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灸法

第二十四单元 常用灸法

细目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

二、扶阳固脱
灸法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作用,可以治疗阳气下陷之脏器下垂和阳气虚脱之寒证、厥证、脱证等。常用于治疗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证。

三、消瘀散结
灸法能使气机通调,营卫调和,瘀结自散。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病,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证。

四、防病保健
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病保健。
【习题】
下列哪项不是灸法的治疗作用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开窍泻热
D.消瘀散结
E.防病保健
[答疑编号111240101]
『正确答案』C

细目二:灸法的种类


下列哪项不属于艾灸
A.瘢痕灸
B.隔蒜灸
C.蒜泥灸
D.实按灸
E.温针灸
[答疑编号111240102]
『正确答案』C
属于直接灸的是
A.瘢痕灸
B.蒜泥灸
C.隔姜灸
D.实按灸
E.温灸器灸
[答疑编号111240103]
『正确答案』A
属于间接灸的是
A.无瘢痕灸
B.隔附子饼灸
C.蒜泥灸
D.太乙神灸
E.温灸器灸
[答疑编号111240104]
『正确答案』B
属于艾条灸的是
A.无瘢痕灸
B.隔盐灸
C.蒜泥灸
D.温和灸
E.瘢痕灸
[答疑编号111240105]
『正确答案』D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四周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消炎药膏,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灸疮5—6周愈合,留有瘢痕。在灸疮化脓期间,需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换膏药l次,以避免继发感染。期间应叮嘱病人多吃羊肉、豆腐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透发。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有关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选用大小适宜的艾炷
B.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大蒜汁
C.每壮艾炷不必燃尽,燃剩1/4时应易炷再灸
D.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E.常用于治疗哮喘、肺

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答疑编号111240106]
『正确答案』C
2.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有关无瘢痕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要选用大艾炷
B.当艾炷燃剩2/5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C.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D.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E.可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
[答疑编号111240107]
『正确答案』A
(二)间接灸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本法应用很广,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姜灸多用于治疗
A.阳萎早泄
B.中风脱证
C.未溃疮疡
D.肺痨瘰疬
E.风寒痹痛
[答疑编号111240108]
『正确答案』E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
A.阳萎早泄
B.呕吐腹痛
C.未溃疮疡
D.腹痛泄泻
E.疮疡久溃
[答疑编号111240109]
『正确答案』C
3.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精制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本法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因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小便不利、中风脱证等。
属于艾炷灸的是
A.温针灸
B.隔盐灸
C.回旋灸
D.温和灸
E.蒜泥灸
[答疑编号111240110]
『正确答案』B
4.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

腧穴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为止。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二、艾条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有关温和灸,叙述不正确的是
A.属于艾条灸
B.艾条点燃端应距腧穴处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C.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
D.应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E.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答疑编号111240111]
『正确答案』E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旌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以上三法对一般应灸的病证均可采用,但温和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证,雀啄灸、回旋灸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操作方法是针刺得气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每穴每次可施灸3~5壮,施灸完毕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针灸并用的方法,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人体内,从而发挥针和灸的作用。
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的禁忌:
1.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灸疗。
2.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一般不适宜采用瘢痕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下列哪项是施灸的禁忌证
A.泄泻
B.脱肛
C.瘿瘤
D.乳痈初起
E.阴虚发热证
[答疑编号111240112]
『正确答案』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