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网络设计

换热网络设计
换热网络设计

换热网络设计

学院:

班级:

组员:

指导老师:

目录

1. 前言 (2)

2. 换热网络合成----夹点技术 (4)

2.1 夹点特性 (4)

2.1.1 温度区间的划分 (6)

2.1.2 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7)

2.1.3 温焓图与组合曲线 (8)

3. 夹点法设计能量最优的换热网络 (10)

3.1 匹配的可行性原则 (10)

3.2 流股的分割---FCP表 (11)

3.3 流股的匹配----勾销推断法 (13)

4.换热网络的调优 (15)

4.1 最小换热单元数 (15)

4.2 能量与设备数的权衡 (16)

4.3 △T min的选择 (17)

5. 实例演算 (19)

6. 心得体会 (40)

1 前言

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所以说在现代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量的回收及再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变物流温度使其满足工艺要求,而且也是为了回收过程余热,减少公用工程消耗。在许多生产装置中,常常是一些物流需要加热,而另一些物流则需要冷却。将这些物流合理的匹配在一起,充分利用热物流去加热冷物流,提高系统的热回收能力,尽可能减少蒸汽和冷却水等辅助加热和冷却用的公用工程(即能量)耗量,可以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和经济性。合理有效的解决物流间的换热问题,涉及如何确定物流间匹配换热的网络结构及相应的换热负荷分配。换热网络系统综合就是在满足把每个物流由初始温度达到制定的目标温度的前提下,设计具有最大热回收效果和最小设备投资费用的换热器网络。

在七十年代能源危机刺激了过程集成技术的发展。过程设计从对单元操作的优化逐渐发展到对全系统的优化集成。从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夹点技术是一项最成功的过程集成技术。英国学者Linnhoff 博士领导的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的过程综合小组率先在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这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节能效果。在新建工厂的设计中,每个工程项目比常规设计平均节能30%,并且还同时节省了设备投资,在现场装置技术改造的应用中,投资回收期一般为12个月左右。

80年代,夹点技术在欧美等工业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大型化工公

司局普遍采用这一先进技术。一些大型工程公司都有专门研究小组从事夹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Linnhoff March博士于1984年创立了Linnhoff March 工程技术公司,专门从事夹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之后又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过程综合研究中心作为公司的技术后盾。

本文主要利用夹点技术对换热网络进行优化,通过温度分区及问题表求出夹点及最小公用工程消耗,找出换热网络的薄弱环节提出优化建议,寻求最优的匹配方法;再从经济利益上进行权衡提出最佳的换热网络方案,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2 换热网络合成---夹点技术

上世纪70年代末,Linnhoff等人首先提出了换热网络的温度夹点(Pinch point)问题,该夹点限制了网络可能达到的最大能量回收。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国际上已有2000多个工程项目采用了这项技术。原化工部1992年7月邀请Linnhoff March 工程技术公司到我国试点,制定全国乙烯生产能耗最低的盘锦天然气化工场作试点单位,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夹点技术立足于严格热力学和数学原则,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计算简单,可靠,方法灵活,实用,工程技术人员容易掌握,并可以发挥设计者多年工程设计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更好的从事设计工作。因此,夹点技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设计方法。在本文下面的内容中我们会具体的介绍夹点技术的使用方法、步骤及其在换热网络中的应用。

2.1 夹点特性

(1)夹点的能量特性

夹点限制了能量得进一步回收,它表明了换热网络消耗得公用工程用量已达到最小状态。可以说,求解能量最优的过程就是寻找夹点的过程。

(2)夹点的位置特性

夹点位置和最小公用工程消耗量可采用图解法(T-H图)或问题表格算法(Problem Table Algorithm)来确定。夹点把换热网络分隔成夹点上方(热阱)及夹点下方(热源)两个独立的子系统,而夹

点处是设计工作中约束最多的地方(即“瓶颈”)。夹点以上的热股流于夹点以下的冷股流的匹配(热量穿过夹点),将导致公用工程用量的增加。这一事实可以分别通过对夹点之上和夹点之下子系统进行焓平衡得到。为了使公用工程消耗最小,设计时需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尽量避免热量穿过夹点,避免夹点之上热股流于夹点之下冷股流间的匹配;

(2)在夹点上方(或称热端),尽量避免引用公用工程冷却物流;

(3)在夹点下方(或称冷端),尽量避免引用加热物流。

换热网络综合设计中只要遵循上述三条原则,就可以保证换热网络能量最优,即回收量最大,公用工程消耗最小。

(3)夹点的传热特性

夹点是整个换热网络传热推动力△T最小的点,所以在夹点附近从夹点向两端的△T是增加的。这是由于在夹点的一侧流入夹点流股的热容流率之和总小于或等于流出夹点流股的热容流率之和,即下式成立:

∑FC p流出≥∑FC p流入

对没有流入夹点的流股我们称之为从夹点进入的流股,其余流股为通过夹点的流股。很明显,要满足上式则必须要有从夹点进入的流股,这样才能增加流出夹点流股的热容流率之和。反之,由于流股消失而产生的角点绝不会成为夹点。由此可以得出推论对任意一条组合曲线而言,流入夹点的流股数应小于或等于流出夹点的流股数,即:

N流出≥N流入

这三条原则不只是局限用于换热网络系统,也同样适用于热—动力系统、换热—分离系统以及全流程系统的最综合问题。换热回收网络只要遵循以上三条原则,就可以保证回收网络能量最优,即热回收量最大,公用工程消耗量最少。

根据上述夹点特性及设计基本原理,夹点设计法可归纳如下: (1)温度区间的划分

(2)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3)温焓图与组合曲线

2.1.1 温度区间的划分

工程设计计算中,为了保证传热速率,通常要求冷、热物流之间的温差必须大于一定的数值,这个温差称作最小允许温差△T min。热物流的起始温度与目标温度减去最小允许温差△T min,然后与冷物流的起始、目标温度一起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生称n个温度区间,分别用T1,T2……T n+1表示。下标n为温度区间数,可由下式计算:

n=2z-1-d

式中

d—始温和终温相同的股流重复数(热股流始、终温应减去△T min) z—股流数

通过把原问题划分为n个温区,可以把原网络综合问题分解成n 个子网络综合任务。由于子网络中的所有股流均处于同一温度区间,所以综合问题相对容易些。由于落入各温度区间的物流已考虑了温度

推动力,所以在每个温度区间内,都可以把热量从热物流传给冷物流,即热量传递总是满足热力学第二定律。

温度区间的特性:

(1)可以把热量从高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热物流,传给低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冷物流。

(2)热量不能从低温区间的热物流向高温区间的冷物流传递。2.1.2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利用Linnhoff提出的问题表方法,可以很方便的计算换热网络所需要的最小公用工程消耗。其步骤如下

(1)确定温区端点温度T1,T2,………T n+1,将原问题划分为n个温度区间。

(2)对每个温区进行流股焓平衡,以确定热量净需求量:

D i=I i-Q i=(T i-T i+1)(∑FC PC-∑FC PH)

式中 D i--------区间的净热需求量;

I i--------输入到第I个温区的热量;

Q i--------从第I个温区输出的热量。

(3)设第一个温区从外界输入热量I1为零,则该温区的热量输出Q1为:

Q1=I1-D1=-D1

根据温区之间热量传递特性,并假定各温区间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则有:

I i+1=Q i

Q i+1=I i+1-D i+1=Q i-D i+1

利用上述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列入问题表。

(4)若Q i为正值,则表示热量从第i个温区向第i+1个温区传递。显然,这种温度区间之间的热量传递是可行的。若Q i为负值,则表示热量从第i+1个温区向第i个温区传递,根据温度区间特性可知,这种传递是不可行的。为了保证Q i均为正值,可取步骤(3)中的计算得到的所有Q i中负数绝对值最大值作为第一温区的输入热量按照上式重新计算。计算结果列入问题表最后两列。如果计算得到的Q i均为正值则这步计算是不必要的。

2.1.3温焓图与组合曲线

对于同一个温度区间的冷物流或热物流,由于温差相同,只需将冷物流、热物流的热容流率分别相加再乘上温差,就能得到冷物流或热物流的总热量。即:

△H =∑Q i=(T 终-T初)∑FC pi

所以冷物流或热物流的热量与温差关系可以用T—H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称之为组合曲线。

T—H图上的焓值是相对的。为了在图上标出焓值,需要为冷物流和热物流规定基准点。步骤如下:

(1)对于热物流,取所有热物流中最低温度T,设在T时的H=H ,以此作为焓基准点。从T开始想高温区移动,计算每一个温区的积累焓,用积累焓对T作图,得到热物流组合曲线。

(2)对于冷物流,取所有冷物流中最低温度T,设在T时的H=H ,

(HCO)以此作为焓基准点。从T开始想高温区移动,计算每一个温区的积累焓,用积累焓对T作图,得到冷物流组合曲线。

将冷物流的组合曲线沿 H 轴向左平移,这时△T逐渐减小。当两条曲线垂直距离最小等于△T min时,到达极限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夹点。两条曲线端点得水平差值分别代表最小冷热公用工程量,以及最大热回收。这个位置得物理意义为一个热力学限制点。限制了冷热物流进一步热交换,使冷热公用工程量达到最小,物流间得匹配满足能量利用最优得要求。

相同温度区间中物流的组合称为过程物流的热复合。如果不进行过程物流的热复合。只是把两股冷物流和两股热物流进行常规匹配,则存在热力学限制。由此可见:

(1)过程物流热复合可以减少整个换热过程的热力学限制数;

(2)经过热复合后只剩下一个热力学限制点,即夹点,此时,过程需要的公用工程用量可以达到最小。

3 夹点法设计能量最优的换热网络

最优换热网络设计的目标是在公用工程用量最少的前提下寻求设备投资最少(即换热单元数最少)。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公用工程消耗最少二是换热单元最少。

3.1匹配的可行性原则

由于夹点处的特性,导致夹点处的匹配不能随意进行,夹点匹配必须满足如下的可行性原则:

(1)总物流数的可行性原则

某些过程流通过加点是,为了达到夹点温度,必须利用匹配进行换热。夹点之上使用外部冷却器会使总公用工程消耗增大,从而达不到能量最优的目的。利用流股分割可以避免夹点之上使用冷却器。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能量最优、避免夹点之上使用冷却器,夹点之上的物流数应满足下式:

N H≤N C

式中 N H----热流股数或分支数

N C----冷流股数或分支数

相反,为了避免在夹点之下使用加热器,以保证能量最优,夹点之下物流数应满足下式:

N H≥N C

上述两式合并后可得(夹点一侧):N流出≥N流入。

若上式不满足,则必须对流出夹点的流股作分割。

(2)FC P可行性原则

为了保证传热推动力△T≥△T min,每个夹点匹配热容流率要满足:

夹点之上: FC PH≤FC PC

夹点之下: FC PH≥FC PC

式中 FC PH---热流股的热容流率

FC PC---冷流股的热容流率

合并上述两式,可得:FC P流出≥FC P流入。

如果流股间的各种匹配组合不能满足上式,则需利用股流分割来改变流股的FC P值。(此式只适用于夹点匹配。非夹点匹配时温差较大,对匹配的限制不象夹点处那样苛刻。)

3.2流股的分割----FC P表

根据夹点匹配原则,可以得到夹点之上和夹点之下物流匹配的步骤,由下图可知当夹点之上或夹点之下的物流不满足条件时,需要对物流进行分割。

采用Linnhoff提出FC P表来分割物流,FC P表就是把夹点之上或夹点之下的冷热物流的热容流率,按照数值的大小分别排成两列列入FC P表,将可行性判锯列与表头。每个FC p值代表一个流股,那些必须参加匹配的FC p值用方框圈起(如夹点之上的每个热流股必须参加匹配)。夹点匹配表现为一对冷、热物流股FC p值的结合,分割后的流股热容流率写在原流股的热容流率旁边。如果热流率股数大于冷流股数,则冷流股的分割在最终设计中是可以省略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

FC P表只能帮助我们识别分割的流股,而并不代表最终设计中分割流股的分流值(即分支的FC P值)。

(b)夹点之上

3.3流股的匹配----勾销推断法

通过FC P表,确定了夹点处可分割流股的对象流股。在具体安排匹配时,必须尽量减少换热单元数。不能直接按FC P表中的FC P值进行分流和匹配,勾销推断法是以最小换热单元数U min为目标进行匹配的直观推断法则,它可以指导我们进行流股的匹配。该法则表述为:如果每个匹配均可使其中的一个流股达到其目标温度或达到最小公用工程的要求,那么流股在以后的设计中不必再考虑,可以勾销。夹

点匹配通常可选择匹配热负荷等于两股匹配物流流股中负荷小的热负荷,从而可使该流股在匹配中被勾销。

根据上述夹点特性及设计基本原则夹点设计的要点可归纳如下:(1)给定一初始最小允许传热温差△T min,确定夹点位置;

(2)在夹点处把网络分隔开,形成的两个独立系统(热端和冷端)分别处理;

(3)对每个子系统,设计先从夹点开始进行,采用夹点匹配可行性规则及经验规则,选择匹配物流,决定物流是否需要分支;

(4)离开夹点后,约束条件减少,选择匹配物流自由度较大,允许设计者更灵活地原则换热方案。这时可采用经验规则,但在传热温差约束仍较紧张的场合(即某处传热温差比允许的△T min大不了多少的情况),仍需遵循可行性原则;

(5)设计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操作性、安全性及生产工艺中有无特殊规定。

4 换热网络的调优

对于一个最大能量回收的初始网络进行调优的目的,就是使其中所含的换热设备数降致或接近最低,以减少设备投资,但这常常会引起操作费用增加,因此必须对最大能量回收的公用工程费用与设备费用进行权衡。

4.1最小换热单元数

最小换热单元数为两个子网络的最小换热单元数之和,即:

U E,min=(N H+N C-1)夹点上+(N H+N C-1)夹点下

从上试可以知道:

(1)若夹点之上无热物流,且夹点以下无冷物流,则

U E,min= N H+N C-2<U min

(2)若夹点在换热网络的一端,即不存在夹点以下或夹点以下部分,则

U E,min=U min

(3)当夹点上、下同时存在冷、热流股时,有:

U E,min> U min

即换热网络不能同时达到能量最优和换热单元数最小时.能量最优可保证操作费用最低,单元数最少可使设备费用最低,因而存在着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之间的权衡。

夹点设计法得到的结构处于最小公用工程状态,而勾销推断法基本可以保证两个子系统中换热单元数最少。当两个子系统组合成原系统时引起了换热单元数的过剩。

4.2 能量与设备数的权衡

Linnhoff证明了一条重要的结论:热回收网络实际换热单元数比最少换热单元数每多出一个单元,都对应着一个独立的热负荷回路。热负荷可以沿负荷回路进行“加”、“减”、“加”、“减”……的迁移,而不改变回路的热平衡。

对于夹点问题,不管△T min为何值,总是即需要加热器又需要冷却器。为了满足系统最小换热设备数的要求,往往需要跨越夹点传热,这会使公用工程费用增加,此时可以找出一个跨越夹点的最佳换热量x,从而使总费用达到最小。可以用“能量松驰法”来恢复最小传热温度。

所谓“能量松弛法”,就是把换热网络从最大能量回收的紧张状态“松弛”下来。通过调整参数,使能量回收减少,公用工程消耗加大,从而使传热温差加大(在T——H图上表现为冷、热组合曲线拉开距离)。为此,要在打开回路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热负荷通路,使外部加热器与外部冷却器通过违反温差的匹配而相互连通。

因此,对于已满足最小公用工程消耗的换热网络,如果换热单元数不是最少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调整:

(1)找出独立的热负荷回路;

(2)沿热负荷回路增加或减少热负荷来断开回路;

(3)检查合并后的换热单元是否违反最小传热温差△T min;(4)若违反△T min,则利用能量松弛法求最小能量松弛量,恢复△T min。

在实际设计中,对于合并的回路是否一定要进行能量松弛来恢复最小传热温差,取决于合并后换热单元数的传热温差值是否可行。

4.3△T min的选择

到目前为止,一个最大能量回收的初始网络进行调优的目的,就是使其所含的换热设备数降至或接近最少,以减少设备投资,但这常会引起操作费用的增加。因此须对最大能量回收的公用工程费用与设备投资费用进行权衡。设备费用、公用工程费用与传热推动力的关系对于夹点问题,不管△T min为何值,总是既需加热器又需冷却器。由下图可见,随着△T min的增大,换热器的热负荷减小,可使设备投资费用降低,但公用工程费用增加。显然存在一个最佳的△T min,此时总费用最小。

目前还没有直接方法能够精确地确定最佳,因为设备费用与△T min的关系无法用函数直接描述,但是如果换热系统的传热系数变化不大,就可以利用下面的方法计算△T min 的近似值。

先设定一个任意的最小温差△T min,计算最小公用工程消耗量然后计算换热面积。由于系统传热系数变化不大,因此可以为系统取一个平均传热系数U,然后根据组合曲线的角点分割曲线,假设各部分中冷、热物流逆流换热,然后按公式Q=UA△T LM来计算每个部分的换热面积,将各个部分的换热面积加和,得到整个系统设备换热面积。将此费用与最小公用工程费用综合起来,就得到系统的总费用。用这种方法尝试几次,可得到△T min的近似值。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换热网络设计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1)根据经验选取最小端点温差△T min;

(2)根据夹点技术,涉及能量利用最优的换热网络;

(3)在能量利用最优的基础上,设计换热单元数最少的换热网络;(4)调整△T min,设计总投资费用最少的换热网络。

5 实例演算

某炼油厂年处理量为100万吨原油,其实际加热公用工程能量为888.3kw,冷却公用工程用量为4017.18kw。以下为各物流的物性参数以及该厂做的换热网络图。

换热网络图如下:

设计公司网络现状及解决方案

设计公司网络现状及解决方案 第一章背景分析与现状 1. 背景分析 随着Internet的接入的普及和带宽的增加,一方面员工上网的条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网络使用危险性、复杂性和混乱。在IDC对全世界企业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在上班工作时间里非法使用邮件、浏览非法 Web网站、进行音乐/电影等BT下载或者在线收看流媒体的员工正在日益增加,令网络管理者头疼不已。据IDC的数据统计,企业中员工30%至40%的上网活动与工作无关;而来自色情网站访问统计的分析表明:70%的色情网站访问量发生在工作时间。这些员工随意使用网络将导致三个问题:(1)工作效率低下、(2)网络性能恶化、(3)网络违法行为。 企业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运行状况愈来愈复杂。企业的IT管理者如何及时了解网络运行基本状况,并对网络整体状况作出基本的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病毒、木马造成的网络异常),并进行快速的故障定位,这一切都是对企业网信息安全管理的挑战,这些问题包括: ·IT管理员如何对企业网络效能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 ·IT管理员如何限制一些非工作上网行为和非正常上网行为(如色情网站),如何监控、控制和引导员工正确使用网络? ·IT管理员如何杜绝员工通过电子邮件、MSN等途径泄漏企业内部机密资料? ·IT管理员如何在万一发生问题时有一个证据或依据? 2. 网络现状与需求 简单描述客户的网络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客户现状 N台Mac,N台电脑,1台服务器;防火墙一台,两台D-link 24口交换机,一台TP-Link24口交换机。 客户需求 1. 禁用QQ 2. 限制部分用户上网 3. 内外邮件监控 4. 文件复制监控 5. 禁用U盘拷资料 6. 总公司与分公司内部电话及传真“零”费用

换热网络设计

换热网络设计 以下以例题形式给出解题步骤: 下表给出四股工艺物流的工况,最小允许传热温差 .汀mi x为20C。请用夹点设计法设计一具有最大能量回收的换热网络。 解题步骤: ①将热流端点温度减去?汀mix与冷流端点温度,去掉没有潜热存在的重复温度 点(热流 加.订mix),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序划分温度区间; 340,280,260,80,80,40 热流端点温度需+DTmX 具体温区: 温区:S x 1 SX2 Sx 3 Sx 4 Sx 5 热流:360 300 280 100 100 60 冷流:340 280 260 80 80 40 ②计算每个温度区间的净需热量; D1=-120; D2=-80; D3=-360; D4=600; D5=-80; ③从第一温区开始计算热量平衡; 01=120; 02=200; 03=560; O4=-40; 05=40; ④找到逆向传热最多的温度点; ⑤由外界向第一补充扭转逆向传热所需的热负荷,计算热量平衡; ⑥向下一个温区传热为零的温度点即为夹点,第一温区获得的热量即为最小加 热负荷,最末温区传出热量即为最小冷却负荷;

⑦ 跨过夹点进行传热的所有换热匹配均不合理 结果: QHmX =40kW, QCmX =80 kW; 夹点位置:SX 4与SX 5的界面;夹点温度:热换热到 100C ;冷换热 潜热位置夹点之上子系统 ⑧ 设计换热网络方法: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案,只要设计合理均可} 〖设计夹点匹配时必须要注意温差的要求,遵循夹点匹配的两种可行性原则〗 a )分别匹配,优先考虑热负荷,然后考虑热容流率相近,一次用尽 夹点之上要优先 考虑热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降温到夹点温度 夹点之下要优先考虑冷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升温到夹点温度 80C ; i) 分夹点画冷热流热负荷分配 ii) 分别匹配,优先考虑热负荷,然后考虑热容流率相近,一次用尽 夹点之上要优先考虑热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降温到夹点温度 CP 夹点之下要优先考虑冷流,必须完全通过换热升温到夹点温度 热负荷 kW CP 热负荷 kW 80 120 80 40 360 C 60 C 520 2 600 3 360 2 200 1 600 0 80 C 夹点 匹配 夹点 100C

网络系统设计

网络系统设计--总体概述 分类:系统运维 2009-10-14 15:19:40 网络系统设计是网络项目(特别是大型网络项目)中很重要,主要的内容如下: 1 了解网络设计规划的基本流程; 2 理解分析客户的要求以及收集客户的要求; 3 理解如何进行设备选型,网络拓扑选择,广域网线路选择,掌握设备的命名规则; 4 了解其他的设计要点。 一、基于应用的网络架构 (1)分析客户应用架构; (2)结合客户应用分析客户Site架构; (3)物理连接; (4)IP规划; (5)路由规划; (6)安全规划; (7)QoS规划; (8)设备规划 二、网络生命周期 (1)网络构思与计划阶段; (2)分析与设计阶段;

(3)实施阶段; (4)运行于维护阶段; 三、网络规划基本原则和目标 (1)可靠性原则; (2)可扩展性原则; (3)可运营性原则; (4)可管理原则; (5)追求最佳性能价格比; 四、网络设计规划流程 (1)客户需求分析; (2)设备选型(拓扑规划和板卡规划); (3)物理连接(路由规划、IP地址规划); (4)IP 连通(MPLS/VPN规划、QoS规划、策略路由和高级路由规划);(5)业务隔离及关键业务确保带宽及流量控制(网络安全部署和网管规划); (6)可运行、可管理的安全网络。 网络系统设计--设计过程 网络系统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 1 客户需求分析; 2 设备选型; 3 网络拓扑选择;

4 线路选择; 5 设备命名规则; 6 其他设计要点。 一、客户需求分析的目的 主要目的为: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管理目标与需求; 具体方面如下: ?客户的商业目的 ?客户公司的组织结构 ?客户的实际业务情况 ?客户的地理位置分布 ?现有和未来的员工情况 ?公司于行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决策者的建设思路与预算 (2)分析技术目标与需求; 具体的如下: ?可扩展性 ?技术兼容性 ?网络性能要求 ?安全性 ?可管理性 ?易用性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模板

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专业名称:核工程与核技术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7 年 1 月 13 日

目录 1 设计题目…………………………………………………………………………… 1.1 设计题目………………………………………………………………………1.2 团队成员……………………………………………………………………… 1.3 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2 设计过程…………………………………………………………………………… 3 热力计算…………………………………………………………………………… 4 水力计算…………………………………………………………………………… 5 分析与总结………………………………………………………………………… 5.1 可行性评价和方案优选………………………………………………………5.2 技术分析………………………………………………………………………5.3 总结与体会……………………………………………………………………参考文献………………………………………………………………………………附录计算程序………………………………………………………………………

1.1、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管壳式换热器,把 18000 kg/h 的热水由温度 t 1 ’冷却至 t 1 ”,冷却水入口温 度 t 2 ’,出口温度 t 2 ”,设热水和冷却水的运行压力均为低压。 初始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0℃;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50℃;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0℃;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5℃; 1.3设计题目的确定过程 首先,我们小组集中讨论了本次课程设计内容,即换热器设计的内容和具体细节上的要求,然后在组内达成了共识——求同存异。在题目初始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对后续的计算以及编程过程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将自己存在的疑问于组内其他成员讨论,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自主和协作能力,努力做到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核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 对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本说明书最后一并提到),第一次尝试选择参数,如下: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6℃;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并尝试进行初步计算,不过在后面进行有效平均温差的计算时,针对我们手头有限的资料(见附录3),为了保证R可查,将参数修正为以下值。 二次选择参数: 热水的运行压力:0.2MPa (绝对压力) 冷却水运行压力:0.16MPa(绝对压力) 热水入口温度 t 1 ’: 82℃; 热水出口温度 t 1 ”: 42℃; 冷却水入口温度 t 2 ’: 23℃; 冷却水出口温度 t 2 ”: 43℃; 继续往下计算,我们通过之前的知识,发现在换热器的设计中,除非处于必须降 ψ>,至少不小于0.8。 低壁温的目的,一般按照要求使0.9

网页设计与制作理论试题

网页设计与制作A卷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考试用时:90 卷面总分:60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装---------订---------线-----------------------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1、在建立站点之前,要对站点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一般来说有按照 _____________和按照_____________对文件进行规划。 2、在Dreamweaver中,制作Web相册方法如下:事先准备好多个图像文件,将其整理在一个文件夹内。选择_____________菜单中的_____________命令,打开对话框进行设置,但制作Web相册电脑中要有_____________程序进行支持。 3、现在网络上使用的绝大多数图片和图像是________格式、________格式和________文件格式。 4、Flash中有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符号。 5、Flash中程序控制动画一般都是通过Flash中的__ ___面板实现的。 6、在Flash中实现两个不同图形之间变换的动画方式是_______动画。 7、Dream weaver的常规网页排版工具是__ _、__ _两种。 8、Flash中有____ _、___ ___、___ __等三种符号。 9、FLASH中移动渐变动画的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等,不能作用于_____________。 10、PNG格式是Fireworks默认的格式。是它结合了和的优点,也支持,是无损压缩的。 二、判断题(在括号内写”√”或”×”,每小题1分,计5分) 1、网站的首页文件通常为,必须位于站点根文件夹下。 2、在布局视图中可以将文本、图像和其他内容添加到布局表格中,就象在标准视图中将内容添加到表格一样。 3、表单网页在提交时,可以使用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提交。 4、Dream weaver是一个地道的网页动画制作软件。() 5、网站是一系列带有类似的相关话题,有类似的设计或具有相同目的属性相互连接的文件的集合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写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计7分) 1、网页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A.声音 B.动画 C.链接 D.文字 2、网页文件不可用( )编辑修改。 A、记事本 B、Dreamweaver C、IE D、Front Page 3、项目列表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段落排版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和()项目符号。。 A. 有序 B. 无序C.层迭 d.罗马 4、Dreamweaver剪切的快捷操作是 A. Ctrl+X B. Ctrl+V C. Delete D. Ctrl+A

网络设计要点

1. 网络设计规范和方法 1.核心标准主要是ITU-T,IEEE,IETF三大系列。ITU-T接近于成语网物理层定义,IEEE系列标准则关注局域网物理和数据链路层,IETF标准则更加注重数据链路层以上的规范。 2.系统的复杂性:系统集成的复杂性体现在:技术、成员、环境、约束四个方面,它们之间互为依存关系 3.多种技术和产品的集成 系统集成不是选择最好的产品和技术的简单行为,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用户需求和投资规模的产品和技术。 4.网络工程的特点 明确的设计目标,详细的设计方案,权威的设计依据,完备的技术文档,完善的实施机构5.物联网的定义是: 将物品通过射频识别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6.在传送层中,感知数据的管理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网络用户需求分析 1.IEEE软件工程定义的需求 1)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或要求。 2)系统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或要求。 3)反映上面1)或2)所描述的条件或要求的文档说明。 2.IEEE的定义包括了从用户角度,以及从设计者角度来阐述用户需求。 3.内部网(Intranet)功能 资源共享,数据管理,文件管理,信息发布,协同工作,OA系统 3.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1.点对点网络将主机以点对点方式连接,主机通过单独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并且两个节点之间可能会有多条单独的链路。 点对点网络优点: 网络性能不会随数据流量加大而降低。 点对点网络缺点: 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通信时,如果它们之间的中间节点较多,就需要经过多跳后才能到达,这加大了网络传输时延。 2.广播式网络仅有一条信道,网络上所有节点共享这个信道。 广播网络广泛用于局域网通信。 广播网络优点: 在一个网段内,任何两个节点之间的通信,最多只需要“2跳”的距离; 广播网络缺点: 网络流量很大时,容易导致网络性能急剧下降 3.链路形结构的优点 设备无关性。独立性。安全性。非中心化。 链路形结构的缺点 连接较多。时延较大。 4.环网络的优点:

换热器设计说明书

甲醇■甲醇换热器II的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甲醇-甲醇换热器II的设计 二,设计任务 1,热交换量:8029.39kw 2,设备形式:长绕管式换热器 三,操作条件 ①甲醇:入口温度7.83°C,出口温度-31.68°C ②甲醇:入口温度-37.68°C,出口温度1.00°C ③允许压强降:管侧不大于1.5*105pa壳侧不大于2.9*10’pa. 四,设计内容 ①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②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传热系数。 ③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④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⑤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第二部分换热器设计理论计算 1,计算并初选换热器的规格

(1) 两流体均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管程,壳程的介质均为 甲醇。 (2) 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 管程介质为甲醇,入口温度为7.83°C,出口温度-31.68°Co 壳程介质也为甲醇,入口温度?37.68°C,出口温度1.00°Co 管侧甲醇的定性温度:打=7兀:型=-H.925 °C 。 2 壳侧的甲醇定性温度:仏=二门卑V —1&34°C 。 2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⑶传热温差 △ _ 7厂力)一72一" _ (7.83-1)-[-31.8 — (-37.68)] _ 6.83-6 —钳% °C 」厂T- 7?83-(一31?68)_39?51 r-f " 1-(-37.68) ~ 38.68 ") p=hzk= 1—(—37S)=坯=085 「-匕 7.83-(-37.68) 45.51 … 由R 和P 查图得到校正系数为:处ul,所以校正后的温度为 = ^=6.406°C (查传热课本 P288) ,6.83 In ----- 6 [-31.8-(-37.68)]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结构设计原理》第二次作业答案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结构设计原理》第二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90.0 完成日期:2014年09月09日 16点0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9月11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D ) A. a B. b C. c D.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加载速度越快,则得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越低 B.棱柱体试件的高宽比越大,测得的抗压强度越高 C.混凝土立方体试件比棱柱体试件能更好地反映混凝土的实际受压 情况 D.混凝土试件与压力机垫板间的摩擦力使得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 3. ( B ) A. a B. b C. c D. d 4.在保持不变的长期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中,()。 ( C )

A.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 B.混凝土及钢筋的压应力均不变 C.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减小,钢筋压应力增大 D.徐变使混凝土压应力增大,钢筋压应力减小 5.适筋梁在逐渐加载过程中,当受拉钢筋刚刚屈服后,则()。 ( D ) A.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而立即破坏 B.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一直维持到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 变而破坏 C.该梁达到最大承载力,随后承载力缓慢下降,直至破坏 D.该梁承载力略有增加,待受压区边缘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而破坏 6. ( B ) A. a B. b C. c D. d 7.提高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C ) A.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B.增加保护层厚度 C.增加截面高度 D.增加截面宽度 8.在T形截面梁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假定在受压区翼缘计算宽度b′ f 内,()。 ( A ) A.压应力均匀分布 B.压应力按抛物线型分布

无线网络设计原则

大型网络WLAN设计方案 设计原则及思路 本节内容将主要讲述在网络设计的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无线网络方案。 1.设计原则 无线网络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前瞻性 网络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保证在一段时间内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更网络的核心架构和关键技术,并能满足后期新技术扩展的应用。 2)实用性 网络的设计也应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免技术过于超前而造成投资的浪费。 3)可靠性 网络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网络设备的选型是否妥当?工程施工的质量是否规范等都会影响到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因此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是网络设计的重要原则,另外要求重要的设备要有一定冗余备份。 4)开放性 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所运用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是否符合国际规范或工业标准,以确保新设计的网络系统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目前所遵循的就是IEEE 802.11系列国际标准。 5)无线辐射

根据中国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规定,在室内部署无线网络,其信号辐射不得超过100mW,以避免2.4GHz和5GHz对人体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终端使用5mW左右的发射功率,以避免大功率长期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6)避免干扰 无线局域网使用2.4GHz和5GHz频段均为开放频段,无须注册即可使用,无线信号易受外界环境和其他信号的干扰,因此要考虑微波炉、其他大楼的无线系统设备、2.4GHz的无绳电话等可能造成的干扰。 7)安全性 无线网络支持多种安全特性,采用集中认证方式,对每个数据包进行加密。通过对射频的实时监测,发现并定位恶意的AP。对恶意AP的扫描配合采用安全无线认证协议,以解决AP和无线之认证协议间的相互信任问题。 2.设计思路 面对前面的用户需求、设计目标及众多的技术问题,结合WLA的设计原则,下面整理一下设计思路,为下一步的设计方案做好准备。 1)现场勘查 在WLAN工程中,需要通过现场勘查的方式了解建筑物和周围各种物质的材质,从而来确定WLAN设备的安装位置。 由于无线信号是在空气中直线传播的,无线电波传输、接收数据的能力及传输速度都受到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影响。无线信号每遇到一个障碍物,就会被削弱一部分;尤其是像浇注的钢筋混凝土墙体、金属、纸张和陶瓷等,对无线信号的影响都非常大。2)组网结构 将采用目前最流行的无线局域网组建的方式,即“SplicMAC”架构,主要采用LWAPP协议,使用“瘦”AP与WLAN控制器组网的方式,适用于香港总部WLAN 组网。因为AP数量较多,原始的“胖”AP组网方式,管理难度高,工作量大,并且无法保证移动性强的实时数据流通信。但“胖”AP可以部署在小型WLAN中,如北京分公司WLAN。

网络设计方案

网络设计方案 导读:本文是关于网络设计方案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大型公司网络规划方案方案】 一、前言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司业务要发展、必须提高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而建立一个方便快捷安全的通信网络综合信息支撑系统,已迫在眉睫,XXX公司是一个致力于企业信息化和系统集成的高科技公司。 1、1、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XXX公司信息系统主要建设一个企业信息系统,它以管理信息为主体,连接生产、销售、维护、运营子系统,是一个面向公司的日常业务、立足生产、面向社会,辅助领导决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本期项目的目标是建立如下系统: 1、构造一个既能覆盖本地又能与外界进行网络互通、共享信息、展示企业的计算机企业网。 2、选用技术先进、具有容错能力的网络产品,在投资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结构容错的方法 3、完全符合开放性规范,将业界优秀的产品集成于该综合网络平台之中; 4、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为今后的网络扩容作好准备

5、采用OA办公,做到集数据、图像、声音三位一体,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企业信息传递成本 6、整个公司计划采用10M光纤接入到运营商提供的Internet。统一一个出口,便于控制网络安全 7、设备选型上必须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通用性,且必须便于管理,维护。应具备未来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保护公司的投资。设备要在满足该项目的功能和性能上还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设备在选型上要是拥有足够实力和市场份额的主流产品,同时也要有好的售后服务 1、2具体用户需求: 1、网络设备配置 配备网络交换设备,实现楼宇间的千兆光纤连接,保证未来各应用系统的实施以及满足公司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大信息量的传输。 2、网管系统设计 提供可以对整个网络系统进行管理的中文图形界面工具,使系统维护人员可以集中控制网络的所有设备。 1、3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多业务网络系统方案以实现以上功能为基本要求,在设计上力求做到既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又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实用性。具体来讲,其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3、1先进性 系统的主机系统、网络平台、数据库系统、应用软件均应使用目

换热器的设计说明书.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1 换热器的设计 1.1 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任务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换热器种类很多,但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三大类即:间壁式、混合式和蓄热式。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换热器随着换热目的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冷凝器,再沸器和热交换器等。由于使用条件的不同,换热设备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结构。 换热器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 热负荷及流量大小; ② 流体的性质; ③ 温度、压力及允许压降的范围; ④ 对清洗、维修的要求; ⑤ 设备结构、材料、尺寸、重量; ⑥ 价格、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按照换热面积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类可分为管型、板型和其它型式的换热器。其中,管型换热器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因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处理量大、适应高温高压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 管型换热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当冷热流体温差不大时,可采用固定管板的结构型式,这种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由于壳程不易清洗或检修,管外物料应是比较清洁、不易结垢的。对于温差较大而壳体承受压力较低时,可在壳体壁上安装膨胀节以减少温差应力。 (2)浮头式换热器:两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以法兰实行固定连接,称为固定端。另一端管板不与壳体连接而可相对滑动,称为浮头端。因此,管束的热膨胀不受壳体的约束,检修和清洗时只要将整个管束抽出即可。适用于冷热流体温

西安科技大学—乘风破浪团队 2 差较大,壳程介质腐蚀性强、易结垢的情况。 (3)U 形管式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传热面积大。结构较浮头简单,但是管程不易清洗,且每根管流程不同,不均匀。 表1-1 换热器特点一览表 分类 管 壳 式 名称 特性 管式 固定管板式 刚性结构用于管壳温差较小的情况(一般≤50°C),管间不 能清洗 带膨胀节:有一定的温度补偿能力,壳程只能承受较低的压 力 浮头式 管内外均能承受高压,壳层易清洗,管壳两物料温差>120℃; 内垫片易渗漏 U 型管式 制造、安装方便,造价较低,管程耐压高;但结构不紧凑、 管子不易更换和不易机械清洗 填料 函式 内填料函:密封性能差,只能用于压差较小场合 外填料函:管间容易泄露,不易处理易挥发、易爆易燃及压 力较高场合 釜式 壳体上都有个蒸发空间,用于蒸汽与液相分离 套管 双套管式 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场合或固定床反应器中

2016级《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术》

《工业控制组网与组态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ANN803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 教学时数:56 学时其中实践56 学时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的网络通讯基本原理,面向底层PLC控制,构建控制网络,人机交互界面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实现远程监视及优化控制,并以工程实践为例,从整体上掌握现代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实施过程。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 通过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网络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施方法;掌握HMI的设计方法;结合S7-300 PLC工程实例,达到一定运用能力。 三、主要仪器设备 I/A S小型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试验方式:综合设计 2、基本要求:掌握大中型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网络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实施方法 五、考核与报告(小四号黑体字) 1、考核方式:以平时考核(考勤、课堂组织纪律、课堂讨论发言)、平时实训完成度和期末考试(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实训操作成绩(30%)+期末成绩(50%) 3、报告填写要求:不少于6次 六、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小四号黑体字) 序号实验名称内容提要 实验 学时 每组 人数 实验 属性 开出 要求 备注 1 集散控制系统的组 态 1、掌握软件组态 2、学习集散控制方法 8 6 验证必做 2 基于DCS的温度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必做 3 基于DCS的液位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掌握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验证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选做 4 基于FCS的温度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掌握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验证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必做 5 基于FCS的液位控制 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1、掌握系统设计、硬件连接 2、验证组态和实现控制 8 6 综合必做 6 PROFIBUS-DP应用1、掌握网络系统故障及诊断 2、掌握STEP7使用方法 8 6 综合选做 7 HMI组态软件 1、掌握HMI的使用 2、完成基本PLC功能 8 6 综合选做 七、教材及实践指导书 1、使用教材:陈在平.《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2、参考教材: 杨卫华.《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何衍庆,俞金寿.《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换热网络设计

一.简介: 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在现代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能量的回收及再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变物流温度使其满足工艺要求,而且也是为了回收过程余热,减少公用工程消耗。在许多生产装置中,常常是一些物流需要加热,而另一些物流则需要冷却。将这些物流合理的匹配在一起,充分利用热物流去加热冷物流,提高系统的热回收能力,尽可能减少蒸汽和冷却水等辅助加热和冷却用的公用工程(即能量)耗量,可以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和经济性。换热网络系统综合就是在满足把每个物流由初始温度达到制定的目 标温度的前提下,设计具有最加热回收效果和设备投资费用的换热器网络。 我们主要介绍利用夹点技术对换热网络进行优化。通过温度分区及问题表求出夹点及最小公用工程消耗,找出换热网络的薄弱环节提出优化建议,寻求最优的匹配方法。再从经济利益上进行权衡提出最佳的换热网络方案。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二.换热网络的合成——夹点技术 1、温度区间的划分 工程设计计算中,为了保证传热速率,通常要求冷、热物流之间的温差必须大于一定的数值,这个温差称作最小允许温差△Tmin。热物流的起始温度与目标温度减去最小允许温差△Tmin,然后与冷物流的起始、目标温度一起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生称n个温度区间,热

物流按各自冷、个温区,n从而生成表示,Tn+1……T1,T2分别用.的始温、终温落入相应的温度区间。 温度区间具有以下特性: (1).可以把热量从高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热物流,传给低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冷物流。 (2).热量不能从低温区间的热物流向高温区间的冷物流传递。 2、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1).问题表的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温区端点温度T1,T2,………Tn+1,将原问题划分为n个温度区间。 B:对每个温区进行流股焓平衡,以确定热量净需求量: Di=Ii-Qi=(Ti-Ti+1)(∑FCPC-∑FCPH) C:设第一个温区从外界输入热量I1为零,则该温区的热量输出Q1为:Q1=I1-D1=-D1根据温区之间热量传递特性,并假定各温区间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则有:Ii+1=Qi Qi+1=Ii+1-Di+1=Qi-Di+1 利用上述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列入问题表 (2).夹点的概念(自己画图7-3) 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到温区之间的热量流动关系和所需最小公用工程用量,其中SN2和SN3间的热量流动为0,表示无热量从SN2流向SN3。这个流量为零的点就称为夹点。 3、温焓图与组合曲线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20301kg h ,压力为6.9MPa ,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MPa ,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 已知: 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 密度 3190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3.297p c kj kg =g ℃ 热导率10.0279w m λ=g ℃ 粘度51 1.510Pa s μ-=?g 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 密度 31994.3kg m ρ= 定压比热容1 4.174p c kj kg =g K 热导率10.624w m λ=g K 粘度310.74210Pa s μ-=?g

目录 1、确定设计方案 ............................................................................................. - 4 - 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4) 1.2流程安排 (4) 2、确定物性数据............................................................................................. - 4 - 3、估算传热面积............................................................................................. - 5 - 3.1热流量 (5) 3.2平均传热温差 (5) 3.3传热面积 (5) 3.4冷却水用量 (5) 4、工艺结构尺寸............................................................................................. - 5 -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5)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5) 4.3传热温差校平均正及壳程数 (6) 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6) 4.5壳体内径 (6) 4.6折流挡板 (7) 4.7其他附件 (7) 4.8接管 (7) 5、换热器核算 ................................................................................................ - 8 - 5.1热流量核算 (8) 5.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 8 -5.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 8 -5.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 9 -5.1.4传热系数.......................................................................................................... - 9 -5.1.5传热面积裕度.................................................................................................. - 9 -5.2壁温计算. (9) 5.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0) 5.3.1管程流体阻力................................................................................................ - 10 -5.3.2壳程阻力........................................................................................................ - 11 - 5.3.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 11 - 6、结构设计 .................................................................................................. - 12 - 6.1浮头管板及钩圈法兰结构设计 (12) 6.2管箱法兰和管箱侧壳体法兰设计 (13) 6.3管箱结构设计 (13) 6.4固定端管板结构设计 (14) 6.5外头盖法兰、外头盖侧法兰设计 (14) 6.6外头盖结构设计 (14) 6.7垫片选择 (14)

工业控制网络发展

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发展及现状研究 发布: 2009-10-26 | 作者: | 来源: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控制领域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控制系统的结构从最初的CCS(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到第二代的DCS(分散控制系统),发展到现在流行的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1]。对诸如图像、语音信号等大数据量、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又催生了当前在商业领域风靡的以太网与控制网络的结合。这股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浪潮又将诸如嵌入式技术、多标准工业控制网络互联、无线技术等多种当今流行技术融合进来,从而拓展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控制系统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在5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就已经被应用到控制系统中。60年代初,出现了由计算机完全替代模拟控制的控制系统,被称为直接数字控制(DirectDigitalControl,DDC)。7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计算机控制系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1975年世界上第一套以微处理为基础的分散式计算机控制系统问世,它以多台微处理器共同分散控制,并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实现集中管理,被称为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DCS)。 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利用微处理器和一些外围电路构成了数字式仪表以取代模拟仪表,这种DDC的控制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和控制的灵活性,而且在多回路的巡回采样及控制中具有传统模拟仪表无法比拟的性能价格比。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业系统的日益复杂,控制回路的进一步增多,单一的DDC 控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场的生产控制要求和生产工作的管理要求,同时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的性能价格比有了很大提高。于是,由中小型计算机和微机共同作用的分层控制系统得到大量应用。 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DCS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在今天的工业控制领域DCS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DCS不具备开放性,布线复杂,费用较高,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存在很大困难。

网页设计原理和技巧

网页设计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网页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的网站效果。网页设计环节是整个成功的开端。老站长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如下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什么是好的网页设计,网页设计原则理念 (1)内容和功能决定表现形式和界面设计 常常有人凭借电话的几句交流或者qq上的几句聊天,甚至是一张句话的小纸条,就开始做一个网站设计。站长认为这都是敷衍了事的通用设计,很不专业不成熟的设计。做一个良好的网页设计,你需要了解客户的东西很多,比如: 1、建站目的(是主推产品还是平品牌,是主要注重seo还是用户交互等) 2、网站类型 3、栏目规划及每个栏目的表现形式及功能要求 4、主色调、客户性别喜好、联系方式、旧版网址、偏好网址 5、根据行业和客户要求,哪些是着重表现 6、是否分期建设、考虑后期的兼容性、是否要开发其他语言版本 7、客户是否有强烈的建站欲望 8、你是否能在精神意识上控制住客户 9、面对你未接触的技术知识,你有底吗? 等等... 当把上述的内容都弄明白了的时候,你的大脑中就已经给这个网站有了全面而形象的定位了,这时才是有的放矢去做界面设计的时候了。 (2)界面是弱化的,突出的是功能 一个好的界面设计它的界面是弱化的,它突出的是功能,着重体现的是网站业提供给使用者是主要什么。这就涉及到浏览顺序、功能分区等等。 要让访客在0.5秒内就能把握网站的行业性质,1秒内就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使用这个网站,能点一次的,绝不点第二次。当然上面说的是大多数功能性网站,对于宣传展示性网站,诸如加特效的或flash网站,可能就不得不花哨一些,但不能太过分。网站不是动画片,在效率越来越高,社会心理越来越浮躁的中国,人们的耐心越来越小,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低。效果可以体现意境,点到为止。 (3)模块化和可修改性强 模块化不仅可以提高重用性,也能统一网站风格,还可以降低程序开发的强度。这里就设计一些尺寸、模数、宽容度、命名规范等等知识了,不再冗述。 无论是架构还是模块或图片,都要考虑可修改性强。举个简单的例子,logo、按钮等,很多人喜欢制作图片,n个按钮就是n张图片。如果只做3-5类按钮的背景图片,然后用在网页代码里打上文字,那么修改起来就简单了,让程序员自己改字就可以了。然而网页显示的字体是带有锯齿的,一般即能清晰又保证美观的字体字号有几类: 宋体12px |宋体12px粗体|宋体14px |宋体14px粗体|黑体20px | verdana 9px | arial black 12px+ | (4)创意是可耻的,分析能力远比创意来的重要 设计界动辄就大谈什么“创意”,需要指出的是,还没有搞清目的意义和内容,还没在技术制作上臻于完善的基础上,用创艺和特效来迷惑客户和访客是可耻的。一个网站设计者的分析能力远比创艺来的重要。

通信网络的设计问题

通信网络的设计问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通信网络的设计问题 摘要 本文针对通讯网络设计问题,使用图论中最小生成树法、节点排除法、网络故障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分别构建普里姆(prim)模型、节点故障模型、链路故障模型等模型,使用Matlab软件编辑算法,得到通讯网络总费用最省的铺设方案、可靠性条件下最省铺设方案以及综合条件下最省铺设方案。 针对问题一要求,具体要求为使得通信网络的总铺设费用最省,首先使用了简化模型分析、反证法等方法,证明最小生成树算法能测算无向图遍历节点的最省方案,其次应用最小生成树法中的普里姆(prim)算法构造通讯网络总费用最省模型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到最优铺设方案并作图。 针对问题二要求任意一个结点出现故障时,其它结点间仍然能够保持通信畅通的可能性都达到90%时最省铺设方案设计问题,首先使用节点排除法进行处理,找到重要节点,利用树图将节点分类,再通过分类失效节点与有效节点连接达到通畅性要求,最后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出节点故障模型下最省铺设方案。 针对问题三要求,任意一条链路被破坏时,能够保持通信畅通的结点都能够达到90%时最省铺设方案设计问题,首先找到重要链路,并分析链路影响的节点,用树图将节点分类,再通过分类失效节点与有效节点连接达到通畅性要求,最后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出链路故障模型下最省铺设方案。 针对问题四要求,综合考虑网络的可靠性以及铺设费用确定合理的铺设方案问题,首先对比分析问题二与问题三的节点分类,得出节点稳定性比链路稳定性更重要的结论;再通过节点故障模型分别构造通信畅通的可能性都达到85%、90%、95%时所对应的最低铺设费用,使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到综合考虑下的铺设方案。 本文后续对模型进行了误差分析。还基于对问题四中可靠性不仅仅与节点和链路的稳定性有关,还与节点的度有关,故引进节点的度对模型进行改进,并利用蚁群算法建立综合目标下的铺设模型;最后对模型做出了纵向的推广和横向的推广。 关键词:网络通讯设计;最小生成树法;故障分析法;蚁群算法;matl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