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永利(%’&%$)

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湘潭大学副教授。

第(卷第!期!"")年*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230/4-05/678.96:;

(<,=601<=68/=8>?6:6,/)@,1A (3,A !

B C

!

!!!!!!!!!!!!!!!!!!!!!!!!!!!!!!!!!!!!!!!!!!!!!!!!!!!!!!!!!!!!!!.A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刘永利,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摘

要]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

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关键词]文化翻译;《论语》英译本;理雅各;安乐哲[中图分类号]D E %#A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E $"(##(!""#)"!$""&’$"E

自上个世纪&"年代末期到今天,翻译学研究呈现的是一种多元的和融合的视野。翻译理论家巴斯涅(<-90/F 099G /8::)与列夫维尔(B /?.8H 82878.8

)两人提出了当代西方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译学研究必须在深入文本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研究文本的外部现实,即文本的“文化语域”。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同时受制于内外两种语域使得译学研究从文本向文化转向,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研究《论语》这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文本,便具有一定的时代前瞻性。

本文拟进行研究的是上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和现代美国汉学家安乐哲的译本。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之间的巨大差异,通过《论语》理译本和安译本的对比研究对于文化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构建也具有积极意义。一

翻译目的

理雅各翻译《论语》的目的与他作为传教士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他在香港居住约E "年(%&*E $%&(E ),始终以传教为首要任务。传教士传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普遍性,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在中国耶稣取代孔子,同时使英语国家的人们能够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他意识到儒经是了解中国的钥匙,便决定系统翻译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帮助传教士了解传教对象及其文化,来推进传教工作。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翻译《论语》首先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持赞赏的态度,但他的思想背景决定了他翻译时持根深

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态度。[%]基督教是西方人之宗教与

道德生活赖以运行和展开的信念纽带,传教士对上帝的坚定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主宰甚至高于理性和情感,传教士所受到的信仰熏染以及其相应的价值取向,经由知识的缜密锻造之后变得十分虔诚而坚定,也就是说,他们在接触中国文化与文明之前,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情感归依等

早已定型。[!]所以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对中国典籍的理解,

天然的包含了文化交会、碰撞和冲突的因素。传教士的神学思想和其引入的希腊哲学思想是他们基本的知识架构和诠

释儒家经典时的基本立场。

[E ]安乐哲作为现代著名汉学家,他翻译儒经的目的和时代背景与理雅各有很大的差异。在现代西方,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进行,学术界兴起的各种思潮,从各个方面对我们所熟悉的关于理论和方法的客观性的主要观点提出质疑。在新实用主义、后结构主义、诠释学、新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生态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旗帜下,来自西方传统的内部的批评运动正在兴起,过去在东西方交流的过程当中有意无意表现出的文化中心主义受到巨大的冲击,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去文化中心主义视角。安乐哲《论语》英译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尝试摆脱对上帝的信仰,以同情和理解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

“我们总是预设了自己文化经验中的所熟悉的东西,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材料,恰恰正是它们,展示了作为文化之源的具有可比性的行为,只有当我们注意到积淀与中国人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同寻常的理念时,我们才能

抵御文化简化论的大举进攻。”[*]这便是安乐哲翻译《论语》

时所持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奠定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丰富的基础,使得跨文化交流和互动得以很好的进行,从而不会导致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同一

 

万方数据

性。

二概念翻译

概念是进入一个思想系统的唯一通道,而概念翻译则是译者对译本的诠释向度和程度的重要标志。基本概念词的翻译是儒学经典英译的一个重要内容,译者既要体现原意,又要注意术语翻译前后的一致性以保证概念意义的贯穿和统一。通过理、安氏术语翻译的对比分析便可以看出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接洽程度。

根据《论语引得》统计,通行本《论语》全书共!"#万字,其中“仁”字出现了!$%次,“礼”&’次,“君子”!$&次,这些基本概念贯穿于全书,统领全书。要理解《论语》中渗透的儒家思想就必须从这些基本概念入手。对于译者来说,是否能够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所传递的儒家思想便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从理雅各的《论语》译本来看,其概念翻译的特色反映出他严谨的学者思维。理译概念术语时为了尽可能地忠于概念在具体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概念核心词的译法在具体情况下各不相同。如“君子”、“礼”、“仁”这些基本概念的译法便有如下几种:

“君子”:“()*+,-.,/01”、“*,.*,-+23”、“*+,4+526-,2)+”、“6-,2).)(/01”

“礼”:“,-2)07”、“*,.*,-+23”、“/.,07(”

“仁”:“8+1+6.7+15+”、“9)/01-23”、“6-,2).)(”、“+:5+7;

7+15+”

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导致了纽马克在其语义翻译理论中提出的“过译”倾向。[<]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贯穿统一在译本中就无法得到体现。一方面是由儒家学说自身的张力以及中文词义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另一方面因为理雅各生活在文风呆板停滞的维多利亚时代,在非常重视文字的确定性的同时却忽视了文字背后的哲学阐释和文化传递。他的助手王韬也受到了清代实学学风的影响,专注于文字训诂而忽视意义的诠释,对概念的诠释未做到入理。作为传教士的身份使他在翻译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传教士的任务=试图在中国使耶稣取代孔夫子,所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他会时时将这一理念融入译本之中,指导他的翻译工作。在他的译本中使用了大量的西方术语来表达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天”这一概念,理雅各译为“>+06+1”,便为“天”强加了若干中国文化没有的、源自耶稣=基督传统的意象,在很多语境中,单独使用的“天”字实际上是在指代“天地”———它暗示“天”并不是独立于世的。《圣经》中的上帝常常转喻为创世之“>+06+1”,而中文文言文中的“天”即是世界。若将二者简单地等同,将会使译入语读者错误理解原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安乐哲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翻译儒家经典时的哲学思维。论语的哲学诠释始于!?世纪末中西交流之初,尤其是在!%世纪的中国研究热潮中,中国哲学著作的译介几乎没有对当时欧美哲学的发展产生任何影响。因而让人误以为中国典籍只不过是西方思想家们在过去#<$$多年中的研究工作的中国化表述。[?]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没有“哲

学”的看法在西方学者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观点,安乐哲等汉学家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对《论语》中反映中国哲学核心词汇的生硬直译和形而上学予以了大力地抨击和改进,对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简化论进行了批驳和修正。

在秉承着一种哲学的思维来翻译和诠释儒家经典《论语》的时候,安乐哲对《论语》中的术语有着自己新的体悟和见解。如在翻译“知”时,以前的译法有“2.@1.A”,“2.)1;

B+,(201B”。但要考虑到儒家语境,安乐哲提出最好要在“实现”(/0@-1C,+07)的意义上将之译为“2.,+07-D+”。须知中国古代文献中“知”与“智”的使用是可以互换的,它们没有像英语中的“@1.A7+B C+087+”(有知识)和“A-(+”(有智慧)所表明的那种明确的区分。把“天”译为“>+06+1”时,无论“>”是否大写,它都让西方学者联想到超越宇宙的造物主,以及精神、原罪和来世等观念。因而他的处理方法是用汉语拼音(2-01)来表示“天”。

与理雅各不同的是,对同一个概念的译法尽量采取了同样的诠释方法,这有利于保持核心概念的意义在《论语》中的贯穿统一。如:

“仁”:“0)29.,-202-6+5.1B)52”“2.0520)29.,-202-6+73”或

“0)29.,-202-6+*+,(.1”

“礼”:

“.8(+,6-1C,-2)07*,.*,-+23”

“信”:

“/0@-1C C..B.1.1+’(A.,B”

“义”:

“0**,.*,-02+”

“知”:

“2.,+07-D+”

“心”:

“9+0,2=01B=/-1B”

“和”:

“90,/.13”

“德”:

“+:5+77+15+”

“孝”:

“4-7-075.1B)52”

分析以上术语的翻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安、郝两位所采用的所谓“点(4.5)()域(4-+7B)”语言,以代替以往翻译典籍时的“实体(()8(2015+)”语言。[&]安乐哲认为,先前人们用来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是实体语言,这种语言适合于描述和解释由分离性、客观性和永恒性规定的世界。而在他们看来,古代中国人所经验的世界是由连续性、过程和流变规定的世界,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在英语世界中寻找一种能够恰当地表达古代中国人所经验的世界。这就是他们在过程哲学和美国实用主义那里找到的过程语言,或更确切地说,“点域”语言。安认为,

“点域”语言假定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是一个过程和事件“域”,其中没有任何永恒的成分,而只有各种不断移动的点,这些点各自从其有限的视野对整个“域”加以“聚焦”。

三译文风格

理译本最显著的特色是贴近原文的句式和语序。以较小的字、词、短语为翻译单位,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论语》的风格。如: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也。[E]

F9+G0(2+,(0-B,“H)*+,-.,/+1,01B3+21.207A03(6-,;

2).)(,29+,+906+8++1,070(!I)229+,+1+6+,90(8++10/+01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 万方数据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1)""(2’$3&"%4)5)"56)’%73"(.8&’!"(%’+(")$,“8&’$)44)9,5%7)(3)%&%&’9-,#%’#"#9’.:4,3&’#%&’)+’5$’+(&"*’"#7%+-,;5’(-!’"44")+(,%&’7-,#<%"2’%&’%-)5-4%&’!,"#$ )4,3&’#%&’7-,#<&"*’3)#’"#$4--$,%&’7(’%%&’!;’4-+’%&’)+’5$’+(,)(8=:>%-;’9-#()$’+’$4)5)"56)’%7?”

不可否认的是,理雅各译文的风格与原作有很大的差异,

《论语》以简约生动为特色,而理译本却显得呆板冗长,[?@]这与古代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有关系,而且语义翻译的一大缺点就是笨拙晦涩,非原语读者理解起来非常费力。

理雅各翻译儒经采用的是语义翻译,语义翻译是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因为,体现原作思维过程的语言形式和句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语义翻译采用较小的翻译单位,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译者首先要忠于作者,其次是原语,最后才去考虑读者。

再看上面两段的安译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也。

8&’A"(%’+(")$,“8&’+’&"*’;’’#-99"()-#(-#3&)9&"#’1’!65"+76’+(-#(B,#C)君子)4")5(%-"9%)#"#",%&-+)%"%)*’!"##’+(+’#仁),;,%%&’+’&"(’*’+;’’#"#)#(%"#9’-4"6’%%7 6’+(-#;’)#<";5’%-"9%",%&-+)%"%)*’57.”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0)1)""(2’$";-,%4)5)"59-#$,9%(1)"-孝).8&’A"(%’+ +’65)’$:“:%"555)’()#(&-3)#<%&’6+-6’+9-,#%’#"#9’.D(4-+ %&’7-,#<9-#%+);,%)#<%&’)+’#’+<)’(3&’#%&’+’)(3-+2%-;’$-3#,"#$$’4’++)#<%-%&’)+’5$’+(3&’#%&’+’)(3)#’"#$4--$ %-;’&"$———&-39"#!’+’57$-)#<%&)(;’9-#()$’+’$;’)#<4)5E )"5?”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安译本行文之通达流畅。与理雅各语义翻译比较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所持的翻译方法之不同而导致了译本各具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安乐哲还从比较哲学的视域对《论语》进行了重新解读,这是理译本所无法匹及的。在最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过孔子而思》一书中,安乐哲谈到了《论语》翻译工作应该是“用中国哲学自己的眼睛”来解读中国哲学经典。这本书还主动承担了“中国哲学合法化”的辩护律师,向其他的英语国家读者发出呼吁: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声音,这一声音值得西方认真倾听。他毫不回避自己建立在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哲学沟通上的自以为然性,同时也谦虚地强调从个我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个建议性的注脚,仅在激发读者进入文本本身的层面上才具有意义。全球化语境中文化间的真正比较,决非为了总结出高低地位的不协调关系,而是要平等地对视双方视野的丰富和提升。安乐哲的呼吁对当下文化翻译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警示作用。

安乐哲的译本采用的是文化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文化观要求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同时指出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却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的文化观指出了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化过程,还应该充分重视文本的文化功能。[?F]

四翻译的语言观和文化视野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理译本和安译本分别是语言翻译和文化翻译的典型代表。从这两个译本所呈现出的差异真实地展现了翻译学研究从语言层面向文化层面的拓展和延伸。

传统翻译研究都把翻译活动当作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因而翻译研究一直以语言分析和文本的对照为主要任务。这也是以理雅各译本为代表的语义型翻译所遵循的规则。但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解构,语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破除,翻译研究中的文本结构与语言研究让位给了话语研究,这种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发掘。[?G]随后兴起的后现代批评理论与结构主义思潮的结合,将文本的研究扩大到了历史学、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等领域。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化多极化也构成了人们关注文化的时代背景。此外,后殖民理论和文化批评也对同时期的翻译活动影响巨大,让人们了解到翻译活动决非是远离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活动。基于以上背景,

“文化翻译”的概念应运而生。[?H]安乐哲的译本也这一理论的产物。文化翻译学并不排斥语言翻译学,两种研究方法并行,交叉互补,兼容但不混同。

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基础上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寻求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便成了现代翻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学者们现有的研究来看,由于学科的限制,对典籍翻译进行综合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很难全面地驾驭典籍中所折射出的生命精神。因此研究起来不免出现片面化和表面化,所以倡导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也就显得非常迫切。

[参考文献]

[?][美]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A].何刚强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F@@H.I.

[F][G]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F@@J.H?K H F.

[H][美]安乐哲,罗思文.《论语》的哲学诠释[A].余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F@@G.

(下转第/H页)

?

/

第F期刘永利,舒奇志: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万方数据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蕴含在语言的谚语中。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文化的异同,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希望这将有助于从事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有助于包括本人在内的外语教学工作者们在提高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又使他们了解了文化差异、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王德春等"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顾嘉祖"语言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胡文仲等"外语教学与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孟广林"神人相分和天人合一———有关中西传统思想的辩证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0(1#.)-2/.’3)&$4++56

+7+#,-./012345

(!"#$%&’$%(’)*3+,-.#$&/’01#)2$34,053+*,!"#$%

6.’"+!%6&+,

7.3$#)8*)$%&9$:789:;1;<=1>>:>5@8B =1C @9D D <=<2A <:D =5?>8<;<=:;9E <5D >8<;=5E <=4:5D >8<>F 5C 12G B 1G <:4H 121C H I 92G =<:;9E @<<;

C

’%/):;=5E <=4;A B C >B =1C A 52>=1:>1>@<<;C 952;=85B G !!!!!!!!!!!!!!!!!!!!!!!!!!!!!!!!!!!!!!!!!!!!!!8>:5D 8B ?129:?(上接第’!页)

[+][!!].<="M ;;=51A 8<:>57=12:C 1>952[#]"N 812G 819:N 812G 819O 5=<9G 2P 12G B 1G <-@B A 1>952L =<::,$%%!"++"&’"

[6][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

[(

]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英译本)[*]"求是,$%%+,(&):6"[Q ][’]*1?<:P

<"78:[#]"R B 212:R B 212L B 4C 9:892G R

5B :<,!’’$"!’%3!’!"[!%]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中国翻译,$%%&

,($):&Q "[!$]S 1::2<>>,N B :12"78<7=12:C 1>9527B =292J B C >B =B @T 9<:[M ]"S 1::2<>>,N B :1212@P

:>=B A >92G J

B C >B =<:[J ]"N 812G 819:N 812G 819O 5=<9G 2P 12G B 1G

<-@B A 1>952L =<::,$%%!,!$&3!$+"[!&]郭勇"西方译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63!%"[!)]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中国翻译,$%%%,(+):!!3!)"

<(!"#$"%&#="%(.(=%&()#&$.’(>%’3&!’35&%&$.7+?$"/;

’>=,’0(1

#.)-@+%).’()’>$-+8(&#+9$)P U V052G

3C 9,N R V W 93I 89(83#$%+#$2$34,053+*,83#$%

+#$)!!!%+,7.3$#)8*)$%&9$:78<=9525D J B C >B =1C 7=12:C 1>95278<5=H 52>=12:C 1>952:>B @9<:A 12

C 192>8<@9

D D <=<2A <5D >8<@9D D <=<2>-2G C 9:8

E <=:952:5D78:1>@9D D <=<2>;<=95@:"71K 92G *1?<:P

C 9:8E <=:952:5

D >8<78:1:1289:1=>9A C <=

E <=:9521>H ;9A 1C C 92G B 9:>9A >=12:C 1>95241:<@52A B C >B =1C A <2>B =1C 9:?

F 89C

G <=7"M ?<:’E <=:9521A B C >B =1C >=12:C 1>95292E 9<2A <5DY 5G <=7"M ?<:’E <=:952;=5E <@>81>A B C >B =1C >=12:C 1>9529:25>52C

H 129@<14B >1C :51D 1A >"U >9:;5::94C <>5D 92@:5?85@5C 5G 9A 1C 4=<1K >8=5B G 85D A B C >B =1C >=12:C 1>952>8<5=H D =5?Y 5G <=7"M ?<:’-2G

C 9:8E <=:952":+;,

’%/):A B C >B =1C >=12:C 1>952;-2G C 9:8E <=:9525D 78:;*1?<:P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年

 

万方数据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作者:刘永利, 舒奇志, LIU Yong-li, SHU Qi-zhi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名: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7(2)

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1条)

1.郝大维.安乐哲.何刚强先贤的民主 2004

2.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 2005

3.安乐哲.罗思文.余谨<论语>的哲学诠释 2003

4.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2001

5.郝大维.安乐哲.何金俐通过孔子而思 2005

6.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评安乐哲、郝大维<中庸>英译本) 2005(3)

7.James Legge The Confucian Analects 1992

8.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3(2)

9.Bassnett Susan 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e Studies 2001

10.郭勇.傅勇林西方译学范式的文化转向及其理论诘难[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

11.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2000(5)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沈培新.丁建海.SHEN Pei-xin.DING Jian-hai顺应翻译论观照下的《论语》两译本评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4)

顺应翻译论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间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法;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法.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2.学位论文张阳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ir Translations—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s of Lun Yu by James Legge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7e3485594.html,u2008

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译者文化身份与其翻译的关系,属于文化翻译领域的课题.研究的对象为19世纪英国传教士及汉学家理雅各和当代中国学者及哲学家刘殿爵及他们的《论语》英译本. 在过去20年中,关于论语英译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但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都属于翻译文本研究,论语关键词翻译或译者研究,而结合译者文化身份及其译本来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其翻译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为比较文本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个论语英译本的文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译者的翻译目的对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的影响:译者宗教信仰和其源语文化的政治文化对其解读文化信息的影响:译者文化背景中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对其译本语言风格的影响. 通过以上讨论,论文最后得出结论,译者无法摆脱其文化身份的影响,译者文化身份的各个方面总是以某种方式影响他的翻译选择.

3.期刊论文丁建海.DING Jian-hai动态顺应翻译策略——评析《论语》两译本-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6)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4.学位论文刘永利论文化翻译中译者的文化主体性——从解释学角度来看《论语》两个英译本2006

译者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翻译学界的热点问题。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提出,文化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观为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译者主体性正是在文化翻译的观照下才得以彰显出来的。以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派”提出了“翻译就是文化改写”的观点,无疑将译者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翻译——一种作为文化交流和构建的翻译观——的背景中来探讨目的在于强调译者作为文化存在的主体性,即译者所具有的文化主体性。 翻译的过程即理解的过程。解释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理解并非对原文的复制,而是对文本做出创造性地阐释。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非只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生成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其前理解密切相关,前理解即先在性,它的形成源于影响个人的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等因素。前理解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具有不同的前理解结构,形成不同的视域,译者通过与原文本的对话产生不同的“视域融合”,从而有了不同译本的出现。 《论语》这一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文本在中西交流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英译本长期以来就是翻译学界以及其他人文领域讨论的焦点。不同《论语》英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使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理论具体到了实践层面。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本文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文章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则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它更在事实层面证实了文化翻译的可能性。两位译者作为不同的翻译主体在其译作中分别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主体性。 文章还借用解释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理解的历史性”,对译本的永恒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文化翻译这一翻译新视角下产生的安乐哲译本也只是一定历史时期理论思潮影响下激起的反应,因此重译现象将不可避免。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应该是一个历史性命题。

5.学位论文刘洋从《论语》的翻译中看中国本土文化的传递200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中,文化与翻译的复杂关联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

交际活动,对促进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论语》的第一个英译本自1691年问世以来,已经有300多年的时间了。其间出现了众多译本。受译者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翻译目的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论语》英译本。本文试图以这些英译本为基础,探究中国本土文化在译文中产生的效果以及偏差等。 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在国内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翻译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其英译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对译文质量研究或者多译文比较等方面。本文虽然也以多个译本为基础,但将重点放在了《论语》中本土文化的特色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许多《论语》中的核心概念和文化专有项在英文中实际上是无法一一对应的,一些看似对等的译文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许多源语言的文化特色。而有的译者,为了追求意义上的准确,对《论语》中同一个哲学概念采用了不同的译法,使译文丧失了原本的整体性,无疑得不偿失。本文通过对选取的核心概念的不同译法进行比较,对《论语》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分析,进而对《论语》中的本土文化在英译本中的传递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也对译者在《论语》英译本中经常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中国典籍的英译有所助益。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上在中国外译汉的比例远远超出了汉译外的比重。译者在重视这一问题的同时,应该注意翻译过程中对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保留,对于目的语文化中缺失的文化概念,应该大胆创新,虽然可能会在开始时对目的语读者造成~定的理解负担,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这将促进文化间的交融与互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文化传递,翻译策略

引证文献(6条)

1.何剑波.王珍汉英旅游文本资料翻译的差异性论略[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09(6)

2.江凤中国近年来对《论语》英译本的研究[期刊论文]-大众文艺 2009(4)

3.陈旸《论语》三个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2)

4.徐芳.XU Fang"窥斑见豹",浅析《论语》的三个英译本[期刊论文]-新余高专学报 2008(01)

5.沈培新.丁建海顺应翻译论观照下的《论语》两译本评析[期刊论文]-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丁建海动态顺应翻译策略——评析《论语》两译本[期刊论文]-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e3485594.html,/Periodical_nhdxxb-shkxb200602027.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1月6日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2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3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 4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5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6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7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8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9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10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11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12 The Word Use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13 汉英数字文化比较及其翻译 14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15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16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19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20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21 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 22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3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24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25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 2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7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2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29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30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31 《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人格分析 32 Rhetoric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ors 33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 34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 35 《我的安东尼娅》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36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37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39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40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4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42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 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 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 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 5.Mr. 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 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 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 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 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 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 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 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 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 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 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 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 【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 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 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 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 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泰勒强调“文化

对《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版本的对比研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mel Xiangzi T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Shi Xiaojing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amel Xiangzi t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Shi Xiaojing,and the reasons why there exist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versions and then points out their limitations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wo versions.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aspects of the title,the characters’addressing,the literary quotations,the idioms,sayings,and proverbs,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insufficiencies of the two versions to translators’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and about culture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based on“Faithfulness and Fidelity”principles and“Equivalence”theories.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ranslators’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 sourc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and the degree of integrity. Key words:functional equivalence;culture and translation;Camel Xiangzi;comparative study;cultural connotation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2

幻灯片1 课后练习 ●blue films ●bluebottle ●Greenfly ●common criminal ●common informer ●hard labor ●free love ●blue-eyed boy ●bluestocking 幻灯片2 参考翻译 ●blue films 蓝色电影(×) ●淫秽电影(√) ●bluebottle 蓝瓶子(×) ●绿头苍蝇(√) ●greenfly 绿苍蝇(×) ●蚜虫(√) ●common criminal 普通罪犯(×) ●臭名昭著的罪犯(√) ●common informer 一般的告密者(×) ●职业告密者(√) 幻灯片3 参考翻译 ●hard labor 艰苦的劳动(×) ●(监禁)苦役(√) ●free love 自由恋爱(×) ●(无婚约的)自由性爱(√) ●blue-eyed boy 蓝眼睛男孩(×) ●宠儿(√) ●blue sky research/thinking 蓝天研究/思维(×) ●天马行空式的(√) 幻灯片4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1. 支谦与《法句经序》(229年)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开篇即强调了佛经翻译之难,即语言不同,语境不同,名物不同,翻译起来确实不易。幻灯片5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2. 道安与“五失本,三不易” 源自其在公元382年所作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幻灯片6 翻译的原则与标准 三者,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幻灯片7 ●“五失本”是: ●一、佛经词序多是颠倒的,汉译时改从汉语语法,容易失本; ●二、佛经文字质朴,而汉人喜欢文采,为适合汉语读者,译文作了润饰,容易失本; ●三、佛经的论述,往往不厌其烦,颂文更是翻三覆四,翻译时删繁就简,容易失本; 幻灯片8 ●四、佛经有“义说”(长行之后,另加的偈颂复述)类似汉人韵文后的“乱辞”(总结),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被动的翻译 发表时间:2015-02-02T13:45:31.0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2期供稿作者:武亚萍[导读] 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武亚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由于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所以在语言结构和表达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两种语言系统对被动语意的表达差别巨大。相较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而言,被动语态在英语语言系统中的运用更为普遍,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更加受到英语研究学界的重视,而如何在尊重两种语言系统差异的情况下合理地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是近年来英语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被动语态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两种语言系统更好地交流融合。关键词:英语英汉对比被动翻译 英语和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是两种有着较大差异的语言,分别隶属于西方语系和东方语系。东西方文化风俗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等方面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特色。而被动语态是构成两种语言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两种语系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使用较之于汉语语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著名的语言学家就曾经指出英语语系对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语系区别于汉语语系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首先应该从英汉两种语系在被动语态上的对比入手,在掌握两种语言系统中被动语态区别的基础上,对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进行准确的把握。 一、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 英语语言系统在具体表达上注重句式的“型合”,句式结构的变化更为丰富复杂,特别是在be和动词的过去分词这一被动语态的组合中,句式的“型合”表现得更为明显。英语对被动语态的表达通过类似的句式展现出来,明显具有显性的特点。而对于汉语被动语态来说,汉语的语意表现更为含蓄,对被动语态的表达也通常会借助句子的内部连接或句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展示意义上的被动,具有隐性的特点。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的被动语态在结构上存在着相同点,在两种形式的被动句中句子的主语一般都是意义上的受动者,而意义上的施动者则不太重要,可以在句子中表现出来,也可以隐去。但是两种被动句的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Many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war”一句中,由于句子的阐述者不能明确语意的施动者,所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与英语被动句的结构不同,汉语被动句的动词没有时态上的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不会以动词的过去分词为被动标志,汉语被动式常用能够直接表现被动的“被”字作为结构式被动句的构成条件。例如“糖果被吃掉了”一句中,采用了受动者、“被“字和动词相结合的结构表现被动意义。汉语被动句中的标志词除了“被”以外还有“叫”、“让”等,都能在反映被动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被动句结构。 2.英汉意义被动句对比。英汉两种语系不仅在结构被动句上存在差异,在语意被动句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当被动句的受动者不会被错认成施动者时,汉语一般选择使用意义被动句。常见的意义被动有两种:一是常见于古文或口语中的逻辑关系上的被动,如“看病难这一问题总算得到解决了”。二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挨、获、遭、承蒙”等词与及物动词相结合表现被动意义,如“承蒙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而英语的意念被动句则有所不同,在这种句式中虽然句子仍为主动句的结构,但是句子的主语在意义上却是受动者,常常用于描绘事物的属性状态等,被动意义比较弱。例如“Brazilian fruit tastes delicious”一句利用“taste”表示整个句子的被动意义,而“My father is difficult to request”一句也在主动句的句型中用“difficult”加具有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来表现被动的概念。 二、英语被动翻译的策略 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可以遵循两种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直译法具体来说就是在句子中没有出现施动者时对句子各部分结构的意思按主要成分的顺序进行翻译,直接翻译成带有“被”或其他结构被动句标志的句子。例如在对“Candy has been eaten by harry”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利用“被”字翻译成“糖果被哈利吃掉了”。而运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时,在句子中有施动者的情况下,可以将句子的施动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句子的主语,将受动者翻译成句子的宾语,如可以将“The mouse was killed by Peter”翻译成“彼得把老鼠打死了”;而当句子中没有施动者时,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合理地在翻译中增加施动者,如在对“It maybe asked why I killed them”一句进行翻译时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主语,合理地翻译为“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将他们杀了”。 三、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英语被动翻译进行了探讨,简要说明了英汉被动存在的差别和对英语被动句进行翻译的策略,希望能为相关的英语被动句翻译提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Translation Theories Explored).New York: Routledge,2014,5。 [2]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与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28,(2)。 [3]樊斌基于双语语料库的英汉对比与翻译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朱旭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 【摘要】习语是语言文化的结晶,缺少了习语,语言将会变得索然无味。习语在语言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在写作或演说中适当地使用习语将会使篇章增色,加强语言的力量使语言更形象。奈达曾说过,习语是比任何非习语更具冲击力的表达,它带有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识别特征。习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写作和演说中,如在文学作品中,在科学著作中,在政治演说中,甚至在美国,习语都成为辩论中唇枪舌战的武器。美国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他一篇著名演说中引用了圣经里的一句话:“互相分裂的房子无法站立。”来号召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对黑奴制度,停止战。美国人对圣经的容都很熟悉,他们为此深受感动。林肯废奴运动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既然习语在语言运用中有如此重要地位,那么恰到好处地翻译习语将有助于跨文化交流。中英不同的文化使得英汉习语在表达上有很大差异,也使得翻译中容易产生误译,因此加强对英汉习语文化涵差异的了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探讨英汉习语文化涵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意象转移法、增删法。 【关键词】习语;文化;习语翻译 【Abstract】 Idioms, having universal appeal, are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essence or the crystallization of language. Without idioms language would become dull and dry, whereas an appropriate use of them in speech and writing will add much to variety strength and vividness of the language. Idioms usually carry more impact than none-idiomatic expressions because of their close identification with a particular language and culture. Idioms are widely used in almost all kinds of speeches and writings: they can be found in literary works, in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articles; even debat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are often interspersed with idioms which become verbal weapons that are difficult to argue against. The 16th US President Abraham Lincoln once quoted an idiom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 in one of his famous speech, calling o n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slavery and Civil War. American people, who were familiar with the Bible, were greatly impressed and Lincoln’s antislavery campaign at last yielded fruitful result. Thus idioms hol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language use, an adequate translation of idioms is not only helpful but also essential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es embodi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the culture in understanding and rendering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Key Words】 Idioms; culture; the translation of idioms 1. Introduction Cultural studies have currently been prevailing in the west. And talking about cultural studies has also become a fashion in the circle of present Chinese culture and academia,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ccordingly,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_批判与反思

●语言间性?文化间性 ○翻译学 编者按:翻译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纯粹语言(语音、语调、词汇、句子和语篇)转换,往往关涉文化、思维等重要因素。本期刊发伍小君老师的《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批判与反思》和姜菲、董洪学老师的《翻译中的显化思维和方法》。两篇文章正是上述学术理念的部分体现。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批判与反思 伍小君 (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1) 提 要:自文化学派及其“文化转向”的翻译思想形成以来,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翻译界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对这一转向进行反思,但是很少提出对相关学科的借鉴意义。文化是人类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相关研究的广义语境和不可忽视的背景。本文反思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产生的起源与发展,学界对“文化转向”的评价,尝试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语言哲学;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9)04-0103-3 The Culture Turn i n Tran sl a ti on:Cr iti c is m and Reflecti on W u Xiao2jun (Hunan Nor mal 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cade m ic circles have argued against cultural studies of translati on and its‘cultural turn’since it f or med a kind of trend.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cultural turn’,but we have seldom seen reflecti on and reference about it.A s an i m portant com2 ponent of s ociety,culture is the essential backgr ound of language studies.This article reflects the origin,devel opment and criti2 cis m for cultural turn of translati on studies.Mean while,we try t o p r ovide s ome reference for other relative field. Key words:cultural turn;translati on studies;phil os ophy of language;context 1 文化转向反思 1.1起源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学者Even2Zohar提出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 m theory)。作为描述学派的前身,多元系统理论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特殊的体裁(genre)上,而是着眼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多元系统理论为翻译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Z ohar在研究文学翻译时认为被翻译的文学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占有重要地位:“(1)当一个国家处于年轻阶段或是刚刚建立; (2)当某个国家的文学很薄弱的时候;(3)当某个国家的文学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李和庆2005:106)。虽然他的翻译观已经体现出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和目的文化(target culture)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使翻译研究走出语言学派的束缚。因此,多元系统理论通常被看作是温和的文化派,强调翻译活动应有目的文化的各个系统决定,强调翻译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对此,Bassnett批评道,“过于重视目的文化,过于重视意识形态问题,而忽视了美学与价值观的方面”(Bassnett1998:107)。 此后,以Toury和Her mans为代表的描写学派(de2 scri p tive studies)发展了多元系统理论,“探索如何接受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条件与特征,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及翻译现象的规律,并提出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功能的、系统的研究方法,注重决定译作的产生和被接受的翻译常规和制约因素”(曾文雄2006:91)。尽管描写学派强调了目的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但没有注意到翻译活动本身对目的文化的影响。因此,仍然未能 301 2009年第4期总第149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9,No.4 Serial No.149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作业 1. It is flattering to believe that they are too profound to be expressed so clearly that all who run may read, and very naturally it does not occur to such writers that the fault is with their own minds which have not the faculty of precise reflection. 翻译:认为自己的思想深奥,不可能表达得很清楚,让任何人都能理解,这是一种虚荣的念头。这样的作家当然不会想到,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脑子缺乏精确思考的能力。 2. He had a disconcerting habit of expressing contradictory ideas in rapid succession. 翻译:他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习惯:一会儿一个看法,自相矛盾,变化无常。 3.While the present century was in its teens, and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there drove up to the great iron gate of Miss Pinkerton’s academy for young ladies, on Chiswick Mall, a large family coach, with two fat horses in blazing harness, driven by a fat coachman in a three-cornered hat and wig, at the rate of four miles an hour. (Thackeray)翻译:(当时)这个世纪刚过了十几年。六月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契息克林阴道上平克顿女子学校的大铁门前面来了一辆宽敞的私人马车。拉车的两匹肥马套着雪亮的马具,一个肥胖的车夫带了假头发和三角帽子,赶车子的速度是一小时四英里。(萨克雷)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翻译是文化的媒人,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面对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从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对文化的反作用,意在强调翻译上的语言问题往往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研究翻译问 标签:文化;翻译;交流;影响 引言 在翻译研究的解构主义大潮中,国内外学者同时向文化转向伸开了双臂。但对文化富有思辨性的理解并不是首先出现在翻译领域。从人类学视角而言,当代世界的状况,不是简单地通过在时间或空间上轻而易举地制作一些供比较的替换物可以说明的,它们固有的问题和全球性的特性具有持续性影响。世界依然充满着文化差异,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可能性已为人所知,或者至少已经被人们考虑到,而且所有的异文化世界都已经被现代生活所参透。因此,现在重要的问题,不是别的地方存不存在理想生活,或者古时候的生活是不是较为理想,而是任何地方日常生活过程的意义以及可能性的新组合如何可以被发现[1]163。可见,翻译研究应该如同翻译实践一样,尊重文化的差异性,诠释差异的复杂性。 一、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就我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而言,季羡林在为《中国翻译词典》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须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也就难以前进”[2]。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可以说,翻译是因人类互相交流的需要而生,文字与文化的差异是翻译诞生的原动力,从这一点出发,寻求思想沟通,促进文化交流,却是翻译的目的或任务所在。在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翻译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若把翻译放在人类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那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翻译决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涉及文化交流中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转换所涉及的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翻译在其中起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发挥翻译在多元文化语境交流中的作用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其文化要发展,就不能不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瘠化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来生机与发展。其次,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有效阻止全世界的文化走向同质化和同一化的危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孙会军在《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一书中谈到文化“全球化”与翻译的关系时认为,多样性的文化是构建普世文化的重要资源,若要使多元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文化,唯一的构建方式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文化之间的对话离不开翻译,翻译是异质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最重要的媒介[3]232。 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其实,文化研究的理论始终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同时是一种理论的实践;与

对《尤利西斯》两版译文的对比鉴赏

Constract: Before comparing the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Ulysses, we should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is essay. The reason why people feel differently because they stand in different standpoints that come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So firstly we have to know exactly what reasons make this work readable and acceptable. Facing the same essay, the translators may not have the same understanding of i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authentic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s always have different thinking about the additional meaning shown by obscure expressions. As non-native speakers, without completely knowing the factors that have various influence on the author, such as social context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ranslators will easily misunderstand the meaning expressed ambiguously. Ulysses,a great work of stream-consciousness, was written by James Joyc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is essay, in the beginning, mainly shows readers three independent stories that turn out to be one story in the end. The author showed readers the figures by describing their talks and inner thoughts. All these writing techniques make the translation more diversified. Under a complex background and influenced by Greek mythology, the writer has experienced a lot during his miserable childhood. For instance, James Joyce worshiped the hero Odysseus, also called Ulysses in Latin, when he was a child. At the same time, James was suffered from the wars and Irish nationality. Maybe these experience had inspired James Joyce to create the figures who similarly lead a miserable life. Therefore, in this way, we have to take consideration the writer’s thinking into translating and think as the author did to make the translated version more accurate. Undoubtedly, the translated version will not be same because of these reasons. However, the two versions we are about to compare are basically comfort to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 will compare this two from sever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at lead translators translate differently. Comparison&analysis Word-choosing 1.Grammatically, for the limit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ed version have to largely comfort to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one. However, translators are allowed to choose different words that shows their lexical diversity and writing styles. Eg. It must be a movement then, an actuality of the possible as possible. Aristotle’s phrase formed itself within the gabbled verses and ...... (Jin’version)那么,一定是一种运动了,可能性因为有可能而成为现实。在急促而含糊的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