仅为该国的47.6%。 (二)主产区情况 我国国内香蕉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纬30。以内的热带地区,2008年香蕉产量前五大省分别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建。2008年我国香蕉总种植面积约为31.78万hm2,其中广东为12.86万hm2,广西为6.10万hm2,云南为5.09万hm2。海南为4.79万hm2,福建为2.63万hm2。当年我国香蕉生产大省的产量分别为:广东348.10万t,海南151.60万t。广西97.00万t。云南94.80万t。福建88.20万t,上述五省的香蕉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以上。

香蕉的催熟原理及技术(精选.)

香蕉的催熟原理及技术 摘要:香蕉果实在植株上自然成熟,风味远远比不上经过催熟的优良,更难远途运输。所以为获得鲜艳黄色的商品香蕉,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催熟技术,掌握好催熟剂的使用浓度及催熟时的温、湿度条件,方可获得满意的催熟效果。 关键词:催熟、采收、温度、湿度、乙烯 一、前言 香蕉虽然属于热带果树,但在亚热带地区也可经济栽培。香蕉的栽培比较粗放,但产量较高。香蕉可周年结果,在国内外市场上是常年供应的鲜果,是人们最喜爱的热带果品之一。香蕉生产在我国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香蕉与别的水果有个较大的不同点,香蕉的成熟一般都是人工催熟,当然蕉果留在蕉株上,也可完全可以成熟。但风味远不如经过人工催熟的好,且不能远运,又易受鸟虫侵害。香蕉采收后,放置一定时间,也可完成后熟,但需时较长,成热不整齐。且果柄果轴易腐烂。故香蕉采后都要进行人工催熟,这不但可缩短香蕉采后上市的生产周期,且有利提高果实品质,增加香味。 二、催熟原理 香蕉的催熟原理,是利用外加乙烯激素使香蕉后熟。后熟后的果实,淀粉含量由20%左右锐减为1%~3%,而可溶性糖则突增至18%~20%。果皮由绿转黄,肉质由硬转软,出现香味物质和一定的有机酸,果皮易与果肉分离,果实可食。 香蕉催熟的代谢过程主要是呼吸作用,催熟时香蕉果实出现呼吸高峰,呼吸强度很大,达100~150毫克二氧化碳/千克·小时,故影响果实呼吸作用的因素也影响香蕉的催熟。 (一)温度14~38℃均可使香蕉催熟,但温度太低时后熟缓慢,太高时后熟快,以致使果皮不转黄色。最适宜的温度是18~20℃,后熟后果皮金黄色,果肉结实。催熟温度以果肉温度为准,惆蕉房的温度往往与果实温度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长期低温贮藏或外界温度太低时,须让果肉温

香蕉贮运保鲜操作规程

香蕉贮运保鲜操作规程 香蕉属热带水果,我国香蕉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纬30度以内的热带地区,内地香蕉产量大省分别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据统计,2012年,我国香蕉总种植面积约为592万亩,产量约1156万吨,上述五省香蕉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7%左右。 一、香蕉贮藏特性 香蕉为热带、亚热带水果,一年四季都有成熟和采收季节,按照采收时期,人们又把香蕉笼统地分为春蕉、夏蕉、秋蕉和冬蕉,其中秋蕉和夏蕉产量最高。因此,香蕉长期贮藏并不是十分重要,而运输保鲜显得特别重要,且香蕉主要在销售地贮藏,贮藏期一般不超过1个月,超过1个月不易催熟。 (一)成熟期和成熟度。香蕉不同于其它水果,不能待果实在植株上黄熟时才采收。采收时果实的饱满度越高,采后越容易成熟。根据不同采收季节和贮运时间长短来确定香蕉采收时果实饱满度。生产中确定成熟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果实棱角变化确定法和断蕾后的天数。通过棱角的变化观察成熟度时,取果穗中部位臵的小果棱角状态为基准。在棱角特别明显时,是7成以下饱满度,果身与棱近于平满时为7成饱满度;果实棱角仍可见,果身已较饱满为8成饱满度;果实棱角模糊,果身圆满为9成饱满度。如果根据断蕾后的天数确定成熟度,一般断蕾70-80天即可达到7-8成饱满度。6-10月采收的香蕉和北运的香蕉宜采收7-8成饱满度的果实,10月以后宜采收8-8.5成饱满度的果实。冬天采收的香蕉,由于气温较低,生长时间较长,虽然表面看起来果实的饱满度不高,但在贮运过程也较容易变软成熟。 一般用于远途运输或出口的香蕉果实应在7成饱满度时采收,国内远途运输的香蕉可在7.5-8成饱满度时采收,就近市场供应的香蕉可达9成饱满度时采收。 (二)品种及其耐藏性。香蕉根据植株高矮分为高型蕉、中型蕉、短型蕉(矮型蕉),我国主栽的高型蕉主要有广东的大种高把、高脚、顿地雷、齐尾,广西高型蕉,台湾、福建和海南省的台湾北蕉;中型蕉有广东的大种矮把、矮脚地雷;短型蕉有广东高州矮香蕉、广西那龙香蕉、福建的天宝蕉、云南河口香蕉。近年引进的主栽品种有威廉斯香蕉、巴西蕉、墨西哥蕉,此外,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皇帝蕉(又称贡蕉、米香蕉、金芭蕉、麻蕉)。 香蕉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8成饱满度采收的香蕉,果皮绿色,果肉硬,此时果实的呼吸强度较低,随着果实的成熟,呼吸强度不断增加,达到高峰时呼吸强度是刚采收时的2-3倍甚至更高。随着呼吸强度增加和呼吸跃变出现,果实的色、香、味和硬度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果实从硬开始变软,果皮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黄色,并逐渐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袁隆平) H前,中国人口冇13亿,人均对耕地仅1.4亩,预11-2030年人11将增至16亿,人均町耕地将减少到Im 左右。面对人口增长爪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仅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 □ 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川纳出两条仃效途径:一是形态改13,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仃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W技术,彊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人的杂种优势匕才会对提高产量冇贡献。但是, 疗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卞物技术的进步。

形态改良 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口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肩,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总这一重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其屮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耍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藥少, 侮株 3~4个有效分簾;③短而壮实的秆。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冇待实践证明。发现超尚产品种仃如下形态特征。 A.高冠层 上-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枳大而11能两而受光又耳不遮荫,因此能更右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IL不易早哀。总Z,具仃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能冇最大的冇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冇机源。

B.矮穗层 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 这种结构由于重心卜?降,可使植株高度抗倒 伏。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C?中大穗_ □毎穗谷疏约6克,每亩16?17丿总。稻谷产吊「=生物学产htx收获指数。理论I:,英产吐潜力为1000公斤/ 市。现行的矮秆品和,收获指数(HI)L2很高(>0?5), 进一步处场收蕊指数L2札严1仃限,W此,上加应依如提髙生枷%产幕以进氏-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來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啟有效而町行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僧伏。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冇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局产。上述山叶片组成的高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将高生物学产量、髙收我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二者较好的统一起来, 从而能实现题W产。

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题目: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英文题目: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each fresh-keeping technology 姓名: xxx 班级:xxx班 学号:xxx 导师: xxx 时间:2013.11.30

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xxx 学号:xx 导师:xxx 摘要:本文介绍水蜜桃的采后生理特性、果实性状、常见的致病菌和贮藏保鲜条件, 综述了国内外水蜜桃的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水蜜桃保鲜果实性状 水蜜桃在我国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品种繁多。水蜜桃果实性状因品种而异, 特早熟新品种——秦蜜[1]平均果重105g,最大果重135g , 可溶性固形物10 % 左右, 含糖9.09% , 酸0.14 % ,维生素C 含量31.8 μ g/ g , 这种桃在西安地区每年六月7-8日成熟。下塘水蜜桃是浙江富阳县农业局新选出的早熟品种[2], 平均果重125g , 最大果重197.5g , 可溶性固形物9.8 % 左右, 每年6 月中旬成熟。江苏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出的特早熟水蜜桃——晖雨露,平均果重110g , 最大果重174g, 可溶性固形物11.1% 左右, 含糖9.34 %, 可滴定酸0.21%, 维生素C 含量65.0μ g/ g, 每年6月10日左右成熟。 水蜜桃皮薄汁多, 果实水分含量高, 耐贮藏性较差, 面临采后腐烂变质问题。因此, 研究水蜜桃的贮藏保鲜技术非常必要。 1 采后生理 桃的成熟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典型的阶段: 早期缓慢软化阶段, 后期果实硬度迅速丧失, 同时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eturonase) 活性急剧上升。在桃果成熟过程中, 自动催化乙烯合成途径被激活,而一旦此途径的乙烯产生, 果实催熟过程将快速进行, 导致果实短期内失去商业价值。不同品种的桃果即使同一生长阶段, 产生的乙烯量也不同。硬溶质桃果通常比较溶质果产生的乙烯要多。陕西化工 研究所“甲一A”专题组以桔早生、北京1号和白凤桃3个品种为研究对象, 得到桃果呼吸模式为跃变前期~呼吸高峰~跃变后期, 不同品种达到呼吸高峰的时间不同。 2 常见的致病菌 桃果上感染的病原菌是引起贮藏运输过程中鲜果霉烂变质的重要原因, 弄清不同品种桃果上常见的病原菌分布, 有利于采取相应的防腐保鲜措施以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不同桃果上分布的病原菌是不同的, 毕荣等从霉烂的桃上分离出了褐霉菌和根霉菌。 3 贮藏保鲜条件 3.1 品种桃的贮藏特性因品种而不同, 早熟无锡水蜜桃常温下存放3 ~4 d、北京27 号常温采后2 ~3d, 会出现果实迅速软化变色; 青州蜜桃, 在常温下可以存放5 ~7 d。一般早熟、软溶质品种耐贮藏性较差; 中晚熟、硬溶质型桃果耐贮性较好。 3.2 气体环境不同桃果所能忍受的气体环境不同。高氧气浓度促进果实呼吸, 而高二氧化碳则引起中毒。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15% 时, 果肉褐变明显加重。肥城桃贮藏较适宜的气体组成为3 % ~4 %

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28551(2000)0120061204 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王长泉1 刘 峰1 李雅志2 (1.淄博大学 山东淄博 255000;2.山东农业大学遗传所 山东泰安 271018) 摘要:本文对40年来果树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从育成种类和数量,诱变因素利用的 发展,诱变体分离筛选手段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并对诱变育种与离体培 养技术的结合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关键词:果树 诱变育种 嵌合体 离体培养 收稿日期:1998206210 作者简介:王长泉(1970-),男,山东平原人,硕士,淄博大学讲师,从事植物育种研究。 选育丰产、优质的果树新品种,对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果树一般是多年生植物,童期长、基因高度杂合,占用的空间大,使得常规育种受到很大限制。早在50年代,Cranhall 和Zwintzscher 等育种学家就开始探索突变育种技术[1],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从诱变剂的利用到诱变手段及分离筛选技术这一套诱变体系日趋完善,诱变技术和离体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更加广泛,育成新品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1 育成新品种的种类和数量 据FAO/IAEA 的统计资料,通过诱变育种获得的果树新品种数量在近20年内急剧增长。截止到1993年,总计育成各种果树新品种41个(不包括我国育成的品种),其中苹果9个,欧洲甜樱桃8个,欧洲酸樱桃4个,桃、石榴、葡萄、柚、橙、枣各2个,枇杷、无花果、李子、香蕉、杏子、黑穗醋栗、醋栗、油橄榄、葡萄、扁桃及木瓜各1个,共涉及19个果树品种[2]。 我国自60年代开展果树诱变育种以来,到90年代共育成10个品种,其中有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育成的产量高、品质好、少核的418红桔、中育7号、中育8号,广西新广农场育成的丰产、无核的新光雪橙,青海农科院园艺所育成的“东垣红苹果”,内蒙古园艺所育成的品质 好的梨新品种“朝辐1号、2号、10号、11号”和“辐向阳红梨”[3]。2 诱变因素利用的发展 常用诱变剂分为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两类。物理诱变剂应用最广泛的是X 射线、 γ射线、 β射线和中子等。研究证明,果树方面按突变频率的大小,其顺序为中子>γ射线(或X 射线)>β射线(Bender ,1970)。如改良苹果杂种时中子处理比X 射线效果更好。Bishop 报道用中子处理比X 射线产生更大比例的二叉枝,用中子处理科兰特苹果得到全红突变体,X 射线处理只能得到扇形变异。据统计国际上育成的果树新品种中,γ射线育成的占6716%,X 射 16 核农学报 2000,14(1):61~64Acta A gricult urae N ucleatae Si nica

香蕉的贮藏保鲜

香蕉的贮藏保鲜 1.香蕉贮藏保鲜的墓础 香蕉果实属热带酱果类水果,贮藏保鲜较困难。香蕉的贮藏寿命与品种、栽培条件、成熟度、温湿度、病虫害、机械伤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要延长香蕉贮藏保鲜时间,则必须从采前栽培技术问题着手,重点解决采后果实病害的预防,采后的生理调节,从而最大限度控制贮藏期病害的发生与延缓后熟期,获得较长时间裸鲜贮藏的效果。 (1)采前香蕉栽培技术对贮藏保鲜的影响 香蕉采前栽培技术与延长果实贮藏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①香蕉品种的影响。试验证明,香蕉品种间的耐藏性能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油蕉为我国现栽香蕉品种中较耐贮藏的一个,1961年华南农学院曾启瑞作的香蕉品种贮藏试验结果,在11~17℃温度贮藏东莞大种矮把、大种高把、油蕉3个品种,经33天后,矮把蕉有58%变黄,高把蕉有40%变黄,油蕉仅有10%变黄;再经15天后,矮把、高把果轴开始腐烂,而油蕉没有腐烂(再经12天才有个别腐烂);经27天,炭疽病发病率矮把达27%,高把达37%,油蕉仅10%。又如,广东省果树研究所1985~1987年在高州连续3造的7个香蕉品种耐藏试验(6~9月夏季常温贮藏),其中油蕉自然放臵可贮12.7天,袋

藏32.8天,分别比高脚顿地雷、大种高把、矮脚顿地雷、齐尾、63-1(即广东香蕉2号)、74-1(即广东香蕉1号)等6个品种长0.9~4.4天与4.7~15.3天。在1987年珠海市7个香蕉品种耐藏试验(10~12月秋季常温贮藏),油蕉自然放臵25天,袋藏80天以上,分别比高脚顿地雷、台湾蕉、东莞中把、63-1、74-1、75-1长3~15天与31~57.3天。由上述可见,油蕉果实较其他品种耐贮藏。 ②蕉园的土质与水位的影响。1984~1987年高州香蕉果实夏季常温自然放臵贮藏试验,在产自坡地砂壤土蕉园的,油蕉比矮脚顿地雷耐藏2.2天,但产自山地粘质红壤蕉园的,矮脚顿地雷的贮藏天数与砂壤土蕉园的油蕉相同,可见粘质土山地蕉园的果实要比砂壤土坡地蕉园耐藏,说明不同土质对香蕉果实耐藏性有影响。1961年华南农学院进行不同水位香蕉耐藏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大种矮把品种,在11~17℃下,基蕉(地下水位低的蕉园)的果实经贮藏30天还未见黄熟,而围蕉(地下水位高的蕉园)已有40.4%的果实黄熟;35天后,基蕉有58.8%黄熟,围蕉黄熟达78.5%,可见水位高低也会影响果实耐藏性。 ③不同肥料配比的影响。香蕉施肥时,肥料种类的配比,尤其氮、磷、钾三要素的配比,对果实耐藏性有影响。氮钾比大的果实耐藏性差,氮钾比越小的越耐贮藏,主要是钾元素对耐藏性所起的作用。过去珠江三角洲有个说法,叫"东蕉比西蕉耐放"。所谓东蕉是指珠江以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第25卷 第4期2003年7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FORES TRY UNIVERSITY Vol.25,No.4Jul.,2003 2003 02 17收稿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5107349.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782)及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99 12)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康向阳,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林木倍性育种、细胞遗传学、生物技术.电话:010 62338105 Email:kangxy@bj https://www.360docs.net/doc/7e15107349.html,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林木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毛白杨研究所) 摘要 该文综述了林木多倍体育种的途径、方法及其应用现状,指出多倍体育种在速生、优质、高抗逆性等林木新品种选育中具有更大的潜力;目前在林业生产中应用的多倍体新品种数量之所以相对较少,主要与树木细胞遗传等基础研究滞后、一些多倍体育种相关理论和技术难题未能得以攻克有关.而随着人类对其应用价值认识的提高以及有关新技术方法的注入,建立在现代遗传学以及细胞染色体工程技术基础之上的林木多倍体育种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林木,多倍体,育种中图分类号 S722 3+5 Kang Xiangyang.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polyploid breeding of forest trees .Journal o f Beijing Fo restry University (2003)25(4)70 74[Ch,56ref.]Institute of Populus tomentosa ,Beijing For.Univ.,100083,P.R.China. The paper overvie w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polyploid breeding in forest trees.It shows that polyploid breeding has great potentiality in selecting ne w varieties with traits of fast gro wing,high quality and resistance.However,the numbers of new polyploid varieties used in the forestry production are rel atively less.The main reasons are caused by the lag of basic researches in forest tree c ytogenetics,unresolved theoretic and techn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polyploid breeding.Following the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n application values of polyploid and using of related ne w techniques,the polyploid breeding based on modern genetics and cell and chromosomal engineering will have ne w vitality and vigor.Key words forest tree,polyploid,breeding 染色体多倍化是植物进化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其中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经历过一次或 数次多倍化事件形成多倍体[1] .多倍体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表明多倍化可以增强植物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而人类也可以效法自然开展多倍体人工诱导及其利用工作.1935年,Nilsson_Ehle 在瑞典发现了一 株叶片巨大、生长迅速的巨型三倍体欧洲山杨[2,3] ,引起了世界对多倍体应用价值的广泛关注,由此成为林木多倍体育种的开端.1937年,当Blakeslee 、Avery 采用曼陀罗等植物证实秋水仙素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巨大效果之后,进一步掀起了世界性多倍体诱导研究的热潮,并获得了大量作物、果树、蔬菜、花 卉等多倍体新品种[4 7] .杨树、橡胶、桑树等一系列林 木多倍体新品种的选育成功[8 16] ,为我们展示了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林木多倍体育种的作用 植物细胞核内染色体组加倍以后,常常带来一些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在提高生长速度、增进遗传品质以及提高目的代谢物含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就主要利用营养器官的林木多倍体育种而言,由于许多树种能够进行无性繁殖,可以不必担心多倍体育性差而导致繁殖困难的难题,而多年生习性又保证品种一旦育成就可以长期持续利用等,因此林木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