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中国茶文化

旅游与中国茶文化
旅游与中国茶文化

谈谈旅游与中国茶文化

一、旅游文化与茶文化密不可分

“谈食粗肴寻乐趣,青山绿水任遨游”,退休后,我在临海老年大学任教旅游文化课,在旅游和教学中,接触到茶文化的机会就更多了。我国的大部分茶乡或者说茶叶生产基地,如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四川的峨眉山、蒙顶山,福建的武夷山、福鼎,安徽的黄山、九华山,江西的庐山、广西的桂平、苍梧,湖南的洞庭湖君山,江苏的连云港云台山、宜兴、栗阳天日湖,浙江杭州的龙井山……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旅游圣地,我们到那里旅游时,常常去参观茶园,参观茶叶博物馆,茶叶市场,还经常能看到茶艺表演,品尝到一些名茶的茶香茶味,有时候尝到特别好的茶味就买一点带回家品尝。

茶文化本身就是旅游文化的内容之一。我们在教学旅游文化的时候,茶文化就是其中的一方面内容。我们从茶叶的发明利用,茶业发展的历史,茶文化的渊源,茶叶的种类和加工工艺,茶品和全国各地各类名茶的特色,茶具的使用,饮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茶叶对旅游者所具有的意义等等。所以我说,旅游文化与茶文化是相通的,是密不可分的。

三、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一)茶树的原产地及茶叶的发明与利用

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的西南部,故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据考证,云南南部西双版纳一带的原始森林是茶树最早生长的地方。在远古的冰川纪,一般植物都无法生活,在云南南部一带,青藏高原阻挡了寒流,所以气候就特别温暖,这里就成了地球上古老物种的天堂,有许多名贵树种和珍稀植物,茶树就是其中之一。陆羽在《茶经》中称茶为“南方之嘉禾”。唐以前,茶树有多种名称,如槚、茶、茗、等,自从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的名称被普遍采用,成为最通行、统一的名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茶树的栽培也逐步发展,地域不断扩大,北至陕南、湖北、河南、鲁南,南至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中间有贵州、四川、湖南、江西均有种植和生产,其中浙江、福建最为盛产。

茶的发明和利用在我国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始于黄帝时代,至今已有五千

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食经》上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些记载都说茶叶成为饮料是神农氏发明的。另一种传说是说一千八百年前,云南景迈山布朗族有个叫帕哎冷的人,是他在面对族人大规模遭受瘟疫的危难时刻,发现茶可治病,采了大量的茶叶煮给族人吃,从而拯救了族人。布朗族人把帕哎冷称作茶祖茶神,他们每年都要举行茶祭,小祭是每年农历的4月16日,大祭是4月17日。那里有个帕哎冷寺,整个景迈山的布朗人都汇集寺中,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象,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茶祭时,人们到山顶呼唤茶神,他们认为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他们要在那一天把所有的茶神唤来欢度节日。他们认为:是茶神给他们留下财富,任何一个布朗人都不能忘记。

人类与野生茶树的亲和故事,渐渐被演绎为神话,茶是布朗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布朗族神圣的代表。

(二)饮茶是我国历史上风雅的文化生活

自从茶叶成为饮料以后,饮茶、品茶就成为我国历史上风雅的文化生活之一。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孟阳、陆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春秋时代就有鲁周公、晏婴等特别喜欢饮茶的人。《晏子春秋·内篇》中就有晏子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饮茗菜”的记载,陆羽认为这里的茗菜就是指茶。

魏晋时代茶饮更盛。当时茶与酒、酪已同为席上佳品,并有“以茶代酒”的故事。《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吴王孙皓常与大臣饮宴,规定每人须喝七碗酒,大臣韦曜不胜酒力,常以茶代之。《晋书·桓温传》中说桓温的一个部下一饮须一斛二斗茶水方能尽兴,略有所缺则极为不适。《晋书·陆纳传》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卫将军谢安常来他家作客,陆常设茶果招待。一次,谢安来,纳不在,其侄陆俶不知其规矩,作山珍海味款待,纳回大怒,仗责其侄。

唐以前,饮茶之习主要流行于南方,从唐代开始,饮茶之习在北方也盛行起来,北方茶饮主要是受僧人的影响而逐步流行。《封氏闻见记》中说:“南人好饮

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传相仿效,遂成风俗”。还有《南部新书》中载:“唐大中三年,东部有一僧,年一百二十岁,性本好茶,到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这些记载说明,佛教对北方茶饮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僧家喜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茶具,有煮茶的风炉,茶匙;有点茶用的汤瓶、调达子;有碾茶用的茶碾,茶罗;有饮茶用的茶托、茶杯等,由此可见,当时僧人饮茶已相当讲究。唐人饮茶极重水之品第,时人张又新所著之《煎茶水记》名重一时,其中记载了刘伯刍、陆羽对当时天下名水的品评,刘品之有七,陆品之有二十。如余杭双溪乡凉亭有一井,当地称陆家井,相传是陆羽汲泉烹茗处,在桐庐严子陵祠东有一泉水,陆羽品后定为“天下第十九泉”。还有余姚龙泉山的龙泉定为“天下第一泉”,杨州蜀岗有一井为天下第五泉。

据茶史记载,贡茶之制确立于唐代。四川雅安的蒙顶山永兴寺旁的千亩茶园是中国最早的贡茶。“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茶史上最好的一副对联。山中有一泉叫蒙泉,洞壁上有“洞天深处酌泉试茗”的摩崖。蒙茶创制人吴理真早在公元前53年开始种茶,人称“茶神”,其妻称“蒙茶仙子”。那里现建有我国第一座茶史博物馆。浙江长兴顾渚山也是全国设立最早的贡茶院,《元和郡具志》中记载:“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曾担任过吴兴地方官的唐代诗人张文规曾写过一首《湖州烙贡新茶》的诗: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这首诗描写了宫庭得到紫笋新贡茶的喜悦心情。皇上爱贡茶,新茶出来后,要让皇帝先品尝。江苏宜兴,古称阳羡,阳羡茶也列为贡茶名盛一时。时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说。

唐人饮茶的风雅韵事很多,当时文人和官吏之中热心于举行茶会、茶宴、荐茗品尝、以茶会友、作诗填词等等。如另一位吴兴诗人钱起写过一首《与赵莒茶宴》的诗: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这首诗像一幅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下,众友会聚专心品茶,连说话也忘记了,只有蝉的叫声和斜阳映照下的树影,达到了尘心洗尽而雅兴未尽的境界。

宋代的茶事已达到鼎盛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茶产量大增,高出唐代数倍,历史上茶马古道就是宋代开辟的;二是制茶技术极大提高,由蒸青团茶到蒸青散茶,再由蒸青散茶到炒青散茶,不但提高了茶的质量,也丰富了茶的品种。三是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消费品之一。当时有“开门七件事,紫米油盐酱醋茶”,而酒却不在其中。四是对茶事的关注和研究更加深入。茶叶专著有20多部,宋徽宗作为皇帝著《大观茶论》实属难得。蔡襄之《茶录》开辟了茶事研究的新天地,其成就后人难以望其项背。五是“斗茶”之风盛行,饮茶之法更为讲究。宋徽宗尤爱斗茶,常与臣下斗茶取乐。浙江余杭径山寺经常举行由僧徒、施主、香客参加的茶宴,进行鉴评各种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并发明了把茶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当时日本僧人把这一方法带回日本,成了日本的“茶道”。六宋代都市之中茶坊一业极为兴盛,尤其是南宋都城杭州。宋·灌园耐得翁所著《都城纪胜·茶坊》载:“大茶坊张挂名人字画,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皆然”。据《梦梁录》记载:杭城最热闹大街两边茶肆不少,著名的有市西坊南潘节干茶坊、俞七郎茶坊、保佑坊北朱骷髅茶坊、太平坊郭四郎茶坊、太平坊北首张七相干茶坊等五家。许多茶坊经营灵活,极有特色:一是十分重视店内门面装饰,引人注目。除张挂名人字画外,还随季节变换安放不同的盆景花卉,使人感觉环境舒适优雅。二是设鼓乐助兴饮茶。《梦梁录》记载:杭城茶肆往往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三是利用茶肆作会友、学艺、洽谈或行业会议场所。四是茶肆分高档、一般两类,高档的叫茶楼,有些还安排女郎陪饮;一般的称茶肆、茶坊,大多是普通的商业者和老百姓光顾的场所。

既然说宋代的茶事,还有一人不能不提一下,那就是北宋时杭州上天竺寺的主持辩才大师。辩才大师嗜茶,在当时的杭城几乎是人人知晓。辩才常对寺僧们说:“茶作为素食饮品对僧人来说是最好的,茶的本质是清幽而提神,僧人应视

茶为三宝:一是饮茶提神,夜里可念佛;二是茶水清肠胃,使人舒服;三是抑欲望,使人减少私欲,专心修佛。辩才带领僧人在上天竺白云峰开辟茶园,自种、自制、自饮白云茶,一生以青山白云,绿水明茶为伴清心修佛。晚年他辞去上天竺主持,到狮子山种茶,在狮子山寿圣院住了11年,当了11年的茶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与辩才交往甚厚,二人常常饮茶论时,切搓茶艺,作诗填词,无比风雅。两宋茶事灿若繁星,说也说不完。”

明清时期茶事也很兴盛,有关茶饮方面的著述,据统计,有目录可查的有55部,遗失4部,有参考研究价值的有20多部。明代朝庭推行“以茶制边”策,对茶的控制非常严厉,贩私茶至边疆者杀无赦,连朱元璋的女婿也不能够幸免。明代茶事中,浙江龙井茶的崛也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龙井茶挤入全国名茶行列,约始于明万历年间,万历19年,扬州人黄一正编的《事物绀珠·茶饮》一书所列全国各地名茶97种,杭州龙井茶排在第21位。龙井茶真正列为全国名茶之首,那是清代的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功不可没。乾隆六下江南,大多都要到龙井游尝,并呤诗歌颂龙井山和龙井茶,他的《雨中再游龙井》诗中有“西湖风景美,龙井名茶佳”之句,他在品尝龙井茶之后说:“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于齿颊之间,无味之味,乃是至味”。由于乾隆皇帝的称赞,龙井茶身价倍增,不久即列为贡品。明代在绿茶、黄茶和黑茶的制作上均已达到很高水平。清代主要是白茶、红茶、青茶的发明和研制,从清代开始,我国茶叶完成了六大茶种的创制。由于制茶、制器和茶饮的发展,明清时期,饮茶更加讲究情调和气氛,格外注意茶、水、器环境的协调。如杭州的茶坊,除城内外,西湖沿边的风景区的茶馆更具特色。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第14回说到马二先生步出钱塘门,过圣因寺,上苏堤,到净慈寺,途中四次上茶馆品饮。为什么连续四次进茶馆,因为马二先生发现各家茶馆各具特色,故尔都想体味一下。明清时,据《杭俗遗风》载:杭州吴山茶肆林立,著名的有放怀楼、景江楼、见沦楼、望江楼、兰馨楼、映山居、紫云轩等,这些茶楼以品茶为主还兼营点心干果。清代诗人丁立诚有《城隍山说饼》说:“吴山楼头江湖景,品茶更食酥油饼”。

四、我国现代茶业发展的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当代中国的茶业生产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茶叶的种类、质量、生产工艺、茶叶的出口和内销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

(一)种类齐全

我国的茶叶种类即基本茶类为六大类:

绿茶——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红茶——有小种红茶、功夫茶、红碎叶茶

青茶(乌龙茶)——有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白茶——有白芽茶、白叶茶

黄茶——有黄芽茶、黄小叶茶、黄大叶茶

黑茶——有湖南黑茶、湖北黑茶、四川黑茶、滇桂黑茶

另外,还有加工类茶五大类,如:

花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花茶等。

紫庄茶——有黑砖、茯砖、方茶、茶饼等

萃取茶——有速溶茶、浓缩茶等

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猕猴桃茶等

药用保健茶——有减肥茶、杜仲茶、甜菊茶等

另外,还有茶可乐,茶汽水等含茶的饮料。

(二)名茶绘萃

随着制茶工艺的不断提高,我国各地名茶不断涌现,可以说是名茶绘萃,精品繁多。

台湾的高山茶,也叫冻顶乌龙,琥珀般的茶色,入口甘爽,久泡不淡。有三高之说,即茶园高、身价高、品味高,与人参同价,曾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广西覃塘毛尖,属红碎叶茶,82年评为全国名茶,远销西欧、北美。广西横县南方白毛茶,曾获巴拿马国际农博会银奖,广西的大瑶山甜茶也名驰全国。

云南普洱茶名扬世界,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还有云南滇绿、紧茶、云针茶、春蕊茶、大理陀茶都是名茶。

贵州都匀毛尖,两届都评为全国十大名茶,还有贵州的湄江茶,无论形色,都可与西湖龙井相比美,也是全国名茶。

湖北恩施玉露茶,蒸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无话可说,那纯粹的绿色和鲜美的口感令人感叹。湖北当阳五泉山的仙人掌茶,是唐诗人李白品茗后命名的,也很有名。

湖南洞庭湖的君山茶,名君山银针,56年莱比畅国际农博会获金奖,列全国十大名茶之首。江西庐山的云雾茶也曾评为全国十大名茶,婺源的茗眉茶,上饶的白眉茶也全国有名。

安徽祁门红茶,名驰世界,国际三大香茶之一,列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都是全国十大名茶,还有九华毛峰、屯溪珍眉、天柱剑毫也很有名。

福建武夷岩茶有水仙、奇种、大红袍三种都是全国名茶,尤以大红袍更为珍奇名贵。安溪铁观音,属乌龙茶,重如铁,美如观音,“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列全国十大名茶。

浙江西湖龙井茶闻名世界,以色鲜味醇而享誉全球,曾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首。长兴的顾渚紫笋,余杭的经山茶,温州雁荡毛峰,绍兴日铸雪芽,景宁的金奖惠明、金华的举岩、东阳的东白、临海的蟠亳都是享誉全国的名茶,新昌的大佛龙井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

四川雅安的蒙顶石花名重历史,蒙顶甘露、蒙顶黄芽、青城雪芽、峨眉竹叶青均为名茶。

河北青县乌龙戏珠枣茶也颇受大众青睐。

河南信阳毛尖列全国十大名茶。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西山的碧螺春列全国十大名茶,连云港云台山的云雾茶,宜兴的紫笋茶,栗阳天日湖的云雾茶也很有名,苏州的茉莉茶也曾评为全国十大名茶。

广东潮州凤凰茶也叫凤凰单丛茶,属乌龙茶,全国有名的功夫茶,乐昌九峰白毛茶也闻名全国。

海南的五指山茶,分红、绿两种,远销40多个国家。

各省近年新创名茶还很多,我想有代表性的提一下就不一一介绍了。全国十大名茶就评过两届,作为资料,附在下面:

第一届:1、西湖龙井;2、洞庭碧螺春;3、君山银针;4、庐山云雾;5、祁门红茶;6、黄山毛峰;7、安溪铁观音;8、云南普洱茶;9、台湾冻顶乌龙;

10、苏州茉莉花茶。

第二届:1、君山银针;2、洞庭碧螺春;3、西湖龙井;4、黄山毛峰;5、都匀毛尖;6、信阳毛尖;7、六安瓜片;8、安溪铁观音;9、武夷岩茶;10、祁门红茶。

(三)中国传统茶艺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风雅文化,这风雅文化很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传统的茶艺上。我国人民对饮茶之法讲究甚多,茶叶的选用、用量、泡茶的水温、冲泡的时间、次数、泡茶的茶具、饮茶的方法都有讲究。

广东潮州的功夫茶号称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在潮州,泡茶是大街小苍普及的技艺,是潮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潮州人最常泡的茶是凤凰单丛茶,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以香型多样而闻名,对茶品、茶具要求都很高,茶品茶具选好后,按照炀茶具、铺茶、洗茶、泡茶、斟茶、品茶的各个步骤一步一步进行,这些步骤都需要技艺和功夫,所以就叫功夫茶。

四川成都的传统茶艺“龙行十八式”也是名闻中外,成都是天府之国的中心,茶馆向来都很拥挤,伙计们为了不打扰客人,不凑到客人身边,于是有人突发奇想就发明了长嘴茶壶。如今,这种手艺无论在那里都被演化为一套炫目的技艺,名为“龙行十八式”。

云南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最古老的故乡,那里的布朗、哈尼、拉祜等民族的茶农们仍生活在古老的传统中。喜筵上敬茶是他们最重要的礼节,女儿出嫁,嫁妆中少不了也要放茶叶,“斗茶”是他们在每年茶季到来时的重头戏,他们自认是茶神的子孙,而茶王的称号只有一个,他们要通过“斗茶”争当茶王。特别是孟海县一带的茶农,他们的斗茶比赛尤为激烈。他们比赛手工制作毛茶的功力,比

喝茶、品茶的水平。他们斗的是人和茶融合的程度,只有对茶真正理解,并以最细腻的方式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的人,才是当之无悔的“茶王”。

湖北恩施有“点茶疗法”。它的历史非常久远。传说曾经有人试着将茶叶炸透后,加入汤中熬制,以此治疗湿热带来的疾病。恩施人在贫苦的年代,用茶替代肉类,作为年货,出现在大年三十的油汤里。

在我国,茶也是一个很包容的概念。很多饮料并非山茶属的植物制作,只要是用茶的方式彻泡的,通常都叫茶。如菊花茶、广东凉茶、酥油茶、人参茶、奶茶、保健茶、减肥茶……这些非茶之茶,有些也很讲究喝法,讲究茶艺,如奶茶,它非常讲究调剂技术,那叫“拉茶”的技术还挺有学问呢。

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茶也更加讲究了,传统茶艺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2013年,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以古琴为主题的茶会,主持者是台湾茶人李曙韵,他还跑到云南香格里拉举办高原举会。现在许多地方音乐茶座、茶舞会、茶餐厅、茶艺表演比赛……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传统茶艺的创新与发展,一些企业家,老板办公室都设有成套的茶艺平台器具,有重要客人来就有专门的茶师给他们泡茶、斟茶,以此作为重要的待客礼节。

一碗茶汤见人情,品味佳茗更清心,茗者八方皆好客,中华传统得传承。我国人民千百年来在一碗茶汤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唐时的煎茶,宋时的点茶,明时的清泡,清时的雅韵,古老的传统茶艺仍在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我认为,我国的茶文化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创新,不断丰富。

五、中国茶业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茶业的发展与茶树的生长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旅程,而茶业发展的旅程都更加遥远,对世界的影响也更大。茶与可乐、咖啡并称为世界三大软饮料,茶饮是我国对世界饮食的一大贡献。林语堂先生甚至说:“饮茶在世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一项同类型的人类发明。”

十七世纪时,我国的茶叶销往欧州时,欧州人认为是药品,而非饮料。最初茶叶出现在欧州的药店里,而且价格昂贵。他们把茶叶包装成小包出售,把它当

成是包治百病的东方仙草。最早出口欧州的松萝绿茶,产地是安徽的休宁,时间是明代初年,东印度公司1792年的贸易记录显示,松萝绿茶在销往欧州的整船茶叶中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到19世纪,福建武夷山一带的红茶与乌龙茶风靡世界,最多的是销往英国。直到现在,英国还是世界上不产茶而人均饮茶最多的国家。英国人从认识茶叶到举国疯狂爱饮茶叶,其问经历了两百年左右时间,而让英国人最早真正认识茶叶的是一位葡萄牙公主,她是英国第一位饮茶皇后。1662年,她作为葡萄牙的公主嫁给英国的王子,她把葡萄牙皇室的饮茶时尚传播给英国的上流社会,使这种时尚在英国流行了四百多年。英国上流社会一直流行着茶舞会,伦敦的希尔顿沃尔大酒店每月举行一次茶舞会,这是唯一的保留着古老茶舞会习俗的五星级酒店。英国爱茶,种植茶叶是他们的梦想。19世纪时,英国人乔纳森化了十年的时间建了一个叫泰格斯南茶园,收获了几次小量的茶叶,终因英国所处的纬度高、气候寒冷不利茶树生长而告失败。

我国近代即1840年的雅片战争,从某种角度上说,也可以说是茶叶战争。因为那时英国人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英国的货币在我国又不能流通,他们只好用黄金、白银来换茶叶,但英国不是黄金白银生产国,所以英国人千方百计用工业品、机器来换茶叶。可是清政府闭关自守,不要英国人工业品和机器,英国人发现,中国人最爱抽大烟,所以就把印度的鸦片大量运来中国,换取白银以购买茶叶,所以我说鸦片战争也可以说是茶叶战争。

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大量销往日本,日本人不但向中国购买茶叶,还采去茶仔在日本南部大量种植茶叶。宋代日本僧人园文辩园,日本人称其为圣一国师。他在余杭径山寺学佛达七年之久,除了潜心学习佛经外,他还学会了中国的纺织、制药、打面、做豆腐、制茶等技术。他把径山茶的茶子带回日本京都东山种植,并在径山茶制作的基础上创制了日本碾茶新法。中国余杭的径山和日本京都的东山,被后人称为“一叶绿茶联两山”。日本的另一名僧叫南浦绍明,宋代时来杭州净定寺和余杭的径山寺学佛时,把径山寺种茶、制茶、举行茶宴的仪式学去带回日本,在日本广为传播,被称为日本茶道的祖师。还有一位日本名僧叫荣西禅师,南宋时在我国各地寺庙学经的同时,潜心钻研种茶、制茶、饮茶的知识,回

国后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在日本各地流传,被日本人誉为日本的“陆羽”。

茶的传播,在近代一两百年的时间中达到了高潮,从亚州到非州,茶在所有适宜的土地上都找到了“家”。印度的大吉岭山区生产着世界著名的红茶,其实大吉岭红茶种植的历史不到两百年,其茶种茶技均来自福建武夷山茶区。当年,武夷山八位技艺精湛的茶工前往印度,创优产的名字无从考证,但他终其一生,为印度的茶叶生产奠定了基础。泰国人在我国的影响下,很早就开始饮茶,但种茶的时间也是近代才开始的。泰国的茶园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山区,美斯乐是最大的茶区。期里兰卡、马尔代夫也都是在我国影响下种植茶叶的,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名气很大,与我国安徽的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并称为“国际三大香茶”。马来西亚、印尼一带的奶茶,最初是由印度移民带去的,马来西亚人将茶与奶混合,从而出现了“拉茶”这个名字,拉茶有香沉细滑的味道,东南亚各国都极受欢迎。苏联时期,中国人刘俊周到格鲁吉亚开辟茶园并制作红茶,他生产的茶被称作“刘茶”。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茶叶生产进入低谷,刘茶的工艺也随之失传。实际上刘茶的工艺就是祁门红茶的工艺。非洲的肯尼亚、马里、阿塞俄比亚等国的茶叶都是我国茶农去开发的,因为非洲气温高,不少地方适宜茶叶生长,但大部地区雨水较少,茶叶的质量不会很理想。

1988年,日本静冈电视台一行五人到天台山拍摄专题片《茶叶之路》。1996年韩国一女大学生的论文《中国天台山和韩国智异山茶树比较形态学研究》答辩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意大利人加博列拉·波尼诺,她还特地取了一个中国的名字叫唐云,她常来北京喝龙井茶,2013年4月,她觉得北京茶馆里的龙井茶远远不能令她满足,就赶到杭州,住到龙井的一户茶农家里去,整个茶季她都在这个茶农家度过。每年春天的茶季,中国各地的茶区经常会有外国爱茶的人来住宿、参观、体验、学习。

作为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还有咖啡、可乐)的茶,现在被人称作“绿色的金子”。从上述茶叶在世界各地发展的情况看,它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都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和旅游业的兴趣,它将越来越远。我国的茶叶贸易、茶叶经济、传统的茶文化将对世界产生

越来越大影响。

附几首饮茶诗:

《饮茶歌·消崔的石君》

皎然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更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饮茶歌》

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品茶诗》

谢丹丹

莺歌穿柳映窗纱,小筑清幽处土家。

侍客年年茶胜酒,春芽盏盏伴诗花。

《茶为国饮》

杨合星

四月茶香云雾间,露凝为水煮清闲。

民富国强盛世好,把盏饮来赛神仙。

注:每句第三字连读,茶为国饮。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 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 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 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 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 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 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 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 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 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 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 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茶文化

如何用英语介绍中国茶文化 中国拥有三千多年的茶文化。 Yes, I prefer tea. 是的,我爱喝茶。 Most Chinese people like tea and Chinese people are the first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have tea.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喝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的人。 And we have a recorded history of tea of three thousand years. 茶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 And one thousand and two hundred years ago, a man named Lu Yu wrote a book which is called “Cha Jing”, means “the Bible of Tea”.大约一千两百年以前,有一个叫陆羽的人,专门写了一本《茶经》。And this is the very first book on tea in the world.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书。The book offer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al tea, tools for picking and manufacturing tea, types and verification of tea, tea wares for brewing and drinking, history and method of tea drinking, as well as tea producing districts and their rankings.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采茶、制茶的工具,茶的种类和鉴定,煮茶、饮茶的器皿,饮茶风俗的历史演变,茶叶的产地和品质等等。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茶文化基础知识 1 ( 第一部分茶叶的类别 中国茶叶的类别(共分7类) 1、绿茶类:绿茶是我国类别最多,销量最大,产量最高的茶类。外观造型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俱特色,十分诱人。属于不发酵茶,最好当年新茶,芽茶,明前茶。 绿茶的基本工艺流程分: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包括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 如: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太平猴魁、碧螺春、竹叶青、峨眉雪芽、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黄山毛峰。 功效:消炎去火,排毒养颜,解中暑。 2、红茶类:红茶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茶叶,后来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 红茶制做的基本工艺流程: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点主要是经过“发酵”以后形成的。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以后形成了红色的氧化聚合产物——红茶色素。这种色素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使叶片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就是这样形成的。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兼容性较强,喝红茶暖胃,易冬天喝。 如:祁门红茶、滇红、宁红、正山小种、红碎茶等。

工夫红茶:祁门工夫、滇红工夫、宁红工夫、宣红工夫、川红工夫、闽红工夫。 3、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因此也称它为青茶。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典型的乌龙茶叶片中间呈绿色叶缘呈红公,素有“绿叶红镶边”之美称。经久耐泡,入口醇厚回甘有天然花香味。乌龙茶是四季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乌龙茶一般分四个产地 闽北乌龙: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 闽南乌龙:铁观音、观音王、黄金桂等。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等。 台湾乌龙:文山包种、冻顶乌龙、东方美人等。 4、白茶类: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调,晒干或烘干等,芽壮多毫,制成的成品茶满披白毫,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酵。如:银针白毫、白牡丹等。 5、黄茶类:属微发酵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这是在制茶过程上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有的揉前堆积闷黄,有的揉后堆积闷黄。如:君山银会、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6、黑茶类:黑茶属后酵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揉捻、渥堆、干燥。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工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的纪录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茶文化的开端,起源于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陆羽《茶经》的问世,在晋代、南北朝时期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 着茶文化的萌芽产生。 宋代时期茶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茶文化的普及,铸就了今天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品茶悟道,感受心灵的脱俗,一种惬意,一 种超然物外的感受,是每个品茶人的内心所归。 喝茶是为了让心平静,也就是在心无杂念之中,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叶的清香。品茶而思,思考事物,品析人世界万物,茶文化 中缺少不了静谧的意境。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 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 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 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 之美感。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

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 茶联 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 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 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 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 自嘉。” 茶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 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 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茶具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 茶画 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 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茶艺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中国茶文化简述

中国茶文化简述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 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 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 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 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 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 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 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 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 种文化模式。 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 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 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 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 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 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 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 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 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 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国际性

中国茶道基础知识

中国茶道基础知识 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 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 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 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 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 尚表现。 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 1982年,首都春节团拜会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显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国两个文明建设 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强调廉政建设,提倡廉洁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发扬。“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 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已故的朱德委员长曾有诗云:“庐 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 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 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协商 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往往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在联谊中的桥梁组带 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作为一个茶人,处于责任心和职业习惯,在本文一开始,我要首先要告诉所有读者,平常的许多惯常说法和习惯思维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说“日本才有茶道,中国只有茶文化”,有人说“中国茶道简单,日本茶道复杂”,有人说“中国茶道水平低,日本茶道水平高”,还有人说“中国茶道不太讲修养,日本茶道更讲修养”等等。 我们说日本亦有茶道,说起美学来,我们可以将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比一比。曾见与茶道相关的日本仕女图,纤细秀美,精致之极,仕女表情安详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其插花的时间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时间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种严肃的活动,这正与其文化和美学观念相合,精致、纤细、洁净,就好象日本就是一部名著《源氏物语》,这部类似中国《红楼梦》的巨著里也渗透着日本的文化和美学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里认为,可欣赏而不可学,在气度上未免不足。其代表者就是表千家茶道、里千家茶道和武者小路茶道三大流派。其中尤以表千家茶道更具标杆性质。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一把旧壶,一

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崇尚自然,气沉丹田,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可透出行茶者诸多个性和衍变,有引人入胜的韵味,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胆皆冰雪。我愿意融进这民族气息浓浓的茶里,十几年饮茶品茗,从未仔细考虑过什么茶道美学,从浑浑沌沌牛饮解渴,到啜饮品味,到将经历中的百般滋味融进杯盏里一丝丝品饮,这“道” 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不同的茶由不同的长流壶、短流壶、无流壶来对应沏泡,不同的民俗地区对同一种茶可以有不同的沏泡法和品饮法。实际上是,无论你在任何地方、无论你喜欢和种茶,你都可能会遇到一种独特的泡茶和品茶方式,这就中国茶道的精彩纷呈和多姿多彩,茶道艺术和品茶过程一起,犹如知已好友一般,伴随着松弛和愉悦与国人们在一起。中国茶道流派以太极茶道为代表,它的追求茶道精神性与功能性阴阳融合的太极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数茶人的内心精神取向。日本茶道美则美矣,个中滋味远不及中国茶道耐品。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中国将其融入儒家与道家,这才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 ”,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顿悟”战胜了北宗神秀为主的“渐悟”后大盛。禅又自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国人将禅再次变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坚忍、纤细、精致,再加上略略感伤,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带有这样的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 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细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汉宣帝年间(公元前57年-54年)蜀人王褒所著<<僮约>>,内有" 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 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 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 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客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 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再南朝宋 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 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 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流派不同 日本茶道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 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 了日本正宗茶道。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 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 哪个格子里也是有定式的。 茶道 正是定式的不同,才使日本茶道分成了许多不同流派。日本茶道,主要以三千家作为流派的禅宗茶道,而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 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中国茶文化,则有四大不同的流派,分别为:贵族、雅士、禅宗以及世俗。其中,贵族的重点在于茶的 品与质,雅士在于茶之韵,禅宗目的是参禅悟道,世俗在于茶之味,通过品茶享受人生。 制作工艺和构成要素不同 日本茶道在烹茶过程中,是特别讲究精细的茶末的。而中国则将重点放在茶叶上,中国在制茶技艺上面是极其讲究的。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记载,日本种茶、 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到了江 户时期,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 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显地表现是其构成要 素不同。对于日本茶道,其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茶食、 点茶、茶花、建筑、道具。中国茶文化,其主要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这样看来,中国茶文化更讲 究意境。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均以“和”为中心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并且都是以“茶”作为支撑点,进而将本土的精神理 念融入进各自茶文化活动中,这就叫做文化的和而不同。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和追求幸福快乐。中国茶文化是由重视现实人生的中 国国民所创造,因而,也必然反映中国国民重视现实人生的特性。 众多的中国茶诗和茶著作中所记述的品茶体验,特别是中国文人士 大夫积极进取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中国的茶学祖师陆羽把品茶定格为人格修炼的手段,“精行俭德”是他对茶人的要求。自唐至近现代,品茶在 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是高洁人格的修炼媒介,如苏轼认为茶是“佳人”。 三是讲求和谐。茶是一种平和之物,不像酒那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而是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营造和谐气氛,唐人裴汶对茶性的 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庄、禅的境界就是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人己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中国众多的茶诗、茶著作记述的大量的品茶体验,其中表述的就是这么一种审美境界。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 一是重规范。 古代和近代的日本都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民族,由于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从而又使日本民族特别重视规范和习惯于规范, 这种民族特性反映在日本茶道中则是严密而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动作 规定。日本人也追求精神放松,追求“无我”境界,但他们对场地

中国茶文化英文介绍(1)

中国茶文化英文介绍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drinking of tea, place much significance on the act of "savoring." "Savoring tea" is not only a way to discern good tea from mediocre tea, but also how people take delight in their reverie and in tea-drinking itself. Snatching a bit of leisure from a busy schedule, making a kettle of strong tea, securing a serene space, and serving and drinking tea by yourself can help banish fatigue and frustration, improve your thinking ability and inspire you with enthusiasm. You may also imbibe it slowly in small sips to appreciate the subtle allure of tea-drinking, until your spirits soar up and up into a sublime aesthetic realm. Buildings, gardens, ornaments and tea sets are the elements that form the ambience for savoring tea. A tranquil, refreshing, comfortable and neat locale is certainly desirable for drinking tea. Chinese gardens are well known in the world and beautiful Chinese landscapes are too numerous to count. Teahouses tucked away in gardens and nestled beside the natural beauty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re enchanting places of repose for people to rest and recreate themselves.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time-honored civilization and a land of ceremony and decorum. Whenever guests visi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d serve tea to them. Before serving tea, you may ask them for their preferences as to what kind of tea they fancy and serve them the tea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teacups. In the course of serving tea, the host should take careful note of how much water is remaining in the cups and in the kettle. Usually, if the tea is made in a teacup, boiling water should be added after half of the cup has been consumed; and thus the cup is kept filled so that the tea retains the same bouquet and remains pleasantly warm throughout the entire course of tea-drinking. Snacks, sweets and other dishes may be served at tea time to complement the fragrance of the tea and to allay one’s hunger. 参考译文: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三国以前茶文化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 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