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

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
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

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

【摘要】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森林作为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任。同时,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长期以来人类只看重森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导致人类面临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建立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评估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旨在建立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核算体系对留坝县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进行量化。使林业的发展能够承载经济的发展。

【关健词】汉中市;留坝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 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及其内涵

林业生态效益指的是森林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多种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宗教、文化、艺术效益、景观效益和物种保护效益等等。森林资源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强大的资源库,具有调节气候、保护环境等多种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也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相比林业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贡献要大很多。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天然基因库,不仅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还为人类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条件,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载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

2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留坝县林业生态现状分析

陕西省留坝县林地面积为17641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6%,其中有林地面积166348.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8.3%,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4.3%,林地面积之大显示其林业资源的丰富。森林覆盖率为88.3%,覆盖率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留坝县林地面积中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五大林种齐全。结构安排也相对合理。森林资源相对较高,后备资源也较为丰富。

2.2 留坝县林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林业生产周期长,使得一些隐藏的问题在现阶段还没有显示出来。林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像承包合同不规范,使用权和收益权模糊等。其次,个别镇在改革进程和质量上没有做到统一,造成一地多征、土地属性不确定的现象。此外,林农对现有政策抱怀疑态度,林业政策的反复多变使得林农不敢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再次,林权流转机制不健全,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林业发展规模经济。最后,留坝县林业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

森林——人类的亲密伙伴 ——评价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价值,包括其分类、作用以及所占比重,论述了生态效益在森林服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关于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问题 森林资源是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类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林地、林木及其空间范围内生长着的的一切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生存及发挥作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尽管概念上包括由森林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但传统的林业只是以木材及林产品生产为中心。因此人们长期忽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在森林资源低价或无价的政策指导下,对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式的采伐和不当的利用,导致其数量日趋枯竭,质量日益衰减,根据《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森林面积730万公顷,有77个国家及地区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另外,受毁林开荒、择伐及其他人类活动影响,2000年至2005年全球年均净减少原生林面积702万公顷。 二、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动消耗)来决定的。 (二)效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并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即 商品价值=商品的边际效用 商品的边际效用可以用支付意愿(WTP willingness-to-pay)来表示,WTP是指人为获得一种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资金,是人的偏好的自动货币指标。WTP和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为: 消费者剩余=WTP—消费者实际支出 从中发现如果消费者剩余可以忽略的话,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等于WTP,可以用商品的价格作为商品的价值;当消费者实际支出为零时,消费者剩余等于支付意愿,可以用这种方法来

论森林的社会效益

论森林的社会效益 1.背景与概况 五莲是山东省东南部的丘陵山区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山地丘陵占86%;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平均单产310kg左右,干旱是制约小麦单产的主要因素。历年平均降水量767.1mm,6至9月份为雨季,有气象记录以来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值分别为1257.3mm和466.3mm ,年蒸发总量平均为1740.2mm。 旱地小麦增产节水的技术要点:(1)以深耕(松)、镇压、蓄水保墒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为目标的整地技术。(2)以培肥地力为目标的施肥技术。(3)以培育壮苗为目标的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这3项技术相辅相成,达到以土蓄墒、肥土保墒、水肥促苗、苗壮根深、以根调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深层水,减少旱地小麦的地表径流,提高自然降水和肥料的利用率,防旱地小麦早衰,提高旱地小麦单产,增加总产。 2.研究的主要技术 2.1深耕或深松节水栽培技术 通过深耕或深松,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旱地麦田对降水的蓄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结合深耕或深松将所施用的有机肥全部作为基肥深施入土壤,耕(松)深25-30cm后,接着镇压和耙深耙透,精细整地,不留明暗坷垃,地表平整,不作畦,等行距播种。增产机理是:一是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旱地麦田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了土壤蓄水量,结合深耕或深松将所施有机肥全部作为基肥深施入土壤;二是促进了小麦根系下扎和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三是镇压塌实了耕层,整平了地面,促进小麦次生根喷发,提高了小麦抗旱抗寒能力。试验结果说明,该项技术使旱地小麦同比增产5.8-8.0%,2-3年深耕(松)一次。 2.2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 通过旱地小麦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凡是亩产600kg以上的小麦高产地块,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在 1.1%左右。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小麦高产的关键。培肥地力的途径,一是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每亩施用3000-5000kg,二是进行作物秸秆还田。亩产600kg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5000kg,纯氮22kg,磷(P2O5)9~14kg,钾(K2O)12kg,硫酸锌1-2kg;亩产500kg的小麦高产示范田,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4000kg,纯氮18kg,磷(P2O5)12kg,钾(K2O)12kg;亩产400kg的小麦高产示范片,全生育期亩施土杂肥3000kg,纯氮12-16kg,磷(P2O5)12kg,钾(K2O)10-12kg。把所施有机肥、磷钾肥、微量元素和2/3的氮肥结合深耕(松)做基肥施入土壤,其余的1/3氮肥在小麦起身期借墒追施,肥料运筹突出早、深的特点,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吸

《河南林业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期调整方案 为了认真实施好《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保实现《规划》的各项建设目标,拟对《规划》进行中期调整,特制定此方案。 一、调整的必要性 对中长期规划进行中期调整是规划本身的要求,《规划》已经实施了3年,应该对《规划》实施进行一次总结,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对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好经验予以吸纳,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予以解决,将国家的一些林业发展新思路、新政策等有机的融于《规划》之中,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规划》的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二、调整的依据 1.《规划》的任务及完成情况。 2.二类调查数据。 3.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5.专题调研成果。 三、调整的重点 这次调整的重点是《规划》中的森林资源培育部分,支撑保障体系及其它原则上不作大的调整。对有些没有启动的支撑保障体系,按照事权划分自行启动。 四、调整的目标

1.全面实现《规划》中的2012年、2015年目标。 2.将调整后的规划任务按省辖市、县(市、区)分类型、分工程分解到2011-2015年。 五、技术方案 (一)造林更新面积的确定 1. 宜林地造林面积的确定 以2007年完成的二类调查数据和同时期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 (1)二类调查宜林地面积 二类调查数据中的宜林地面积包括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其它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 (2)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可供造林面积确定 国土部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可供造林面积主要是未利用地面积中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它未利用地、滩涂等(沼泽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不能造林,不作为造林面积计算)。其中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其它未利用地可全部作为可供造林面积计算。裸岩石砾地中的裸岩和重石砾地不能用于造林,轻石砾地可部分用于造林,根据调研、典型调查结果,拟确定黄河以北地区、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伏牛山山脊线以北地区、淮河以南伏牛山山脊线以南地区裸岩石砾地类可用于造林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0%、25%、30%。滩涂地中的嫩滩地不能用于造林,植树范围为干流堤防背水侧以外、无堤段河道管理范围以外。根据调研、典型调查结果,初步确定滩涂地可用于造林面积的比例为30%。将按照上述方法计算的可供造林面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首先介绍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和指标内容;阐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4种方法,重点介绍计量经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另外,还简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法和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阐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可为森林的合理经营,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将监测结果应用于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森林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成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结果可用于森林生态环境评价,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复杂性,时间序列上的多变性,生长发育过程的周期性和环境反应的滞后性等特点,森林生态环境的监测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定位监测和半定位监测方法。 ①定位监测: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环境类型,设固定监测点,进行长期地、 系统地、连续地观测与研究。 ②半定位监测:相对于定位监测而言,通常由于人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定位观测站数量有限, 对于一些特殊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进行相对短期的、不连续的观测和研究,作为对定位观测站的补充。 (2) 宏观监测、微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区域监测。 ①宏观监测:研究地域至少应该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 宏观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②微观监测:研究地域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 类型。 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③重点地区监测:对重点预防防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进行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分布、 面积、治理程度、治理效益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 ④典型区域监测:如对泥石流、滑坡、崩岗、汛期等进行监测预报。 (3)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专项监测 ①定期监测:在已有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扩充、完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资 源与生态环境变更调查,全面监测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利用遥感手段,定期监测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级监测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并核查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详实性。 ②日常监测:随时监测有关洪水、违法用地、毁林砍伐、毁草开荒、乱占滥用土地等突发事件。 ③专项监测:在国家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地区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的监测,主要包括黄河 上中游地区、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等。 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极大,森林生态环境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有

森林的作用

森林以其兼具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属性和拥有巨大生物生产能力而成为陆地上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可物化的产品,而且能够营造优美的环境、发挥强大的生态效益,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性的支撑。举目古今中外,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与森林的消长、林业的兴衰息息相关,森林与林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使许多地方的森林消减和衰退。该趋势若继续下去,未来特有比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口依赖比之今日更少的森林,这对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以及生命支持系统将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地限制人类的发展。因此,必须在森林生产功能和保护功能之间找到平衡点。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在生态学研究中经常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来描述。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这些效益如何进行估价,一直是困扰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重要问题。能否给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进行科学的估价,将直接影响着各级政府决策的过程。下面我们将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来探讨森林对人类的贡献。CONST ANZA等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调节水供给、侵蚀控制、地壤发育、营养循环、废物处理;生物控制、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等14项)计价表明,全球森林每年提供服务的总价值约为4.7万亿美元;每公顷约969美元(其中提供原材料和食物生产分别为138美元和43美元,两者占18.68%.我国学者(1999)计算了全国38种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约为117.401亿美元/年,其中,生态效益价值约为93.39亿美元/年,占总价值的79.55%,社会价值此处指其文化价值)约0.2亿美元/年,占总价值的0.17%,而森林自身的经济价值约23.8亿美元/年,占总价值的20.28%。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价值反映在生态效益上,其价值是经济价值的3.92倍。我国学者(1999)对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研究的结果表明,黑龙江森林总效益值为 498.687亿元,占全省(1999—1992)年平均总产值1522亿元的32.7%。在森林总效益中,有形产品(经济)的效益值与无形产品(公益)的效益值的比值为1:5.83。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常表现为森林的“无形产品”,相对于林木资源等“有形产品”来说,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然而,这些无形产品一直在为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默默地贡献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无时无刻地与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休戚相关。特别是随着世界的人口巨增、资源危机、环境恶化、随着人们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与渴望,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相对更为重要也将更加倍受重生视。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不断增长的经济和人口对森林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坏的关注,已成为国际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在绿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称。这是因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树木是氧气制造厂、树木是粉尘过滤器、树木还是天然蓄水库和天然空调……树木带给我们无穷无尽好处……保护森林和植被 一、森林的作用:森林是孕育人类的母亲;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能保护土壤;森林能涵养水源;森林能调节气候,制造氧气;森林能净化空气;森林能消除噪声。 二、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帐: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效益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1250美元),还可以位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250美元),等等。讲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万美元了。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在着手研究森林的间接效益。自1971起,日本用了3年时间对森林的见解效益进行了测算。日本有森林2500万公顷,每年能储存雨水2200万亿吨,防止水土流失57亿立方米,栖息鸟类8100万只,产生氧气5200万吨。翌年间接效益总值和人民币1280亿元,相当于日本1972年全年的总预算。芬兰的森林一年生产木材的价值仅为17亿马克,而森林在环境中的见解效益所产生的价值则为53亿马克。美国森林的间接效益价值为木材价值的9倍。我国云南省林业调查队,对全省的森林效益进行过测算,结果是森林的生态效益的总价值占森林总效益价值的94%,直接效益仅占6%。由此可见,评价森林的作用,不能单纯看它能生产多少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她对盖上生态环境、促进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间接效益。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

河南林业生态省(生态河南)建设 规划大纲(2008-2012年) 一、林业现状 (一)主要成就 1、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全省最新有林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等,与上期森清相比,增长比例。近5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等。 2、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成、粮食高产稳产;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风沙区生态环境好转;山区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小,强度减轻;通道沿线森林景观初步形成等。 3、重点工程成效显著 国家、省级各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天保工程面积、绿化通道长度等,94个县达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9个县已建成林业生态县,山区自然植被初步得到恢复等。 4、林业产业初见成效 经济林总面积、产量;花卉种植面积,销售额;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面积,林纸一体化项目启动;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数量,游客量,收入;2006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等。 —1 —

5、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批、林木采伐和木材运输管理,天保区严禁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火灾受害率一直控制在0.3‰以下;有害生物防治率达到81.8%;区划界定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891万亩(其中870万亩已得到补偿),省级公益林480万亩(其中120万亩已得到补偿);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达735.8万亩等。 6、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实施国家林木种苗工程项目122个;建立了1个省级林业重点实验室和11个林业科技示范园,建扑火物资储备库140座,各类防火设施442 座,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51个。 (二)林业在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生态效能 (1)蓄水净水作用 全省林地涵养水源总量达到49.3亿立方米,相当于我省地方大中型水库库容的34.1%;982.8万亩湿地(不包括水稻田)每年可净化氮、磷、硫污染物78.6万吨,净化水4.7亿立方米。 (2)固土保肥作用 全省林地年减少土壤流失7287万吨,保肥量折算成全氮为38.8万吨、速效磷0.02万吨、速效钾0.75万吨。 (3)吸碳放氧作用 —2 —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和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

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 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和死根,在水、土、光、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计,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G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能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有助于缓和全球的温室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第八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工程的建设将为ssss提供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为ssss农民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建立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促进ssss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化,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2、项目实施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观念将逐步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意识之中,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观念和经营观念将得到更新和进步,市场意识和竞争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项目的实施,每年可以为项目区群众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特别是通过吸收广大妇女参与项目实施,不仅可以增加项目区妇女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 因此,项目工程的建成必将促进ssss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ssss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ssss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社会及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二、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区位于主城区风向及水源地的上游,覆盖于砾岩、砂岩和沙丘的稀少植被,抵挡不住凛冽的西北风。因此,项目区是ssss城区的沙尘起源地。项目建成后,本项目通过进行山地和沙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经济林和畜牧养殖业等综合措施,极大地改善黄河周边的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可以有效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气候条件,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通过有效增加基本农田数量和中低产田改造,扩大经济林种植面积,提高山地和沙地的林草覆盖率,从而对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地方小气候及生物多样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增加无机肥施用量,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林业既就是一项产业,又就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生态与社会效益,它肩负着向人类提供丰富的林产品,以及维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当前,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就是林业生态效益究竟有多大,如何用货币化形式正确评价?下面就aaa省省情与林情实际,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币场价值法对aaa省林业生态效益进行计量评价,并加以分析与说明。 一、林业生态效益内函 森林就是生态建堤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碳制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效益: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主要表现为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抑制蒸发、调节河川流量、缓与地表径流、改善水质与调节水温变化等。森林生态系统就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 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 波誉为“绿色水厍”。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Im深时, 1hm2 森林可贮存水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 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

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该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 0mm,草地及裸露地每小时仅为 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裸露地的7倍。 固土保肥效益: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庞大的树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涌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 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 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据张嘉宾的测定分析,即使就是微小的细根,也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 0.8mm粗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能力。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改良土壤效益:森林植物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与死根,在水、土、光、温与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分解与矿化,将逐渐形成有机质、N、P、K等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吸收利用。森林以上的自肥作用,极 大减少了人们培育森林施肥投八, 固碳制氧效益: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不仅林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并固定空气中的co2,而且通过凋落物转化为有机质将部分co2存贮在林地土壤内。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就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统

公益林实施方案文本

目录 前言 (1) 第一篇基本情况 (3) 第一章自然概况 (3) (一)地理位置 (3) (二)地形地貌 (3) (三)水文 (4) (四)气候 (4) (五)土壤 (4) (六)植被 (5) 第二章社会经济概况 (5) 第三章森林资源概况 (6) (一)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有林地面积快速增长 (6) (二)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7) (三)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7) 第四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开展情况 (7)

第二篇国家级公益林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9) 第一章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9) 第二章修建护林设施的原则与依据 (10) 一、原则 (10) 二、依据 (10) 第三章项目实施内容 (11) 一、修建护林标牌 (11) (一)实施范围与布局 (11) (二)标牌建设标准 (12) (三)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12) (四)项目建设期限 (13) 二、修建护林房 (13) (一)实施范围与布局 (13) (二)护林房建设标准 (14) (三)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4) (四)项目建设期限 (15)

第四章项目效益分析 (15) 第三篇省级公益林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17) 第一章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17) 第二章修建护林设施的原则与依据 (18) 一、原则 (18) 二、依据 (18) 第三章项目实施内容 (18) 一、修建标牌 (19) (一)实施范围与布局 (19) (二)标牌建设标准 (19) (三)投资预算及资金筹措 (20) (四)项目建设期限 (21) 二、修建护林房 (21) (一)实施范围与布局 (21) (二)护林房建设标准 (21) (三)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22)

生态效益评价.doc

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 课程名称:项目评价 指导老师:孙淑生 小组成员:曾亚玲 王继平 任辉 杜翔 张滔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讨论题目 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 一、生态效益评价 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总结: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森林金属制品 2012年3月

锥套锁紧式锁紧装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作为一种新型的钢筋机械连接产品,集中了现有各类机械连接技术的优点,还具备很多其他机械连接没有的优势。产品的设计,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改善施工环境、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操作简便施工快捷;响应了低碳环保的理念----节能、减排、降耗;想用户所想----少投资、少用工、接头质量高又不贵、保证建设质量又能缩减工期。试验和试用也验证了,这种技术比原有的钢筋焊接、锥直螺纹连接、套筒挤压连接等接头的技术有突出优势。 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技术,将给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并将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市场分析 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技术优势突出,能组成高质量高等级的接头,既适用于房屋建筑和一般构筑物(包括电视塔、烟囱等高耸结构,容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等)的工程施工,还可用于公路和铁路桥梁、大坝、核电站等其他工程结构的建设中。只要需要钢筋连接的工程,高等级的钢筋机械接头就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在我国的建筑业及相关行业蕴藏着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 以地区为例,每年新建工程按2000万平方米计算,平均每平方米就需使用一个接头,假设有50%的工程使用本产品,那么,在地区的需求量为1000万件/年。以此类推,省需求量约为10000万件/年,全国需求量在200000万件/年以上。

二、经济效益分析 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投入市场,将改变现有钢筋连接的现状,不仅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到施工,对与此相关的各个行业都有冲击,将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革新和节能减排。 1.客户效益: 工程施工单位,使用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后,钢筋不用加工,节省了钢筋连接专用设备的投资,节省了场地,节省了钢材、油及用电;还降低了人工费用,特别是不再需要钢筋加工设备的专业操作工;减少了影响连接质量的环节,大大降低了质量控制的管理成本;因为操作简便快捷,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减少了安全隐患,工作效率提高,工期相对缩短。 综合用户反馈意见: 冠华建设在即墨市海之林生物科技办公楼、宿舍楼的工程施工中,因使用了锥套锁紧式钢筋连接装置,与以前使用的套筒冷挤压接头相比较,节省了4台挤压设备安装费52000元,节省人工费20000多元,而且节省了300平米的工作场地,安装搬运费用5000元。工人也不用搬动笨重的挤压工具和模具了。 盛坤建设工程在胶州市华泰园工程中试用了该产品,与之前采用的焊接技术比较,不用焊机、不用专门配电;省了2台对焊机1.5万元,机械运输、安装、平整场地、专业焊接工人等费用1.5万元。更重要的是对接时产生的火花,安全隐患大,烟雾污染环境。节省300平米对焊场地,不需要前期的准备和投入,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

经济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分析报告

经济效益及社会生态效益分析报告 1、产量 小规模生产线按50kg/h产量计算,每天单班8小时工作,预计年工作300天,年产量等于大于100吨。 2、投资额 100吨/年超细高纯S iO2生产线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其中:(1)厂房建设及公共设施配套100万元(包括:超细粉碎车间,提纯车间200m2,水处理车间100 m2,空压机房50 m2,冷却水蓄水池200m3、产品质量检测室100 m2,原料库房100 m2,产品库房100 m2,备品备件及维修用房100 m2,合计1000 m2)。(2)设备投资400万元,包括粉碎系统、提纯系统、后处理及包装系统,质量检测仪器等。该生产线需流动资金200万元。 3、能耗 100吨/年超细高纯SiO2生产线装机容量289.5kw,需配置315KV A变压器一套。根据装机容量和小时产量可计算出单位能耗,即:300kw/50kg,吨耗电6000度。 4、原料价格 高纯度石英砂SiO2≥99.9%,粒度为60目—120目,价格为1600.00元/吨;高纯度硅微粉SiO2≥99.9%,粒度为300目—400目,价格为4000.00元/吨。 5、产品价格 超细高纯SiO2纯度为>99.9 %,粒度d97<10μm,销售价22000元/吨;粒度d97<5μm,售价30000元/吨;产品纯度SiO2>99.9 5%,粒度d97<8μm,售价50000元/吨;粒度d97<5μm,售价80000元/吨;产品纯度SiO2>99.99 %,粒度d97<8μm,售价120000元/吨;粒度d97<5μm,售价200000元/吨。 综合各种不利因素,原料价格≤5000元/吨,产品价格≤80000元/吨。 6、生产成本构成 (1)原材料5000元/吨 (2)能耗6000元/吨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

3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是一项工作量大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多样性、各国国情和计量目的的不同、以及人们对这一领域研究程度的限制,生态效益经济计量方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3.3.1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分类 ()l价值法 V(alueMhetdo)。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生态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其主要方法有:替代品市场法、消耗法、效能价值分解法、再生产费用倍乘法、补偿法、加权推比法、估计法等。 (2)效益法B(neetfiMcthdo)。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运用这种方法的程序是:首先确定森林诸效益的等效益物及其等效益调整系数;其次确定随时间变化的森林诸效益在特定时期内的空间作用范围和作用程度;最后根据森林诸效益在各年度的空间作用及其程度,借助于等效益物及其调整系数,计算出分年度的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 (3)效能法(FunctoinMethdo)。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生态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用货币额表示时,有形产品由凝结在产品中的价值量确定,无形产品用可比产品的价格换算。森林无形产品效益计量值一般采用类比法或效能置换法计算。 3.3.2按照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价对象分类 (1)效果评价法。该方法是根据森林综合效益的利用程度,如以森林影响范围内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水资源的增加以及土壤流失量的减少等对森林生态效益做出经济评价。目前,森林的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保护农田效益的经济计量等都普遍采用此类方法。 (2)消耗评价法。该方法是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以森林中凝结的劳动价值量为依据评价森林生态效益的大小,注重森林诸效益如何分担凝结在森林中的价值量,而不注重森林效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使用。这两类方法的着眼点是不

生态效益评价doc

生态效益评价.doc

————————————————————————————————作者: ————————————————————————————————日期:

无领导小组讨论报告 ——关于生态效益评价 课程名称:项目评价 指导老师:孙淑生 小组成员: 曾亚玲 王继平 任辉 杜翔 张滔 二0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讨论题目 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 一、生态效益评价 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 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 总结: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

生态效益评价

讨论题目什么就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一、生态效益评价1)首先我们来瞧什么就是生态效益:就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与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就是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就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与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总结: 生态效益就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就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就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就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就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与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与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与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就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与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瞧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就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所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考虑项目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与价值,来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就是否开始项目。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二、生态效益评价内容: 1.从生态环境因素分: (1) 地质(2) 水文(包括地表水、水域与地下水) (3) 土壤(土质、水土流失、植被等) (4) 气象(5) 自然资源(动植物、矿产等) (6) 人口(人群健康、居民迁移等) (7) 自然景观、古迹等(8) 工农业生产(农作物、渔业、牧业、工农业产值等) (9) 生活设施2、从生态效益的经济效果来分: 1)环境收益一种理解:就是由于项目的实施直接使环境质量提高而引发的收益。这种收益一般可用市场价值法估计,即估计项目实施前后各环境因素质量提高的市场价值。另外一种理解:就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使环境损失减少, 则项目实施前后环境损失的差值为该项目的环境收益。2)环境损失与环境收益相反,指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不利的环境变化。3)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经济活动中为消除不良环境影响所必需的消耗, 通常包括环境工程投资、环保工程运行费用及其它环境保护费用。3、从生态效益作用的对象来分: 以公路工程项目为例来说明: 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与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与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 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 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2)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与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与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 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就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 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 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 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路线范围内地面水域及功能,

生态效益评价

讨论题目什么是生态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有哪些实用范围?发展趋势如何?一、生态效益评价1)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2)下面来讲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3)举例说明: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4)在前三条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生态效益评价的概念:是指对项目从建造到生产过程中的所创造的生态效益进行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统计与描述,评价项目对环境、生态所造成的影响。总结: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某项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是正值或负值。最常见的情况是,为了更多地获取经济效益,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经济效益是正值,而生态效益却是负值。生态效益的好坏,涉及到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果生态效益受到损害,整体的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也难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维护生态平衡,力求做到既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形成生态经济效益。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求在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平衡和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即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这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由于只追求经济效益,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不重视生态效益,致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各种资源遭受破坏,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经济发展也受到阻碍。从事某项生产建设项目,以单纯的经济观点来衡量,其个别的、一时的经济效益可能很高,但往往存在着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如森林过伐、酷渔滥捕、陡坡开荒、草场超载过牧等。这种只看目前、不顾长远的开发利用方式是错误的。客观现实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观点。所以,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要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考虑项目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与价值,来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开始项目。以求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二、生态效益评价内容:1.从生态环境因素分:(1) 地质(2) 水文(包括地表水、水域和地下水) (3) 土壤(土质、水土流失、植被等) (4) 气象(5) 自然资源(动植物、矿产等) (6) 人口(人群健康、居民迁移等) (7) 自然景观、古迹等(8) 工农业生产(农作物、渔业、牧业、工农业产值等) (9) 生活设施 2.从生态效益的经济效果来分:1)环境收益一种理解:是由于项目的实施直接使环境质量提高而引发的收益。这种收益一般可用市场价值法估计,即估计项目实施前后各环境因素质量提高的市场价值。另外一种理解:是由于项目的实施使环境损失减少, 则项目实施前后环境损失的差值为该项目的环境收益。2)环境损失与环境收益相反,指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不利的环境变化。3)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经济活动中为消除不良环境影响所必需的消耗, 通常包括环境工程投资、环保工程运行费用及其它环境保护费用。 3.从生态效益作用的对象来分:以公路工程项目为例来说明:1)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影响。公路在建设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对沿线地区的动植物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分布概况、生活习性、活动规律和自身的价值等方面的调查, 分析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评价公路项目的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状况, 主要评价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2)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指由于公路建设破坏植被引起的水土流失, 主要发生在公路施工期和运营初期。由于工程防护措施和恢复植被措施的实施, 水土流失到运营后期将基本稳定。主要是通过对公路施工中高填、深挖路段的坡面、取弃土场地以及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病害的调查, 分析由于公路施工引起地质类别、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现状的变化, 对沿线水土流失的影响, 并提出治理措施或对策建议。3)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