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6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6将相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6将相和

6 将相和

教材解析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小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联系紧密。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才有了第三个故事。将、相由“不和”到“和”,表现了他们二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

课文借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时,“完璧归赵”中的“撞柱”和“渑池会面”中的“同归于尽”是最能体现蔺相如凛然气势的两个场景。在欲“撞柱”前,蔺相如怒发冲冠,揭穿了秦王的险恶用心,并表明自己义无反顾的立场使得秦王理屈词穷又不敢动怒。在欲与秦王“同归于尽”时,蔺相如也是先礼后兵,一再请求均遭到拒绝后,才使出“同归于尽”的有效威胁-------“距离只有五步远!”蔺相如在关键时刻的语言,句句掷地有声,透出令人生畏的巨大威力,也表现出他面对强秦不畏生死的勇气。

与直接面对秦王挑衅相比,在与廉颇的冲突中,蔺相如选择了退让-----“不上朝”“把车往回赶”,与前两个故事中的勇敢判若两人;与手下人的对话,直接表明态度也正是这种国家利益为重的做法感动了廉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境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本课主要学习用“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速度。学习提示点明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课后第二题是对这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两位学习伙伴分别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情况,一位同学一眼看到一个词语,另一位一眼看到了一句话,通过对比,说明“连词成句”地阅读就是能扩大视域,能一眼看到多个词语甚至一句话。

本课的另一项教学任务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形象。课后第三题要求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四题通过交流对蔺相如、廉颇的看法,把握人物形象。这两个练习意在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本课根据提高阅读速度的任务要求安排了一道选做题,引导学生借助卡片练习一眼阅读词语和句子,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如何扩大视域,逐渐改变逐字阅读的不良习惯。

教学目标

1.认识“壁、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个故事。

4.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建议

在继续练习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的基础上,本课重点学习如何“连词成句地读”。在初读课文之前,可以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然后运用学到的方法默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结

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目标反复进行提高阅读速度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和提高阅读速度的练习同步进行。

1.指导“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在阅读课文之前,先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知道本课要学习的方法------“连词成句地读”。也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先让学生做游戏,体会如何扩大视域。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卡片,根据选做题的提示做一些练习;也可以利用多媒体闪现一些词语和句子,从易到难地呈现,让学生快速地读。因为词语或句子出现的时间很短(最好不要超过一秒钟),学生不得不尽量一眼就看清楚词语或句子,从而体验到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实践“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

与《搭石》一课的学习类似,计时阅读前,为学生准备好计时工具。强调记录的时间,是指把握课文内容、读懂课文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的时间。要在确定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记下所用时间。本课共1600余字,注意关注学生阅读时间上的差异。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检测学生阅读效果时,不宜让学生写出整个故事的内容,难度太大。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问答题、判断题或选择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具体内容的把握。这些题目应在阅读完成后再出示给学生。在做题期间,不能再回读课文,以检测在一定阅读时间下的实际阅读效果。

检测题目示例如下:

(1)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2)蔺相如采用什么方法使得“完壁归赵”

(3)“渑池会面”中廉颇有没有去渑池?

(4)“负荆请罪”之前蔺相如和廉颇有直接冲突吗?

再如: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A.击缶

B.鼓瑟

C.唱歌

(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3.了解阅读效果,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全班学生都完成了阅读检测题目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可以结合课后第题和第二题,让学生如实地汇报阅读情况,交流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使用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如,不明白“渑池、缶、瑟”等词语的具体意思,但是能够猜出表示的是地名、乐器的名字,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就不用管它们,继续读下去,这样就能提高阅读的速度。

(2)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如,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一句时,能一眼看到整句话就比看到“我愿意”“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要快得多。再如,读“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一句时,如果按照逗号的间隔拆开来读,就比较慢,如果眼睛直接扫过一整句话,就快多了。

(3)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如,读到“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一句时,就知道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付秦王的两手准备。

4.再读课文,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关键问题,如,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故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记录阅读时间,并提醒学生继续有意识用

学过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阅读体会时、可以结合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以三个故事为线索,抓住关键情节,说一说每个故事里“将”“相”分别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如,可以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主要情节图、人物表现图等,说的时候要简洁、清楚,尤其要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蔺相如在“完壁归赵”和“渑池会面”上的功劳,被封了官,位居廉颇之上,所以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后来廉颇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才重归于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以下情节图仅供参考。

5.细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在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四题,借助具体事例说一说对蔺相如、廉颇的印象。可以采用限时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熟知了故事情节,此时更需提醒学生默读课文时不要字一个字地读”,要“连词成句地读”,尽量扩大阅读的视域。

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

文章的对话很多,学生很容易抓住其中的某一点谈一些零散的体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统览全篇,画出语言描写的相关语句,以体会语言为切入点,结合人物说话时的交流对象、所面临的局势、语气、神态、动作等综合分析,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从而体会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形象。要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如果学生关注到了蔺相如与赵王、秦王的对话,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蔺相如与两者交流时不同的语言表现,比较说话的语气、态度有什么不同。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赵王犹豫不决时,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之后用“如果……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一一可见他的勇敢是建立在充分思考后谨慎行事的基础上。面对毫无诚意的秦王,先是不动声色,略施小计把壁拿回自己手里,之后“怒发冲冠”不惜以“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威慑秦王,送璧回国后面对秦王,又用一个假设句“如果……”暗示秦王主动权还在秦王手里——可见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2)如果学生关注到蔺相如与手下人的对话,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廉颇与别人的对话,体会二者

在称呼、语气等方面的不同。要让学生体会出:廉颇嘴里的“我廉颇”“他蔺相如”与蔺相如口中的“廉将军”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居功自做,一个谦卑礼让。从语气上看,廉颇的语言简短直接,咄咄逼人,可见其狭隘又率真的一面;蔺相如平心静气,晓之以理,充分显示其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抱负。

(3)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描写,画出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的动作和第三个故事中廉颇的动作的语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教师最后点拨引领,让学生通过体会蔺相如的一“撞”一“拼”,廉颇的一“脱”一“背”,感受到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4)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会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让学生借助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借助关键语句谈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还可以结合课外读到的相关资料补充对人物的看法。

6.识字写字。

本课的识字写字教学,要凸显“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阅读策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环节,教师要提醒学生对于暂时不认识但是不影响理解课文意思的字词,可以略过,不必反复回读,可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熟悉并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多,根据学情以及汉字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忆。蔺”不要读成后鼻音,“诺”不要读成“ruò”。“壁”与形近字“璧”作比较,理解“璧”是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所以是“玉字底”。“袍”与“抱”比较,“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一种,指直腰、过膝大衣,所以是“衣字旁”。“廉”与“谦、兼作比较,三个字读音不同,强调读字不能只读半边。本课的大部分生字可以结合词语记乙。如,“抵御”两字都有“抵挡”之意;“推辞”两个字都有“躲避,推托”之意;“侮辱”两个字都有“使羞耻”之意。学习“擅”字时,可结合“擅长”理解,区分“擅长”与“善于”,两个词都指在某方面有特长,但是“擅长”不能写成“善长”。

掌握本课“强、划、削”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一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二是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读音组成词语加深理解。“强”有三个读音qiáng"qiǎng”"jiàng”,作“硬要,迫使”讲时,读“qiǎng”,课文中“强逼”的意思是“强迫威逼”。“划”要强调这里读“huà”,是“分开”或“打算”的意思,在课文“划归”一词中是“分开”的意思。也可引导学生用另外一个音“huá”组词,如“划船划算”等。“削”作“减少;减弱”讲时,读“xuē”,可结合本课的词语“削弱”认读、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