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2)亚非拉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二.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美两极格局走向分化

2.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

(1)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20世纪50-60年代)

(2)西方阵营的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

(3)东欧巨变和联的解体(20世纪80年代)

(4)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3.世界多极化的表现:除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外,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力量中心

4.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后者一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座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三.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1.国际政治地缘合作的背景

从全球来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两大主题。合作有利于维护和平和发展经济。第三世界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面对超级大国的争夺和干预,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提高对本地区事务和问题的发言权和控制力。许多发达国家也不希望发生冲突和战争,它们强烈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的意义和表现:

一些国家基于地域上的联系,组建区域性国际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重要的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非洲统一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东南亚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诸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使得国际形势动荡不安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存在,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2)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摩擦和贸易争端加剧,争夺世界经济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3)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南北关系紧;

(4)原先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和压制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纠纷、领土争端和资源争夺等,重新出现并日益突出,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

5.地区性冲突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爆发的局部战争

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阿以冲突的原因及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主要因素

(1)阿以冲突的原因:民族、矛盾、领土、资源纠纷

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全球战略而插手中东事务。

(2)影响阿以和平进程的主要因素:

巴勒斯坦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

被占领土问题

水源问题

二. 世界经济全球化

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划分

分布:发达国家:北半球

发展中国家:南半球

人口:发达国家:占世界20%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80%

全球国生产总值:

发达国家:占世界78%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22%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异

3.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形成的原因

(1)形成过程:从全球来看,世界经济的核心首先出现在西欧。通过对外掠夺和殖民,欧洲人的经济活动逐步扩大到拉美、非洲、北美、印度、东亚、大洋州。

(2)形成原因:从地理上看,这种格局是欧洲经济活动向外扩散的结果,其实质是长期的武力征服、殖民掠夺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受剥削和不平等的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边缘地位 核心地位 经济地位 初始工业化或农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发展阶段 原料、燃料和服装、玩具等轻工业产品 计算机、通讯设备等高技术产品、资金、技术 对外贸易 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从业人员多,商品率低 高度机械化,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非常高 农业特点 初级加工业为主、工业产值所

占比重低,采矿业比重大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和轻工业比重低,传统制造业比重在减少,尖端工业占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工业特点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围进行扩散的现象。

2.经济全球化表现:

①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资本、人员、服务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

②企业生产过程不再局限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联合完成。

③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3.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在当代,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包括:

科技进步: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使产品能够大量生产和销售。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金、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的优化配置,利用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自由流动、新技术和新观念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

(三)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1.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达国家制造业、金融业发达,科技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在贸易、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占据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

2.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不利地位——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1)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而低廉,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被后者控制;

(2)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3)由于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4)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输出的多是先进的工业产品和零件,发展中国家则多是农矿产品和轻工产品,低级产品与高级工业产品在交换中,始终处于不等价状态;

(5)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给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多困难;

(6)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既得利益,有可能在贸易和环保等方面提出苛刻条件,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高门槛。

3.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面临挑战和机遇——由于自身条件和发展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会拉大。

拉美地区:通过国改革为提高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东亚和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成为吸引外资较多的地区。

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波动明显

北非和西亚:制造业技术水平低,政治冲突频繁,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低。

结论: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谁不参与,谁就落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理应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世界经济区域化

1.形成背景: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2.特点: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向的保护性,另外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

区域经济集团在集团国家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互补合作。

3.经济区域化的作用:加强区域部经济联系,经济区域化也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4.经济区域化的原因:(1)区域经济联系密切,交往便利,易于找到利益共同点,建立一体化组织

(2)一些经济大国为抢占世界市场更多的份额,需要以各自建立的一体化组织为依托,极力扩大势力围,实现竞争优势

(3)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政治协调和合作,以集团姿态对应发达国家的竞争和不合理的经济秩序,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1.欧洲联盟(EU)

成员: 2004年已有25个成员国

特点:已建成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在部自由流动的欧洲统一大市场。

2.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成员: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特点: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成为与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

3.亚太经合组织(APEC)

成员:包括中国在的21个成员国

特点: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

四.综合国力的竞争

(一)综合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

1.综合国力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2.主要构成要素: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用以反映一个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和所处地位的高低。3.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有关专家测算,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上升到世界第7(6)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综合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1.基本实体:反映一个国家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其位置优劣、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

(1)国土面积:国土面积辽阔有利于国家发展

领土大国多为资源大国

国土辽阔,有利于延缓外敌进攻,也便于分散配置工业基地和国防设施

(2)地理位置:直接关系国防安全和国家建设

位于世界海陆交通枢纽的国家,通常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利与弊)

邻国较多的国家,因边界问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较大

地形条件复杂,对军事防御有利,对经济发展不利

(3)自然资源:是国家力量的物质源泉,对资源的争夺和控制,往往是战争和冲突的重要起因。

(4)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影响兵员数量和持续作战能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影响科技创新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大小。

2.经济力量: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财富在和平时期是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在战争时期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

(1)工业生产能力:工业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称霸世界的能力;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有丰富资源也无法转变为现实国力;国力竞争也需要先进的国防工业。

(2)农业生产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粮食能否自给和输出。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进口能力受到挑战时,就会威胁国家稳定和生存。

(3)交通和通信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意味着速度和财富,也是现代战争的制胜武器。

3.军事力量:主要反映在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两个方面。其中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高科技含量,以及拥有较高素质的战斗人员,日益成为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4.政和外交:如政府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施政效率政方针,好的外交政策等。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能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力量

5.科学和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对综合国力发展的影响深远。

(二)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1.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3.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4.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

5.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

难点诠释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殖义和帝国主义经过近300年的发展,到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在1900年的世界政治地图上,主要是几个殖民国家及其殖民地。当时的殖民地面积占世界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5亿多。主要的宗主国包括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美国。英国的殖民地面积比其本土大100多倍。美国原来也是殖民地,在独立后却走上殖民扩的道路。日本是亚洲惟一走上西方道路的国家。日本在1853年受美国舰队逼迫对外开放。

但是因为它处于欧洲侵入亚洲路线的末端,位于印度、中国之后,在列强分割衰落的中国清王朝时,乘机改革,富国强兵,避免了半殖民地危机,成为新的帝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间的根本矛盾,相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又发生新的变化。美国和联经济迅速发展,工业生产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德国在英美扶持下重新崛起,为再度称霸世界奠定了经济基础。后起的日本和意大利不满于战后现状,企图侵占更多的领土和殖民地。德国、意大利、日本先后走上疯狂对外扩的道路,并在20世纪30年代结成企图征服世界的轴心集团。

2.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原因相同,都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

(2)发起国都是德国,战火先起源与欧洲;

(3)都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4)都推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

(1)规模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规模都超过一战

(2)性质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影响不同,二战影响远大于一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等。

3.二战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

(1)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联和东欧国家原来就存在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因为领土划分和确立势力围方面的矛盾,南斯拉夫和联的关系首先在1948年破裂。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骚乱,军甚至出兵布达佩斯,运用武力对两国加以控制和干涉。1960年,阿尔巴尼亚和联的关系破裂。1968年,联出兵布拉格,武装干涉捷克共产党改革进程。在远东地区,中关系在50年代后期出现紧,60年代急剧恶化,两国甚至于1969年在省乌里江上游的珍宝岛发生严重武装冲突.

(2)西方阵营的分化。

法国传统上是欧洲大陆型国家,与英美有一定矛盾。战后因经济困难和政治不稳,需要美国的援助和支持。50年代末,法国经济恢复并有新的发展,特别是戴高乐重新执政后,奉行独立自主政策,改善与中两国的关系,实现法德合作,注意发挥法国在西欧的核心地位。联邦德国和日本在60年代经济有很大发展,对原来依附美国的地位渐生不满,转而调整对外政策,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东欧巨变和联的解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组织则减少军事色彩,加强政治职能。南斯拉夫战,分裂为5各国家。1991年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一些地区性大国如南亚的印度、北非的埃及、南美的巴西逐渐崛起,削弱了超级大国对地区问题的发言权和控制力。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4.阿以冲突

1947年,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因该决议的不公平遭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反对,巴勒斯坦国没有成立,犹太人成立以色列国。 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先后同它的阿拉伯邻国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它的实际控制面积也因此多次发生变动。1974年和1982年,根据叙以协议和埃以和约,以色列先后归还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部分地区和埃及的西奈半岛。

5.耶路撒冷

世界著名城市之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人口约40万。居要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城市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公元前19世纪就初具城廓,后曾遭多次毁坏和重建。

该城分新旧两区。西区是19世纪起新建的市区,布局别致,景色秀丽。东区的面积为西区的两倍。城有许多圣迹,如摩利斯山岩顶,顶上建有伊斯兰教的岩石殿和阿克萨清真寺、被视为犹太人团结象征的“哭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所经过的道路、锡安山犹太教的圣殿(教徒们来此朝觐祭神)等等。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和事件,在该城一般都有迹可寻。该市有许多文化设施,希伯莱大学、博物馆、艺术馆、图书等。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

扩散过程:欧洲经济向外扩散开始于15世纪,到20世纪扩展到全球,形成一个欧洲人的世界经济。由欧洲开始的世界经济最初包括西欧、东欧和南美、中美的一些地方,然后向加勒比地区、北美、印度、东亚、澳大利亚扩散,最后到达太平洋群岛。

扩散方式:欧洲人扩大经济围的方式也不一样。在拉美是通过掠夺和殖民,在澳大利亚和北美则通过排挤土著人建立欧洲生产方式,在印度是通过军事占领和政治控制,在中国是通过强迫开放市场。

扩散结果:从世界经济围扩大的进程来看,最早核心地区在西欧,后来扩大到北美和日本。边缘地区原来只有拉美,随着帝国主义和殖义对世界的分割和控制,非洲和亚洲等地也相继变成边缘地区。

核心和边缘反映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核心指经济发达、工资高、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剥削其他国家和地区。边缘国家则经济落后,技术简陋,生产单一化,经济上遭受先进地区的剥削。

(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因素

(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产品市场围,使产品和服务能迅速在全球普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占领新的市场。

(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经贸往来和政策协调,促进世界商品循环和人员流动。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在便利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

2.跨国公司在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1)打破国家间贸易壁垒,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通过在公司部转移与推广新技术与新产品,促进技术的空间扩散;

(3)扩大国际贸易量,提高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

(4)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促进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和融合。

3.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边界控制减弱,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保障;

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到20世纪80年代末,西欧66.7%的企业,美国和加拿大46.8%的企业,都加入了跨国经营行列。到1989年,全球有近4万家跨国公司,它们大约占全球资产的20%,雇员人数达6500万人,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3%。跨国公司可以超越政治界线的封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劳务,加速先进技术的传播。但是,跨国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它可能压制地区竞争,形成世界性垄断,势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甚至可能对一个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产生影响。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涵

最低形式

不得享受关税减免 部分商品减免关税,不涉及农产品 特惠关税

区 联系程度 与第三国的关系 成员国相互间的关系 组织形式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实质相同,最终都趋向经济一体化,国家经济边界逐渐消失

2.出发点相同,都为增进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改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3.宏观经济调控运用统一的经济政策,微观经济联系和运行采用统一的国际惯例;

4.部都采用共同的市场机制、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运行方式,力求经济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

5.容相同,即各种生产要素的全面、自由的流动

不同点:

1.经济全球化由于围广泛,参与成员多,差异区别大,利益难以协调,从而使一体化程度、层次难以提高,进程缓慢;区域经济一体化正相反。

2.全球围的资源流动只能说是在与各种障碍、保护、壁垒的冲撞中朝着自由与开放的方向发展;区域化的资源流动要比全球化的资源流动更为便捷、自由。

3.全球围的经济协调功能效能较低,资源配置难以合理,尤其是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和运行;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功能是比较强健、有力、有效的。

(三)欧洲联盟简介(EU)

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1952年法、德、意、荷、比、卢成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六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

1967年上述集团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86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增加到12个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欧洲联盟建立

2000年欧盟成员增加到15个。 2004年欧盟成员达到25个。2002年1月1日欧盟启动欧元。

2.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洲联合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欧盟是目前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995年其国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与美日抗衡的经济实体.

3.欧盟的三大支柱:经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共同司法与警务合作

4.欧盟的宗旨: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部空间,加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统一货币,使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均衡持久的发展。

5.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国际投资环境大大改善。金融领域的全球融合也使国际资金流动更加便利通畅,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能吸引到更多的外国资金,同时也拥有本国资本外投的良好经济环境和条件。

(2)中国的跨国公司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中国的跨国公司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劣势在于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已有很多这样的跨国公司从传统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3)利于促进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融资的便利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透明化、激烈化,促使中国适应竞争,满足国际国市场需要而生产出适销对路出口商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利于促进中国外贸发展。经济全球化中实行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集团部的自由贸易,客观上促成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可从国际贸易总额增加中获益。

(5)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了世界围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经济区的发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各类经济区很多,它们不仅成为吸引外资的“载体”,而且对于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不利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金融全球化、投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从各个方面对各国经济主权进行无情侵蚀,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而且也使一个国家的主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权的本质发生一定的变化。

(2)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拉大,也表现在区域集团成员与非成员经济待遇上的差别。中国也要经受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考验。

(3)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中国国市场受到冲击。关税降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使国市场中“幼稚工业”不能得到保护;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扩更是挤占了国市场份额;大量国际游资冲击着国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以至于不得不依赖强硬的资本项目管制,但这并非长远之计

四.国际竞争力八要素

1.经济实力

用以测度一国宏观层次上的经济实力基础,对一国国经济进行全面评价。

2.国际化程度

用以测度一国参与国际贸易以及投资流量的程度

3.政府作用

用以测度政府政策对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有利程度

4.金融环境

用以测度股票市场及金融服务的绩效

5.基础设施

用以测度资源与基础设施体系对国企业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6.管理程度

用以测度以有创新精神的、可盈利的及负责任的方式管理企业的能力

7.科学技术

用以测度一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及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8.人口结构素质:用以测度一国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有效性

考点追综

考纲要求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了解当前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3.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4.了解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其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5.理解科学技术和跨国公司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作用。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7.了解世界经济区域化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8.了解当今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9.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10.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考点分析: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焦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这一部分与历史知识联系密切,应联系历史知识,分析影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因素以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变化。

2.联系时事热点分析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其原因。这部分知识往往与时事政治紧密相联,由时事情境切人,考查有关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在政治课本中也有介绍。因此是学科综合试题切入的重点。应当注意如何从地理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名称、总部、成员、发展方向、地理意义等多要求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解答相关问题。

4.综合国力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提高综合国力是摆在每个国家目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命题者命题的方向之一。

5.此部分容与世界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结合十分密切,试题将会在考查世界热点区域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联系本单元热点问题进行命题。

例题精讲

例题1.(2000年高考文综、卷)西亚历来是西方强国激烈争夺的地区,读“西亚地理简图” ,回答:

(1)2003年,美国先发制人对西亚国家(填图上英文字母代号)发动战争。该国的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

(2)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周边有许多重要的海上交通和战略要地,其中海峡扼主要产油区、石油运输重要通道的出口处;曼德海峡是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3)西亚油田集中分布在及其周围地区。世界上五大储油国中惟一的非阿拉伯国家是(填图上英文字母代号)。西亚石油主要运往西欧、和美国,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带动了西亚大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除产油国外,有些国家通过,或,或,都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

解析:本题以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为切入点,重点考察西亚地区在世界上所处的重要交通和战略地位,以及该地区在世界石油能源分布和生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从而揭示中东地区成为区域冲突和西方大国插手该地区事务的根本原因。图中伊拉克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古代巴比伦王国属地,也是世界著名的灌溉农业区.西亚是世界最大产油区,也是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区,本区石油主要输往美国、日本、西欧各国。本区的非产油国借助有利的地理条件,也从石油生产与运输中获得较大经济效益。如收取油管过境费、进口原油加工后再出口,向产油国输出劳

务等。

答案:

(1)C 美索不达米亚(或两河) 灌溉

(2)霍尔木兹红

(3)波斯湾 E 日本海运输油管收取油管过境费进口原油加工后再出口向产油国输出劳务

(2004年高考文综卷)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因粗暴的分割而长期敌对的国家,相互形成一个更大和更牢固的社会。”摘自《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1)“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分)其成立后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2分)

(2)“欧洲共同体”是由哪些机构合并成立的?(3分)

1993年11月1日,欧洲共同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目前,欧盟已有25个正式成员国。

(3)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欧盟成员国在综合国力的基本实体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5分)

(4)这四个国家发展畜牧业(含乳畜业)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9分)

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5)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和意义。(12分).

答案:

(1)①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到80年代中期,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并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2)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联营。

(3)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少,自然资源较缺乏,位于沿海,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

(4)海洋性气候,适宜生长多汁牧草,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交通发达,科技水平高。

(5)原因: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发展同欧盟的关系,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中国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欧盟的日益

发展是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

意义: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作为国界线的河流发生改道

B.荒漠的移动改变了国界线

C.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D.超级大国的干预

2.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B.加强经济联系,进人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C.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区经济水平日趋平衡

D.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发达国家

3.关于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

B.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向的保护性和外向的竞争性

C.在区域经济集团部实行关税互惠,扩大贸易壁垒,实现互补合作

D.加强区域部经济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4.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A.领土面积,人口素质,资源绝对数量B.对外贸易,军事装备,水资源数量

C.对外政策,人均收入,工农业生产水平D.基本实体、经济和军事力量、政和外交、科学与技术5.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是

A.非洲统一组织,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独联体经济联盟B.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C.海湾合作委员会,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D.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

6.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寻求零件供应地,其目的在于

A.称霸世界B.提高国际威望C.交流技术D.寻找最优区位

7.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B.在美国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欧洲也加入核心地区C.西欧经济首先位于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D.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已逐步加入核心地区8.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④一个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下列国力构成要素中能够反映一个国家资源潜力和劳动力数量的是

A.基本实体B.经济力量C.军事力量D.对外政策

10.当今世界各国争夺战略优势的着眼点是

A.进行军备竞赛 B.改变外交策略C.发展外向型经济D.提高综合国力

二、综合题

1.读“阿以冲突示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海洋) 、

B (河流)

C (地区) 、

D (地区)

E (地区) 、

F (湖泊)

G (城市) 、H (国家)

(2)关于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

181号决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和巴勒斯坦国

B.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

C.犹太国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

D.犹太人同意分治计划,成立以色列国

(3)阻碍阿以和平进程的主要问题是:

(4)从地理角度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这

一地区事务的主要原因。

图Ⅱ—7—2

答案:

1.C 2.C 3.C 4.D 5.D 6.D 7. C 8.A 9. A 10.D

9.(1)地中海约旦河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死海耶路撒冷

黎巴嫩(2)BD (3)①巴勒斯坦问题②耶路撒冷问题③被占领土问题

④水源问题(4)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交通和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等西方国家为实现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以及控制和掠夺石油资源的目的,而积极插手中东地区的事务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世界经济地理知识点

1.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推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2. 经济全球化的支撑 a.基础—国际贸易自由化 b.催化剂—国际投资一体化 c.载体—跨国公司 d.技术保障—信息技术全球化 e.助推器—国际金融信息化 f.智囊库—人才流动国际化 3.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4. 当今科技革命的特点: a.技术群落成为主导 b.生产要素发生质变 c.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 d.可持续发展 5. 创新地理学:不是指地理学的创新,是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而构建的一门新的地理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a.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b.创新活动对区域产业的影响 c.创新活动对城市与区域的影响 d.创新体系空间格局及创新的空间扩散与转移 e.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 6.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 7.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循序渐进规律、演变加速规律、优化升级规律 8. 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是导致产业结构更替的源泉。 9.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一产向二产转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向三产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一产劳动力减少,二三产劳动力增加。因为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2)雁行形态说(日本赤松)具体表现:第一只雁是国外产品大量进口引起的进口浪潮,第二只雁是进口刺激国内市场所引发的国内生产浪潮,第三只雁是国内生产发展所促进的出口浪潮。 10.(1)世界经济重心:一定时期内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的地区,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文化等高度密集,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动力最强、经济潜能最大、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的区域,也是最终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最快、引进技术与吸纳国际资本最多的地区。 11. 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根本动因。 12.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核心是比较利益(优势)理论 (1)相对技术差异论(大卫李嘉图):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 (2)要素禀赋论(瑞典赫克歇尔&俄林):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进行贸易之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解析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二世界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四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回顾] 1.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原因 (1)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2)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影响 (1)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考点深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詹慧敏电商Q1241 12150048 摘要:能源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生产生活,解决好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意义重大。现在国际局势紧张加剧,中国与周边国家像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关于能源问题的摩擦,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政治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保证能源安全逐渐成为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作,涉及外交、军事、国家安全及能源等层面。本文以能源分布,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渠道与运输,能源安全问题表现五个维度为出发点,分析了世界能源现状与我国能源现状问题,然后针对我国能源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写出了一些自己的对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措施的见解。 关键词:能源开采加工消费结构 一、世界能源的分布与我国能源资源的分布 在常规能源中,石油主要分布于两大弧形地带:东半球的北非中东波斯湾-里海-俄罗斯中北部;西半球的委内瑞拉—墨西哥湾西部-美国中部-加拿大西部-阿拉斯加北部。中东北非也是主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储量分布呈现出“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东半球多于西半球”的特点。且在北纬30°~70°形成了一个世界最丰富的含煤带,这个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向西经陕西、宁夏、新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到达北美中部。其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美国、中国和独联体。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次是波斯湾地区,拉美地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世界水利资源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江大河流域,但是发达国家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远胜于发展中国家的,瑞士、法国、奥地利、西班牙、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国家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均在50%以上。在非常规能源中由于技术资金原因,发达国家的开发程度也较发展中国家高。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8.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3.64%。我国的煤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上—大别山—秦岭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储量最为丰富。费常规能源中,像拉萨等地的太阳能、内蒙古等地的风能、沿海地区的潮汐能、核能,虽都有涉及但因技术等的限制开发利用程度也不高。 二、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消费、贸易 世界能源的开采、加工、生产由于需要很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而能源的分布国可能由于缺乏技术资金实力,所以就会出现能源跨区域跨国际合作的机制。发达国家或有实力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收购别国的能源公司的股份而获得该国的油气资源。或者是提供技术、资金给该国在当地进行开发,为当地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为自己国家建立能源贸易往来。 当然在购进能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加工生产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率的高低,在这一方面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能源的利用率很高。而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损失。 世界原油生产集中于储藏地,油品生产集中于消费地,世界石油消费与生产的地理分布不平衡相当突出。经合组织成员国消费的石油约占世界的60%,而它所生产的石油只占世界的30%;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的12%,却消费了世界石油的25%强;而中东地区生产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1820年,全球经济总量为6950亿美元,法国、英国、美国分别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然而,二战后,由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亚洲率先涌现出一批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80年代至90年代,马来西亚、泰国“准新兴工业经济体”以及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新兴工业国。尤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变革,促进了各自经济的腾飞,为东亚乃至亚洲的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拉动效应”。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全球经济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在本世纪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经济的可能发展,并在2003年发表了《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2050年之路》研究报告,提出了“金砖四国”(BRICs)的概念。“金砖四国”都是大国,尽管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巴西经济陷入零增长,但由于中印经济的拉动,“金砖四国”经济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还是由2007年的13%上升为2009年的15%,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加速了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继“金砖四国”之后,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在2007年则提出一个新的专有名词“展望五国”(VISTA),系指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认为这五个国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其经济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日本“金砖四国”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2050年,西方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将扩大到20倍,而“展望五国”可能扩大到28倍。这虽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一种预期,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经济未来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主讲人:邹粉仙 ?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当代(尤其是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来对目前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战略力量的经济、政治发展及外交战略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进行总体研究和把握。 主要内容: ?1.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2.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3.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4.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5.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6.联合自强的欧洲; ?7.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8.发展中的大国——中国; ?9.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10.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主要参考书目: ?1.《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张毓诗著,时事出版社,2007. ?2.《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第三版),冯特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楚树龙,耿秦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国际组织概论》,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冷战后中印关系研究》,卫灵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一专题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含义: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也被称为世界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种类: ?单极格局——一家独霸; ?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国际事务的控制权或霸权; ?多极格局——多种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影响和决定世界事务的发展。 ?认识了解世界的三个层次: ?时代——最高层次,划分依据是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 ?格局——中间层次; ?形势——最低层次,指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一时一事或一国的发展变化。它通常不会影响格局和时代的稳定,但有的事件可以引起格局或时代的变化。 2.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意义: ?A 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B 了解世界舞台上的各种角色,尤其是战略力量; ?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 ?C 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D 认识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第18讲 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第18讲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一、选择题 题点1世纪之交的世界政治格局 1.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表明() ①美苏对抗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③美 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反映当代国际关系的本质是() A.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 B.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化 C.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趋向平衡 D.世界经济多极化、全球化趋势 3.到1970年,东欧和西欧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或两个卒子,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美国发起的把中国排斥在联合国之外的做法开始失败。最适合以上表述的主题是() A.欧洲地理政治的变迁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欧盟增加新成员 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国家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统一的国家D.欧美均衡对峙的格局 5.20世纪90年代,有人评论国际局势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则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当今世界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下的五极世界

2020-2021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重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 难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具有关图、表;文字资料;地图册;教科书 复习提问有人曾说:20世纪是人类动手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动脑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动手的事件中,涉及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卷人人数之众,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之重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近现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双方是哪两个集团吗?战争的结局如何? 同盟国和协约国。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析两幅图,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有何变化?战争对欧洲地理格局有何影响?

讲授新课 [媒体演示]动画演示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尤其是教材提到的几个要点,应分先后逐次显示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 [学生讨论](略) [小结] [设问过渡]现在返回来想一想,第一次大战前世界上有哪些强大的国家?(英国、法国、 德国、俄国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殖民地国家不愿自动放弃殖民地,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实力与势力范围的不平衡。战争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一次大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就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太平吗?答案是不可能。事实是,仅仅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德、意、日经济的崛起,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德国一分为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设问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片断,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个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哪两个阵营?现在多极世界主要有哪几个政治经济中心? [媒体演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过程,盟国的反击过程,战后的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缩小 奥匈崩溃 俄国革命 英法衰败 美日兴起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世界经济地理课程论文The world economic geography(Thesis) (2011年9月—11月) 题目:法国的优劣势产业分析 分院:经管分院 专业:08国贸 班级:三班 学号:20080510610329 学生姓名:陈华东 指导教师:方丽 起讫日期:2011年9月—11月

摘要 法国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五大贸易国、第四大对外援助国、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6年有38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是我在欧洲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技术引进国。 关键词:法国、经济体、贸易国、投资、资源、技术 一、法国的优势产业 (一)、航空 法国航空工业领域技术非常系统和全面,主要包括大型民用客机、运输机、军用战机、军用直升机等整机系统以及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其中,民用航空领域的空中客车公司虽系法、德、英、西联合体,但是在原法国飞机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法国占据主导地位。除了整机设计、制造和集成组装外,关键环节技术方面的复杂电子系统和关键部件的飞机发动机均由法国制造或集成制造。 成立于1992年的欧洲直升机公司,是世界上负载较重直升机制造商,目前以占据世界市场的50%而位居全球第一。 达索(DASSAULT)飞机制造公司曾以生产幻影战斗机闻名遐迩,目前是欧洲唯一的小型喷气式商务客机制造商,在业内分得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 法国赛峰集团旗下的斯奈克玛(SNECMA)公司为发动机专业制造商,产品包括民用发动机、军用发动机以及航天发动机。民用发动机系列中包括供给波音737和空客A320、A340的CFM56;专供波音777的GE90;供给波音 747和A330的CF6以及专门供给A380的新型GP7200等。在民用飞机发动机领域,赛峰集团居世界第一,是空客、波音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约占空客70%和波音50%的发动机市场。 (二)、航天 法国航天工业发展一方面融合于欧洲空间局,另一方面则保持着自己的独立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 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 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 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 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 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 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 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 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 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 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 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 也分化出外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诞生;二战以来学科更名为“世界经济地理”,以反映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1、当代世界经济主要行为主体 答: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跨国公司) 2、世界经济行为体 答: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协调 3、现行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O)、以世界银行(WB)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和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IMO、WB为核心的,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4、世界市场的概念 答:(1)世界市场是由国际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而把各国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的世界范围的交换领域。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 (2)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5、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命题 答:(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指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运动的过程,也是实现全球资源跨国界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直接表现为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6、世界银行(WB)的概念和作用 答:(1)概念: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是一个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课后思考题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 ③政治地理位置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政治地理: 1)政治地理单元(P323)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2)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3)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 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 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 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 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一、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 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08-1班 X XX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姓名:XXX XX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08-1班 XXXX 电话:XXXXXXXXX 论文摘要:在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着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然而事物都具有着两面性。它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我们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带来了机遇,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出全球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中国也一定要找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和有益的对策来。那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影响经济发展 前言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全球的经济联系起来,而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注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经济大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