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写议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写议论文

篇一:二作文十四节气

旧“任务”有新特点

今年省单科质检作文题,话题为“二十四节气”,与20XX 年省单科质检作文题“传家宝”,及20XX年高考课标二卷作文题“风采人物”相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题,力图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关注国家,关注优秀文化,写出正能量,体现了福建省质检命题的一贯的努力和追求。

不仅如此,在题型上,也延续了“选择式任务驱动型”的特点,即面对同一话题,有不同看法,选择其一而写。本题是面对“二十四节气”,三个人物有三个不同看法;题末要求“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写作话题集中,写作目标明确,强调了临场审题和有针对性为文的能力,较有效地避免了套题宿构,发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优点。

但这次题型又有新特点。

首先是改原来的一则材料为两则材料,加大了阅读量,增添了考点信息。其次是两则材料有因果、有情节。第一则

“20XX年”,“启动申遗”,并附上三个人三种看法;第二为“20XX年11月30日”,申遗成功。

其三是,材料一中的三种看法,老孟和小郦都正面评价二十四节气,一者言其“智”,另一者言其“美”,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角度之别;而小丁则从反面评价二十四节气,“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与前二者有对错之辩,却无角度之分。

但这些新特点,尚未完全改变“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特点,还是需要尽量做到“选择其一,呼应其它,时时作比”,否则如果仅谈其一,其它材料就作废了。另外,还要排除“三年申遗”这个信息的干扰。为什么说“三年申遗”这个信息是干扰信息呢?因为题末要求的是“关于二十四节气,你怎么看?”而不是“关于申遗,你怎么看?”限定了写作内容,分配了写作“任务”,不容辩驳了。

这样,本题的写作重点就集中在对材料一中的三种看法的认定和论证上。因着主流文化思想的引导和应试的压迫,估计大多数考生会选择第一、二种看法,反对第三种看法。但选择某一种看法,还看不出写作水平的高低,关键还要看能否有能力论证。其实,若选择第一、二种看法,“老祖宗很智慧”“诗意很美”,虽然看起来观点很正确,但也不易论证,似乎也无需论证,反而导致新意难出、行文困难。而第三种看法“都信息时代了,现在过日子谁还看二十四节气”,

虽然有点偏激,并冒着被斥为“不懂传统”“没文化”的风险,但倒是贴近生活、有话可说。但不管如何,只要自圆其说,说真心话,说自己话,都值得尊重。

不过,这种近几年在福建省内一直被关注的题型,在所有题型中处于什么地位,在全国卷中有多少份量,还需要进一步跟踪研究。

优秀作文展示

1

时间的韵味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冰的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是否能引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在不断地缩小简化。日历一页页翻过,似乎只有计数的作用,机械,冷冰。我们生活在钢筋骨架所构成的鳞次栉比的大楼里面,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也不再呈现变幻的自然之美,而成为标志着上下班的单调的变化。单调、麻木、机械,现代人就像一只上了发条的表,昼夜不息地动作着,等待着死亡来宣告一切的终结。

与此相反,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

写在二十四节气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传统生活智慧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文明不同,农业文明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气候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看似只不过标出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本质上却反应了古人认真对待生活、一丝不苟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认真,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悠然,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之时缅怀先人的深情??逝者如斯,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只是日升月落,不只是春华秋实,更有在这莽莽尘世之中对生活所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更具它的时代价值。太多太多的现代人,在不停地为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忘记了自我,忘记了初心。时间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年华流逝,无所归依。但是,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寻找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充沛的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是在“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血液。

而今,春至已过,霜雪正酝酿出一个新的春天。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陈文卿老师点评:

黄慧宇同学这篇文章误解了“春至”这个节令,在结尾处尤显刺眼。质检考试时,大寒已过,立春将至,学生对此并不确知,情急之中写下了春至已过。这个细节生动地反映了本次省质检作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却要唱二十四节气的赞歌。确实,我们大体都能感受到季节时令的变化,但是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已很少有人会根据二十节气知识来认知。这构成了本次作文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边是写文章高度赞扬二十四节气,呼吁传承传统文

化,一边是在生活中远离二十四节气,将传统文化视为符号而非生活实质。考生们众口一词大谈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智慧,真正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却寥寥无几。

黄慧宇同学此文开头响亮,入笔颇有锋芒。看文意,作者是要深入阐发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价值,将它与现代生活的弊端相对照,以凸显传承与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但是,写到中篇,笔力渐弱,不能一贯而下,只好转向写惯了的“诗意文化”,再提现代生活的所谓“冰冷”、“麻木”,最后以呼应开篇的方式结束。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作者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到底是哪些,它们所对应的时令物候特点怎样,也并不了解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与习俗,它们在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