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里长出来的建筑_世界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赏析

从土里长出来的建筑_世界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赏析
从土里长出来的建筑_世界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赏析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景观大师作品赏析 摘要:在以农业与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时期,西方传统园林服务于上流社会贵族和富豪阶层,是社会地位、权势与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西方社会逐渐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园林的服务对象变为城市自身以及普通市民,因而出现了开放型园林——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它们的出现,拉开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序幕。 关键词:传统园林;城市公园;国家公园;景观设计 奥姆斯特德的主要观点 ?主张充满“人性”的设计 ?用理论影响美国景观行业发展 ?用行动促进美国景观教育进步 奥姆斯特德部分简介: ?1822年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 ?1937年当奥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正常的学业 ?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作《一个美国农夫在英格兰的游历与评论 (Walks and Talks of all American Farmer in England)》。

?1857年秋获得了纽约市中央公园负责人的位置 ?1865年与沃克斯共同完成他们在中央公园的工 作,并设计了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 ?1895年他退休了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 )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 ?他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规划 师和景观设计师,设计覆盖面极广, 从公园、从城市规划、土地细分,到 公共广场、半公共建筑、私人产业等, 对美国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具有不 可磨灭的影响。 年轻时的奥姆斯特德的不幸遭遇 ?在奥姆斯特德4岁的时候母亲去 世,从7岁开始他从住在一起 的外乡牧师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他的父亲是-名成功的布料商,也 是风景的爱好者,奥姆斯特德的 假日大多花在与家人从新英格 兰北部到纽约州北部“寻找美 丽风景的旅行”中。1837年当奥 姆斯特德即将进入耶鲁大学学 习时,他受到严重的漆树中毒, 这使得他视力下降,被迫放弃了 正常的学业。 ——上图:纽约中央公园局部景观 不断努力的奥姆斯特德 ?在放弃学业后的20年里,他努力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在后来景观设计职业 的创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在一家纽约布类商店工作,并因与中国的 贸易旅行了-年。在1848-1855年间,他学习了测量和工程学、化学、科学种田,并在斯塔滕岛上经营了一家农场。1850年,他和两个朋友用6个月的时间,在欧洲和不列颠诸岛上徒步旅游,从中不止领略到乡村景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是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0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获得殊荣: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一九七九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金,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这个奖是近几十年来的工作加起来评估的。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设计简史论文:我最欣赏的设计师——贝聿铭

我最欣赏的设计师 解压密码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003883.html, 模板https://www.360docs.net/doc/8116003883.html,/moban/mb1/ ——贝聿铭(Ieoh Ming Pei)建筑大师贝聿铭,流淌华夏的 信仰 他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被称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实践型建筑师”、“人民建筑师”,他是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他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他有多变的设计不变的中国心。他就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一、背景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童年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传统家庭让他深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是儒家观念。但香港的日子也让看到了一些西方的东西。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他经常泡在图书馆,努力学习欧洲近代建筑知识,他日后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就深受柯比意的影响。 1948年,贝聿铭受聘于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期间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使他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二、设计风格及美学 1、建筑融和自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给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他以后的作品。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第一,将内外空间相连,使自然融于建筑,让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呈现相辅相成的格局。第二,“让光线来作设计”,着重自然光的的投入。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莫测。人与自然共存,而不仅仅是自然。 1988年后,贝聿铭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工程,而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这是向自然回归的另一体现。 2、形体与空间的灵活运用 结构在建筑中占有很大地位。贝聿铭曾说:“形体和空间的灵活运用应是建筑师的着力重点。谈到形体和空间的运用,就必须考虑光和人的移动。借着这两者,建筑的形体和空间才能获得生命,如果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周全,便形成了成功的建筑。”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建筑材料考究 4、中西贯通 他贯通中西,建筑在与周围环境相融的同时保持中国特色。这使他在西方既有亲和力又显得与众不同。中国文化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在我身上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并存。我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会不时回忆我的出身背景,不这样做是很困难的。”但他绝不刻意突显这一点:“对我来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 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 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搬进了法国人的“圣地”卢浮宫; 有人说他堪比外交家,顶着建筑师的名号,在国家元首与上流社会间游走。他的作品每每造价惊人,引发争议无数;他被尊为大师,却几乎没留下理论著述。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宾大崇尚古典主义,要求学生必须像画家一样拥有过硬的画功,贝聿铭感觉自己学的更像是美术。于是只呆了两周,凭借少年老成的举止和优异的成绩,他转学到了麻省理工学院,但他学的还是这种简单枯燥、必将被淘汰的古典学科。 当时新的建筑风潮正在欧洲兴起,拒绝古典主义繁复的概念,倾向简明的线条,注重实用价值,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这对刚从古老中国走出的青年贝聿铭来说,是一波很大的冲击。经过深思熟虑,在麻省理工毕业后,贝聿铭转赴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这所当时最激进的学府中,他学到了光线对于建筑的重要性,进一步领会了现代主义的实用和简约。在欧洲,贝聿铭看了很多现代派建筑,剩下的时间,他都扎在教堂里。他说:用石头能建造这么高大、壮观的建筑,非常了不起。建筑师的眼睛必须学会观察,才能让你了解不同建筑的内涵。

战后的美国纽约百废待兴,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后,贝聿铭做出了一个让导师和同学目瞪口呆的决定,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泽肯道夫(Zeckendorf)的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战后庞大的需求,让贝聿铭在Zeckendorf公司的12年间,在全美范围内承接了无数城市规划和将贫民窟转化为廉价居民房的工程,积累下许多大型工程的经验。 从哈佛到Zeckendorf的地产公司,是贝聿铭接近美国权力核心的第一步,这是贝聿铭的聪明之举。但在教授和同学眼中,他摒弃哈佛的光明前景、弃教从商是不可理喻的。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建筑师为房地产开发商服务,是建筑业既成惯例的一次突破。也有人说,这是贝聿铭想要摆脱他一直追随的现代主义纸上谈兵的困境,希望脚踏实地地接受市场的考验;建筑固然具有艺术性,但却又不像油画和诗歌一样是单纯的艺术品,建筑必须走出去,在现实中为民众服务。贝聿铭自己是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我们所知的就是,在与贝聿铭携手打下12年江山后,由于冒进,Zeckendorf破产了。走出Zeckendorf的阴影、贝聿铭决定独立创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 贝聿铭也一向希望世人透过他的建筑了解他,《贝聿铭谈贝聿铭》便是一个窗口。它首次详细地谈论他的作品、生活、他受到的影响、学到的人生箴言,以及他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贝聿铭得以在世界各地发挥他的建筑天才,风光之外,更多的是劳作的艰辛和世俗的挑战。而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议后被证明是杰作的那几件。一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他主张卢浮宫的丰富收藏应向大众开放,用马罗的话来说:“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傲慢的法国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不得不一再提醒那些评论家:石头金字塔与玻璃金字塔毫无关系,前者为死人而建,后者则为活人而造。“卢浮宫的设计案是一生中难得再有的挑战,从头到尾,卢浮宫的设计共花了13年的时间,我是不想再设计一座卢浮宫了。这个设计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小大人]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 第二的明信片。

[最著名的吻]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 世界流传。 [撤退]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军队的回击。 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

[温斯顿.丘吉尔]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情镇定自若的这张被评为1985 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

世界十大绘画大师

米开朗基罗 (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于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與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並稱「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聖伯多祿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列昂纳多·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对他的研究与探索依然不断,在欧美各国和日韩、以色列等亚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达·芬奇研究机构。而对于他的祖国意大利来说,他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在这个国家,红酒、家具、餐厅、酒店、机场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数不尽数。意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译老人头)也是以他的自画像做为Logo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至于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看法和观点莫衷一是。这对于我们来讲多少有点遗憾和失落,不过我们也并非无法捕捉这位大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看法和观点。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一、关于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历来建筑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另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但是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帕拉第奥的《四卷关于建筑的书》,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建筑理论著作不仅记录了建筑发展的过程,探讨了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研究和认识。就像古希腊刻在石头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一样,建筑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的内涵。人作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可以从肤浅、幼稚的自我认识逐渐走向深入,而对于建筑而言,我们只有通过建筑师这个特殊的主体对建筑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会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建筑的本质。所以,从古至今,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经历痛苦的求索过程。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建筑理论的研究却必须依赖于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幻想。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师都在从事实际建筑的建造,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到单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建筑作品集(一)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茨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26 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建筑大师贝聿铭 归来的绽放

归来的绽放-建筑大师贝聿铭建筑大师贝聿铭归来的绽放 文汇报 2006-10-09

苏州博物馆新馆内庭 贝老在与美国灯光师交流.

卢浮宫金字塔(法国巴黎;1983——1989)十多年前,贝聿铭把一个玻璃金字塔搬到了法国人的“圣地”——巴黎卢浮宫,被人扣上了“破坏法国文化”的帽子。面对众多批评责难,贝聿铭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终于,骄傲的法国人被折服了。如今,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建筑作品。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68——1978)贝聿铭的建筑改变了人们对博物馆的概念,建筑的顶部直冲天空,几何图形的玻璃充分吸收阳光,像一个现代的教堂。贝聿铭说,这个建筑应该具有一种

纪念碑似的气度。采取了宝石切割一样的手法,做出这种尖角,因为那种干练的线条是这个建筑的精髓,任何圆钝的形状会减损这种气势。. 肯尼迪图书馆(美国波士顿;1965——1979)这个建筑背后蕴藏了一种哲学原理,特殊的历史背景促成了这一重要工程。在贝聿铭看来,这一建筑的最成功之处是建筑基地的营造。居高临下,人们从图书馆既能看到波士顿、黄昏中的汉考克大厦,又能看到港口的迷人景色。透过窗户取景,美丽的景色就犹如画卷一般。

美秀博物馆(日本滋贺县;1991——1997)美秀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种前往圣地的感觉,山洞和过桥的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对,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建筑整体设计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钢结构的四面体重叠而成的结构牢固,空间错综复杂。这个结构有其系统,这系统便是以三角形为基础,因为三角形是最简单最牢固的几何组成。 一方是繁华了两千五百余年的世成名半个世纪的建筑设计大师,一方是享誉全球、 界自然遗产名城——贝聿铭与苏州之间的情缘,业已成为烟波影、丝竹乐中的一段现代传奇。 仿佛是为了纪念这段传奇,又仿佛是为了延续这段传奇,贝聿铭在85岁高龄时欣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最最经典摄影大师作品<赏析>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小大人] 照片中三位美国女孩在西班牙塞维尔某个地方交谈。这张照片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美国销售第二的明信片。[最著名的吻] 这是有关接吻的著名照片中最早的一张。面对这张在公共场合抢拍的照片,今天的人们可能会想到肖像权,隐私权这样的字眼,实际上它的确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的官司。但这并没能阻挡它在全世界流传。[撤退] 这是在朝鲜战争中撤退的美国海军士兵。摄影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别具匠心,真切的表现了当时极度的寒冷,195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作战,冬季来临之前战况一直不错。当时麦克阿瑟将军的部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以为他们会顺利推进到朝鲜北部,他们都意想不到地受到中国援朝

军队的回击。史密斯将军的话使他们的失利更加出名:“撤退?他*的!我们打错了方向”![温斯顿.丘吉尔]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奥马伊拉的痛苦] 1985年11月13日,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美联社的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在现场发现一个叫奥马伊拉的12岁小姑娘被两座房脊卡在中间不能自拔,她的脊椎已被砸伤,尽管福尼尔曾经当过外科医生,但此时也无能为力。只有在他拍下小姑娘那美丽而坚强的面孔的同时,不时同她交谈。希望增强她生存的力量和信心。待救护人员赶到时,她已在泥浆里浸泡了60个小时了。虽然小姑娘接受了治疗,但还是死了。福尼尔从始至终守候在奥马伊拉身边,一直拍到小姑娘下葬的最后一个镜头。翌年这组照片获第29届WPP突发新闻系列一等奖,其中充分表现小姑娘横遭灭顶之灾时仍能保持神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网上调研之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引言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又有西方气息。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 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 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在水面处理上,从博物馆大门进去,从八角形中央大厅后往西走,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一座曲折的石桥将水面分隔成大小不等的空间,为了使死水变活,将北墙西北一角设计得细水潺潺,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而为了增加水面的情趣,在水面上种植了睡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八角凉亭、竹林等无一不体现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一、艺术特点 贝聿铭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 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 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 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

著名绘画赏析

绘画在视觉语言中的作用 当前,设计创作领域取得了较好发展,弄清绘画和设计创作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设计师在今后的作品创作中将绘画技巧发挥得更好,也能够为他们的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作出更有灵气的作品。绘画对设计的作用:(一)赋予设计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绘画和设计创作是艺术家自身情感的外化表现,绘画相对于设计创作而言,更能清晰反映作者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相对于设计的实用性和商业性,绘画语言更加贴近于创作者的内心感受而更富有美感。专业的设计通常都把绘画活动中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设计创作的过程中,这样就使得设计拥有了更多丰富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设计的理念和创作语言都较为单一和注重实用性,这样就导致不少设计师的设计创作缺少了艺术美感,而要是他们能够合理的将绘画中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多变的表现形式融入到设计中,那么作品不仅具有了实用性,还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作品中携带的商业气息,在一定层面上也拥有了更多的可欣赏的艺术价值。(二)使设计作品更符合美学原理绘画和设计共同属于视觉语言,是客观物质在眼中成像的产物,设计师在创作艺术作品时,还需要注重将自身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更符合美学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遵循绘画中形式美的原则,可以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大多数形式美的规则都是从绘画中衍生出来的,例如:在绘图活动中追求整体画像的对称匀称和统筹协调;而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遵循这一原则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多的灵感,设计师通过观察欣赏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作品和设计作品,也可以为他们以后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启发意义。(三)培养设计师的基础能力绘画能力对设计有着关键影响,要是设计师的绘图能力不高,那么他就没有办法更好的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设计创作语言。基于这种情况,大部分设计行业都会设计师的绘画能力有一定要求。设计相对来说能够选择的绘图工具更多,但是要想创作出更精致的作品,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时用笔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之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聿铭先生所有建筑作品中最高的一幢, 1990年5月落成后他就宣布退休,这幢建筑象征着贝氏事业的巅峰。曾主编<建筑论坛>的著名建筑评论家Peter Blake赞赏它为继西格兰姆大楼后最优秀的玻璃幕墙大楼。 香港与贝聿铭本人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得如此出色。贝聿铭家族与中国银行渊源甚深,早在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就已经是香港中国银行的主管,后来更曾任中国银行的总经理。1982年,当中国银行的代表前往美国时,贝聿铭欣然接受了这一设计邀请,并把这项邀请视为对中国和中国银行所尽的义务。当时,汇丰银行由著名建筑师福斯特设计的那座里程碑似的大厦建在港湾边沿,位置显要,而且有庞大的10亿美元预算作后盾。贝聿铭可享受不到这些优势。他只得到1.3亿美元的资金,而且地皮面积小,环境荒凉,高架公路从三面把那里框死。香港的港口和小山之间已经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层高的摩天大楼。贝

聿铭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须把大楼造得出奇地高。他自己也承认,纯粹依靠垂直高度的表现手法与香山饭店深思熟虑的朴素风格相比,是“180度的大转弯”。问题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拥有的摩天大楼数目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贝聿铭承诺说:“银行大厦的西洋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在传统的高层建筑中,大楼重量随楼层的增加而增加;楼越高,柱越粗。建筑师们给支撑建筑物重量的长方形框架绑上横向拉结条起稳定作用,防止大楼侧面发生摇摆。由于香港经常受台风袭击,其横向拉结条的标准是纽约的两倍。如果换一位不像贝聿铭那样敢于大胆创新的建筑师,在面临这种额外的负担和预算资金不充足的情况时,也许就满足于建造一幢标准的50层盒式楼。然而,诺尔曼·福斯特那幢大受赞扬的银行大厦就坐落在两个街段之外的地方,不可避免的竞争促使贝聿铭尝试一切建筑可能。 从香山饭店回美国后不久,贝聿铭请儿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纵向切开,做成四个三角扇面柱,再将顶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带把柱绑在一起。当贝聿铭滑动这些柱子,让它们互相分离时,在向上达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体积逐渐缩小、带有壁阶的塔状物出现了;在达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时又分别出现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状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继续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顶点。山地说:“父亲喜欢在召集助手之前闭门思考问题。我觉得,上述构思在父亲头脑中已完全成形。” 贝聿铭把图纸和由那捆柱子发展成的模型放在一起给莱斯,这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从贝聿铭的建筑灵感中发现了一种新概念的萌芽。这种概念将用经济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