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提纲)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提纲)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提纲)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撰写参考要求

根据教职成厅函〔2013〕5号、教职成厅函〔2013〕20号文,各项目学校和省级三部门均需撰写和提交案例。现对项目学校案例撰写提出如下参考要求。

一、选题要求

典型案例选题要紧扣《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和三部委批复的项目学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总结提炼学校在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和成效。

二、主要内容

每个案例的结构,建议包括如下方面:

一、实施背景:简述专业面临什么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二、实施目标:介绍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三、工作过程(实施过程):详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程

序等;

四、条件保障(实施条件):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六、体会与思考(评价与认识):

每个案例字数控制在3000字左右,不超过5000字。

三、编写原则

1.突出典型性。案例要有代表性,反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本校最具成效的改革和实践。

2.突出操作性。案例要细化操作过程和方法,便于其他学校学习借鉴。

3.突出示范性。案例要体现先进水平,对其他学校能够发挥示范作用。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范文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当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中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为了使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学生培养与典型任务无缝对接的原则,实行“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实训与生产”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最新

经管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院与教学系发展的龙头和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院社会声誉的根本,更是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根据学院总体 发展规划及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定位,并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在总结经验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专业发展前景及现状 1.社会人才需求趋势 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通过宣传促销,每年到我区来的旅游人数都成两位数的增长,仅珠三角地区 每年来内蒙古旅游的人数就占全部外来旅游者的1/3左右,而且以高端旅游团为主。2013年,我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达到151.52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177.9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89.55 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区GDP的6.24% ;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的17.50%。旅游业直接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行业109 个。旅游对酒店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加快旅游业发展,可以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

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随着内蒙古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企业改革的深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向一线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将倍受欢迎。旅游行业为完成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需要我们加大旅游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内蒙古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知识门类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其次,为适应服务对象对管理服务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越来越需要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服务意识,具有更高的服务技能。 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时首先面对的是旅游业(包括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酒店业和新兴的会展业等),其就业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2002年前接收该专业毕业生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主渠道,因机构调整、编制压缩而减少了对大学生的接收数量;现在该专业面临的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各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以及新兴的会展企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数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增加,但由于就业面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收缩了,导致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单位随之减少,使就业时的 专业对口率更高。因此,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来讲其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 (1)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旅行社一线服务与管理(导游、基层旅游行政管理、景区景点管理、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服务、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旅游营销)。 (2)酒店管理方向:酒店督导(前台、楼层、餐厅的领班、主

重点专业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示范校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国家改革示范校建设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典型案例报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旅游服务高素质人才 旅游专业部 2013年7月25日

目录 一、依托校企集团,共建合作平台 二、校企共建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三、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项目体系 四、校企共同开发特色教材 五、企业参与教学实训环境改造建设 六、校企合作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七、校企合作建设学生教学实习与就业一体化体系,形成“校企合一”办学模式 八、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总结 九、校企互利共赢 十、结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育旅游服务高素质人才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典型案例报告) 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示范专业之一,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旅游专业)从2011年7月起,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根据教职成[2010]9号及教职成[2010]34号等文件精神,围绕示范校建设七大重点任务,大力开展建设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其中,依托校企集团资源,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这一方面,旅游专业形成了一整套完整方案,取得了丰富经验。 教职成[2010]9号文件提出,改革培养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要“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系充分依据文件精神,在本校以往“学好一个专业、培养一种特长、掌握三门以上现代技能”的“113模式”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的“ZGY模式”基础上,根据旅游专业定位、旅游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岗位人员需求,主要针对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与前厅服务三大课程及导游等其它拓展课程制定完成。 该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前提,企业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每个环

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无锡生态文明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1年8月10日) 2008年和2009年,环境保护部批准了两批18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目前,全国有14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另有5个省正在启动。 作为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全国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市、区)的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了国家生态县(市、区)。这些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赢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优势。 为鼓励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模式和途径,本版特推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刊发一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 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家生态市,江苏省无锡市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本期刊发相关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借鉴。 随着近日金城湾公园的正式开放,太湖内湖——蠡湖长达10年的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画上了圆满句号。夏日的清晨,站在渔父岛西堤拱桥之上,桥下湖水清澈,湖水之下有着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是一些沉水植物,如苦草、微齿莲子菜、鱼腥藻等,正是因为这些沉水植物牢牢固定住了底泥,不再搅动,从而使得湖水清澈,透明度显著提高。目前,蠡湖的水质已由10年前的劣Ⅴ类上升至Ⅲ类。 蠡湖水质的变化,让人不禁感叹,怎样的动力才能让一个在水上吃过亏的城市,利用10年时间治理好一个湖泊?又是怎样的动力让它成为全国首个建成国家生态城市群的地级市?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毛小平一语中的:“蠡湖治理的成功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无锡要走一条发展之路,就是要探索生态文明。” 正是有了像蠡湖成功治理这样践行生态文明的一个个闪光点,才使无锡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冲刺。 发展理念与具体行动同步 毛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阐述了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一项包括建立生态经济体

旅游专业建设与方案

旌德县职业教育中心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定位 (一)背景分析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的出入境和国内旅行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旅行大国。随着市场影响力的扩大,旅游业产业规模将会急剧增大,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我县地处皖南山区,与著名旅游圣地黄山一脉相连,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祥云、碧云、马家溪,马岭、鹊岭、仙人谷重峦叠翠,山水相间;江村、朱旺、肇修堂;文庙、文昌、锁翠桥文化古迹,源远流长。吕辉、大梁、谭梓生,仕川、洋川、红色地英烈辈出,缅怀激励;大饼、青蔗、真香茶,灵芝、葛根、小花生土特生态,美味悠闲。。。多元多彩,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历来受到各级政府各界人士的关注重视,当前在政府的领导下,更是大力开发创新旅游资源,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江村古建筑群、吕碧城故居、肇修堂、朱旺古村落、旌德文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文化之旅;以旌歙古道、祥云、马家溪、仙人谷、兴隆梅园等优美的自然生态的生态之旅;以仕川农民暴动旧址、梅大梁故居、谭梓生故居、吕辉烈士牺牲地等红色旅游资源的红色之旅;以江村、玉屏村、朱旺村、路西村、建强村等秀美村庄的美好乡村之旅;以灵芝生产加工基地、灵芝产业园、自驾车营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等康体养生资源的养生之旅。五条特色旅游线路以及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农家乐、渔家乐景点初步形成。

以高铁新区为主的旅游板块正迅速推进。“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宣砚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等金质名片已闪亮呈现,一个实质性的“养生天堂”正清晰眼前。 随着颜值最高的京福高铁的全线开通,旌德已成为距旅游胜地黄山最近的站点,同时扬绩高速鸿门互通立交项目建设以及芜黄高速公路谋划建设,旌德正进入高速时代,旅游产业将迎来历史性机遇。本着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我校开办旅游管理特色专业,既是本质所在又是时代召唤。 (二)专业定位: 旅游管理专业立足本地,为旅行社、旅游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业务能力,掌握旅行社前台销售、导游技能、计调技能、外联技能以及旅游景区和旅游餐饮客房等相关业务岗位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认真执行我校专业发展规划,结合旅游服务业发展现状,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特色办学理念,搞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完整版)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重点专业建设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项目负责人:张建英 项目组主要人员:袁姝、王显成、杨晓安、黄金华、乔海燕、娄在凤 一、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 行业背景分析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已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光秀丽,旅游业尤为发达。据省旅游局统计,自2003年以来,旅游总收入、接待国内旅游者、旅游外汇收入连续五年均列全国第五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嘉兴旅游资源富集, 人文景观遍布,江南水乡韵味十足,是江浙沪旅游金三角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旅游总收人115.8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62.5万人次,同比增长22%,国内旅游收人l06.7亿元,同比增长33.8%,接待海外游客44.2万人次,同比增长30.8%,创汇13亿美元,同比增长35.94%,接待海外游客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旅游年总收入排名全省第五。 来自资料搜索网( ******), 海量资料下载 (二)人才需求分析 1.旅游高技能人才需求广阔浙江省今后五年重点建设35个总投资超过10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积极支持和培育10大旅游企业集团、新建四、五星级高等级酒店180~2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50多家。未来五年浙江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新增8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新增400多万人。由于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量海外游客的增加及本国人民生活需求提高,使旅游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旅游业人才培养有广阔前景。 2.休闲农业旅游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人们消费观念和水平变化后产生的新型旅游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经历繁华喧嚣的都市人越来越向往悠闲的田园风光,享受农家乐园、特色农庄、农家餐馆等休闲乐趣。因此,休闲农业游的发展使旅

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建设方案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 一、建设背景 (一)建设前景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誉,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支柱产业。就国内情况而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眉山地处成都至乐山峨眉山的黄金通道和枢纽,是“成都至攀西一条线”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拥有“一山(瓦屋山)二滩(黑龙滩、槽渔滩)三文化(三苏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和结合新农村建设所开展的“乡村游”等旅游资源,是“成都平原经济圈”西南部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因此,眉山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区域优势明显,文化内涵厚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眉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了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将旅游业作为眉山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眉山、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专业建设基础 旅游管理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八年的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行业发展趋势

与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并完善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与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清了专业发展思路,确定了“为旅游企业输送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宽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旅游企业基层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与工学交替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逐步形成了与企业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完成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的“三同”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部分课程“工学交替”全过程、全方位覆盖,为打造专业特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近年来,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参加省内外与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眉山市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中文导游资格与涉外导游资格考试,近年来中文导游资格考试合格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专业建设水平与建设效果成绩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立足眉山、面向四川。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和品牌求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分析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是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2001年新建立的专业,并已培养出了7届旅游业的莘莘学子,为了办出专业特色,也为了扩大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计划从如下方面入手突出专业特色: 一、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采用适度超前的培养模式。 专业有没有特色,特色如何,有哪些突出的优势,有一块直接的试金石——那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市场就是最严峻的考场,围绕市场的需求的培养方针的是本专业的首要特色。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特色人才。我们调查和走访了部分旅游企业,企业普遍反映:现在旅游院校很多,培养出的旅游人才也不少,旅游市场的人才供给并不太匮乏,而且旅游专业毕业的人才也大多能说会道,但是到企业后,企业满意的人才却很少,原因在于:缺乏吃苦敬业的精神;不懂基本的礼貌、礼节,(甚至如何连敲门和接电话都不会),更不要说传真机的使用,企业很是头疼,再塑造和规范学生很难,花的精力也很大。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才,能够毕业后就直接上岗能用的人才,或只花一周培训就能用的人才。为此,我们专门开设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导游业务等相关的课程,建立了模拟导游实训基地(墨荷园)、校内实训实验室(含前厅、客房及餐饮功能)和形体训练室,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形体、礼貌、礼仪、公关能力,导游技能和酒店服务技能进行校内模拟实练,强化实用技能。 三、减少部分课程的设置,不求多但求精,以“理论够用、强化技能、突出服务、重在实践”为基本点。我们原先在开设大学英语和旅游英语的基础上,强化英语口语,集中突出掌握一门外语的情景对话口语技能——期望:对入境游的游客(或星级酒店住店游客)能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 四、在学院内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以合肥新十景之“墨荷琼林”为依托,做到前有育人校园学知识后有园林景点习技能)。把学院作为一个高校的旅游景点,由师生共同合作编写优美的导游词,训练学生的仪态和讲解技能,实地接待来我院参观和指导的四方来宾,为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导游实践技能和旅游接待技能,同时为了办出专业特色,也为了扩大合肥经济技术职业技

13典型案例3(特色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思考 淄博市博山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16年11月

在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中,准确定位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推进零距离就业,是其重要环节。 一、准确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完善课程体系 办学理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过程和绩效。我校确定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同时制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不到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增加理论、方法、技能、管理四个选修课程模块;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病认真组织实施;多角度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强化特色意识。 二、优化结构,挖掘潜力,建设一支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而持续发展的建设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通过举办优质课评选、微课、信息化教学大赛、精品课程建设等活动,把“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促校风”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建设落实到课堂,落实给每个教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建设专业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业务特长,让每个教师相对集中地承担一个领域的教学研究任务,建立了钢琴、美术、

舞蹈、声乐与视唱、理论等学科小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以小组互助形式推动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3、以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重点,发挥带头作用。发挥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推广教改经验,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4、引进、培养技能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近年来,学校引进大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学校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为学校的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以及优秀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我校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的省内一流职院的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三、建立园校一体,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实训体系 1、实训室和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学校先后改建舞蹈、电钢琴、声乐、音乐视听、美工等专项技能实训室,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建多功能房,增添音响灯光设备,使小礼堂成为集艺术教学功能室和多功能表演厅为一体的幼教专业综合实训场地,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毕业汇报演出、双选见面会、合唱训练、文艺演出、幼教专家讲座和课程展示等。

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1.专业在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梧州市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服装经济”这一新兴的经济形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服装行业的继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专业的人才,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广西区示范性特色专业,基于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我们以引厂入校、实施订单培养、情景教学及任务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创新重点,满足梧州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 2.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设富有成效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广西区示范性特色专业,我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从2007年开办。2015年申报成为广西区示范性特色专业,2017年被广西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目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有28人,其中专职教师20人,兼职教师8人,在校学生246人。 二、主要目标 以本专业教师为依托,引进民间工艺大师、行业专家,共同研究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以及专业内涵建设。组织特色课程开发,重点建设《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制版技术》、《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剪裁》、《改良汉服结构设计》5门核心课程,开发《服装结构制图》、《服装CAD制版技术》、《服装缝制工艺》、《服装立体剪裁》、《改

良汉服结构设计》等5本校本教材。有机结合服饰课程和服装专业技能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具备服饰设计开发的能力。 1.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并完善了“就业+升学”双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项目式教学任务、适应本地服饰企业需要并具有地方特色的“1+0.5+1+0.5”校企导向课程体系,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了“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创新“厂中校、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形成集“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生产、技术开发与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管理规范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开出率达98%。 3.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建设2名掌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9%,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 4.专业发展机制建设 加强与梧州市锦辰服饰有限公司、梧州市宝嘉制衣有限公司、苍梧县美龙服装来料加工店、广东河源天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深圳市富怡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金铁士服饰公司、梧州市工业园区泳隆服装厂等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多元化“企校合作”模式,构建校、行、企等股份制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发展的专业校企共建机制。 三、实施过程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 设典型案例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示范校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典型案例

任务引领,以工促学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机电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首都北京对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使职业教育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课程是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已不能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现状,而以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课程是职业学校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企业需求的归宿。一体化课程建设同时将会带动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场地规划建设、一体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理论,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色彩,实践证明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而德国“双元制”、加拿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等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使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的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分析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重新梳理我们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开发思路,避免以往一些闭门造车的现象,从而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学生特色的课程。 二、众志成城,不破不立, 为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为地区经济服务,我校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了头脑,打破原有的中等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任务引领的刻成体系,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建立“四合一”的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树立具有中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要打破学科式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教育特点,理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准确把握人才定位目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旅游专业建设整体总结》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建设整体总结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专业建设整体总结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1、项目建设基础情况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兼办大专、中专、技工等多层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是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贵州省交通学校(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建于1958年)、贵州省交通干部学校、贵州省汽车驾驶技工学校(原省部级重点技校)合并组建而成。专业办学经验丰富,师资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办学需求,具备办学条件。 (1)独具特色的“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是指根据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种模式改革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周期,不但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达到1:1,更体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对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调查反馈,均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教学团队 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15人,实训指导教师4人;全体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助教7人。其中专任教师全部具有旅游行业企业从业和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具备“双师”素质,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保证“旺工淡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2005年学院投资45万,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贵阳骄苑旅行社,由管理工程系主任担任旅行社总经理;旅游教研室全体教师作为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旅行社的日常管理与业务接待。做到了“教师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专业老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学生教学实训和企业生产服务一体,学校与企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系社合一、双师双职”,这种方式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校外实习基地 以试点为基础,渐进改革。校企磨合确定每年的4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为旅游企业的旺季、11月中旬至次年的4月中旬为旅游企业的生产淡季,施行旺季顶岗实习、淡季回校上课,打破惯常教学安排。教学周期耦合企业生产周期;教学组织呈现灵活学期、分段教学的特点,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内涵要求。 2、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1)积极探索“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学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灵活办学体制,率先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于2006年与企业合作,双方投资、共同管理,联合开办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利用企业良好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完善的实训基地群,探索一条“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积极灵活的办学体制。由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

典型案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1)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典型案例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延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目录 一、实施背景 (2) 二、主要目标 (3) 三、工作过程 (4) 四、条件保障 (7) 五、主要成果 (8)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一、实施背景 网络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符号标称,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社会重要网络联络技术、产品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县的经济发展也是重要的支撑。 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经过前几年发展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校内实验、实训室这一块的建设与示范校《建设任务书》中关于校内实习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规定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达到专业“校内实验室规划建设”要求,完成校内实习室建设规划的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推进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完善理论知识的直观化与实践教学技能化,让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了最近两年以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在市、省技能大赛中的设备要求,当地行业、企业对电子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方向,进行教学实训、实习资源建设的优化重组,科学合理调配校内实习、实训资源,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随着我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当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已经建成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6个,“新乡台冠电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新乡永新科技有限公司”、“新乡慧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太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陆明家电维修部”、“北冰洋家电城”,我校电子电器专业校内实习室仅3个实训

中职旅游专业特色建设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3891063.html, 中职旅游专业特色建设浅析 作者:崔艳芳 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10期 摘; 要:中职院校是培养一线旅游服务人才的摇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依然存在困境。职业中专在特色专业建设上有一定的经验,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单位的访谈,发现在特色专业建设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沟通能力建设、心理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旅游专业;建设困境;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是中职院校的重要载体,专业建设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实践实训条件等,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中职院校只有把专业建设做强、做精才会有新突破,才会让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凸显出来。 一、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特色建设困境 中职院校是培养一线旅游服务人才的摇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者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特色,这是不争的事实。 1.课程设置不合理,软件硬件设施不到位。多数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且缺少特色,使得学生理论学习不全面,技术不精湛,无法做到学以致用。许多院校由于资金不足,实训室规模小,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2.师资队伍培训工作未得到重视。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大部分中职院校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脱离行业时间较长,所教知识难免与旅游实践脱节。而大部分院校也未给旅游专业教师提供更好的企业实训深造机会。 3.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中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往往大而全,没有针对性,人才培养缺乏定位,盲目跟风,没有根据旅游企业需求特点进行人才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上无所适从,缺乏竞争力。 二、职业中专旅游专业特色建设

典型案例师资队伍建设省课题

湖北省职业培训研究课题 论文类型: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论文标题: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教师稳步成长 作者姓名:李贞权李德富 荆州技师学院 2014年9月 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教师稳步成长 【内容提要】本文的突出经验是通过健全与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立足岗位获得成长。创新点是通过外部激励与启发实现教师自我激励奋发有为,为教师追求卓越注入恒久动力,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 【关键词】激励机制教师成长 校以师名。为了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坚持“艺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表原则,积极引导教师用渊博的学识和健全的人格服务学生。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期内,努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一大批教师能够独当一面,沿着教师—双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路径迅速成长。 一、荆州技能壮腰工程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 荆州市地处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素有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腹地,地理位置重要而特殊。但是,近年来,荆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人力资源,尤其是缺乏高技能人才,企业用工荒、技工流失与短缺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同时拖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荆州市政府提出技能壮腰工程,也就是鼓励职业学校根据地方经济需要培养一大批技能人才,以振兴荆州经济。 荆州技师学院,培养金蓝领的殿堂,有责任也有义务顺应社会需求培养技能人才,而首先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尤其是在知识更新、生产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教育理念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服务于荆州经济建设。 二、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培育德技双馨教师团队

健全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利于教师自觉自发立足岗位,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积累专业技能,发现自我价值,实现职业理想。学校经研究决定,在原有制度体系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教育深造培训激励、物质激励和成果导向激励机制,致力于打造一支德技双馨的教师团队。教育激励旨在为业绩突出的教师创造深度培训机遇,以获得成长。一是学习最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更新知识结构,二是深入企业实践,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切实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期内,形成了国外培训——国内高校培训——企业培训——校本培训体系, 培训网络相互交织,效果显着。物质激励则是根据教师的具体贡献实施奖励。成果导向激励是对教师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和鼓励。成果永远是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是学校底蕴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批批老师高屋建瓴追求卓越。 三、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引导教师稳步成长 1.健全教育培训与交流激励机制,引领教师岗位成才 完善原有激励机制,通过获得教育培训与交流的方式引导教师爱岗敬业,走岗位成才之路,取得良好效果。 (1)选派教师到国外培训拓宽职教视野 德国职业教育全球领先。为了让学校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充分领会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该国的职业教育理念精华,学校选派董武、朱晓彬等8人赴德国进行了为期22天的双元制培训。学校首先制订《荆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出国人员选拔办法》,通过综合考试、说课、考核,并充分考虑专业之间的平衡和国家基地项目建设的需要,确定董武等8人赴德国培训。 学成归来的教师,凝炼经验,内化气质,将德国的先进理念以及自己的体会分享给学校师生,实施再培训,成果惠及全体师生。 (2)选派教师参加国内机构培训夯实专业基础 按照“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引人与引技相结合”的原则,为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扎实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工作。先后选派了10名教师到山西大学、山东--巴伐利亚职教师资培训中心等高校及培训机构参加了国家级培训,7名教师到东风高级技校等学校参加

示范校建设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教学提纲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东风裕隆实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校企合作成果显著。 ⑴建立业内咨询小组 小组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等骨干人员组成。该小组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 二是协助我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 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 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 五是共同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⑵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汽车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问题,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东风裕隆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 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一、专业建设的背景和依据 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旅游业在近5年内人才的需求会十分旺盛。有关专家论证: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和出境旅游业将会越来越兴旺,旅游业在我国已进入大发展阶段,这样中文旅游服务人才十分紧缺,我院旅游专业的就业前景将十分乐观。 旅游专业开办于2003年,旅游专业规模逐渐扩大,每年招收两个班,学生70名左右,目前旅游专业在校生三届,150余人。依托广厦集团旅游业的大背景,将本专业建设成为服务于浙江旅游行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科专业,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办专业特色,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熟悉旅游服务与管理的高职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建设目标 1、根据我省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需求状况,设计开发具有高职教育特色,体现教学改革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知识要求 掌握高职层次的旅游管理与服务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旅游活动中的基本礼仪知识;掌握旅行社服务、导游服务中的英语常用语;掌握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的基本管理与经营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导游员的基础知识及相应的实务知识。 (2)专业能力要求 具备导游员的讲解与带团能力;具备旅行社、旅游风景区基层岗位员工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市场调查分析能力;具备较好的自学和创新能力;具备导游服务工作中常用英语的表达能力等。 (3)专业素质要求 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规范教材征订,多使用高职高专类教材; (2)专业核心课程制作电子课件,使用多媒体教学。 3、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建相对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与理论教育体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分层式”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汽修专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了汽修专业实训中心、汽车发动机实训中心、模拟驾驶实训室、车身修复和涂装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为社会培养了4届毕业生,近千名汽车维修人才,为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于汽修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汽修专业仍然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积极性差,缺乏清晰的目标和自身规划,对专业的前景不明了,为了毕业而学习,不能学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一,有的有汽修经验,却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有的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却没有实践能力或者经验;三是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滞后于现在的职业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与汽修专业培养目标脱节。四是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设备简陋、陈旧、不配套。五是与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深度的合作,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出现一定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自2018年以来,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找准问题根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分层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式,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入门、熟练、提高三个层次:入门层次(第一学年),通过校内理实一体、做学结合的模拟训练实训实施教学,让学生进入山东众锐公社、菏泽润华大众4S店、菏泽润华别克4S店等企业进行体验实习,结合专业体验实习,实现专业知识的技能的学习。熟练层次(第二学年),在上一学年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技能,通过校内汽修实训中心和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组织顶岗实习,实现校内与校外专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