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原文 译文 赏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原文 译文 赏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原文 译文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译文赏析

战国·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劳其筋骨(11),饿其体肤(12),空乏其身(13),行拂乱其所为(14),所以(15)动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过(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虑(22),而后作(23);征于色(24),发于声(25),而后喻(26)。入则无法家拂(bì)士(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8),国恒亡(29)。

然后知生于忧患(30),而死于安乐也(31)。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掷地有声的言辞是思想家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格言传诵至今。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三岁丧父,是母亲仉氏把他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至今,“三迁择邻”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断机教子”的故事说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把织好的布剪断,并说:读书就跟织布一样,不能间断,不然会前功尽弃。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孟子童年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孟子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孟子青少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孟子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原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子中被举用起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5)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

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井里被举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8)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

(14)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

(15)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长才干。曾,通“增”,增加。所,助词,与“不能”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不能达到的对象。

(18)恒:常。

(19)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20)然后能改:这样以后才能改过。

(21)困于心:内心困扰。困,忧困。于,介词,在。

(22)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4)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2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

(2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29)国恒亡:国家常常要灭亡。恒,常。

(30)然后知生于忧患: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

(31)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

[译诗、诗意]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

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赏析]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这样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这一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爱护。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的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普遍观点】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补充:当一个人不如意的时候,他/她要是能真正体会这个道理的时候,也许,就离成功不远了。

临事之时,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其实,是自己的性格或是所做所为沉积的结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 是,指示代词,这。(于是人) 其,代词,他的(苦其心志) 则,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于忧患) fu )违反,阻挠 .拂(bi )同“弼”,辅佐 发:表现(发于声) 3.国恒亡:灭亡 今亡亦死:逃跑 “增”,增加。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韧”,使···坚韧。 4 拂,通“弼”, 辅弼,辅佐。 5.辟,通“避”,躲避。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 :使......经受贫困之苦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畎亩:田间,田地。畎,垄沟。 举:被举用,被选拨。 士:狱官。市:市井。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空乏:资源缺乏,这里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的意思。 恒:常。 过:这时是犯过失的意思。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困:窘迫,受窘。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反映在脸色上。 喻:明白,了解。 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内。 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 恒:常常。 敌:匹敌,相当(力量)相等的。 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被买回而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饱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情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被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不通,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与抗衡的国家,这个国家就往往会遭到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正反对比论证。 3.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例子入手,进一步所列举的例子加以分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的手法,一气列举出六个取得突出成绩的人。他们都是历史上建立了大的功业的人,他们又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经历,就是经历了痛苦的磨难。这一段属于举例论证。事例典型,语气畅达,气势磅礴。 第二段是从第一段中推导出的结论,一个“故”字紧承上文。第二段也是对第一段的逻辑分析,分析取得大成就应该具备的条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就是磨炼一个人的各种方式。这种磨炼,得到一个结果,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心灵震动,性情坚韧,还要提高自己的本领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比第二段又进了一层,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从个人来讲,要经常犯错误,才能改正。犯了错误,才能“困于心,衡于虑”,才能振作。才能“征于色,发于声”,别人才会理解。从国家来看,内部要有“法家拂士”的辅佐,外部要有“敌国外患”的威胁,否则, 国家就要灭亡。国家也要经历“忧患”的磨砺。 最后一段,顺承前文,自然得出结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这篇课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证过程。先由具体的例子入手,进一步对所列举的例子加 以分析。由个人经历推演到国家。这些都体现了论述的层次性。最后的结论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自 第二段:紧承上文,从思想、身体、行为三个方面分析人应经受的磨炼。 第三段:从论述一个人的成就引申到论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都经历了磨难,成为圣君贤臣。 2.第二段指出人应从思想(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三个方面经受磨练。 3.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 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而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从而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名人事例:朱元璋从乞丐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姜子牙从山野村夫成为宰相。 诸葛亮出身于垄亩。 名言警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发迹的。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畎亩”,泛指田野。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起来的。傅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音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yù)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sàng)耳.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bìan)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yì)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eì—)失其本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ǔa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í)吾(wǔ) 举于士,孙叔敖(aó)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jiāng)降(jiàng)大任于斯(sī)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jīn)骨,饿(è)其体肤,空乏(fá)其身,行(xíng)拂(fú)乱其所为(weí),所以动心忍(rèn)性,曾(zh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héng)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lǜ),而后作(zuò);征(zhēng)于色,发于声,而后喻(y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huàn)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shùn)发(fā)于(yú)畎(quǎn)亩(mǔ)之(zhī)中(zhōng),傅(fù)说(yuè)举(jǔ)于(yú)版(bǎn)筑(zhù)之(zhī)间(jiān),胶(jiāo)鬲(gé)举(jǔ)于(yú)鱼(yú)盐(yán)之(zhī)中(zhōng),管(guǎn)夷(yí)吾(wú)举(jǔ)于(yú)士(shì),孙(sūn)叔(shū)敖(áo)举(jǔ)于(yú)海(hǎi),百(bǎi)里(lǐ)奚(xī)举(jǔ)于(yú)市(shì). 故(gù)天(tiān)将(jiāng)降(jiàng)大任(dàrèn)于是(yúshì)人(rén)也 (yě),必(bì)先(xiān)苦(kǔ)其(qí)心志(xīnzhì),劳(láo)其(qí)筋骨(jīngǔ),饿(è)其(qí)体(tǐ)肤(fū),空乏(kōngfá)其(qí)身(shēn),行(háng)拂(fú)(fú)乱(luàn)其(qí)所(suǒ)为(wéi),所(suǒ)以(yǐ)动(dòng)心(xīn)忍(rěn)性(xìng),曾(zēng)益(yì)其(qí)所(suǒ)不(bù)能(néng). 人(rén)恒(héng)过(guò),然(rán)后(hòu)能(néng)改(gǎi).困(kùn)于(yú)心(xīn),衡(héng)于(yú)虑 (lǜ),而(ér)后(hòu)作(zuò),征(zhēng)于(yú)色(sè),发(fā)于(yú)声(shēng),而(ér)后(hòu)喻(yù).入(rù)则(zé)无(wú)法(fǎ)家(jiā)拂(bì)士,出(chū)则(zé)无(wú)敌(dí)国(guó)外(wài)患(huàn)者(zhě),国(guó)恒(héng)亡 (wáng). 然(rán)后(hòu)知(zhī)生(shēng)于(yú)忧(yōu)患(huàn),而(ér)死(sǐ)于(yú)安(ān)乐(lè)也(y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 具体内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资料搜集展示: 设计策略:课前搜集资料; 评价方式:以单元组为单位抽层展示资料搜集情况; (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 1、反复诵读: 具体内容:诵读课文: 设计策略:自由诵读、录音范读、齐读和指导诵读、评读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复诵读。教师指导诵读分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评价方式:指名诵读 2、自主翻译: 具体内容:翻译全文: 设计策略: 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 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单元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词句,再不会的问题板书提交全班解决; ③课堂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 ④重点强调,通过大屏幕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

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国、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虚词:于、以、 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价方式:指名学生以接龙形式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设计意图:翻译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阶段各 个环节,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翻译文言文的 能力,突破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 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三)合作探究,点拨提升 具体内容: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写作思路,把握语言特色。 设计策略: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文章思想观点,明确文章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写 作思路及语言特色。学生发言后,通过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 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实说明人才在苦难中造就;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 对于人生的意义,由人生扩展到治国,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及背景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之一,文言文在中考中的分数 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小编整理了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词释义及这首文 言文的背景,供大家参考。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2、发:起,指任用。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4、傅 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 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5、举:选拔。6、版筑:筑 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8、鱼盐:此处 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 鱼盐。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 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 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 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释义 11、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 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do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5、举:被选拔。 6、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8、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9、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0、士:狱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总结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总结 一、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于.()畎亩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 .. ()(拂),出.()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 死于安乐也。 三、文学常识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他主张行“”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的书,现存篇,是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四、字词小结1、我的字音字形: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⑤拂士 2、(一)通假字 1 曾,同“”,。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 衡,同“”,。 3. 拂,同“”,。 (二)词性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 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 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 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 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古义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 古义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今义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 六、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二章》里的一篇课文孟子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文章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丰富本文放在这里对前面所学习的文言文有巩固作用,也为学习的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会借助于工具书查找字词的含义,在预习过程中能大概梳理文章,但对诸如“苦”“所以”“然后”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解释存在难度。学生能大概理解课文,但对文章论证思路的归纳可能不够准确。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二、知识准备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布置反复读课文: 1、听录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八指被任用。【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课内阅读简答题: 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举例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注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你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尽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才明白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所探讨的问题:造就人才、治理国家[3]举例论证,就是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好处是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 引用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明了一个自古以来的道理,同时照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处是以道理证明事实,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性。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原文é)举于鱼 g?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舜( shùn)发于畎()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盐之中,n)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rú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不能益其所动心忍性,曾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改过,然后能人恒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于虑,而后,衡困于心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而后喻。征于色,发于声,,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家拂士,入则无 法 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患而死于安于忧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曾(1)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2)困于心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发舜?发:)1( 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征于色矢十中八九。(射,发射)见其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发而幽香。(花开放)野芳发(头发)发,颓然乎其间者苍颜白 垂髫(头发)黄发畎亩之中(于:从)?舜发于(2)于:是人也(于:给)故天将降大任于 安乐也(于:由于)。忧患,而死于然后知生于于心(于:在)困)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拂:?行(3 士(拂,通“弼”辅佐)。法家拂国恒亡(必然)恒:(4)?恒过(经常)人(犯错误)5)人恒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过以其境 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6)举大名耳。(成就;成功)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振作)作)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7 。(起来;开始工作)往来种作 文以记之。(写作,创作)属予作亭者谁。(建筑)作冻风时作。(发生,发作)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将: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将8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管夷吾举于( 9)士:士 卒多为用者。(士兵)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士此庸夫之怒也,非 安乐(安逸)10 ()安:死于安(养)衣食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翻译打印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一字词解释: 1舜发.于畎亩()2畎亩( )3举( )4版筑( )5举于士.( )6举于市.( )7大任.( )8是.人( )9苦.其心志( )10劳.其筋骨( )11饿.其体肤( )12空乏 ..动心忍性( )15动心..其身( )13拂.乱.其所为( )14所以 ( )16忍性( )17曾益( ) 18曾.益( )19所不.能.( )20人恒.过()21人恒过.()22困.于心()23衡.于虑()24而后作.()25征.于色 ()26征于色.()27而后喻.()28入.则无法家拂士 ()29入则无法家 .. ..拂士()30入则无法家拂士()31出.则无敌国()32敌国 ()33国恒.亡()34国恒亡.()35然后 ..知生于忧患()36然后知生.于忧患()39而死.于安乐也() 二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饿.其体肤,空乏 ..其所为。 ..其身,行拂乱 4、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 ..。 ..其所不能 5、舜发.于畎亩 ..之间 ..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6、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7、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人恒过 ..,然后能改 三.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 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 佐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课文翻译:三、.舜从田间,傅说从筑墙的中被选拔被任用泥水匠间举于版筑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胶鬲举于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头发) 黄发垂髫(头发)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5)人恒过(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定,更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的责任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扰乱他所做的,用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在内心中有困扰,在思想上有阻碍,这样以后才能奋发;(一个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生存发展,在安乐的条件下会衰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千古至理的名言.意思是说,恶劣 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温水煮蛙就是这个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品出处《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 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启用的。舜原 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原 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 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 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 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 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集里赎回后被选拔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 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 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他的身心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