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一、工业制取氧气

原理:根据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

??????→????→?-氧气(主要是液氧)氮气液态空气空气℃蒸发,降温加压196 二、实验室制法

(1) 原理: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2KClO 32MnO ?===2KCl+3O 2 2H 2O 22

MnO ===2H 2O+O 2

(2) 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常用下列装置为氧气的收集装置。

(3) 实验操作步骤(以KMnO 4受热分解为例):a.组装仪器;b.检查装置气密性;c.装药品;d.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e.点燃酒精灯加热;f.收集气体;g.从水槽

中移出导管;g.熄灭酒精灯。(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4)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

气略大)。

(5)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 验满方法: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

水,即已集满;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

复燃证明集满。

(7) 放置方法:盖玻璃片并正放(依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

物质叫做催化剂。

注意:

(1) 改变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2) MnO 2不是专用催化剂。

(3)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小生成物的质量。

(4) 对于指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

较小。

(5) 催化剂要纯净以免影响催化效果或引起事故。

四、气体发生装置的综合探究

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

应原理,即在实验室条件下(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2)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应采用的实验装置;(3)研究如果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我们可以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所需的条件设计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一般分为三类:

(1)固+固?→

??,可制取O2、NH3、CH4等气体。

(2)固+液?→

?,可制取H2、CO2、H2S等气体。

(3)固(或液)+液?→

??,可制取Cl2、HCl、CO等气体。(浙教版一般不涉及)

五、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在初中化学实验及有关实验设计习题中,经常涉及装置的气密性检查问题。一般来说,无论采用哪种装置制备气体,在成套装置组装完毕装入反应物之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气密性检查的原理是:通过气体发生器与附设的液体构成封闭系统,依据改变系统内压强时产生的现象(如:气泡的生成、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如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把导管b的下端浸入水中,用双手紧握试管a,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至试管冷却后,水又回升到导管b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此外,还可采用抽气法或注水法,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或液面的变化来判断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六、实验室制取氧气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酒精灯和水槽的高度固定试管,使酒精灯的外焰正对着试管里有药品的部位。

(2)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湿存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到达管口冷却成水滴,再回流到管底,是试管破裂。

(3) 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31处,且不要夹得太紧,以免夹破试管。 (4) 药品应斜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药品的受热面积,同时便于氧气逸出。

(5) 伸入试管内的导管,应只稍伸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6) 导管上应套上一段橡皮管,便于操作,以免折断导管。

(7) 如果以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

入导管。

(8) 如果用氯酸钾为原料制氧气时,试管口不能塞棉花。这是因为棉花是易燃物,

而氯酸钾又具有强氧化性,放氧速率快,很容易着火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9) 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而是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才能收

集,这样收集的氧气会更纯净些。

(10) 用排水法收集时应把导管放在集气瓶口,目的是加快氧气收集速率。

(11) 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应该把导管伸到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12) 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试管温度低,不产

生氧气,试管内部压强更小,水会倒吸入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13) 收集完的集气瓶,应盖玻璃片正放。

1. 市售双氧水是含过氧化氢(H 2O 2)的水液,它常用于消毒、漂白。常温下,双氧水加

少量MnO 2作催化剂,H 2O 2可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现若用15%的H 2O 2水溶液制取氧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择 发生装置,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

好?为什么? ; (3)若实验室里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选择 。

a 、实验时应注意:①试管口要 ,其目的是 。

②停止加热时,先要 ,然后 。

b 、若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这是因为 。

c 、有如下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⑤从水槽中取出导管;⑥熄灭酒精灯;⑦固定装置。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从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来比较装置A 和E 装置的差异:

装置A 装置E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5)若用收集到的气体进行氧气性质的实验,则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集气瓶中,磷立即燃烧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2.下图是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混合物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图。

(1)指出装置图中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2)实验时应注意: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_____性;②试管口要______,其目的是_____;

③给试管加热时应_______________;④停止加热时,先要_______,然后___________。(3)怎样使收集的气体基本上不含氮气?(4)按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实验课上同学们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并收集氧气,试回答:

(1)写出A图中带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用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方法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____,若有C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进气口为____________。(填a或b)

★(4)若用D装置干燥氧气,D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实验室用加热氯化氨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填装置编号);

(2)收集氨气,应采用的装置为(填装置编号);

5.某同学用氯酸钾制取干燥、较纯净的氧气。

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②先在试管中放入MnO2,再放入略多的KClO3,

③连接好实验装置;

④加热;

⑤收集气体;

⑥适当的时间后,停止加热,拆卸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所装试剂是__________。

(2)方框B中最好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填字母序号)

(3)实验中观察到何种现象时开始收集气体_____。

(4)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气体比预计的少很多,百思不得其解。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6.请你参与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小明为了研究氧气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以下是实验室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②。

(2)装置A中所加固体试剂的名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同学欲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请你帮他选择装置。

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连接顺序)。

该气体如何验满?。

★(4)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3)中的连接顺序,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如何检验该气体?。(5)若上述实验中收集的气体不纯,则可能的原因是。

(任写一种)

7.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收集有关资料;③设计合理方案;④进行科学实验。请你按照以上四步,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双氧水(H2O2)是一种无色液体,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氧气,实验室常用这种方法制取氧气。

①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

②收集有关资料:双氧水是一种无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

反应条件是;氧气密度于空气密度且水。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选

用。

④进行科学实验。

(2)在实验室中,可以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且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试完成如下设计:

①确实实验目的:

②收集有关资料:氯酸钾是,二氧化锰是

(填“颜色”和“状态”)。

③设计合理方案:发生装置选用。收集装置选用。

④进行科学实验

8.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 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同体积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MnO2和红砖粉,测量各

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要的时间。

[进行实验]右下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气体发生装置中A仪器名称是:,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

[实验记录]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H 2O 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 2或 红砖粉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MnO 2和 红砖粉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和是否改变。 H 2O 2生成O 2的快慢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助他们继续探究。(只要求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案)

[假设] 。

[实验方案] 。

9.

(1)写出仪器a 、b 的名称:a

、 b 、

(2)实验室用KClO 3和MnO 2的混合物共热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填.编号,以下同......

) ;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实验室制取CO 2气体所需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反应方程式为:

;检验CO 2气体是否收集满的

方法是: 。 若将C 、E 装置组合,则还能用于制取 气体。

(4)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温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 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

①制取氨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NH 3Cl+Ca(OH)2?===CaCl 2+2NH 3↑+2X 。X 的化学式为: 。

②制取并收集NH 3,应该从上图中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b A C D E

a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1-3节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模型 (1)模型的概念:模型是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是用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图 画、图表、计算机图像等。 (2)模型的分类:物体的复制品、事物变化的过程、图片、数学公式、表达式或特定的词 (3)模型的作用:建立模型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科学家们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或 极其微小的事物(太阳系中的行星、细胞的细微结构等)。 符号 (1)符号的概念:符号是代表事物的标记。 (2)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以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可以避免由于表达事物的文 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化学模型的建立 模型可以是实物的模型,也可以是事件的模型,模型能表达出研究对象的基本的特征。 (1)人们用水分子结构模型来了解水分子的构成:两个氢原子成104.5°角附在氧原子上。 (2)分子聚集成物质 分子的构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构成的描述:以分子A m B n 为例,1个A m B n 分子由 个A 原子和 个B 原子构成。 如1个H 2分子由 构成;1个O 2分子由 构成; 1个H 2O 分子由 和 构成。 物质的构成 ????? ????????????离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粒子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分子构成物质的粒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的物质是由 直接构成的,如金属、金刚石、石墨等。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 变成了 。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 粒子。同种物质的分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 的分子, 性质不同,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 (2)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由于 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足球烯 (C 60)是由C 60分子构成的。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1)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般在 m 数量级。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氢分子是最轻的分子,其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 kg 。 (3)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组成某个分子的原子,肯定比分子 ,如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氢原子比氢分子小。但原子 比分子小,某些原子比某些分子大,如铁原子比氢分子大。 (4)分子的特性:①分子在不断 ;②分子间有 。如:热胀冷缩、物态变化。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③构成物质的一种离子的粒子②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小粒子①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分子 ?? ???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构成分子的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 物质由什么粒子直接构成,其 性质就由该种粒子保持。 区分不同的分子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由原子构成分子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浙江省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 2 章知识要点: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 二氧化碳:0.03% 3、空气的利用。(1)氮气的用途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用途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1)硫在氧气中燃烧: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2)S + O2 ===SO2 (3)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 3O4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1)①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2H 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③收集方法(2) 5、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灭火方法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2、质量守恒定律(1)(2)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原子种类没有变化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增减①原子种类④物质总质量3、化学方程式。(1)(2)(3)(4)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②表示反应的条件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②元素种类③原子数目(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C (2)分解反应:A B+C 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新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 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 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 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6、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 7、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8、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是,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 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

(完整版)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 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 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包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1-3节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 马德堡半球实 验 B. 用注射器注射药液 C. 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 奶 D. 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 2.哈勃望远镜的外面“穿”有一件银白色“外衣”,其原因是它所处的高度 ( ) A. 空气密度大,温度高,太阳辐射弱 B. 空气密度大,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C. 空气密度小,温度高,太阳辐射强 D. 空气密度小,温度低,太阳辐射强 3.下列关于绍兴市天气、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绍兴市四季分明,7、8月份多台风,描述的是天气 B. 今天最高气温:16℃,最低气温:10℃,描述的是气候 C. 夏季高温闷热多雷阵雨,描述的是天气 D. 夏冬两季季风现象明显,描述的是气候 4.民间用一种“拔罐子”的方法治疗腰腿疼痛。拔罐子时,用火将罐子里的空气加热,然后将罐子猛扣在病人的皮肤上,等冷下来之后,罐子就会吸附在皮肤上,将罐子取掉之后,可观察到皮肤上被拔的部位留下了红印。则上述事实( ) A. 只说明了大气有压强 B. 只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C. 既说明了大气有压强,又说明了人体内部有压强 D. 既无法说明大气有压强,又无法说明人体内部有压强 5.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的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A. 受水浮力的作用 B. 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 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 D. 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6.当火车驶过时,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火车保持一定的距离,也非常危险,以下现象不能用解释此现象的规律解释的是() A. 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 B. 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 C. 大风会把不牢固的屋顶掀翻 D. 护航编队各船只多采用前后行驶而非并排行驶 > 7.如图所示为竖直放置的“口”字形管子,管内装有染成红色的水,如果要使管中的水发生对流且沿顺时针方向流动,最好将加热点放在(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8.下列各种现象与其应用的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飞机获得升力起飞﹣﹣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B. 热气球升空﹣﹣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C. 水下潜水艇能够上浮﹣﹣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D. 航空母舰漂浮在海面﹣﹣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9.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的特点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述的是天气特征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 10.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抽水,当活塞上升到S管口后继续上升,则发现的现象有( ) A. 水从S管口流出 B. 管内水随活塞继续上升 C. 管内水面开始下落 D. 水不能从S管口流出,水保持在管口附近不动,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1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 A. 玻璃管的粗细,越粗,测得的结果越小 B. 玻璃管的长短,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大 C. 稍倾斜,倾斜时不准确,只有竖直时才准确 D. 在山上和山下做,在山上测得的值小,在山下测得的值大

七年级下科学试卷答案

七年级(下)《科学》教学目标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出生 生长发育 生殖 寿命 生殖 22、有性生殖 分裂 出芽 无性 23、①④⑦⑧ ②③⑤⑥ 24、输卵管 输卵管 卵黄 母体 分娩 肚脐 25、没有 胎盘和脐带 26、女性骨盆宽大 第二 27、(1)十分缓慢 (2)青春 迅速发育 (3)睾丸 卵巢 女性进入青春期比男性早 (4)月经 遗精 (5)胚胎发育场所 分泌黏液 (6)a c 成年 (7)身体 心理 28、(1)受精卵 蛹 (2)B→A→C→B (3)B→A→D→C→B (4)蛹期 29、(1)1 (2) 4 3 2 (3)输送卵细胞,是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三、阅读型探究题 30、(1)无性 (2)染色体 31、(1)第二性征 (2)C (3)小明家没有公鸡,不能完成受精

32、⑴ 受精卵 ⑵ ⑤ ③ ④ ②→⑤ ⑶ 引入天敌 七年级(下)《科学》教学目标检测题(二)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21、(1)E J (2)B I (3)胚中子叶的片数不同 22、(1)花粉管 果皮 (2)7 果实 (3)6 6 23、嫁接 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贴 24、雄花 人工授粉 25、胚根 茎和叶 连接根与茎的部位 三、实验探究题 26、(1)甲 (2)甲、丙 (3)有日光组的种子要萌发,而黑暗组的种子不萌发 27、光照 马铃薯块茎需在黑暗条件下生长 28、(1)蓝 碘遇淀粉变蓝 (2)蓝 玉米种子内有淀粉 29、为了确保玉米不授同种植株的花粉 甲 植物体要结种子一定要授同种植物的花粉 七年级(下)《科学》教学目标检测题(三) 一、选择题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综合复

第八讲第二章综合复习 一、选择题: 1、“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其原因是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一种叫“过氧基”的结构(右图表中方框框出部分)。据此推测() 2.在锰的某种氧化物中,锰与氧的质量比55∶56,锰的化合价为()。 A.+7B.+6C.+4D.+2 3.在化合物NaxRyOz中,元素R的化合价为() A、x+y-z B、(x+y)/z C、(x+2z)/2y D、(2z-x)/y 4.元素A与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xA,元素B与氯形成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BCly.则A、B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AxBy B、AyBx C、BxAy D、ByAx 5.水泥的主要成分有:Ca2SiOx、Ca3SiOy、Ca3Al2Oz其中x、y、z的值分别是()A、2,2,3B、2,3,3C、4,5,6D、4,6,6 6.如果按照某种标准能将FeSO4、Na2SO3、NO划归为同一类物质,则下列物质中能划归为此类物质的是() A、KMnO4 B、Al2(SO4)3 C、KClO3 D、K2HPO4 7、根据下列叙述,对其“式”进行判断:(1)碱式磷酸钙的化学式为Ca4(OH)(PO4)3,②Fe3O4若看做“混合氧化物”时,可改写成FeO?Fe2O3,根据化合价规律和前述写法,则Pb3O4(四氧化三铅)可改写为2PbO?PbO2(Pb的化合价为+2价,+4价),③为了方便某些化学计算,98%的浓H2SO4改写为 9H2SO4?H2O。其中错误的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③ D、②③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节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2.1-2.3节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 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保持身体的平衡 C.减少噪音 D.防止呕吐 3.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听小骨的振动 C.鼓膜的振动 D.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4.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上述 细胞位于() A.外耳道 B.鼓膜 C.耳蜗 D.咽鼓管 5.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程度的感受敏感程度不同,下列选项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A.手臂 B.手心 C.指尖 D.手背 6.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C.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在手指受伤处和此处的神经末梢 7.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冷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8.关于痛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痛觉是对人体有害的刺激 B.痛觉在人体的皮肤上产生 C.电、机械、过冷、过热、化学物质刺激等都能产生痛觉 D.触觉、热觉、冷觉等感受器都能感受产生痛觉的刺 激 9.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 A. 病人的痛觉消失 B. 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 C. 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 D. 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 11.(2017?温州)眼睛让我们看见多彩世界。下列属于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doc

2019-2020 年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单元测试卷 (第二章综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 1.爬山时你会感觉到 ( ) A. 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稀薄 B. 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稠密 C.气温越来越低,空气越来越稠密 D. 气温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 2.如右图,在气温垂直分布图上,表示平流层的是( ) A.A 区 B.B 区 C.C 区 D.D 区 3.有关对流层的特点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有强烈的对流运动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③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④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⑤对流层占据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 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4.北方城市的住房中都设计安装了暖气片,暖气片应安装在哪里() A. 靠近天花板的墙上 B. 靠近地面的墙上 C.房间的中间 D. 任何地方都可以 5.天气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下列叙述,描述天气的有() (1)金华昨日狂风暴雨,台风肆虐 (2) 我们金华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3)北京春季多风 沙,秋季凉爽 (4)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 A.(1)(2) B.(2)(3) C.(3)(4) D.(1)(4) 6.下面现象中,能直接表明大气压的存在的是( ) A. 高压锅煮饭会喷气 B. 真空包装的食品袋紧贴在食品上 C.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打针 D. 开水沸腾前产生大量气泡 7.百叶箱内温度计的读数和百叶箱外太阳直接照射下的温度计的读数相比() ①平均值要低②平均值要高③数值变化小④数值变化大 A. 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8.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低于四周郊区的冷气团 B.人类活动可以改良局部地区的小气候 D.全球气温变暖可以使海平面升高,造成陆地面积减少 9.屋顶的面积很大,大气压对屋顶有很大的压力,但并没有把屋顶压塌。这是因为 A. 屋顶有坚固的横梁 B. 屋顶四周有坚固的墙支撑着 ( ) D.屋内空气对屋顶产生同样大的大气压力 10.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叫()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氧气的制取专题训练 一、工业制取氧气 原理:根据氮气、氧气的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 ??????→????→?-氧气(主要是液氧)氮气液态空气空气℃蒸发,降温加压196 二、实验室制法 (1) 原理: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2KClO 32MnO ?===2KCl+3O 2 2H 2O 22 MnO ===2H 2O+O 2 (2) 装置:固体加热制气体,常用下列装置为氧气的收集装置。 (3) 实验操作步骤(以KMnO 4受热分解为例):a.组装仪器;b.检查装置气密性;c.装药品;d.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e.点燃酒精灯加热;f.收集气体;g.从水槽中移出导管;g.熄灭酒精灯。(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 (4) 收集方法:a.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 气略大)。 (5) 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 (6) 验满方法:a.用排水集气法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 水,即已集满;b.用向上排空气法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 复燃证明集满。 (7) 放置方法:盖玻璃片并正放(依据: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三、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的 物质叫做催化剂。 注意: (1) 改变速率包括加快或减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2) MnO 2不是专用催化剂。 (3) 催化剂不能增多或减小生成物的质量。 (4) 对于指定的化学反应,没有催化剂,并不意味着反应不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 较小。 (5) 催化剂要纯净以免影响催化效果或引起事故。 四、气体发生装置的综合探究 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研究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 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升冷降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5、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因为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会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暖气片安装在下部。 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气温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的5个基本要素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 3、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覆杯”实验、挂钩吸墙等 解释(答题模式):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大于内部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3)挂吊瓶时,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个针头? 原因:药液滴出后,里面的空气压强会变小,压强太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药液就不能继续滴出,插进针头后,可以及时给瓶内补充空气,使瓶内空气的压强大致等于外界压强,保证药液持续滴出;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汞柱

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 + O2 ===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3)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 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分别为: 2H 2O2 ====2H2O +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