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读方式:必修

学时:70(理论60学时、实验10学时)

学分:4.5学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师范、对口)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应用型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和机械类专业课职教师资全局中,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方面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工作奠定重要基础,具有增强学生适应机械技术工作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以《理论力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将所学《理论力学》知识应用到机器和机构分析设计中,但因为机器和机构的复杂和多样性,因而它不是理论力学知识简单重复和堆砌,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基于此本课程在理论上具有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内容分散等特点,实践上又具有工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和巧妙、设计的多方案性、求解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机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运动和力分析、常用机构分析与设计、机械动力学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按照机械使用要求进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的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明确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在培养机械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机械类专业课职教师资全局中地位、任务和作用;对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从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2) 使学生对机械原理学科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了解本学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

要性

2. 教学内容

(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课程学习目的及学习方法

(3) 本学科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二)机构的结构分析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了解机械组成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明确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为对已有机构进行分析或创造新的机构提供条件。

教学要求:

(1)掌握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的概念

(2)掌握机构运动简图测绘方法

(3)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

(4)掌握平面机构可动和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5)了解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

重点:机构自由度计算

难点:机构自由度计算的注意事项

2. 教学内容

(1) 构件、自由度与约束、运动副、运动副类型、运动链和机构等基本概念

(2) 机构运动简图的定义及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方法

(3) 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

(4) 平面机构结构分析与组成原理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模型演示

4. 课外作业:2次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学习了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之后,进一步阐述机械运动分析的目的及各种分析方法和它们的特点,并具备一定的机构运动分析的能力。

教学要求:

(1)明确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速度瞬心的概念,熟悉三心定理内容,能确定一般平面机构的全部瞬

(3)能用瞬心法对平面Ⅱ级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能用解析法(矢量分析法或矩阵法)对平面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能用

计算机作图画出机构运动曲线

重点:三心定理的应用,用解析法建立机构位置矢量方程

难点:机构位置矢量方程的建立

2. 教学内容

(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2) 速度瞬心法进行机构的速度分析

(3) 解析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模拟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MATLAB软件实训

4. 课外作业:2次

(四)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掌握机构力分析的常用工程方法和力分析的过程。

教学要求:

(1) 了解机构中的各种力及力分析的方法

(2) 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及需加于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

(3) 掌握移动副、转动副和螺旋副等运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掌握一般平面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重点:

(1) 作用在机械上的力及机构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2) 摩擦圆的概念及转动副中总反力作用线的确定

难点:

(1) 机构的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概念

(2)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2. 教学内容

(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2)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3) 考虑与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4. 课外作业:1次

(五)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了解运动副中的摩擦力,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最主要的有害阻力,它会引起机械能量的损失,从而影响机械效率并可能产生机械自锁问题;但对于某些机械,又是利用摩擦来工作的。所以研究摩擦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小其不利影响和在需要时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

教学要求:

(1) 建立正确、全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

(2) 掌握移动副、转动副和螺旋副的自锁条件

(3) 掌握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和自锁条件的求解方法

重点:机械效率、自锁现象及自锁条件

难点:机构自锁条件的确定

2. 教学内容

(1) 机械的效率

(2) 机械的自锁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4. 课外作业: 1次

(六)机械的平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了解机械运转时构件惯性力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小这种危害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平面机构的平衡原理

重点:刚性转子静、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刚性转子动平衡概念的建立

2. 教学内容

(1)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

(2) 刚性转子的平衡

(3) 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

(4)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4. 课外作业:1次

(七)机械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了解机器运转时运动与外力的关系;了解机器速度波动的原因、特点和危害,以及相应的调节方法。

教学要求:

(1) 了解机构及其系统动力学方程

(2) 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

(3) 掌握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4) 了解飞轮调速原理,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法

重点: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难点: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概念

2. 教学内容

(1) 机构及其系统动力学方程

(2) 单自由度机构或机构系统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

(3) 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方法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4.课外作业:2次

(八)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掌握有关平面连杆机构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使其具有按照简单运动条件综合平面四杆机构的能力。

教学要求:

(1)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传动特点及其主要优缺点

(2) 了解平面四杆机构基本型式、演化型式及平面四杆机构的一些应用实例

(3)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一些基本知识(如平面四杆机构的有曲柄的条件、行程速比系数

及急回运动以及运动连续性等)

(4) 能按连杆的三个位置,两连架杆的三个对应位置,行程速比系数等条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

重点:

(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2) 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概念

(3) 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

(1)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

(2) 平面四杆机构综合的一些基本方法

2. 教学内容

(1) 连杆机构传动特点及其应用

(2) 平面四杆机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3) 有关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有曲柄的条件、急回运动及行程速比系数、传动角和压力角、死点和传动的连续性等)

(4)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图解法、解析法)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4. 课外作业:2次

(九)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掌握凸轮机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并能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的运动规律设计凸轮机构。

教学要求:

(1) 了解凸轮机构类型和应用

(2) 理解推杆基本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选择原则

(3) 掌握根据选定的凸轮类型和推杆的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曲线

(4) 了解在确定盘形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2. 教学内容

(1) 凸轮机构应用与分类

(2) 推杆的运动规律

(3) 盘型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4) 盘形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4. 课外作业:2次

(十)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通过介绍齿轮啮合传动基本原理,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等内容,使学生了解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掌握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方法,提高学生机构设计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及今后参加机械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1) 了解齿轮机构类型和应用

(2) 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 深入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啮合特性

(4) 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5) 明确齿轮的根切现象及最少齿数、齿轮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等基本概念

(6)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啮合特点,掌握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几何尺寸的计算

(7) 了解其它齿轮机构的啮合特点和适用场合

重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设计

难点:齿轮基本概念和几何尺寸之间的关系

2. 教学内容

(1) 齿轮机构类型和特点

(2) 齿轮的齿廓曲线

(3) 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

(4)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

(5)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6) 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

(7) 渐开线变位齿轮简介

(8)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9) 直齿圆锥齿轮传动

(10) 蜗杆传动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模型演示

4. 课外作业:3次

(十一)齿轮系及其设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对轮系组成、划分、传动比计算及其主要功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初步设计轮系。

教学要求:

(1) 了解轮系分类和应用

(2) 掌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方法

(3) 了解行星轮系类型选择及设计基本知识

重点: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难点:复合轮系组成分析和传动比计算

2. 教学内容

(1) 齿轮系及其分类

(2) 定轴轮系传动比

(3) 周转轮系传动比

(4) 复合轮系传动比

(5) 轮系的功用

(6) 行星轮系的类型选择及设计的基本知识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教学模型演示

4. 课外作业:1次

(十二)其他常用机构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对连杆、凸轮和齿轮机构之外的其他一些常用间歇机构类型、应用场合及运动和动力特性有所了解,为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能力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1) 着重了解2~3种其它常用机构工作原理、运动特点、应用场合和设计要点

(2) 一般了解2~3种其它常用机构的运动特点及应用场合

2. 教学内容 (从以下机构中选取4-5种机构)

(1) 棘轮机构

(2) 槽轮机构

(3) 凸轮式间歇机构

(4) 不完全齿轮机构

(5) 螺旋机构

(6) 万向联轴节

(7) 组合机构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十三)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使学生理解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的意识,为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做准备。

教学要求:

(1)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

(2) 了解传动系统的作用和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

(3) 掌握机构选型的原则,会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机构类型

(4) 能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选择传动路线,合理安排传动链中各类机构的顺序,并能合理分配传动比

(5) 能根据具体设计问题,合理选择原动机的类型

(6) 了解功能分析法及机构创新的各种方法

(7) 掌握各执行机构间协调设计以及机械运动循环图的分类、作用与设计原理

(8) 了解在拟定机械运动系统方案时应考虑的基本原则及要点

重点:

(1) 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2) 执行构件运动规律设计

(3) 执行构件运动协调设计

(4) 机构选型、机构组合的创新设计及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难点:

(1) 功能原理方案设计

(2) 执行构件的运动规律设计

(3) 执行构件运动协调设计

(4) 机构组合的创新设计

2. 教学内容

(1) 功能分析、机构创新方法

(2) 工作原理设计和工艺动作设计

(3) 执行机构的协调设计和运动循环图

(4) 机构选型及组合应用的一般原则,各种常用机构的适用场合及性能比较

(5) 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

(6) 机械传动系统运动简图设计举例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式、项目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四、实践教学环节

1. 实验

2.课程设计

(1) 目的和要求

目的:

①通过对某种简单机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及其它相关课程中所学的机器和机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机器设计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②使学生具有机构选型、组合及运动方案确定的能力,培养机械创新设计意识

③掌握机构尺度综合和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方法(对口专业)

④通过设计、运算、绘图及编写设计说明书等环节,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要求:

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定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典型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绘制适量图纸、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课程设计成绩单独评定,另设学分。

(2) 学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师范、专升本):1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口):2周

五、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七、教学资源

1. 主要参考教材

[1] 孙桓主编. 机械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实验指导书

[1] 杨卓娟,陈如娜主编.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教程.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参考资料

[1] 杨家军主编. 机械原理.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邹慧君,张春林主编. 机械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孙桓,李继庆,陈作模主编. 机械原理学习指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郭维林,韩朝主编. 机械原理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4.学习网站

[1] 中国高校课程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03994072.html,

[2] 第一视频教程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03994072.html,

[3]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03994072.html,

[4]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03994072.html,

附: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实验,巩固和深入理解本课程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了解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和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技术。

二、实验内容及其要求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掌握根据实际机械或机构模型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初步掌握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巩固机构结构分析的知识。

实验内容:

1. 绘制三种机构运动简图

2. 计算三种机构自由度

3. 对平面低副机构进行结构分析,拆分基本杆组,确定机构级别

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完成实验报告中的预习问题

2.在实验室每个学生均需在草稿上完成三个机构运动示意图的绘制,并测得机构在某个位置所有转动副坐标及移动副的导路位置,经教师审阅后方可离开

3. 课后根据选定的比例尺在实验报告上绘出三种机构的运动简图,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对低副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实验二:曲柄滑块机构运动学仿真实验

掌握用矩阵法对曲柄滑块机构进行加速度分析及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的方法。

实验内容:

1. 用矩阵法对曲柄滑块机构进行加速度分析

2. 编写加速度仿真所需的M函数文件

3. 画出加速度仿真模块图

4. 给出仿真初始条件,运行仿真结果

实验要求:

1.每个学生在实验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编写加速度仿真所需的M函数文件,且画出

加速度仿真的模块图

2.实验报告采用电子版,所有公式要求用公式编辑器录入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加工原理

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了解渐开线标准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分析比较渐开线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齿形的异同点。

实验内容:

1. 加工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各一个

2. 根据选定的齿轮参数计算齿轮的几何尺寸

3. 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完成实验报告中的预习问题

2. 两个同学一组,在齿胚图上切制出2~3完整的轮齿,且刀具的轨迹均匀,线条粗细均匀

3. 实验数据计算正确,字迹清晰

实验四: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的测定

通过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齿轮参数测定这样一个工程实际问题,并判定齿轮试件是标准还是变位齿轮;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渐开线性质、齿轮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内容:

(1) 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确定其基本参数

(2) 判别这对齿轮副中的两个齿轮试件是否为标准齿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数

(3) 计算实验报告中所列齿轮各尺寸的数值

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完成实验报告中的预习问题

2. 两个同学一组,算出齿轮基本参数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齿轮尺寸的计算

3. 实验数据计算正确,实验报告字迹清晰

三、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机械原理实验不单独设课,成绩根据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态度等综合评定。实验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的15%。未修实验学时二分之一或未上交实验报告的学生,实验成绩按零分计。

四、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 实验教材

[1] 杨卓娟,陈如娜主编.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教程.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参考用书

[1] 沙玲,陆宁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雷辉,李安生,王国欣主编.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 学分:2 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 预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在接触和了解工程技术实际(如工程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资料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训练,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完成必要的计算机三维绘图或编程、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1.主要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以下项目中选定: (1)运动方案设计 (a)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 (b)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 (c)机械执行机构的选择和评定(连杆机构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或轮系设计、其它基本机构设计); (d)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 (e)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选择和评定; (2)执行机构尺寸设计

(a)执行机构各部分尺寸设计; (b)机构运动简图; (c)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 (d)机械动力性能的分析计算。 (3)编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2.时间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完成后,安排2周时间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三、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根据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进行成绩评定,不再考试。 2.成绩评定:由1~2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设计内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分。 五、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牛鸣岐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7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朱理主编.《机械原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大纲撰写人签字:学院章 学院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机械制图(含CAD)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含CAD)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Mechanical Drawing 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数/学分数:129 实验(上机)学时:33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运用技术、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 先修课程: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机械制图(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制定日期:2006年2月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既是培养获得工程师初步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正投影法来分析、表达机械工程问题,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它又是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与《机械制图》及其有关规定; 2.掌握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3.了解正等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基本画法; 4.掌握机件的表达方法; 5.掌握中等复杂程度机械图样的绘制和阅读; 6.了解查阅和使用制图有关手册的方法; 7.了解计算机辅助绘图系统的组成和背景知识; 8.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技能。

三、实验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全为课堂讲授,要求学生自备绘图工具; 第二学期在机房讲授和上机,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四、学时分配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门课采用课堂讲授形式。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由于课程内容很多,在整合过程中把部分章节内容的习题课调整到计算机绘图中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用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应用的课堂讲授约占总学时的约45%的时间。习题课与上机操作约占总学时的约55%的时间。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总学时/学分:104/ 6 理论学时: 80 实践学时:24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性质:本课程是一门探讨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基础课。开课对象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是学习后续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必修技术基础课。 任务: 1.学习投影法(主要是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 2.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 3.培养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能力。 4.培养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训练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6.学习与机械图样有关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一般规定,会查阅有关国家标准;掌握正投影的基本理论,了解点、线、面的投影特性;熟悉机件常用表达方法及标准件、常用件的规定画法,掌握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方法、步骤,并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基本知识。 (三)课程考核办法 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除完成必需的课外小作业(配套习题集习题作业)外 , 还要利用实验课教学进行绘图、阅读工程图样训练。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平时考勤、手工绘图等占总成绩的50% 。 即学生最终成绩=期末考试试卷分数×50%+ 平时总评分数×50% 二、讲授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工程图学的发展概况;投影的基本概念;平行投影的特性;三面投影图的形成及其特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程目标与学习方法;平行投影的特性;三面投影图的形成及其特性;基本形体的投影难点:三面投影图的特性 (三)学时分配(黑体、小四、不加粗) 2学时 第1章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知识学习要求同学掌握国家标准对制图的基本规定,熟悉各类图线的规定画法和用途,初步了解尺寸标注,掌握徒手绘图能力,掌握绘图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会使用制图工具抄绘一般的工程零件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国家标准有关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 (三)学时分配 3学时 (四)教学主要内容 1 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 1.1 图纸幅面和格式 1.2 标题栏和明细栏 1.3 比例 1.4 字体 1.5图线 1.6尺寸标注 2 尺规绘图 2.1 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2.2 几何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3 平面图形画法 3 徒手绘图 3.1 概述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服务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1) 通过课程设计大跨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完整的概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2) 通过对某些机构的发明构思,锻炼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资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4) 通过对课程设计中某些计算内容编程上机运算,使学生更清楚认识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 陆凤仪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 3. 师忠秀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六、课程设计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解和设计过程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使学生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本课程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要多练多想,运用一般的机械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机构和机器的具体设计与分析问题。 2.学生完成本课程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到为期1周的课程设计中,达到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的目标。 3.学生的上课、讨论、计算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听好设计指导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在设计过程中,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针对课程设计题,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设计完成后,提交合格的设计图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分: 二、实验总学时:8 三、应开实验个数:4 必开实验个数: 4 选开实验个数: 四、适用专业:物理学 五、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操作及实验报告评分 六、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 七、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自编指导书 实验一:叠加原理实验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加深对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的理解;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DGX-1实验装置。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二: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内容:测定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电路的外特性、入端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定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恒流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万用表、可调电阻箱、电位器、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板。26套(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三: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 学时:2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研究一阶电路方波响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拟实验方案,正确选择 元器件、确定实验参数;学习用示波器测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掌握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的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设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分别分析和研究对应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电路实验板。 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四: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等效参数;测量电感、电容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藕调压器、镇流器、电容器、白炽灯。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了解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理解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力角和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主要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括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了解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和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了解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括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了解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和齿廓工作段。 了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和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了解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主要特点。 了解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主要参数和特点。 了解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和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电工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工、 电气及仪表专业 适用周数:54课时 南京化工技师学院

《电工基础》教学大纲 一、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最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分析计算方法,并通过在计算机屏幕上模仿真实实验室的工作台,绘制电路图需要的元器件、利用软件里的测试仪器可以实时测量和显示数据;还可利用EWB软件丰富的电路元件库,实现多种电路的设计和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有关的后续专业课、进一步接受新的科学知识以及考工(中级维修电工)拿证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的主要任务 本课程是高级技工学校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EWB仿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简单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子电工类专业所需的电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基本理论。 2.学会电路分析和计算的一般方法; 3.会说出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的基本作用; 4.对单相和三相照明电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熟悉其组成、接线及工作状态; 5.能利用EWB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 图样的绘制与识读基础、机械图样的表达、机械图样的识读、计算 机绘图基础等。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绘图 技能,具有一定的识读机械图样能力和初步的图示表达能力,通过 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初步知识,能够绘制简单的图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包括想象该零件的结构形状;了解图样中有关技术要求,如表面粗糙度、极限与配 合、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符号及其含义。了解零件测绘的一 般方法。 (2)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部件装配图。包括了解装配图的画法规定和特殊表达方法;分析装配图中各零件的形状轮廓 以及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配合性质和连接形式等。能绘 制简单的装配图。 (3)在教师指导下,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简单的图样。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考虑到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简单到复杂,逐 步掌握投影理论知识,建立空间概念,完成由物画图到由 图到想物的两次转化,达到熟练地运用“形体分析法”和 “画形分析法”识读机械图样的教学目的。 (2)根据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以识读为主,识读和绘图相结合,以绘图促识图的原则。由于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讲和练的结 合,制图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要尽量利用与本专业有 关的零部件图例或实物组织教学。 (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计算机绘图正在逐步取代手工尺规绘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手作图训练, 适当减少尺规绘图的工作量。 (4)制图国家标准是绘制技术图样的技术法规,是制图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教学中应努力树立并逐步强化学生的标准 化意识。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机制Z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教学大纲 环节类别:课程设计学分:1 周数:1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课程代码: F10004 先开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原理 课程性质:必修课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机械产品种类日益增多,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者除综合应用各类典型机构的作用外,还要根据使用要求和功能分析,设计出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性能优良、工作可靠、适用性强的机械系统。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进行机构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针对某种简单机器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器功能分析、工艺动作过程确定、执行机构选择、机械运动方案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通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所学机械原理的知识和理论,培养开发创新机械的能力,实现用图解法进行机构的分析计算的基本要求,完成机械运动方案和机构设计。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的理论和机构结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的方法;熟悉各类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及设计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提高运算、绘图及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应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具备工程的观点,养成综合分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和科学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的第一次比较全面、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机械原理知识和技能,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及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获得读图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执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能运用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识读简单的装配图;能绘制简单的零件图;能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抄画机械图样。 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形成由图形想象物体、以图形表现物体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规范的制图习惯;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并能适应制图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通过制图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和选学模块三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2. 综合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综合应用部分,以测绘教学为主。 3. 选学模块是由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的实际需要自主确定的选择性内容。 各模块中标“*”的内容,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安排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基础模块

续表

续表

续表 综合实践模块

选学模块 五、教学实施(一)学时安排建议

x204063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x204063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编号:x2040631 学时数:72 其中实践学时数: 8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4.5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方向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研究内容是有关机械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及常用机构的分析与综合方法,主要包括: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方法;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的分析与设计;机械传动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等。 通过《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能够使用上述方法分析现有实际机械产品的结构合理性,分析其运动和动力性能;掌握机械设计时,机构的选型、组合、变异及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问题,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系统方案的能力。学习本课程可以为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一)绪论 1. 了解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及内容,掌握机器、机构、机械的概念。 2. 了解学习机械原理的目的及方法,了解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现状。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 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概念及其作用,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 2. 掌握运动副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重点),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重点)。 3. 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掌握基本杆组的概念及平面机构的结构分类方法。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 掌握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2. 掌握同一构件上两点之间的运动关系以及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运动关系,熟练掌握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重点、难点)。 3. 了解用矢量方程解析法进行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机构运动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四)平面机构力分析 了解平面机构力分析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方法(一般力学方法)及构件组的静定条件,掌握用图解法进行平面Ⅱ级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重点)。 (五)机械效率、摩擦与自锁 1. 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理解理想机械的意义,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总反力、摩擦角、摩擦圆的概念;掌握平面机构运动副中摩擦的分析方法;熟练掌握用图解法对平面机构进行考虑摩擦时的受力分析(重点)。 3. 掌握自锁的概念和条件。 (六)机械的平衡 了解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掌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七)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 了解机械运转的三个阶段,了解机械产生速度波动的原因。 2. 掌握等效质量、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等效力矩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方法。 3. 掌握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飞轮设计)。 (八)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黄辉编写日期:2012年1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94L120Q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 3.学时/学分:96 /6 4.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 5.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讨论线性、集总参数、非时变电路的基本理论与一般分析方法,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电路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电路方面的基础,获得良好的电路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体的,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能对一般交直流电路的稳态进行分析、求解; 3.掌握含耦合电感电路、三相及非正弦电路的分析方法; 4.掌握一般交直流电路动态过程的时域、频域分析法; 5.掌握现代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教学安排 1.本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 课堂讲授:82学时,(含19学时习题课——知识点的巩固与应用)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相结合

的手段对电路基本内容进行课堂讲授教学,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网上教学:22学时,根据需要,部分内容采用网上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教学:14学时,对相应理论内容进行设计或验证实验。学生课堂演讲:选取适当内容采用学生课堂演讲的方式,以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外语的要求(英语) 掌握电路相关的名词术语。 3.作业安排要求 作业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次课后布置适量(4-5个)与内容相应的作业题目,努力使作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手段之一。 五、课程的考核 1.考勤、平时作业、小测验(10%):每次作业、测验评分,作业抄袭或没有及时交作业者以当次作业计零分; 2.大作业(10%):研究性教学以大作业形式提交; 3.实验(15%):以完成实验、实验报告质量为基本依据; 4.期末考试(65%):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以计算题为主。作弊者以总成绩零分计。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微积分、几何与代数、大学物理等。本课程需要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如复数、傅里叶分解、一阶及二阶微分方程的求解、矩阵计算等。 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本课程为这些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电路分析计算基础。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1] 中文:邱关源.电路(第五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 英文:James W. Nilsson等. Electric circuits(第八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教学参考书: [1] 王仲奕.蔡理编著. 电路习题解析.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 Charles K. Alexander.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尼而森著.周玉昆等译. 电路(第八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机械制图》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系(部):机电工程系 教研室:基础教研室 日期:2014年9月2日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代码:机械制图、0211032 总学时数:108学时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 1.课程概述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计量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正确运用正投影来分析、表达机械工程问题,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即: 1、培养对三维形体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 3、培养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 4、培养绘制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基本能力 5、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1.2课程定位 《机械制图》课程作为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高职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机械类专业人才规格形成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1.3课程设计思路 《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它不同于几何学,因此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一定要通过实训才能熟练掌握作图的理论与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绘图、看图的能力,以及零部件具体测绘的能力。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体现创新性;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基本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使学生

具备高素质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运用制图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2.1知识目标 (1)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2)学习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及有关规定 (3)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投影作图的基本方法。 (4)掌握各种图样的画法 (5)了解极限与配合等有关机械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 (6)掌握零件图绘制与阅读的方法 (7)掌握装配图绘制与阅读的方法 2.2能力目标 (1)培养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 (2)培养具备运用制图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3)培养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双证书”教育。2.3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与第二学期学习的AutoCAD课程相结合,参加绘图员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3.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3.1课程教学内容及分析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模块,对不同模块的教学要求分别叙述如下:1.平面图形画法 (1)国家标准 (2)绘图工具及使用 (3)几何作图 (4)平面图形的尺寸分析及画图步骤要求 重点: (1)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一般规定

《电路原理》(爱迪生班)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甲)Ⅰ》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范承志、孙盾;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范承志 课程号:101C0040 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Electric Circuit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必修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面向对象:电气学院“爱迪生实验班”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程特色简介: 《电路原理(甲)Ⅰ》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静态、稳态、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全面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电路谐振、互感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过渡过程的经典解法。 爱迪生实验班教学采用独立开课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变化,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思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仿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通过考试、论文报告、课程设计等手段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理论部分与实验结合,通过综合实验把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

根据“爱迪生实验班”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小)学期 每周4学时,共8周。打*部分为选讲内容。 (一) 电路概述……………………………………………………………… (5学时) 1.电路模型及电路元件 2. 参考方向概念, 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14.5学时) 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 网孔电流法 3. 节点电压法, 改进节点电压法 4. *割集电压法 5. 叠加定理、线性定理 7.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6. 替代定理 8. 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 (三) 正弦交流电路…………………..……………………………………(10.5学时) 1. 正弦交流电量的基本概念 2. 正弦交流电量的相量表示 3.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青岛胶南珠山职业学校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课程类型: 技术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汽修主撰人:刘巧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图样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本课程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制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设计能力和计算机设计绘图能力,并能学习、贯彻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手工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方面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理解并掌握正投影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 2. 理解并掌握截交线和相贯线的画法; 3. 掌握常用件和标准件的规定画法、标记及有关标准表格的查用; 4. 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及标注法,能用公差标准、手册等正确标注零件图和装配图; 5.了解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识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理论水平和所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 1.通过学习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熟悉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学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方法,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绘制出准确、图线分明、字体工整、图面整洁的图样。初步掌握徒手绘制草图的技能。

2.正投影法基本原理是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理论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学习正投影作图基础、组合体及其尺寸标注,应掌握运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形体的图示方法,并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3.能阅读和绘制中等以上复杂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4.能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会查阅有关图样涉及的标准结构、标准件以及《尺寸公差》等国家标准。 三、学时分配 第1章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0学时)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平面图形画法的尺寸分析、线段分析。(二)教学重点 国家标准的一般规定。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及线段分析。 (三)教学内容 1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 2.绘图工具和绘图方法。 3.几何作图。 第2章点、直线、平面的投影(14学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三视图的等量关系和方位关系,充分理解点、线、面的三面投影规律并会应用投影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点、直线、平面的三面投影规律及应用。

《机械制图》教学大纲(80课时)

《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通用工种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图样的初步知识、几何作图、投影作图、机件的表达方法、零件图、标准件与常用件、装配图。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基础投影理论和有关的国家标准。以识引绘、以画助读,着重培养识图能力。要求图熟练地读懂中等复杂程 序的零件图和一般装配图,并适当掌握绘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绘制一般零件图和 简单装配图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较熟练地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各类零件图(如简单减速箱体),对较复杂的零件 图(如床头箱),可以在对照半成品或毛坯的情况下读懂图样。 较顺利地读懂一般复杂程度的装配图(如简单的齿轮减速箱、车床尾、机用虎钳)。对较复杂的装配图(如普通机床的变速箱、机械手、较复杂的夹具和模具等),会分清零件的图形轮廓、零件的相对位置、配合性质和连接形式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要求: 1.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2.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学习特点及学习方法。 3.了解我国工程图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机械制图及其重要性。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3.我国工程发展简介。 教学建议: 1.讲述机械制图的重要性时,围绕图样是工程界的语言这一中心,说明机械工人为 什么必须懂得图示方法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 2.简要介绍各章内容时不宜过细的涉及正文内容。 3.应向学生强调图样的严肃性,介绍本单位因图样问题产生废品,给国家造成重大 损失的实例。展示一些工厂和历届毕业生优秀的图样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 提高学习兴趣。 4.讲述发展史时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 第一章图样的初步知识 教学要求: 1.为满足学生在生产劳动中的急需,初步了解和认识图样,掌握图样的基本内容, 为技能训练与下厂实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识读简单图样。 2.明确投影概念掌握投影原理,以投影规律引导学生以识图为主,以练促读。充分 运用和对照模型、实物和立体图画简单形体三视图、切泥型、按立体图找三视图,为 今后系统学习投影理论奠定良好基础。 3.通过本章讲解使学生掌握国家标准中图线规格、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等有关内容。

《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2017年武汉工程大学 《机械原理》考研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根据武汉工程大学《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是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原理》课程考试命题的依据。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考试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同时重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的题目一般不超过20%。考生自备必要的计算和做图工具,如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 二、试题类型及百分比 试题的类型为:(1)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2)分析说明图解题;(3)设计计算题;其中第(1)类题目的份量约占30%,(2)类题占20%~40%,其余为设计计算题。 三、参考教材 郑文纬等主编(东南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孙桓等主编(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年 四、考试内容及考试要求 1.绪论 (1)掌握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基本概念。 2.机构的结构分析 (1)了解机构的组成,搞清运动副、运动链、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绘制及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3)掌握平面机构组成的基本原理。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掌握用解析法对平面二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2)掌握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能用瞬心法对简单的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组成及其主要优缺点; (2)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和应用; (3)掌握曲柄存在条件、传动角、死点、急回运动、行程速比系数、运动连续性等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