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 甲状腺与乳腺疾病之间的关系早在1896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考虑到两种疾病发病均以女性为主,且同时受到下丘脑---垂体---腺体轴调控的事实,研究两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碘、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等在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两者关系机制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与乳腺之间的关系早在19世纪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896年Beatson就尝试利用甲状腺的提取物治疗乳腺癌。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指出,甲状腺功能障碍与乳腺癌之间存在联系,但也有众多研究表明两者并无联系。Sarlis等在2002年回顾了既往发表的有关甲状腺和乳腺关系的文章,指出既往有关甲状腺与乳腺关系的结论可能是由选择性偏倚所造成的。到目前为止,甲状腺和乳腺之间有无联系、通过何种途径发生联系尚无明确的结论。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先后罹患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患者并不少见。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甲状腺癌及乳腺癌发病都以女性为主,且两者同时受到下丘脑一垂体一腺体轴调控。考虑到上述两者都是严重危害人类健的疾病,研究两者的关系对进一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近年来关于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1 碘碘作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TH)的原料,在维持甲状腺生理功能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但除了甲状腺之外,唾液腺、胃肠道黏膜以及哺乳期乳腺等器官也有吸收碘的能力,这种吸收是通过钠碘转运体(NIS)来完成的。NIS eDNA的克隆成功证实了NIS作为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在甲状腺、唾液腺及哺乳期乳腺组织中有着丰富的表达j。Tazebay等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了内源性NIS的表达,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细胞缺碘的代偿性反应。1.1 碘与甲状腺癌碘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1935年,Hellwing L5 在低碘喂养的大鼠中成功诱导出甲状腺癌后,碘缺乏被广泛认为是促进甲状腺癌发生的因素之一。随后Maier等的基础研究证实,低碘能导致甲状腺细胞DNA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体外碘的补充能够诱导甲状腺细胞的凋亡,甚至抑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并促进其凋亡卜。目前认为,碘可能通过阻止正常细胞的恶变及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方式来抑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生。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碘摄人增加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高碘摄人地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比例也有所提高,提示碘对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作用并不单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1.

2 碘与乳腺癌某些良性的乳腺病变如导管增生、周期性的乳腺胀痛等被认为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J。碘摄人缺乏的小鼠,持续雌激素(estro—gen,ER)喂养可导致乳腺发生类似良性乳腺病变的病理改变,而对于已有上述病变的小鼠,碘的补充可逆转上述病理改变¨。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生育及哺乳对于乳腺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生育和哺乳过程中乳腺组织的再分化有关。同时,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乳腺组织明显增加了对碘的吸收,并同时发生了腺体的再分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过程中乳腺组织碘吸收的位置正好是乳腺癌高发的位置。因此有理由认为,生育及哺乳期对于乳腺的保护作用可能源自于同期乳腺组织对于碘的吸收,增加的碘的吸收可能在乳腺组织的再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药物诱导的乳腺癌鼠模型中,补充碘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发展。Aceves等¨也证实了碘的这种抗肿瘤作用。1.

3 碘的作用机制尽管仍存在争议,碘作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素最重要的成分,可能对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保护作用。碘的不足可能是上述两者发生病理改变的潜在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碘可能是通过与不饱和脂肪酸共价结合形成碘脂的方式来发挥此种促凋亡和抗氧化作用¨Dohan等¨利用药物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活性后,发现I一失去了促凋亡的作用。Garcia—Solis等也在药物诱导的大鼠乳腺癌模型中发现,I一要发挥抗肿瘤作用需要乳腺组织特异的乳过氧化物酶(1actoperoxidase,LPO)功能的完整性。这暗示碘的这种抗肿瘤机制是通过I,而不是I一来发挥作用的。Arroyo

—Helguera等¨发现在N一甲基一N一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导的

肿瘤模型中,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1 的含量较正常组织增高了4倍,当补充了I,后,碘代内酯f6一iodolactone,6一IL)的含量是正常组织的l0倍。在人MCF一7乳腺癌细胞系的试验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6一IL是AA在体内碘化后的衍生物,其下游分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控制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重要转录因子。AA被认为是PPAR的内源性配体,而其碘化产物6一IL对于PPAR的亲和力是AA的6倍。因此考虑I,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6一IL等碘脂,最终作用于PPAR产生的。对于I,的抗肿瘤机制,Arroyo —Helguera等提出了一个假设:在肿瘤细胞中,低浓度时I,与AA结合,形成6一IL 进一步激活PPAR。PPAR的活化上调了p53、p21和Bax等,进而通过Bax/caspase依赖的途径促进细胞凋亡。而高浓度时I,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相似的作用,但其促进凋亡的机制并不依赖caspase,而是通过AIF及PARP1的活化来实现。

2 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receptor,TR) TH是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的内分泌激素,能够影响细胞的代谢,并通过TR Or.5~ITR B实现其对人类生长和大脑发育的促进作用。T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当其与TH结合后,发生构象的改变,与靶基因的调节区结合,起到转录因子的作用,调节目标基因的表达。2,1 TH功能与肿瘤早在1896年,Beatson?就提出利用甲状腺提取物治疗乳腺癌的设想。随后众多研究结果也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与乳腺癌存在着某些联系。Smythd等¨ 发现乳腺癌患者甲状腺体积更大,也有研究表明,乳腺癌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乳腺癌患者TPO 阳性的比例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另一方面,乳腺癌患者TPO的出现可能提示预后更好,这可能与乳腺癌引起的免疫反应同样作用于甲状腺组织有关。但荷兰的一项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与乳腺癌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绝经后的妇女,甲状腺功能降低可能提高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J。Marti—Flez—Iglesias等¨认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在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双重的作用。在该试验中,乳腺癌细胞在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小鼠体内生长变缓,但更易发生浸润和转移,而这一作用是独立于TR 存在的,可能是通过TH 作用于基质细胞进而影响肿瘤细胞实现的。2.2 TIL通路与肿瘤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除了核受体外,TR能够通过蛋白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调节细胞的增生和恶变,TR的这一作用被称为非基因受体作用,并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1)B—catenin/Wnt 途径:最近有研究发现TR p 1能与p—catenin发生稳定的结合,能避免catenin的降解。当TH与TR结合后,导致TR构象改变,使B—catenin与TR发生解离并最终导致catenin的降解。因此当TH缺乏时,TR能与B—catenin持续结合,稳定p—catenin的活性,使其在胞内大量聚集,进而介导Wnt促进下游一系列的基因表达。由于TH结合位点突变的TR不能与TH结合,因此也能保护catenin不被降解,同样导致下游癌基因的持续激活¨。(2)PI3K/Akt途径:TR 13可以与PI3K的SH2区域结合,使其磷酸化,进而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突变的TR B与PI3K 结合后,持续地激活蛋白激酶Akt,进而介导肿瘤的增殖和转移。(3)Ras途径:Ras/Erk/Rsk是引起CyclinD1在肿瘤细胞高表达的主要通路,TR 能通过与CyclinD1结合,阻断其被上述蛋白激酶磷酸化进而抑制下一步的细胞活化,TR的突变则能导致Ras途径的持续活化_2 。基础研究发现的机制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Guigon等¨发现TR的突变会通过catenin途径造成小鼠甲状腺细胞的增生,并促进肿瘤的形成。Kim等也发现突变的TR能通过激活PI3K途径促进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形成。除甲状腺癌外,TR 表达的下降或者基因的突变在其他很多恶性肿瘤中也非常常见,尤其是肝脏和乳腺的恶性肿瘤。Martinez—Iglesias 等将TR p重新引入TR B表达缺失的肝癌及乳腺癌细胞内,

发现两种肿瘤细胞均发生了明显的退缩,局部的间质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并对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上述机制和体外实验表明,甲状腺功能与TR功能的异常可能影响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尽管许多研究都发现TH与人类肿瘤存在着某种联系,越来越多的数据也说明甲状腺功能低下确实能促进肿瘤的形成、发展和转移。但

也有研究表明,在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中,乳腺癌的发生率更低,并且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也有人认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各方不同的观点也预示着甲状腺功能与肿瘤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3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上海市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从2002年的3.34/10万上升至2006年的6.79/10万。这可能与放射线的过度接触、检查手段的进步、健康意识的提高及碘盐的长期摄人有关。国外的资料也有类似结果,全民补碘计划实施后冰岛、夏威夷等地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瑞典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这些结果与基础研究存在着一些矛盾,在实验室中发现,低碘环境的细胞更容易诱发甲状腺癌,而碘的补充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有学者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假设,过高或过低的碘摄人量都可能诱发甲状腺癌_2 。与西方国家相比,日本的乳腺癌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13本人平均每13碘摄人量(5 280 I,z g/d)远远高于西方国家(209 g/d)。但近期的数据显示,日本乳腺癌的发病率正逐步升高,可能与13本的饮食习惯逐渐西方化有关。一项针对夏威夷的13籍移民乳腺癌发病率的统计也显示,这些移民下一代的乳腺癌发病率逐渐向美国白人乳腺癌的发病率靠拢。上述流行病学调查也支持碘的摄人对预防乳腺癌有保护作用。一项包含299 828例乳腺癌以及23 08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调查发现,对于先发乳腺癌患者,年龄校正的甲状腺癌患者为1 14.7例,而实际甲状腺癌患者为1 13例,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0.99(95%CI:0.81~1.i8)。而对于先发甲状腺癌患者,年龄校正的乳腺癌患者为213.9例,而实际乳腺癌发病人数为252例,RR为1.18(95%CI:1.O4~1.33)。进一步根据年龄分层,甲状腺癌初诊年龄位于20~49岁的患者再患乳腺癌的危险最大,RR为1.42(95%CI:1.19~1.62)。结果显示对于初发甲状腺癌的年轻女性,今后再发生乳腺癌的可能性高于正常女性。M.D.Ander—son癌症中心统计了1944年至1997年41 686例乳腺癌患者及3 662例甲状腺癌患者,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先发甲状腺癌患者再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较正常人群增高3o。尽管此项大样本的调查揭示了甲状腺恶性肿瘤与乳腺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目前尚缺乏类似研究结果证实其观点,而且上述结论的产生可能受偏倚或混杂因素的影响。例如西方国家广泛开展的放射性碘治疗(radioaetive iodine,RAI)可能与先发甲状腺癌再发乳腺癌的发病率升高有关。而此项研究中,由于多数患者RAI的资料缺失,因此,并未排除RAI治疗对乳腺癌发病率升高的影响。由于碘在维持乳腺组织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哺乳期乳腺组织及病理状态的乳腺组织存在NIS的高表达和碘的高吸收,这被认为是组织缺碘的一种表现。因此在RAI治疗过程中,乳腺组织吸收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而且碘吸收量高的部位往往是有病变的乳腺组织,放射线更易诱发肿瘤的产生。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经RAI治疗的甲亢患者发生乳腺癌的RR为1.9 。4 其他甲状腺癌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碘、年龄和自身抗体都在恶性肿瘤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甲状腺恶性肿瘤好发于女性,使人们开始思考性激素是否与甲状腺癌变有联系。Yoo等研究发现,ER代谢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Smyth等¨发现乳腺癌患者的甲状腺体积较正常人群大,揭示某种因素可能刺激甲状腺的生长。基础研究也发现较正常组织而言,ER、孕激素(progestogen,PR)在甲状腺恶性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升高。Zeng等认为ER能够通过ERK途径,促进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增生,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的研

究证实。另一方面ER、PR和TR一样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与配体结合后可以与相应的DNA 片段结合,起到转录因子的作用。与此同时,ER和PR也同样能够通过调节下游信号传导通路来发挥非基因受体的作用。Hall等发现T3H?u增强雌二醇促进乳腺癌细胞增生的作用,尽管与ER相比活性较低,但T3能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反应元件,进而介导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在碘的吸收、TH、性激素方面,甲状腺癌和乳腺癌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共通点。导致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因素,如低

碘、低甲状腺功能同样也能作用于乳腺并产生相似的作用。这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虽然有关甲状腺癌和乳腺癌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或何种联系目前仍有争议,但对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探讨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分析

探讨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2T09:56:42.2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6期作者:郑彩云[导读] 可改善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减少低钙血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的发生率。 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90例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全面护理干预组45例,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全面护理干预组予全面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满意比率;术后住院平均日数;护理前后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钙血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的发生率。结果:全面护理干预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全面护理干预组术后住院平均日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全面护理干预组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全面护理干预组低钙血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者实施全面的术后护理效果好,可改善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减少低钙血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的发生率。 关键词: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analysi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thyroid cancer after operation.Methods:Ninety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thyroid can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June 2018 were selected.The envelope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45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45 cases i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whil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re.The satisfaction ratio,averag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after operation,subjective anxiety score,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incidence of hypocalcemia,subcutaneous effusion and necrosis of skin flap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average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subjective scores of anxiety and visual analogue scores of pain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were similar(P > 0.05);the subjective scores of anxiety and visual analogue scores of pain i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 incidence of hypocalcemia,subcutaneous effusion and skin flap necrosis i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Comprehensive post-operative nursing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thyroid cancer is effective.It can improve the subjective anxiety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ypocalcemia,subcutaneous effusion and skin flap necrosis. [Key words]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thyroid cancer;Postoperative nursing 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手术中可出现一定的并发症,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护理,可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不利于术后康复[1-2]。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90例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信封方法分對照组45例和全面护理干预组45例,分析了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90例乳腺癌并发甲状腺癌患者,信封方法分对照组45例和全面护理干预组45例,全面护理干预组男、女例数33例和12例。年龄21-78岁,平均(46.24±2.68)岁。其中,左侧乳腺肿块有24例,右侧乳腺肿块21例。对照组男、女例数31例和14例。年龄21-76岁,平均(46.48±2.34)岁。其中,左侧乳腺肿块有25例,右侧乳腺肿块2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 1.2方法 对照组予护理常规,全面护理干预组予全面的术后护理。①病情密切观察,术后6h实施去枕平卧,体位改变时需要保持颈水平位置。抬高患侧肢体改善静脉回流。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等进行监测,及时处理窒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每小时对引流管进行挤压,保持引流通畅。对引流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引流液体颜色和引流液性质。听患者声音,若有声音嘶哑可能有喉返神经损伤,需要及时处理。鼓励患者有效咳痰,预防肺部感染。②胸部皮瓣护理。术后给予绷带加压包扎胸部伤口减少积液的发生。妥善进行引流管固定,观察敷料松紧度和是否干燥,有异常需要及时换药。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避免引流管堵塞、反折等导致皮下积液而影响愈合。③患侧肢体护理。给予患侧肢体护理,加强功能锻炼,术后可给予垫高患肢,术后第一天知道患者进行双手握紧和放松,并进行屈腕运动和前臂伸屈运动等。④疼痛护理。术后对于明显疼痛的患者需要在非药物护理的基础上借助镇痛泵等镇痛方式缓解疼痛。⑤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其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并积极配合术后的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比率;术后住院平均日数;护理前后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20分表示无焦虑,80分严重焦虑,分值越低则焦虑程度越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分表示无疼痛,10分剧烈疼痛,分值越低则疼痛程度越低);低钙血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软件统计,检验方式有卡方和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满意比率对比 全面护理干预组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护理前后术后患者焦虑主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

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2019年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HER2 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有135 万妇女发生乳腺癌,约33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近年来我国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明显。约20%-25%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HER2+乳腺癌患者预后差,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期短[2-3]。HER2 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HER1,HER2,HER3,HER4)中4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 和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生长、活化和增殖过程。针对乳腺癌以HER2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予以综述如下。 1 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是人源化的重组抗HER-2单克隆抗体,95% 来自人和5% 来自鼠的IgG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作用于HER-2的细胞外受体,通过降低细胞膜HER-2蛋白浓度、阻断HE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加速HER-2受体蛋白降解、参与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以及通过ADCC诱

导机体杀死肿瘤细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作为针对HER-2靶点设计的首个分子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由此展开。目前曲妥珠单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解救治疗[4]。 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从单药治疗到联合化疗均显示良好疗效。单一药物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其作为一线药物的有效率为26%,HER-2(3+)患者有效率为35%[4];作为二、三线药物总有效率为15%,其中HER-2(3+)患者有效率为18%,且曲妥珠单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5]。曲妥珠单抗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也可明显提高疗效,体外实验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曲妥珠单抗与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联用的有效率为24%~86%[6]。紫杉类中加入曲妥珠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率 和生存期[7],相关实验证实联合治疗与单药化疗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临床常将曲妥珠单抗与一种化疗药联用,有关两种化疗药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的实验表明含曲妥珠单抗的三药联合较两 药联合方案略有优势[6]。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也可以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30156.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乳腺癌患者再发甲状腺癌临床分析_朱斌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3月第26卷第6期· 91 · 2.3 两组产妇剖宫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剖宫产例数和分娩期间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剖宫产、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 620, n (%)〕组 别 剖宫产不良事件对照组197(31.8)113(18.2)观察组 48( 7.7)c 14( 2.3)c 与对照组比较,c P < 0.05 2.4 两组产妇产后2 h 出血量比较 对照组产后2 h 共出血(343.95 ± 65.08)mL ,观察组产后共出血(274.16 ± 49.50)mL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 论 导乐分娩提倡回归自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提倡自由体位,通过试产过程中不同的体位变化,对纠正异常的胎方位有帮助,从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应用全程人性化导乐分娩模式对产妇实施分娩干预,能够使产程观察的 完整性和连续性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助产士在实际工作中的责任心明显增强[6]。完全一对一模式下的助产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产妇推托给下一班的情况出现,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医疗纠纷,同时又能够从一个产妇的产程中,充分体现助产士的工作质量, 产妇在围产期得到全面照顾的同时,产程能够得到更加严密的观察和处理,使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参考文献〕 〔1〕 王翠兰,吴玉珠.导乐式分娩与自然分娩过程几项生物指标 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7):95-96 〔2〕 吕安翠,尹秀玲,田霞.导乐陪伴分娩50例临床观察〔J 〕. 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6):799-800 〔3〕 王春英,王耕.一对一全程责任制导乐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实用护理杂,2003,19(10):35-36 〔4〕 梁红,钱序,梁霁.医护人员对产科干预认识现状的定性 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8-10 〔5〕 赵玉芳,何仲,薄海欣.影响无剖宫产指征孕妇选择分娩 方式因素的调查分析〔J 〕.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35-36 〔6〕 李燕玲,牛刚.剖析剖宫产率与剖宫产指征的变化〔J 〕. 黑龙江医学,2005,29(8):571-573 〔文章编号〕 1007-0893(2016)06-0091-02 DOI :10.16458/https://www.360docs.net/doc/7f6630156.html,ki.1007-0893.2016.06.047 乳腺癌患者再发甲状腺癌临床分析 朱 斌 (京山县人民医院,湖北 京山 431899) 〔摘 要〕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再发甲状腺癌的潜在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积极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4月-2012年5月12例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对12例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并排除系乳腺癌转移;检测结果显示,4例甲状腺癌雌激素受体阳性,8例甲状腺癌雌激素受体阴性。结论:对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首先要对甲状腺进行常规检查,雌激素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雌激素可能成为治疗雌激素受体阳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新型疗法。〔关键词〕 乳腺癌;甲状腺癌;手术治疗;雌激素受体〔中图分类号〕 R 737.9;R 736.1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 2016-02-04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在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发病率达到7 % ~ 10 %。乳腺癌主要发病人群为女性,发病率仅列居子宫癌之后,给妇女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患者患乳腺癌后,会提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生率,增加治疗难度。研究[1]指出,治疗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患者,通过应用手术切除法,可显著提 高治疗有效率。本次研究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乳腺癌再发甲状腺癌患者为本院2009年4月-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乳腺癌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 作者:王希龙, 邱文秀, 贾中明, 韩勇, 张国强, 董新军 作者单位:王希龙,贾中明,韩勇,张国强(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邱文秀(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无棣医院手术室), 董新军(256603,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肿瘤科) 刊名: 中国综合临床 英文刊名: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a 年,卷(期):2012,28(8)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14条) 1.唐中华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06) 2.李金锋;徐光炜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06) 3.杜勇;沈天真;陈克敏乳腺癌的影像学检测[期刊论文]-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94(03) 4.张超;蒋宏传舒怡乳腺诊断仪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9) 5.程天军;赵辉彩超联合钼靶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16) 6.Cosgrove DO;Kedar RP;Bamber JC Breast diseases:color Doppler U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1993(01) 7.王玉兰;邱玉军;孙丽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18) 8.Jonsson H;Larsson LG;Lenner P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with mammography in the first screening round in relation to expected incidenc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外文期刊] 2003(01) 9.Sehgal CM;Arger PH;Rowling SE Quantitative vascularity of breast nasses by Doppler imaging:regional variations and diagnostic implications 2000(07) 10.Tozaki M;Toi M;Miyamoto Y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correlation of Doppler spectral parameters with tumor angiogenesis and histologic growth pattern 2000(09) 11.Buadu LD;Murakami J;Murayama S Colour Doppler sonography of breast masses:a multiparameter analysis 1997(12) 12.Stavros AT;Thickman D;Rapp CL Solid breast nodules:use of sonograph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外文期刊] 1995(01) 13.Bassett LW Mammographic analysis of calcifications 1992(01) 14.荣雪余;姜玉新超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外文期刊] 2000(05) 引证文献(6条) 1.宋树玺.朴瑛.刘兆喆.丁震宇.韩雅玲.谢晓冬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三方调查可行性研究[期刊论文]-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4(3) 2.姚永洪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及Ki67的表达[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6) 3.钱秀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 2013(12) 4.蒋学英乳腺疑难肿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13(24) 5.蒋晓春乳腺超声图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乳腺检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13(8) 6.刘俊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56例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12)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现状 秦露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现状秦露 发表时间:2017-06-15T15:03:47.1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作者:秦露唐雪莲 [导读]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发病例数急剧增加,目前跻身于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5位。 (荆州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外科手术依然是甲状腺癌尤其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内分泌治疗被认为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其不仅可以防止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而且能降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癌;乳头状;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10年来发病例数急剧增加,目前跻身于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5位。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几乎占全部甲状腺癌的90%,包括乳头状癌( 85%) 、滤泡状癌 (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促甲状腺素(TSH)抑制治疗能够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危险,另有学者认为几乎所有的DTC都是依赖TSH的,应尽可能完全抑制内源性的TSH分泌,这样对预防癌复发有一定意义[1]。 1DTC TSH抑制内分泌治疗的生物学基础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主要依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自身调节系统,垂体前叶分泌的TSH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当血中甲状腺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负反馈抑制垂体分泌TSH,使甲状腺素合成与分泌减少。普遍认为TSH在甲状腺的发育中起主要作用,当TSH缺乏时,甲状腺体积缩小,而持续给予TSH时将使甲状腺重量增加,正常人血 TSH的测定值为0.5~ 4.5m u/L 。研究发现甲状腺肿瘤细胞存在TSH受体,TSH与癌细胞表面TSH受体结合,通过CAMP信号通路调节甲状腺特异基因甲状腺球蛋白(Tg)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及钠碘转运酶等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增生分化。故通过甲状腺素抑制垂体产生TSH,可以降低血中TSH浓度,抑制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生长,预防甲状腺癌的复发或者促使转移灶缩小。 2 TSH抑制治疗及其目标值 TSH抑制治疗更多地应用于一开始就被诊断为有高复发风险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而对于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来说,复发风险的高低对TSH抑制治疗无明显影响。有数据表明,特别是在高危组甲状腺癌患者中,抑制性TSH治疗可使患者肿瘤复发率和相关死亡率明显降低。欧洲肿瘤内科学会2012年关于甲状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也证实,TSH抑制治疗对具高危因素的甲状腺癌患者有明显疗效,而对低危患者效果不明显。尽管现在有较多关于TSH抑制治疗DTC的临床指南,但TSH抑制程度却仍未达成共识。2009年美国甲状腺协会建议,高危组且肿瘤持续存在的患者,TSH抑制到 <0.1mu/l,高危组的无瘤生存者,建议抑制 tsh在0.1~0.5mU /L ,5-10年初治低危组和无瘤生存低,危组患者建议TSH于正常低限(0.1~0.5mU /L) ,201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建议:低危组患者初治治疗后给予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尽量维持血清TSH在正常低限。而对于高危组患者,连续使用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3—5年甚至更长时间,使血清TSH< 0.1mU /L ,极大程度地抑制了甲状腺癌的复发并降低了死亡率[1]。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的甲状腺癌治疗指南中TSH抑制治疗描述地更加详细,指南建议如有明确残余病灶或有高复发因素的患者,TSH需被抑制在0.1mU /L以下,无瘤生存低复发风险的患者,TSH只需抑制在正常值低限即可。但对于生物化学检查阳性,未见形态学肿瘤证据的低危患者(如血清Tg阳性、影像检查阴性) ,TSH需抑制在0.1~0.5mU /L[2] 。 3 常用的甲状腺素及其用量用法 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中建议使用L-T4,对已实施甲状腺全切术的DTC患者来说,抑制治疗的L-T4最终剂量的确定有赖于血清TSH的监测。在L-T4剂量的调整阶段,应在治疗起始后或改变药物剂量后4周左右检测血清TSH,抑制或替代剂量达足量之后 3~6个月再测 TSH;此后每6个月至 1年测TSH,或根据临床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甲状腺片中甲状腺激素的量和T3/T4的比例不稳定,可能带来TSH波动,因此不宜用来长期抑制治疗。但当足量L-T4无法抑制TSH时,可考虑联合应用甲状腺片。有研究表明,单独用L-T4进行TSH抑制治疗时,血清FT4升高,出现高T4血症,而 TT3和FT4则在正常范围或降低, 单独使用甲状腺片时,易发生高 T3血症,而高T4血症发生率较低。血清中的 T4全部来自甲状腺的分泌,20%的 T4由甲状腺直接分泌,其余80%由T4转化而来[2]。甲状腺切除后的患者要求有更高的T4水平才可以达到组织需求相应的 T3水平。而高F4 水平易引发心血管不良反应,老年人尤甚。此时联用 L-T4 和甲状腺片,可以获得满意的替代治疗。两者替换剂量:40m g甲状腺片 =60ug L-T4。 4 TSH抑制治疗后Tg的监测 Tg由甲状腺合成,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前体蛋白,是判断患者体内是否残留功能性甲状腺组织的重要标志物。国外研究证实,DTC 可合成或分泌Tg,监测血清中Tg水平是有效监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有无残留病灶或复发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接受甲状腺全切术和放射性碘治疗的患者,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研究表明,Tg水平> 2ng/ml 应考虑有复发和转移。由于TSH是最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当停止TSH抑制治疗时,通过甲状腺素撤退可明显提高Tg检测的敏感性。但由于甲状腺素体内的蓄积作用,一般需停4周左右。这对于高危患者极其不利,可增加其复发率。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也会引起昏睡、虚弱、肌痛及情绪不稳等不良反应。当TSH抑制治疗时,尤其是长期使用超生理剂量甲状腺素,可出现亚临床甲亢症状,极易引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可引起静息心动过速、心肌重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增大、舒张和(或) 收缩功能失调等,加重心脏负荷和心肌缺血(老年人尤甚) ,引发或加重心律紊乱,特别是心房颤动,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导致患者心血管病相关事件住院和死亡风险增高[3]。 2012年中国甲状腺结节和DTC诊治指南指出,对于TSH<0.1mu/L或TSH0.1~0.5mU /L合并心脏病或甲亢的患者,应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而绝经后女性在进行TSH抑制治疗时,为减少骨折的发生率,需接受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确保1000m g/d钙摄入,补充400~800U/d维生素D。对于TSH抑制治疗前或治疗期间达到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者,维生素 D应增至800-1200U/d,并酌情联合其他干预治疗药物。 5 结语 对于DTC术后患者,应实施内分泌治疗。高危组患者行TSH抑制治疗时应使TSH被抑制<0.1mU /L,低危组患者只需抑制在正常下限即可,在TSH抑制治疗期间,应定时监测Tg和TgAb,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由于个体对L-T4的反应效应不同,对内分泌治疗后所引起的亚临床甲亢不良反应耐受及反应不同,故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详细的L-T4使用剂量表,剂量的调整仍依靠个体TSH抑制治疗后定期的TSH、Tg等的监测,必要时联用甲状腺片。因此,DTC患者术后的内分泌个体化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佳峰葛明华分化型甲状腺癌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策略及进展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673-4106 2012年 36卷 5期, 288-291

乳腺癌和甲状腺癌之间竟有这种关系!教学文案

乳腺癌和甲状腺癌之间竟有这种关系! 实锤一:2018年初,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全国女性发病率中排名第一位;甲状腺癌在全国女性发病率中排名第四位。 实锤二: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于内分泌学会2015年年会(ENDO2015)上发布的一项数据库分析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乳腺癌生存者发生原发性甲状腺癌的风险有所提高;发生甲状腺癌的乳腺癌患者更为年轻,其乳腺肿瘤体积更小,更具侵袭性;乳腺癌患者更长的射线暴露时间,或是对乳腺癌患者更加紧密的监测随访,在患者甲状腺癌风险增加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实锤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电离辐射、碘摄入过量、雌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负性社会心理因素、遗传等都可能促进甲状腺癌发病率。而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也有自身免疫、雌激素、心理因素等,与甲状腺癌发生的诱因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也就是说,发生乳腺癌的诱因也可能导致甲状腺的发生。 实锤四:另有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比普通人群患甲状腺癌的风险高55%,甲状腺癌患者比普通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高18%。 乳腺癌患者为何容易得甲状腺癌? 1、甲状腺和乳腺共同受下丘脑-垂体-腺体轴的调控,其激素间的交互影响可能是二者并发的原因之一。雌激素可影响甲状腺的生长,促进垂体释放TSH(促甲状腺激素),当血清雌激素水平升高时,TSH水平也升高。而甲状腺癌组织检测中也发现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此外,雌激素的长期刺激也是乳腺癌的发病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甲状腺癌与乳腺癌的病因学因素有着共同之处。 2、有研究者认为,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容易“双管齐下”,可能与乳腺癌和甲状腺组织上皮细胞毛对碘的主动转运机制有关。

中国甲状腺癌诊治的发展方向

中国甲状腺癌诊治的发展方向 导读我国甲状腺癌诊治的发展方向 我国甲状腺癌诊治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快速攀升,甲状腺癌已经迈进最常见恶性肿瘤行列并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国内外的资料显示,从事甲状腺外科的医师数量近10 年来明显增加,但甲状腺癌的生存率除早期癌外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许多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或者未分化癌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数十年前,国内专家更多强调外科术式的选择与应用,并形成较长时间的学术讨论与争鸣。而近年来学术思想的统一和创新发展已势不可挡,主体呈现显著的良性循环态势。通过专业同仁的不断努力,以往争论较多的外科治疗已逐渐趋于统一化、规范化,但目前我国从事甲状腺癌诊疗人员数目庞多,其学术背景和临床经验参差不齐,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仍然存在认识不足,从而造成治疗欠规范,如治疗不足、过度治疗以及外科术式掌握不正确,同时包括整体诊断(术前、术中和术后) 的不精准,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 理念受条件限制无法实施等诸多现象和问题。 如何科学、合理地面对患病率急剧攀升、微小癌权重增加、MDT 理念不断深化等快速涌现的专科形势,是我们目前面

临的重大学科问题,也是专业同仁努力的方向,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有义务和责任团结联合其他专业学会学组一道,共同将最新的甲状腺癌诊治理念推广到全国,带动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医院此领域的共同发展,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甲状腺癌防治事业发扬光大,开启甲状腺癌临床诊治的专业新纪元。 甲状腺癌诊治进展 目前甲状腺癌的诊断已经由最初的触诊逐渐过渡到影像学诊断甚至分子病理诊断,这是以后甲状腺癌诊断方法的必然发展趋势。 治疗亦由最早的单纯手术切除逐渐过渡到外科手术、内分泌抑制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甚至靶向治疗相结合的MDT 模式。外科治疗仍占甲状腺癌治疗的较高权重,已在理念以及技术和器械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外科理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甲状腺外科的规范化治疗上,而外科技术及器械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甲状腺癌治疗的效果。对于一些晚期不能外科手术的患者,一些新型的分子靶向药物也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孕育而生,并为晚期甲状腺癌的内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肿瘤头颈外科医生联合普通外科、耳鼻咽喉外科医师,尤其是核医学、内分泌、影像医学、病理学、流行病以及分子诊断专家们的共同加入,使国内甲状腺癌诊疗进入了一个的新时代。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体现在2010 年国内专家制定了中

专家讲座-郑泽霖-甲状腺癌治疗现状

·专家讲座· 甲状腺癌治疗现状 郑泽霖孙辉盖保东 130031 长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外科 1甲状腺疾病的构成比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56年至1992年的37年间,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疾病7 964例,中日联谊医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院)1961年至2000年的39年间,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疾病10 050例。两组数据在疾病构成比上的区别较大,见表1。 表1 上海和长春地区甲状腺标本构成比 类型上海长春 例数 % 例数 % 发育异常 甲状舌管囊肿 甲状舌管瘘 异位甲状腺 甲状腺囊肿 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纤维甲状腺炎 结核甲状腺炎 无法分类 甲状腺肿 单纯性甲状腺肿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瘤 滤泡性甲状腺瘤 乳头状甲状腺瘤癌局切后正常甲状腺123 115 ? 8 609 299 40 208 13 2 36 1416 109 1307 254 3505 3489 16 161 0.2 7.6 3.8 17.8 3.2 44.0 2.0 39 30 9 ? 169 467 3 129 327 5 3 4540 87 4453 140 3622 3605 17 90 0.4 1.7 4.6 45.2 1.4 36.0 0.9 甲状腺癌 乳头状癌 滤泡性癌 髓样癌 未分化癌 鳞细胞癌其他恶性肿瘤其他 合计1573 1331 118 81 32 11 24 7964 19.8 0.3 100.0 955 592 238 38 51 36 17 11 10050 9.5 0.2 0.1 100.0

乳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杀基因疗法的出现,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 乳腺癌自杀基因基因疗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是继手术、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之后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的治疗模式相比,有更好的靶向性、针对性,更适于对乳癌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分子病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乳腺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某些靶向药物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杀基因(suicide gene)疗法的出现,为乳腺 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和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自杀基因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 自杀基因是指能将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物质的基因。转入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可以被前药的有毒代谢产物选择性破坏。旁观者效应是另一作用机制,是指除了破坏这些整合了自杀基因的肿瘤细胞外,自杀基因对邻近的未被转染的肿瘤细胞也有破坏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该治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自杀基因疗法的机制直接杀伤作用即转染了前药转换酶基 因的肿瘤细胞能将前药转变成细胞毒药物,从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1986年Moolten应用逆转录病毒将TK基因导 入肿瘤细胞,被转导的肿瘤细胞(TK+)对丙氧鸟苷(GCV)高度敏感。GCV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在TK作用下形成 一磷酸丙氧鸟苷,然后再转化为三磷酸丙氧鸟苷,作为链终止剂,干扰肿瘤细胞分裂时DNA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 分裂阻抑或死亡。因此,肿瘤细胞内前体药物产物的高浓度淤积,发挥了细胞毒杀伤作用。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在Moolten还观察到,TK+与TK-肿瘤细胞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在GCV的作用下,TK-肿瘤细胞几乎全被杀死。转染了自 杀基因的肿瘤细胞被杀死,其周围大量未被转染的下拨也被杀死的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明显扩大了自杀基因的杀伤作用。由于基因载体系统在体内转染效率很低,自杀基因在体内对肿瘤直接杀伤作用比较小,因而旁观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