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研究实践

校本课程研究实践
校本课程研究实践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经济的加速渗透,给每个社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全新的社会背景,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为21世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对这一战略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全球性教育改革运动。一类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在中小学课程改革领域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迅速得到了普遍认同。各国的教育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共同特点是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我国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全新课程。这一价值取向既因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生实际的情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举措。它是追求课程综合化这一课程改革发展方向最本真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作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它强调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现和丰富经

验,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进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它要求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要求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与参与者,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即构建与实施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更成了开发与实施的核心。学校如何抓住这一核心并努力开发建设好校本课程,以应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因此,我们准备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为目标,精心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校本课程内容将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和地方文化,形成综合化的校本课程。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发展。

我们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探索和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但这类课程在各国和地区课程标准中的称谓各不相同。美国各洲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课程。如“自然与社会研究(STS)”、“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社会参与性学习(Social partieipating learning)”;英国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与美国有相似之处,主要集中在“社会研究(Srlsject ordesign learning)等方面;法国中小学设计和实施了“动手做(hands_on)”;日本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采取“综合体验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方式。我国台湾省的《新课程标准》也为中小学设计了如“家政与生活科技活动”、“乡土艺术活动”、“辅导活动课程”、“团体活动”等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这些名称各异,结构、内容不尽相同的实践活动教育,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同出一辙,即注重学生的创新和科学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配合。其活动领域涉及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社会研究、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等。

对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加以综合分析,我们从中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实际上是对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的科学重组。国家、地方或学区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大的活动领域和项目——如在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中,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而学校设计何种活动项目或活动领域,则要视地方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定。我国幅员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考虑到学生的群体特性与个别差异。

从国外综合实践和设计与实施看,其最核心的课程价值观是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其本质特点包括:探究性、生活性、交往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课程的综合化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而目前我们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分科的、结构化的,比较偏重知识性,具有较强的分析性,这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客观需求。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引领和代表了新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毫不为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及其必须与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相吻合、相适应的特殊性,国家或省统一的教材已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教材。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一条最直接、最全面、最快捷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捷径。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学校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在影响学校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也在能动地利用、服务、改造社会。学校是社会的学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学校中学习、生活最终也将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

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追求。

综合实践活动无论是完善、拓展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途径还是对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去探究、体验、发现,主动获得各种有利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知识与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因此,作为依托于学生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个性成长,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同时也使该课程有了丰富的社会资源作为其根基和构筑其内涵。

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着独特的地方优势。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注意体现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我校地处农村,师生都来自天地广阔的农村,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随着近年来“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块状经济发展迅猛,种植业、养殖业发达,轻纺工业、商业也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工农商业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水电紧张、人才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现。挖掘社会资源与当地社会、生活、经济等经验来构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内容,学生将会更容易地激发和接受,有利于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开展。因此,我们将选择农村中最基本的种植养殖、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建设背景下经商办厂、设计、开发、修理、园艺等内容素材,以本地最常见的田野、河流、基地、市场等作为活动的切入口和落脚点,以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富有地方优势与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着良好的教育内存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是科学兴趣、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年龄段,可塑性强,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最强、最旺盛的时期。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的内容新颖,与学生的生活亲密接触,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性,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良好思维品质习惯的形成。而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教学人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渗透科技意识、环境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效率与质量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重视自主探究和主动实践,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得到良好的训练和培养,最大限度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写和研究,探索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写入研究,引导全校教师深入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运

用、渗透到各门学科、各个环节的教育。

3、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和实施,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学习

和活动方式,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动手、多思、多做、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4、通过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和探索,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自然之间内在联系

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现有资源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各项内容有机整合,在原有的活动课、劳技课、信息技术课的课程资源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的全部内容之中,重新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供灵活的课程资源。重点利用、建设好我校拥有的20余亩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辟种植、养殖、园林工艺、科学实验、实践研究场所,使基地这一宝贵资源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区”和“试验田”。

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新的课程种类,原先没有现成的课程蓝本作为参考,国内外的同类研究也起步较晚,而且其课程特性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具有独特的地方和学校特色。因此,在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体系中,它必须作为一个重点加以突破,具体将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结合使用调查法、测量法、对比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加强理论指导、总结探索经验,努力形成阶段性成果。然后及时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为全面实施的措施,进行整体推进,以达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目的。

3、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其课程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首先应加强有关综合实践课程理论的研究,认真学习国家课改精神和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从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发展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出发,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活动模式,提供操作方法,加强实践探索,通过实践的检验、验证,充实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在研究中推动,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研究内容

1、联系本地、本校实际(农村初中具有广阔天地的乡土优势;本地区地域经济发展形成课程资源的全面性、多样性、多方位性的综合优势;本校规模宏大、办学条件先进、师生资源丰富、拥有20亩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自身优势等),结

合学生自身特点、确定环境教育、科技教育、劳动技术实践教育目标,培养和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普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等,指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劳动技术、市场调查等实践活动,并培养相应的技能意识、品质和素养。

2、通过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与实践,探索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研究;开发含环境、资源、种植、养殖、维修、市场、园林工艺等内容的校本课程。

(二)研究策略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本课题研究由校长领衔,分管副校长和教科室具体组织实施,由教科室成员、市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组成员、市学科带头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并聘请市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担任研究顾问等共同参与研究与实施。

2、确定课程目标。

A、使学校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促进学校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和轻纺产业开发为特色两翼,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与当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B、使学生具有智能领域目标和发展领域目标。即了解掌握农业科技及创新技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对投身农业科技或市场经济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知社会、知市场、为社会经济发展、创事业、作贡献的思想。

C、使教师素质提到全面提高,从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

3、编写课程纲要。

确定课程目标之后,组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编写课程纲要。在编写校本课程纲要过程中,重视以下几点:

A:注重开发本土知识,如对家乡历史、人文、特产资源、农业状况、产业结构、环境状况等系列调查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B: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应新鲜活泼又伸手可及,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C: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D:精心设计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探究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施形式上采用以下几种:

A、集体活动:一般以班集体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年段、学校为单位组织。如活动的动员、方案的制定、结束时的总结、成果汇报等,还有集体组织的参观访问、考察研究、作品展示、知识竞赛等。

B、小组活动:按照共同的目标或学生的自主选择组成活动小组,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同时提供更多横向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个人活动: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探究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细致、具体、直接地体验活动的内容。

4、实施机制:

A、加强宣传和领导,统一认识。通过会议、讲座、教研组活动、文字资料等形式,加强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教学方法等宣传和培训,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中,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家长学校、开门评教活动、发行《家校之间》小报等方式,让家长清楚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意义及做法,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特别要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对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的指导。

B、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使课程实施过程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可持续发展性。

C、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对教师的培训将贯穿始终。学校组织教师广泛收集有关资料,采用集中培训、分组研讨、个人学习等方式,努力提高相关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还将通过论文评比、方法交流、请教专家、考察先进地区、向兄弟学校取经等途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校本课程发展。

D、加强实施指导监控。指关注对备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记录和总结的指导和监控,定期检查,总结、反馈、交流。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实施效益、课程资料、档案建设的指导监控。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4年2月——2004年4月):成立“应店街镇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和论证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收集课题相关资料;课题申报;课题研讨,确定课次目标,试编校本课程。

2、实施阶段(2004年4月——2005年6月):资料整理、修改,形成校本课程;全校动员,教师校本培训;全校实施,过程监控;及时研讨、调整,阶段性总结。

3、总结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学校、课题组对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所形成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撰写主体研究报告。

(二)研究人员及分工:

1、课题研究顾问:

章杨根、顾水统(市教研室)、顾南山、陈士杰(市教科所),指导校本课程的编写、实施、评价等。

2、课题组负责人:

金晓龙(校长)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全面调控;

朱国材(市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组成员)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与实施,主编校本课程,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和主体实验报告;

孟建桥(校教科室主任)负责组织教师培训和课题研讨活动,及课题研究与实施的过程监控;

斯燕红(副校长)负责课程、人员、班级协调及与上级、专家、先进学校等联系工作,组织软件资料搜集、整理;

孟天毅(副校长)负责课题研究、实施所需的如场所、设施、教材印刷等硬件材料的统筹。

3、课题组其他成员: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全校教师。

诸暨市应店街镇中

2004.4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勺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课程名称:剪纸 教师:于红艳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校本课程剪纸案例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

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 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2007 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此外,剪纸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色彩,它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充分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由此可见,剪纸课程是培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将为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剪纸” 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社会实践活动

接轨社会生活助力学生成长 ——郯城美澳学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背景 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作为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推动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这就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扩展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近年来,高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较差,面对各方面素质亟待提高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老师课堂教学都有很大难度。郯城美澳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待改进。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走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自己的特色育人之路。 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学校视活动教育为转变教育理念的抓手,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宏观上有系统的思路,微观上对每次活动都做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学校组织力量建立了家校联系网,把学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掌握起来,便于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健全跟踪帮扶指导机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提供全程

跟踪帮扶指导,及时进行跟踪走访,了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与形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而定,主要是切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一)社会处处是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考察记录每个学生活动情况,计入学分。按照新课标要求和学校教育实际,每个假期学校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校报发出倡议,相关处室组织实施,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厂矿、农村等,了解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特别是了解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身体力行,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旨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的高尚情操。学科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结合课内学习的专业知识,围绕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分析、检验、探索、解决,提高自己的研究学习能力。 倡议发出后,班主任积极做好动员工作和活动的具体安排,各学科老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留心观察生活,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怎样撰写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等。在寒暑假中,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活动,撰写文章,每次开学后,及时总结活动成果,上交作品,教科室组织相关老师评定修习学分,认真筛选、整理学生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200多篇,汇编成书,并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 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操作指南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 1、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的基础研究。 主要涉及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作出的价值定位。 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2、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3、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 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 1/ 15

4、在前者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6、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 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 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具体还可以细化为: 成立小组;需求调查;培训教师资源调查;教师竞标;学生选用;跟踪评价;哲学整合;动态调整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格式及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是学校在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的规定,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 它包括: 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3-5 项描述即可);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的格式及要求。 《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 200 字为宜。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格式及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学校为主的开发方案,包括: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青春与法律同行》为例 文/ 李能 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 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所在的福安市八一小学,于1996年与武警福安中队共建,是闽东唯一的一所少年警校。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平台,进行了校本课程建构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军魂铸人”的总体框架 小学生正处在国防观的形成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笔者所在学校在做好国家与地方规定课程设置的同时,着眼国防特色品牌,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初步掌握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 以学校文化理念为灵魂。“八一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砥砺出“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品德优良、团结奋进、敢于担当、严格要求”的八一精神,秉承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学校整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各种资源,为国

防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了“军魂铸人”的纲领。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追求。笔者所在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警校共建”的军旅文化。学校把优秀的军容、军威、军纪、军风融入课堂,创设了二十多个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某一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军旅文化的洗礼。学校所有活动围绕这一特色开展,打造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军旅文化品牌。 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国防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具备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笔者所在校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体验、设计、模拟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的需求,对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八一小学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军旅文化,形成“机制、师资、课程、活动、环境”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构建无缝对接的课程链。 机制创新。课程开发是慎思的过程,为做到“细”“实”“严”,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从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国防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备学校特色的军校共建校本教材。学校还以“可爱的军人”为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创编《童心畅想美丽家园》《少年武警手册》等补充性校本教材。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 方案 1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她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中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她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整合的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的需要而自主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而综合实践课程是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注重对本地区、学校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专家郭元祥认为,以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是校本课程的具体项目,但可以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可以转化成校本课程。众所周知,现如今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培养又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孩子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把一些松散、零乱的教育内容有机地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整合,让学生感触到教育中的整体结构,接受并体验这种整体性的教育范畴。 “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环境中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的确,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为他们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然、真情实感的丰富又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有效性。 1、把握科研,促进整合。 教育科研,是一种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做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来传承乡土文化,在传承乡土文化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实施课题研究,从而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品位。 2、感悟体验,自主探究 学生只在有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及相应的内容,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而校本在探究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为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学生为载体,结合从校本教材中筛选的主题内容开展综合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创建学校发展特色(精)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创建学校发展特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学校无特色现状和同质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深刻反思,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影响当前学校生存与学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凸显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办学境界的立足点。 学校特色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需要有扎实的根基。努力挖掘学校“特色”潜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形成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是创建学校发展特色的良好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吉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枣阳市吉河中学 .2 一、课程开发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上,以传授学科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形成的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索、归纳、提高的重要认识过程,形成了重记忆、轻归纳;重考试、轻实践;重动笔、轻动手的不良学习状态。教育成了单纯传授,而疏忽了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 而且,作为纯知识传授为主的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状况各异的各地的具体要求。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她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她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她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3、学校办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4、办学特色: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要求,及长期以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体现对知识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它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经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体验、认识、发现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学习范围上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形状态,学生经过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和互相作用来学习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很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开发目标 (一)理念是行动的准则。根据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和我校的办学理念,经研究本课程设计理念为: 1、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教学教育部2017年度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乡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对于教材规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小习作,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小习作课深感困惑,他们对当前学生小习作的定位把握不准,要求偏高,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知道小习作到底写些什么,依据什么确定小习作内容。导致小习作教学没有目的,学生练得层次也不一样,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的缓慢。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为了满足基层老师教学的要求,提高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增加体验、尝试创新、自主参与习作过程,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一根本宗旨,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努力探索小学语文小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规范习作练笔的内容极其管理模式,通过校本作文适度开发,使其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逐步构建一套与教材紧密结合,适合农村小学拓展性小练笔训练的体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使练笔真正为习作服务,让学生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开放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体验轻

松愉悦的完成习作,真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 二、《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措施:(一)研究阶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用时两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小习作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为课程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 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成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寻找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课程开发方案,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修订完善开发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 实施阶段主要是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 (1)校本教材的开发 ①初步确定一至六年级随文拓展作文主题。

中小学2020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中小学2020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凸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体现着对人的高规格培养。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中小学20xx 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中小学20xx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一)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与实践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构建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校本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共同迈向卓越。采用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取得显着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卓越学生;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2015SC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04-03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无疑是促进学校卓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志。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近3年来,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开发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五大校本课程群,并在全校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希冀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本校及社区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定位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与“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培养目标吻合,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 1. 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反映了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新形势下的课程开发和改革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确立课程改革目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应当定位在使课程内容更为密切的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二是更新知识价值观,确立最符合时代要求、最符合学生发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念;三是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课程设计,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考虑学生学习现实和学习基础,考虑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四是拓展课程适应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力量,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五是树立个性化的教育观,校本课程开发在坚持统一的基础要求前提下,要明确各种教材的目的,做到教材的多样化与差异性、层次性的密切结合,要做到校本教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密切结合,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引导师生独立地、自主地、不受干扰地选择校本教材。 我校有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教师,多项课题的研究更锻炼了科研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高层次地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充分发挥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研究作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学校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从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思维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