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落实道德与法制课情况说明

2020年小学落实道德与法制课情况说明
2020年小学落实道德与法制课情况说明

2020年小学落实道德与法制课情况说明

中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为加强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根据《教育部关

于思想道德与法制课课程标准》的规定,学校开足开齐道

德与法制课并具体落实到各年级课表上,确保道德与法制

课的主课程地位。

道德与法制课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学校培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从总体上看,中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等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工作,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制课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保障规定课时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课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制课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课时,提前结束课程,学校教导处加强对道德与法制课开设情况的督查。

(二)丰富教学内客

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党的重大方针

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像、实物景观等多种载体所蕴含的教育资源,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

(三)把握授课要求

教师在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信谣传谣,不把个人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上,确保课堂教学传递正能量。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不随意删减课标规定的教学要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系统完整。要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特别是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和偏差及时释疑解惑,不回避问题,正确引导,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创新敏学方式

教师和教研人员要研究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网络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道德与法制课教学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知行合一,符合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促

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注重自我教育,强化对学生品行学习的自我规划、自我观察和总结反思的指导,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由感知到认同、由认同到信仰的转变。

(五)强化教师队伍

学校研究制订道德与法制课教师任职资格条件标准,教师任教道德与法制课时,加强政治立场、品行情况的考察,把好思想政治关。加强中央有关新政策、新要求、新精神的专题培训,支持鼓励教师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实际开展专题研修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在绩效考核、评优晋升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终身从事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工作。

学校在抓好道德与法制课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德育功能,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其他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组识开展好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党团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能。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 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 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 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 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 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 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 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 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 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 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 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 依据区工作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任务与目标 1. 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 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能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 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5. 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深入开 展。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 练队伍 1.抓好骨干力量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氛围。在继续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的基础上,让更 多的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 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2.形成教研氛围 (1) 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思品、社会、品德与社会信息, 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3) 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 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二) 抓管理1.备课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 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 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 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 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 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

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 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 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 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 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 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 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 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 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 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 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 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小学道德与法制培训-心得体会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福泉市翁下小学:叶志明 2017年8月1日我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会有两个内容:一是彭燕芬老师的对《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的分享,二是彭燕芬老师对新教材《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解读。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色 一是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教材还适当采用儿童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布局,整体安排,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采用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 三是研究并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 四是针对儿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突出了“乐于探究”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框架及说明 这一版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初步了解宪法中的相关规定,是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编写时用儿童的童言童语进行编写,展开儿童自己的世界,为学生上课创设情境,更方便他们的理解和学习。最后采用教学和一的理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是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接下来彭燕芬老师又详细的就一年级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教学中容易

(完整版)五年级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

五年级小学道德与法制工作总结很快地,一学期又将过去,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开学初,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同时在教导处的领导下,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能在本学期的管理中杨长避短,争取完成中考目标,现将工作认真总结如下: 欠缺的方面: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不够,同时,由于学生自学与复习不自觉,因此,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表现在对多选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的解答上疑惑较多,得分不高。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不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我所做的工作: (一)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严格把握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确保了教学严谨而有序。首先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深入钻研教材,按照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借助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电教手段,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灵活选择好教法,力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二是认真上好第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以课前精心准备为基础,以新课的理念为指导,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少讲、多导,实现课堂的民主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40分钟的教学效果。三是加强信息反馈。通过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多方位的反馈信息,增进了师生友谊,强化了教学互动。本期的课外辅导扎实而富有成效。一方面,加强了对书本知识的辅导;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知识运用的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工作总结《道德与法制教学工作总结》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点击蓝字关注?清茶老师8月18日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活动,品德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 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11709174.html,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作者:朱兰先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第08期 [摘要]目前,儿童的安全问题经常发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在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实际上就是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这门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怎么样保护自己。研究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小学教育和孩子们健康成长都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道德与法治;途径 最近几年,儿童的安全事件经常发生,在2014年秋天的时候,福建省就有一个小孩的头被卡在别克车的车窗上而导致休克,云南的明通小学的踩踏事件,2016年福山的一个男童在 教学楼上的坠落身亡事件等,每年还有很多儿童走失。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孩子的年龄段是6-12岁,这个的年龄段的孩子在心里、智力和身体方面都还很不成熟,看到新鲜的事物都比较 好奇,本身缺乏安全意识,再加上老师或者父母可能会有监督不到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没有监护人看管的情况下发生意外安全事故。根据近几年来小孩溺水、猥亵、走失、坠楼等多个案例,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起来,在2016年的时候,教育部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改为《道德与法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得孩子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小学的老师要利用相应的教学办法,教孩子们提高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而且还能够在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采用一定的办法保护自己。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安全教育的作用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是离不开的。中国的教育部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像重视学习成绩一样的重视学生们安全意识的培养,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中,加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尽可能的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在一个比较新的环境下,如果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就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在比较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注重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基本忽视了安全方面的教育,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使得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只有自身的安全得到了保证,将来才能够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在小学的时候开展安全教育对孩子和国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主要是通过对《道德与法制》这门学科的知识的讲解,来让孩子们理解和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以防孩子们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被骗,不仅在经济上可以减少损失,还能够保证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要想顺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小学就要利用《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来把安全教育落实到位,把安全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有小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国家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版.pdf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 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 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 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 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 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 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 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 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计划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 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3人,其中,优生占30%,中等生占60%,差生占10%。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 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 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 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 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の根基,是公民素質の核心。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の重要標志.國際競爭の加劇推動著基礎教育課程向著更加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視創新意識培養の方向發展。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の曆史重任,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の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の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並逐步適應學校生活の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話態度、認知能力發展の重要時期。品德與生話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の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の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の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の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の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の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の兒童為目標の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課程視兒童の生活為寶貴の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の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の過程。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の邏輯,以兒童生活中の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の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の主要源泉;以用正確の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の基本追求。 (二)活動性 本課程超越單一の書本知識の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の基本形式。課程の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の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の活動過程中の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三)綜合性 本課程以兒童の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課程設計體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の內在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の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の三位一體。 (四)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の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の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の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の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の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の體驗和個性化の創意與表現。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の核心 品德與生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の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の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の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珍視童年生活の價值.尊重兒童の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の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於成人生活の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の發展內涵與價值。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の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の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の權利。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