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14.1知识要点

1.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现代货币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也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用随时调整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的办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2.供应学派“税收楔子”

拉弗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劳动力供求关系受到劳动力的市场报酬和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制约。即市场报酬越高,劳动力供给量就越大,而劳动力要素成本即雇佣工人的成本费用越低,雇主对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大。拉弗指出,政府课征的税收,就如同一个“楔子”,直接影响着劳动力供求。在没课税以前,雇主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与工人的实际工资相等。但是,政府征税,尤其是征收高税率的工资税,就等于在劳动力供求之间加一个“楔子”,会减少就业机会,因为税收是缴纳给政府的,当提高税率时,不仅减少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即劳动力市场报酬会有实际下降),而且肯定增加雇佣劳动力的实际成本,这种雇佣成本高于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的分离状况,就是拉弗等供给学派称为的税收的“楔子。3.供应学派“拉弗曲线”

在原点O处税率为零时,将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时,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型。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超过图中E点时,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扩大税基,就必须降低税率。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国民产量都将增加。

拉弗曲线

4.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5.以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区域性分析

IS—LM模型表明,当政府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不一定必须是同方向的。根据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配合方式,如财政和货币的双

松或双紧政策;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搭配以及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搭配等。不同的搭配方法对于不同的政策目标各有其独到的功效。

IS与LM的交点都出现在中间区域,然而事实上两曲线的交点可以出现在LM曲线三个区域中的任何一处,在IS—LM模型中,政策效果因IS与LM曲线相交的区域不同而大有差异。

(1)凯恩斯区域的政策效果

在凯恩斯区域,由于陷入流动性陷井,利率已经达不到能再低的程度,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只能使LM曲线上部向右移动,但曲线的下部仍处在流动性陷井中。由于货币政策不能作用于利率,从而不影响投资,无法提高收入水平。政府支出的膨胀性效果得以充分实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达到了货币政策不能达到的目标。

(2)古典区域的政策效果

与凯恩斯区域的效果相反,货币政策具有充分的作用,财政政策似乎完全没有效力。

(3)中间区域的政策效果

一般地说,在中间区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效力。均衡交点越是接近古典区域,货币政策的效力越大,财政政策的效力越小;交点越接近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的效力越小;而财政政策的效力越大。总之,当利率和收入水平都很低时,货币政策效果甚微,但财政政策效果卓著;当利率和收入水平提高时,货币政策能充分发挥作用,则财政政策却几乎没有效力;在中等利率与收入水平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效力。反过来说,在不同的区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于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14.2 习题解答

【关键概念复习】

在B栏中寻找与A栏中术语相应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在术语前边。

A B

8政策目标1.经济当事人对价格、利率、利润或收入等经济变量未来的变动作出符合理

性的估计。

10政策工具2.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

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

2财政政策3.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流行的学派,主要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6内在稳定器4.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

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

7挤出效应5.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胀

率。

4货币政策6.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5单一原则7.扩张的财政政策带来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减少。

11政策时滞8.实施经济政策的目的。

1理性预期假设9.通过调节宏观经济的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调控的方式。

9需求管理10.实施经济政策的手段。

3供给学派11.从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实行到政策实行产生实际效果的时间。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政府制定宏观财政政策的目的是消除经济的缺口和缺口。

答案:通货紧缩通货膨胀

2.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政策和政策。

答案: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3.财政支出政策是指。

答案:政府通过改变支出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

4. 政策是指通过改变税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答案:财政收入政策

5.按照社会保险制度,福利支出在萧条时期趋于,从而对国民收入起着作用。另外,它在繁荣时期趋于,从而对国民收入起着作用。

答案:增加扩张减少收缩

6.如果政府只增加支出而没相应的增加税收,或者只减少税收而没相应的减少支出,政府的预算将出现。

答案:赤字

7.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使得利率,投资。

答案:减低增加

8.在凯恩斯区域内,政策有效

答案:财政政策

9.在古典区域内,政策有效。

答案:货币政策

10.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答案:下降

11.中央银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会使货币供给量。

答案:增加

12.紧缩货币的政策有。

答案:提高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买出政府债券

13.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供给将。

答案:减少

14. 通过借债来支持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利息率上升从而使投资支出下降,称为。

答案:挤出效应

15.利用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政策来实现国民收入的预期水平,称为。

答案:财政政策

(二)单选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答案:C

2.属于内在稳定器的是()。

A.政府购买

B. 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答案:C

3.“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效果是有限的,因为()。

A.在经济衰退时内在稳定器会导致财政盈余出现

B.在通货膨胀时转移支付和补贴会增加,在经济衰退时会减少

C.其抵消经济波动的功能没有直接改变政府支出那么强

D.无论处于经济周期的任何阶段都会使价格水平上升

答案:C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答案:B

5.如果存在通货膨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政府支付

D.增加转移支付

答案:A

6.在经济处于严重衰退时,恰当的货币政策应当是()

A.减少政府支出

B.降低利息率

C.使本国货币升值

D.提高利息率

答案:B

7.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答案:A

8.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减少税收

答案:A

9.财政政策()

A.涉及政策支出和税收水平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安排,所有的工人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公平的工资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答案:A

10.如果经济陷于严重衰退,正确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应该是()。

A.卖出政府证券,提高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出现财政盈余

B.购买政府证券,降低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出现财政赤字

C.购买政府证券,降低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出现财政盈余

D.购买政府证券,提高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出现财政盈余

答案:B

11.如果经济中发生了严重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正确的政府政策应包括()。

A.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发生财政赤字

B.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降低贴现率,降低准备金率,发生财政盈余

C.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提高贴现率,降低准备金率,发生财政赤字

D.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发生财政盈余

答案:D

12.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答案:A

13.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答案:C

14.“双松政策”使国民收入()。

A.增加较多

B.增加较少

C.减少较多

D.减少较少

答案:A

15.“双紧政策”使利息率()。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D

(三)判判断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扩张性主要体现在会使货币供给增加。

答案:×

2.如果某经济的MPC为0.75,政府通过减税100亿元即可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300亿元。答案:√

3.紧缩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可能使实际GDP减少,也可能实际GDP不变。

答案:√

4.当政府通过向公众借债而不是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时,减税的扩张作用最大。

答案:×

5.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加以抑制

答案:×

6.内在稳定器与自主决定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答案:×

7.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时实际预算可能存在赤字。

答案:√

8.周期性赤字的增加会自动增加结构性或充分就业预算赤字。

答案:×

9.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实施赤字财政以增加支出时可能使人们预期将来承担更高的税收负担而增加储蓄。

答案:×

10.如果财政政策导致利息率提高,本国货币可能升值,并导致净出口下降。

答案:√

11.如果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上总需求增加,一部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将转化为通货膨胀。

答案:×

12.货币主义者认为,长期里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并且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活动水平之间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答案:×

13.凯恩斯学派认为,通过政府举债来弥补赤字会提高利息率,从而减少私人投资支出。

答案:×

14.货币主义者认为,尽管货币政策是一种显著的稳定经济措施,但作为经济的稳定器,它远不及财政政策有效。

答案:×

15.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反方向变动。

答案:√

(四)简答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参考答案: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协调。当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虑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包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⑴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⑵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

⑶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⑷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3.扩张财政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4.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⑴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会提高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提高会使货币供给减少,由此导致利率上升。

⑵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一般也会使价格水平提高,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因此利息率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的幅度会受到限制。

5.中央政府自主决定的财政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中央政府自主决定的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类。扩张性(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增加(减少)政府的购买支出;减少(增加)政府的税收;在增加(减少)政府支出的同时减少(增加)税收。

6.中央政府自主决定的财政政策会带来哪些后果?

参考答案:中央政府自主决定的财政政策的后果包括: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出现财政赤字,而为了弥补赤字必须由中央政府借债,这必然会“挤掉”部分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很可能是预算有盈余。

7.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财政政策实施中的困难包括: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及其走向的识别过程存在时间上的滞后问题;具体实施财政政策过程中存在管理时滞问题;政策实施到产生相应的效果之间存在运作时滞问题;政策目标的不一致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会削弱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存在“挤出效应”;李嘉图的等价理论所描述的状况也会削弱政策的效果;考虑到总供给的具体状况可能会使财政政策难以达到既定的目的;“进出口效应”的作用会抵消部分政策的预期效果。

8. 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哪些?

参考答案: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贴现率;改变准备金率。

9.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的陡直程度密切相关;它还与总供给的状况如何有关。

10.与财政政策比较,货币政策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参考答案:优势:在政策的决策、管理及运作等方面的时滞相对要小或不存在;远离政治、党派利益之争,更中性化;货币政策不会存在财政政策所带来的“进出口效应”问题,反而通过进出口会进一步强化政策效果。

劣势;金融市场上不断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手法和不断扩大的交易规模将使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本国流通中的货币量时遇到更多的困难;松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公众的反应,政策实际效果的不可预见性较高;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供给之间可能存在的反方向变动关系会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政策的预期效果;货币需求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的陡直程度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同都将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同一货币政策导致的利息率改变的条件下,总需求的构成部分存在着相互抵消的变动,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运用货币政策解决国际贸易收支不平衡问题的效果有限。

12.3 学以致用

一、实训项目

作业目的:重点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中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作业小组人数:5人

作业要求:根据题目进行进度安排,收集资料,列出讨论提纲,参与讨论,总结后制作PPT,选一个代表进行7-8分钟的Presentation,其他人完成paper,记入总成绩。

作业时间:3周

本章题目:阐述并评析2006度我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补充案例

经济观察家:专家认为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宜稍偏紧

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政府手中支配的资源过多,土地、资本这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政府实际控制过多,并且往往用行政手段进行分配,抑制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今年将继续高位运行。

2004年中国经济在国家有一定强度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即在没有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GDP增长率达9.5%,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粮食增产776亿斤,进出口贸易增速达35.7%,财政收入和企业效益也大幅度增长。今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仍然很旺盛,前景看好。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连续两年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由于经济增速较快,致使经济生活绷得过紧。根据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年经济增速以8%左右为宜,既不要低于7%,也不要高于9%。在可能低于7%时,要实施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高于9%时,则要实施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适当降温。2003、2004年经济增速均超过9%,高了一点。主要表现,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达25%多。投资率太高,达40%多。到2004年12月底,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达1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的GDP。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验反复证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0%,就会带来经济过热。二是煤电油运过于紧张,使经济生活绷得过紧,难以持续。到2005年初,还有一些地方因缺电而使企业开一(天)停一(天)。还有报刊认为,2005年缺电情况将比2004年更为严重。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潜伏着不少风险。

其次,物价上涨压力不小。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9%,稍微高了一点,但仍属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达两位数,显然过高。而且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还难以在短期内遏制住。现在,人们都在观察和研究生产资料价格两位数的上涨,会在多大程度上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上面。看来,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一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将使最终产品包括消费品成本上升,从而推动物价上涨;二是2004年物价上涨翘尾巴因素影响,有专家估计将带动2005年CPI 约1.5个百分点上涨;三是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也将推动物价上涨。此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很可能居高不下。如果2005年经济继续以9%以上速度增长,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那么,居民消费价格就有可能在成本提高推动下,出现超过4%的幅度上涨。经验表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一旦达到和超过5%,就要把治理通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由于今年经济仍将在高位上运行,各地快速发展经济的劲头也很足,为使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看来今年宏观经济政策总的还是要稍微收紧一点,用微调温和的办法,使经济增速回落到8%—9%之间,真正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二)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双稳健”是正确选择

2004年12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实施“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再继续实施了6年的扩张性的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受到各方面的拥护。

财政政策从扩张性调整为稳健,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收紧,长期建设国债要逐步减少发行直至不再发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财政投资于竞争性行业的比重更要较大幅度降低,而主要投资于公共领域。财政政策的这种调整,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向中性转变。

2004年、2005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名称上似乎与过去几年没有什么变化,其实不然。2004年,央行采取的提高准备金率,提高钢铁、房地产、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率,实行贷款的额度控制,提高存贷款利率等,都是收缩银根的措施,同2004年以前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2004年10月底,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虽然幅度不大(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提高0.27个百分点),但影响大,标志着政府终于开始启动最重要的经济杠杆调控经济运行,使经济走向更加稳健。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这是目前经济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也是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实际是从松还是从紧的一个重要根据。

我们认为,考虑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我国是否要结束负利率状态,改变扩张性利率政策,如果是,就意味着要进入加息周期。

中国是否进入加息周期,最主要的是看中国经济过热倾向是否已经克服,物价上涨率能否较快回落。

反对加息的经济学家前一段一个重要理由是,2004年四季度和2005年的物价涨幅将回落至3%以下。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估计过于乐观。2005年的物价涨幅能否回落至3%,很难说,国家的调控目标是4%。目前较多经济学家估计是3%到4%。即使按比较乐观的估计,回落至3%,那么要走出负利率至少也要提高存款利率近100个基本点。更何况在正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应为正数2%或再高一点。如果我国继续实施负利率政策,那么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实施从松的货币政策,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从而同稳健的要求不相一致。在我们看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同利率低、资金成本低很有关系。

价格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目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快了一点,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还是过快,煤油电运还是那么紧张。这种状况,决定着我国要实施稳健的或中性稍微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决定着这次加息可能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而将进入一个加息期。

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考虑加息不能只看国内因素,还要看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如果美元基准利率继续提高,如像格林斯潘设想的那样,逐步提高到4%,那就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形势很可能按此设想发展。但也要想到,如果美元基准利率到2.5%不再提高,或一段期间不再提高,就会制约我国进一步提高利率。因为如果我国较大幅度提高利率,形成和扩大与美元的利差,就可能刺激美元游资进来套利。何况目前国际上一般还估计人民币会升值。所以,我国继续提高利率要密切关注美元利率的变动,可能还是要分好几步,每一步都要小幅度提高。

(三)应着力于调控总量,而不是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调控首先和主要是总量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的协调与稳定。中央政府通过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机制就能够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是主要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即主要靠市场机制优化经济结构,而不是主要靠政府在宏观调控名义下直接配置资源、调整经济,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恰恰是政府手中支配的资源过多,土地、资本这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政府实际控制过多,并且往往用行政手段进行分配,抑制了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到现在为止,不少地方政府还自认为是经济活动的主角,甚至提出经营城市的概念和主张。有的地方政府,自己成了开发商,或和开发商一起,以盈利为目的开展经营活动,造成政府职能的大错位。

党的十六大确定国家宏观调控四大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些都是总量目标。宏观经济的监控指标主要是GDP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失业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国际收支状况等。宏观经济调控由于主要和首先是总量调控,因此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政府。按照这个认识,我们认为把2004年的宏观调控说成主要是克服结构失衡是不妥当的。具体的结构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存在的,如果这些都要靠宏观调控来解决,就必然使政府代替市场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是政府职能的错位。重大结构是需要优化,但首先要解决总量失衡问题,恢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逐步解决重大结构失衡问题和促进结构优化。(四)今年是深化改革年,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我们要在2005年继续保持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各种阻碍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我国通过改革能够挖掘出来的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在最近几年不会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小。可以预期,把2005年定为“深化改革年”,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巨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还不完善,仍需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银行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增值税转型、文化体制改革等都已逐步展开,但是还可以抓得更紧些,做得更完善些,比如国有中央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就可加紧推进。

要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中央自上而下有力推动,不让部门和部分人因维护既得利益而阻挠不前。另一方面,要鼓励各市场主体主动推进改革。

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并不矛盾。原来不少人认为,加强宏观调控,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很难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其实不然。改革投资体制不只是放权,而是改革审批经济体制,强化投资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对投资决策失误追究责任。这本身也是抑制投资饥饿症的一种办法。

2004年10月下旬加息也说明宏观调控同深化改革可以结合。这次加息使人民币利率向市场化迈出了新的一步,如规定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不设上线,只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即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同时,允许金融机构下浮存款利率。这是一个积极的向市场化方向前进的进展。最后,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列为“十一五”规划期间改革的突出任务。到现在为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仍然过深,这是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审批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观,政府控制资源过多、分配权过大,地方政府自认为是经济活动主角,都是当前突出的问题。政府职能转换,会触犯相当一部分官员的利益,因而难度很大,特别需要中央下决心着力推动。(摘自《人民论坛》 2005年第三期)

冷静看待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对世界的影响

自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地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传递到中国,而中国也越来越有必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里根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日本的经济衰退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用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减免税收、增加国防开支,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美国经济保持了低速增长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里根当选时,选择的边际收益税率为70%,成为拉动美国经济短期增长的真实源泉。但是,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是以实施范围广泛而且数额巨大的税收减免为前提。因此,在里根的任期内,联邦债务大幅度增加,联邦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6%上升到43%。在美国国内发生巨大财政赤字的同时,美国的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

在美国经济经历了由凯恩斯经济学导致的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向80年代供给学派过渡时,日本正在经历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长,于80年代末期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国。然而,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同英、法、前西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达成的“广场协议”,使得日本的股市泡沫在1990年第一交易日股市终于击破、1997年房地产泡沫击破,金融机构坏账急剧增加,日本经济在衰退中挣扎。克林顿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世界各地的金融危机

在克林顿时期,美国执行了收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美国经济出现了低通胀与高增长并存的局面,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滞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具体体现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以减少预算赤字为目的,由历届总统的简单减少支出的办法转为结构性的有增有减财政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为目的采用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可从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次利息升降中看出。

按照凯恩斯的IS-LM模型分析,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必然造成经济增长的降低,但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是经济衰退,这主要得益于紧缩性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及其增加供给的政策。正是由于美国的结构性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和供给政策及苏联解体后科学技术民用化推动的新经济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增长。

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90年代下半期,世界各地金融危机不断,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1997年亚洲发生了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此后,俄罗斯金融危机、丹麦石油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等相继发生,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刺激这些国家对美国出口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额大幅增长,低价商品的大量进口有效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使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目标。同时也埋下了结构严重失调的隐患。美国的这种政策对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紧缩效应。布什宏观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政策选择

当布什在2001年就职时,10年预算平衡的官方预警数字是盈余5.6万亿美元。但是经过3次大幅度税收减免、股票市场泡沫的破灭、“9?11”事件对经济的毁灭性打击,及接下来在中东发动的对阿富汗、伊拉克的军事打击,使得预算的盈余消失得无踪无影。美国一度作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成双结队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在美国重现。

当美国再次出现成双结队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情况下,针对在亚洲经济崛起的中国,美国似乎在重演20世纪80年代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问题上,时隔近20年,“广场协议”几欲重演?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美国实行美元兑欧元、日元汇率大幅贬值的汇率政策。美、日、韩等国不断提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诉求。

然而,建立IS-LM-BP模型之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则指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给中国的通货紧缩带来更大的压力,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给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极大的伤害,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的稳定。

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对外贸易中一半以上为加工贸易,谁才是通货紧缩、世界经济衰退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制造者?至于给人民币施加压力,则是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聒噪。

面对布什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国有必要继续执行适度的、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贯彻适当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的供给量,并对部分产业的发展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治理结构性通货膨胀;实行有管理的、可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政策;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政策,调整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缓解资金需求对银行体系形成的压力,完善中国的金融结构,有效利用外资;借鉴克林顿时期的供给政策,推进技术进步、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西方经济学流派

各经济学思想流派观点及评价 (1)货币主义学派(Monetarism)又称“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急先锋,其创始人及主要代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50年代就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认为长期内存在“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当劳动市场在竞争中达到均衡时,由技术水平、风俗习惯、资源数量等实际因素决定的固有的失业率,包括自愿失业(Voluntary unemployment)、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和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等。自然失业率是保持零通货膨胀率的最低失业率,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短期内由于货币幻觉,实际工资(Real wages)暂时下降,厂商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但长期内,由于“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工人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Nominal wage),引起实际工资和失业率回升,结果仅仅是通货膨胀(Inflation)。 弗里德曼还提出“恒常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of consumption),认为消费者不是根据现期收入而是根据“恒常收入”来安排消费,因此短期内扩张性政策不可能刺激消费,再次否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 弗里德曼认为“唯有货币最要紧”,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Single-rule policy of money),即每年根据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按某一固定比例增加货币供给,以稳定货币,稳定经济,根除滞胀。而要稳定货币,就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经济自由主义。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纳(K. Brunner)在《货币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首次袋子使用“货币主义”一词。 (2)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 school)又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John F. Muth)1961年发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一文提出“理性预期”概念,1970-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2001)进一步阐述,受到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华莱士(Neil Wallace)、巴罗(Robert J. Barro,1944-)等人重视。认为:人是有理性的,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经济发展作出正确预测,即所谓“理性预期”。在存在理性预期并且工资与价格具有弹性的前提下,人们将会预料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并采取相应对策,使之无法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失业,即所谓“政策无效性定理”(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主张政府放弃干预经济,或实行公开的永久不变的政策。 该学派还提出自然率假说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自然率假说(Natural rate hypothesis)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外力可以暂时打破这一平衡,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平衡。“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s theory)由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朗恩(John Long)、普洛塞尔(Charles Plosser)等人提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随机波动现象,由技术、战争、人口、自然等实际因素对供给发生冲击引发,市场能够自动调整适应,无需政府干预。 (3)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又称“里根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刺激总需求,使人们过度依赖政府,另一方面导致高税收,抑制企业家的积极性,影响供给,结果导致经济滞胀。该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Say's law),主张减税节支,减少干预,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企业家精神,促进供给。但实际执行时,“减税容易节支难”,造成高赤字、高利率、高汇率、高外债等一系列恶果。 供给学派又分“极端供给学派”和“温和供给学派”,前者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商学院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四章答案

第十四章 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对; 8、错; 9、错;10、对; 11、对;12、错;13、对;14、错;15、对; 16、错;17、错;18、错;19、错;20、对。 二、选择题 1、B 2、B 3、A 4、D 5、AD 6、B 7、B 8、D 9、B 10、A 11、A 12、B 13、A 14、C 15、A 16、D 17、D 18、B 19、C 20、D 21、B 22、A 23、A 24、C 25、BC 26、BC 三、计算题 1、①IS 曲线方程:y=c+i+g=20+(y-t)+600-400r+420 =20+(y-100)+600-400r+420 得:y=4800-2000r LM 曲线方程:L=25+=345 得:y=800+1000r ②解方程组y=4800-2000r y=800+1000r 得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为y=6400/3,r=4/3 2、①由产品市场上的均衡可得y=c+i=100++i,变形得到y=500+5i,由i=150-6r 代入得y=1250-30r ;LM 曲线为货币市场上的均衡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得:=150,变形得到y=750+20r. ②解联立方程组 y 125030y 75020r =-??=+? 得到y=950,r=10. ③在三部门经济中IS 曲线由y=c+i+g=100+150-6r+100得出y=875-15r 。IS 曲线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得出y=750+10r,解这两个方程得出y=800,r=5。 3、①由C=a+bY ,I=e -dr 和Y=C+I 可知 Y=a+bY+e -dr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三大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科,而且到今天为止宏观经济学也还在不停的发展,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论。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对同一宏观现象的分析经常会有分歧,我们在学习解决一个宏观经济问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模型,所以我们在学习宏观经济时就会十分 的纠结。 其实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一条主脉络,掌握住主要的一条线索之后再去向里面填充各种分支的知识,就会避免混乱。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宏观经济的常识。 必须要认识的人,凯恩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最应该记住的就是凯恩斯,就是因为他 的理论,使得资本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必将灭亡”,反而通过改进越来越好。 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对立。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在最求自己利益的时候,会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所以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对市场不应进行干预,通过大家逐利行为,社会的总供需自然而然会达到均衡。 其实无论是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还是古典主义的市场自动调节,都没有错。古典主义的理论从长期来看,市场的确会达到均衡产出和充分就业。但是凯恩斯的观点是“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市场机制是会自动调节,但是且不说过程十分漫长,在这个过 程中,大量的失业,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可能真的等不到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时候就 饿死了。我们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十几年一次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调节,其实就是场灾难。所以凯恩斯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在短时间内熨平经济波动, 主动调节市场使其达到均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的免受波动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差别对比 古典主义 1、以供给为中心(萨伊定律) 2、价格、工资、利息具有自由伸缩性 3、市场自动出清 凯恩斯主义: 1、需求为中心 2、工资、价格刚性 3、市场非出清 下面开始正式分析宏观经济了 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充分就业,而与充分就业水平有独特关联的是本期总产出 价值或国民收入水平。可以说凯恩斯宏观分析模式的焦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国民收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其固有的缺陷,这造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不足并由此引起就业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但有效需求的不足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减税和货币扩张等措施加以弥补,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这些措施可以刺激产量和就业量的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随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又从多方面对凯恩斯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主要有:收入支出模型、IS——LM 模型、乘数——加速数模型等等,从而形成了现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但是,上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有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重视总需求分析,而忽视总供给分析,二是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各种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正是从这两方面对凯恩斯主义发起挑战并严重动摇其统治地位。而凯恩斯主义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80年代以来也主要致力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其中,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主要针对前一问题作出努力,并由此又把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另外,一批年轻的凯恩斯主义者如格里戈里·曼基、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则把精力主要放在解决后一问题上,一般把他们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他们的理论则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坚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机械组合的基础上,把总供给和总需求(AS AD)作为理解一般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变动的核心方法,包括滞胀在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所有重大问题,现在都用这一方法加以分析。 (2)在综合凯恩斯收入决定理论和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又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理论,主要是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和理论,从而在原有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为广泛的综合。 具体说:第一、在总需求理论中,主要吸收了现代货币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新综合”现在也承认: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贬低了货币的作用,事实上货币是举足轻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财政政策所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西方经济学流派题库与答案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三、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的现象的(新古典综合派在解释失业和通胀并存现象时主要包含哪些理论?)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五、新剑桥学派的基本政策主张。 六、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条件。 七、实际工资粘性理论。 八、信贷供给理论的主要内容?怎么评价? 九、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主张有哪些? 十、拉弗曲线。 十一、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十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 十三、科斯定理。 十四、什么是逆向选择?怎样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十五、委托代理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李嘉图等价?你如何看待该定理? 2、新古典综合派的含义、代表人物。 3、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的特点。 4、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都有哪几种预期?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政策主张、代表人物。 6、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8、供给学派是怎么说明边际税率调整原则? 三、论述 1、围绕菲利普斯曲线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展开了哪些争论? 2、新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学派的区别和联系? 3、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主义,理论和政策上的争论。 4、两剑桥之争是指?主要争论点在哪? 一、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史上的“六次革命: 1、第一次革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批判传统的重商主义,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第二次革命:19世纪70年的边际革命。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提出质疑,主张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 3、第三次革命: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 4、第四次革命:20世纪50年代,现代货币主义的产生。 5、第五次革命: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提出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提出批判。 6、第六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的理性预期革命。 二、凯恩斯在哪些方面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进行了革新? 1、就业领域:反对萨伊定律。 2、利息理论:认为利息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 3、工资理论:认为只要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不是由单个的劳动市场供求决定。 4、货币理论:有效需求对物价变动起根本作用。 5、分析方法上:侧重总量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侧重于总量分析。

最新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90445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专题二 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 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 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 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 4、PI -个人所得税=DPI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 :Y C I Y C S C I C I S G D Y P S =+??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 :)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 )r r r r 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专题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四章 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复习整理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经济中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如何从整个社会角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宏观经济基本问题:国民收入(总产出)、通货膨胀问题(包括通货紧缩问题)、就业或失业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经济周期问题(经济的波动性)、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开放经济问题、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 4、宏观经济学流派:①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②新古典综合派:其主要人物有萨缪尔森,汉森,托宾,索洛等人。在宏观层面接受凯恩斯的理论,在微观层面采用传统新古典济学理论,力图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合适的微观基础,因而其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③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理论假说:通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的结果. 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只需要为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控制货币发行量。④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卢卡斯,普雷斯科特。主要观点:政府不干预,崇尚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加入理性预期。⑤供给学派:20世纪70年代末,蒙代尔、拉弗等。主要观点:(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分析转向总供给分析;复活萨伊定律;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偏重政策研究。⑥新凯恩斯主义学派: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曼昆、斯蒂格利茨。基本假设:价格和工资黏性(市场的自动调节缓慢);不完全性假设。强调政府干预的有效。 5、萨缪尔森:本世纪50年代,把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新古典综合派,或主流学派。但无法解释70年代出现的滞涨现象。 6、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20世纪50-6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对100多年来的美国货币史进行研究,发现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的货币供应量不当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主。 7、理性预期——罗伯特·卢卡斯: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了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益,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来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计。在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提出了更为彻底的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学说。 8、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①宏观经济分析以微观经济分析基础。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通过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方法一样,但原因却是不同的。注意:合成谬误——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9、国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10、几个与GDP相关问题: ①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最终产品包括无形产品即劳务。避免重复计算,只计算附加值。 ②生产与销售:GDP计算的是一定时期所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最终商品的价值。 ③流量与存量:GDP是流量而非存量 ④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GDP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非市场的生产活动理论上虽然也创造了价值或增加了福利,但实际上没有计入GDP。 ⑤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11、名义国生产总值[Nominal 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国生产总值[Real GDP]:以基期的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的GDP。GDP折算指数=名义国生产总值/实际国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笔记(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6、7版) 第14章 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模型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构建动态AD AS -模型 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研究产出和通货膨胀随着时间推移如何对经济环境的外生变化作出反应的模型,强调变量随时间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方程: ()t t t t Y Y r αρε=--+ 其中,t Y 表示总产出,t Y 表示经济的自然产出水平,t r 表示实际利率,t ε表示随机的需求冲击,α和ρ为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实际利率t r 越大,总产出就越小;自然产出水平越大,总产出就越大。 (2)实际利率和费雪方程式 实际利率的决定方程由费雪方程式得到: 1t t t t r i E π+=- 其中,1t t E π+表示时期t 形成的对时期1t +的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里的实际利率是事前实际利率。 (3)菲利普斯曲线 在动态模型中,通货膨胀由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扩充而得: () 1t t t t t t E Y Y v ππφ-=+-+ 其中, 1t t E π-表示前一期的预期通货膨胀率,t v 表示外部供给冲击,φ是大于零的参数。这个方程式说明通货膨胀率t π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产出对自然水平的偏离以及外部供给冲击。 (4)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基于他们近来观察到的通货膨胀形成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个假设可以简化分析。适应性预期可以写成: 1t t t E ππ+= 也就是说,人们预测下一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本期相等。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测未来时会最优的使用所有可得的信息,包括过去所有的预期。 (5)货币政策规则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方程来确定名义利率目标: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三、货币市场 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dr,投资需求与利率有关,r,利率货币需求 两部门经济中: 1、货币需求 Y=(α+i)/(1-β)= (α+e-dr)/(1-β) r=(α+e)/d-(1-β)y/d IS曲线 2、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量L=(ky-hr)P P为价格指数m=ky-hr实际货币量 则有y=hr/k+m/k R=ky/h-m/h LM曲线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四章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四章习题 答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 3.货币主义;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 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 a ?投资恒等于储蓄; 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 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 ) a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b.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合理配置资源; c. 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d.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 做( )。 a. 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 主义; c. 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 强调市场经 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 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 ?奥肯定律; b .蒙代尔定律; 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c.萨伊定律; d.李嘉图等价定理。 6.在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 a?实际收入;b.名义收入; c. 一般价格水平; 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仅仅影响价格水平;b .会同时影响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c .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d ?对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 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 与实际收入; 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 a ?相当易变; b .短期内比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 c ?相当稳定; 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比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 a.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真实变量值; b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真实变 量值; c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就业量; d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 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12.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 )的主要政策主张 a.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 .供给学派。 1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表明,失业都是( ) a.非自愿的; b .自愿的; c .结构性的; d .周期性的。 1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 .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向右下方倾斜。 b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d .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 凯恩斯经济学 一、定义 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 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 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 3.曼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 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三、凯恩斯革命的含义 它以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为标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称为“凯恩斯革命”。 1)方法上,凯恩斯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2)理论上,否定代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传统观念的所谓“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四、凯恩斯经济理论 (一)就业理论 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新古典学派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出发只承认上面两种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个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既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三)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加。 乘数原理的作用:凯恩斯通过“乘数”来强调“有效需求”的作用,既把经济衰退或危机的发生归结为有效需求的缩减(投资、消费支出或政府开支的缩减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按成倍比例缩减),又把扩大总支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或政府购买支出)以成倍地扩大有效需求,说成是消除经济危机或商业循环的有效手段,从而为倡导国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四)凯恩斯的货币工资 传统经济学认为: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率的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劳动力市场是自动实现均衡的,不存在失业;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凯恩斯提出了“工资刚性”假说。由于工会的集体谈判,使工资向下是刚性的; (五)凯恩斯的利息理论 传统经济学:利率由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具有充分弹性;储蓄支配投资: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有下降刚性。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 专题二国民收入核算 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支出法核算GDP——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GDP=C+I+G+(X-M)f 即:GDP=消滋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 2、收入法核算GDP——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粗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订?误差 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 1、GDP—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和GNP差值增大) 2、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 3、NI 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 4、Pl—个人所得税=DPl 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Y = C + I 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Y = C + S nC + / = Y = C + Sn储蓄一投资恒等:/=S [总收入=总支出=总产出(G£>P)]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Y = C + I+G 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丫 = C + S+HT表示政府净收入) 。。+ / +。= >/=。+,+ 丁。储蓄一投资恒等:/ +。= 5+7\即/ = 5 + (『一(7) KT-G)表示政府储蓄]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 ?从支出的角度:丫 = C + / + G + (X—M) 从收入的角度:Y = C+S+T + K. =>C + /+G + (X-M) = V = C + S + T + K, n 储蓄一投资恒等:/+G + (X-M) = S+7 + K『.R|〃 = S +(r-G) + (A/-X + K,) 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

黄亚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宏观经济学流派【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学流派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典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体现在: (1)供给决定与需求决定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曲线,那么,均衡产量是由供给决定的,与需求曲线的位置无关,因此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这就是古典学派的萨伊定律。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曲线,那么,产量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均衡产量的大小,这就是凯恩斯的需求决定论。 (2)货币中性和货币非中性 在总供给曲线处于垂直状态的情况下,总产量固定不变,而价格充分可变。因此,货币数量的多少只能影响价格的高低,而不能影响产量的大小。货币必然是中性的,古典学派的二分法成立。而在总供给曲线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下,产量是可变的,而价格固定不变。因此,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数量会增加,实际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带动投资和产出的增加。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二分法不成立。 (3)市场出清与政府干预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前提是,价格等变量的灵活变动可以使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动出清,因此,均衡产量始终由潜在产出水平决定,政府没有必然进行干预。政府干预的结果只能是名义变量的变动,如价格的上涨,对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水平的总供给曲线暗含的条件是,价格等变量存在着刚性,不能起到市场出清的作用,市场出清的任务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完成。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移动总需求曲线,使均衡的产量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因此,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2.试说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对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意义。 答:如图15-1所示,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是图15-1(a)所示的一条垂直的曲线AS,和可移动的总需求曲线AD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产量不变、价格可变的均衡结果。而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则是如图15-1(b)所示的一条水平的曲线AS,和同样的总需求曲线AD 搭配在一起的均衡结果是价格不变、产量可变。 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价格、工资具备充分灵活性,市场会自动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只会移动总需求曲线,而对总供给没有影响,因此政府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而如果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价格、工资处于刚性状态,市场就无法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在移动总需求曲线的同时也会改变总产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正是这两条截然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把两个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完全区别开来。 图15-1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 3.为什么说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是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 答: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因此,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论的重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政策主张。难点是西方经济学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先在美国盛行起来。曾获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被认为是该学派的创始者和代表人物。在美国,货币主义者还有卡尔·布朗纳(Karl Brunner)、艾伦·梅尔泽(Allan Meltzer)等,英国的著名货币主义者有艾伦·沃尔特斯(A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等。 货币主义的理论建立在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基础上。 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1、现代货币数量论 20世纪初期,英美经济学家也提出“货币数量论”,其中美国费雪(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庇古(A.C.Pigou)的“剑桥方程式”最有影响。 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其中P为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y为一国实际国民收入;M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V为货币的流通速度。 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于1917年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所谓的“剑桥方程式”: 其中M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即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p代表价格水平;Y代表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k表示货币需求总量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20世纪30年代以前,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盛行于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因货币当局未能止住经济大萧条,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货币并不重要,货币数量论名声扫地,凯恩斯又以灵活偏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方程: 其中L表示对货币的总需求;L1表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它是收入水平的函数;L2表示对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息率的函数;r表示利息率;y表示收入;P代表价格水平。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特别是其中的货币投机需求,发展了马歇尔和庇古的思想观点。剑桥方程式中暗含了利息率的作用,而凯恩斯则使利息率在模型中具有明显作用。 弗里德曼沿着“剑桥方程式”重新表述了他对“货币数量论”的见解。他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在费里德曼看来,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角度讲,也是人们所保有的名义货币数量)的因素主要在于货币制度,即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量。至于决定货币需求(社会需要保有的实际货币数量)的因素,弗里德曼列出了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以表示之。该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为: 式中M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为一般价格水平;(M/P)表示个人财富持有者手中的实际货币量;f为函数符号;rb表示市场债券利息率;re表示预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质资产收益率,即预期通货膨胀率(t表示时间);w为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y为真实收入;u为影响货币

宏观经济学-第14章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洋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