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法检验距离线索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的影响

匹配法检验距离线索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的影响
匹配法检验距离线索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的影响

系别:元培计划班级:03级姓名:攸佳宁同组成员:韩逊,郑尧,李婧思第10组实验日期:2005年9月27日教师评定

匹配法检验距离线索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的影响摘要该实验在用筒和不用筒观察两种观察条件和3m、6m、9m三种观察距离的条件下,使

用20名被试,采用2ⅹ3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根据匹配法来考察距离线索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

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观察条件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而观察距离、观

察距离与观察条件的交互作用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事后分析表明,3种

观察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在两种观察条件下,3种观

察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的简单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另外,除了在6m的观察距离下,

在3m和9m的观察距离下,两种观察条件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关键词匹配法大小恒常性距离线索

1.导言

根据透视规律,当一个物体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它在视网膜上的像越来越小。而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知觉到的一个物体的大小不仅仅依赖于该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知觉到的物体的大小是独立于视网膜像的大小。我们把当观察物体的距离(视网膜像)改变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作大小恒常性。

研究大小恒常性的实验方法,最常用的是匹配法:即给被试分别呈现固定的标准刺激和可调节的比较刺激,让被试根据其所知觉到的标准刺激的大小,调节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激相匹配。

A.H.Holway和E.G.Boring曾使用匹配法来研究影响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的条件。他们设置了四种观察条件:双眼观察、单眼观察、单眼通过人造瞳孔观察以及单眼通过人造瞳孔和一个黑色的长管子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上四种观察条件下,大小恒常性依次降低。实验者认为,大小恒常性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被试无意识地把标准刺激的距离估计在内造成的,而在上述四种条件下的大小恒常性逐渐减小,则和被试用来估计标准刺激距离的线索越来越少有关。

另外,伯因对于大小恒常性对被感知的客体的性质的依存性曾进行过研究,并发现当观察对我们熟悉的物体时,所表现出的常性要大些。[1] Phlip E. Kubzansky等人也曾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随年龄的发展及其受视觉刺激的性质的影响进行过研究,并发现3、4岁的儿童没有表现出大小恒常性,而5、6岁的儿童则表现出了比较强的大小恒常性,另外,三维物体比二维物体诱发出了更强的大小恒常性。[2]

本实验采用匹配法,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不同的观察条件,即不同的距离线索以及不同的观察距离对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的影响。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预期不同的观察条件所产生的不同的距离线索,不同的观察距离,以及观察条件与观察距离的交互作用都会对大小恒常性产生显著性影响。同时,观察距离和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均应达到显著性水平。

2.方法

2.1 被试

北京大学心理系本科生20人,其中男人,女人,年龄19-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散光,右利手,以前均未参加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

大小常性测量器一对,每个测量器都是在黑背景上有一个白色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可调节,三角形的高可在测量器背面的刻度上读出,同时,测量器的高也可调节。其中一个测量器作为标准刺激,三角形的高为10cm,另一个测量器作为变异刺激,由被试调节。3m,6m,9m的塑料绳各一条,报纸一张,卷成喇叭状纸筒,长约30cm,粗端直径约4cm,细端直径约1cm。椅子一把。

2.3 实验设计

该实验采用匹配法研究视知觉的大小恒常性。匹配法即给被试呈现两个刺激,在本实验中为两个大小常性测量器,一为标准刺激,由主试调节到三角形的高为10cm,另一为变异刺激,由被试根据其在不同观察条件和不同距离的情况下所知觉到的标准刺激的大小,来调节变异刺激的大小,以使变异刺激的大小与标准刺激相匹配。该实验采用2ⅹ3完全重复测量,自变量有两个因素,分别是观察条件和观察距离,均为组内自变量。观察条件有2个水平:用筒和不用筒。被试在不用筒观察时会受到周围环境距离线索的影响,而通过纸筒观察标准刺激时,则减少了距离线索的影响。被试离标准刺激的观察距离有3个水平:

3m,6m和9m。而变异刺激放在被试右前方25cm处,以方便被试调节三角形的大小。该实验的因变量为被试所调节的变异刺激中三角形的高,由测量器背面的刻度上读出。控制变量包括照明条件,该实验所有被试的结果均在同一时间的自然光条件下得出;被试匹配刺激的标准,所有被试以知觉到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大小相同为准,忽略其他信息如距离等;用筒观察的方式,该实验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因此用筒观察时,被试左手拿筒右手调整变异刺激;同时,所有被试眼被控制在与刺激三角形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及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由于本实验采用两种观察条件:用筒和不用筒,为了避免产生顺序效应,将所有被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为10人,A组首先在不用筒的条件下观察,然后用筒观察;B 组的实验顺序与A组相反。同时,由于观察距离有3个水平,为了防止产生顺序效应,每个被试分别在两种观察条件下按照标准刺激在3m,6m,9m,9m,6m,3m的顺序观察。在每一个距离水平上,为了平衡被试的动作误差,被试需分别按照递减(以符号↓表示)和递增(以符号↑表示)两个系列两次调节变异刺激,使之与所观察到标准刺激相匹配。A组被试的实验顺序见表1:

表1:A组被试的实验顺序(由左向右)

不用筒用筒

3 6 9 9 6 3 3 6 9 9 6 3

↓↑↓↑↓↑↓↑↓↑↓↑↓↑↓↑↓↑↓↑↓↑↓↑

B组被试除在观察条件上先用筒后不用筒观察外,其他顺序与A组相同。

2.4 实验程序

1.首先调节两个测量器三角形的高度,使其中心与被试眼同一水平,将标准刺激的高调为10cm,并放置在距被试正前方3m处,同时变异刺激的高调为大于10cm,并放在被试

右前方25cm 处。

2.A 组被试首先不用筒观察标准刺激的大小,并调节变异刺激使其看起来与标准刺激一样大,主试记录变异刺激的高并登记,然后将变异刺激调到明显比标准刺激小,之后被试再按照递增序列再调一次。

3.A 、B 组被试分别按照实验设计中的顺序进行实验,每个被试共需调节变异刺激24次,并由主试分别记录结果。在用筒观察时,被试左手拿筒,右手转动旋钮来调节变异刺激。

3. 结果

分别计算出各被试在不同观察条件和不同距离时两次匹配结果的平均值(R ),结果见附表1。

根据公式S/250=100/距离(mm ),计算出三种观察距离条件下的S 值(S 值为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分别为S (3m )=8.33mm ,S (6m )=4.17mm ,S (9m )=2.78mm 。 用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种条件下的大小恒常性系数(K B 和K T ):

B R S K A S -=

-, l g l g l g l g T R S

K A S

-=- 其中,A 为标准三角形的高(实物大小),在本实验中为100mm ,R 为被试匹配的三角形的高(判断的大小,见附表1),S 为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的高,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K B 值见表2:

表2:各种观察条件和观察距离下的大小常性系数值(K B )

不 用 筒 用 筒 被 试 3m 6m 9m 3m 6m 9m 1 1.00 0.98 0.99 1.00 1.00 0.99 2 1.15 1.13 1.17 1.12 1.13 1.16 3 0.97 0.95 0.94 0.99 1.03 1.04 4 0.88 0.87 0.87 0.68 0.55 0.42 5 1.01 0.96 0.91 1.06 0.92 0.86 6 1.00 0.96 0.93 1.04 0.90 0.82 7 1.00 0.94 0.89 1.05 0.96 0.86 8 1.02 1.00 1.05 0.94 0.9 0.97 9 1.04 1.01 1.01 0.96 0.87 0.87 10 0.88 0.9 0.85 0.99 0.82 0.67 11 0.85 0.68 0.62 0.93 0.90 0.90 12 0.97 0.95 0.9 1.07 0.91 0.63 13 0.98 0.93 0.84 0.96 0.82 0.68 14 1.01 0.87 0.76 0.9 0.69 0.46 15 0.85 0.73 0.67 0.78 0.71 0.65 16 1.04 1.08 1.09 1.16 1.10 1.07 17 1.11 1.13 1.14 1.08 1.09 1.11 18 0.93 0.88 0.80 1.01 0.87 0.77 19 1.04 1.02 0.91 1.15 0.88 0.73 20

1.03

1.02

1.08

0.62

0.47

0.28

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K T值见表3:

表3:各种观察条件和观察距离下的大小常性系数值(K T)

不用筒用筒被试3m 6m 9m 3m 6m 9m

1 1.00 0.99 1 1.00 1.00 1.00

2 1.05 1.04 1.04 1.04 1.04 1.04

3 0.99 0.98 0.98 1.00 1.01 1.01

4 0.9

5 0.9

6 0.9

7 0.86 0.83 0.78

5 1.00 0.99 0.98 1.02 0.98 0.96

6 1.00 0.99 0.98 1.01 0.9

7 0.95

7 1.00 0.98 0.97 1.02 0.99 0.96

8 1.01 1.00 1.01 0.98 0.97 0.99

9 1.01 1.00 1.00 0.99 0.96 0.96

10 0.95 0.97 0.96 1.00 0.94 0.90

11 0.94 0.88 0.88 0.97 0.97 0.97

12 0.99 0.99 0.97 1.02 0.97 0.88

13 0.99 0.98 0.96 0.99 0.94 0.9

14 1.00 0.96 0.93 0.96 0.89 0.81

15 0.94 0.91 0.9 0.91 0.9 0.89

16 1.01 1.02 1.02 1.06 1.03 1.02

17 1.04 1.04 1.03 1.03 1.03 1.03

18 0.97 0.96 0.94 1.00 0.96 0.93

19 1.01 1.00 0.98 1.05 0.96 0.92

20 1.01 1.01 1.02 0.83 0.78 0.69

对各被试的K B和K T值求平均数,结果见表4:

表4:被试在各种观察条件和观察距离下的大小常性系数值的平均数(标准差)

观察距离3m 6m 9m

K B 不用筒0.987(0.078) 0.950(0.113) 0.921(0.146)

用筒0.975(0.142) 0.876(0.169) 0.798(0.237) K T不用筒0.994(0.029) 0.982(0.038) 0.976(0.042)

用筒0.987(0.059) 0.954(0.065) 0.930(0.089)

分别根据K B和K T来考察距离线索与大小恒常性的关系,结果见图1、图2:

根据表2的K B值,使用SPSS11.5做2ⅹ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的观察条件和观察距离以及这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观察条件,即用筒和不同筒对于大小恒常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F(1,19)=3.912,p>0.5;而观察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F(1.075,20.419)=24.678,p<0.001;观察条件与观察距离的交互作用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F(1.185,22.515)=9.454,p<0.005。对观察距离的3个水平作两两事后检验,发现3个水平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4:

表4:观察距离两两事后检验表(K B)

6m 9m

3m MD=0.069 MD=0.122 p<0.001 p<0.001

6m MD=0.054 p<0.005

根据表3的K T值,同样使用SPSS11.5做2ⅹ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观察条件对于大小恒常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F(1,19)=3.205,p>0.05;而观察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显著,F(1.138,21.613)=27.351,p<0.001;观察条件与观察距离的交互作用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F(1.221,23.197)=9.522,p<0.01。对观察距离的3个水平进行事后检验,发现3个水平之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结果见表5:

表5:观察距离两两事后检验表(K T)

6m 9m

3m MD=0.021 MD=0.037 p<0.001 p<0.001

6m MD=0.016 p<0.005

对自变量的两个因素,观察条件和观察距离分别作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K B 值时,在不用筒的观察条件下,3种观察距离的简单效应显著,F(2,38)=6.19,p<.01。在用筒的观察条件下,3种观察距离的简单效应也显著,F(2,38)=11.96,p<.001。在观察距离为3m时,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显著,F(1,19)=10.86,p<.005, 在观察距离为6m时,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不显著,F(1,19)=1.90,p>.1, 在观察距离为9m时,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显著,F(1,19)=14.37,p<.005。

使用K T值对观察距离和观察条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在不用筒的观察条件下,3种观察距离的简单效应显著,F(2,38)=4.83,p<.05。在用筒的观察条件下,3种观察距离的简单效应显著,F(2,38)=8.85,p<.005。在观察距离为3m时,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显著,F(1,19)=7.11,p<.05, 在观察距离为6m时,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不显著,F(1,19)=0.60,p>.1,在观察距离为9m时,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显著,F(1,19)=14.00,p<.005。由此可见,使用K B值和K T值所得结果相似。

综合以上结果,本实验发现无论使用K B值还是K T值,观察条件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都不显著,而观察距离、观察条件与观察距离的交互作用都对大小恒常性有显著性的影响。通过考察简单效应发现,在用筒和不用筒观察时,3种观察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的差别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对于不同的观察距离,只有当观察距离为6m时,两种观察条件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的差别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另外两种距离条件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4. 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本实验的结果与预期大致相符。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观察距离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大小恒常性受观察距离的影响显著,在不同的观察距离下,人们知觉同一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虽然我们能够通过各种距离线索来判断物体的实际大小,但显然,不同的距离还是影响了我们判断的准确性。同时,事后分析表明,3种距离线索两两之间大小恒常性的差别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同样证实了大小恒常性对距离的远近十分敏感。

另外,本实验发现观察条件对大小恒常性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我们判断物体的大小受距离线索的影响不明显,这与我们的实验预期和前人的实验结果不符。实验者认为这可能是

由于本实验用于减少距离线索所使用的纸筒不够精确统一所致。由于条件所限,本实验将报纸卷起来作为纸筒,被试通过这样的纸筒来观察标准刺激,在使用时可能没有十分注意,没有完全排除距离线索,且不同的组使用不同的纸筒,纸筒的大小没用统一,这样被试之间在用筒时的距离线索没用完全统一;此外,由于是教学实验,本实验分成不同小组同时进行,不同小组在不同的地点,可供参照的距离线索也不尽相同,这些原因都可能造成我们不能从实验结果中看到观察条件对大小恒常性的显著性影响。

同时,本实验发现观察条件与观察距离的交互作用对大小恒常性有显著性的影响,说明在不同的观察距离时,不同的观察条件下的大小恒常性是有显著差异的,说明大小恒常性同时依赖于这两个因素。

通过简单效应的分析,本实验发现,在两种观察条件下,3种观察距离的大小恒常性的简单效应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说明不管被试可得到的距离线索有多少,观察距离的远近显著的影响了被试的大小恒常性。同时,在3m和9m的观察距离下,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在观察距离为3m和9m时,不同的距离线索对被试的大小恒常性有显著性的影响,

但在6m的观察距离下,则没有发现两种观察条件的简单效应。对于这个与实验预期不符的结果,实验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可能还是由于该实验没有完全标准化,所用仪器不够精密,以及被试没有严格服从指导语的要求:只根据知觉到的大小来匹配变异刺激,而是受到了距离线索的干扰。

虽然该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不够科学严谨,,但实验的设计还是十分科学的。本实验采用2ⅹ3重复测量,对两个自变量都进行了实验顺序上的匹配。对于用筒和不用筒两种观察条件,我们采用了被试间匹配,即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用筒观察,后不用筒观察,另外一组与之相反,这样就平衡了观察条件的顺序效应。对于3种不同的观察距离,我们采用了被试内匹配,即采用ABCCBA平衡法,这样就抵消了观察距离的顺序效应。同时,本实验为了防止动作误差,让每个被试在每一距离匹配变异刺激时,都进行递增和递减两个系列。应该说,本实验设计考虑的还是比较全面的,只是由于对实验任务的理解偏差,而导致了不理想的实验结果。

同时,本实验启示我们,一定要在以后的实验中严格按照实验设计和操作程序执行,严格控制混淆变量,并在确定被试已经清楚指导语的要求后才开始实验,以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

参考文献

[1] 杨博民.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214 – 216.

[2] Philip E. Kubzansky, Freda Rebelsky and Lynn Dorman.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Size Constancy for Two- versus Three-dimensional Stimuli. Child Development, 1971, 42, 633-635.

附录:

附表1: 各被试在不同观察条件和不同距离时两次匹配结果的平均值(单位:mm)

不用筒用筒

被试3m 6m 9m 3m 6m 9m

1 99.57 98.35 99.05 99.775 99.625 99.45

2 113.625 112.525 116.225 110.575 112.175 115.075

3 97.25 95.325 94.325 99 102.75 104.125

4 88.72

5 87.25 87.725 70.625 57.35 43.475

5 100.875 95.75 91 105.75 92.625 86.875

6 99.625 96.375 93.25 103.75 90 82.125

7 99.95 94.375 89.525 104.25 96 86.625

8 101.575 100.1 104.575 94.55 90.8 97.2

9 103.75 100.8 100.55 96.725 87.725 87.375

10 89.375 90.675 85.725 99.15 82.7 68.225

11 86.625 68.875 62.85 93.4 90.775 90.05

12 97.025 95.625 90.325 106.275 90.95 64.025

13 98.15 93.275 84.9 96.525 82.475 68.925

14 100.75 87.625 76.55 91.225 70.6 47.5

15 86.1 74.35 67.45 79.825 71.9975 66.2

16 103.325 107.9 109.225 114.9 109.425 106.75

17 109.7 112.6 113.175 107.575 108.825 111.125

18 93.75 88.25 80.5 101.125 87.875 77.5

19 103.75 101.55 91.4 114.075 88.575 73.825

20 102.35 102.1 107.95 65.4 49.2 30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学号: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 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 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 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 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 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 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 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 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 其结果就可能不同。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 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 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 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组成:仪器的正面是由知觉箱、被试反应键和活动挡板组成。 仪器的背面是由控制操作面板、反应键插座和电源插座组成。控制操作面板上有许多开 关和按钮:计时器、位置选择开关(远和近)、速度选择开关(快和慢)、启动按钮、复位按 钮、电源开关和实验/演示切换开关。 3.3 操作 1.将电源线连接到220v交流电上。 2.将反映键的插头接到知觉箱的插座上。 3.打开电 源。 4.速度选择开关有快、慢两档供主试选择(慢:4s 5.位置选择开关有近远两档,挡板与开关选择同步移动,供主试选择。 6.主试按启动按 钮,灯光自右向左移动。 7.被试按下反应键后,计时器显示结果。 8、主试按复位键为下次 操作做准备。 3.4 测试方法 1.演示 2.被试坐在仪器正前方,眼睛平视右面的光点,注意前面光电的变化。 3.主试按下仪器 操作面左下方按键,使仪器工作在演示状态下。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介绍及解题方法

一、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的作用 知觉速度是指人们从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到人脑对此做出反应这一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主要是测查应试者对汉字、数字、英文字母等视觉符号细微特征及差异的快速而准确的辨别、比较、转移等的加工能力。应试者需综合自己的感觉、知觉、短时记忆等心理过程并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判断,方能完成此项任务。由于这类测验使用的材料都是文字或数字等视觉符号,所以又可称作“符号辨别测验”。而对这些符号进行快速准确的加工是秘书等文职人员的必备能力,因此又称其为“文书测验”。国家公务员,尤其是秘书等文职人员,每天面对的所要处理的基本材料大多是汉字、数

字、英文字母,对这些材料的基本特征和差异进行敏锐而细致的觉察和分辨是工作的基础,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设置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考查人的基本能力,为“择优汰劣”提供基本保证。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属于速度测验而非难度测验,也就是说,在这类测验中每一个题目都非常容易,只要认真仔细便能做出。但由于题目数量较大,且测验限制在一定时间内,对应试者而言要完成所有题目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类测验中得分高低,基本上取决于做对题数目的多少。 二、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的内容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主要包括词表对照,字符替换,字符核对,数字定位,字符置换、计算与区间核对,字符双向替换,同符查找,数字核对等。 一、知觉速度与准确性的题型介绍 在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测验中,每次只使用三种左右的题型,共计60道题。题型与测试方式, 主要有如下几种: 1词表对照 在这一题型中,先呈现一个包含有12或15个词的词表,然后给出若干道试题,每道试题包含5个词,要求应试者将这5个词与词表比较,判断出有几个词是在词表中出现过的,出现过的词的个数就是该题的正

安全人机工程考试A卷

《安全人机工程》期末考试试卷( A卷) 学院: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 掩蔽效应: 明适应: 人为失误: 视觉疲劳: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 1.( )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本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 A美国B德国C法国D英国 2.阳光下煤快的反射率要比黄昏时粉笔的反射率高,然而人们仍然把粉笔看成白的,把煤快看成黑的,不会依反光率的高低而颠倒黑白,这是知觉特性的 ()性。 A恒常性B整体性C理解性D选择性 3.在人的三种视野中,()范围最大。 A静视野B动视野C注视野D视平面 4.有限度的或受身体延伸所限制的空间尺寸(象抓握物体的可及距离、控制器的位移、显示器与测试点位置、安全防护罩上的空隙等),应以第( )百分位的值作为适用的人体尺寸; A 50 B 20 C 10 D 5 5.人的感觉印象最多的来自( )。 A耳朵B眼睛C嗅觉D其他感官 6.只有频率在( )范围内的声音人耳才能感觉到,即才能引起听觉。 A20~20000Hz B10~20000Hz C40~200000Hz D30~200000Hz

《安全人机工程》期末考试试卷( A卷) 7.人耳对声音的( )的感觉最灵敏。 A广度B响度C强度D频率 8.为了保证安全作业,在机器设计中,应使操纵速度( )人的反应速度。 A大致等于B低于C大于D远大于 9.疲劳程度的轻重决定于( )。 A劳动强度的大小和持续劳动时间的长短 B劳动强度的大小 C持续劳动时间的长短 D作业者的满意度 10.在物质代谢过程的同时发生着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 )。 A自然代谢B新陈代谢C能量代谢D心理代谢 11.下列( )不属于疲劳测定方法。 A闪光融合值测定B空气含氧量测定 C能量代谢率测定D心率测定 12.为了防止和减轻眩光对作业的不利影响,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有,但下列()对防止和减轻眩光无明显效果。 A限制光源亮度 B采用直射光源 C合理分布光源 D适当提高环境亮度以减少亮度对比。 13.( )是指在作业面及其周围光的照度。 A照度B光强C光的数量D亮度 14.温度计、速度计均属于( )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研部:贾月娥 实验目的:学习速度知觉的测量方法,测定速度知觉的准确性。 1.引言 1.1 简介: 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能否正确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 本实验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2.实验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与程序:本实验有两种运动速度(40点/秒和100点/秒),三种运动类型(水平、垂直和平面运动)。为克服方向带来的误差,每种运动类型又有两种相反方向(左右、上下和里外),这样就组合成12种任务,每种任务测两次,共24次。各类测定随机呈现。 老师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法(认为时间到了即按反应键),然后开始测定。每次测定之后都有反馈,被试可以对照调整自己以后的估计。时间估计精确到毫秒级。 1.3 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数中列出了平均估计误差(相对误差),由所有24次估计的误差的绝对值平均而来,代表被试的平均估计准确性,越小表示估计越准确。并列出了各种运动方向和速度下的平均估计误差。 详细结果分六列:第一列为运动速度;第二列为运动方向;第三列为实际运动时间;第四列为估计运动时间;第五列为估计绝对误差(正表示估计太迟,误差为负表示估计太早),三四五列均以毫秒为单位;第六列为估计相对误差,即:(估计时间-实际时间)/实际时间。 请统计检验运动速度、运动类型以及练习对速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被试 2015级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运动训练7班学生、女、23岁,。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速度知觉实验用按键器进行操作。 2.3步骤 1)被试进入实验室选择一台电脑坐下,打开实验操作系统,选择实验; 2)在组长的指导下打开速度知觉实验,认真阅读实验指导语,并点击开始进行实验; 3)屏幕上将出现运动的小点,被试用按键器对运动的小点进行速度估计。 2.4 数据处理 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系列描述性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得出个人结果、小组结果、总体结果及小组结果与总体结果的差异。 2.4 变量情况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2套练习题

第一套 第一部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共60题,参考时限10分钟) 一、同符查找(1-35题) 1. ‰TFECZ PZ%FTH A. 1 B. 2 C. 3 D. 4 2. fgxts pgtwo A. 1 B. 2 C. 3. D. 4 3. T入羽i T习i入 A. 1 B. 2 C. 3. D. 4 4.定家洕侢逐洕侢定 A. 1 B. 2 C. 3. D. 4 5. 低氏纸丳研氏研串开民 A. 1 B. 2 C. 3. D. 4 6. or681:)@ 8%6xnt!( A. 1 B. 2 C. 3. D. 4 7. 真仒具直俱冄冃直俱仐具真 A. 1 B. 2 C. 3. D. 4 8. A. 1 B. 2 C. 3. D. 4 9. A. 4 B. 3 C. 2 D. 1 10. A. 4 B. 3 C. 2 D. 1 11. A. 1 B. 2 C. 3 D. 4 12.

A. 1 B. 2 C. 0 D. 4 13. A. 1 B. 2 C. 3 D. 0 14. A. 1 B. 2 C. 0 D. 4 15. A. 6 B. 4 C. 2 D. 0 16. DGCBHW KMBDF XRDQS A. 0 B. 1 C. 2 D. 3 17. A. 1 B. 0 C. 2 D. 3 18. A. 1 B. 3 C. 5 D. 7 19. 亚产亨亢京仄介亨亰仄产亜介亳 A. 2 B. 4 C. 6 D. 5 20. 9675421 167394 07913 A. 1 B. 2 C. 3 D. 4 21. 7OP83QR 0HJ854 3LJQ8R A. 1 B. 2 C. 3 D. 4 22. OB@DFK OBDE%K A. 1 B. 2 C. 3 D. 4 23. 7K94623 5TA618K A. 1 B. 2 C. 3 D. 4 24. 2JASDG89 QT9MNB06 A. 1 B. 2 C. 3 D. 4 25. W759ETZC 63NMTP8D A. 1 B. 2 C. 3 D. 4 26. T786X5ELP ME5TBWQA

普通心理学实验大纲.doc

河西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标准 普通心理学实验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概括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普通心理学实验是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方法。普通心理学实验是《普通心理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的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重复心理学发展史上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 2. 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全面思维能力。 3. 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能够较好地分析实验的结果,并写出实验报告。 4. 通过心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心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 5.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内容 心理学常用实验仪器的了解,感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注意实验,动作技能实验,阈限实验,错觉实验,气质实验。 (四)教学时数 20学时。本课程学时列入《普通心理学》总学时计划。 (五)教学方式 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过程,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亲自担当主试或被试来完成实验,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1.力图将经典研究和前沿进展交织铺陈,从而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实验心理学各领域中的历史脉络和传承关系; 2.把具体实验和逻辑方法有机整合,突显出科学思维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核心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注重实验程序、方法和仪器的掌握和练习,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们迈出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有效指南。 二、本文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时间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检验各种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自我估计在估计时间中的作用,检查刺激不同方式对估计时间的影响,学习用复制法研究估计时间的准确性。实验表明,闪光的频率,光点刺激的方式是影响时间知觉的主要因素。预测快闪比慢闪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实时距比空时距的时间估计准确性高,短时间比长时间的时间估计准确性要高,但是由于被试提前知道时间长短,存在数秒数的情况,导致此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 关键词:时间知觉空时距实时距闪光频率 1引言 时间知觉: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对时间顺序和时间间隔的知觉。时序知觉是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不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时距知觉是对客观事件持续性的知觉,能告诉人们某一事件延续的时间长短。实验方法选择复制法。复制法是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让被试按标准时间复制。复制时间与标准时间之差,为时间估计差。以此作为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指标。因只是仿制,不受过去经验影响,故能确切表达时间知觉的能力。本实验用复制法探究闪光频率,实时距空时距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2实验一 2.1 实验目的 比较估计快闪光和慢闪光呈现时间的准确性 2.2 方法 2.2.1 被试 西南大学2014级心理学部本科学生名,其中男生5名,女生13名。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和听力正常。

2.2.2 实验器材 EP405时间知觉测试仪,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 2.2.3 实验程序 首先,主试按功能键,使显示F2-02S、即刺激时间为2S,按声/光键,使指示灯在光处亮。按连续/始末键,使指示灯在两点均亮。 接着,被试手拿反应盒(键),据仪器刺激(闪光)时间,按任意键,复制(估计)一个与刺激相同的时间,主试立即记下该数,做20次。 最后,主试复位、重新设置,使闪光频率从2Hz到8Hz,同样做20次。2.3 结果 被试在不同情况下估计时间误差绝对值数据汇总求平均值,结果见图1 图1不同闪光频率下2秒与10秒AE值比较(AE指时间估计误差绝对值)由图1可以看出闪光频率越高,时间估计误差越小,时间持续越快,时间估计误差越小 将实验一中时间估计误差的绝对值进行可重复性方差分析的表1,结果发现时间长短呈主效应,闪光频率对结果没有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

知觉恒常性例子

知觉恒常性例子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依次站在离我们3米、5米、10米远的地方,虽然我们的视网膜上的映象在这些不同条件下是在改变着,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人的大小却是相对不变的。 同样,从不同角度看篮球板上的蓝框,视觉形象均不同,但也仍然以蓝框是圆的而不是椭圆的形状来知觉,而真正要看到圆形的蓝框,只有在蓝框的正上方和正下方才能看得到。 2013-04-301245【篇二知觉恒常性例子】请问“知觉恒常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知觉恒常性,他的认知会是什么样的-知乎登录加入知乎请问“知觉恒常性”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知觉恒常性,他的认知会是什么样的搜索无果,在知乎里来一发网上关于“知觉恒常性”的信息都只是分别描述了下各种恒常性我想了解一些关于恒常性的形成的信息以及恒常性的缺失会造成什么样的而后果如果有实例的话就更好了然后,还有两个具体一点的问题求解答什么样的脑外伤或先天缺陷会使知觉恒常性受损以及恒常性受损后会对人的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分割线之所以好奇这些问题,是因为看到显示全部关注者14被浏览4021添加评论分享邀请回答关注问题写回答1个回答默认排序月光下讲故事的人12人赞同了该回答试回答。 知觉恒常性是人类认识自然,自我保护的重要心理属性。 它和知觉整体性、知觉理解性、知觉选择性共同构成了知觉这样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稳定性,人类认识世界也必须要有相应的稳定性,如果外界条件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知觉的变化,那么人类就无法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了。 一般认为视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shapeconstancy大小恒常性sizeconstancy颜色恒常性colorconstancy亮度恒常性lightnessconstancy方向恒常性orientationconstancy距离恒常性(distanceconstancy)位置恒常性(locationconstancy)等。 每种恒常性产生的生理机制有所差异,但最终都是经过大脑的信息整合和分析形成相近的认知。 下面我来举个栗子旷野中一辆汽车从远处向我们开来时,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产生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之所以我们能够判断那是一辆真实的汽车而非玩具模型汽车,是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旷野中一辆汽车从远处向我们开来时,投射到我们视网膜上的视像会产生一个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 之所以我们能够判断那是一辆真实的汽车而非玩具模型汽车,是由于知觉大小恒常性的作用,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sid 其中s指知觉中物体大小;d指物体的距离;i指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1.

机器视觉测量技术 杨永跃 合肥工业大学 2007.3

目录第一章绪论 1.1 概述 1.2 机器视觉的研究内容 1.3 机器视觉的应用 1.4 人类视觉简介 1.5 颜色和知觉 1.6 光度学 1.7 视觉的空间知觉 1.8 几何基础 第二章图像的采集和量化 2.1 采集装置的性能指标 2.2 电荷藕合摄像器件 2.3 CCD相机类 2.4 彩色数码相机 2.5 常用的图像文件格式 2.6 照明系统设计 第三章光学图样的测量 3.1 全息技术 3.2 散斑测量技术 3.3 莫尔条纹测量技术 3.4 微图像测量技术 第四章标定方法的研究 4.1 干涉条纹图数学形成与特征 4.2 图像预处理方法 4.3 条纹倍增法 4.4 条纹图的旋滤波算法 第五章立体视觉 5.1 立体成像

5.2 基本约束 5.3 边缘匹配 5.4 匹域相关性 5.5 从x恢复形状的方法 5.6 测距成像 第六章标定 6.1 传统标定 6.2 Tsais万能摄像机标定法 6.3 Weng’s标定法 6.4 几何映射变换 6.5 重采样算法 第七章目标图像亚像素定位技术 第八章图像测量软件 (多媒体介绍) 第九章典型测量系统设计分析9.1 光源设计 9.2 图像传感器设计 9.3 图像处理分析 9.4 图像识别分析 附:教学实验 1、视觉坐标测量标定实验 2、视觉坐标测量的标定方法。 3、视觉坐标测量应用实验 4、典型零件测量方法等。

第一章绪论 1.1 概述 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面临着自身能力、能量的局限性,因而发明和创造了许多机器来辅助或代替人类完成任务。智能机器或智能机器人是这种机器最理想的模式。 智能机器能模拟人类的功能、能感知外部世界,有效解决问题。 人类感知外部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眼耳鼻舌身 所以对于智能机器,赋予人类视觉功能极其重要。 机器视觉:用计算机来模拟生物(外显或宏观)视觉功能的科学和技术。 机器视觉目标:用图像创建或恢复现实世界模型,然后认知现实世界。 1.2 机器视觉的研究内容 1 输入设备成像设备:摄像机、红外线、激光、超声波、X射线、CCD、数字扫描仪、 超声成像、CT等 数字化设备 2 低层视觉(预处理):对输入的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滤波、增强、边缘检测),提取角 点、边缘、线条色彩等特征。 3 中层视觉:恢复场景的深度、表面法线,通过立体视觉、运动估计、明暗特征、纹理 分析。系统标定 4 高层视觉:在以物体为中心的坐标系中,恢复物体的完整三维图,识别三维物体,并 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5 体系结构:根据系统模型(非具体的事例)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某时期的建筑风格— 据此风格设计的具体建筑) 1.3 机器视觉的应用 工业检测—文件处理,毫微米技术—多媒体数据库。 许多人类视觉无法感知的场合,精确定量感知,危险场景,不可见物感知等机器视觉更显其优越十足。 1 零件识别与定位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人类视觉系统是一个功能完善的高级信息处理系统。外部世界的视觉信息,通过眼睛光学系统成象于视网膜,由网膜将随空间与时间明暗变化的光流分布转换成生物电信号, 经过多输入的视觉神经网络的并行加工,实时地抽取目标的空间形状,颜色及运动信息, 最终产生各种视知觉。但是人眼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人对物体远近的知觉。人眼能够在只有上下、左右的二维光学映象的基础上看出物体的深度, 这主要是双眼视差和单眼线索的作用,单眼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双眼线索有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等。但研究表明在缺乏其它客观线索估计对象距离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双眼视差。 本实验主要运用黑姆赫兹的三针实验并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进行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的差异,通过判断不同条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阈限来得出深度知觉的差异。 本实验提出的假设是:在单双眼的不同控制条件下被试的深度知觉有显著差异。 二、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以及SPSS软件分析,得出单双眼不同条件控制下被试者的深度知觉是否有差异。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0岁左右,无视觉障碍。 3.2 仪器 名称:EP503A深度知觉测试仪 组成:结构图如下 比较刺激是左边竖着的小木棍,标准刺激是轨道旁边竖着的两根小木棍,移动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在实验过程中,可测出被试者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特性。

3.3 实验方法 1、被测试者坐于离标准刺激2m处,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窗成水平位置,可观察比较刺激的前后移动。 2、主试者接通电源,打开照明灯。此时比较刺激自动离开标准刺激最远处停下。若测试过程中,电源开关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则主试者可按一下复位键亦可使比较刺激处于初始位置,即停于离标准刺激最远处。 3、由被试者操作遥控键,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直线。 4、主试者从标尺读数中观察被测试者的测定误差。 四、实验结果 1.实验结果的原始记录数据 (1)表一原始数据单位(厘米) 单眼双眼 形式 次数 1-4.6 1.5 2 6.2-0.9 3-4.4 2.3 49.2-0.4 580.5 6 3.1 2.6 7 4.5-0.8 88.6 1.1 9 1.7 3.1 10-5.81 2.对原始实验数据的处理。 计算表示深度阈限的视差角。公式为: 视差角=206265×b△D/[D(D+△D] (单位:弧秒) 其中b为目间距65mm D为观察距离 2000mm △D为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单位㎜ 将测定的数据(表一),计算判断误差,得到的数据如下,单位(厘米)表二 形式单眼双眼

深度知觉测试仪实验报告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研究的是单、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实验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进行实验,分别测量被试用单眼和用双眼观察的深度知觉,并用平均差无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双眼线索和单眼线索的深度知觉,验证了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并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关键词深度知觉双眼线索单眼线索 一、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它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在外界对象离眼一定距离时,人眼能感受到的深度知觉是受刺激差异程度影响的。其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1)单眼视觉线索,包括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极差、结构极差等。(2)双眼线索,包括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的双眼视差。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单、双眼观察时深度知觉准确性因视觉线索不同而不同。 最早的深度知觉实验是Hvon Helmholtz于1866年设计的三针实验。后来H.J.Howard于1919年设计了一个深度知觉测量器。他测定了106个被试,结果发现,双眼的平均误差为14.4mm,其中误差仅5.5mm的有14人;误差有3.6mm 的有24人。但单眼的平均误差则达到285mm,单眼和双眼平均误差之比为20:l。这足以表明双眼在深度知觉中的优势。 本实验做出以下假设:单、双眼视觉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有影响,且单眼的深度知觉准确性差于双眼。 二、方法 2.1被试 10应用心理班学生1名,女,身体健康 2.2仪器 深度知觉测试仪 2.3程序: (1)被试坐在距离仪器两米处,与观察窗保持水平,通过观察孔进行观察,以

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究竟是恒常性还是整体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是教育理论考试中,心理学部分的核心重点考点。在很多考试的客观题中都会出现一道考查知觉基本特性的单项选择题。题目往往以应用理解性的例子的形式对考试进行知识点的考试,即题干给出一个例子,要求考生辨别是反映了何种知觉基本特性。这样的考题一方面难度较大,对学员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也会出现较多考题难以在两个特性间进行选择。成为了很多考生甚至是部分老师都觉得头疼的考点。 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在这四个基本特性中经常会出现考题中的某一个实例看上去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性都很接近,让考生觉得难以下手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知觉的过程中,知觉的所以的基本特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而往往考试的时候我们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来作为我们的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往往答案是和题目最为吻合的一个选项而不是唯一看上去合理的选项。所有在进行选题时必须选择最为贴切和与题干中要点最为契合的选项。 今天我们主要想要给大家辨析和阐述的就是关于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知觉恒常性是指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例如:一面红旗,不管在白天或晚上,在路灯下或阳光下,在红光照射下或黄光照射下,人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从物理特性和生理角度看,当色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由于色光混合原理的作用,其色调会发生变化,但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并不受照射到物体表面色光的影响,仍把物体知觉为其固有的颜色。 因而很多同学会任务知觉的恒常性就是知觉的不变性,所有在解题的过程中将带有“不变”、“仍然”、“始终”这样词汇的题目都当做知觉的恒常性进行选择。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说恒常性的考题一定会带有“不变”、“仍然”、“始终”等词汇,但并不能说有这些词汇的题目就是恒常性。恒常性的本质是物理条件在变而知觉的结果始终不变。而忽略条件仅仅说知觉的结果不变是不能武断的选择,如果是事物整体中有一部分没有发生变化而最终推断出事物整体的知觉的不变性那就不能选择恒常性而是整体性。 例如: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在这个例子中人的外部条件在变化,但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脸始终是没有变的,我们通过人脸推断出整个人没有变,仍然能偶认出他来,符合知觉的整体性关于从部分推断整体的基本要点,因而应该选择整体性。 再例如: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国歌,我们仍然能偶辨别出是国歌。很多同学也是一看到仍然就选择的恒常性。实际上,国歌换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变化的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外部条件,但核心要素旋律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我们通过旋律这一局部来推断国歌的整体也符合整体性的解题要点,故选择整体性比恒常性就跟我贴切。

职业能力倾向结果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统计分数的方法: 1.对每一类能力倾向计算总分数。对每一道题目,我们采取“强”、“较强”、 “一般”、“较弱”、“弱”五等级,供您自评。每组5道题完成后,分别统计各等 级选择的次数总和,然后用下面公式计算出该类的总计次数(把“强”定为第一 项,以此类推,“弱”定为第五项;第一项之和就是选“强”的次数和)。总计次 数:(第一项之和× 1)+(第二项之和× 2)+(第三项之和× 3)+(第四项之和 × 4)+ (第五项之和× 5)。 2.计算每一类能力倾向的自评等级。自评等级:总计次数/5 3.将自评等级填在下表: 根据结果对照下表,可找到你适合的职业

(1)BEC职业能力测验1: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手指速度和灵活性. (2)BEC职业能力测验2:言语推理、运算能力、抽象推理、文书速度与准确性、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词汇测验、言语运用 (3)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智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书写知觉、空间判断能力、现状知觉、运动协调、手指灵巧度、手院灵巧度 (4)一般能力倾向测验:语言能力、数学计算、逻辑推理、资料分析、机械推理、空间关系、知觉速度 (5)个人职业素质评价系统: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手指速度与灵活性 (6)行政职业能力倾向侧验(AAT):知觉速度与准确性:判断推理能力:言语理解;资料分析:数量关系。│ (7)一般行政能力倾向侧验(GAAT):数童关系、言语理解、判断推理和资科分析。题型:数列推理、数字运算、选词填空、语句表达、言语理解、事件排序、常识判断、图形推理、演绎推理和资料分析 (8)行政职业能力倾向侧验:知觉速度:数盆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资料分析 职业能力倾向侧验: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 (9)职业心理倾向测评系统:言语理解与表达、数字运算、空间判断、形态知觉、颜色辨别、办公文书事务力、口头指示语理解、反应时、速度知觉、手指灵巧性、手腕灵活性、手臂稳性、双手协调性、双臂协调性、腕指速度 (10)汽车司机安全驾驶性向测验:辨别、图形推理、镜像时钟判断、图形异同判断、错字核查、方向把握 敏感性与沟通能力测验 编辑:河北招聘网| 来源:卓博才经

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1 心理旋转实验Cooper & Shepard,1973 选取不同的字母或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如R,J,2,5。将材料取正面或反面以及每面六中不同的倾斜角度随机呈现给被试,让其判断是正写的还是反写的字母或数字,并在反应之后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不同旋转角度的图形的辨认时间不同, 结论:辨认图形时首先将倾斜不同角度的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直至正立位置,然后再进行辨认,这就造成了不同旋转角度的辨认时间不同。 实验2 短时信息编码实验 Posner,1972 实验安排两种材料:一种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AA;另一种是形状不同但读音相同的Aa。并安排同时呈现和继时呈现两种模式,而继时呈现有多种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判定所呈现的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间。 结果:同时呈现时形同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小于形异音同的两个字母的反应时;继时呈现时,随着两个字母呈现间隔增加,形同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间急剧增加;而形异音同的字母对的反应时变化不大。 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先时视觉,而后逐渐过渡为听觉编码。 实验3 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实验 Sternberg,? 让被试先看1至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要求被试判定该数字刚才是否识记过,按键反应,并记下反应时间。 结果:识记集合的大小,反应的肯定或否定、测试项目等因素分别独立作用于反应时间结论:短时记忆提取反应过程包括四个独立阶段,即刺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 实验4 开窗实验 Hockey,1981 给被试呈现1-4个字母并在后面标上一个数字,如“F+3”、“KENC+4”,其中字母和最后的数字由被试自行控制相继呈现。要求被试将字母按照后面数字转换为字母表上对应数字之后的那个字母,比如“KENC+4”,先呈现“四个字母+4”,然后被试每按键后出现一个字母,他要出声进行转换“L-M-N-O”,然后按键出现下一个字母……,直至四个字母都出现,再进行一次总回答“OIRG” 结果:获得的12个数据可明显看出此字母转换作业的不同加工阶段 结论:作业分为三个阶段 a.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一个字母到开始出声转换的时间 b.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用的总时间 c.储存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下一个字母的时间 实验5 音笼实验 Pierce & Young,1928 让被试戴上眼罩坐在隔音房间的音笼内,音笼内各点到被试头部保持同样距离,随即在各个方位呈现声音让被试报告声源方位,主试来记录报告是否正确。 结果:在被试头部中切面上声音最容易混淆 结论:双耳听觉差在听觉定向中起主要作用 实验6 锥体暗适应实验 Hecht,1921 整个实验在黑暗环境进行。被试坐在暗适应仪前,先在明灯环境刺激5分钟,然后关灯,逐级降低暗适应的按钮等级,同时让被试不断报告窗口内是否出现了视标,从而测量其阈限。若用红色视标,由于基本不能被棒体细胞所感知,所以可单独测量锥体暗适应曲线。如果用紫色视标,则可以测量棒体细胞的暗适应。 结果: 结论:两种视觉细胞的适应时间和速度有很大差别,锥体适应能力差,但速度快,棒体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速度知觉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一、引言 速度知觉反应了每个人对速度感觉的差异,速度知觉也是各项劳动实践中和各项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指标。驾驶员超车要估计前面车子的速度,要估计对面来车的速度,要估计前面横越车子、行人的速度足球运动员在赛场上要对足球滚动的速度,其他运动员跑动速度要做出敏捷快速的判断,所以准确掌握速度判断能力是很有用的。本实验是用平均误差法来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得出不同状态下,被试者的速度知觉是否有不同。 平均差误法(method of average error)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最基本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之一。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也可用于测量差别阈限。 平均差误法的比较(变异)刺激大都是由被试操作或调整而产生的连续量的变化。接近阈限时,被试可反复调整,直到其满意为止。被试调整到在感觉上相等的两个刺激值,其物理强度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就是所求的阈限值。由于被试参与操作,也容易产生动作误差。例如,从小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和从大于标准刺激调整到与标准刺激相等,其结果就可能不同。 其计算公式如下: AE=∑∣X-S∣/N 式中,|x-s|:每次测得的绝对误差 X:被试估计时间 S:标准时间 N:实验次数 用这个方法测得的阈限值比用其它两种方法测得的要小一些,因为其差别阈限处于上下限之间的主观相等地带之内,而绝对阈限则50%次感觉到的强度之下。由于平均差误法获得数据的标准和计算的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所测得的结果可以说只是一个阈限的近似值。因此,用此法测得的阈限不能直接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阈限进行比较。 二、实验目的 运用平均误差法分析得出在不同状态下人的速度知觉。 三、实验方法 3.1 被试 1名被试,年龄21岁左右。 3.2 仪器 名称:EP509速度知觉测试仪器

知觉

一、知觉概念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2套练习题知识分享

知觉速度与准确性12 套练习题

第一套 第一部分知觉速度与准确性 (共60题,参考时限10分钟) 一、同符查找(1-35题) 1. ‰TFECZ PZ%FTH A. 1 B. 2 C. 3 D. 4 2. fgxts pgtwo A. 1 B. 2 C. 3. D. 4 3. T入羽i T习i入 A. 1 B. 2 C. 3. D. 4 4.定家洕侢逐洕侢定 A. 1 B. 2 C. 3. D. 4 5. 低氏纸丳研氏研串开民 A. 1 B. 2 C. 3. D. 4 6. or681:)@ 8%6xnt!( A. 1 B. 2 C. 3. D. 4 7. 真仒具直俱冄冃直俱仐具真 A. 1 B. 2 C. 3. D. 4 8. A. 1 B. 2 C. 3. D. 4 9. A. 4 B. 3 C. 2 D. 1 10. A. 4 B. 3 C. 2 D. 1 11.

A. 1 B. 2 C. 3 D. 4 12. A. 1 B. 2 C. 0 D. 4 13. A. 1 B. 2 C. 3 D. 0 14. A. 1 B. 2 C. 0 D. 4 15. A. 6 B. 4 C. 2 D. 0 16. DGCBHW KMBDF XRDQS A. 0 B. 1 C. 2 D. 3 17. A. 1 B. 0 C. 2 D. 3 18. A. 1 B. 3 C. 5 D. 7 19. 亚产亨亢京仄介亨亰仄产亜介亳 A. 2 B. 4 C. 6 D. 5 20. 9675421 167394 07913 A. 1 B. 2 C. 3 D. 4 21. 7OP83QR 0HJ854 3LJQ8R A. 1 B. 2 C. 3 D. 4 22. OB@DFK OBDE%K A. 1 B. 2 C. 3 D. 4 23. 7K94623 5TA618K A. 1 B. 2 C. 3 D. 4 24. 2JASDG89 QT9MNB06 A. 1 B. 2 C. 3 D. 4

大小常性测试(IE)

大小常性测定仪 目 的 证示视知觉大小恒常性现象,检验距 离线索对大小常性的影响,学习用匹配法 测量大小常性。 简 介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改 变时,知觉映象仍保持恒常不变的这种知 觉特点,称之谓“知觉的恒常性”。大小 常性就是心理学研究中较多的一项。大小 常性是指人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距离 的远近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而改变。根据 透视规律,同一物体在远处比在近处的视网膜上的像要短小。但在知觉中,在一定 的距离范围内其大小不变。霍威和波灵(A.N.Holway E.C.Boring )在1941年作了一个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实验,较好地说明了大小恒常性的形成过程,实验是在L 形走廊中进行,实验者站在走廊的交叉处,在一边走廊内放着标准剌激,在另一边走廊内放着比较剌激,比较剌激是距离被试1尺的用幻灯映射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标准剌激亦是用幻灯映在白幕上的亮圆点,圆点的大小永远保持视角1度,离被试长度的距离从10尺~120尺可供选择。主试用园点渐增和渐减法改变比较剌激,让被试先注视标准剌激,然后再注视比较剌激,并加以来回比较,直到认为比较剌激和标准剌激大小相等时为止。观察的状况是; 2.5.7-1 Holway 和Boring 的实验布置示 意图 2.5.7-2 影响大小常性的 条件

S c 变异刺激S s 标准刺激D c 变异刺激与 1。双眼视觉 2。单眼视觉 3。单 眼使用 被试之间的距离 D s 标准刺激与被试之间 人工瞳孔 4。单眼用人工瞳孔并通 过减光筒的距离 观察结果表明,在双眼和单眼观察的条件 下,都保持着大小知觉恒常性,而用单眼人工瞳孔或单眼人工瞳孔加减光筒观察, 由于排除了周围环境的参考,知觉大小便趋向于视角的规律,即恒常性消失。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的定量表达,常用知觉大小偏离视角大小的比值来计算。 布伦斯维克比率(Brunswik ratio BR ) R--S BR=---------------- C —S C=恒常性的大小 R=被试所反应的知觉大小 S=根据视角计算的大小 例;身高1.7米的人由1米移到5米,其知觉大小为1.5米,其比率为: 2.5.7-3 远距离对像大小知觉的变化 R=1.5 C=1.7 S=1.7(1/5)=0.34 BR=(1.5一0.34)/(1.7一0.34)=0.85 大小知觉的恒常性保持为85%。 注:布伦斯比率为0时,表明没有恒常性,即知觉大小与按视角计算的大小 相等。 布伦斯比率为1时,表明完全恒常性,即知觉大小与物理大小相等。其结 果在0~1之间变化。 恒常性也常用对数来计算。

深度知觉实验报告

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使用EP503 深度知觉测试仪,对六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09级本科生(三男三女)进行了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试。目的在于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以及性别差异对于单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数据使用spss相关分析得到结论:单双眼深度知觉辨别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双眼深度知觉准确性明显高于单眼;性别差异对于深度知觉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深度知觉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双眼视差角 1 引言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即深度的知觉。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多种多样。主要有:1)单眼视觉线索:遮挡(superposition),线条透视(linear perspective),空气透视,明暗,阴影(shadow),运动级差,结构级差等。2)双眼线索:水晶体的调节和双眼视轴的辐合(vergence)两种。3)双眼视觉线索(binocular cues)的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当人看远近不同的平面物体时,由于两眼相距约65 mm,两眼视像便不完全落到对应部位,这时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些,它都偏向鼻侧。这样,不再同一平面上的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异,这一差异便成为双眼视差。 深度知觉的准确性是对于深度线索的敏感程度的综合测定。以往对于深度知觉准确性的测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1)三针实验。此实验是由黑姆兹设计的。以两针为标准,被试在一定距离外,调节第三根针,使之与前两针在同一平面为止。黑姆兹的实验证明像差阈限小于60角度秒。(2)霍瓦――多尔曼深度实验。1919年由霍瓦设计的深度知觉测量仪,代替三针实验。本实验正是采用这种方法。 深度知觉阈限是用双眼视角差来表示的。用a代表双眼间的距离,F代表相应的变异刺激,F′代表两根标准刺激中的一根。R代表与双眼轴垂直相交的至F的距离。δ代表在F与F′间垂直相交的距离差。θ2代表左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θ1代表右眼视线至两个对象的视角。由此可知,θ2—θ1即为视角差,即相应于两眼对两个对象的视线。θ2—θ1在理想情况下是以角单位表示的两个对象间的网膜上距离的标尺。 在弧度计算时,若计算到弧秒就应该乘上206 265这一转换系数。公式为: 视差角η=206265aX/[D(D+X)](单位:弧秒) a:目间距65mm D:观察距离。本实验为2000mm(被试与仪器标尺零点距离,非观察窗口距离)X:视差距离,即判断误差(平均数)。霍瓦的研究结果表明:双眼平均误差为14.4mm,单眼达285mm,单双眼误差比约为20:1。 通过本实验,探讨双眼和单眼(优势眼)在辨别深度中的差异;学习使用深度知觉测试仪测量深度知觉阈限的视差角。 根据以往资料和生活实际,做出假设:1)双眼比单眼有更多的深度线索可以参照,准确性也高于单眼。2)性别差异对深度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