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术作品欣赏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美术作品欣赏

内容摘要:

在教学中,可以拓展欣赏一些优秀美术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认识这些优秀作品的精妙之处,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基本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表现这些特点,从而有了创作作品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对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作品欣赏审美能力色彩构图透视现象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现状,普遍表现出缺乏对美术史论的认识,从而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无法把美术教育大纲的核心——审美这一能力予学生以更好地培养。而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表现自己对美的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拓展欣赏一些世界名作,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张择

端的《清明上河图》、修拉的《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照片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小学课堂中,色彩课教学是美术学科中最主要的专业基础教学之一,同时也是美术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由于形与色是物象与美术形象表现的两个基本要素,要使学生在比较有限的课时内更好地掌握色彩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美术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施教。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试试介绍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冷暖》一课中介绍了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作品,这时,可以适时地比较他的《向日葵》和《星夜》,热烈的黄色调和宁静的蓝色调表现了迥然的场景,体会色彩的冷暖关系,加深学生对色彩冷暖这一主题的理解。而且欣赏梵高的《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尝试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无论哪一幅优秀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的过程,介绍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对比》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初探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初探 摘要:美术欣赏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一环,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让学生在欣赏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懂得各种道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初探 美术欣赏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一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小学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让学生在欣赏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懂得了各种道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一、欣赏课备课要贴近学生实际,凸现人文性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提不起欣赏的激情,认为欣赏的作品是大画家画的,对范作有距

离感,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症下药,贴近学生实际,补充一些充满童趣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范画,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到有吸引力、新鲜感,激发欣赏的兴趣。例如欣赏课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如欣赏《秦始皇兵马俑》,从中感受祖国艺术文化的瑰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在欣赏优秀儿童作品时,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现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讲得很多,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选题 小学美术课的大多数课程类型都是孩子们所喜欢和主动接受的,但欣赏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总是一个让很多美术教师都很困惑的课题类型,在这种美术课中很多美术教师都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此种类型的课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上欣赏课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那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很多孩子不喜欢上欣赏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问为他们对老师所介绍的作品毫无所知。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们必修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教育,它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家,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判断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通过几年来对美术课本的总体分析发现,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外,教材的审美内容约占总课时的20%,并设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部分内容,这就向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美术欣赏课来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停留在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唯一目的的现状上。对于美术欣赏的重视不够,一些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偏离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 欣赏课在绘画技能和其他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作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通过绘画基础训练,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及审美情操。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针对美术欣赏课有效策略的研究,寻找正确有效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欣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和理解某件作品的特点是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这样学生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使学生在美术欣赏课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自主探究,创新才能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有探究精神,这也是美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

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南溪区丽雅前进小学颜春容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课程中一种重要的课堂类 型,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重要途径,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学生的美术欣赏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进行简单论述。寻找怎样进行美术欣赏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美术欣赏问题策略 一、欣赏和欣赏评述的定义 【1】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对美术课的欣赏评述是指通过观察、分析、解释、评价,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2】《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美术学习活动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美术欣赏课是“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体现形式,教师要把握好课程标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意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富于创造性的能力。 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绘画、轻欣赏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认为欣赏课就是教会学生绘画,对作品进行展评,让学生互相看看就行了。 (二)、教学目标偏离 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纯粹的技能型教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美术专业技能型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以后考试技能,并不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现在,美术教学强调技能及素质的综合培养,特别是欣赏教学着重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美术老师不能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美术欣赏课视为技能课,狠抓美术基本技能教学和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在欣赏教学中,知识代替了体验 教师往往会在美术欣赏课中添加一些课外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任意拨高的现象,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欣赏水平来选材,一味追求“纯艺术”,这些脱离了学生已知水平的作品只会让他们感到迷惑、枯燥、乏味,无法积极参与教学,最终消极怠学,致使美术欣赏教学严重失效。例如在二年级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将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纳入拓宽教材,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书,教师再有口才,学生听的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论文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含和规律。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 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领悟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领悟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摘要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都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使美术欣赏教学成为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那么对于欣赏课教学,在这里我浅谈几点我的认识: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有充分的认识 1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同时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如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是不同的。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变化。例如有的作品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侧重于艺术家独特而巧

例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例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以一节观摩课为例,探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新途径。 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节课堂实录 在《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中,教师首先播放《兵马俑幻想曲》,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去感受恢弘的气势,并以一句平和的日常语言:“在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了“宏伟”“浩大”“壮观”等描述场面的词语,而非教师直接告知。这种切身的感受,较之前苦口婆心地讲几分钟更让学生易于接受且长时间印象深刻。 课堂第二环节,教师出具了一个秦俑的小模型。教师引导:“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刻?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呢?”让学生用手触摸,从触觉上感知秦俑雕刻的细致入微,为后面分析秦俑的写实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在课堂的重点欣赏部分,师生的交流语言更是平等化、感情化。如,在欣赏秦俑的发式、动作、表情时,教师引导“官与兵的差异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这些类似闲聊的语言,让孩子们的语言文字一下子都打开了:“将军俑表情沉稳。”“士卒俑都会穿有精美的盔甲。”“跪射俑的神情很专注。”“这个俑它的眼神

似乎陷入了沉思,战事之余,他也许是在想念他远方的亲人。”“军吏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止不住的学生发言,很专业、很人性化、很让人羡慕! “想不想体会一下他们的状态?”教师进一步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秦俑的四种动作,进一步区别各种秦俑之间的差异,感受秦朝时高超的写实技法。 “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来一次整体的欣赏。”教师利用幻灯片播放秦陵,深化学生的感受。 “这些都是劳动人们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面对它,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师的引导。 “古代劳动人民太了不起了,我们应该保护它。”“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它反映了我们国家辉煌的一段历史。”“我们应该珍爱它,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我们应该让它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我们的成果,分享我们的喜悦。”又是一番充满爱心、充满童真的“发布会”。 本节美术欣赏课中切实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个人见解,充满儿童欣赏的趣味性。教师注重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加以指导,不把艺术家自己的语言给学生,不代替他们,不打断学生的语言。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小学美术课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课教学设计 —— 《美丽的染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在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原 色知识; 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学生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初步体会染出的画面效果与纸的折叠方法及用色之间的关联。 三、教具学具:

扎染背心、扎染方巾、染纸作品装饰的贺卡、染纸作品、电脑课件、染纸的工具材料。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基本脉络: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欣赏感受、开阔视野 —— 观察 探究、 了解技法 —— 制作实践、 感受色彩魅力 —— 美化装饰、 培养设计应用意识 —— 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欣赏感受 1、教师展示扎染背心和方巾,引导欣赏。 (1)教师简单介绍扎染的特点和方法。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欣赏感受。 (3)板书课题 —— 美丽的染纸 2、欣赏扎染、蜡染、染纸作品,开阔视野、激发探究欲望。(1)教师演示课件,简单介绍,引导欣赏。 (2)学生讨论交流欣赏感受。 (3)激发学习欲望。

二、观察探究,了解技法 1、观看制作方法视频。 (1)教师播放制作方法视频课件。 (2)提问:制作美丽的染纸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运用了哪些方法?特别提示了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3)学生观看视频。 (4)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2、探究发现折叠方法。 (1)教师出示染纸作品展板,提示纸张的基本折叠方法和形状变化。(2)分组探究折叠方法。 (3)学生代表到前面演示发现的多种折叠方法。 3、尝试染纸过程。 4、欣赏撕染、剪染作品,启发创新。 (1)欣赏课本里的撕染作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欣赏评述课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施

浅谈欣赏评述课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施 发表时间:2014-10-30T10:26:03.3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9月总第132期供稿作者:任艳丽[导读] 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任艳丽山东省平度市白埠镇白埠小学266725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等常常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一、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中《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宫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二、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巧妙的组合》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米罗这幅《太阳、人和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 三、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有些学校的学生,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2、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研究,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灵活运用教材,善于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小学美术欣赏课往往会因为教师一个人的自唱自弹或者乏味的幻灯片展示,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来。我认为如果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引导、传授,这种一贯来只有形式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欣赏课的现状也许会有一些改观: 一、通过游戏加深印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完成欣赏目的,这不正是“寓教于乐”这个师生都能接受的最好形式吗?在“中国民间玩具”这个课中,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游戏,通过学生的游戏、观察,每一组派代表说说玩具的特点:有的甚至边说还边把玩具的特点演示给大伙儿看,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有了更深的印象。所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对我们的美术欣赏课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堂好的欣赏课有时就像一个优秀的故事,在开头设下悬念,然后在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也要通过度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一步步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在“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中,我特意准备了一幅毕加索的“和平鸽”,不用老师解释学生都知道这幅画的名称,但没人知道它的来历,我就提问:为什么要用白鸽来象征和平?它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表达了画家当时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结果大家对此都很感兴趣,经过小组讨论,大家踊跃发表意见:有的说鸽子的白色代表纯洁,象征和平;有的说画家一定是个爱好和平的人;有的说此画出现以前可能刚打完仗(此画是在二战结束后产生的)。最后由我补充:这是毕加索在50年代为在巴黎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版画,以鸽子为题材,被人们称为“和平鸽”。毕加索还是一位雕塑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探索精神,给西方20世纪现代艺术以很大的推动。在整个一堂美术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而且个个神情专注。由此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引导学生对问题探个究竟,增强对课程的注意力,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外出实地考察法。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南京春游,我就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观看明孝陵的各种石像:石像的主人是谁?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在春游过程中,就有目的地对这些庞大古老的石像群实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并且在自己感兴趣的石像旁还留了影。回来后,我便把本在最后一课的“走进博物馆——江苏古代陵墓石刻”提到前面来上。经过学生实地的考察,大家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武士的石像刻划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微闭的眼神给人一股凛然正气;有的说,巨大的石头大象给人以安定和睦的感觉,它代表着皇权的稳固与威严;而有的说,明孝陵里边的文臣武将的石像表明皇帝死后还想独揽大权,让大臣来敬畏他,保护他;还有的说,各种石像掩映在山林之间,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让后人为古人这种独特的安排而感叹不已;还有的说,一些漂亮的石兽是古代人民臆想出来的,如麒麟、辟邪等,我对古人这种伟大的创意敬佩不已,等等。经过大家的各抒己见,我从学生自信的言语中感到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学生完全能将书中所要刻意传授的东西转化为自身对于作品的理解力,这远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来得更加有益,也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操作促动理解。 有时要让学生了解被欣赏的作品,光靠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产生的印象不但肤浅,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如在欣赏“走进博物馆——非洲雕刻”这个课时,如果光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 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睁开发现美的眼睛。这一点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认识生活中的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的特点与美术欣赏 小学美术欣赏课所授对象由于年龄的原因,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优化形成最适合小学生的并能学以致用的美术欣赏系统。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理及生理都比较稚嫩,生活常识也比较少,他们的审美还只是对一些颜色的好看不好看及所画物象像不像上。正如人们所比喻的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艺术思维和训练还仅处于启蒙阶段。低年级学生还只能从感性认识去欣赏美术作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经常会选择一些课外的作品来增加、补充课本的不足。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平要相接近,以接近儿童生活的,能使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为主,尽量选择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对象如可以选择本班或其他班级的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欣赏。这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基础。 二、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质量。 1.欣赏与动手、表演相结合。欣赏教学与绘画、表演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绘画、表演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表演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师通过对欣赏作品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的欣赏欲,使他们心情舒畅,表达各自的感想,同时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进而起到良好的欣赏效果。也可以根据欣赏作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模仿的动作表演,如:在学习《机器人》时,我让学生表演机器人的各种动作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方案和总结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方案和 总结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美术欣赏教育能全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理论假设 (一)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 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假设 1、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2、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 金泊.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 受新的观念.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2、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 摘要:美术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开展好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要在欣赏活动中紧扣美术艺术的审美特性,在评述过程中抓住欣赏的基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关键词:欣赏?评述;审美特性;评述基点;主体性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将课程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本文将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为例,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美术欣赏要紧扣审美特性 “欣赏”,欣者,愉悦也;赏者,观赏品鉴也。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欣赏不单指观赏美术作品时心情愉悦,更应通晓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含义。不同的文化与背景形成不同的审美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材第一课建筑的“建筑艺术的美”。如此广泛的欣

赏内容,就要求教师抓住并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和围绕这一特性做好其他方面的外延做好预设。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师就要抓住艺术的本质特征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从整体上故宫建筑群轴对称形式的中国古典建筑特色,故宫以红、黄为主基调颜色的象征中国明清时代的皇权色彩特性,科隆大教堂的哥特式建筑特色……从局部上,象征皇权至上特征的云龙石雕,凡尔赛宫镜厅的三排烛灯、几百面镜子……无论从整体到局部,从国内到国外都离不开艺术空间、造型、色彩等带给人的审美愉悦。 二、美术评述要抓住欣赏的基点 欣赏?评述课中,欣赏是评述基础,而评述则是欣赏过程中对审美愉悦的表述。所谓评述,应是艺术特色、艺术品质、艺术思想的综合性评论。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高年段欣赏?评述的目标确定是:“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评述中既要有外在的造型、空间、色彩等形式艺术语言评述,还要有隐形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小学生对于审美能力是有限的,与其范范而谈,不知所云,不如抓住一点,深刻挖掘其艺术和人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含和规律。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一、选好题材和内容是“前提”。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

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三、规范教学流程是“保证”。 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

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在网络中自主学习进行一次愉快的欣赏,经历一次审美的体验。初步懂得美术可分为四大类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美术可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可分为几小类? ●三、教学环境 局域网;Internet;书本及相关文字资料。 ●四、网络资源 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网址,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网页。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启发引导,揭示课题 课题:美术分类知识 (二)欣赏导入,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出示四张图例及美术分类知识大树) 自学要求:美术分为哪几大类? 2、学生自学。 3、提出问题。 内容:美术的分类 4、反馈交流。 美术可分为四大类:绘画、工艺、建筑、雕塑。 自学要求: A.分组学习绘画、工艺、建筑、雕塑四大类中,还可以分为哪几小类? B.从每一类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作品,告诉大家。 5、学生分组自学。

内容:绘画、建筑、雕塑、工艺分别包含哪些内容,代表作品有哪些。 6、反馈交流。 A.从种类上分, 绘画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中国画、版画等。 B.从时间上分,建筑包括:古代建筑、现代建筑。 C.从工艺手段上分,雕塑包括:圆雕、浮雕、透雕。 D.从用途上分,工艺包括:实用工艺美术、观赏工艺美术。 2)师生交流每一类的代表作品。 (三)学生练习 1.书上内容欣赏,分组讨论完成练习1。 2.学生分组完成"美术分类"填充练习。 (四)教师小结 (五)拓展练习(可以课后完成) 自学要求:从互联网中进一步了解,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的相关知识,并下载交流。 ●六、教学设计表 ●七、教学流程图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

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