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第一章什么是美》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方和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美的产生和本质

?教学重点:美的本质

?教学难点:美的本质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或专题设计。?教学过程:

简语导入,介绍课程安排

提问:大家认为什么是美

美是难的----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美是不可言说----哥德

一、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探讨

二、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

三、美的产生

四、美的本质

一、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探讨

作为哲学的一部分,三大范式转变(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

●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

●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

●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

★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为核心的思想阶段,诞生了哲学。这一时期美学思考独立的“美”,视之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一)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一切事物的美根源于美的理式,

即“美本身”。美与艺术截然分开。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

美的理式--

美的事物(对理式的模仿)--

艺术作品(对理式模仿的模仿)等而下之

亚里士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式”“美本身”不存在,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体积与安排”,整一性和比例关系。

《诗学》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从而提高了艺术的地位,影响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十七八世纪的欧洲。

(二)中世纪

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中世纪美来自神,

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 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一,是最高的美、绝对的美,一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圣经·智慧篇》:“主啊!您依尺寸、数与重量筹措万物”。

(三)文艺复兴

●人本主义:现实——来世

●情感解放——禁欲主义

●唯物主义——神秘主义

●求知——迷信

美学思想:认为自然科学是艺术的基础,强调艺术家要追求艺术技巧。达芬奇(1452-1519):《画论》(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不是神意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是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整体每一部

分都和整体成比例,人体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东西,符合数学法则,与完

美几体图形吻合。

维特鲁威人(Vitruvian Man) 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当时他写过一部建筑学巨著叫《建筑十章》,其内容包括罗马的城市规划、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在建筑上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维特鲁威在此书中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此书的重要性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发现,并由此点燃了古典艺术的光辉火焰。在这样的背景下,达·芬奇为此书写了一部评论,《维特鲁威人》就是他在1485年前后为这部评论所作的插图。准确地说,这是一幅素描,画幅高㎝,宽25㎝。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达·芬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学院。

此画的构图由一个圆圈、一个正方形和一个裸体男人构成:正方形下边的边线外切于圆周,外切点刚好是这条边线的中点;人体仰面躺在圆圈与正方形相重合的范围内,头部的顶点与正方形的上边线相切,切点也正好是边线的中点;两脚并拢于圆圈与正方形下边线的切点上,躯干与正方形的上下两边的边线垂直,两手平伸成180度,两手的指尖刚好抵达正方形左右边线,并与之垂直。在此基础上,人体在画面中又摆出第二种姿势,两脚分开,脚掌面与圆圈相交;两手上举至正方形上边线与圆周的交汇点上,刚好与头顶同高。整个人体,无论是第一个姿势还是第二个姿势,都在圆圈和正方形内显得十分对称。

圆圈的中心点是肚脐,而生殖器是正方形的中心点。达芬奇指出:人体颈部的宽度相等于下巴骨到双眼的距离;也相等于下巴骨到颚骨的距离,如果把颈部的宽度乘以15倍,就等于整个人。把手掌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与小指指尖间距离相等于脚板的长度(由脚丫到与脚趾相连的地方)。

黄金分割律是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此称为黄金分割。这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也就是说长段的平方等于全长与短段的乘积。

以人体张开双手模拟成十字架的构图,和外围的圆框共同形成一个内十字外圆形的象征符号。十字架在当时被视为教会及男性的代表,圆形就是圣杯及女性,两者合起來象征阴阳和谐。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因为如果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然后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不仅可以在人体中这样地画出圆形,而且可以在人体中画出方形。即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方形一样。怎么样,很奇妙吧!其时更有趣的还不仅如此,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才是重点。黄金分割即“0.618”,这个比值因具有美学价值而被古希腊美学家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因为凡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形体总是最美的形体。比如:身高除以肚脐到地面的距离,肩膀到指尖距离除以肘关节到指尖距离,臀部到地面距离除以膝盖到地面距离都是黄金分割。

“绘画的和谐比例,由各部分在同一时间组合而成,它的优美不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可同时观看”“从绘画中产生了谐调的比例,犹如各个声部齐唱。《小》P24

本体论阶段美学思想:在一种超验的秩序中寻找美的位置。“美”往往与真、善统一在一起,作为最高存在的三位一体。文艺思想强调规则、谨严,形成古典主义创作手法,以及对“崇高”风格的推崇。

★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后--19世纪末(对真理获得可能性探求上、对人知识能力的研究上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哲学研究的焦点不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转变为人获得真理的可能性,这种思想范式被称为认识范式,这一阶段被称为认识论阶段。)

●诞生了美学,奠定美学基本旨趣不再执著于美的本体论研究,一切美学思想

的出发点是“思想着、感受着和知觉着的主体”,从主体对美的思考和感受中探讨美的一般规律。

●(一)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代表:荷迦兹、博克、休谟

●特点:认为一切认识从经验开始,采用经验归纳法研究问题。

●(二)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代表:鲍姆嘉通、狄德罗

●特点:怀疑一切,认为理性是判断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靠感性直觉不能认识真理。

●(三)德国古典美学

●代表:康德、席勒、黑格尔特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荷迦兹(1679-1764,英国):《美的分析》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全作而产生了美”。蛇形线

博克(1729-1797,英国):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通过感官的中介,在人心上机械地起作用。怀疑事物美在比例。

★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狄德罗(D·Diderot1713-1784)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

1、著述:1751-1772年主编《百科全书》(17卷)亲自撰写4卷。

2、文学作品:《修女》《拉摩的侄儿》

●美学著作:《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又称《论美》,是为《百科全书》中

的美学条目所写)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在关系”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形式美)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主观的)

●真实的美:由事物内部关系所决定。

●相对的美:从事物和事物比较的相对关系中产生。

★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1724-1804,德国):《判断力批判》美是道德的象征。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的性的形式。

无目的:和利害、概念无关

合目的:具有该事物结构形式和目的用途、概念

符合想像力与理解力(认识功能),并引

起它们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

美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共通感”

黑格尔(1770-1831,德国):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精神的外化。

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理念的感性显现指人的精神劳动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作用。

以哥特式建筑艺术为例,说明美是一种精神的外化,即理念的感性显现。建筑形体、结构、色彩、音响与基督教内在精神一致。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美是生活。包含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自然美也是由于对生活的暗示才产生的。

总之:18世纪古典的美的本质受到了当时经验主义的美学家们的批判而走向瓦解,开始美向审美的转变。随着19世纪中期审美心理学的崛起,美学的核心问题由美的本质问题转变为审美经验的问题。

★语言学范式:19世纪末后

英美语言哲学派:维特根斯坦

消解“美”的概念,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概念

大陆哲学派: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

用艺术表达与把握“强力意志”,艺术是生命的形而上学。

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美学:横跨“认识论”与“语言学”阶段

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

恩格斯:没有一只猿的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

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社会价值。

美是客观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

与真、善、美结合,伦理化、人生论特征;玄远、超越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按照历史分期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

★先秦:儒道两大美学传统的形成

(一)儒家美学

1、哲学基础:仁含义:博爱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言的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美善统一,强调美的社会功利性

●孔子(前551-前479):尽善尽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二)道家美学

1、哲学基础:道

(1)状态:无形、无限,超越时空,不可言说

(2)地位:是世界的本源(3)实质:自然

(4)就宇宙万物和个体生命而言的

2、美的本质:美是超功利性的,美的本质是道。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庄子(前335-前275)

(1)美的根源是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2)美是超功利性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A、自由:“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

B、达到自由的途径:

心斋:空静的心胸。“虚者,心斋”(《庄子·人间世》)

坐忘:抛开一切是非得失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C、审美境界:辛庆削木为鐻

★秦汉时期:

阴阳五行学说

董仲舒:“天人合一”。神性美,自然美论、礼乐美论

王充:“意奋面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形神论神韵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审美自觉

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倾向,对人生作用提升到形而上超越性功能

画论:谢赫“气韵生动”。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玄学

文论: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唐宋时期:

审美理论精致化,出现奇崛审美意趣

意境说:王昌龄《诗格》、司空图《诗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苏轼、黄庭坚、严羽《沧浪诗话》《书品》

唐画论家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宋郭熙《林泉高致》

宋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刘禹锡《天论》

(一)唐·张彦远(815-875)

●“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

霞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

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卷二)

●绘画的生命在于“得意”,而不在“形似”。意:道,自然变化之规律。

●强调绘画艺术中美的本质在“道”,绘画要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不能单求形似,内容

与形式要统一。

(二)宋·郭熙(1023—约1085)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林泉高致·山水训》)●绘画之美的本质在“大意”。何谓“大意”?

●(1)大意是自然景物内在的生命力。“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

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明清时期:

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发展同时,世俗审美思想得以拓展

王夫之叶燮

《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注重人的“欲望”身体、情感

《西游记》《红楼梦》

●叶燮(1627-1703)

“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原诗》

●美是客观的、自然的。

★现当代时期:

移植引进西方美学,并通过中西互释建构中国风代美学思想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蔡元培《美学通论》

梁启超、鲁迅、刘仁航、陈望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李泽厚、蒋孔阳等三、美的产生

为了认清美的本质,首先要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美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美学: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人类最初生产劳动是解决生存中的物质需要,不是为了创造美,没有专门创造美的对象,而有用的和用益的往往被认为是美的,美和实用是结合的,人才可体验自由创造的喜悦。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的产生

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的产生

●旧石器时代早期:打制石器,粗糙、实用,少有审美价值。

山西许家窑猿人:使用石器为石球,规则、对称、实用,具有一定的美的因素。山西丁村猿人:使用石器为大三棱尖状器,锐利、坚实,均衡、对称。

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发明了钻孔和磨制技术,

代表作:骨针。骨针光滑、匀称,审美因素明显。

新石器时代半坡和大汶口人:大多为磨制石器。

代表作:玉斧。造型规整、匀称;色彩滢润、光泽斑斓,质地坚硬易碎,加工难度大,是美的杰作。

从石器的造型上看美产生的历史说明:

●人类劳动从制造工具开始,工具造型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由创造的特

性,具体说明了美的产生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一种解释:“羊大为美”。一种解释:带装饰的舞人之形。

●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

彩陶造型:

中空、对称、均衡、和谐、多样,充分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形式美法则的熟练掌握和自觉灵活地运用,具有超越了实用价值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彩陶造型的实现是建立在生产劳动技术的飞跃基础上的。

抽象图案:

几何纹样与具象图案相比是对生活形象的简化、抽象,通常不以再现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了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像力,含义模糊,装饰性更强,有图腾含义,具有独立审美价值。

总之,彩陶是人类自觉的审美创造的产物。自觉的审美创造本身就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所以,人的审美意识是在生产劳动中觉醒、成熟的;事物的审美价值是从实用价值中逐渐独立出来的。

以上历史资料分析说明

●美产生于劳动;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四、美的本质

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真、善、美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一种社会价值。

美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

美的内容是自由创造活动,形式是感性的形象。正是由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与才能等珍贵特性),所以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的情感,即美感。

1、美的本质、人的本质、生活本质的关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本

质区别)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性特征)理解: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感性形式→喜悦(美感)→原因

自由创造→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自由创造:

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自由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力量等品质

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3、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

●理论上三个环节:

●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自由创造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人类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自由创造在生产物上必然打上人的意志的烙印

自然界(物)劳动(加工)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劳动物化了)

●人类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在对象感性形式中,看到人类的创造劳动,看到人自身的力量、智慧与才能,

引起人的无比喜悦,这个对象就被称为美的。

所以,美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

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都是美的,因为:

●并不是所有劳动中的产品都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除了自由创造的内容以外,还有一个自然形式问题

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都是自由创造的结果,但只有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才能使人感到舒畅和自由,才能给人美感。因此,有些产品虽有实用价值,但形式并不美,不能成为美的对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具体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可由辅导老师针对学习者个人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来作出规定。 2.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5万字以内。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的录像教材10学时,主要满足对于课程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配备了网络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学习重点的系统辅导和专业知识领域的适度拓展。此处,配备网络教学资料包括:IP课件10学时、文本辅导材料及案例资料若干。所有媒体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要以方便学习者学习使用为原则,突出发掘其现时实用价值方面的指导作用。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力量和学习资源,严格认真组织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可采用面授辅导、网络教学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和个别咨询辅导等方式保证平时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提倡联系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要求完成以作业与评价手册等形式所确定的平时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严格的形成性考核。 第三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1、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 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 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 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 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完整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音乐教材必须体现幼儿教育()的特点。( D ) A.艺术性、节奏性 B. 感知性、随意性 C. 活动性、艺术性 D.活动性、实践性 2.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C ) A. 音乐感的发展 B. 学习能力的发展 C. 全面发展 D. 音乐知识技能的发展 3.《梦幻曲》的曲作者是(A) A. 舒曼 B.圣桑 C. 丁善德 D.汤普森 4.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造型、声音造型三个方面。(B )A. 肢体 B.动作 C. 情景 D.音域 5.歌唱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中,最基础的目标是( B ) A.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B.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C.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D.掌握粗浅的歌唱知识技能 6.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是( A ) A.目标和谐 B.过程和谐 C.方法和谐 D.评价和谐 7.艺术是学前儿童的一种游戏,他们对美的感受往往直接地以动作、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式表现,带有强烈的()的特点 ( C ) A.动作性 B.思维性 C.表现性 D.抽象性

8.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 B ) A. 确定性 B.不确定性 C.时代 性 D.不可塑性 9.在欣赏河北儿歌《小白菜》时,所提供的视觉材料应是(C) A. 色彩辉煌,构图具有动感 B. 色彩淡雅,构图呈静态 C. 色彩冷峻,构图凝重凄凉 D. 色彩鲜艳,构图简洁 10.为了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细节,体验音乐的暗示性,表达音乐速度的适宜性,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可采用( A ) A.现场哼唱或演奏的方法 B.示范和讲解的方法 C.分句欣赏的方法 D.反复练习法 11.经过大量实践和实验研究后提出“儿童自然发展法”的是( B ) A.达尔克尔兹 B.柯达伊 C.铃 木 D.奥尔 12.在学前阶段进行的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对人进行( D ) A.美的教育 B.良好的个性教育 C.艺术的教育 D.基本素质的教育 13.教师在韵律活动中为发展幼儿个性所使用的下列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让每位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提高 B.对不同的儿童提不同的要求 C.给每位儿童成功表现自己的机会 D.让儿童相互竞争,相互比较 14.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尽力选择最好的艺术作品,使幼儿尽早开始发展对艺术的(C) A. 理解 B.表现 C.敏感 D.创造 15.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成(B )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教育目标又依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品格的内化程度,分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A. 感知、情感、想象 B.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C. 感觉、知觉、想象 D. 感知、认知、动作技能 主观题部分

美感的特征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 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悦形、逸情、畅神 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 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 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 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 →→非视觉要素维 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 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 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 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 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 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 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 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 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 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 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 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 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

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 清水芙蓉自然淡雅 建筑物的题名 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 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 1.风水理论 2.礼乐思想 3.阴阳五行说 4.宗法制度的影响 5.自然观的影响 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 八,审美情感的特征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与尺度等 1,最简单的形式美基本法则,组合规律 特点同一形式因素的一致和重复 体现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但缺少变化,显得单调沉闷 2,对称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或上下两侧, 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 平衡而稳定,使人感到舒适、安全 均衡中轴两侧的形体量可以不相等,但吸引力相等 是有变化、自由的对称 3,比例研究长、宽、高三个方向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尺度审美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 大小之间的关系 4,节奏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 韵律具有一定秩序和情感色彩的节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2012年春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重庆电大远程教育导学中心文法导学部 月修订62012年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及答题时限:开卷、笔试、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选修课。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刘宣编着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008年4月第1版)教材。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的基本理论、教学法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6.考题类型及比重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12%);名词解释题(16%);简答题(48%);论述题(24%)。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绪论 熟练掌握/一、重点掌握.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 2.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点价值与定位 二、一般掌握 1.美术的概念 2. 美术教育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4.学前美术教师、学前儿童。 第二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一般掌握 1.中国各个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2.外国各个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简介 一、一般掌握 1.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我国早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2.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3.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4.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 5.艾修勒和哈德维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曲靖幼儿师范学校 学 前 艺 术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56 (理论)+4 (实践) 【课程学分】:2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选用教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主编:李桂英许晓春) 【参考教材】: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主编:郭亦勤) 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主编:许卓娅) 3、《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主编:楼必生) 4、《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主编:张卫民) 【课程性质、目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领域教学法之一,是培养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素养;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 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歌唱、韵律动作、音乐欣赏、打击乐器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以及对各年龄班的不同要求,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点,形成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技能,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 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曲靖幼儿师范学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类别儿专业基础课 学 亠 刖艺 术 教育 课程标 准

【教学学时】:56 (理论)+4 (实践) 【课程学分】:2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选用教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主编:李桂英许晓春) 【参考教材】: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主编:郭亦勤) 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主编:许卓娅) 3、《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主编: 楼必生) 4、《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主编:张卫民) 【课程性质、目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领域教学法之一,是培养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素养;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歌唱、韵律动作、音乐欣 赏、打击乐器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 内容以及对各年龄班的不同要求,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点,形成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从 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技能,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 咅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练习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最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复习资料 (10.1月到14.7试卷,形成性考核整合) 一、填空题: 1.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节奏。 2.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创编歌词、自发咏唱。 3.课程目标表述角度的转换,一方面体现着教育理论界对“教学”重心从“教”转向“学”的意志;另一方面也确实能促进这一重心在实践层面的转移。 4.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讨论三个问题是组织要素、组织标准、组织形态。 5.四类日常音色是生活环境中的音色、自然环境中的音色、动物叫声、机器声音。 6.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7.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8.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节奏型。 9.我国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其实质是民族性、传统性、创作性、流行性的协调与把握。 10.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范围有不同区域的选择、不同音乐种类的选择。 11.表现性评价的二种评价方式是课堂情境、非课堂情境。 12.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13.多声部歌唱的四种音乐材料类型是唱与说的二声部、轮唱式二声部、第二声部为象声词的二声部、段落结构变化的二声部。 14.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15.加登纳认为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O-l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16.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曲式结构、力度、速度。 17.要求幼儿关注的节奏型包括-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先密后疏的节奏型、紧凑与舒展的节奏型和休止符。 18.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涉及的曲式有三段式、回旋式。 19.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20.织体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打击乐和舞蹈中的多层次、音层厚与薄得比较以及多声部歌唱。 21.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有两种目的,第一,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第二,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

读了蔡、朱两位先生的文章,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总的说来,觉得蔡仪对黄药眠的批评、朱光潜对蔡仪的批评,在揭露对方的错误这一方面,都比较准确和有力。但是,他们各自提出来的正面论点,却大都是站不住脚的,错误的。而所以如此,是在于他们总是这样那样地、有意无意地不是否认美的存在的客观性(黄、朱),便是否认美的存在的社会性(蔡)。在他们那里,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非此即彼、互相排斥的不可统一的对立,以为如果承认了美的社会性就必需否认美的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条件(意识、情趣等)的客观性;或者是以为承认了美的这种客观性,就必须否认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社会性。但实际并不如此,美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另一方面却又是能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下面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谈谈。 (一)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我们和朱光潜的美学观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在这个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关键问题上,朱光潜在“文艺报”发表的自我批评中,仍是坚持“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的主张的。并且“还是认为要解决美的问题,必须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一文中,朱光潜就把这种主张具体地以新的论点和新的方式提出来了: “……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如意识形态,情趣等)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所以只是一种知识形式”……“这物乙(引者按:即指…物的形象?,即指美)之所以产生,却不单靠物甲的客观条件,还须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重点皆引者所加)。 这确是朱光潜最基本的思想,它从头到尾贯彻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提法、说法,文中到处可见。总括朱光潜的意思,是认为,作为美感对象的美,并不能独立于人的主观之外,恰好相反,而是必须依存于“人的主观条件”的。而所谓“人的主观条件”就如朱光潜自己所标明,是指人的“意识形态”、“情趣”等等。所以,这就是说美(“物的形象”)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的一种主观的“知识形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 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 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 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 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 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 标准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曲靖幼儿师范学校 学 前 艺 术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56(理论)+4(实践) 【课程学分】:2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选用教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5 (主编:李桂英许晓春) 【参考教材】: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主编:郭亦勤) 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主编:许卓娅) 3、《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主编:楼必生) 4、《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主编:张卫民)【课程性质、目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领域教学法之一,是培养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素养;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歌唱、韵律动作、音乐欣赏、打击乐器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以及对各年龄班的不同要求,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点,形成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技能,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

一、填空题(每空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 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8.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9.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10.3-4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b1 11.4-5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 12.5-6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d2 13.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创编歌词与自发咏唱 14.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15.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16.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17.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8.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19.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20.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21.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22.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23.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24.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25.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26.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7.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28.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 29.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30.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31.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32.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33.要求幼儿理解的段落结构内容是主副歌结构、二段体结构、三段体结构、回旋体结构、引子与尾声。 34.幼儿园音乐作品的四种实用性是教育性、说教性、知识性、娱乐性。 35.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以幼儿音乐经验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体系。 36.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声音的高与低、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旋律的级进与跳进。 37.要求幼儿关注的节奏型包括节拍、简单音符组成的节奏型、张弛不同的节奏型_。 38.织体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打击乐(包括身体打击与乐器打击)、舞蹈中的多层次、有伴奏与无伴奏的比较以及织体厚与薄的比较、多声部歌唱。 39.力度经验的年龄目标有轻与重和渐强与渐弱。 40.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进行曲、舞曲。 4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涉及的曲式有三段式、回旋曲式。 42.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有节奏、旋律、音色、速度、织体、力度、结构、风格。 43.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44.培养幼儿拍感的两个规定性,一是在歌曲中进行,二是在动作中进行。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第10卷第5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10,N o.52008年9月Journal of Liaoning T echnic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t.2008 论实践自由与美及美感 韦拴喜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关键词:物质生产实践;自由;美;美感 中图分类号:B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08)05-0465-03 On freedom in practice and beauty and sense of beauty WEI Shuanx i (Co lleg e of Philo 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 ang 110036,China) Abstract :Beauty and sense o f beauty do no t ex ist natur ally or just precreated.Instead,they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o f material productio n or labouring ,w hich is on the basis of m ak ing and using to ols.Nevertheless,what is the m eaning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 f people's mater ial pro duction activities,there must be the unity of regularity and finality.T o some extent,the for m of such unity can be called beauty.A s far as the sense o f beauty is concerned,it is said to be the joviality of our spir it and g ratificatio n w 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unity of targ et and its subjectiv e purpose during the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freedom;beauty;sense o f beauty 收稿日期:2008-07-04 作者简介:韦拴喜(1982-),男,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的理 论前提。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可称为实践 论美学。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 即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本身,而且也创造 了美。1 物质生产实践 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这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此,人们说美和美感诞生于劳动,确切地说,诞生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因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的深刻基础和动力,是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最后根源,是其他各种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话语生产实践)的前提。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到两种?对象化#:在实践即现实中的对象化和在意识或精神中的对象化。与此对应,人对现实便有两种 占有方式:实践的占有和官能的占有。马克思把这两种占有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精神生产实践和话语生产实践从本质上讲不过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化#而已。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是美和美感产生的根源。 物质生产实践作为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一方 面,?改变外部现实,消灭他的规定性#[2]235,即人通 过实践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服务于人的目的;另一 方面,?通过消灭外部世界规定的(方面、特征、现象) 来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2]230,从而使 人的目的活动获得客观实在性的现实形式。人和自 然界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这个中介,发生双向对应的 转化:主客体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外在自然被改造 为?人化的自然#,体现主体的目的意志,即我们所说 的?外在自然的人化#;与此同时,人的内在需要和目 的也相应人化,也就是说劳动者自身也因此而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