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包括三个要点:1、是故事,有完整的过程;2、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的事件,包含问题或者也包括解决方法;3、是典型事件,具有启发、诠释作用,是真实的,已发生的,而非杜撰的。

教育叙事:1、已经发生的事实;2、故事中有与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故事是其亲身经历的;3、情节性,相对完整。

基于教育叙事(日志)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育叙事及教育日志的研究

(一)教育叙事与教育日志的概念及其理解

研究者(参与行动研究的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即“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教育日志也称为“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者“教师日志”等等。因此,只要是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在日常所写的日记等均可列为教育日志的畴。——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

(二)教育叙事与教育日志所秉承的基本理念

教师一开始做研究就是“讲教育故事”,而不是引经据典地“写教

育论文”。但是,当积累了大量教育故事、掌握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之后,再来写教育论文就有了基础。

教师以叙事的方式来“写”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写”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二、教育叙事和教育日志的基本特征

真实性:教育叙事讲述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真实的教育事件。

主体性:教育叙事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说的是教师自己的“故事”,所报告的容是其具体的教育生活中与师生有关的事情。

情节性:成为教育叙事的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情节”是任何叙事的一个基本特征。

反思性:教育叙事研究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它反映了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历程。

三、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与文本特征

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教师教学故事中所蕴含的理念。

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人格特质、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等。

文本特征的三个方面:

一事一得。在容上可以是教学故事,德育故事,也可以是管理故事。要主题集中、有针对性地描述某一个故事,要从日常发生的小事入手,于平常中见深刻,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叙述一些细小的事情,促进自己的反思与提高。

夹叙夹议。在写作手法上,通常采用一边叙述故事情节,一边夹杂一些对细节的感悟。

注重细节。要尽量选取能引起同行共鸣、难以操控、意蕴深刻、值得反思的细节,加以具体、生动的描述,为接下来的反思提供依据。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构成要素

1、教育思想;

2、教育(学)主题;

3、教育(学)情节;

4、教育(学)反思。

基于教育案例的实践研究

一、“教育(学)案例”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案例研究,是以叙事为主要方式对特定情境及其意义进行的描述和诠释,是对特定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处理、寻求对策的个案研究。它是一个既有实际情景的描述,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从案例研究的对象加以分类:一节课的案例研究(或一节课中某个特定问题)、一件事的案例研究、一个人的案例研究、一次活动的案例研究等。

特点之一:具有问题性——教师持续关注的问题或大多数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

特点之二:具有情境性——真实而感染人。

特点之三:具有典型性——经过分析研究,能够引起讨论并提供反思的。

特点之四:具有浓缩性——经过研究者选择加工的特定情境,不是实况录像,而是一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

二、课堂教学案例的常用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法,访谈与调查法。

三、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要素与格式

基本特点——客观描述+事件分析

基本要素——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

以数学教学案例为例,其基本模式是: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情境)、教学反思等。

以语文教学案例为例,其基本模式可以使:问题背景、情境描述、教学反思等。

四、教育(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一)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素材都可以是教学实践行动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客观的描述。从“情景故事”的角度上说,教育叙事研究也是一种“教育案例”。只是“教育案例”特指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包含疑难问题、多角度描述、经过研究并经过作者反思的教学叙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教育案例是教育叙事的发展和延伸,日常的教育叙事可以作为写作教育案例的素材积累。

(二)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文本结构样式有所区别

1、教育案例通常由教育叙事、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和反思若干部分组成,而教育叙事则主要是案例中的教育叙事部分。

2、文本构成要素上教育案例突出六个要素:主题、背景、案例问题事件、效果、诠释与研究、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而教育叙事则只突出三个要素: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师生活动描述、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3、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而只需要有问题即可。它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但是,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串联和整合。

4、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一般只需要反思,而教育案例除了反思(案例分析)外,往往还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启事”。

(三)教育案例与课堂教学其它研究成果的区别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你怎么了---怎么了,你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 五、总结全文 六、练习: 乔安娜的添字练习《早梅》添字练习扩展句子练习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云天空校园人们小路 2、我树林飞鸟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期中考试的作文,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小学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优选.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 上传: 2011 更新时间:2011-10-20 阅读: 1596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案例

邻水县三合小学教学管理案例 -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邻水县三合小学:贺建容学校管理现状: 严格按国家课程计划设置、实施各年级、各学科课程,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力求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目前,我校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学质量目标:把人的发展目标融入学科发展目标之中,把人的发展融入班主任工作之中,把人的发展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状态等等都应该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要素。 存在问题: 学校成立三合小学时在教师会上向全校教师重申:低段不能留书面家庭作业。开学后不久,我们对低段学生语、数作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有的老师仍然在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校分别对低段的语数教师一一作了了解,老师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虽说低段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再规定了的,但是,还是不放心啊,学生回家不动笔,怎么能落实质量呢?”“学生学习的内容还是要反复练才行,你看,昨天学的生字在课堂上会写了的,今天有的学生又不会写了。”“有的练习书编的题型很好的,要是不做的话,期末考试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题型,学生就不会做了。”“我们要是不做这些题的话,一旦教育局组织抽考,达不到质量标准谁负责啊?学校肯定是要向我们要质量的…….听了老师们的这些话,我们思考了很多:教

育行政部门强调低段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肯定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必须要做到的。我们能不能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也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呢?我们当然要质量,并且要更全面的质量,要通过老师们智慧地工作带来的更高效率的质量。这对每一位管理者和老师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解决思路及效果: 针对此问题,学校行政班子深入低段课堂听课,和老师们现场研讨怎么科学制定和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怎么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动笔。要真正做到低段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就需要我们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在这样的集体备课中学会抓住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办法。事实上,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相对来说老师们批改作业的量确实也少了些,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互动交流了,正在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我们希望每位教师也以此思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这也是本学期我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的工作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现在,我校通过一年的努力,现在低段真正做到不留书面作业且老师们把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能力作为重点,把备学生(包括指导学生预习什么、怎么预习)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学生每节课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堂上完成书面作业。评析: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南宁市第九中学温钊莲 一、导入 我们来猜个谜语好不好?谜底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个谜底是?咬文嚼字。这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板书)嚼 jiáo jué咀嚼 jiào倒嚼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刚才提到咬文嚼字的三个义项都是贬义,但是作者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并提倡咬文嚼字,在作者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明确:第3段。“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但在本文中却是指“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换句话讲,也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联系。课文围绕“文字和思想情感”这个关系而展开的段落正是前面的五个自然段。弄清楚新含义,弄明白“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这半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直接表明观点、就向读者说教,而是列举三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课后练习第一大题得到一些提示),这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开头就谈郭沫若改剧本台词: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改得好。“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带有极端的憎恶,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说明了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李广射虎 《史记》中“李广射虎”这段文字在由繁变简的过程中失去了原文的“惊讶”和“失望”的意味,如何理解? 明确:《史记》改文看似较原文要简洁许多,但能传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却几乎消失尽,“视之,石也”就是“惊讶”语气的载体,而“终不能复入石矣”与“终不能入”尽管只是少了三个字,但省略了“复”与“矣”,恰恰将语气的承载体给删除了,怎能不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原文的意思是: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高三上册语文《咬文嚼字》课文及教案设计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 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 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仅仅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 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 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 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 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但是“坚决的判断”, 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仅 仅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 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 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 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 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 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 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 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 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 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

教育教学案例

加强反思撰写案例提升自我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小学教学案例必须包括背景介绍、实件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同时还应包括教师与学生在思想上、认知上所发生的冲突。具体地说,小学教学案例一般包括教学背景、教学过程和点评、分析研究部分。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回顾,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审视,客观评价,反复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确错误,都能由模糊变得清晰。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 己的长处和不足。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 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 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作业设计案例 毛秀芬 【背景】在复习?位臵与方向?的知识比较抽 象,大多数同学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具体的位臵掌握很好。但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位臵方向,学生总是含糊不清,感到很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练习。 如:学校在政府街的北偏东300方向上,让学生观察政府街在学校的什么位臵?公园又在学校的什么位臵方向上等等,学生都感到茫然。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位臵一会儿在北偏东,一会又在东偏南,我硬是搞不懂为啥,但我觉得很有趣,我想把它学懂。?学生能在老师面前说出真心话,那种渴求知识的热情令人欣慰,不能再在黑板上凭空说教了。 【过程】我急中生智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我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问:?你们现在能不能说老师现在的位臵呀。?立刻,学生热情高涨:?老师在我的东北方向。??老师在我的正南方向。??老师在我的西北方向。?……看到同学们兴奋的样子,我故作不解地问:?听你们这样说,好像老师位臵在不停地变哟!可是我站着没动啊!位臵怎么变了??想不到全班学生异口同声说道:?是我们的位臵不同啊!?学生终于明白了站的位臵不一样观察出的方向就不一样。 【反思】1、说明了我们设计作业时也要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领悟掌握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懂得快,知识掌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看看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两弯似蹙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像仙露明珠,就像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二者用意相同。 2、从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黛玉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咬文嚼字“的呢? 标题 [PPT课件演示:P.2 课题] 二、简介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 三、研习课文 1、让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1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形容卖弄学问 ○3形容强词夺理 词典里的理解都是贬义,那么作者有是如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咬文嚼字,表面上像是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PT课件演示:P6] 2.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2王若虚《史记》——文字与情境有关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PPT课件演示:P7]

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新教材不单是学生阅读地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地文本;新教材不是纯粹地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地,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地教材;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地唯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地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地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地动态进程中生成新地意义;新教材不是静态、封闭地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当下生活地最新信息、科学技术地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新教材不是显性地说教,而是采用隐性地、渗透地方式实施对学生地价值引导.基于上述特点,新教材大量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地教学策略. 一新教材呈现方式地交往性特点 对? 要. 话.? 共. .量. 生. 新 一个与儿童不相关地‘他’,而更像是一个面对儿童说话地‘你’,这个‘你’是和儿童相对地,能够激起和它热忱交往地朋友、伙伴⑴.一方面,儿童围绕文本中地朋友提出地问题,结合自己地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应对、交流,一起解决成长中所遇到地问题和烦恼,享受成长地欢乐;另一方面,新教材留有大量空白,借助这种特定地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地思想、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地结论,向对话地另一方—教材进行倾述和表达.这样就摆脱了学生与传统教材之间存在地单向、接受、记诵地弊端,而转变到学生与新教材之间富有能动和创造性地双向建构.例如“拉拉手,交朋友”②一课有一处留白,是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借助此处留白,可让学生表达创意,展示个性.“我们地校园”②一课有一页空白,是让学生把校园里最喜欢地地方,用自己喜欢地方式表达出来.借助此处留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在学校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1.docx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题目: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 授课目的:心中有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别人是一种优良的品德,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容易建立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自身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对当今独身子女尤为重要。 主讲老师:王晨悦 授课形式:访谈 学生情况: 一、提出问题: 【案例呈现】 爸爸妈妈下班回家,一手拎着工作包,一手拎着给孩子买的糕点,对站在孩子身后 的爷爷奶奶视而不见,对孩子喊道:“宝贝,快来啊,看爸爸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 然后理所当然的全给了孩子。 小明是三年级的孩子,成绩优秀,霸气十足。在学校小伙伴们都不愿和他一起玩, 每次游戏的时候,他总是要做最好的角色,让所有的人听他的安排和指挥,不能有任何意见, 所以在学校他很孤单,大多数孩子都不和他做朋友。 琳琳十一岁,小学四年级。是家里高傲的小公主,家里有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 公外婆。她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爸爸妈妈对她也是无可奈何,每次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了,马 上把自己的玩具啊、零食全藏起来,如果有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她也会拒绝。家长们也觉 得很难堪,但从不去责怪和教育她。 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很多,家里的好吃好玩的都不少,但很少有孩子主动拿给长辈的。张爷爷有四个孙子,这些孩子有的都上大学了,每次回来总是从爷爷家带走许多,从不曾给 爷爷奶奶带点什么。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都存在。 过渡: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禁要想:该怎样培养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意识?通过什么 形式让他们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与人友好相处,关心他人,并善于合作的人呢? 二、分析问题: 1、注重独身子女“心中有他人”的引导与培养。 A、学会分享。让孩子懂得,在自己享有食物或游戏玩具时,要想到家里的人或小伙伴们, 与他们共同享用。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吃穿,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吃好玩好穿好,只要是孩 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无论花多少钱,家长都要给孩子买。而且买来以后由孩子专玩专用专吃。 刚才前面列举的案例:琳琳小姑娘身上的这种“小气”,正是父母平日里溺爱所造成的。孩子对 自己家里的人,包括父母和爷爷奶奶,对身边的小伙伴一点都不关心和热爱,长大了,又怎么可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20XX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教育教学案例 (1)--中小学学校教育篇

问题: 请问各位老师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崽今年读一年级,每天回家都会告诉我说他班有一同学打他,前段时间我有跟他班主任说过这事,可班主任当时当着我崽的面就问是不是同学跟他玩,推了他一下让我崽认为是打了他,她总往这方面去引导我崽认同她的这种说法。可都过去二三个星期了,我崽现在回来还跟我说他同学打他,请问我是该去跟她班主任说呢,还是该去找那个同学的家长?谢谢! 回答:孩子是未来,我们血脉的延续,自家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当下很多家长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因为懦弱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立足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 “闺女语宝儿前几天从幼儿园回来,说有个小朋友(男孩儿)用手故意打了她脸一下,我问她还手没有,她说没有还手。我说那你别跟我说,以后在外面受了欺负,记住要还手,打不打和打不赢是两回事儿。打输了回来,我向你检讨,是爸爸我授艺不精,咱以后继续练;打赢了回来我给你庆功,别干那告状打小报告的事儿,闺女也不知道听没听明白,反正特认真地对我说好! 这是前几天在论坛上很火的一则帖子,引起了诸多家长的共鸣,纷纷跟帖点赞,这无疑代表了当下一类家长的观点: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孩子要培养狼性和血性,在受欺负的时候以暴制暴,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态度,因为一个懦弱,忍气吞声的孩子是无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立足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好斗的孩子赢得了现在,但赢得了未来吗?以暴制暴就像是用一个错误来回击另一个错误,环环相报只能错上加错。当我们一面希望孩子善良宽容,一面又教他们以暴制暴,岂不是互相矛盾吗?今天的自卫回击,谁能保证不会变成明天的暴力相向?善良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我们应该对暴力说“不”。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时候犯了错,都舍不得打一下,如今竟然在外被别人欺负,那心里真是十万个不是滋味。面对孩子们的小江湖,家长是该教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单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又承第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承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如作图解,可这样画。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郁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 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函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 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 为了帮助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提供的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仅供各位老师们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合集(20例) [案例1]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参考答案]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2]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 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3]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臵,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4]?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

咬文嚼字(市教学设计一等奖《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新教材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的新教材 试用实验教材(人教版)已一个学期了,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实验教材以发展人文精神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导向,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它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总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渗透到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入境入倩,在身如其境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二是实验教材注重发散思维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习应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也注重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从事物的对立、统一面来找事物的异同点,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实验教材不仅有以上几个特点,而且它基本上能实现新课程纲要的几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倾向 实验教材中大量的情景图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由于每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分析的情况不同,必须通过讨论、交流、提炼、反思才能形成新的认识。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反复地讨论,深刻地领会,在不断师思过程中,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 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法 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如:“分类”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找出分类的理由。对事物进行分类。在对一把铅笔的分类学习中,有的学生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有的按铅笔的特征分,其中有个差生按铅笔的长短分,并能说出分类的理由。当同学们自发地为他鼓掌时我及时奖励他一颗智慧星。当看到他灿烂的脸庞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教材的内涵,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功是发展之母,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心的更大的成功。教材中的“比一比”、“认识钟表”等都体现了这个特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阔的空间。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札记 【案例】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分析】一、有关教育理论的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事例展开分析。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在看到孩子们满身是灰的时候,教师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