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
《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的特征:

A.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

研究的主题指的是涉及的现象领域或范畴。社会研究的主题首先必须是有关社会

的。意味着社会研究的对象必须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必须包括人的社会行为,

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B.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所谓经验性,指的是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即社会研究只针对那些可以

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东西感兴趣。

C.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对于一个问题能否科学地进行探讨,首先依赖于这一问题是不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

的问题,社会研究中所探讨的问题必须是可以由科学来回答的。

(3)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A.人的特殊性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以及由人和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

物。

B.研究的干扰性

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

C.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社

会现象是一种与自然现象有着根本性质差别的想象。

D.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有时还会受

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社会研究的困难不只体现在变量多、原因复杂,还

体现在要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时,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也比较多。

E.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学家本人也是他所研究的对象的一部分。因此,社会研究者

要在研究过程中要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保持一种客观的、超然的态度。就要困难得多。第二节: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主要问题包括(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

二:研究方式

指的是研究搜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简介

图1.1

三:具体的方法和技术

具体的方法和技术指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资料收集和分析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两项重要任务,与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相对应,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见书P9。

四:社会研究发放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定量研究与定性演技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五个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

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问题一旦确定,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研究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

上决定着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好坏优劣。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的全部工作是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

具体感测研究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因而,也将此阶段称为资料收集阶段。

(4)资料分析阶段

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撰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地、集中地、规范地反映出来的形式,它是社会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书籍总结的本章重点:

1.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

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

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以及研究所受到的

各种限制,构成了社会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难。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

及技术。

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

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体系。

6.社会研究有四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其中

每一种方法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

7.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

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8.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

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最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二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这各不相同的作用。

9.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就是:(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

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和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1.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通常将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由于实践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项具体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并不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而是那种相对简单、相对具体的、相对小型的理论,即那些中观层次的理论和微观层次的理论。

2.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有三条,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1)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2)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3)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的理论。

3.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

4.概念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正式由逻辑地联系起来的概念形成理论。

5.在社会研究中,理论也可以说是由变量语言的构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变量及其不同属性之间所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

6.直接由概念所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所构成的。如果把概念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命题说成是建筑理论大厦的预制板”。

7.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即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8.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体现在: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理论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导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释。

9.经验研究执行四个主要功能以帮助和决定理论的发展。这四个功能是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廓清理论。

10.一种理论解释的发展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和阶段,即以归纳推理为标志的理论建构过程和以演绎推理为特征的理论检验过程。这两个过程并不是获得好的理论解释的替换方式,而是代表着两种有着不同起点的研究阶段。理论建构过程以观察为起点,然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而理论检验过程则以理论为起点,通过演绎推理,作出预言或者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预言的正确性。

名词解释:

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2. 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3. 变量: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4. 自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5. 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6. 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7. 命题: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8.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9. 经验概括: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

2.3

1.两种推理方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2.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A.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

B.理论指导研究的方向;

C.理论提供研究的解释。

3.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开创理论、重整理论、扭转理论、廓清理论。

2.4

1.理论检验方式:以观察为从起点,通过演绎推理,做出预言或预测,并通过对实际事物的

观察来检验语言的正确性。

理论建构方式:以观察为起点,通过归纳推理,得出解释这些观察的理论。

2.理论建构的过程:从观察到概括;从概括到理论。

3.理论检验的步骤:A.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B.由理论导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C.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D.收集有关的资料;E.分析资料;F.评价理论。从社会研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理论建构是发展一种好的理论解释的第一阶段,而理论检验是跟随其后并对前一阶段所得出的尝试性理论解释进行严格检验的阶段。在实际社会研究中,通常包含着建构理论和检验理论这二者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1.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是社会研究问题的最主要来源。

2.选择研究问题时所依据的标准是:(1)重要性;(2)创造性;(3)可行性;(4)合适性。

3.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其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它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4.研究问题的创新性指的是其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该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6.研究问题的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7.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了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这是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8.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是使研究问题明确化的两种方法。

9.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他可以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10.文献回顾的过程通常包括三项主要的工作任务:其一是查找相关的文献;其二是对文献进行选择;其三是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名词解释:

1.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额具体问题。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3.重要性:即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4.创造性:也可以称做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

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5.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6.合适性: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7.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

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8.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

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3.1

1.社会研究问题的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

社会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启示我们: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是各种研究问题最主要、最丰富、最经常的来源。个人经历和经验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特定记录,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受的积累和沉淀。作为研究问题的想法、灵感和火花,常常可以从学术著作和教科书的内容中,从报刊的文章和标题中,以及从学习笔记和谈话记录中采摘到。

从文献中寻找所需要的是一种留心与思考:一是在阅读各种文献时,始终带着审视的、提问的、评论的眼光,不要过于“恭敬地”、“崇拜地”、和盲目地接受书上、文章中所说的一切。二是要进行广泛的联想。

3.2

选题的标准之间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问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合适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这四条标准层层深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将一个理想的研究问题,从最初众多不成熟的想法、思路和问题的雏形中,逐渐分离出来。3.3

1.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A.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B.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2.好的问题陈述有以下特征:A.所陈述的问题必须是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B.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

3.对问题进行陈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A.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

B.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

C.问题陈述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

3.4

1.文献回顾与选题交互作用过程:感兴趣的现象或问题领域-较宽泛地查阅相关的文献-初步确定研究问题-进一步查阅更为专门的文献-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

2.文献回顾对社会研究的作用:

A.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B.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或研究方法;

C.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3.文献回顾的过程:查找相关的文献-对文献进行选择-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同时涉及到查找文献、选择文献、阅读文献的方式方法。

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1.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根据研究报告在性质和主要功能上的不

同,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描述性报告和解释性报告、学术性报告与应用型报告、定量研究报告与定性研究报告等。

2.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

可以是定性的。解释性报告主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

3.定量研究报告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在结构上它通常可以分为导言、方法、结果、讨论、

小结或摘要、参考文献,以及附录几个部分。

4.导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的动机等;研究设计部分主要说明研究所采用

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结果部分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讨论部分则说明研究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些什么;小结或摘要是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参考文献是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的目录集合;附录部分列出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

方法等。

5.研究报告在内容上应从广阔的导言开始,逐渐集中到比较专门化的领域,直到提出研究

者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的问题,即由“宽”变“窄”;然后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果,这是研究报告内容的最狭窄部分。当转向讨论研究结果的内涵时起,研究报告又开始逐渐由具体的结论向更一般的领域拓展,即由“窄”变“宽”。

名词解释:

1.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研究的过程、

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

2.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描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

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研究资料对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3.解释性报告: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

之间的关系。

13.1

1.从撰写要求来看,描述性报告首先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而解释性报告则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理论性与针对性,力图给人以合理的和深刻的说明。

2.学术性报告与应用性报告(根据报告的对象不同分类)在撰写要求和风格上有所不同。用作专业杂志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报告往往比较紧凑、严谨。而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或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报告则对研究过程的介绍十分阶段,往往常用之感的统计图,统计表直接表示出来,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政策建议部分也十分突出。

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报告(根据研究性质分类),定量研究报告主要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及其讨论为主要内容,数量化、表格化、逻辑性强是其表达结果的主要特,报告的格式十分规范且相对固定,报告各部分相互之间的界限十分分明。定性报告则主要对文字材料的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要特征。在报告的结构上,既无严格的规范,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在内容上,描述和分析、资料与解释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明显。

4.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1)导言。说明所研究问题及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研究的缘起、研究问题及其界定、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回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方法。即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主要包括研究的思路与逻辑、研究的基本概念,变量,假设和理论架构、研究的总体,样本及抽样方法,抽样过程、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3)结果。即说明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者还能继续做些什么;(5)小结或摘要。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与文章目录;(7)附录。即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5.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1)确立主题;(2)拟定提纲;(3)选择材料;(4)撰写报告。研究报告写作的“沙漏”形式,广阔的导言可以向读者提供你的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狭窄的方法和结果部分可以帮助读者集中注意力于你的研究成果与质量;讨论部分的拓宽,则可向读者展示你的研究结果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尽量发掘特定结果所具有的一般意义,提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这种沙漏式的撰写形式,并不是指篇幅的多和少,而是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的宽与窄。

6.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1)行文要则:①用简单平实的语言撰写;②陈述事实力求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或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③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倾向,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7.定性研究报告与定量研究报告的区别:(1)报告者的预期不同;在定量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如笔者、研究者或者非人称的研究结果、数据等来表述。与此相反,定性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却往往采用十分主观的,非正式的,参与者的,甚至十分个人化的预期和方式来进行描述与表达。而且定性研究报告常常是从“我”的视角来进行描述和分析

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