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凤仙花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凤仙花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观察一种植物,认识其主要器官,是这一课的重要内容,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爱护花草树木的建议,加强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

2.能模仿别人的计划制定本组的计划。

3.学会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进行探究活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3.能感受植物的美丽。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正确指认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至少能提出一条改善周围植物生存环境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工具观察、测量并记录数据。

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凤仙花、直尺、卷尺、放大镜。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第三课我们寻找了动物和植物,紧接着第四课我们就研究了小动物——蚯蚓,那么大家想想,今天我们该研究什么啦?

学生回答。(植物)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

(二)新课教学

教师:大家翻开书P18,观察一下这四种植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叶子形状不同但颜色相同、花型不同等)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但是看书上的图片有些部分我们还是不能看清楚,所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种植物——凤仙花,让大家来观察。(教师出示植物)

◆活动1:观察凤仙花

1.观察凤仙花

教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你想怎样观察这株凤仙花呀?

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一:我们组想观察它的高度,周长。

小组二:我们想观察它的叶子。

小组三:我们想观察它的花。

小组四:我们想观察它的种子。

小组五:我们想观察它的果实。

小组六:我们想观察它的茎。

小组七:我们想观察植物的根。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每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前观察一下,看看你想观察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然后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并汇报,教师指导补充。

教师:大家的表现都很好,下面,大家按照这几部分观察一下你们小组今天带来的植物吧。记住,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通过观察,大家知不知道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呀?

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教师:同学回答得都很好,这些是植物的器官,它们组成了植物体,下面,大家把自己所观察的植物画在P19,标出它的各个器官。

学生画植物标注器官。

教师:下面大家把小组的观察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组一和小组二所观察的植物不同,把他们的观察结果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并回答。

3.教师总结:一般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不同的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板书设计:

第五课凤仙花

活动1:观察凤仙花

1.观察凤仙花

3.教师总结:一般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不同的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来巩固一下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教师:大家翻开书P20,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学生活动,老师指导。

教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五种植物,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这五种植物各器官的形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把结果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发现的多,描述得准确。小组讨论并记录。

教师:那个小组汇报一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学生交流,教师给与评价。

◆活动3:爱护花草树木

欣赏视频,关于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

教师:看了这段视频,我们知道花草树木使我们的环境更清新、更美丽,所以,我们是不是要爱护花材树木呀?

学生回答(是)

教师:小组讨论一下,我们应怎样爱护它们呢?

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爱护花草树木的计划吧。然后按照计划,付诸行动。

学生思考,制作计划。

板书设计:

第五课凤仙花

活动2: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这五种植物各器官的形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相同:

不同:

活动3:爱护花草树木

1.爱护花草树木的建议

2.爱护花草树木的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师备课本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科学 年级:三年级 教师:

第一单元植物 单元目标: 1.发展他就植物的兴趣。 2.感受植物的多样性,配用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植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教学重点: 发展探究植物的兴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形态植物的研究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以观察结果为出发点,实事求是追求结果的态度。 单元总课时:七课时 1.1我看到了什么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能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3、学生意识到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难点: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教前设想:学生知道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懂得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模式流程: 一、预习导学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精讲点拨 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 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三、当堂训练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 【导语】科学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对因果的探索,追求真理,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造的。 常见材料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

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探访蚯蚓的家目标: 知道土壤的构成;能提出问题,初步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愿意合作与交流,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准备: 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择问题 (1)引入活动。 教师课前捉几条蚯蚓,上课时出示蚯蚓并提出问题:“认识这是什么吗?”“蚯蚓的家在哪儿?”当学生回答出“土壤”之后,接着引导他们思考“关于土壤我们已经知道些什么?”根据回答我们可以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科学教案 青教版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 本册教科书主要围绕“走进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构建了《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五个单元,最后是《研究与实践》,共22个课题,32课时。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所选内容似乎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识体系,只是以生活经验及其相关链接构建单元。但教科书的灵魂在于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各单元的内容上,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学生的童年伙伴,每个小学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对于玩玩具,学生具有非常鲜活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 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二、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师准备各种玩具的图片、投影片等。 教师自制各种玩具的课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难点: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上科学课,它将把我们带进科学的大门,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二)学习新课: 1、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玩。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创造性。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教师提问: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么玩,有哪些 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学生分小组回答。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8 凤仙花的一生 教案1

8 凤仙花的一生 ◆ 教学目标 1.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 2.知道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手捧两盆凤仙花,一盆是盛开的,一盆已经结果枯萎。追问学生它怎么了? 【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观察、思考并作答。 【教师】请结合前面我们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说一说凤仙花的一生会经历哪几个阶段? 【学生】根据前面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经历和积累的经验,说出对凤仙花一生所经历各个阶段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不同阶段凤仙花的图片。 【教师】小结:其实植物从出生到自然死亡,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时期,所经过的这几个时期叫作生命周期。 【学生】了解植物生命周期科学概念。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二、讲授新课 (一) 凤仙花的一生 【教师】请整理我们的“种凤仙花日记”,说一说凤仙花一生中“身体”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归纳凤仙花的各个生长阶段及主要特征。 【学生】整理自己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日记和记录(也可以是图片、视频资料)。 【学生】小组交流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的“身体”变化。 【教师】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统计凤仙花一生中各个生长阶段

所经历的时间。 【学生】根据之前种植凤仙花的日记,统计凤仙花每个生长阶段所经历的时间。 【教师】提问:凤仙花从种子发芽到长出茎叶,再到开花、结果各需多少天?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识到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阶段。(二)其他植物的一生 【教师】凤仙花的一生是这样的,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向日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生命周期图,并提出问题:向日葵、胡萝卜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凤仙花和向日葵、胡萝卜等植物的生命周期相比,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学生观察向日葵的生命周期图,然后,比较它们和凤仙花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植物有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等不同的生命周期,而且不同植物各个阶段的生命特征也不同。 【教师】凤仙花和其他植物比较,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明确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植物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养护植物。 【教师】多姿多彩的植物,不仅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净化空气,有的还是我们的食材,它们是这个美丽世界的重要一员,所以我们要爱护一花一木,今后你还打算研究或养护哪些植物?过段时间我们再来做个展示交流吧!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篇) 【导语】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与变化的规律。)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 神奇的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三年级科学上册 凤仙花 3教案 冀教版

凤仙花 教学设计思想: 观察一种植物,认识其主要器官,是这一课的重要内容,在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爱护花草树木的建议,加强环保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 2.能模仿别人的计划制定本组的计划。 3.学会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记录所观察的植物。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进行探究活动。 2.能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3.能感受植物的美丽。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能正确指认组成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至少能提出一条改善周围植物生存环境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工具观察、测量并记录数据。 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凤仙花、直尺、卷尺、放大镜。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同学们,第三课我们寻找了动物和植物,紧接着第四课我们就研究了小动物——蚯蚓,那么大家想想,今天我们该研究什么啦? 学生回答。(植物)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 (二)新课教学 教师:大家翻开书P18,观察一下这四种植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叶子形状不同但颜色相同、花型不同等)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但是看书上的图片有些部分我们还是不能看清楚,所以老师今天带来了一种植物——凤仙花,让大家来观察。(教师出示植物) ◆活动1:观察凤仙花 1.观察凤仙花 教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你想怎样观察这株凤仙花呀? 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组一:我们组想观察它的高度,周长。 小组二:我们想观察它的叶子。 小组三:我们想观察它的花。 小组四:我们想观察它的种子。 小组五:我们想观察它的果实。 小组六:我们想观察它的茎。 小组七:我们想观察植物的根。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每组派一名同学上讲台前观察一下,看看你想观察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然后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并汇报,教师指导补充。 2.小组活动,观察植物 教师:大家的表现都很好,下面,大家按照这几部分观察一下你们小组今天带来的植物吧。记住,

三年级凤仙花生长记录

新楼小学三年级科学“凤仙花种植记录” 种植实 验记录 小组 第3小组,组长:梁蕊,组员:梁峻珲、胡思懿、梁国涛 指导教师:朱达民 时间2016.2.25 时间2016.3.7 说明 观察种子,并将种子分开播种在 三个花盆中。 说明 有种子发芽了,可以见到2片小小 的子叶。 时间2016.3.14 时间2016.3.21

说明 小苗长到了4厘米高,见到2片 子叶和一点叶芽,这时候可以看 到茎是红色的。 说明 小苗长出了2片较大的叶子,叶芽 更多了,子叶开始见发黄。 时间2016.03.28 时间2016.4.13 说明 小苗长到了8厘米高,叶子不断 增多。说明 凤仙花长到了14厘米高,叶子更 大也更多了,茎也长粗了。

时间2016.4.20 时间2016.4.25 说明凤仙花的叶子呈交互式向上生 长。 说明 凤仙花再生产了一周,长更高了, 叶子也更多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在 叶腋部位长出了花蕾。我们猜花会 是红色的吗? 时间2016.5.3 时间2016.5.10 说明凤仙花开花了,花色是紫色的。 我们发现花茎长更粗了,叶子更 多了,而且在第一个叶腋处长出 了一条侧枝。 说明 凤仙花植株长更高了,第一朵花谢 了之后结了一个小果实。

时间2016.5.18 时间2016.5.23 说明凤仙花植株长更高了,第一朵花 谢了之后结了一个小果实。 说明 花谢之后,见到一个个小果实,种 子就在果实里发育。 时间2016.5.26 时间2016.5.30 说明凤仙花紫色的花朵开得非常灿 烂, 说明 凤仙花的侧枝也开好多花了!花谢 之后长有十多个果实。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 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凤仙花观察日记三年级【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日记】

凤仙花观察日记三年级【小学三年级科学观察日记】 关于吊兰有怎样的了解呢?下面就随看看三年级科学观察日记,仅供参考学习哦。 201X年X月X日晴天 吊兰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又细又短,几个星期后,野叶子长大了,就变成深绿的,但是它非常细,非常长,叶子上还有两根白色的叶脉。继续长,它根部就会生出一根小茎,小茎上又长叶子,小茎和叶子可以剪下来,然后移植到其它地方,又可以长出新的吊兰。风从窗外吹进来,叶子就跳起了舞,好看得很。 以前我认为吊兰只会长叶子,可是我现在发现吊兰也会开花。那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我到阳台上去晒太阳,顺便看了看吊兰,就在我准备离开时我看见小茎上开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白花。我非常惊讶,便对花进行了观察,花的面积大约一平方厘米,有五片花瓣,中间的花蕊是金黄的,一阵风拂过,还能闻到淡淡清香。这些花有的绽开了它美丽的笑脸,在花盆里亭亭玉立,像只骄傲的孔雀;有的把花瓣紧紧地合在一起,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还有的像吃饱了肚子,撑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201X年X月X日晴天

吊兰有许多品种。有金边吊兰、有绿边吊兰、还有全绿的。我 们家养的有全绿和绿边的。吊兰的叶子很独特,像一把非常长的勺柄,中间宽,尾端有点细,顶端最细,还有顶端已经枯黄了。我们放在阳台护栏上的吊兰叶子就卷起来了,放在窗台上的吊兰叶子实属展开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吊兰喜欢湿润通风的地方,不喜欢太阳直射,放 在窗台的湿润通风,不受阳光直射,所以长得好,护栏上的每天受阳光直射,就长得不太好。 吊兰长到一定程度就从中心抽出一根花茎。春天,吊兰从花茎 上开出几多小白花,花蕊是黄色的,花谢了以后,花茎上结出了一个个有气根的小吊兰,它不需要土,能在空气中生长。如果把它拔下来种进土里,过一段时间,它还能发一盆吊兰。我们家本来只有一盆,现在爸爸用这种方法发展了八九盆呢! 201X年X月X日晴天 我家榻榻米的墙上有一盆吊兰盆景,虽然非常弱小,但他的生 命力非常强。在以前我们刚拿回来的时候只有几根弱小的枝条,那些枝条有些都是土黄色的,好像马上就要枯萎似的,后来经过公公精心浇水,施肥,盆景就强壮起来。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全册

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植物 ⒈我看到了什么 一、教材简析: 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 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设计:

⒉校园的树木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 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 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 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三、教学设计:

⒊大树和小草 一、教材简析: 《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 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 玩具里的科学 课时1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8《凤仙花的生命周期》人教版(2017)

第二单元种凤仙花 第8课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 2.知道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同植物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 科学探究: 1.能够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整理凤仙花各个阶段的观察记录。 2.了解凤仙花一个生命周期中几个阶段的生长变化及所要经历的时间。 3.比较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到植物生长的共同特点及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意义。 科学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护植物的情感和兴趣。 2.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记录、认真倾听、乐于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 2.养成科学养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和死亡等几个阶段。 2.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凤仙花和其他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资料。 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一个多月的种植和养护凤仙花的日记、记录等。 【教学流程】: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凤仙花的一生是从( B )开始的。

A.幼苗 B.种子 C.果实 2.种植凤仙花的正确播种步骤是( A ) A.①用硬纸片垫在花盆底部的孔上②装土③整理好土壤④放入凤仙 花种子⑤盖上土⑥浇水 B.①在花盆里装土②放入凤仙花种子③盖上土④浇水 C.①用硬纸片垫在花盆底部的孔上②放入凤仙花种子③盖上土④浇 水 3.下面对植物“根”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B) A.运输水分和营养 B.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营养 C.制造水分和营养 二、判断题。 1.凤仙花六大器官中的“根、茎、叶”属于繁殖器官。(X ) 2.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和其他植物的生命周期都是完全一样的。(X )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 目录 第1 单元1. 水到哪里去了 第1 单元2. 水沸腾了 第1 单元3. 水结冰了第 1 单元4. 冰融化了第1 单元5. 水能溶解第1 单 元6. 加快溶解第1 单元 7. 混合与分离 第1 单元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 单元1. 感受空气 第2 单元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 单元3. 压缩空气 第2 单元4. 空气有质量吗 第2 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 2 单元 6. 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 单元7. 风的成因 第2 单元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 单元1. 我们关心天气 第3 单元2. 认识气温计 第3 单元3. 测量气温 第3 单元4. 测量降水量 第3 单元5. 观测风 第3 单元6. 观察云 第3 单元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 单元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 《水到哪里去了》 课水到哪里去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 3 题级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学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习科学探索: 目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标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 重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点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点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 节 导入新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学生猜测单刀直入,

湘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走进科学”、“身边的动植物”、“土壤”、“奇妙的水” 、“空气”、“各种各样的材料”、“我学习了观察”等六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年 级 科 教 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实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实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理解。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相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以前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以前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展开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5 养护凤仙花 教案1

5 养护凤仙花 ◆ 教学目标 1.知道养护凤仙花的基本方法。 2.能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养护问题。 3.能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水量变化和不同土壤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养护凤仙花的基本方法。 2.能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养护问题。 【教学难点】 3.能够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水量变化和不同土壤对凤仙花生长的影响。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凤仙花幼苗。 【教师】提问:我们播种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芽,长出幼苗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养护它们呢? 二、讲授新课 (一)交流查阅的资料 资料交流: 1.小组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形成小组观点。 2.小组汇报: 与水有关的: 与土壤有关的: 与光照有关的: 与肥料有关的: ……

选择研究因素: 1.选出适合研究的因素. 【教师】提问:并不是所有的因素都适合小学生研究,你认为哪些因素小学生比较方便研究?【学生】回答:水、土壤、光照。 2.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因素。 (二)制定研究计划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根据你选择的因素,提出你们小组的研究问题。 【学生】回答:植物生长是否需要水?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根据问题进行预测: 【学生】作出自己的预测。 明确对比实验: 【教师】提问:怎样实验才能验证猜测呢? 【学生】回答:两个花盆进行对照。 【教师】介绍对比实验。(认识实验组、对照组) 制定计划书: 1.小组讨论,制定小组研究计划书。 2.小组汇报研究计划。(其他小组倾听,并提出不同意见) 3.完善计划书。 (三)进行实验 1.课后按照计划书进行对比实验。 2 (建议使用资源: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合集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 【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 【教学过程】 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 1.水是怎样的。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 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 3.学生填写前测单。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 2.指导操作。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 3.视频指导。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