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篇一: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我认为对于犯罪者应该分类讨论:至少应该分为3类:

1:生活所泊型:对于这一类人是由于自己最基本的生活没有办法保障。他们本来没有多么大的目标,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犯罪的基本动机。基本心理,这些人对于没有多么大的危害性。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使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2.心理变态型:这种犯罪类型的人是由于自己的心理在成长中受到了打击。其具体原因是多种形式的。比如:由于自己的生理缺陷引起、少年成长时受到了别人的歧视、少年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少年时受到了迫害从而在心理上造成难以忘记的了阴影等等。这类人由于受到种种不同寻常的遭遇。从引起了心理的变态。如果调整不好,就会造成他们在心理上对社会、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当这种情心态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造成他们把对社会、对他人的这种心态演变成现实中的行动,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变态心理。这样就会造成犯罪。对于这类犯罪者,应该从心理学上给予一定的治疗。使他们能够重新调整心态。对社会、对他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犯罪。

3、人格分裂型:这种类型的犯罪者。与第二类有一定的相同点:都是由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而造成的。但不同的是他们本人对待的方法不同与第二类犯罪者:他们在思想上采取了逃避直接面对的办法。他们想让自己的这些痛苦的记忆中删除。于是经常去从不同与自己本人的性格或思想的方向去考虑问题,久而久之。造成了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出现了。他于原来的性格可以完全的不同。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格。并且当一种性格存在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另外一种性格的存在。并且也完全不记得自己在另外的一种性格。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摘要: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一案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一场对马加爵杀人心理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随之产生。带着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关注以及对暴力犯罪原因的兴趣,笔者从马加爵个人入手分析了个体暴力犯罪的心理学成因。从马加爵的本人入手,从他的性格、犯罪人格、犯罪心理历程以及人生观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马加爵;性格;人格;不完全社会化;敌意

短短几天之间,云南大学的一件学生被害案件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笔者在20xx年2月23日的新浪网新闻中心上看到了这个案件的相关报道。四个鲜活的生命被扼杀在大学校园中,唐学礼、杨开红、邵瑞杰和龚博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腐烂模糊,经过法医鉴定,这四个学生是被人用钝器击打致死,装在黑色塑料袋里然后放在宿舍的橱柜中的。与此同时,对案件的各种猜测和

传言被各种媒体,流传于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杀人凶手落入

法网,人们才最终相信,行凶者是被害人的四年同窗——马加爵。

马加爵一案,从发生到现在,已经在全国上下产生的巨大影响,案件发生之初就已经震惊全国。在案情不断发展的同时,媒体、高校、社会各界,都出现了十分热烈的讨论。一些学者也就此问题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各个领域进行了新的研究。此案目前一审

已经审结宣判。由于被害人以及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同时,案件

本身的严重程度和杀人者行为的残忍,就是这个案件倍受重视的原因,也使得笔者产生了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对马加爵进行分析的想法,并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按照行为方式分类来看,马加爵此案属于很严重的暴力犯罪。暴力犯罪也就是犯罪性暴力,就是“非法使用武力的行为,包括形

式杀人、伤害、抢劫、强奸和其他的性侵害”。在以往对暴力犯

罪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研究中对行为人认知特点的描述均为: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低,认知内容有缺陷,具有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本案中的犯罪人马加爵,他是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的学生,经过了大学四年的高等学府教育,从常理上来认定,他不应该存在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太低这样的问题了,那么为什么他会犯下这样令人惊讶的罪行,恐怕要从他本身的个体差异入手来分析。当然,作为暴力犯罪人,他也具备一些比较典型的特征。

一、浅析马加爵的性格

(一) 性格

性格: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从出生以后随着跟社会接触的不断增多,形成了个人所特有的思想、行为特点,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和表现都是与之相符合的。

对于马加爵来说,由于没有实际接触的机会,我们只能通过报纸、网络从侧面来了解他的性格。

从他的家人那里来看,他们认为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父亲认为他很听话,而且还很独立。学校的同学们大多说他,比较沉默、不太爱与人交流。在报纸、网络上也流传了一些对马加爵过去的描述,

人的性格是后天获得的一定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表现,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不同的影响,马加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从整体上来看,由于他总是处在一种极端的矛盾之中,在渴望成功的同时又感觉自己卑下渺小不如别人,造成了他矛盾,敏感,多疑的性格。为什么总是保持沉默,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人格

对于性格的讨论,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经常被我们提到的词语“人格”。这两个词语经常会被混同,实际上还是有所差异的。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

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类型的分类更加典型,人

的性格特征在某种情况下会跟人格特征相重合,但是人格类型和特征更加抽象化,通常存在某些不同的特定群体中,用于标示某些类

人群的普遍特点。而性格总是因人而异的,更零散,而且,也不是说具有性格中具有哪种人格类型特征就一定属于哪种人格。他们之

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对马加爵犯罪人格的很多描述,因此,在下面就从犯罪人人格方面对马加爵进行一些分析。

1、马加爵是否具有反社会人格

马加爵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山村,有着贫穷家庭的背景,从小性

格内向,不爱流露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当进入云南大学学习以后,出于性格、家庭背景、消费水平、人生观念等很多因素,朋友圈子相对狭小,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知心的。

朋友,因此,并没有被主流的广大同学所接受。基于这种情况,就曾经有人评论说,马加爵应该具有反社会人格,而且他极度以自

我为中心。

2、马加爵的人格“不完全社会化”的情况

个体的“不完全社会化”是一个基本上在所有犯罪心理学相

关书籍中都会提到的词语。要考察一个人的犯罪人格,首先就要看

看形成他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在这个内化机制中,首先遇到的就是人的社会化问题。

我们说,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纯存在,因此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来学习如何在社

会中生存发展,从出生开始,逐渐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到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方

式、行为方式,真正融入到社会当中去,也就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或者说“人格的社会化”。就是所谓的从“生物性存在”转化成“社会性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理论上把它概括为“个体经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

资格的过程”。

3、马加爵属于怎样的人格类型

谈到暴力犯罪,就自然想到了暴力人格。马加爵是不是那种典型的暴力人格呢?

据同学介绍,马加爵并不是一个易怒的人,虽然有时候会跟人

发生口角,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都保持缄默。也就是说,其实他

在内心中相当愤怒,但却极少表达出来,他不断增加对自己情绪的

抑制程度,虽然对外界刺激和挑衅十分不满,也在不断的压抑自

己。从他杀人这件事情上来看,他实际上已经处于一种压抑极限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忍无可忍。

二、马加爵杀人的动因

(一)马加爵所说的原因

马加爵为什么杀人?他的动机是什么?据他自己说“有一次他们说我打牌时候作弊,其实我根本没作弊,就跟他们吵起来

了。”“起因是因为一次吵架,吵加之后,有件事情让我很意外,我把邵瑞杰(被害人之一)当成非常好的朋友,很真心得,这次吵架之后我发现,在他心中我完全不是那个样子,我就想了很多,觉得很绝望,然后就决定杀人了。”仅仅是报复么?并非这么简单。并

且,“觉得很绝望,然后就决定杀人了。”,他本人的这种说法,本身就很模棱两可。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马加爵产生犯罪,继而杀人的念头呢?

(二)、对马加爵犯罪杀人的分析

1、马加爵怎样产生犯罪的念头

马加爵在学校中表现的十分低调,这跟他的家境贫寒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已经说过,贫穷并不是他最终杀人的根源所在。

那么,现在我们从他个性的深处探索一下。他在学校中没有知心的朋友,跟人交往也不是很频繁,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我行我素的人。实际上,他不跟人接触,从表面来看,是因为他个性内向的一个表现,往更深处来说,他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人。一般来说,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他们通常离群索居,做自己的事情,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马加爵来说,不跟人交流,不让人知道他内心深处真正在想什么,才是他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只有人们不知道他想什么,做什么,才不会从情感上刺

伤他。为了这种所谓的防护,他采取了一种比较消极的对待别人的方式。跟外界的接触减少以后,相对的接受到的反馈就比较少,这样,就没有人看到他内心真正脆弱的地方,也就不会有人真正伤害到他。但是,这样的方式,也就成了他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开始。

所以,虽然说马加爵说的杀人动机并不仅仅是报复,但他当时应该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无论他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所在,报复这种想法,确实是在他心目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的。

2.马加爵为什么会采用杀人的方式

当马加爵由于内心中“敌意”的叠加而无法抑制的时候,他产成了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反

击的念头。这就是攻击的产生。然而,他为什么会采用杀人碎尸藏尸这样十分残忍的手段呢?其实,一定程度的伤害他人身体也是一种攻击手段。而夺取一个人的生命,对一个人来说已经是最极致最终端的一种方法了。

马加爵在精神上十分孤独。他不愿与人交流,也没有人与他交流,包括家人、同学都是如此。加上他从小就是内向的性格,很多人,把这看成是他性格原因而没有多加重视,他不愿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得他在内心人生观确立的过程中根本没有与社会交流和反馈的过程,也就使得他的人格不完全社会化,价值观念单一而且单纯,他把人世间复杂的关系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情感反应的关系处理。笔者认同的一种观点是,他的悲剧,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对人

生乃至生命的价值没有一个确定的正当的认识。实际上,这也是暴力犯罪人的典型特点之一:歪曲的道德观、人生观。

马加爵,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本应该有美好的前程和生活,却成了五个家庭悲剧的始作甬者。他一手酿成了四名被害人的悲剧,他自己本身也是个悲剧。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深切明白要真正让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必须每一个人从点滴小事开始,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重视心理问题。让这样的悲剧更少一些。

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

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

正当防卫: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

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做出违反法律的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篇二: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0xx年马加爵案:马加爵无视国家法律,因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4名同学残忍杀害。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马加爵杀人犯意坚决,作案手段残忍;杀人后藏匿被害人尸体并畏罪潜逃,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极大,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导致马加爵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以下犯罪心理分析基于马加爵的犯罪过程,犯罪手法及其认罪书。

一、典型的情绪型犯罪

情绪型罚犯罪有两种,一种是激情型的,另一种是仇恨累积型的。而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仇恨累积型。马加爵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但是家境贫穷、交际能力差、长相丑陋,且现实不如人

意,所以容易有自卑自怜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后城乡巨大落差又导致了心理上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他敏感、多疑、狭窄的性格特点,而这样一种性格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因为他性格内向,不肯轻易反映出内心的东西,而周围的人如果对他不在意一些,或者忽视一些,他的行为就会更为怪异。慢慢地某些小的芥蒂也会形成一种仇恨,仇恨的累积导致了最后犯罪行为的发。最后的大牌引起的矛盾只是导火索,背后既是这种仇恨的积累过程。

二、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

马加爵在其于狱中所写文章中多次描述其家庭条件差,生活拮据,对此其有强烈的自卑感,在其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生活贫困这一事实。认为由于自身生活贫困、交际能力差、外貌丑陋才遭到周围人的歧视,甚至被恶意对待。也正因为其自卑,才不断压抑自我情绪,希望通过隐忍,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另一方面,马加爵是个聪明的孩子,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大学中的学习来摆脱贫困,但其所处的大学环境又与其想象的相去甚远。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也使其极为郁郁不得志,这些都不断地积累着他的仇恨。

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在马加爵的遗书中,大多数句子以“我”开头,且多次出现“我的天生智商还可以”这一类自我肯定的语句,表明其自我中心的这一性格缺陷。也正因为其以自我为中心,爱钻牛角尖,马

加爵都是以自我的眼光看待周围,不曾换位思考,以自己的道德观念及正义去规范他人的道德和正义。因此其无法接受大学中谈恋爱的现象,认为这是错误的、堕落的,现实与其理想落差太大。最后马加爵无法接受同学在打牌中对其进行的侮辱,引燃导火索,大开杀戒。但马加爵只是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有违于法律,而在道德、正义上无过错的,他将自己的杀戮正义化,认为是对得起道德、社会的。在其遗书中多次出现“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其实说心里话,我只想杀那些无情蹂躏糟蹋别人人格的人,我并不想伤及无辜”。这些都暴露出其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四、人格扭曲

由马加爵的犯罪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及畏罪潜逃可知,其并没有精神病,且在作案过程中是清醒冷静的。但是其人格已在长久的压抑和自我中完全扭曲,已发展为分裂性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其性格内向,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情感冷淡,甚至不通人情;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在遵循社会规范方面存在困难,导致行为怪异;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篇三:马加爵案例分析犯罪心理学

对马加爵案件的分析

刘格非 2021111219

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段。在这个绽放青春的过程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人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却走向歧途,最终和大家越走越远。马加爵不得不说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现在对此案件的主流观点都是认为马加爵案件的发生都是基于他过度的自尊和社交手段的匮乏,还有自身的贫穷。在此,我也不能妄自推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只是想从这个案件的发生来表达一些对当事人犯罪心理的个人观点。

一、

要分析犯罪当事人的犯罪心理,先要从当事人的幼年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入手。我认为,家庭环境及幼年期的学习教育环境其实是塑造一个人的性格非常重要的阶段。在马加爵的成长环境里,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父亲沉默寡言,母亲贤惠持家但重心却过多的放在了家务上,马加爵与兄弟姐妹们话也不多,在初中时只专注于学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其实已经初步造成了马加爵的不擅言谈,为以后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但其实一直到高中之前的马加爵都是一个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他体谅父母,热爱学习,逆来顺受,坚持不懈,可以说就是一个成功人士在童年时期的缩影。

其实在家庭物质条件方面对他成长及内心的影响,我比较赞成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我曾有幸听过李老师的一次讲座。她认

为,那种将“贫穷”归结为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但是为何最终又踉出了这样一出惨剧呢?不得不说转折发生在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二、

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宾中之后,马加爵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马加爵是有着坚定的理想的人,但是他的理想过于狭隘:马加爵认为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学习,他把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隐忍都归结到“只要考入重点大学就能解决”。他就像是赌徒一般,把全部的命运都押在“学业”上,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马加爵骨子里的高傲和巨大的心理落差(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导致他内心充满失望,导致他有意无意地远离群体(例如从来不参加同学聚会,只因为同学笑话他“土”和寒酸)。这就使得他在同学眼中变成了孤僻、怪异的代名词。

对于马加爵来说,最大的打击无非是理想的破灭。学业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上的不顺使得马加爵精神恍惚,“无法毕业”更是压垮马加爵的最后一根稻草。理想破灭之后,马加爵自暴自弃,并且选择了“电脑游戏”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长久的沉迷只是马加爵离现实世界以及他的理想越来越远。

马加爵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着理想的背后让人看到马加爵最关心的两件事:尊严和亲情。源自于马加爵的性格,他骨子里就认为只有比别人强、只有

受到别人的尊重才叫有尊严;同时,马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家人过上好生活,有义务“不让父母失望”。这就是马加爵的底线。然而大学的经历毫不留情地打响了这两处软肋:学业上的不顺利以及人际关系的灾难让马加爵体会到了强烈的羞耻感和愧疚感。

所以,最后惨剧发生了。但这并不仅仅因为马加爵自身的贫穷,而是由许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堆积而成的。总之,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群体和社会而孤立生存,也不能只顾自己的需求和主观愿望而一意孤行。人要参与社会生活,首先要知道如何按社会的客观要求去做,如何顾及他人和群体的利益,并懂得如何与他人协调,从中获得个人的满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