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生产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性食品生产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性食品生产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性食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食品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选择健康食品的最佳途径。功能食品当中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称为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功能, 大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热敏性, 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中保留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离纯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技术,冷杀菌技术。目前对于功能食品的研究集中于:1.活性多糖及其加工技术,活性多糖包括膳食纤维,真菌活性多糖,植物活性多糖。2.活性多肽及其加工技术,酪蛋白磷酸肽(酶解-沉淀法,酶解-离子交换法),谷胱甘肽(萃取法,发酵法),降血压肽功能性油脂及其加工技术3.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活性微量元素及其加工技术。4.自由基清除剂及其加工技术(超氧化物歧化酶,沉淀法制备,离子交换层析法)5.活性菌类及其加工技术6.功能性甜味料及其加工技术。1.一般分离技术

1.1初步分离纯化

从固液分离出来后的提取液需初步分离纯化, 进一步除去杂质。常用的初步分离纯化技术主要有萃取分离、沉淀分离、吸附澄清、分子蒸馏技术、膜过滤法、树脂分离方法等。1.1.1 萃取分离

萃取分离萃取分离法既是一个重要的提取方法, 又是一个从混合物中初步分离纯化的一个重要的常用分离方法。这是因为溶剂萃取具有传质速度快、操作时间短、便于连续操作、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分离纯化效率高等优点。萃取分离法: 一是水一有机溶剂萃取, 即用一种有机溶剂将目标产物自水溶液中提取出来, 达到浓缩和纯化的目的; 二是两水相萃取, 这是近期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极有前途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当两种性质不同、互不相溶的水溶性高聚物混合, 并达到一定的浓度时, 就会产生两相, 两种高聚物分别溶于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常用的两水相萃取体系为聚乙二醇( P E G ) 一葡聚糖( eD x t ar n ) 系统

1.1.2 沉淀分离纯化

沉淀分离纯化利用加人试剂或改变条件使功能活性成分( 或杂质) 生成不溶性颗粒而沉降的沉淀法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分离纯化方法, 由于其浓缩作用常大于纯化作用, 因此通常作为初步分离的一种方法。沉淀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盐析法、等电点法、有机溶剂沉淀法、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聚电解质沉淀法、高价金属离子沉淀法和其他沉淀方法等

1.1.3 吸附澄清技术

吸附澄清是通过吸附澄清剂的吸附、架桥、絮凝作用以及无机盐电解质微粒和表面电荷产生絮凝作用等, 使许多不稳定的微粒联结成絮团, 并不断增长变大, 以增加微粒半径, 加快其沉降速度, 提高滤过率。

1.1.4 分子蒸馏技术

分子蒸馏是利用液体混合物各分子受热后会从液面逸出, 并在离液面小于轻分子平均自由程而大于重分子平均自由程处设置一个冷凝面, 使轻分子不断逸出, 而重分子达不到冷凝面, 从而打破动态平衡而将混合物中的轻重分子分离。

1.1.5 膜过滤法

膜过滤法是以压力为推动力, 依靠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的方法, 包括微滤、

纳滤、超滤、反渗透和电渗析等类型。膜过滤法具有比普通分离方法更突出的优点, 由于在分离时, 料液既不受热升温, 又不发生相变化, 功能活性成分不会散失或破坏, 容易保持活性成分的原有功能。

1.2高度分离纯化

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后的功能活性成分, 纯度可能还达不到要求, 还含有一些杂质, 需要进一步的高度分离纯化, 才能满足对功能活性成分的性质、结构和活性的研究。高度分离纯化的方法大体有结晶分离纯化和色谱法分离纯化等。

1.2.1结晶分离纯化

结晶是溶质呈晶态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由于初析出的结晶多少总会带一些杂质, 因此需要反复结晶才能得到较纯的产品。从比较不纯的结晶再通过结晶作用精制得到较纯的结晶, 这一过程叫重结晶。晶体内部有规律的结构, 规定了晶体的形成必须是相同的离子或分子, 才可能按一定距离周期性地定向排列而成, 所以能形成晶体的物质是比较纯的。

1.2.2 色谱法

分离纯化纸色谱是以纸和吸附的水作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 主要应用于亲水化合物的分离。通常的纸色谱是正相色谱, 但有时也将滤纸用极性较小的液体处理作为固定液, 而以极性大的含水溶剂为流动相, 此即为反相纸色谱法。纸色谱点样量少, 分离后的纯品量少, 难以大量收集供功能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之用。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涂布在薄板上作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的点样量比纸色谱大, 分离纯化效果也比纸色谱好, 可用于纯度鉴定; 也可将分离后的斑点刮下, 溶解后收集纯品, 但收集量还是太小, 除特殊的情况外,

一般也不用做纯品的收集方法。

2.现代提取方法

分离是食品加工中的一个主要操作,它是依据某些理化原理将一种中间产品中的不同组分分离。生产功能食品时, 常利用一些功效成分含量较高的功能性动植物基料, 如银杏叶、荷叶、茶叶、茶树花、山药等, 以提取黄酮、酚类、生物碱、多糖等功能活性成分川。经典提取方法主要是有机溶剂提取法, 这种提取方法往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 因此应用比较普遍。现代提取方法是以先进的仪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的提取方法, 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技术、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生物酶解提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

2.1水蒸气蒸馏技术

水蒸气蒸馏是利用被蒸馏物质与水不相混溶, 使被分离的物质能在比原沸点低的温度下沸腾, 生成的蒸气和水蒸气一同逸出, 经冷凝、冷却, 收集到油水分离器中, 利用提取物不溶于水的性质以及与水的相对密度差将其分离出来, 达到分离的目的。

2.2超声波提取技术

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大多存在于细胞壁内, 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决定了其是植物细胞有效成分提取的主要障碍, 现有的机械方法或化学方法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的破碎效果。超声波提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及热效应, 加强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和溶解, 加速了有效成分的浸出,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

2.3微波提取技术

微波提取技术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提取率的一种新技术。微波提取过程中, 微波辐射导致植物细胞内的极性物质, 尤其是水分子吸收微波能, 产生大量热量, 使细胞内温度迅速上升, 液态水汽化产生的压力将细胞膜和细胞壁冲破, 形成微小的孔洞; 进一步加热, 导致细胞内部和细胞壁水分减少, 细胞收缩, 表面出现裂纹。孔洞和裂纹的存在使胞外溶剂容易进入细胞内, 溶解并释放出胞内产物。

2.4生物酶解提取技术

生物酶解提取技术是利用酶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等特性, 根据植物细胞壁的构成, 选择相应的酶,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水解或降解, 破坏细胞壁结构, 使有效成分充分暴露出来, 溶解、混悬或胶溶于溶剂中, 从而达到提取细胞内有效成分的一种新型提取方法。由于植物提取过程中的屏障—细胞壁被破坏, 因而酶法提取有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此外, 由于许多植物中含有蛋白质, 因而采用常规提取法, 在煎煮过程中, 蛋白质遇热凝固, 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

2.5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 S P E ) 是根据液相色谱法原理, 利用组分在溶剂与吸附剂间选择性吸附与选择性洗脱的过程, 达到提取分离、富集的目的, 即样品通过装有吸附剂的小柱后, 目标产物保留在吸附剂上, 先用适当的溶剂洗去杂质, 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选用不同的溶剂, 将目标产物洗脱下来。

3.膜分离技术

3.1 膜分离技术概述

膜分离技术自1950 年开始应用于海水的脱盐,至今已经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生物以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膜分离技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借助外界推动力,对两种组分或多种组分进行分级、分离和富集。与其它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为物理过程,无需引入外源物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膜分离在常温下进行,过程中没有相变,适宜对食品工业中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及浓缩。将膜分离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的浓缩、澄清以及分离,可以较好地保持产品原有的色、香、味和多种营养成分。另外,膜分离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易维修的特点,使其在化工、制药、生物以及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3.2 膜分离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功能食品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选择健康食品的最佳途径。功能食品当中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称为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功能,大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热敏性,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中保留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膜分离技术是在常温下进行操作,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分离技术。

Loginov 等用超滤膜对亚麻籽皮提取物中的蛋白质和多酚进行分离,通过调节pH 值为4.4,使蛋白质凝集,离心后使用截留分子量为30 KDa 聚醚砜超滤膜对上清液过滤。通过蛋白质凝集,多酚纯度由33.5%增至56. 0%,超滤后多酚纯度进一步增至76. 6%。许浮萍等将膜分离与醇沉法相结合,对大豆异黄酮纯化。试验采用20 nm 和50 nm两种孔径的膜对脱脂豆粕的乙醇萃取液进行超滤。

4.超微粉碎技术

4.1 超微粉碎技术概述

微粉碎技术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工、电子、生物、材料及矿产开发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兴起的,是国内外食品加工的高科技尖端技术。在国外,美国、日本市售的果味凉茶、冻干水果粉、超低温速冻龟鳖粉、海带粉、花粉和胎盘粉等,多是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而

成; 而我国也于20 世纪90 年代将此技术应用于花粉破壁,随后一些口感好、营养配比合理、易消化吸收的功能性食品( 如山楂粉、魔芋粉、香菇粉等) 应运而生。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方法,将物料颗粒粉碎至微米级甚至纳米级微粉的过程。微粉是超微粉碎的最终产品,具有一般颗粒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理化性质,如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化学反应活性等。其粒径限度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将微粉粒径界定为小于75 μm较为合理。

超微粉碎的原理与普通粉碎相同,只是细度要求更高,它利用外加机械力,使机械力转变成自由能,部分地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来达到粉碎的目的。超微粉碎技术是利用各种特殊的粉碎设备,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流程,对物料进行碾磨、冲击、剪切等,将粒径在3 mm 以上的物料粉碎至粒径为10 μm 以下的微细颗粒,从而使产品具有界面活性,呈现出特殊功能的过程。与传统的粉碎、破碎、碾碎等加工技术相比,超微粉碎产品的粒度更加微小。超微粉碎是基于微米技术原理的。随着物质的超微化,其表面分子排列、电子分布结构及晶体结构均发生变化,产生块( 粒) 材料所不具备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从而使得超微产品与宏观颗粒相比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及表界面性质。

4.2 超微粉碎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Zhu等制备了苦瓜超微粉, 并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发现食用1周后, 患者血糖从21.40 mmol/L降至12.54 mmol/L, 表明苦瓜超微粉具有较好的抑制糖尿病的性能, 可作为降血糖性功能食品开发利用.Sun等制备了杏鲍菇超微粉, 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作用, 结果发现, 杏鲍菇超微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肿瘤功能.Kurek等将燕麦纤维超微粉以一定质量比加入小麦粉面团中, 随着超微粉比例的增加, 面团体积变小, 含水量及弹性增加, 为开发高膳食纤维含量的面包提供了参考。

4.3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有关超微粉碎技术在功能保健食品中应用的研究,国内外都在进行之中,但研究尚属初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水资源和空气污染现象的加剧。各种恶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这些因素都刺激着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因此,人们对功能保健食品都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包括超微粉碎技术在内的各种食品加工新技术,将在功能保健食品中得到更深入广泛的应用。总之,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不断发展,必将出现更多、更为先进的高新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还只是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超微细粉技术,因为有着其他一般粉碎方式所没有的优势与特点,以后在汤料、药材的生产中肯定会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这种节能,高效产品品质高的新技术会更加趋于完善。

5.微胶囊技术

5.1 微胶囊技术概述

纳米微胶囊(nanocapsule),即具有纳米尺寸的微胶囊,其颗粒微小,易于分散和悬浮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胶体溶液,并且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缓释作用。在功能食品领域中,运用纳米微胶囊技术对功能食品中的功能因子进行包埋,既可以减少功能因子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的损失,又能有效地将功能因子输送到人体的胃肠道位置。纳米胶囊特定的靶向性可以使功能因子改变分布状态而浓集于特定的靶组织,以达到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的目的,并

通过控制释放功能因子提高其生物利用率,同时保持食品的质地、结构以及其感官吸引力。因此,纳米微胶囊技术对于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应用平台,十分有利于功能食品的发展。

微胶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是指利用天然的或者是合成的高分子包囊材料,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囊核物质包覆形成的一种直径在1~5000m范围内,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的技术。纳米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纳米复合、纳米乳化和纳米构造等技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1~1000nm)对囊核物质进行包覆形成微型胶囊的新型技术。其中,被包覆的物质称为微胶囊的芯材,用来包覆的物质称为微胶囊的壁材。

5.2 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5.2.1 功能性油脂的纳米微胶囊化

Zambrano-Zaragoza等采用乳液分散法,制备了以食品级的油脂(红花油、葵花油、大豆油、β-胡萝卜素、α-生育酚)为芯材的纳米微胶囊,并对纳米微胶囊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制备纳米微胶囊的最佳条件,制得的食品级油脂的平均粒径大约在300nm左右,该研究对于油脂类食品的保存和贮藏具有一定的意义。Zimet等采用β-乳球蛋白和低甲氧基果胶为载体,制备了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纳米微胶囊,该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00nm,纳米微胶囊显示出了良好的胶体稳定性,能够有效地抑制DHA 的氧化分解,在40℃的环境中将DHA产品放置100h,经过纳米微胶囊化的DHA只有5%~10%被氧化分解掉,而未经过处理的DHA却损失了80%。这项研究对于将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纳米微胶囊化后,再应用于澄清酸饮料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G kmen等采用喷雾干燥法,用高直链玉米淀粉对ω-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亚麻籽油进行纳米微胶囊化包埋,并按不同的量添加到生面团中,研究其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5.2.2 抗氧化剂类的纳米微胶囊化

应用于功能食品中的抗氧化剂主要包括酚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醇类、黄酮类、黄烷酮类、黄烷酮醇类等)、生物碱类等,同时还包括食用色素中的β-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叶黄素、姜黄素等,都是天然的抗氧化剂。采用纳米微胶囊对抗氧化剂进行包埋,可以提高其在食品应用中的稳定性和人体的生物利用率,增强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从茶叶中分离得到的儿茶素类单体,也是最有效的水溶性的多酚类抗氧化剂,具有抗氧化、抗癌、抗突变等生物活性。2010年,Shpigelman 等用经过热变性处理的β-乳球蛋白对EGCG进行纳米微胶囊包埋,得到的纳米粒子尺寸小于50nm,并且该产品对EGCG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EGCG的氧化分解,对开发澄清饮料这类强化食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2012年,Shpigelman等通过改变β-乳球蛋白和EGCG的比例,并采用冷冻干燥法对该纳米粒子进行再改造,研究了纳米粒子构成的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尺寸变化、包埋率、感官性质以及模拟胃肠道消化的实验。

5.2.3 维生素类和矿物质类的纳米微胶囊化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各种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维生素几乎不能由人体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主要包括水溶性维生素(VC、VB系列、叶酸、泛酸等)和脂溶性维生素(VA、VD、VE等)。将维生素制成微胶囊,可以大大提高其稳定性。在功能食品中作为功效成分的矿物质主要有钙、铁、锌、硒等,对矿物质进行微胶囊主要解决矿物质自身的不稳定性、易对食品产生不良风味以及降低毒副作用等问题。

Semo等以rCM为壁材,对脂溶性的VD2进行包埋,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在150nm左右的VD2的纳米微胶囊。该研究表明,微胶囊中的VD2浓度是血清中的5.5倍,并且rCM 微胶囊的形态和平均粒径与天然形成的酪蛋白相似,rCM微胶囊可以部分地保护VD2,防止紫外光照射引起的VD2的降解。CM可以作为包埋、保护和传递敏感疏水性营养物质的纳米载体,对于开发和生产富集脱脂或低脂的食品有重要的意义。Haham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制备了以rCM为壁材,平均粒径为(91±8)nm的VD3纳米微胶囊(VD3-rCM),并研究了超高压均质对微胶囊性质的影响,评价了rCM/CM对VD3的热降解和光降解的保护作用,并通过临床实验评价了VD3的生物利用率。

5.3 微胶囊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纳米微胶囊技术,它是涉及物理和胶体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分散及干燥技术、纳米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和纳米加工学等多交叉性学科。纳米微胶囊技术作为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在功能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人们对功能食品中的功效成分的保持与生物利用率的重视,针对功能食品中的功效成分在应用过程中的溶解度

低、功能靶向性差、生物活性低以及生物利用率差等问题,采用纳米微胶囊技术对各种功效成分进行包埋,增强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靶向释放性能,提高生物利用率,延长贮藏稳定期。纳米微胶囊作为一种复合相功能材料,其发展趋势将朝着胶囊的粒径小、分布窄、分散性好、选择性高、应用范围广等方面进行。

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于纳米微胶囊技术本身而言,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还刚刚起步,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6.超临界CO2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S F E ) 是近20 年来发展起来的提取技术, 它既是提取技术, 又是较理想的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是根据超临界流体对溶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且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 流体的密度、赫度和扩散系数随之变化, 溶质的亲和力也随之变化, 从而使不同性质的溶质被分段萃取出来, 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这种流体可以是单一的, 也可以是复合的, 添加适当的夹带剂可以大大增加其溶解性和选择性。用于超临界流体的物质很多, 但最常用的是二氧化碳,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功能食品的功效成分, 对于提高功效成分的纯度和活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活性微量元素及其加工技术

第一节活性硒

一、概述

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只占人体重的0.01%以下,却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发挥多种作用。硒可分为有机硒和无机硒,真正发挥生物活性作用的是有机硒。硒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硒代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构成含硒蛋白质,含硒蛋白分为酶类和非酶类。缺硒可导致人体生长发育停滞、免疫力降低、劳累后头晕、心悸、疲乏、气短、恶心,以及脱发、脱甲,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症状、神经症状及牙齿损害。硒的抗氧化能力比维生素E强50~100倍。

二、硒的生理功能

(一)参与构成含硒的酶类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必需组成因子。

GSH-Px催化还原型的谷胱甘肽成为氧化型,使对人体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为无害的羟基化合物。

(二)非酶硒化物的清除自由基功能

硒化物对过氧自由基(ROO.)有很强的清除效果,且有机硒的清除效果优于无机硒。

(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硒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其作用涉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四)抗肿瘤作用

硒预防和抑制肿瘤作用的机制是多方面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清除自由基;硒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硒能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活性.

(五)对部分重金属元素解毒作用

硒与金属有很强亲和力。把能诱发癌变的金属离子排出体外,缓减了有毒金属离子对组织的损害,起到了减毒排毒的作用。

(六)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健康

硒对心肌纤维、小动脉及微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有重要作用。

以心肌损伤为特点的克山病,缺硒是重要原因。

(七)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

硒是动物生长与繁殖所必需的。

缺硒可引起生长迟缓。

三、富硒制品的制备

微生物合成转化法。

植物种子发芽转化法。

植物天然合成转化法。

四、富硒基料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一)富硒功能性饼干

面粉58%、富硒麦芽粉1.4%、多功能纤维粉8.5%、高果糖浆5.7%、乳糖醇14.5%,起酥油8。6%、食盐1。2%,大豆磷脂1.2%,碳酸氢钠0.6%、碳酸氢铵0.3%、水适量。

这种饼干的生产工艺与普通酥性饼干大致相同。首先,将富硒麦芽粉与一小部分面粉预混合倒入和面机内与主料面粉充分混匀,其他配量少的辅料,如大豆磷脂、起酥油、高果糖浆、碳酸氢钠、乳糖醇等也要预混合后一起倒入和面机中,控制和面温度25℃~30℃,和面时间10~15分钟,和好面的面团含水量宜为15%(占面粉总量),将和好的面团静置熟化10分钟后,经冲印或辊印成型,送入烤炉中进行烘烤,烘烤温度240℃~260℃,时间3~4分钟。

(二)富硒早餐食品

配方:富硒麦芽粉、面粉、食盐、糖、水及酵母等。

(三)富硒多糖饮料

配方:富硒绿豆芽汁、柠檬酸、葡聚糖、香菇浸出液、苯甲酸钠、香精、木糖醇。

第二节活性铬

一、概述

1957年Schwarz和Mertz发现从猪肾中提取出一种称作“葡萄糖耐量因子”的化合物能恢复大鼠受损的葡萄糖耐量。以后认定这种“葡萄糖耐量因子”的主要成分是铬,并确定铬是增强胰岛素作用的必需元素。铬在自然界有两种形式:三价铬和六价铬。 Cr3+是最稳定的一种形式,人体内的铬几乎以Cr3+存在于配位化合物中,它的配位键是一定pH条件下溶解、吸收、发挥生理功能的先决条件。

二、铬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

(一)铬与葡萄糖耐量因子

铬是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重要组成部分。GTF能增强葡萄糖的氧化利用以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降低血液中胰岛素水平。

(二)铬在糖代谢中作用

微量元素在胰岛素的生成和作用以及糖尿病人的能量底物代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铬脂代谢中作用

铬与脂肪代谢有明显关系,维持正常血清胆固醇水平作用。

(四)对蛋白质核酸代谢的作用

铬参与蛋白质代谢,能促进肌肉的增加。

铬在核蛋白中含量特别高,与DNA的合成和代谢有一定的作用。三、富铬制品的制备工艺

铬的食物来源为肉类及整粒粮食、豆类。有机铬或以GTF形式存在的铬消化吸收率高,主要分布在牡蛎、啤酒酵母、干酵母、蛋黄、肝脏、肉制品、海产品

中。

四、富铬基料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目前,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富铬基料以富铬酵母为主,这是因为富铬酵母不仅含有较多的有机铬,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糖原、脂肪、多种B族维生素和其他多种微量元素。

第二章自由基清除剂及其加工技术

一、自由基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定义:自由基是指任何包含一个或多个未成对电子并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基团种类:包括氢自由基(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

-· )、羟自由基(·OH)、

烷氧基(R·)、氢过氧基(HO

2 -)、单线态氧(1O

2

,属于活性氧,是普通氧3O

2

激发态)。

自由基的利与弊 :(PPT的图)

第一节黄酮类化合物

一、概述

黄酮类化合物是优良的活性氧清除剂和脂质抗氧化剂,它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多具有艳丽的色泽,是许多中草药中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生理功能:

1 清除自由基

机理:与超氧阴离子反应阻止自由基反应的引发,与铁离子络合阻止羟基自由基的生成,与脂质过氧化基反应阻止脂质过氧化过程。

2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增加抗体产量,调节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

通过血脑屏障吸收活性自由基,起抗衰老作用。

3 保护心血管系统

能影响血管的脆性和渗透性,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增加冠脉流量;

选择性地与血管壁上的血栓结合,起抗血栓形成作用;

防治血管老化和脑血管供血不足作用。

4 抗癌作用

致癌物(苯、苯并芘、亚硝基化合物),是由惰性物经生物转化成的高活性物质,能破坏细胞结构,引发疾病,转化中产生一些自由基中间物,进一步形成活性很强的羟基自由基和单线态氧,引发癌症。

5 抗炎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症、抗感染作用。

6 保护肝脏作用

能促进组织再生,修复内脏器官的病变组损伤。临床上用以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多种肝损伤等。

7 调节内分泌功能

国外流行病因学研究证明,东方人的乳腺癌、结肠癌和大肠癌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人,其重要原因是东方人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制备工艺

(一)原料

1 豆类:大豆等;

2 水果类:山楂、葡萄柚、蔷薇果、柑桔、柠檬等。

3 蔬菜类:花茎甘蓝、洋葱、番茄

4 中草药类:杜仲、黄芩、红花、金银花、菊花、甘草、陈皮、射干、地锦、淫羊藿、蒲黄等;

(二)减压蒸馏法

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

用热水浸提出多糖、脂类及黄酮类化合物等可溶性成分,再用有机物溶剂进一步提纯。

(三)树脂柱纯化法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不溶性高分子物质,对溶液中的离子具有选择吸附能力;

选择适宜的树脂,极性相近的黄酮类被吸附在树脂柱内,得到富集、纯化,然后用洗脱剂洗脱出来。

(四)碱提取酸沉淀法

黄酮苷类不溶于酸性水,易溶于碱性水;

采用碱液提取,再在提取液中加酸,黄酮苷类即可沉淀析出。

简便易行,如芦丁、橙皮苷、黄芩苷的提取。

(五)超声波提取

破坏植物细胞壁,使细胞内有效成分大量溶于有机溶剂,提高提取效率。

提取

(六)超临界CO

2

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超临界流体变成普通气体,被萃取物质则完全或基本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所以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是由萃取和分离组合而成的。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两种利用方式:

1 植物提取液直接制取功能食品。

2 提取液经浓缩、分离纯化、干燥,制取高纯度的黄酮化合物,用于食品抗氧化剂和制造功能食品。

第二节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概述

1969年Mccord和Fridivich首次从牛血红细胞中发现并分离出超氧化物歧

-· )。

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专一清除超氧自由基(O

2

生理功能:

1 延缓由于自由基侵害引起的衰老现象

2 治疗由自由基损伤而诱发的疾病

3 消除肌肉疲劳

4 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制备工艺

(二)沉淀法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原理

1 SOD热稳定性好,温度低于80℃,短时间热处理酶活力损失不大,一般杂蛋白在高于55℃易变性沉淀。

2 酶蛋白在等电点时,溶液中的静电荷为零,酶蛋白的溶解度最小而沉淀下来。

3 在超氧化物歧化酶粗酶溶液中加入一些弱极性有机溶剂(丙酮),改变溶液的介电常数,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的溶解度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其他的杂蛋白分开。

(三)离子交换层析法

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

SOD等电点在4~6之间,pH>7.0时带负电,能被阴离子交换剂吸附,

根据离子交换剂对蛋白质结合力差异,用具有一定离子强度流动相进行洗脱,就可和其他杂蛋白分开。经透析,冷冻干燥

(四)盐析法和金属螯合亲和层析法

(五)酵母发酵法

将酵母菌种进行摇瓶培养,离心收集菌体,悬浮于磷酸钾缓冲液中,超声波破壁,离心除去残渣,得粗酶提取液,经盐析和柱层析得酵母SOD。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的修修饰工艺

为了提高SOD的稳定性,有必要对SOD分子进行修饰改造。途径有

1 对SOD氨基酸残基进行化学修饰

2 用水溶性大分子对SOD氨基酸残基进行共价修饰

3 对SOD进行酶切修饰

第三章活性菌类(益生菌)及其加工技术

一、益生菌概述

二、益生菌的生理学功能

(1)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肠道功能紊乱

益生菌可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通过自身及产生代谢物和抑制物排斥致病菌;

(2)抗癌、抗肿瘤作用

益生菌的抗肿瘤作用是由于益生菌的存在及其生成的代谢产物优化了肠道菌群的组合,增强了免疫功能,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致癌物质的产生。

3)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人体免疫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将带来健康问题,如过敏和炎症反应。

(4)营养作用

益生菌代谢产生的酸可促进对维生素D、钙和铁离子的吸收。当某些因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出维生素缺乏症。

(5)控制内毒素的产生

益生菌可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肠道中内毒素和尿素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和氨含量下降。

(9)益生菌的其他功能

提高食物转化率;改善人体健康水平等。

三、益生菌在食品中的应用

目前,在食品中益生菌主要用于发酵乳制品的生产,但它也正逐步被用于开发各种功能食品,如果汁、糖果、冰棋淋、冷冻酸奶等。在中国与亚太地区益生菌的最普及的应用仍是奶制品领域,如酸奶和乳酸菌饮品等。

应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常见益生菌也主要指两大类乳酸菌群:双歧杆菌和乳杆菌。

四、乳酸杆菌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大豆酸乳饮料是利用大豆代替牛乳生产的发酵饮料,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的产酸、生香、脱臭等作用,对豆乳进行蛋白质、糖分的降解。

第四章功能性甜味料及其加工技术

一、概述

蔗糖被认为会导致某些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是蛀牙,这是由于口腔的细菌可将食物中的蔗糖成份转换成酸,从而侵蚀牙齿的珐琅质。

蔗糖有高热量,摄取过量容易引起肥胖。

功能性甜味剂的分类: 1、功能性单糖;

2、功能性低聚糖;

3、糖醇;

4、强力甜味剂。

二、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低聚糖-不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可被人体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利用,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

(一)功能性低聚糖的制备工艺

可从5条途径获得功能性低聚糖

1、从天然原料中提取;

2、利用转移酶、水解酶催化的糖基转移反应合成;

3、天然多糖的酶水解;

4、天然多糖的酸水解;

5、化学合成

最实用的方法是利用酶法水解或酶法转移来生产各种低聚糖。

(二)、功能性低聚糖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在欧美、日本等许多市场已出现,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

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低聚果糖和低聚异麦芽糖。

低聚果糖和低聚异麦芽糖能有效的促进人体内有益细菌-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故又称为“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因子”,简称“双歧因子”。

一种低热量荸荠纤维营养片

用低热量的荸荠纤维粉为原料,配以低聚果糖和低聚异麦芽糖作为甜味科,并配入脱脂无糖奶粉制得。

低热量荸荠纤维营养片属高纤维低脂肪低糖且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可最大限度地满足那些喜爱甜食又担心发胖的人群,亦适宜作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便秘、龋齿、肥胖症等患者的食品和中老年人的食品。

三、多元糖醇

多元糖醇是由相应的糖经镍催化加氢制备的,主要产品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和氢化淀粉水解物等。

(一)多元糖醇的制备

1、山梨醇和甘露醇

原理:原料经镍催化氢化生产山梨醇和甘露醇。甘露醇也可以从含量丰富的海藻中提取。随着酶工程技术的发展,结合化学催化工艺,目前主要采用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多元糖醇,并分别纯化而得。

2、麦芽糖醇

原理:以淀粉为原料制取高麦芽糖浆,在镍催化作用下加氢反应制得。(二)、多元糖醇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1、在口香糖和泡泡糖中的应用

利用其抗龋齿和清爽甜味口感。

生产工艺包括混合、成型和包装工序。

2、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

因为麦芽糖醇难以被面包酵母、霉菌等菌类利用,属于难发酵性糖质,可以延长面包的保质期。同时,加入麦芽糖醇后,面包更加柔软、口感细腻,更能防止龋齿,在肠胃内吸收缓慢,能抑制脂肪的形成,促进钙的吸收,而所生产出来的饼干,在面团粘度、烘烤参数、颜色、味道、体积及酥脆度等方面都与传统产品相似。

[1]王越男,孙天松.代谢组学在乳酸菌发酵食品和功能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乳品工业,2017,45(05):27-31.

[1]孙慧,林强,李佳佳,秦国彤,魏微.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应用化工,2017,46(03):559-562+568.

[2] Loginovn M,Boussetta N,Lebovka N,et al.Separation of polyphenols and proteins from flaxseed hull extracts by coagul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J].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3,442: 177-186.

[3]郭妍婷,黄雪,陈曼,冯光炷.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0(03):60-64.

[4]高帅.超微粉碎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J].广州化工,2014,42(11):35-37.

[5]张霞,李琳,李冰.功能食品的超微粉碎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11):375-378.

[6]杨小兰,袁娅,谭玉荣,夏春燕,李富华,明建.纳米微胶囊技术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34(21):359-368.

[7]Z A M B R A N O - Z A R A G O Z A M L , M E R C A D O - S I L V A E ,GUTIéRREZ-CORTEZ E, et al. Optimization of nanocapsules preparationby the emulsion-diffusion method for food applications[J].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44(6): 1362-1368.

[8] ZIMET P, LIVNEY Y D. Beta-lactoglobulin and its nanocomplexeswith pectin as vehicles for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J].Food Hydrocolloids, 2009, 23(4): 1120-1126.

[9] SHPIGELMAN A, ISRAELI G, LIVNEY Y D. Thermally-inducedprotein-polyphenol co-assemblies: beta lactoglobulin-based nanocomplexesas protective nanovehicles for EGCG[J]. Food Hydrocolloids,2010, 24(8): 735-743.

[10] SHPIGELMAN A, COHEN Y, LIVNEY Y D. Thermally-inducedβ-lactoglobulin-EGCG nanovehicles: loading, stability, sensory anddigestive-release study[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 29(1): 57-67.

[11] SEMO E, KESSELMAN E, DANINO D, et al. Casein micelle as anatural nano-capsular vehicle for nutraceuticals[J]. Food Hydrocolloids,2007, 21(5): 936-942.

[12] HAHAM M, ISH-SHALOM S, NODELMAN M, et al. Stability andbioavailability of vitamin D nanoencapsulated in casein micelles[J].Food & Function, 2012, 3(7): 737-744.

[13]陈芳. 米糠中二十八烷醇的提取精制及其抗疲劳功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

谷物加工技术

谷物加工技术 食工1103 崔备 2011309200329 第一部分大米 大米是亚洲地区人民的主要食粮,我国每年的大米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2012年11月我国大米的产量为1138.7万吨,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9.56%,与上个月环比增长了13.79%。1-11月我国大米的累计产量达9637.9万吨,与前一年同期累计增长21.97%。 我国粮食进口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粮食进口量将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将运往中国。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计算,2012年进口的粮食总量将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5%以上。 随着大米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大米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大米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 目前大米加工的产品很多,线面以主要介绍留胚米和大米混汁饮料 一、留胚米 (1)留胚米的营养价值留胚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米。胚芽留粒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并符合大米等级要求的一种精制米。胚芽位于胚轴的顶端,能发育成胚叶并生长,故留胚被称为具有生命力的“活米”。虽然胚芽在一粒米中按重量只占2%-3%,但其营养却占一粒米的的50%,被誉为“天赐营养源”。留胚米几乎所有的成 分都高于精白米,特别是维生素B 1,B 2 ,维生素E等,而这些成分都是现代饮食中不 可缺少的营养素,对于许多疾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米胚中还富有优质的蛋白质和谷胱甘肽、优质的脂肪及常量元素,因此留胚米比一般大米营养价值高。 (2)留胚米的加工工艺日本千叶县南总精美工厂生产胚芽米的工艺过程:接料斗→精选→糙米箱→去石机→磁选机→计量器→谷糙分离机→糙米分级机→胚芽碾米机→贮米箱→擦米机→胚芽米分级机→贮米仓→混米装置→色选机→成品仓→计量包装。我国传统的大米加工方法是以稻谷为原料,因此胚芽米的生产也需经过毛谷、清理、砻谷、碾米3个过程。主要工序:毛谷→清理→砻谷→谷糙分离→糙米精选→糙米调质→多道碾米→抛光→胚芽米分级→色选→成品仓→计量包装→成品胚芽米。生产留胚米对于加工原料和碾米工艺的要求:1、作为加工留胚米的原料,应尽可能选择胚芽保留率在90%以上的糙米,胚芽保留率低于80%的糙米,不适合用于加工留胚米;2、最后选用当年的新粮作为加工留胚米的原料,随着糙米陈化,胚芽易脱落,特别是经过酶预期和气温高的夏季以后,胚芽更容易脱落;3、用做加工胚芽米的糙米水分一般在14%左右为宜;4、采用轻机多碾,多机出白的碾米工艺;5、选用砂粒粒度较细的金刚砂辊筒及进行碾白;6、碾米机的转速不宜过高,且应根据碾白的不同阶段由高到低改变转速率。 二、大米混汁饮料,是由大米经淀粉酶液化调配后制得的一种营养型保健饮料,由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糊精、糖类、B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其具有明显改善皮肤营养状况、促进皮肤光滑细腻的美容效果,同时对特异性皮肤炎症也有一定疗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 —1—

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8个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动物、环 —2—

美国FDA21CFR110部分关于食品生产企业现行良好操作规范

美国FDA 21 CFR 第110部分关于食品生产企业现行良好操作规范 (GMP)法规汇总 美国GMP(21 CFR part 110)法规适用于所有食品,作为食品的生产、包装、贮藏卫生品质管理体制的技术基础,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以下内容即为21 CFR part 110 法规汇总。 A分部—总则 §110.3 现行的良好操作规范的定义(Definitions) §110.5 现行的良好操作规范(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110.10 现行良好操作规范的操作人员(Personnel) §110.19 现行良好操作规范的例外情况(Exclusions) B分部-建筑物与设施 §110.20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厂房与地面(Plant and grounds) §110.35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操作(Sanitary operations) §110.37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设施及控制(Sanitary facilities and controls) C 分部—设备 §110.40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设备及器具(Equipment and utensils) D分部—预留作将来补充 E分部-生产加工控制 §110.80 食品生产加工及控制(Processes and controls) §110.93 食品成品的仓储与销售(Warehousing and distribution) F分部-预留作将来补充 G部分-缺陷水平 §110.110 供人食用的食品中对健康无危害的、天然的、不可避免的缺陷(Natural or unavoidable defects in food for human use that present no health hazard)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 —1—

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2017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8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26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6.3亿元,实施周期为2018—2021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1.1.1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及功能评价基础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保健食品常用重点原料以及糖类、蛋白质、功能性油脂、功能肽等的基本特性,分析保健食品原料中的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研发保健食品原料重要制备工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同制备工艺产生的安全风险及其防控策略,重点开发基于膜分离等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食品原料制备、高效分离、纯化、精制及其过程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致敏原等风险物质的去除方法;完善现行保健食品功能评价的生物模型、人体试食试验评价规范,对缓解体力疲劳、改善睡眠等7种欠缺人体试食评价方法的保健功能进行重点研究并提出适宜的评价体系;开发保健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价、管控与预警技术,研究生产加工过程中风险因子识别及控制关键—2—

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介绍

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介绍 22、cn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您不是在37 22、cn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请访问3722, 加入37 22、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前言为了推动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减少和防止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水平,促进有机(天然)食品的开发,保证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质量,向社会提供纯天然、无污染、高品位的食品,满足我国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家环境保护局(简称NEPA)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简称IFOAM)有机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rganic Crops Improvement Association,简称OCI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机农民协会(California Certified Organic Farmers,简称CCOF)以及其它国家(德国、日本等)有机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标准,结合我国食品行业标准和具体情况制定了《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它是我国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主要参

照标准,也是OFDC颁发有机(天然)食品证书的重要依 据。所谓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和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天然)食品则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出来 的经过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颁发给证书供人们食用的一切 食品,它包括蔬菜、水果、饮料、牛奶、其它农产品、调料、油料、蜂产品以及药物、酒类等。 第一章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 1、选择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30955)。 3、在土壤耕性良好、无污染、符合标准(附表6)的地区进行有机农业生产、 4、避免在废水污染源和固体废弃物(如:废水排放口、污水 处理池、排污渠、重金属含量高的污灌区和被污染的河流、湖 泊、水库以及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废化学药品、废溶剂、尾矿粉、煤矸石、炉渣、粉煤炭、污泥、废油及其它工业废料、生活 垃圾等)周围进行有机农业生产。 5、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渣、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废弃物进入有机农业生产用地,采取严格措施防止可能来自系统 外的污染。 第二章有机(天然)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第一节农作物生产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个人简历模板原创

……………………….…………………………………………………………………………………姓名:杜宗飞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院校:浙江大学学历:本科……………………….…………………………………………………………………………………手机:×××E – mail:×××地址:浙江大学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今天我怀着对人生事业的追求,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您毛遂自荐,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我片刻的关注。 我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2014届毕业生。大学四年的熏陶,让我形成了严谨求学的态度、稳重踏实的作风;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我敢于不断挑战自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 在大学四年里,我积极参加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科相关的竞赛,并获得过多次奖项。在各占学科竞赛中我养成了求真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在大学就读期间,刻苦进取,兢兢业业,每个学期成绩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必修课都力求达到90分以上。在平时,自学一些关于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上,我担任食品加工技术01班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协会部长等职务,从中锻炼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 我的座右铭是“我相信执着不一定能感动上苍,但坚持一定能创出奇迹”!求学的艰辛磨砺出我坚韧的品质,不断的努力造就我扎实的知识,传统的熏陶塑造我朴实的作风,青春的朝气赋予我满怀的激情。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期待贵单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倍加珍惜。 下页是我的个人履历表,期待面谈。希望贵单位能够接纳我,让我有机会成为你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为贵单位发挥应有的水平与才能。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2014年11月12日 唯图设计因为专业,所 以精美。为您的求职锦上添花,Word 版欢迎 下载。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全谷物挤压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控制技术及装备 1.1挤压设备及控制技术 在挤压过程中,影响挤压效果的变量非常多,挤压设备的关键影响参数包括:螺杆长径比、螺杆组合、模具尺寸、挤压电机最大输出扭矩、液体物料添加方式、控制系统等,挤压工艺控制点包括:原料、预处理方式、挤压过程中的温度、压力、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固体和液体)、切割方式等。一般来说用双螺杆挤压机生产膨化食品时,挤压机物料水分为13 %~18 %,挤压模头温度为120~170℃,模头压力为2~6MPa ,螺转速200~400 r/ min,物料在挤压机内停留时间为20~40s。原料控制方面,原料本身化学组成及淀粉特性,原料的水份、粒度等的影响非常大,如直淀粉含量低的原料,膨化后产品的α度高,膨化效果较佳;物料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不同也对膨化质量产生影响,蛋白质含量高的物料挤压时膨化程度低;脂肪含量超过10 %时,会影响到产品的膨化率,而一定量的脂肪可改善产品的质构和风味。而对于非直接膨化产品,一般挤压参数为水分≥18%,如生产高水分组织蛋白时,物料水分最高时可达到120%左右;挤压模头温度一般≤90℃,但这与模头压力、模具尺寸、形状、冷却效果等有很大关系;1990年,chinnaswamy和hanna[8]发现模头压力随模具的长径比(L/D)的增大而增高,随物料湿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现在有资料表明,如螺杆转速、挤出物料温度、湿度等都对模头压力有较大影响;而对于螺杆转速的高低,主要是为保证模头压力来进行调整,合适的模头压力能确保模具各个孔岀料的均匀性和产品最终的粒型。 1.2干燥设备及技术 物料干燥指物质被加热后,除温度升高外,还伴有水分的脱出,这种加热就是通常所说的脱水干燥。们常把物体中水分的移动称为扩散。物料内部水分移动称为内扩散,物料表面水分向外界扩散称为外扩散。内扩散可分水分热扩散和湿扩散。由物料内部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子移动(即水分子从温度高的向低的方向移动)称为热扩散。由物料中水分梯度而引起的水分子移动(水分子从水分含量高的向含量少的方向移动)称为湿扩散。热能的传递有三种形式,即传导、对流、辐射。传导是利用传热材料中的分子互相碰撞,从而将热量传递的过程;对流是利用热量随物质的流动而传递能量的,大量热能消耗在介质里;辐射是不借助介质,而以电磁波的形式直接传播来加热工件,热能利用高。如果物料中温度梯度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等

附件1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2017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4亿元。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机制及传播规律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以沙门氏菌、弯曲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等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为对象,重点围绕“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链条,研究耐药菌的产生与传播机制,耐药菌/耐药基因在养殖动物、环境、食品、人群之间的分布转移特征与流行消长规律;探索养殖场排放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确定食源性耐药致病菌的人群暴露与危害特征;建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动态数据库,构建耐药菌/耐药基因的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模型、食源性 —1—

食品加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食品加工技术特色专业 2008年建设方案 根据食品加工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和建设进度的要求,特制定2008年食品加工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一、2008年食品加工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 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一次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与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实践、学习、交流等措施,使专业教师具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为提高广大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参与产品的生产和科研能力,依托订单企业,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顶岗实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2、教学条件的改进 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购入电化教育资料与设备,建立和完善图书资料室和电子阅览室网络,建立食品加工工艺模拟仿真教学室,食品加工工艺模拟仿真教学室主要配置仿真教学软件、实物模型,通过共享工艺素材库资源,开展模拟仿真教学。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实施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毕业生的培养工作。 3、课程体系建设措施 完善课程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争取再建设院级精品课程2门。 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开发以主要食品种类的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

为导向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为导向,进行课程模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制订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通过解剖工艺流程而归纳相应的教学知识点与实训项目;以完成“任务”的逻辑关系来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食品加工技术知识和技能,感性地体验“任务”完成过程,从而形成综合职业能力。该课程模式于2008年上半年开始实施,其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完善各种教学体系,尤其是实验、实习教学环节,使其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大大增强,在参与和服务于地方建设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4、教风、学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风、学风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 5、教材建设 着手编写有高职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开展教学内容专题与创新研究,使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6、科研项目及成果 年内在国内外高层次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争取厅、局级科技科研项目2项。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本年至少举行1-2次学术报告会,参加3次全国性或省级学术研讨会。 二、2008年食品加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预算方案

全谷物加工技术——“知其然,使其可以然”

全谷物加工技术——“知其然,使其可以然” 《智慧型全谷物生产加工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张毅刚教授 全谷物就是要保全完整的食品,生产过程中保存它的麸皮和胚芽。为什么要做全谷物食品?因为我们在食品做精白处理的同时也会损失掉谷物中70%左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90%以上的膳食纤维。那么人们所食用的仅剩下一些淀粉,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做全谷物。古人吃的全谷物,到了现在却不喜欢去吃,这也正是我们未来追求的不仅要保留它的营养,同时还要从大的口感,甚至是色泽去考虑,让大家去愿意吃,从中寻求一种平衡。 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介绍过,“2010年美国谷物市场上,全谷物面包首次超过了白面包的市场销售量,国际上已经掀起了食用全谷物的新潮流,我想这个潮流很快也会在中国开始。” 我们也要积极的寻找适合做全谷物的食品:“燕麦胚芽米中国人的新主粮”,但是这也是现如今加工生产所面临的难题——精准加工。在去除谷物的外壳的同时怎么能把它的麸皮得以保留,要尽可能的保留它的营养。另一个就是它的保质保鲜的技术,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外壳剥的不彻底,胚芽保存不好很容易在空气中变质。在一个就是信息系统的提升,未来所提倡的智慧型的加工——可追溯性。 全谷物食品加工可分为:原粮的加工,融合一些自动化的控制;研碾工艺,是我们新开发的一种研碾工艺模式。其他还有存储和保鲜技术,检测检验技术,高效低耗节能加工技术,深度开发转化增值。这些都属于系统食品加工里面的一个系化的加工。这里面有几个关键技术:1、精准加工技术——破壁、去芒、去糙的技术;2、保鲜技术;3、检测检验技术;4、提倡友好型全谷物食品的加工及深加工,就是要保持它的口感及营养的一种平衡,让大家感觉既好吃,营养还不流失。 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双涡流研碾工艺,可以实现精准保留胚芽的精准切割,达到这种破壁去芒、去糙,在2013年获得专利。燕麦胚芽米加工中有

保健食品生产工艺研究报告及其技术要求

保健食品生产工艺研究及其技术要求 生产工艺是保健食品产品研制的一个重要环节,保健食品工艺研究应以国家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为指导,对产品配方的配伍关系、保健功能、功效成分等进行分析,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方法进行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技术条件筛选与中试生产等系列研究,使生产工艺做到科学、合理、先进、可行,同时还需按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研究资料的整理与总结,使申报资料做到规范和完整,使产品达到安全、有效、可控和稳定。 关于生产工艺研究资料和技术要求,归纳起来,分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研发报告中有关生产工艺的技术要求在研发报告中涉及生产工艺的有以下三项内容: 一、剂型选择 剂型是将原辅料加工制成适于食用的形式。保健食品剂型的选择应根据配方 原料化学成分的性质,保健功能与适用人群的需要以及生产的实际条件综合考虑。由于保健食品具有食品的属性,故原则上应选择通过胃肠道吸收的口服剂型,非口服剂型不宜做为保健食品剂型。有些原料为难溶性或者某些成分的溶液状态不稳定,则应选择固体剂型;若水溶性好的原料或成分,可选择液体剂型,如口服液、饮料、糖浆剂型等;但是在水中不稳定,如含有易水解、易聚合、易氧化等成分的保健食品,不宜选择口服液等液体剂型。儿童应用的保健食品应注意选择色香味俱佳的剂型。 此外,还应根据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选择剂型。剂型不同,采用的工艺路线、生产技术、生产环境、设备及工人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应尽量选用既能充分发挥保健功能,又能充分利用原有设备,适于工业化生产、工艺简便、成本较低、方便食用、便于携带、运输、储存的剂型。目前保健食品常用剂型有茶剂、颗粒剂、粉<散)剂、胶囊<硬)、软胶囊剂、片剂、糖粒、口服液剂、保健饮料和酒剂等。

食品类企业良好生产规范标准

烘焙食品类企业良好生产规范(HACCP) 1、目的 本规范为烘焙食品类企业在制造、包装及储运等过程中,有关人员、建筑、设施、设备之设置以及卫生、制程及品质等管理均符合良好条件之专业指引,并藉适当运用危害分析重点管制(HACCP)系统之原则,以防范在不卫生条件、可能引起污染或品质劣化之环境下作业,并减少作业错误发生及建立健全的品保体系,以确保烘焙食品之安全卫生及稳定产品品质。 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从事产制供人类消费,并经适当包装的面包、蛋糕、中点、西点、饼干、干式点心、焙制坚果子仁等之烘焙食品类制造企业。 3、专门用词定义 3.1食品:指供人饮食或咀嚼之物品及其原料,如:面包、蛋糕、中点、西点、饼干、干式点心、焙制坚果子仁及其它。

3.1.1面包:指原料经过混合、搅拌、发酵、配合或包裹特殊之配料做成希望之形状、径行再度发酵、膨胀、烘焙、 冷却、包装等而得之制品(包括主食面包、餐包、甜面包、三明治及其它类似品)。 3.1.2蛋糕:指各种原料混合搅拌后经烤焙、成型、冷却、装饰、包装等而得之制品(包括油脂类蛋糕、乳沫类蛋糕、 戚风类蛋糕及其它类似品)。 3.1.3中点:指各种蒸、煮、烤、炸、煎之传统中国式面食品(如馒头、包子、烧饼、油条及其它类似品)。 3.1.4西点:指西式非主食类之面制点心类食品,一般较少经过发酵过程,泛指派、泡芙、比萨饼、甜甜圈、西饼及 其它类似品。 3.1.5饼干:指将主料酌配其它材料(如油脂类、糖类、乳制品、蛋及其它添加物)等,充分捏合作成一定形式,经 烘烤、干燥、冷却、包装而得之食品(包括硬式、夹心、软式、酥软、苏打、煎饼等饼干及类似品)。 3.1.6干式点心:指食品原料经混合、成型、调味、烤炸过程,含水分少之点心食品(包括海苔、爆玉米花及其它类 似品)。 3.1.7焙制坚果子仁:含各式食用种子或种仁经烤焙、油炸、调味等加工制成各种形式及口味者(包括膨松焙制食米、 焙制坚果、子仁及类似品)。 3.2原材料:指原料及包装材料。 3.2.1指成品可食部分之构成材料,包括主原料、配料及食品添加物。 3.2.1.1主原料:指构成成品之主要材料。

功能性食品生产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性食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方法 功能食品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一条选择健康食品的最佳途径。功能食品当中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称为生物活性物质, 具有延缓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功能, 大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热敏性, 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中保留其生物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功能食品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工程技术(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分离纯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技术,冷杀菌技术。目前对于功能食品的研究集中于:1.活性多糖及其加工技术,活性多糖包括膳食纤维,真菌活性多糖,植物活性多糖。2.活性多肽及其加工技术,酪蛋白磷酸肽(酶解-沉淀法,酶解-离子交换法),谷胱甘肽(萃取法,发酵法),降血压肽功能性油脂及其加工技术3.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活性微量元素及其加工技术。4.自由基清除剂及其加工技术(超氧化物歧化酶,沉淀法制备,离子交换层析法)5.活性菌类及其加工技术6.功能性甜味料及其加工技术。1.一般分离技术 1.1初步分离纯化 从固液分离出来后的提取液需初步分离纯化, 进一步除去杂质。常用的初步分离纯化技术主要有萃取分离、沉淀分离、吸附澄清、分子蒸馏技术、膜过滤法、树脂分离方法等。1.1.1 萃取分离 萃取分离萃取分离法既是一个重要的提取方法, 又是一个从混合物中初步分离纯化的一个重要的常用分离方法。这是因为溶剂萃取具有传质速度快、操作时间短、便于连续操作、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分离纯化效率高等优点。萃取分离法: 一是水一有机溶剂萃取, 即用一种有机溶剂将目标产物自水溶液中提取出来, 达到浓缩和纯化的目的; 二是两水相萃取, 这是近期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极有前途的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当两种性质不同、互不相溶的水溶性高聚物混合, 并达到一定的浓度时, 就会产生两相, 两种高聚物分别溶于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常用的两水相萃取体系为聚乙二醇( P E G ) 一葡聚糖( eD x t ar n ) 系统 1.1.2 沉淀分离纯化

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2010版)

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国食药监许[2010]423号) 发布日期:2011-02-10 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发布文号】国食药监许[2010]423号 【发布日期】 2010-10-22 【生效日期】 2011-02-01 【效力】 【备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行政许可工作,提高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指导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编制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 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规范 一、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对保健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行政许可工作,提高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监督,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制定本规范。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批准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并监督其执行。 三、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四、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文本格式应当包括产品名称、配方、生产工艺、感官要求、鉴别、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功效或标志性成分含量测定、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及食用方法、规格、贮藏、保质期等序列(见附件1),并按照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编制指南(见附件2)编制。 五、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是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保障。生产企业应当按照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经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作为开展监督执法的重要依据。 六、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适用于保健食品新产品的注册申请和产品的再注册。

中国保健食品GMP(2010年修订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修订稿)》分析

中国保健品GMP (2010修订版)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修订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与成品、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和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三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章机构与人员 第四条企业应当建立与保健食品生产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各机构和人员职责应当明确。 第五条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职责。 第六条企业应当配备与保健食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专职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职工总数的5%。 第七条企业负责人是保健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日常管理,应当熟悉保健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本规范的实施负责。 第八条生产管理负责人和质量管理负责人必须是专职人员,并且不

得互相兼任。应当具有与所从事专业相适应的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技术职称,具有至少三年从事保健食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接受过与所生产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第九条生产管理负责人主要职责: (一)确保保健食品按照批准的工艺规程生产、贮存,以保证保健食品质量; (二)批准与生产操作相关的各种岗位操作规程并确保严格执行; (三)确保生产记录在提交质量管理部门之前经指定人员审核,生产偏差已经报告、调查、评价并得到处理; (四)确保厂房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以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五)确保完成各种必要的验证工作; (六)协助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和监督物料的供应商; (七)确保生产人员都已经过必要的上岗前培训和继续培训,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培训内容。 第十条质量管理负责人主要职责: (一)审核并放行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 (二)确保在成品放行前完成对批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的审核; (三)确保完成所有必要的检验; (四)批准质量标准、取样方法、检验方法和其他质量管理规程; (五)审核和批准所有与质量有关的变更; (六)确保所有重大偏差已经过调查并得到及时处理; (七)批准并监督委托检验; (八)监督厂房和设备的维护情况,以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 (九)确保完成各种必要的验证工作,审核和批准验证方案和报告; (十)确保完成生产和质量内部评审; (十一)审核和监督物料供应商;

“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附件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 FSMS-01:200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 *本文件由“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之“食品企业和餐饮业HACCP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课题研究成果――“HACCP-EC-0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转换而成。

目次 1 范围 (131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13) 3 术语和定义 (1313) 4 前提方案 (1414) 5 关键过程控制 (1818) 6 产品检测 (2020) 7 记录保持 (202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罐头生产企业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罐头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基地要求、产品检测和记录保持。 本文件是GB/T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罐头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罐头行业的特点将GB/T22000在本行业要求的具体化。 本文件适用于罐头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用于采购方对此类食品提供者的评价和实施第三方认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 出口罐头生产企业注册卫生规范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8950 罐头厂卫生规范 GB/T 4789.17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验 GB/T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SN/T 0400.4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四部分:容器 SN/T 0400.5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五部分:罐装 SN/T 0400.6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六部分:热力杀菌 SN/T 0400.7 进出口罐头食品检验规程第六部分:成品 FSMS-0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GB/T 22000中相关术语。 3.1 罐头食品 canned food 将符合要求的原料经处理、分选、修整、烹调(或不经烹调)、装罐(包括马口铁罐、玻璃罐、复合薄膜袋或其他包装材料容器)、密封、杀菌、冷却或无菌条件下制成的达到商

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doc16)

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 前言 为了推动农村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减少和防止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我国有机农业的生产水平,促进有机(天然)食品的开发,保证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质量,向社会提供纯天然、无污染、高品位的食品,满足我国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家环境保护局(简称NEPA)委托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简称OFDC)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n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简称IFOAM)有机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rganic Crops Improvement Association,简称OCIA)、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机农民协会(California Certified Organic Farmers,简称CCOF)以及其它国家(德国、日本等)有机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标准,结合我国食品行业标准和具体情况制定了《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它是我国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的主要参照标准,也是OFDC颁发有机(天然)食品证书的重要依据。 所谓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和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天然)食品则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而生产出来的经过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颁发给证书供人们食用的一切食品,它包括蔬菜、水果、饮料、牛奶、其它农产品、调料、油料、蜂产品以及药物、酒类等。 第一章有机农业生产的环境 1.选择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3095—82(见附表1)的地区进行有机农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表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定位 食品加工技术是营养与配餐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以“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了营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后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后续课程面点制作、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强化,达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与实训,学生了解食品加工过程及质量控制,逐步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食品加工技术》是营养与配餐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相应专业技能型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迈向专业的敲门砖,同时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知识储备。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1了解食品的分类方法,掌握新食品的类型; 1.2掌握典型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1.3了解食品加工新技术。 2.能力目标 2.1能够完成罐头食品制作; 2.2能够完成西瓜汁饮料制作; 2.3能够完成凝固型酸乳制作; 2.4能够完成牛肉干的制作; 2.5能够完成典型食品的加工。 3.素质目标 3.1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具备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 3.2培养学生具备拓展、创新等可持续发展能力; 3.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团队协作等综合职业素质。 (三)前导课程 本课程开设的前导课程是营养学基础专业课程。 (四)后续课程

本课程开设的后续课程是面点制作、膳食制作、食品卫生与安全等相关课程。 二、课程内容标准 (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二)学习情境描述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 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 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 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 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 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 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食品加工专业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品和食品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充足的食品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优质的食品是国民健康的保证,所以,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国家也已经将食品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道路。 众所周知,食品专业人才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大力发展我国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万国民的健康营养。而国家高等院校的食品专业正肩负着培育这种人才的重任,目前众多职业院校的食品专业以培育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为企业培养出大批的一线操作技术人才,切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此,本专业团队对食品行业的紧缺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 我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推动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近10年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24303亿增长到75430亿元。 国内外经济学家公认: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将是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期间至少有1亿家庭(约有3亿多人口)将进入年收入l万美元以上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费市场。由此看来,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非常大,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前景也是乐观的。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必须振作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我国食品工业现状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加快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速度。 3 我国食品工业从业人员情况及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 依据2010年食品工业年鉴的数据,当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为200~300万人,在全国的食品行业中随机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