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_现代民族共同语建构之普遍性与地方性关系变奏

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_现代民族共同语建构之普遍性与地方性关系变奏
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_现代民族共同语建构之普遍性与地方性关系变奏

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

—现代民族共同语建构之普遍性与地方性关系变奏

——

赵黎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重庆400047)

摘要:共同语与方言的结构性冲突贯穿中国百年语言运动的始终:方言的“发现”和“浮沉”,既受共同语

建设需求的制约,又与当时语言运动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关。清末,文改人士以“欧西诸国”为法,以为统

一语言不仅可以增强凝聚力,还可以帮助“大清”重新“统一天下”;五四时期,方言的价值被国语运动和

新文学运动同时相中,人们认识到,自由活泼丰富的国语,必须要民众活的语言——

—方言做材料;三十年代大众语讨论时期,语言地方性和普遍性具体表现为土语(及其记录形式拉丁化)与普通话的关系,土话

变为普通话可以用“发展、充实、转化”六个字来概括;抗战时期对方言土语问题的探讨主要是结合文艺

实践进行的。方言问题获得再次讨论的契机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大众语运动所未能解决的语言与大众

结合问题的教训、文艺大众化的需要以及抗战的现实需要。建国之初,国家的统一对语言文字提出了更高

要求,方言土语的存废成了语文改革的焦点。语言统一不仅担负文化统一的重任,担负凝聚国家认同的职

责,还负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的职责。在新的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方言成为民族共

同语吸收和同化的对象。

关键词:方言;共同语;普通话;文化使命;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

现代民族共同语之普遍性与地方性张力的具体表现就是共同语(国语或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方言问题是中国语言多样性的现实,也是建立现代民族共同语首先必须面对的矛盾。共同语的建设一方面离不开纷歧复杂的各地语言质料,一方面又受到这些质料的干扰阻碍,因此二者的结构性冲突贯穿语言运动的始终。在中国近百年语言变革过程中,方言的“发现”和“浮沉”,既受共同语建设需求的制约,又与当时语言运动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有关,它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清末,文改人士以“欧西诸国”为法,以为统一语言不仅可以增强凝聚力,还可以实现“大清”重新“统一天下”。虽然这种思想带有重建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妄想,但它毕竟是对共同语近代作用认识的萌芽。“我大清国统一天下,岂容各省言语互异,不相闻问,不相交接?故统一语言,以结团体,乃保全国粹之要件。”[1](P72)在当时,方言被称为“闰音”、“方音”,共同语被称为“国音”,与“官音”相类似也相区别。他们初步认识到“国音”与“方音”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认识到了“国音”之于现代国家的价值。“国音务求其简,闰音不厌其繁,国音乃统一全国之音者,闰音乃会通各省之音者。推行国音,属于强制的行为……鄙意以为应择全国公有之音定为国音,各地特有之音定为方音。所谓国音者即与向之官音相类,而方音即今之所谓闰音。”[1](P86-87)无疑,清末文改人士心目中的“国家”还是朝代意义上的皇权帝国,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意涵的明朗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才获得的。

五四时期,方言的价值被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同时相中。那么方言是如何被界定的呢?方言调查

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135会云:“方言,是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它的声音可以用音标表现出来,它的意义,一部分可以借汉字表现出来。”[2]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地方的普通话,是用文字和音标记载着的,表现地方色彩的声音、字词和语句的统一体。方言的价值首先被国语运动家所发现。针对部分人对国语的过度神秘化和空洞化认识,《歌谣》周刊上有作者撰文指出,国语的建设不能忽略千年遗传的各地方言,它才是国语的真正基础,国语建设只有通过对国语的“总算帐”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这种“总算帐”对于统一国语、推行国语、扩充国语、改良国语等具有种种好处,“(一)由方言和古语的比较,可以定我们采用的标准。(二)由方言的采用,可以补国语的不完备。(三)由方言的总算帐之结果,可以得容易推行得词语,而使国语丰富适用。(四)由方言总算帐所编出得词典,可以使只知有方言的人得用明确的国语表现其著作;而同时用方言表现的著作,可以由此而容易得一种的解释。(五)由这种的总算帐,可算是结束以前繁杂底种种的方言,而开一种纯粹底统一的国语底途径。”[3]

五四人认识到,自由活泼丰富的国语,必须要民众活的语言做材料,而这种活的民间语言就是方言,所以方言在国语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钱玄同就认为方言的选择标准应该绝对自由,其理由是它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是他们自己的创造。他说,“我近来坚决的相信活泼自由丰富的理想的国语,定要用民众的活语言做它的血液。……我所谓民众的活语言,便是教育家(?)们所最看不起的鄙倍村俗,不合文法……的语言。惟有此等语言,意义的分别最精细,事物的描摹最确切,表情最深刻,达意最明白。所以能够具此众美者,只因为它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接的,它是老百姓们极自由的创造成功的。……(关于方言的选择标准)应当绝对自由。其理由便是因为(1)作文说话应该越自然越好。……(2)民众的方言是最有价值的语言,有本领来使用它,真是幸福。”[4]

方言对于文学的价值也与此相类似。方言的文学被胡适称为国语文学的“新材料、新血脉”,他说,“方言未尝不可入文。如江苏人说‘像煞有介事’五字,我所知各种方言中竟无一语可表出这个意思。这五个字将来便有入国语的价值,便有入文学的价值。并且将来国语文学兴起之后,尽可以有‘方言的文学’。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越有浓富的内容和活泼的生命。……国语的文学造成之后,有了标准,不但不怕方言的文学与他争长,并且还要倚靠各地方言供给他的新材料、新血脉。”[5](P70)钱玄同也极力提倡方言文学,并认为“方言是国语的基础,文学是国语的血液,所以极看重方言的文学。”[6]

据此,俞平伯断言方言文学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无法否认的。新文学之所以要大量运用方言,是因为它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东西,且是人们最便利的“母舌”。他说,“我主张尽量采用方言入文,其理由有二:(1)凡一切文学中的人物,都是应当活灵活现的。现在真的活人们口中所说的,大都是庞杂的方言。文学的描写如不要逼真,则已;如要逼真,不得不采用方言以求酷肖……活人们口中没有统一的话语,就不会有单纯用一种语言来创作文学的可能。申言之,就是国语没有统一以前,不会有纯粹的国语文学;如有,那无非冒牌罢了。(2)作者于创作中,使用的工具原是可以随便的。用‘雅洁’、‘纯正’的文言(例如老虎),或用崭新的国语,或用土气的方言、或用英、法、德、俄、日文,或用‘爱斯不难读’……都可以。但是,恕我又要说几句讨厌的话,我觉得最便宜的工具毕竟是‘母舌’,这就是呀呀学语后和小兄弟朋友们抢夺泥人竹马的话,惟有它,和我最亲切稔熟;惟有它,于我无纤毫的隔膜;惟有它,可以流露我的性情面目于诸君之前。”[7](P221-223)正是在此意义上,钱玄同也肯定,方言文学越发达,国语文学便会越完美,“我有‘国语热’;我认为国语文学是国语的血液,所以我有‘国语文学热’;我相信国语文学应当用

—也就是国语的原料。‘真的活人的话语’来做,所以我认北京话跟各地方言是国语文学的原料,——

——

—因为我有以上的信念,所以我要这样说:在我的意中,方言文学不但已有,当有,而且应当努力提倡它;他不但不跟国语文学背道而驰,而且它是组成国语文学的最重要的原料。方言文学日见发达,国语文学便日见完美。”[7](P228-231)

然而,方言毕竟是地方性语言,由于中国幅员广阔,人口杂多,甲地语言对于乙地人民来说有时无异于异国语言,如果不加以普遍化的话。除了普遍性不足以外,方言的缺陷还表现在文体幼稚、不够细

136

《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腻,有时还夹杂着封建毒素等等,所以民间语言只能作为现代国语的一部分,周作人指出,“现代民间的言语当然是国语的基本,但也不能就此满足,必须加以改造,才能适应现代的要求。……民间的歌谣自有其特殊的价值,但缺点也仍是显著……缺乏细腻的表现力,以致变成那种幼稚的文体,而且将意思也连累了……所以我要说明中国情歌的坏处,大半由于文词的关系。民间的俗语,正如明清小说一样的白话一样,是现代国语的资料,是其分子而非全体。”[8]因此,国语也好,新文学也好,对方言的利用都还存在一个去粗取精的提炼功夫。

在胡适看来,一切方言都具有国语(文学)的资格,但考诸实践,只有一种方言具备这个条件,这个方言就是白话。他认为这个资格有通行最广与产生过文学两个要素,他说,“一切方言都是候补的国语,但必须先有两种资格,方才能够变成正式的国语:第一,这一种方言,在各种方言之中,通行最广。第二,这一种方言,在各种方言之中,产生的文学最多。……我们现在提倡的国语,也具有这两种资格。……(关于中国一千年来产生的白话文学作品的功用)(一)使口语成为写定的文字;不然,白话决没有代替古文的可能;(二)这种白话文学通行东南各省,凡口语白话及不到的地方,文学的白话都可侵入,所以这种方言的领土遂更扩大了。这两种资格,缺了一种都不行。没有文学的方言,无论通行如何远,决不能代替已有文学的古文,这是不用说的了。但是若单有一点文学,不能行到远地,那也是不行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国语是一种通行最广最远又曾有一千年的文学的方言。因为他有这两种资格,故大家久已公认他作中国国语的唯一候选人,故全国人此时都公认他为中国国语,推行出去,使他成为全国学校教科书的用语,使他成为全国报纸杂志的用语,使他成为现代和将来的文学用语。这是建立国语的唯一方法。”[9](P1-3)

他认为以此方言为中坚力量的国语,经过对各地方言的吸收、淘汰、同化,必定能产生能为多数地域人民接受的共同语;只有经过这种方法才能建立统一的国语。“凡是国语的发生,必是先有了一种方言比较的通行最远,比较的产生了最多的活文学,可以采用作国语的中坚分子;这个中坚分子的方言,逐渐推行出去,随时吸收各地方言的特别贡献,同时逐渐变换各地的土话:这便是国语的成立。”[9](P302-303)由于国语被认为是一种最优胜的方言,所以方言文学的创作,被胡适认为是在为国语文学寻找新的材料和源泉,“老实说罢,国语不过是最优胜的一种方言;今日的国语文学在多少年前都不过是方言的文学。正因为当时的人肯用方言作文学,敢用方言作文学,所以一千多年之中积下了不少的活文学,其中那最有普遍性的部分遂逐渐被公认为国语文学的基础,我们自然不应该仅仅抱着这一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基础就自己满足了。国语的文学从方言的文学里出来,仍须要向方言的文学里去寻他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10](P497)歌谣与方言调查则被认为是在“救济”中国语体文的语汇贫乏和文法不精密,“我觉得现在中国语体文的缺点在于语汇之太贫弱,而文法之不密还在其次,这个救济的方法当然有采用古文及外来语这两件事,但采用方言也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方言调查如能成功,这个希望便可达到,我相信于国语及新文学的发达上一定有不小的影响。”[11]

总起来看,五四语言文学——

—的构建,为方言问题的提

—无论“文学的国语”,还是“国语的文学”——

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也为它的实践注入了前进的动力。如何把这种鲜活的语言材料整合进文学与语言中去,如何去掉其地方性而使之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语言共同体,遂成为贯穿今后语言运动的重要课题。

三十年代大众语讨论时期,语言地方性和普遍性具体表现为土语与普通话。大众土语的提倡和三十年代左翼大众运动密不可分,大众运动要求语言界创造真正属于无产大众的语言,大众土语才浮出水面。在大众语论者看来,大众语的提出是对国语运动大众性不足的纠偏,他们不相信失去与大众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父母语,所谓国语就能够凭空建立起来,“反对国语统一,是反对以一个地方的话为标准,尤其是以北平腔的官话为标准,削足适履地,生吞活剥地强迫全国大众抛弃自己从小就说着,和自己底

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137生活有密切关联的父母语,去学习那不知从那里来的所谓国语,是反对这种侵略式独裁式的办法;并不是反对中国语言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语。”[12](P127)此时,拉丁字之所以被极力推荐出来,是因为它被选中为大众语或者某种方言的最佳记录工具。正是从语言切近大众的立场出发,大众语论者才肯定方言研究的重要价值的,“因为拉丁化的出发点,在于根据劳动者生活的语言,所以研究中国方言的工作,在文化政治的意义上,有第一等的重要。”[13](P55)

然而,人们对大众语、普通话以及方言土语的性质及定义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有人强调普通话是普遍性的语言,它流行在现代的各个公共场所,并将随现代社会交往的扩大而扩大,它不应容纳土话而应尽量避免、剔除土话,因为“它的目的只在要人懂。”[14]当然,也有人试图调和三者关系,认为大众语既是一种标准方言,也是一种普通话,不过它们具有最广大的群众性罢了。“‘大众语’者,是一种有建设性而不具阶级性的标准方言,与其他异于标准的各种‘母语’方言并行不悖;随时代而演进,依交通而扩大,应文化而充实,藉文艺而优美:这都是自然的。我们从教育的意义建设‘大众语’,就是把落后‘大众’和前进‘大众’所有意识间的冲突、的矛盾,统一起来,使这种标准方言成为‘一国全民族大多数的人同时彼此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普通话。’”[15](P56)

在这次讨论中,一个较大的争点就是对方言土语性质的认识。不少论者认为土话是原始的、保守的,现代生活之新的内容很难用这种旧的“话框子”表达。“土话我始终认为是保守的,含有封建意味的,它保持那地方固有的旧的词辞,新的内容,很难在这种旧的‘话框子’里适宜地表现,”并且它过于庞杂,对于统一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都有障碍,“中国的土话方言,委实过于庞杂了。这样仅就一隅流行的庞杂的方言,假若各处都提倡将它演成文字,——

—范围极窄地方主义的‘土语文’。我以为对吸收‘外来’文化,传达和沟通智识上未免有窒碍的。”[16](P84)因此,方言土语存在着去掉地方性、实现普遍性的重要任务。

土话如何才能变为普通话?综合当时各家观点,可以概括为“发展、充实、转化”六个字。首先,为了给大众普通话提供更多的材料,应该使方言土语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应该尽量使各地的土语方言发展,使它们更能够成为将来统一的大众语的构成要素。”[13](P99)当然,发展也不是无条件的发展,而是批判的接受、引导性的发展。“反对无条件地采用土话或提倡土话,而主张批判地接受土话底优良成分,由这里渐渐地发展到统一的大众语,这已经是大家共同的意见。”[16](P87)其次,一方面要对土话进行不断的充实,但更重要的是用方言土语充实普通话,因为普通话语汇不够,表现力也不充分。“这普通话底语汇很少,表现力表现方法都非常不充分,它需要大众来充实。但是广大的大众说的还是土话,懂得最深的也还是土话。要大家充实普通话,使普通话丰富起来,成为最普通有力的大众语,还需要大众底努力。……办法之一,应该是提倡用土话写文章,掘发土话中的宝藏。如果把土话否定了,就是断绝了充实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大众语一种动力。”[17](P22)第三,消除方言土话的偏僻性,使之转化为普通话。他们相信,通过这种普通化处理,一定能够达到国语运动所不能达到的统一语言的目的。“整理土话,使土话逐渐消失其偏僻性,逐渐打破土话跟土话之间的隔阂的统一土话的效果。土话文学,不用说,不是国语统一运动;然而它却自然而然地有更切实,更容易地达到国语统一运动所要达而达不到的目的的可能。”[17](P32)鲁迅先生把这种由地方性转为全国性的方法称作“炼话”,他认为这种方法是使地方语文变成全国语文的必由之路。“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叫‘炼话’,用起来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各就各处的方言,将语法和词汇,更加提炼,使它发达上去的,就是专化。这于文学,是很有益处的,它可以做得比仅用泛泛的话头的文章更加有意思。但专化又有专化的危险。……我想,启蒙时候用方言,但一面又要渐渐的加入普通的语法和词汇去。先用固有的,是一个地方的语文的大众化,加入新的去,是全国的语文的大众化。”[13](P111)

总之,大众语讨论中一个较为广泛的共识是对方言土语要像对文学遗产一样,“批判地接受,合理地扬弃。”[17](P22)土语的提倡并不是要提倡方言,而是为了消灭方言,升华方言,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标准语。

《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

与前几个时期纯粹理论讨论不同的是,抗战时期对方言土语问题的探讨主要是结合文艺实践进行的。在抗战文艺实践中,方言问题获得了得以再次讨论的契机,这种契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五四白话文运动和大众语运动所未能解决的语言与大众结合问题,为方言土语问题的再次出现提供了教训。在一些人眼里,五四手口如一以及普及于大众的白话文理论目标并没有达到,白话仍处于新的言文分离状态、仍然停留于知识分子这个文化特权阶层,因此提倡统一方言显得十分必要。“五四提出的‘话怎样说,文怎样作’,在过去不但没有贯彻下去(就不可能彻底贯彻下去),并且当时及其以后所明明确确定的作文用的白话(即国语,即北平话),恐怕基本上仍是通行于所谓‘有教养’的‘上流社会’的语言,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语言。后来提出的大众化问题,也仍是停留于‘语言文字的形式问题

上’。”

[18]具体到文艺的读者范围,人们也认为它只局限于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远不能普及于工农大众,这对文艺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失败。茅盾说,“新文艺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新文艺的读者依然只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新文艺还不能够深入大众群中。这是因为新文艺尚未做到大众化。新文艺是用白话写的,为什么用白话写的作品不能为大众了解呢?这是因为即使我们的口语也有大众

化与非大众化的分别。……口语已是如此,更何况是仅仅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文?”[19]在他看来,新文艺

之所以不合大众口味,原因就在于对方言采用不够。

第二,文艺大众化的需要为方言土语的重新登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抗战胜利稍后,一些诗人进行了方言诗的尝试性创作,据有的作者自称,方言诗的创作乃是“一个大众化的问题”

,在他们眼里,“方言诗正是用群众的语言,使诗歌从知识分子的手中,还给广大的群众,与群众取得结合的开始。……不能不指出,一篇诗如果为群众喜闻乐见,它必须先为群众所懂得,如连群众懂得都谈不上,哪能奢谈其它呢?这说明了以方言入诗,正是遵循了‘从学习群众的语言开始’

这一远见的启示,正是使诗歌为群众懂得的桥梁。只有通过这个桥梁,诗歌才能为广大的群众所喜爱,所接受。”

[20]方言被称为是群众的语言,方言诗的创作被看作是把人民的语言交还给人民的大众化的努力的一部分,———当时人们就是这样认识方言诗的意义与“实质”。如有人评价沙鸥方言诗时说用方言创作是“把‘人民的语言还给于人民’,成为人民自己的声音,这种努力的方向是对的。我觉得方言诗的问题,?不?是?一?个?用?方?言?土?语?的?问?题,?而?是?深?入?到?人?民?生?活?中,?使?诗?歌?成?为?人?民?大?众?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反?映?广?大?人?民?各?式?各?样?的?生?活,?诗?歌?大?众?化?的?问?题。”[21]第三,抗战的现实需要为方言问题的提出和方言文艺的创作提供强大的动力。茅盾指出,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语言问题首先就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发动民众的“十万火急”

的武器,一切文艺问题必须无条件的为抗战这个最大的现实服务。“本来文艺大众化运动应当和国语运动联系起来的,但是目前我们讲大众化,却不能拘泥于这个理论。我们现在十万火急地需要文艺来做发动民众地武器,我们不能等待大众学会蓝青官话那一天。我们的大众化问题,简单地说,应该是两句话:一是文艺大众化起

来,二是用各地大众的方言,大众的文艺形式(俗文学的形式)来写作品。”[22]1938年,柯仲平在介绍

“民族歌剧”《查路条》

时说得更加直接,用土话演唱就是要让本地民众听懂,从而动员群众参加到抗日洪流中来,因此“艺术上地方性,被提到首要的地位上来了”,他说,“当我们在边区民众中公演时,因演员都是本地人,说本地话,唱本地腔,本地民众就尤其感觉亲切有味。在今天,我们的大城市,主要的交通路线被敌人占领,很多地方的联系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动员工作,最主要的,不能不在各地的乡村。在乡村活动,艺术上的地方性,被提到首要的地位上来了。不过,一般地方性也是可以转化为全国性的(尤其在今天,人口流动性极大的时候),因为每个地方都是中国的一部分。除比较特殊的某些部分外,都有可以使全国通能了解的现实生活,有相差不远的共通语言。某种创作,在强调地方性时,而又能发挥地

方性中所存在着的全国共通性,那么,这创作就能是地方性的艺术,而又是全国性的艺术了。”

[23]然而,方言土语毕竟是民间自然形态的语言,在它活泼、自由、贴近群众诸优点背后,可能潜藏着不138

文化使命与方言的浮沉139为人知的缺陷,如它的芜杂、藏污纳垢、地方主义,等等。所以有人建议要有选择的使用方言,不能无条件的向方言投降。“为什么要写方言诗?我想大概是更容易接近老百姓的原故吧!……方言诗只有让老百姓承认这是方言才能算,否则就是自己的方言。采用方言,必须经过提炼:明确,生动,不含落后意识,是必要的选择。假使不加批判地使用方言,即便是语言上的‘投降主义’。”[24]其实早在抗战之初,就有人指出了方言的落后与芜杂,要求作家在使用它的时候下一番“选择、洗炼、创造”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方言为文艺增加光彩。“向大众学习语言,主张批判地运用方言土语,使作品获得一种地方色彩,使民族特色从地方色彩里表现出来。自然,我们不主张滥用方言土语,不承认有所谓‘土话文艺’。土话大部分是落后的,芜杂的,不讲求语法的。经过选择,洗炼,重新创造,它在文艺上才有意义。”[25]

建国以后,国家统一对语言文字提出了更高要求,方言土语的存废立即成为了语文改革的焦点话题。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语言统一不仅担负了文化统一的重任,而且担负了凝聚国家认同的职责。新中国的成立对于语言除了这两方面的要求之外,还有迅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的需要。从建国以后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分歧复杂的方言土语已经变成了人们交往的障碍,“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26](P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工人农民对于语言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新语汇和共同语的获得有新的渴求,千百年来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所期求的民族共同语正在最后形成。“汉族人民很久以来,就要求一种明确的统一的民族共同语,几百年来,这种统一的民族共同语也在逐渐形成。现在虽然方言分歧仍然严重,但是汉语正在朝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汇合、集中,民族共同语正在最后形成。”[27]从方言和标准语的关系来看,当时人们认识到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存在着可以通过相互吸收和融会而达到统一可能的,也就是说,过去所设想的方言转化普通话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都已经成熟,“方言和标准语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像支流与主流的关系。各种方言必须在标准语的领导下走向统一,而标准语也必须从各种方言中吸取必要的成分。这样相互为用,标准语的内容才能丰富,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经过相当时期就能真正成为汉语区内普遍通行的语言和文字。”[28](P137)因此,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26](P8)成为了语文改革的当务之急。

为实现逐步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的文化目的,语言学术界对中国近几百年来的语言“集中”趋势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论证,有学者撰文指出,近数百年来汉语方言既有分散趋向,又有集中趋向,但总体上保持集中趋势。汉代以前确有过邦国部族语言的同化现象,但也保持了若干语音差异。秦汉的大统一,使各部族的语言逐渐同化于汉语。有人认为在这几百年中间,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语言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过去时常受到抨击的“官话”。由于政治经济的封建割据阻碍,官话进展缓慢;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统一(而不是分歧)才是决定性的趋势,“这个核心,从前叫官话,现在变成基础更为广大和巩固的普通话。说普通话的区域,约占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三;说普通话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方言的分歧是事实,但是就整个中国语言发展的形势来看,分歧不是决定性的,而统一倒是决定性的。方言的分歧是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主义状态,交通不够发达,贸易不够广泛,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形成,带有浓厚自给自足色彩的小农经济占很大的优势等等原因造成的。”[28](P47)但新中国建立后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普通话的发展是有现实的条件的。因此从语言本身来看,各种方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的趋同性、书面白话文对于语言的统一作用等等,也有利于普通话的实现。

为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实现民族文化新的统一,中央政府号召社会各界特别是语言文学和教育界,要勇于承担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化部长沈雁冰在1955年全国文改会议上致词时指出,文学家对于推广汉民族共同语担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对于人民群众,首先是广大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学习语文,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他们为祖国语言的标准化、逻辑性和纯洁性而作的努力

140

《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

如果做得好,就必定会大大有助于推广民族共通语。反之,如果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混乱庞杂的,或者是充满了不必要的方言土语和生、僻、怪字的,那就会影响汉民族共通语在群众中首先是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中的顺利形成和推广。”[26](P73)为配合这一政治文化任务,广大作家勇于检讨自己运用方言土语的得失,老舍在文改会发言说,“少用土语方言。在我以前的作品里,我的确是用了普通话,这是我的好处。可是,我也有缺点:爱用北京土话。原因是我以为某些土语的表现力强。事实证明,我以为表现力强的话语别人却不懂,不懂还有什么表现力可言呢?文艺作品本是为教育人民的,可是因为土话太多,剧本没人上演,小说读不明白,岂不是弄巧成拙,反倒减少了宣传教育的效用么?”他还说,必须“选择地运用土语:这就是说,我不再随便乱用我所熟悉地土话,而要经过考虑,把值得保存的保存下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并说这是“运用土语,洗炼土语”;他还提倡创造语言,认为“普通话有很大的潜力,等待作家们来发掘”。[29](P98)

建国不久,普通话和方言问题被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认识。《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普通话是为全民服务的,方言是为某一地方人民服务的,因此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必须抑制方言,推广普通话。但是也不是说方言一夜之间就可以消灭的,政府提倡用尽可能使用普通话(包括书面语)的方法,逐步达到消除方言土语的目的,反对在各种场合滥用方言的做法。“推行普通话并不意味着人为地消灭方言,只是逐步地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而这是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法则的。方言可以而且必然会同普通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但是必须不断地扩大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要尽力提倡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尽力提倡在书面语言中使用普通话,要纠正那种不承认普通话、不愿听普通话、甚至不许子弟说普通话的狭隘地方观念,纠正那种在出版物中特别是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的现象。”[30]在新的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方言成为民族共同语吸收和同化的对象,逐步被推向历史的角落。因为在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国家里,方言分歧现象存在,既“不符合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需要,也不能保证普通话真正成为全民族都能使用的语言。”[28](P48)

[1]清末文字改革文集[C].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2]董作宾.为方言进一解[J].歌谣周刊(49号),1923-4-6.

[3]容肇祖.征集方言的我见[J].歌谣周刊(35号),1923-12-2.

[4]钱玄同.答吾如老圃[J].国语周刊(21期),1925-11-1.

[5]胡适.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命新论[A].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C].上海文艺出版社(良友版),1935.

[6]钱玄同.方言文学[J].国语周刊.1925-8-16.

[7]钱玄同.钱玄同文集(三)[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周作人.国语改造的意见[J].东方杂志(19卷17号).1922-9.

[9]胡适.胡适学术文集?语言文字研究[C].北京:中华书局,1993.

[10]胡适.《吴歌甲集》序[J].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93.

[11]歌谣与方言调查[J].歌谣周刊(31号),1923-11-4.

[12]聂甘弩.给一本厦门话新文字小册子作的序[A].语言?文字?思想[C].大风出版社,1937.

[13]倪海曙.中国语文的新生[C].时代出版社,1949.

[14]魏猛克.普通话与大众语[N].申报?自由谈,1934-3-23.

[15]黎锦熙.大众语真铨[A].宣浩平.大众语文论战[C].上海启智书局,1935.

[16]佛朗.再提出点意见[A].语文论战的现阶段[C].天马书店,1934.

[17]聂甘弩.大众语跟土话[A].语言?文字?思想[C],大风出版社,1937.

[18]希骞.肯定新现实的作品[N].抗战日报.1944-11-3.

[19]茅盾.文艺大众化问题[N].救亡日报(154号),1938-3-9.

[20]沙鸥.关于方言诗[N].新华日报,1946-11-2.

[21]叶逸民.方言诗的创作问题[N],新华日报,1946-8-15.

[22]茅盾.文艺大众化问题[N].救亡日报(154号),1938-3-10.

[23]柯仲平.介绍《查路条》并论创造新的民族歌剧[J],文艺突击(第1卷第2期),1939.[24]田苗.方言诗与朗诵[N].新华日报,1946-8-1.

[25]黄绳.民族形式与语言问题[N].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12-15.

[26]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Z].中国文字改革的第一步[C],人民出版社,1956.

[27]吴玉章.为促进文字改革而努力[A].汉字改革和汉字简化是怎么回事.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

[28]中国文字改革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5.

[29]老舍.拥护推广汉民族共同语,处理好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A],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C].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30]为促进汉字改革、

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N].人民日报,1955-10-26.(责任编辑焦德武)从《文化与社会》到《布鲁姆兹伯里派》

———解析雷蒙?

威廉斯文化研究的五个关键词戴一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布鲁姆兹伯里派》是其不同时期的著述,文章试从二者的关联性角度,选取五个关键词解析威廉斯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561.06文献标识码:A

雷蒙?威廉斯(1921-1988)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著作宏富,译成中文的主要有《文化与社会》(1958)、《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1976),和一些单篇论文,如

《文化分析》、《意识形态》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翻译的《布鲁姆兹伯里派》(以下简称《布》)则选自其1980年出版的

《唯物主义与文化中的几个问题》,从时间的顺序上看,《布》属于其晚期的论著。通过阅读《文化与社会》与《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

这两本威廉斯重要的代表作,不难发现,从内容上看,《布》是对《文化与社会》

中文化探讨的延续和扩展;从理论立场和分析方法上看,两者也是吻合的。伊格尔顿在1986年的一个访问记中曾说:威廉斯的停滞实际上是在坚持某种自己的立场。威廉斯是有预见的,在他的著作中,人们很可能发现他所坚持的那种立场和形式与

他们现在的一致。①(P.8)这也许是对威廉斯理论价值肯定的一个历史事实注脚。通过分析从《文化与社会》

到《布》

中的关联性,我们可以对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有一个具体的和经验层面上的认识。必须事先说明的一点是,对一个作者两本著作进行关联性分析,认为时间先后造成了其表现方法或理论运用上的一些延续,事实上是假设了一个前提,就是认为作者的上一部著作与下一部著作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性,这是一种线性因果思维模式。这种分析能够看出历史因素在其中作用的效果,但有

!!!!!!!!!!!!!!!!!!!!"!!!!!!!!!!!!!!!!!!!!!!!!!!!!!!!!!!!!!!!!!!!!!!!!!!!!!!!!!!!!!!!

中铁建廉洁文化建设

不久前,记者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把廉洁文化作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载体,作为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业特点出发,积极培育“从业清廉,创业奉献,立业报国”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对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国瑞进行了专访。李书记谦虚并颇有见地的与记者谈起了中铁建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李国瑞说,在这方面,首先,解决了各级党政班子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问题。总公司党委、纪委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廉洁文化融入企业管理,落实于企业建设的实践之中。 其次,建立了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机制问题。各级党委坚持把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普遍建立了廉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党政主要领导是廉洁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党委、纪委和各职能部门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明确,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再次,营造了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总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密切联系企业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班子、进机关、进岗位、进项目、进小区、进家庭”。 坚持廉洁文化建设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在领导班子中开展“读书思廉”、“合同保廉”和“勤廉双优”活动,把党风建设和廉洁从业要求纳入“四好班子”评选的条件,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自查自纠的主要内容。通过廉洁文化进班子,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在企业领导人员中形成了学廉、倡廉、崇廉、守廉的良好风气。 坚持廉洁文化建设与改进机关作风相结合。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机关,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廉洁型机关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机关高效廉洁运行。 坚持廉洁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开展廉洁文化进岗位活动。针对施工企业的职业特点,各级各单位层层制定了管理岗位和重要岗位从业行为规范,把廉洁从业要求融入到岗位职责之中,加强考核监督,促进了岗位保廉。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词汇,无论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上,随处都可以听到和看到“文化”这个词。例如:“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姓氏文化”等等。《辞海》、《辞源》中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周易》有所谓:“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对文化的论述。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但比中国古文献中的论述要广泛,要科学。 “文化”一词作为一个术语,大约要到19世纪中叶才形成。这以后,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语经常被看作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文化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给“什么是文化”做出了很多解释,其中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是方式论,即认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并非由遗传而得来的生活方式。这里包括了人们的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第二种是过程论,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学习和制造的工具,特别是制造定型工具的过程,这里包含了人类智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进化,强调了文化的演进性。第三种是复合论,即认为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这强调了文化的熔铸性。 本文认为文化是人化,也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成果,是一种活法,文化是人的生存样式。 2、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按照一般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各种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少有中断,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世界同期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浅谈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浅谈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企业廉洁文化作为为企业服务的一把“思想利刃”,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其极具特色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就如何认识企业廉洁文化在企业中的作用及其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并就如何发展企业廉洁文化谈几点自己见解。 (一)为什么要建设企业廉洁文化 企业廉洁文化是廉洁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念、制度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的总概括。 1、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企业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当代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通过弘扬现代社会理念和风尚,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制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有利于在中央企业进一步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 2、建设廉政文化是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廉政文化,理应与企业文化建设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3、建设廉洁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将反腐败引伸到反腐败文化的高度,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4、建设廉洁文化是适应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廉洁文化是党风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关系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发展成败。 因此,要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特别是建立起与廉洁文化相适应的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企业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从而为企业飞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企业廉洁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企业目标为目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包含了中国人对自然、对万物、对生命的哲学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的实质是注重和谐与中庸。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中庸 一、思维方式 (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化;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论和纯思辨的轻视。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 (二)直觉形象与逻辑推理 从语言、宗教开始,中国人认识事物习惯借助具体的、形象的符号,用形象来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官感知的事物入手,以直观具像的符号说明道理,用某种具体事物或直观表象表示抽象概念、思想意境。用特殊性例子直接得出普遍性结论,抽象概念均由感性词汇借喻演变而来,以阴阳五行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解释一切。中国人思维方式重形象、重体验、重直觉,但抽象逻辑思维却不够发达。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 (三)实践理性与抽象理性 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它关心的是物的功用。中国思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西方哲学则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实践理性:”正德、利用、厚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人生头等大事。在正德的基础上讲利用、厚生。重视实用技术的开发创造,只关心理论的实用价值而不作纯粹认知,从而使纯粹科学得不到重视与发展。实用目标不仅存在轻理论的问题,而且实用目标的理性近视还会模糊我们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实践原则使中国文化具有急功近利的理论近视和极强的世俗功利心态。 二、文化特点

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国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国税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国税工作的具体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廉政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省市局、县纪委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以健全完善的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为依托,以培育良好的党风政风行风为目标,运用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开展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廉政文化活动,传输廉政文化知识,陶冶廉政文化情操,培育廉政文化理念,使国税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与贴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满足国税干部文化需求、丰富国税干部精神生活、提高国税干部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国税干部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做到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2、坚持秉承传统与锐意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廉政文化成果的同时,不断融入时代的新鲜气息,对廉政文化的内涵、载体、手段等进行拓展和创新,使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形势相适应,实现廉政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 3、坚持正面宣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正面典型,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先进事迹鼓舞人,以优秀作品感染人,使廉政文化成为国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辅之以警示教育,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的成因、危害、后果等,警示国税干部校准自己的人生航向,防止腐朽文化玷污其思想和灵魂。 4、坚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深化认识、把握规律,通过制度、机制的创新、整合与完善,逐步健全廉政制度体系,并通过廉政制度对国税干部思想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构筑起自觉抵制没落、腐朽文化的制度防线。 (三)总体目标 1、进一步增强国税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和导向作用,促进国税干部“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理念不断深化,切实提高国税干部“清廉、务实、为民”的自觉性。 2、进一步浓郁国税系统的廉政文化氛围。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在全系统形成浓郁的“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文化氛围。通过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使国税干部无论在工作时间之内、还是在八小时之外,都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存在、体会到廉政文化的力量。 3、进一步提升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水平。注重廉政文化与国税文化的融合,凸显具有国税特色的廉政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以廉政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积极创建省市县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带动国税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4、进一步推动各项国税工作的全面开展。运用廉政文化这一载体,常抓不懈,以行风促党风,以党风带政风,促进依法行政,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各项国税工作的全面完成,促进国税事业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内化于心,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根基

2020党课讲稿-文化自信主题

2020党课讲稿:文化自信主题 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09大报告屡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最近几年____同志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109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华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1个国家、1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1例外遭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入影响。 ____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1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但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极可能上演1幕幕历史悲剧。” 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动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起的精神气力。而要继承好、发展好本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本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本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这就是____提出“文化自信”这1时期课题的深意所在。 2、文化自信的底气1、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过去的5年当中,我们总书记不管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出席国内活动,都大量援用古代的名言警句。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之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赤忱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 2、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 ____对革命文化1直非常重视。不管在部队视察还是到地方

调研,____1再讲要坚持用革命传统铸魂育人,大力宏扬革命精神。5年来,____曾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缅怀革命烈士,反复强调革命精神。 “理想之光不灭,信心之光不灭”。____大力提倡革命文化,就是要使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心,在成功温柔境时不自豪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低沉不动摇,走好我们这1代人的长征路。 3、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进行了几1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辩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3、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____同志这些年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讲的1个重要命题,引发了世界广泛的关注。讲好中国故事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1是讲甚么样的中国故事,2是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第1,讲好中国故事 条件是选好中国故事。好的中国故事应当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是在当代仍然充满活力的,跟世界先进文明相匹配的优秀故事。同时,我们要把落后的糟粕的故事与先进的精华的故事辨别开。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产生了许多的中国好故事,比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岳母刺字、戚继光抗倭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体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女娲补天体现责任感、使命感和“天人合1”的精神,岳飞抗金、岳母刺字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精神,戚继光抗倭是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故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还在继续创造新的好故事。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故事是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好故事,近现代的故事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是要寻求进步的,这个进步又不单单指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素质,由哪些方面组成呢?素质最直接的应该是文化,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文化稍低的人,在社会上受到的待遇显而易见。那我们在学习文化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自觉和自信的问题。 自觉,是自发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有种向往和求知欲,而自信,则表示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发言权和可以使之运用广泛,两者结合可以弘扬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标志,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觉使我们博览诗书,知识渊博,继而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心,遇人即可侃侃而谈,口吐白莲,使我们散发温润如玉的气质。 很多当代大学生常常抱怨大学的学习体制,觉得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殊不知这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颓废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当你在日上三竿之时依然懒散在软绵绵的床上,当你在夜深人静之时仍然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泡沫剧,当你在本该认真听讲汲取精神营养的课堂上低头玩手机或是呼呼大睡时,,,,,,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溜走,你也离文化自觉这种精神越来越远了,既然没有静下心来给自己的头脑充电,腹无诗书又何来的文化自信呢? 有时候我们说,很多经济产业都是靠大量的劳动力支撑,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在手里,所以常常“听命”于拥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干着吃力不讨好的活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弘扬和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所谓文化自信,小而言之,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知识、能力、品质的肯定与自信,相信他能以他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来面对一切未来不确定的挑战;大而言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人若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妄自菲薄,做事畏畏缩缩,则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必定不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永远只能望其项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极有可能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浪潮中永远被发达国家甩在身后。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着文化自身的振兴与繁荣,更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发展、前途,关系着整个名族国家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文化作用、地位的高度认同,树立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12级经管创新(2)班 王思琪 1210800522

廉洁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廉洁文化建设活动方案 廉洁文化建设活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关于加强廉洁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强教育、强化监督,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制定公司廉洁文化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解决损害企业利益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以人为本,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做到“公开、务实、清廉”。 二、总体目标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廉洁文化为传播载体,通过廉洁文化建设,增强廉政底蕴,明确廉政底线,鼓足廉政底气,使国网公司廉洁文化理念: “干事、干净”成为员工的一种思维习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高尚境界,一种自觉行为,在公司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尚廉氛围,促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三、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廉洁文化建设活动的领导,成立廉洁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曾书虎副组长: 颜日、骆日晖、刘光锋、彭中安、卢珊成员: 金志刚、谢海蓉、赵江莲、李剑、刘金华、朱大寒、杨春昌、刘志刚、贺丽琼、冯德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主任: 赵江莲副主任: 冯德峰成员: 贺丽琼、刘志刚、贺建雄四、主要内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把解决企业利益和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结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宣传反腐倡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政策以及取得的成效,宣传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宣传古今中外优秀的廉政格言警句和文艺作品;宣传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五、方法途径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公司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员工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入手,

(完整版)廉洁文化建设

廉洁文化建设,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内化于心:通过潜移默化,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一是文化上倡廉。通过在广播、局域网刊发、广播工厂廉政建设活动的动态信息及好的做法,营造“崇廉守廉、廉洁从业”的浓厚氛围。 二是活动上育廉。通过征集廉政格言警句、创建廉洁橱窗、举办廉政电子板报创作比赛,激发员工参与廉政建设的热情,搭建载体,推进廉洁文化入车间、进班组、到岗位,形成“人人思廉、人人崇廉、人人促廉”的良好局面。 三是组织上传廉。坚持党工团联动,构建大宣教的格局。党委要求:每年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都要开展廉洁主题的教育与学习;纪委坚持开展案例警示教育,组织“三管”人员“读好书、思廉政”,发廉洁短信、送廉洁贺卡,使“助廉理念进家庭”;工会组织女员工参加“珍惜亲情、远离腐败、家庭助廉、人人有责”趣味知识竞赛;团委在团员青年举办以“展示青年风采,做勤政廉政先锋”为主题的廉政电子板报创作比赛。 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多载体传播与熏陶,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外化于行:通过活动组织,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参与感,使廉洁文化指导行动。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与工作规划细化、分解为若干工作计划,具体为若干活动,从而使廉洁文化行动变为可操作性的东西。如廉洁文化建设推进计划,确定了5项重点课题:各支部纪检小组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开展廉洁文化“三进”(进班子、进岗位、进家庭)活动;开展廉政文化宣教活动等。对这些课题实行“项目运作”,明确各活

动项目的责任单位、配合单位与达成时间表。 ——固化于制:通过制度约束,增强廉洁文化的刚性。即把党风廉政的要求转化为工厂行政管理与廉政管理制度及干部的行为准则。一是根据中央党风廉政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如招议标等),将廉政的要求刚性传达;二是修订管理制度时,将廉政的要求纳入其中,从流程上予以管控、监管,将廉洁文化因子融入到各类制度、流程的建立与完善工作中,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三是根据上级要求,制定针对干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范:建立了高、中管《廉洁从业手册》填报制度,重大事项申报制度,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并纳入干部行为评价范畴;发布了中管行为准则,将廉洁从业理念融入到每个干部的思想中,转化为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客户意识的自觉行动。 据悉,2013年是我厂廉洁文化建设基础年,发布、实施廉洁文化建设推进计划是我厂在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后,继发布推进构建惩防体系工作计划之后的又一积极举措。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 从我做起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有关时政热点的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发表演讲,所以说一定会免不了出些差错,还请在坐的各位多多海涵。我演讲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从我做起”,接下来开始我的演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多更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应该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缺乏文化自信,这个国家就会缺少生命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人民走向世界的基础,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谈到文化自信,很对人都会觉得很模糊,或者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不值得自信,这是对文化本身不了解的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是有原因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被迫由封闭转为开放。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纷纷流入中国,让封闭了好几百年的中国人开了眼界,瞬间发现国外有这么多“先进”的事物,思想,让整个民族很难适应过来,就出现了不少错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的人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也有人对此顾步自封,从不过问,为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而感到自豪,少有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和别人的文化。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不够。为什么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是因为对文化调查地不够彻底,没有在充分调查下总结的结论,含水量注定是很高的。所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文化调查,对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信将无从谈起。调查文化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弄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有什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来源:《红旗文稿》15至17期今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觉醒、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回顾近9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顺应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三个高度自觉,即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1. 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状况,决定着这个社会和民族的廉政状况和水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和农村……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这为我们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本人就如何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地位认识程度不够。抓经济工作全力以赴,抓廉政工作一般应付,注重经济效益轻视廉政建设,某些领导干部存在着只要不出错就行啦的观念,导致缺乏对廉政工作的支持,等到出现问题才手忙脚乱,追悔莫及。 (二)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逼人,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一再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现象也较突出,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弄权渎职、徇私枉法、生活糜烂、腐化堕落,导致基层组织威信不高,部分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存在各种疑虑,困惑和不满情绪。 (三)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方法陈旧。教育形式单一,思想政治工作仍然以开会、读报、念文件作为主要的方式,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己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四)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每年都搞了不少的主题教育活动,但都基本属一套模式,缺乏新意,针对性不强,过于机械导致部分干部存有抵触情绪,使教育活动效果难以体现。 二、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应采取的对策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础,以五十余年的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 在当今“洋节”风靡,而传统文化却逐渐被人们淡忘。清明节还有谁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端午节谁会安静地在家包粽子呢?中秋月圆之夜,又有谁和家人一起惬意地坐在院子中,吃着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传统文化慢慢被人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社会中日益冷清,这些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无形的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因子,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阳光照透每一颗尘埃,耳边却传来了来自千年前的呼唤。是谁在吟诵:床前明月光的故乡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肠断白濒洲的思念之情;蝶恋花的爱慕之情。 破茅草屋前的杜甫含泪辛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汩罗江前的屈原“半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郁郁寡欢壮志难酬的心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薪火相传。在当今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蕴含着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

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上,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代代相传,保卫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同学们,《名侦探柯南》《海贼王》这些著名的日本动漫你们一定不陌生吧!少女时代,Exo这些韩国著名歌手组合你们一定很熟悉吧!再说到美国的好莱坞影片,贝克汉姆,梅西等运动明星你们也一定耳熟能详吧。丰富多彩的文化构成了这个美丽绚烂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外来文化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同学们你们在追逐外来文化的同时,是否忘记了,忘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汉字,忘记了瑰美华丽的诗词歌赋,忘记了古代先贤具有哲理的谆谆教诲。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无不凝结着前人的心血智慧和思想精华,无不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无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无不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几千年始终延续发展,成为维系名族成员的心里纽带,成为振奋名族精神的力量源泉,成为中华名族延绵不绝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灵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也甚少。2005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

公司廉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廉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廉洁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现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企业廉洁文化,是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先进的企业廉洁文化为核心,以科学的企业廉洁制度为基础,以健全的企业廉洁文化阵地和丰富的企业廉洁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一种先进企业文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 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我公司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党中央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大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用廉洁的理念武装党员干部、教育职工群众,从而促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职工队伍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形成清正廉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企业氛围,进而促进我公司的持续有效较快协调发展。 二、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按照处纪委的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推进阶段 制定计划,丰富载体,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制度建设,着

力普及廉政知识,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及全体职工的道德素质和廉洁意识。 第二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积极发现、培育、树立廉洁文化建设先进典型,总结成果,巩固成绩,基本形成与我公司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廉洁文化体系。 三、廉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廉洁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重要载体,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运用文化的力量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一种新尝试。为了把廉洁文化建设抓好、抓实,根据处纪委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公司班子决定以开展“廉洁文化进班子、进岗位、进家庭”活动为载体,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一)廉洁文化进班子,领导争做廉洁表率 企业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是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进入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成员做到“四个带头”,确保廉洁文化进班子。一是带头树立廉洁观念。把廉洁自率作为班子学习和自学的一个重要专题,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廉洁奉公为荣的观念。二是带头营造廉洁氛围。班子成员带头宣讲廉洁文化,亲自研究部署本单位廉洁文化建设工作。三是带头参加廉洁文化活动。带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四是带头廉洁自率。班子成员不仅管好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执行有关规定,而且要坚持党性,敢抓敢管,带头同腐败现象做斗争。 (二)廉洁文化进岗位,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1、加强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尤其是党员干部和经营管理重要岗位人员的教育是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重头戏。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点滴体会 金良铸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个重要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决议》中说,“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理解,所谓的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的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文化充分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决定》有五个闪光的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

中国文化精神与使命

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使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熙国课程内容: 文化是一个大话题也是热话题 简述三件大事: 1、2004 农历甲申年《甲申文化宣言》:世纪之交,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 王蒙,许嘉璐,杨振宁,季羡林 官方既没表态拥护,冷处理,个人理解:学者民间官方对中国文化是犹豫的举棋不定 2、2011年1月11日天安门广场东北角,竖起孔子像,整整100天,树立与撤退,对中国文化态度不明朗,纠结的态度,与毛主席遥遥相对,分别代表反文化传统的人和拥护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当西方文化遭遇中国文化会如何 3、2011年年底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炙手可热;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精神 一、文化本质与内涵 1)什么是文化, 人文: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刘向《说苑》,圣人之知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 “化”最早见于金文,化生,变革和造化 朱方圃:化像人一正一倒之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家园(十八大) 中国文化,教化,与西方文化不同 黑格尔,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像一座庞大的庙宇没有神像。 一个人需要精神的家,物质的家 文化是识别码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仁义礼智信 狭义的文化,仅仅指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所讲的文化的内涵,最初只停留在精神生产的层面 2)文化的内容与载体 学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程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 文明不等于文化 文明史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化的本质是思想 思想对象化——器物文明 对象化在人们行为中便体现为行为文化 制度文明 器物,行为,制度等文明的载体,他们本身不是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