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与地形教学案

地势与地形教学案
地势与地形教学案

一、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二、课时: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

特点

2. 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学习主要地形区时,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激发同学们的

爱国热情

2.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四、教材分析:

(一)知识点与特点:

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二)教学重点:

1. 运用地图分辨各种地形

(三)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五、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挂图,学生用空白中国轮廓图一多媒体

六、学案导学:

(一)导学提纲:

1、读中国地形图,通过颜色的变化,分析我国地势的特征

明确:学会读图例,找出颜色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明确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西高东低。

2、读图总结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及各阶梯的海拔高度。

明确:根据颜色的变化,明确我国地势变化不是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是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为4000米,第二级阶梯以高原盆地为主,平均海拔为1000~ 2000米,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多在500米以下。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而形成的地形是大陆架。我国的大陆架非常宽广。

3、在空白图上绘制我国三级阶梯

明确:在地图上明确我国地形三级阶梯的划分界限。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为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4、我国这种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状况会对其他地理要素,如气候、河流、交通产生哪些影响?

明确: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陆推进,为我国广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发源于第一级阶梯,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在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修建水利工程。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自西向东的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部的交通,但是高大山脉也成了我国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二)巩固练习:

1.我国地形、地势总的特点是()

①地势西高东低②河流、湖泊众多③呈阶梯状分布④森林覆盖面积大⑤地形复杂多样⑥山区面积广大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B、丘陵是指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地

C、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起伏很大的高地

D、高原是指海拔500米以上顶面平缓的高

(三)目标检测:

1、下列地理事物有由大到小包含关系的是

A.青藏高原、高原、柴达木盆地

B.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第三阶梯、东北平原、三江平原

D.第二阶梯、阴山、高原

2.下列山脉与大兴安岭走向一致的是

A.岭B.阴山C.喜马拉雅山D.巫山

(四)课堂小结:

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这种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几个方面都有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其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寻找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

七、作业超市:

假设我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情况又将如何?请就此设想产生一系列联想,写成一段文字或是制作一幅假想的中国地形图。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九、教学反思:

一、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二、课时: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我国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

特点

2. 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学习主要地形区时,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激发同学们的

爱国热情

2.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四、教材分析:

(一)知识点与特点:

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容包括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二)教学重点:

1. 运用地图分辨各种地形

(三)教学难点:

1. 我国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五、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挂图,学生用空白中国轮廓图一多媒体

六、学案导学:

互动2

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及地表特征

明确: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及地表特征。

互动3

在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周围都环绕着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的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弧形的山脉有哪些?

明确:东西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三列

南北走向的山脉有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为弧形山脉

互动4

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明确:在各个不同的地形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各不相同。如黄土高原上的居民住窑洞,高原上的居民为蒙古包;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多养牦牛,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为我国的鱼米之乡;盆地四周围山地所环绕,气候适宜,有称为天府之国等等。

互动5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呢?明确:人们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大了对环境的改造,但无论是“人定胜天”还是“人不可胜天”都不是可取的,只有“天人合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科学的。(二)巩固练习:

1.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

A.大兴安岭

B.南岭

C.长白山

D.山脉

2.下列山脉不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巫山

D.天山

(三)目标检测:

5.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走向为()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一西南走向

D.西北一东南走向

6.下列省区中跨第二、第三级阶梯的是()

A. B. C. D.

(四)课堂小结:

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与生活。

七、作业超市:

同步训练P22 二、1、2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我国主要地形区分布

九、教学反思:

一、课题: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二、课时:第三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我国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

特点

2. 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学习主要地形区时,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给同学们以美的享受,激发同学们的

爱国热情

2.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

1. 运用地图分辨各种地形

(二)教学难点:我国的山区包括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广大。

五、教学准备:

(一)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挂图,学生用空白中国轮廓图一多媒体

六、学案导学:

(一)导学提纲:

1.情境导入

观看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图,并说明这些地形区。

2.课前热身

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但我国所看的图片为山地、高原、丘陵,他们在我国陆地面积中占了多大比例?请同学们根据各自比例画出我国陆地地形的饼状比例图。

3.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开发利用山区时,既要做到发展经济,又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并预防和避免一些山区的自然灾害的发生。

互动1

对比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地形,及耕地面积。

明确: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不足,我国的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约10%。而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互动2

我国山区面积大是有利还是不利?

明确:山区面积大,有利的条件是: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农业也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交通困难,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地形崎岖,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自然灾害多等。

互动3

我国的山区如何开发才合适呢?

明确:如:山区的森林资源可以采取有计划的采伐,采取多种经济林木等方法开发山区,同时又可以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山区的草地可以采用轮种,有计划的利用等方法保护草场资源,同时山区的畜牧业发展要考虑草场的承受力,不可过度放牧。

发展山区的旅游业,保护山区的原有植被

山区地区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互动4

我国2/3以上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山区,请讨论回答,造成西部一些地区贫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摆脱贫困,你还有什么好建议?

明确:山区的自然条件差,地形、气候等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展,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交往。但我国已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用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经济倾斜等手段开发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些贡献。(二)巩固练习:

7.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区为()

A.高山、高原、盆地

B.丘陵、高原、平原

C.平原、丘陵、盆地

D.盆地、高原。平原

8.我国平原总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A.1/10左右

B.1/12左右

C.1/13左右

D.1/14左右

(三)目标检测:

(1)我国地势 --------__________ 高 __________ 低,呈 ___________ 状分布。

(2)我国地势共分 ___________ 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是第 __________ 级阶梯;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是第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级阶梯;地形以平原为主的是第 __________ 级阶梯;它再向东到近海海底地形为-___________;我国首都位于第 __________ 级阶梯上。

(3)这种地势利于海上 _________ 向我国陆推进,北方 ___________ 可以长驱南下,有利于形成 __________ 。

(4)受地势的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 _________ 向 __________ 奔流入海,沟通了

__________ 交通,方便了沿海与 ___________ 的联系,并在各阶梯的 ___________ 地带形成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 ___________ 资源

(四)课堂小结:

我国的山区包括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广大。在这样的国情下,我们要开发山区,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七、作业超市:

调查家乡的地形,看看这些开发合理吗?你又什么建议?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形和地势

三、山区面积广大:

1、五种地形占得比例。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九、教学反思: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地理上册级第二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单位:柏山中学 姓名:郜克武 时间:2010年11月

《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柏山中学郜克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柏山中学的郜克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的地形》。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节是在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章节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而本节课是本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二)教学目标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订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 (2)能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找出并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以及五岳的名称、分布、自然与文化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引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地理的态度。 (2)通过对我国地形山脉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无限美好,让他们明白在感受美好的同时,不要忘了对环境的保护,增强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是作用。而要记住这些内容又得需要时间来做保证。因此,我把中国地势的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及走向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等基本国情,尤其是在学习行政区划时,我让学生利用拼图游戏,进行个人赛、小组赛、自背、互背、抽查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以及在中国的大致分布,为本课高效记忆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分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地图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的抽象思维虽不强,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观察,勤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 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标理念,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读图,绘图,引导、发现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把如何“学”贯穿始终。为此,我专门设计了自学指导,在课堂中主要渗透“读图法”和“分组合作法”两种学法。这样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现阶段聪明、好动、听课易走神的实际情况,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四、教学媒体 为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高效;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最优化,我认真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时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书、地图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案 中图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 案中图版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案3人教版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对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及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特征对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及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学预习 1.读课本P27页图 2.9,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我国陆地地势可分为级阶梯。 2.读P27页图2.9,证实我国地势的特点,找出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3.完成P28页活动1,在地图上填写地势阶梯分界线上山脉的名字。 4.构成我国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上。 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以为主。 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以下,以为主。 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 合作探究 1.P28页活动2,了解各阶梯内的主要地形区 2.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有什么影响? 成果展示(自信地举起手,展示你的风采)

解难答疑(通过老师的分析和总结,把你掌握不牢的地方写在下面留白处) 课堂小结 阶梯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云贵高原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辽东丘陵、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南丘陵 反馈练习 你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快来检测一下

1.我国地势的特点是() A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B南高北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C西高东低,呈两级阶梯状分布 D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A山地和高原 B山地和丘陵 C丘陵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3.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单元是() A华北平原B柴达木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青藏高原 4.我国水能蕴藏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阶梯内部B两级阶梯交界处 C南方低山丘陵区D平原河道上 5.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使我国水能蕴藏量大B有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使我国耕地资源丰富D使我国内陆地区降水丰富 6.下图是我国36oN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大致呈级阶梯分布,在图上填写阶梯的名称。 (2)试判断图上字母所代表的地形或地形区名称: A B C D 。 (3)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2.1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三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讲授新课: 读图:读图C或下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百分比/% 山地33 高原26 盆地19 平原12 丘陵1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怎样开发和保护

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 我国山区 有利条件(优势) 不利条件(劣势) 地形复杂多样,便于发展多种经营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中草药和动物资源丰富 高山草地可以放牧 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地面崎岖,交通不便 容易发生自然灾害 植被受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不宜耕种农作物 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 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懂得了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地形地势特征导学案

万善初中八年级上期地理导学案 主备教师:申丹丹,审核领导: ___________ ,执教:申丹丹,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 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主要地形是() A.山地、高原 B.山地、高原 C.丘陵、平原 D.高原、盆地 2. 五种地形类型中占我国陆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是() A.山地B .丘陵C .高原D .平原 3?“我国既有世界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也有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此叙述最足以说明哪一项地理事实?() A.疆域面积广阔 B. 地势高低起伏很大 C.地势向东逐级下降 D. 主要河川多由西向东入海

4.下列山脉,属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 B.天山 C.祁连山 D.雪峰山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是描写那里的景观( )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成都平原D内蒙古高原 6. 我国第一阶梯上的典型内陆高原盆地是( ) A .准噶尔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7. 关于我国地势优越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使我国水能资源东部地区更丰富。 B、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C使我国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D是我国内陆地区降水丰富。 二、读图综合题 8. 读我国沿36° N附近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 题:12分 (1 )我国地势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级阶梯地形以________ 为主,平均海拔在米以上。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N在第二、三阶梯经过的地形 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两地形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 山脉 (4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_________ 级阶梯上。 (5)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 ,注入 _______________ 洋。 (6 )我国的地势对航运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水电开发的影响是 课1、这节课我收获了什么? 后 记 2、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了什么问题?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3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上)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地形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我国山区开发的不利和优势。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山区开发情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对比联想、探究讨论等方法。 教具准备: 1.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投影仪、有关图片。 2.自制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

面积的2/3。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 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 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初中地理七上《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_5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二)》 教学目标: 1、能在中国山脉分布图上找到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2、利用中国地形图,能在地图上填出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名称、分布 教学准备: 学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我国地势特征是什么?:地势______高_______低,呈__________级阶梯状分布。 2.阶梯界线:第一、二级阶梯:__________山、__________山、__________山第二、三级阶梯:_________山、_________山、_________山、_________山 二、设问导读 师:分小组讨论完成,师生评议。 1、我国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_________—阴山山脉; _________—秦岭; 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_________—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_________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_山脉 弧形山脉:_________

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四大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_________高原 四大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_________盆地 三大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_________平原 三大丘陵:_________丘陵、_________丘陵、_________丘陵 三、自我检测 师:学生独立完成,点生公布答案,师生评议。 东岳: 山,位于省西岳: 山,位于省北岳: 山,位于省南岳: 山,位于省 中岳: 山,位于省 完成课本中67页“读图”。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山脉位于第三阶梯的有: A 天山 B 秦岭C太行山D长白山 2、第三阶梯上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平原和高原B山地和高原C盆地和高原 D平原和丘陵 五、拓展延伸 将我国地势、地形特点对我国的影响连线: A. 山区多,平原少①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B. 地形多种多样②耕地资源不足 C. 地势西高东低③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D. 阶梯状分布④蕴藏着巨大的水能

地势和地形(教案)

地势和地形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1.学情分析:经过一学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积累和掌握一定自主学习地理的 经验,地势和地形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今后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并且地势和地形是比较形象的自然地理要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了解到相关的内容,但学生在读图方面还比较差。 2.教材地位分析: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地理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认识来理解地势地形的概念、分类 (2)学生分析山脉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并指出它们在图上的分布。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主要的山脉名称、走向及学生回顾和知道哪些有地形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自己学习的思维。 (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讨论图中相关的地理信息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获取有关中国的地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主义之情操。

地理七年级上中图版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8.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其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征。由于其内容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也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因而,学好本课,能为今后学习中国自然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从而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这是本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4..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但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 二、教法运用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我运用:问题导学法: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生动、直观和形象。 地图法:在以抽象的符号揭示地理现象和规律时,地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被喻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通过地图的使用,可协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地势特点。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势和地形导学案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 学习目标: 1认识并知道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 2运用地图观察判断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活动1】前提测评: 1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是从的到云南省的。 2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是。 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等地区。 【活动2】自主学习 1.对照《中国地形图》可知:深色集中在,说明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浅色集中在,说明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2.读图《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22页图),思考: ①A是第阶梯B是第阶梯C是第阶梯 ②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 阶梯名称主要地形类型海拔(单位:米)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活动3】小组合作: 1.读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说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并完成活动1。(答案写 到课本图上) 2.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会产生什么 样的影响(答案整理在课本上)

当堂练习 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西部以什么为主() A.盆地、高原、山地 B.高原、山地、平原 C.盆地、平原、丘陵 D.丘陵、山地、平原 2.下列地势变化,与我国地势变化相符的是()。 3填充图册 小结与反思 地势总特点:高低, 呈分布。 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 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 地势呈分布第三级阶梯—— 一二级界线: 阶梯分界线二三级界线: 学习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主要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我国主要地形的分布及特点 【活动1】前提测评 1我国地势总特征为,。 2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是,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 【活动2】自主学习 1.读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24页图)找出四大高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结合图) 2.读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出三大平原,并完成下列连线题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以肥沃的黑土着称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地势低平,有“水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华北平原 3.读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出四大盆地,并完成下列连线题 面积最大的盆地四川盆地 纬度最高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我国位于第一级阶梯的盆地准格尔盆地 唯一位于长江以南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活动3】小组合作 1读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观察,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 (1) 东西走向:; (2) 东北—西南走向: (3)喜马拉雅山走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西北——东南走向是 2将下面这些山脉填入下图中:. ①大兴安岭②太行山③巫山④雪峰山⑤长白山⑥武夷山⑦台湾山脉⑧天山 ⑨阴山⑩昆仑山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讲课讲稿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教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一课时)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特征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地势特征”和“中国的地形特征”两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转入“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自然要素有着巨大影响,本课时学习的地势地形知识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本课时的内容,能为后面中国地理其他知识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和“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出简单的评价。 3.通过阅读地形图,归纳我国地势、地形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势、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教法】读图导析法 【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重点采用读图导析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展开分组合作

指导读图、 归纳总结 一、中国的地势 特征 地势西高东 低,呈三级 阶梯状分布 解析地势的概念。 利用课件展示“中国沿北纬 36°地形剖面示意图”,指导读图 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 拔高度有什么明显变化?” 对比课件展示的四幅地势 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 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 让学生两两结合,一生阅读 课本57页“中国三级阶梯示意 图”,另一生阅读课本59页“中 国地形图”。之后找出作为三级 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 板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最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56 页课文,搜集有关三级阶梯海拔 高度及主要地形类型的信息,并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阅读“中国沿北 纬36°地形剖面示意 图”,结合课文,分 析归纳,得出结论: “地势西高东 低,呈三级阶梯状分 布”。 对照两幅图,找 出作为三级阶梯界 线的山脉,将它们落 实在板图“三级阶梯 的分界线”上。并完 成课本57页图下第 1、2题。 阅读课本56页 课文,搜集有关三级 阶梯海拔高度及主 要地形类型的信息, 并归纳填表。 通过读图、绘 图,培养学生读图 用图的习惯和能 力,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提高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 力,掌握我国地形 特征。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结合地图回顾一下这个特征是什么? 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第二、三级阶梯 的分界山脉依次是什么?想一想,我国这样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和经济发展有 什么影响? 这节课,我们接着了解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学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总称,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学生: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 )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 征。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从图D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 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欣赏以下彩画。 读图:课本24?25页彩画,引导学生边欣赏边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 提问: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什么是山脉?同学们回忆一下。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山地的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 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这样的山地就叫做山脉。 讲解:从图D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 东北一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那么,山脉走向是怎么回事呢? 我国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呢? 读图:读图F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1.读图F后,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说一说我国东西走向、东北一西南走向和西北一东

中国的地形与地势导学案

八年级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设计人:黄先丽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我国地形特点,认识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2)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认识地势分布对气候、水能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依据地图(中国地形图、山脉分布图、地势图等)为学习媒体,通过个人自主学习、互学、群学、小组交流、班级利用地图展示等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与地势特点;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与位 置及主要山脉的分布; 2、学习难点:掌握地形区与山脉的分布;理解我国地势对气候与河流等的 影响。 学习方法: 利用地图(地势、地形、山脉图)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预学——新课导入、呈现目标 1、导入:利用白板播放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的图片,配乐——歌曲“青藏高原”。 2、展示目标:(学习目标同上) 二、互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22—23内容: ①“中国地形类型图” ②“中国地形分布图” ③“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 找出: (1)我国主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吗? (2)在图2.2“中国地形分布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3)在完成以上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我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4)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过渡提问:我国的地形区是怎样被分割开的?(地形的骨架——山脉) 2、小组合作分别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过程: ①生自主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 ②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对主我的山脉按走向进行分类 ③小组间形成一致意见; ④班级展示:(利用多媒体)生上台展示,师辅助动画演示主要山脉; ⑤师释疑、点拔,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订正; ⑥生小结:我国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各有哪些? 3、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26—29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读图2.9分析:我国地势分布有什么特点? 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有哪些? (2)阅读“我国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说说你的体会; (3)讨论:我国的地势对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说说你的依据; 过程: ①生先自主读图,形成自己的看法; ②与同组交流、讨论; ③班级利用媒体展示,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展示,发现问题; ④师提出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引导讨论、点拔释疑; ⑤由学生总结,要求:语言简练、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三、评学——巩固拓展 1、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2) 2、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学到了哪些知识?(总结性发言) 3、自评: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怎样? 4、组评与师评:小组间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 5、作业:完成长江全能学案中“地形与地势”一节练习。

世界地形说课稿

世界地形说课稿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世界的地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一、说教材 《世界的地形》是对上节《地球海陆分布》的细化。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教材包括了三大内容,即“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学看地形图”。“陆地地形”教材首先从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基本概念入手,对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这两组地形类型作出了简略对比。对于各种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要充分利用世界地形图,重点学习陆地上的两大山脉带,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收集有关的世界之最。“海底地形”部分通过图示形象地说明了海底地形的组成。“学看地形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以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地形图的能力。由于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故确定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如何从地形图上辨方向、量距离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着名的山脉带的分布规律,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对照地图说出最着名的山脉、高原、平原、与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3、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任务重,等高线地形图难度较大,教材是以学生读图比较一—获取知识—一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读图法贯穿始终。各种图像通过课件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2021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 中图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3.1《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教案(3)中 图版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复杂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讲授新课: 读图:读图C或下图,引导学生读图了解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 讲解:由上图可知,山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加上高原,两者约占60%,这些山地和高原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如果按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那么我国山区面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活动:读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C,分析我国陆地地形类型特点。 地形类型百分比/% 山地33 高原26 盆地19 平原12 丘陵1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陆地地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居各地形类型之首,高原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位居第二,盆地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5,位居第三,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位居第四,丘陵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

积的1/10,位居第五。 2.在我国,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怎样开发和保护山区,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摆在我国山区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两项重要任务。要完成好上述两项重要任务,山区人民必须搞清山区的优势和劣势,即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下面我们全班同学分成A、B两大组展开讨论,群策群力,为山区人民找一找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A组找山区有利条件,B组找山区不利条件) A、B两组讨论后,全班发言,相互补充,展开争论,在此基础上,补充小结如下: 提问: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学们讨论一下山区开发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小结: 开发保护山区注意问题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山区资源外运,要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②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要预防和避免自然灾难发生 ③水土流失严重,要注意保护山区地面植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明白了我国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懂得了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