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设计教案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
公共艺术设计教案

美术学院常畅

第一章

一、授课内容

第1章公共艺术的定义与概念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理解公共艺术的特征。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概念。

2、概念与区别。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1.1公共艺术的涵义

1.1.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从本质和创作根源上看,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满足公共需求,体现社会、地域、场所集体精神,表现和探讨公共事务等的目的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容核心,也是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依据。

1、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公共领域”的产生。

背景:工业化大生产—人—交流的矛盾

公共领域:在现代国家与私人生活作出法律限定以外的特定空间。

(只有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大生产为特征,强调的是现代工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以大众消费和生产为纽带的关系。陌生化一方面有力地保证了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也强烈要求具备交流、参与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公共领域是在现代国家对私人生活领域作出了法律

限定之后所产生的具有特定内涵的专有领域。公共领域特指社会场所,仅仅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但“平等的人”组成。因而公共一词只与现代民主政体相对应,而以往社会中的“黎民”或“臣民”则只能与皇权相对应。公共性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了一种平等、参与、互动、共享、共有、共同遵守某一经大多数社会公众认可的游戏规则,这一规则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的产物;也不仅仅是法规的强制性力量,而是现代社会在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上形成的一套潜规则。只有当公共领域得以存在时,“为公共而创作的艺术”才能够有实现的可能。

公共性或公共领域的特征做如下的归纳:

(1)市民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的、专制的社会制度中不存在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3)舆论的、参与的,是可以自由交流和相互讨论的。

对公共精神的反映和对公共事务的思考成为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

公共艺术,无论采用何种艺术表现形式或制作手法,它最终成为一件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基于它影响和感动着人们的作品精神内容。而这样的内容一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自由的,而不是约束的;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所以,公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的装饰或简单的城市家具,它的存在应该是该地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环节。

公共参与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方式。(重点)

公共艺术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部分,艺术家是在与城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艺术家、设计师们互协商,与城市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市民代表等公众层面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这样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由于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参与共同工作,为项目提共了产生独特创意规划的机遇,从而超越了纯粹的功能化设计,能够创造出反映所在国家、地区、城市人们的生存信念以及对生活的激情与热望的空间与场所。

1.1.2公共艺术概念

公共艺术的目的是将艺术家与工艺美术师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融入于创造新空间及城市复兴的整个过程,为的是将独特的品

质弥漫渗透进整个发展过程,通过创造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环境视觉艺术而赋予空间灵魂与生命力,使空间显得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原则。公共艺术是通过艺术改善和转换环境的原则;公共艺术是为具体的场所而特别委托创作的,公共艺术的观众就是它所在地区的广大民众。成功的公共艺术会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公共艺术的定义具有易变性、积累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公共艺术可以表现一个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装饰性的、幽默的、唯美的、敏感的或有争议的。

1.1.3概论与区别

1.1.3.1.公共艺术品与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品的区别

(1)展示的方式不同。纯艺术作品或架上艺术品没有确定的展示地域性,它们多半从尺度到技法都是适应小范围的观看或交流。而公共艺术,多半更加明确的显示着公开、开放的特质。

(2)呈现的内容有所不同。

(3)针对性和创作动机有所不同。

1.1.3.

2.公共艺术与雕塑的区别

传统社会制度下的公共只不过是公共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艺术价值遵从的是神而并非是人。公共艺术在建造资金的来源上虽然源自于平民的捐税。公共艺术只是具有时代精神、社会精神的艺术家们才能够完成的。在空间形态上,只能算是“户外艺术”。

1.2公共艺术的特质

1.2. 1.公共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可以说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它的参与性。公众参与的方式是多样的,公共艺术的参与性不仅表现为公众对于作品结果的参与,还表现为公众对于创作过程的参与,共同推动作品的进展。

1.2.2.过程性

公共艺术是一种过程的艺术,它是艺术家与公众互动过程的产物。

1.2.3.问题性

公共艺术往往是要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产生。公共艺术作品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并促进着问题的解决。

1.2.4、观念性

公共艺术是策划的艺术,从策划的层面看,一个好的想法,一个适合的命题,一个富于智慧的切入点是公共艺术成功的关键。公共艺术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公共艺术的观念性还表现为手艺的隐退。

1.2.5、多样性

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可以使用以下各种艺术形态来完成: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等。

1.2.6、地域性

无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热爱,还是对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或者是对人们生活生存方式的关注,它总是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地域之中。公共艺术面对的是社会、公众共同关系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总是体现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的区域内,公共艺术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反映。

1.2.7、强制性

人们可以回避或者不去关注不符合他们个人喜好的纯艺术品,但却无法回避公共艺术。

1.2.8、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艺术面对的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因此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满足公共性和开放性条件之下的通俗化倾向。这里的通俗化是指以大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为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进行作品的创作。

1.2.9、设计上的综合性

公共空间艺术是开放性的,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方位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这种综合性特点不仅受到艺术审美方面的制约,还涉及到材料科学和材料美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宗教学等。

1.3公共艺术的分类

公共场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根据公共艺术的基本品类可以分为?

政治性场所,如政府大厦、市政府广场、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场所;

2. 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可以分为?

文化公共场所,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历史纪念场所等;

3. 根据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可以分为?

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

4. 根据公共艺术的展示空间和方式可以分为?

一般性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

5. 根据空间环境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

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茶馆、咖啡厅、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

第二章

一、授课内容

第2章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历史演变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的公共艺术的思想。

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的发展。

3、国家政策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影响。

4、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5、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

三、重点和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后的公共艺术。

2、现当代公共艺术设计。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2.1世界公共艺术的沿革

2.1.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

2.1.1.西方18世纪的启蒙主义时期奠定了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这是

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它为后来公共艺术的登场铺平了思想的道路。

2.1.2.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出现,给西方艺术带来了转折性的变化,直接催生出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第一,随着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消解,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局面出现了。

第二,后现代艺术的文化转型,是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第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文化的诘问和批评。

2.1.

3.二十世纪中晚期西方国家有关公共艺术政策、组织机构、资金保障,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着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众事物中来,随着艺术的精英主义的消失,公共空间的开发为许多西方政府所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公共艺术发展的政策。

2.1.4.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

2.1.4.1.随着一个多元文化的局面出现,在艺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1)、现代主义艺术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话语方式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化的话语方式所取代。艺术更多地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多关注大众的日常生活问题。

(2)、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打破了传流的二元对立的情形。

(3)、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和经典式的方式变化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共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方的交流。

(4)、艺术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2.1.4.公共艺术的经济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次大战战后重建,经济复苏,使西方公共艺术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使公共艺术的发展步入规模化,有序化的发展轨道。

“百分一”最早诞生于1951的法国,大概1960年开始被普遍实行.其中美国贡献最大.

德国柏林在1978年9月通过新的公共艺术办法,如任何公共建筑,包括景观,地下工程等需预留一定比例的公共艺术经费。此外,政府每年也需拨一笔基金供“都市空间艺术经费”

美国在1965年正式成立“国家艺术基金会”,其宗旨便是“向美国民众普及艺术”。按照美国法律任何新建或翻新的建筑项目,不论政府建筑还是私人建筑,其总投资的1%必须用于购买雕塑或进行艺术装饰。这便是有名的“艺术百分比条例”。

思潮:进入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考虑城市的环境、空间、

以及调节城市空间与人酌和睦关系,表现城市自然形态的雕塑家大量涌现出来。他们在探讨着真正的城市型的公共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形式.

20世纪80年代,强调什么才是公共艺术再次引起艺术家们的深思,许多艺术家主张.不要那些只要有造型就可以完结的城市装饰物,而是需要那些与城市的景观、城市的机能密切结合的公共艺术。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反过来吸取了美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经验.艺术家们首先考虑的是环境,尽可能摆脱表现型的雕塑,在与城市环境密切接触酌同时保持了城市的机能性。

20世纪80一90年代,公共艺术的热潮也涌进了亚洲的日本。一时间“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等多种提案纷纷出台,引进公共艺术的大型计划,也从全国各地的社会团体中爆发出来。他们主张:通过在城市中放置雕塑,使市民对艺术雕塑有一个广泛和普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的接触和鉴赏中.丰富和提高整体市民的文化素养。

2.2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2.1.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公共艺术受封建意识影响较重,往往是统治者宣扬其阶级利益的产物,且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建设薄弱,公共艺术无足轻重。

2.2.2.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艺术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现代公共艺术策划与建设在中国尚属初级阶段。但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公共艺术实践开始活跃,各地文化广场的相继建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2.

3.21世纪将更加注重环境,而高质量的环境则以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形象为特征。我国的公共艺术立法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有一些发达城市已走在前面,如已经实施了城市建设公共艺术百分比条例,城市形象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比重与欧美和日本相比还相差很远,并且也存在不少问题,绝大部分公共艺术实践处于零敲碎打的无序个体状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必然带动城市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者,建设者,设计者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重视公共空间与本土文化的研究,这样城市就越来越会有深度。

第三章

一、授课内容

第3章现代公共艺术的功能与职责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展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2、了解公共艺术的功能。

三、重点和难点

1、美学和社会价值。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3.1公共艺术的价值特征

美学和社会价值:作为空间媒介的公共艺术品的评价和审美原则与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很有不同。环境美学原则从环境科学方面对公共艺术创作提出了本身环境的要求。

环境美学:共生原则、整体观念、再生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则应影响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并尽可能在创作过程、材料选择、装置方式上起指导作用。

公共艺术的多学科性、大众性、公开性注定了公共艺术的集体的创作机制和群众的参与的可能性。

1.公共艺术是一种空间的文化

2.公共艺术营造了交流与共享的文化。

3.公共艺术将精英文化推向社会大众。

3.2公共艺术的功能

1.公共艺术是城市文脉与气质的显现

公共艺术总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存在于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城市。

2.公共艺术是艺术公众化、平民化的途径

提高城市与地区的艺术品位,是几乎每个管理者和居住者的理想。3.公共艺术具有视觉标识与文化符号的功能

一方面,公共设施作为视觉化的标识而存在。

另一方面,公共设施有作为一种文化性的符号而存在。

第四章

一、授课内容

第4章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意方法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了解创作中的公共性。

3、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4、如何让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5、掌握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三、重点和难点

1、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3、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四、课时量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4.1公共艺术设计创意的复杂性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艺术设计师,往往在公共艺术对城市的积极作用上有很高的预期,比如,装扮城市,提升特定地区景观的文化品质,促进人群的零距离,历史反思及自豪感,促进交流,产生公共讨论,调整社会的稳定。条件:了解特定空间、区域及场所中人群的文化阶层年龄结构和教育背景等等因素。

4.2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公共性

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德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有着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

4.2.1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建设当然具有相当的发言

权。

问卷调查——公众参与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

使设计者摆脱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避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

参与建设——公众作为公共艺术家的助手

为了防止公众成为消极被动的,发挥公众作为主体应有的权益和民主作用。

4.4.2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审美媒介,在功能上具有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1.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物质功能

公共艺术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能够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2.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提高环境艺术审美水平,就必须增强大众的艺术修养。公众接受的过程是将公共艺术品具体化的过程,并非只是被动的反应环节,亦非对作品的简单还原,而是积极地思考并不断地作出判断、选择的过程。

3.公众参与——地域性文化、大众文化得以挖掘

特定的环境创造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

4.2.3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1.人的现实需求——公共艺术的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任何别的需求出发。

2.人文的尺度——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

人文的尺度使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是追求新鲜、时髦的风格而无所适从。

4.2.3公共艺术的开放性

1.公共艺术作品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所处的场所往往是人流不息,车辆往来,视域开阔的开放型空间.(广场,公园,人行道,街面,车站等等)

公共艺术作品必须具备形体和视觉上的开放性

具备多角度视域大的观赏方式以及公众直接介入作品等特征。

2. 公共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

公共艺术改变了传统艺术:艺术家---作品----观众这种线性的模式,在

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公众的参与,许多作品是艺术家,设计师和公众共同完成的,公众的参与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公众的艺术。

实例: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园岭街心花园规划-----规划师和艺术家一反设计通常做法,提出了“让社区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的响亮口号----对于城市公共艺术而言, 规划师和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学工作者,去了解社会,了解老百姓的需要,不是去引导老百姓,而是要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一次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设计了以18个普通市民塑像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方案.-----1999年11月29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设计师,雕塑家,新闻记者组成寻访小组,-----陌生化,随机化原则-----征得同意后,翻制真人,浇铸青铜,树立在园岭街心花园----铭示真实的姓名,年龄,籍贯,工作,何时来深圳等.

18个铜像背景是黑色镜面花岗石浮雕墙,雕刻<数字深圳>,记录了1999年11月29日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

园岭街心花园占地6000多平方米,环绕塑像和浮雕墙,已经成为“深圳一日游”的景点.

公共艺术必须面对,接纳多层次对象的需求,是对观赏者的接纳程度上的开放性.

是否具备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和具有公共精神是评判当代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4.2.4.公共艺术的时代性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它不同于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克莱斯.奥登伯格: 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奥登伯格的这种波普风格的雕塑之所以被看作公共艺术,因为它消解了传统雕塑的神圣感,使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而具有较强的公共性.他的作品让老百姓身边的最普通的物品具有高大的体量,不仅仅是物品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地位的提升。

4.2.5.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通俗化与多样性

1.表现上的通俗性

公共空间中人流不息,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甚至不同国度的人群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应当强调满足公共性要求的通俗化倾向.这里所指的通俗化,不是指一般的大众

喜闻乐见的“老生常谈”的作品,更不是艺术上的“世俗化”,而是指把大众的审美心态作为一个基本的学术课题来对待,强调审美的公共性,强调作品与环境,与公众的和谐亲近的学术倾向.

2.设计上综合性

公共艺术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功能性(规范要求),人文题材(文化底蕴),环境观(空间要求),公共性(公众要求),环保观念(时代要求),材料等等要素.综合性不仅体现艺术审美要求,还涉及到材料学,力学,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综合学科.

4.3公共艺术的设计资源

我们常见的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大量的写实英雄伟人雕塑。

二是城市公园、路边、广场、社区中,到处充斥着各类及其雷同,并且奇形怪状的抽象雕塑,结构简单,材料和制作又缺乏新意。

将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作为设计资源

根据场所精神理论,可以发现大量的作为设计资源的线索。从该场所的历史文化遗产、民俗风貌、生活气息、文化底蕴、物质文明及大量的非物质文化现象中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符号,将其功能化、环境化,并以它特有的、其他区域环境无法代替、不可比拟的主体和样式,强调其环境中原有的文化品质,可以弥补正在淡化的区域风貌。他们可以是:园林居民,自然景观,器具用品,文化艺术,人文地理。

地区公共精神的反映

对于一些并不拥有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新兴城镇、商业特区或工业新区,以反映特定地区的产业特征、人们的精神追求或生活状态为创作元素。

将特定自然地理作为资源

自然地理特征作为创作的依据和资源不但成为一种主要的城市设计方向,也顺应了大多数都市人群的追求和意趣。场所精神的完整概念表达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场所不仅具有建筑、公共艺术品等实体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自然环境现象是场所精神中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大地、天空、气候、河流、岩石、色调等。

(1)浪漫的自然环境

(2)统一的自然环境

(3)古典的自然环境。

对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的场所精神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成为我们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极好的创作依据。

4.4公共艺术的范围:

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其分类的角度也多有不同.

从艺术形式上,包括建筑,景观,雕塑,绘画,园艺,摄影,广告,影像,表演,音乐等;

从展示形式上,可分为由平面到立体,由壁面到空间,由室内到室外及地景等;

从艺术功能上,可分为点缀性,纪念性,休闲性,实用性,游乐性等.

4.4.1.公共艺术平面造型艺术

1.公共壁画艺术

装饰壁画漆画陶瓷画

标志壁画

图案壁画

人物壁画

动物壁画

风景壁画

2.公共装饰浮雕艺术

石材浮雕玻璃浮雕木材浮雕金属浮雕等

纪念性浮雕

主题性浮雕

装饰性浮雕

抽象性浮雕

4.4.2.公共艺术空间造型艺术

1、公共景观造型艺术

标志造型

广场中心造型

广告造型

室内艺术品造型

公园艺术品造型

小型建筑造型

展示造型

植物造型

地面铺装造型

2.公共设施造型艺术

卫生设施造型

体育设施造型

交通设施造型

通讯设施造型

游乐设施造型

灯光设施造型

3.城市环境雕塑艺术

纪念性雕塑

主题性雕塑

装饰性雕塑

抽象性雕塑

趣味性雕塑

寓意性雕塑

哲理性雕塑

地景艺术

(地景艺术的出现将公共艺术带入了一个恢弘的境界,它是对景观艺术的发展和突破. (图片)地景艺术又称“大地艺术”,也是景观艺)

4.5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手法

场所精神在公共艺术中的实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途径:显现、补充、象征。

1、移位

移位是将一些原本属于一个场所特定文化范畴的机械、器具、建筑局部等作为设计元素。

2、异质

异质是在材质、色彩、构造、功能上对一些具有相当地方文化特色或代表地域人文风貌的设计素材进行的一种有意义、有必要的诠释或演绎。

3、重构

重构即重新构造,是一种偏重于形式上的艺术创作处理手法。通过对创作原形的大胆而有序的打散重组,产生迷离、错落、变幻、神秘而现代的视觉艺术效果。

4、意象

意象作为一种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或设计手法,它是一种对物象或观

念的写意表达。

5、装置

装置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伸出新的展示个体和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

6、放大

它们将具备足够的张力

7.“隐”的设计手法

既在设计之内也在设计之外蕴含的余意。

8.“少”的设计手法

以有限的设计空间造成无限的空间效果,运用虚空引起观考的退想。9“虚”的设计手法

第五章

一、授课内容

第5章公共艺术设计的材料与色彩

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木材质及其工艺。

3、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中现代玻璃艺术的主要技法。

4、了解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1、共艺术设计中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2、公共艺术设计与色彩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量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5.1金属材质及其工艺

金属是公共艺术作品的最主要制作材料之一。金属材质不同,不同的工艺技巧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变化,手工制作自然、质朴,保持着原始稚拙的随意性。金属材质的直接运用,体现天然的材质美、光泽感、肌理效果、金工艺术中的材质变化,目的是增加它的艺术感染力,从物质美中体现精神美。脱离传统意义上作为建筑材料。空间的整体环境意识对金工艺术品设计的制约;金工艺术品对空间环境又有优化

调节的作用。但一味的强调则易导致整体化环境的单一化,不利于体现环境多样化、多层次、丰富性的美学精神。

5.1.1现代金属装饰艺术的材质

注重自身的美感价值,金属材料分两大类一类是以铁为主,因其颜色为黑色,故称黑色金属。另一类为有色金属,即除铁以外的其他金属。

5.1.2现代金属装饰艺术制作工艺指改变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的形状、尺寸、性质或表面状态,使之达到设计的目的所采用的加工方法。

金属的成型方法可区分为铸造、塑性加工、切削加工、焊接与粉末冶金五类。

1、铸造将熔融态金属浇人铸型后,冷却凝固成为具有一定形状铸件的工艺方法。现代工业生产中,铸造是生产金属零件毛坯的主要工艺方法之一,与其他工艺方法相比,铸造成型生产成本低,工艺灵活性大,适应性强,适合生产不同材料、形状和重量的铸件,并适合于批量生产。

但它的缺点是公差较大,容易产生内部缺陷。铸造按铸型所用材料及浇注方式分为砂型铸造、熔模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和离心铸造等。

(1) 砂型铸造

俗称翻砂,用砂粒制造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图6一3为砂型铸造的基本工艺过程,主要工序有:制造铸模,制造砂铸型(即砂型),浇注金属液,落砂,清理等。

(2)熔模铸造

又称失蜡铸造,为精密铸造方法之一,是常用的铸造方法。熔模铸造的工艺过程如图6一4所示。

①制作母模:母模是铸件的基本模样,用于制造压型。可根据设计方案用适当的材料制作母模。

②制作压型:压型是制造蜡模的特殊铸型。压型常用钢戴铝合金加工而成,小批量时可采用易熔合金、石膏或硅像胶制作。

③制作蜡模:制造蜡模的材料有石蜡、蜂蜡、硬脂酸和松香等,常用50%石蜡和硬脂酸的混合料。将50%化好的蜡料倒人压型内,同时不断的翻转压型,使蜡料均匀形成蜡模,待蜡料冷却后便可从压

型中取出,修毛刺后即得蜡模口批量生产时则将多个蜡模组装成蜡模组。

④制作型壳:在蜡模上均匀地刷一层耐火涂料(如水玻璃溶液),洒一层耐火砂,使之硬化成壳。如此反复涂三四次,便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由耐火材料构成的型壳(洒耐火砂先细后粗)。

⑤脱蜡:将制作好的型壳放入炉中烘烤,将蜡模熔化流出并回收,从而得到一个中空的型壳。

⑥焙烧和造型:将型壳进行高温焙烧,以增加型壳强度。为进一步提高型壳强度,防止浇注时型壳变形或破裂,可将型壳放在箱体中,周围用干砂填充:

⑦浇注:将型壳保持一定温度,浇注金属溶液。

⑧脱壳:待金属液凝固后,去除型壳,切去浇口,清理毛刺,获得所需铸件。

(3)金属型铸造

用金属材料制作铸型进行铸造的方法,又称永久型铸造戴硬型铸造口铸型常用铸铁、铸钢等材料制成,可反复使用,直至损耗。金属型铸造所得铸件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均优于砂型铸件,且铸件的组织结构致密,力学性能较高。适用于中小型有色金属(如铝、铜、镁及其合金等)铸件和铸铁铸件的生产。

(4)压力铸造

简称压铸。在压铸机上,用压射活塞以较高的压力和速度将压室内的金属液压射到模中,并在压力作用下使金属液迅速凝固成铸件的铸造方法。属于精密铸造方法。铸件尺寸精确,表面光洁,组织致密,生产效率高。适合生产小型、薄壁的复杂铸件、并能使铸件表面获得清晰的花纹、图案及文字等。主要用于锌、铝、镁、铜及其合金等铸件的生产。

2.金属塑性加工

又称金属压力加工。在外力作用下,金属坯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戴零件的加工方法。

其特点是:在成型的同时,能改善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产品可直接制取剪便于加工,无切削,金属损耗小口适于专业化大规模生产,但需专门的设备和工具,不宜于加工脆性材料或形状复杂的制品二金属塑性加工按加工方式分为锻造、轧制、挤压、拔制和冲压加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综合性的金属塑性加工应用越来越厂泛。

自由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上、下抵铁之间,施以冲击压力和静压力,使其产生变形的方法.

模锻是将金属坯料放在具有一定形状的锻模模膛内,施以冲击压力或静压力而使金属坯料产生变形的加工方法,如图6一6所示。

手工自由锻:是指在金属板上自由锻造成型,具体过程是(以紫铜浮雕为例):

①首先将铜皮用汽油喷灯进行加温,烧至红色,这一过程称为“退火”,目的是使铜的分子结构重组,使之变软。

②将设计好的图案画在铜皮上,用整子将轮廓堑出。

③根据预先的设计将铜皮放在沙袋上,用锤子和錾子锻出大的凹

凸起伏。

④将铜皮用胶固定在一张平板上,用各种型号秘形状的錾子錾出

一些精细的造型、其间需要多次退火。

⑤将制作好的作品放在铁垫板上,找平,然后整理好边缘。

⑥将作品需要抛光的地方进行抛光,然后进行电镀、化学着色、

防腐等后处理。

(2)轧制

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之一。如图6一8所示,利用两个旋转轧辊的压力使金属坯料通过一个特定空间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同时改变其组织性能。

(3)挤压

将金属放入挤压筒内,用强大的压力使坯料从模孔中挤出,从而获得符合模孔截面的坯料或零件的加工方法。常用的挤压方法有:正挤压、反挤压、复合济压、径向挤压。

(4)拔制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如图6-1 所示,用拉力使大截面的金属坯料强行穿过一定形状的模孔,以获得所需断面形状和尺寸的小截面毛坯或制品的工艺过程。拉拔生产主要用来制造各种细线材、薄壁管及各种特殊几何形状的型材。

(5)冲压

金属塑性加工方法之一,又称板料冲压口如图6- 1所示,在压力作用下利用模具使金窟板料分离或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工件的工艺方法。按冲压加工温度分为热冲压和冷冲压,前者适合变形抗力高,塑性较差的板料加工;后者则在室温下进行,是薄板常用的冲压方法。

3.切削加工

又称为冷加工。利用切削刀具在切削机床上(或用手工)将金属工件的多余加工量切去,以达到规定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工艺过程。按加工方式分为车削、铣xǐ削、包日削、磨i削.钻削、膛削及钳工等,是最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

4‘焊接加工

焊接加工是充分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作用下易熔化的特性,使金属与金属发生相互连接的一种工艺,是金属加工的一种铺助手段。

5.2木材质及其工艺

5.2.1木质材料形态的偶然性

树木生长是和气温、湿度、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5.2.2形的未完结性

5.2.3木质的芳香性

嗅觉和味觉在通常的造型活动范围内被排除,但却真实存在着。5.2.4木材的选择及局限性

木雕是一种利用木材作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因而在木雕创作时,选材时很重要的一环。

1.木材的缺陷

产生各种组织的异常

2.木材的缺陷在雕刻中的处理

(1)对于木节的处理

(2)对于开裂的处理

(3)对于木材变形的处理

木材是一种优良的造型材料,自古以来,它一直是最广泛最常用的传统材料,其自然、朴素的特性令人产生亲切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性特征的材料。

木材的基本性能:

(1)质轻

(2)具有天然的色泽和美丽的花纹

(3)具有调湿特性

(4)具有可塑性

(5)易加工和涂饰

(6)各向异性

美术设计应用教案共4个

四二方连续纹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二方连续纹样,认识二方连续纹样的基本特征,了解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画出二方连续纹样的单位纹样和排列骨式,学会用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物品和美化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作品欣赏、分析和讲解,能画出单位纹样和骨式。在设计体验过程中,能设计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民族传统二方连续纹样的艺术美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及独特的形式美感,体会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意义,形成对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设计和应用的兴趣,获得乐趣 二、教学重点:会运用不同骨式设计出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三、教学难点:掌握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创作的特点和规律,为生活进行设计。 四、教具准备:课件PPT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今天老师给我们班带来了一些美丽的花朵,花朵特别香特别漂亮。我们来看看,这些花朵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花朵”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学生观察并表述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像这样相同形状的花朵整齐排队,我们称之为相同图样排排队,像这样的图案我们叫做二方连续图案。 2、板书课题: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3、情境激趣:“哪一种小动物最喜欢采花蜜呢?”“老师这里还请了许多小蜜蜂来作客。” (教师出示“蜜蜂”二方连续纹样图案。) (学生观察并表述自己的发现。) 4、情境激趣:“这边的小蜜蜂急坏了,这么多美丽的花朵,小蜜蜂急着要采蜜了。我们快点把蜜蜂加到花朵的队伍里去。谁来摆一摆,让每一只小蜜蜂都能分到一朵花。” (教师将“花朵、蜜蜂”卡片发给2位学生,请他们上黑板尝试摆放。) 归纳启发:两个纹样组合成一个单位纹样。 总结归纳出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由一个或几个基本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连续扩展而构成的图案,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二)、联系生活,认识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生交流:“同学们,你们回忆一下,在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二方连续纹样的图案呢?”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观察、寻找、发现并感受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生相互提示补充:衣服上的花纹、盘子上的花纹、教室里墙面瓷砖的腰线、斑马线、窗玻璃等等。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二方连续纹样图案的普遍性,体会二方连续纹样装饰生活的美感。 课件出示最早的连续纹样发现在我国原始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编码: 学时:60学时学分:4学分 开课学期:第3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方向) 先修课程:《装饰基础》《三大构成》《素描》《色彩》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讲授公共艺术品(环境中的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使学生了解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特征,及在建筑空间和环境中的作用,使学生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和公共艺术品鉴赏与应用能力,并掌握雕塑与壁画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基本要求: 能较好理解并运用雕塑与壁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雕塑与壁画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过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相互过程;理解壁画、雕塑和公共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 三、教学内容: 雕塑部分: (一)装饰雕塑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及先秦文明 3.封建社会秦汉艺术至晚清 4.现代装饰雕塑 (二)装饰雕塑的类型特征 1.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圆雕 1.1圆雕的特征(理解) 1.2圆雕技法(掌握) 2.空间状态类之——装饰性浮雕 2.1浮雕的特征(理解) 2.2浅浮雕特征(理解) 2.3浮雕技法(掌握)

3.从属物象类 3.1装饰雕塑(掌握) 3.2器物装饰雕塑(掌握) (三)装饰雕塑的材质肌理 1.天然材料 1.1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2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1.3石材质的优点及局限(理解) 2.人造材料 2.1机非金属材料:陶瓷、玻璃、水泥(理解)2.2金属材料:铜、铁(铸造/锻造)(理解) 2.3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玻璃钢(理解)(四)装饰雕塑的设计与制作 1.装饰雕塑的构思及草图设计(掌握) (五)装饰雕塑与内外环境空间的和谐关系(理解)壁画部分: (一)装饰壁画的装饰规律与形式法则 1.装饰规律 1.1归纳与概括(掌握) 1.2夸张与变形(掌握) 1.3平面与立体(掌握) 1.4分解与构成(掌握) 1.5对比与统一(掌握) 2.形式法则 2.1均齐(掌握) 2.2平衡(掌握) 2.3节奏(掌握) 2.4韵律(掌握) (二)装饰壁画的构图 1.格律体构图(理解) 2.平视体构图(理解) 3.立视体构图(理解) 4.自由体构图(理解) (三)壁画的色彩与环境的统一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品味语言。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页1 第 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

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页 2 第 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美术教案--身边的设计艺术

美术教案--身边的设计艺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身边的设计艺术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需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氛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多给学生提供一种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倍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将激励他们不断探索,从而踏上成功之路。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⑴、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设计艺术,了解艺术设计的“适用美观”的特色,感受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 ⑵、在欣赏设计艺术作品、讨论评价、尝试创作、作品互评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从中体验到设计艺术的乐趣。

2、隐性内容与目标 ⑴、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提高艺术创造的持久兴趣。 ⑵、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设计艺术特色,感受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运用艺术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创作。 难点:感受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发现美 、小朋友喜欢逛超市吗? 2、超市里有什么? 3、小朋友对超市真熟悉!今天老师也开了个小小超市,想不想看?(师揭布) 喜欢吗? (1)、请你来挑一件,这只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3)、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人美版美术三上《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设计

《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设计 一、课题:身边的设计艺术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第五册 四、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以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线,抓住“身边”两字,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发现身边生活中的设计,并进行简单评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对身边最常见的生活学习用品的思考、讨论,相互启发扩大经验范围,了解这些用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在欣赏、对话、交流中,让学生由最初对设计的表象描述,自主进入到与设计内在表现语言的对话,在探究中懂得设计艺术需要创意,而创意的形成需要想象。 2、本课教学设定为“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在这种内化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出发,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我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活需要设计艺术,生活离不开设计艺术的内涵。这种情境的创设、情感性的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教学的创造目标的实现,而且更有利于《美术课程标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对古代中华民族设计文化艺术的欣赏,增加了本课文化含量,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设计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让课堂知识延伸,有利于巩固知识,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美妙的多彩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优秀的设计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更精彩,只有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才会有好的设计。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的去设计身边的物品,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想象才会有好的设计。 六、教学重点: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蹈的魅力)资料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 蹈的魅力)

《舞蹈的特性与分类》 教案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认识舞蹈 1、多媒体展示舞蹈图片,图片上的人表现的是 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舞蹈 2、什么是舞蹈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 表演艺术,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 动作,因为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 然的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舞蹈化了的人体 动作艺术。 3、引出本堂课的课题《舞蹈的特性与分类》走进 舞蹈世界。 观看图片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学生对舞蹈有 初步的认识和 感受,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

舞蹈基础知识 了解舞蹈 1、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的特性) 1、舞蹈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造型 性、动作性、抒情性等特点。 2、舞蹈的种类 划分角度、方式种类 按体裁分类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 按风格特点分类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 舞、当代舞、体育舞蹈 按表现形式分类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群舞 集体学习 聆听了解 初步具有欣赏 舞蹈的理论知 识,为下一步 的欣赏舞蹈、 分析舞蹈奠定 基础。 苗族民 间舞┃反排木鼓舞初 赏 作 品 1、多媒体播放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舞蹈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②看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介绍我国苗族舞蹈的有关知识 苗族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服 饰特点、花鼓舞的风格特点。 欣赏思考 讨论总结 聆听了解 通过对民族文 化的了解来理 解舞蹈动作的 形成与含义。 再 次 1、再次欣赏,感受鼓点节奏,模仿脚上动 作,感受不同动作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聆听节奏 观察动作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模 仿能力、舞蹈 审美能力和感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资料,开阔视野。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师: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 略无阙处:quē ,通缺。 ⑵ 沿溯阻绝:sù 逆流而上 ⑶ 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 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 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 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 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 绝谳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 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 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 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 沿溯阻绝:yǎn ,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年级美术上册 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人美版

身边的设计艺术 【教学内容】 欣赏·评述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身边生活中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从物品的材料、造型、色彩、功能上简单的进行描述、分析、评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身边的常用物品进行改造,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在本课中应多关注学生的感受,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设计的色彩、造型、功能、材料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感受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设计的时代,不同设计可以创造不同的氛围,应用于不同的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 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能够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充满了设计”。 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进行描述。 能将本课所学习的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的结合。 【教具】 课本、有关资料图片 【学具】 课本、日常用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组织学生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具有美观、心气、有趣的形状和色彩的物品图片。 检查学生学具的准备情况。 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香蕉外形的餐具,猜一猜这是干什么用的? 谈谈你喜欢这个设计吗?从颜色、造型、功能等方面谈。 像这样设计巧妙、美观而实用的艺术品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和欣赏《身边的设计艺术》。 三、讲授新知: 出示家具设计图片: 达利矮桌,一只穿着高跟鞋的脚是桌子腿,一只手托着桌子面,设计的巧妙在于不仅外形新颖,脚和手臂也是重要的支撑点。 椅子:设计师是根据高跟鞋的外设计椅子的,想象一下椅子还能设计成什么样? 小结:生活中处处都有艺术设计。不同的设计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喜好。 打开书,看一看书中几组日常用品——书包、水壶、铅笔盒、礼品包装盒等,交流提示:我介绍的是 它的外形是 它的颜色是 它的功能是 我因为特别喜欢它。 四、体验设计: 1.我们身边的艺术设计及漂亮又实用,这些设计吸引了不同的人。教师出示几张窗帘图片,为自己和父母各选一个窗帘,说说为什么这么选。 争做小小设计师:研究你在生活中碰到哪些生活用品用起来不方便?有没有办法改善?你能否将身边的物品变得更好看? 2.总结提升: 出示教师收集的艺术设计图片:我们身边充满了艺术设计,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与设计息息相关。有了这样精美巧妙的设计,世界被装点得五彩缤纷,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鼓励学生在今后继续收集,交流。 【作业设计】 将收集的图片进行展示、交流、评述。

公共艺术教案

总序:1 编写时间:3.6 执行时间:3.8 1课时 课题 中国画历史历程概述 课型 理论课 目的 了解中国画历史历程 要求 掌握绘画作品审美方法 重点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历程 难点 中国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绘画作品变迁与朝代、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启发法 一、 导入课程(2分钟) 简单讲述本期美术课的开设目的和课程内容安排。重点强调本次公共课抽考的重要性。 提问:请讲出你知道的著名的绘画作品名称? 学生…… 展示几幅耳熟能详的油画作品。 《蒙娜丽莎》、《向日葵》、《自由引导人民》。 二、 开国大典作品赏析(3分钟) 看书回答问题;你认为这幅作品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评价它的美? 学生……。 三、 绘画作品审美要素(利用图片简单讲述)( 8分钟) 线条之美 直线: 水平线一舒展、开阔、深远;宁静、平稳 垂直线一伟岸、挺拔、庄严、宏大。 斜线一激荡、运动、危急、冲突。 曲线:圆线一螺旋线一抛物线一波纹线一 柔和、流动、 固有色 光源色 环境色 色相 明度 纯度 平面布 置、 几何形构图形 式: 三角形、正方 形、长方形、圆形、波 浪形、 四、绘画作品审美四个要点 (板书)(2分钟) 理解立意和主题。 感受情趣和意境。 了解作者本人以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多看多查。 五、 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具体见 PPT )( 25分钟) 秦汉时期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 隋唐时期绘画 变化、优美;轻快、愉悦、飘逸。 色彩之美 构图之美 线条、形体、明暗色彩。

五代时期绘画 宋代时期绘画 明代时期绘画 清代时期绘画 清末民初时期绘画 六、小结(3分钟) 对本次课程重点进行梳理。 七、作业(2分钟) 写岀中国绘画艺术在各个朝代的艺术特征和主要代表人物或作品(请举五个例)写出绘画作品的审美要素和特征。 找岀一幅中国绘画作品,并对绘画作品从审美方面进行文字评价。(不少于50 字)

《三峡》教案(两课时)

《三峡》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三峡优秀教案

9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 的优美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

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二、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着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着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着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着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着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4)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绝:消失)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清/荣/峻/茂(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年级上册美术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范文整理

三年级上册美术《身边的设计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身边物品的设计,发现设计的艺术美感。 学会欣赏身边的设计艺术的方法,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感受设计的美,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设计造型新颖,具有个性的生活用品。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欣赏身边的设计用品,并从造型、色彩、功能上进行评述。 教学难点: 体验设计中的色彩、造型、材质给人们的不同美感。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大胆尝试设计。 方法和思想与一般美术创作都要从技能技巧,而电脑美术允许使用各种图片资料作为基础进行创作,可以不考虑美术的一些技能技巧,独特新奇的想象非常重要。 教学过程: 一、发现美 小朋友喜欢逛超市吗? 超市里有什么? 小朋友对超市真熟悉!今天老师也开了个小小超市,想

不想看? 喜欢吗? 请你来挑一件,这只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你呢,想选哪件?说说原因。 奖励糖果,请生自选: 你选的是什么形状的? 它是啥样的? 你怎么会选这颗? 看来,小朋友对既实用又美观的东西都很喜欢。 [以鲜明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一个鲜明生动的形象,无疑会引起孩子们观察及感知对象的极大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形象去感人,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从而了解美术的基本因素――形状、花纹、色彩等等,培养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可以说,设置形象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二、感受美 在我们生活中,除了杯子、闹钟,还有好多既能用,又很美的东西呢!你们发现了吗? 书上的小朋友也找到了好多东西,请大家把书打开,我

们来欣赏一下。 这些东西,你们都熟悉吧?请选择一件最喜欢的物品介绍给你的同桌听。 师表扬:小朋友介绍得真细致,象个小小推销员。 [以真挚强烈的情感,鼓励学生大胆投入、主动参与。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活动及时进行鼓励、表扬,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欣赏美 欣赏了这么多东西,你发现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花纹、色彩 小朋友观察得真细心,一件可以使用的东西,要让大家都喜欢,我们不仅要改变他的形状,还可以改变他的花纹和颜色。 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更多美观实用的物品,现在,老师请大家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 点击汽车 这是一辆汽车,你们觉得他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你来设计,想怎样打扮? 还有精彩的地方吗?你会怎么变? 点击汽车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四单元舞蹈的魅力)

《舞蹈的特性与分类》 教案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认识舞蹈 1、多媒体展示舞蹈图片,图片上的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 的艺术形式?——舞蹈 2、什么是舞蹈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表演艺术, 舞蹈动作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动作,因为它能够表现 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它是一种 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艺术。 3、引出本堂课的课题《舞蹈的特性与分类》走进舞蹈世界。 观看图片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学生对舞蹈有初步 的认识和感受,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舞蹈基础知识 了解舞蹈 1、舞蹈的审美特征(舞蹈的特性) 1、舞蹈具有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造型性、动作性、 抒情性等特点。 2、舞蹈的种类 划分角度、方式种类 按体裁分类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 按风格特点分类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 当代舞、体育舞蹈 按表现形式分类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群舞 集体学习 聆听了解 初步具有欣赏舞蹈 的理论知识,为下 一步的欣赏舞蹈、 分析舞蹈奠定基 础。 苗族民 间舞┃反排木鼓舞初 赏 作 品 1、多媒体播放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舞蹈画面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②看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师介绍我国苗族舞蹈的有关知识 苗族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服饰特点、 花鼓舞的风格特点。 欣赏思考 讨论总结 聆听了解 通过对民族文化的 了解来理解舞蹈动 作的形成与含义。 再 次 1、再次欣赏,感受鼓点节奏,模仿脚上动作,感受不 同动作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聆听节奏 观察动作 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模仿能 力、舞蹈审美能力 和感受能力总结归

三峡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三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水经》、《水经注》、郦道元等文学常识。 (2)掌握“曦”、“襄”等生字,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3)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认识到祖国伟大的山河的壮美。前几天,我刚游览过三峡。在祖国的壮美山川里,滚滚东逝的长江像是一条闪光的腰带横贯东西,而三峡就是腰带上那一颗最美最亮的宝石。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校正》里的《三峡》,跟着郦道元,跟着老师,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用多媒体或其他展示三峡的风光的视频,视频配上三峡的诗词。 (二)了解并积累郦道元、《水经》、《水经注》等文学常识 刚才我们说是郦道元地是最早游览三峡的游客,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他有什么成就呢? 幻灯片展示作者作品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水经》(古代的地理书),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此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请学生默看以上文字。将加粗的字朗读一遍,并在书下注释里勾画、补充。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能读准每个字的音吗?我们试一下。哪位同学来读读以下生字? 幻灯片展示生字: 阙(quē)叠嶂(zhànɡ)曦(xī)月襄(xiānɡ)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请生评价、纠错,生齐读两遍。 花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有的同学会边念边记,有的会边写边记,有的会反复朗读记忆,有的会同别的字比较记忆)。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朗读,师听音,师生共同纠正后再读。 (四)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慢慢读,一段一段地读,要求: (1)边读边译 (2)对重点词句的翻译要勾画、笔记补充(重点词句可参考老师的幻灯展示)。 (3)如果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请在文字旁用“?”标示,等会儿提问。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四、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设计说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设计说明】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小学美术教案-《我们身边的线条》

美术教案-《我们身边的线条》 小学美术教案 《我们身边的线条》 教 学 理 念 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校美术教育拓展了博大的空间,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指明了方向, 美术课堂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以大纲精神为指导,以学科理论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突出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引导孩子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重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中,发挥美育辅德益智的功效。教师想要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结构予以合理的组织与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的热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下是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理念: 1、丰富视觉和触觉经验 帮助孩子了解美术基本语言和知识,在设计本课过程中,利用工艺品、绘画作品、多媒体课件使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接触物质和形象世界,从中体验、感受线的美感及表现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通过折折手中的电线,找找身边的线、摸摸工艺品上的线,观察课件中的自然物水波纹、山石线、动物身上的斑纹……,体验人文环境中的线:建筑、服装,使孩子在游戏中认识各种各样的线,并初步感受线的美感,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 (2)创设情境。全体师生共同舞动彩带,使孩子们充分体验曲线给人的自由活泼的美感,再次利用易弯曲变形的电线使每人分别体验、折线的坚硬、直线的挺拔严肃等不同感受。 (3)通过四幅典型的艺术作品,引导孩子进一步感受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及表现力,初步了解线的表现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快乐,培养美术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听与感悟)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第一单元聆 听与感悟) 《音乐表现形式》 教案 学科课题教材音乐 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音乐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公共艺术》音乐篇 1.初步了解音乐的表现形式,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知识目标 2.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3、把握舞曲、圆舞曲的音乐特点。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作品,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能轻声哼唱奥运主题歌《我和你》。情感目标欣赏中表达与体验内心情感,感悟人生,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通过聆听欣赏,感受声乐、器乐两种音乐表现形式的音乐特点。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的表现形式、,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启发引导法视听法积极评价法学法 体验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 1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并思考: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课题:音乐的表现形式。歌手——刘欢、莎拉·布莱曼声乐 3、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1、想一想:同学们知道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是哪首歌曲吗? 2、介绍作曲家——陈其钢聆听体验感受声乐这一音乐表现形式。4、师生交流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5、学唱歌曲讨论对音乐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对音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乐的表现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段视频分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我和你感受《我和你》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 6、师生共同分析歌曲旋律,学生思考: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7、深入理解,启发学生这首歌的名字紧紧指“我”和“你”两个人吗?它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 8、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器乐曲“什么样的景象?序奏2、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②在你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的是①乐曲主要哪些乐器演奏的 1、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并思考:轻轻哼唱,感受特点,从而了音乐的中国风解中国民族味,

三峡优质课获奖教案

天水市2015年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 《三峡》 甘谷县第六中学谢金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材分析本文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 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

墨尽情描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学生齐读)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也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展现三峡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三峡》。(板书课题及作者)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水经注》和郦道元(读课本注解)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书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影响,富有文学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三、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快速浏览课文,对照注释,把不懂的画出来。 2、放录音,学生注意难读易错的字音和停顿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长啸(xiào) 属(zhǔ)引 3、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4、学生两两互读,相互指出。 5、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