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立论)

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立论)
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立论)

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立论)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

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的教育。宽进严出则是在使更多的人能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通过较为严格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强、个人素质高的人才。我方认为衡量高等教育是否应该实行宽进严出的标准是:宽进严出能否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最大化。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述:一.宽进严出有利于培育出更多有用于社会的高等人才。人才产出率是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职能履行好坏的首要标准。宽进,无疑给予了更多有志求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严出,则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了人才的出产率。决定学生是否成才的不是学生入学的起点,而更多地是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宽进严出能通过严格的教学措施,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促使全体学生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名栋梁之材。玉不琢,不成器。相比于严进宽出的“虎头蛇尾”,宽进严出无疑是高等教育对个体与社会更加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二.宽进严出有利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从而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社会教育最关键的一环,高等教育理应在当代担负起科学研究的重任。科研事业需要创新、钻研与奉献精神三者皆备的高等人才。“宽进”可以避免“严进”选拔过程中对富有想象力的偏才、怪才的遗漏,从而使更多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潜质的“苗子”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其创新天赋得以被发掘。“严出”则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认真严谨的育才态度,稳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其钻研精神与奉献精神。21世纪是科技进步的时代。严进宽出无疑是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与科教兴国的实现的。

三.宽进严出有利于高等教育服务社会,满足现代人受教育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高等教育有别于初、中等教育,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掌握一项具体技术,而是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启发人的心智,培养学生掌握高深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并在今后一生中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的普及对个体素质乃至国民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宽进”,使更多个体的受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使社会成员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严出”也使个体真正有所收获。同时,对社会、国家而言,宽进严出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

大学之道精华篇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住坐卧皆有禅意,清茶淡饭皆有禅味,生活就是禅。经典禅语: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大学之道】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如果施行德政,就像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环绕。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管理者,然而良好的品德操行对我们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大才我们可能是平凡的,但没有基本的道德,将会被他人厌恶憎恨,寸步难行。言必信,行必果,待人以诚,心存善念,做不到的不承诺,做得到的不推诿,让嘉言懿行成为一种习惯。 【大学之道】清明时节,让人不禁感伤而又深思:我们都是人生过客,重要的是人生的体验。其实,那落下的夕阳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大学之道】张兵在其所著的《销售中的心理学诡计》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钓到鱼,就得像鱼而不是渔夫那样思考。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和事进行思考,并加入众多理想化的成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正确认知,实际操作中免不了困难重重。所以不妨学着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周围,或许很多事会变得更加透彻明晰!【大学之道】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其著名的酸柠檬效应讲解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悲观消极的人拿到一个酸柠檬时,往往会说“我真是太倒霉了,别人能拿一个苹果,为什么就给我一个破柠檬?”他认为这个柠檬没有任何价值,因此随手就扔掉了。其实真正的快乐不见得是从享乐中得到的,坦然接受你现有的条件,不要沉迷在悲观情绪中无法自拔,要在征服困难中享受快乐,学会成长! 【大学之道】善于思考的人总能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看出玄机,从而有所悟、有所为。周立波的微博中有这样一段话:做人要像走路,后脚抬,前脚放;做人要像走路,能前行,能退让;做人要像走路,能疾步如飞,能戛然而止。走路本是件极其平常的事,但一些哲思敏捷的人却从中获得了非同寻常的体会,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变得更加得体、通达,也更加从容。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努力做个会思考的人! 【大学之道】建立人脉的提示:1.学会换位思考;2.学会适应环境;3.学会大方;4.学会低调; 5.有礼貌; 6.言多必失; 7.学会感恩; 8.遵守时间; 9.守信;10.学会忍耐;11.有一颗平常心; 12.学会赞扬别人;13.待上以敬,待下以宽;14.经常自省。 【大学之道】善意和美的感动其实是在一起的,善意的人明白生命的珍贵,舍不得践踏美的一切。一朵花开,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花的美丽,还有花从落籽到绽放所经历的时光。 【大学之道】《傅雷家书》中用“化”字定位求学的目的。傅雷说:“求学的目的应该是‘化’而不是死吞知识,变成字典或书架,我最讨厌有些专家,除了他本身学科以外,一窍不通,更谈不到阔大的胸襟,高远的理想,也有科学家在实际生活中毫不科学,也有文学家艺术家骨子里俗不可耐。这都是读书不化,知识是知识,我是我,两不相关之故。”我们应时刻警惕,切勿成为傅雷口中的“有些专家”一类人。 【大学之道】看到别人做得不好,有些人会暗自得意,心想:“要是我,一定比他强。”但真正强大的人,总是在观察别人为什么做不好,然后引以为戒,自己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那些爱看热闹喝倒彩的人,从来都只把自己当做观众。而那些时刻警惕的人,则一直蓄势待发。学着用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来要求自身,有时候“局外人”做久了不再是“得之欣然,失之淡然”的旷达,它意味着被边缘化,意味着与“真知真行”渐行渐远。 【大学之道】《弟子规》开篇即有“首孝悌”、“泛爱众,而亲仁”的论道,只要保持着对人、对社会的一份诚心,一定能够做出有益于他人的事。爱心的原点在于孝心,孝悌养成以后,

辩论赛 大学教育应该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让我来理清一下,对方辩友今天要说的显然就是以下几点。第一点,宽进严出能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承认,对方辩友的初衷是好的,无非是想让更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但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高等教育的含义,可以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包括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而我们知道技校和专科基本上是没有门槛可言的,再从数据上看,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933(万人),录取人数675(万人),录取率72.3(%)。也就是说,现在高等教育完全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普及,跟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大学应该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根本没有太大联系。第二点,宽进严出能解放高考压力,让学生自由成长。对方辩友今天的逻辑很奇怪,说如果我们没有高考的压力,我们就能自由成长了。首先我想问问对方辩友,小升初和初升高想对于高考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吧?那为什么我们在初中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像对方辩友所说那样自由成长?因为我们知道,升入高中之后,我们头顶还有个高考压着。如果大学真像您所说的那样宽进严出,我们在高中真的能自由自在解放压力?恐怕不是吧,在升上大学之后,还有个更加恐怖的大学毕业考试啊!您让我们如何解放,如何自由?今天我们探讨这个话题的前提,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我们都是在应试教育下长大,考试逼着我们不得不学,如果我们把这个严出的口子卡在大学上,那是不是让我们连大学期间也没有哪怕一点点的自由?再看看刚才对方辩友对我方观点的反驳。第一点,严进会导致学生所受到的压力在大学期间反弹。如果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因为严格

的高考,所以我们会在大学期间反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有了严格的大学毕业的考试,那么我们是不是会在进入社会后反弹?那么我们可以试着比较,对于这两种结果,是不是后者会更坏一点呢?第二点,宽出会导致大学生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性格。首先,大学是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大学生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相比,心智会更加成熟,自控能力也更强,所以说在这个时期,是有助于我们自主独立性格的培养的。小学时我们被管着,初中我们被管着,高中我们被管着,如果我们连大学这块应该滋生独立和自由的土壤下也要被严格管制的话,是不是我们的一生都要习惯处于严格的管理之下生活?还有谁能够来培养我们独立自主的人格?自由辩我方战场1.资源问题①我国每年考生有近1000万,而大学却仅仅只有609所,您觉得不严进能行吗?②好,既然对方辩友不看上一个数据,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美国大学平均师生比为1:12,而中国大学平均师生比为1:23,有些大学甚至达到1:40,您的宽进怎么能保证教育质量?③(若提到有师范)对方辩友那就不对了,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小中学老师,可不是大学教授啊!您觉得教师这种软实力在短期内能得到提升吗?④既然对方辩友没办法解决当今的硬软件问题,那我们退一步说,就算能够多建几所大学,但是入口放宽意味着人的优劣不齐,难道您的宽进不会影响大学氛围吗? ⑤对方辩友一直闪烁其词,不敢正面回答问题啊,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是他的文化氛围,再问您一辩,我们大学的氛围被破坏了怎么办?⑥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既然你无法解决分为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浅谈《大学之道》对今天的启示意义 《大学》是一本这样的书,就像在昏暗的夜晚中轻挂着的一轮清澈的明月,淡淡地散发着皎洁的光,打破夜的黑,温润地照到我们心里去,又像一颗古老而深远的化石,将前人的只会定格,经历时间的洗礼,如此自然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它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的魅力至今仍不褪色。 先哲告诉我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本末是事物发展的主次,终始则是事物发展的顺序,明主次,让我们更好地来分配我们的时间,了终始,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我们要走的路,在现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渐渐迷失了本心,本末倒置,妄想一夜暴富,企图一步登天。不用去嘲笑别人,或许我们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收到了太多外在的影响,让我们的思想轨道发生了偏离,当我们发现端倪时,不妨去读一读大学之道,感受先哲的智慧,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回归那个最纯粹的自我。 大学里面提出了一个概念,“知止”,我觉得“知止”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定位,都藏着一个梦想,有了梦想,我们便有了自己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便不断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向前冲,追逐梦想固然是幸福的,可是,《大学》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财富是无穷的,权力是无穷的,追求无止境,人的贪欲也无止境,可是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当你达到了心中那个高度之后,要懂得停下来,好好享受人生,闲庭信步,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而不是做一个生活枯燥无聊的工作狂,或者一个贪婪狂野的企业家,幻想着到达到不了的高度,每天做着不可能的梦。 大学里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也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去影响我们周围的环境,改变我们身边的人,现今社会不知为什么开始变得越来越冷漠,大多数人都保持着“各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信条,所以老人摔倒了,没人过来扶一把,看到有人被欺负了,也没人过来主持公道,大多数人渐渐丧失了陈述事实的勇气,心中仅存的帮助他人的温暖也渐渐消散。此时,让《大学》再来给我们敲敲警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大学的三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这个社会是不是就会变得很不一样,个人的力量固然微小,但蚍蜉尚且可以撼树,更何况人呢。这个社会里还是渐渐出现了很多让人温暖的人和事,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不正义的事情发生,我们也会去愤怒,去谴责,坏人也会尝到恶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面前不是没有路,只是忘了有道光领,而《大学》,就是这样一道光。 “修身”也是《大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修身,让我们时刻自我警醒,拥有光明的品德,成己成物,自立立人,懂得修身,我们才能成人,一个社会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能被称为是一个社会它才能稳定地发展。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实力与日剧增,而在一个平稳发展的社会里,经济与道德应该同步发展,如今经济发展的速度毋庸置疑,而道德发展的速度却令人堪忧,这一点,先哲们早就洞察到了,于是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告诫我们,“天下平”是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大学》里有太多的财富带我们去挖掘,有太多的光辉让我们去感受,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他承载了太多的智慧,让我心生敬畏,我愿意花我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它,了解它。

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随着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这两种模式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显而易见,从国情出发,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我方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首先我要说“严进”是符合我国社会实情的。高等教育在我们国家以公立高校的形式为主,“宽进”的形式就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教育体制决定着我国的教育资源和分配比例相当有限,很显然,我们要提高教育水平,要提高国民教育的比率就必须采用严进的模式,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的利用到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这是增加效率的体现,也是更负责任的体现!宽进的方式虽然表面上让大多数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多的个体身上必然导致整体的教育水平下降,因此严进才能做到物尽其用。就好比经济中因为供求关系变化有时就是需要提升物价来调控稳定,严进在这里也是这个作用和期望! 接着,所谓“宽出”并不是要高校毫无原则放松毕业制度,而是在这样一个要求人才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条件下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就业目标,考试成绩优异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主选择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反而能让更多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更多知识多元化,技能精密化,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这无疑成为高校的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一种有效方式。相对而言,“严出”的模式会使得教育人才相对较为单一化,更有甚者不能通过学校高难度的“严出”考试拿不到学历证明,浪费了四年的时间和青春可是没法弥补的。简单的对比相信大家不难看出,“宽出”才是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正确方式。 当然,高等教育不一定都是在校期间的学历教育,还包括各门类各科目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进修,这样的教育机会更是难得,也许几百上千人的公司只给出个位数的名额,因为企业一定不会浪费机会和金钱在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员工身上,而得到这样宝贵机会的人一定会把握机遇步步为营的。所以,这样的非学历教育更是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典范。 虽然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但仍能达成的共识就是好的教育模式的目标一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要对社会负责任。这一点不可否认。然而我要请对方辩友认清的一点是不管是严进的选拔模式还是宽出的人性化人才培养方式都无疑是对社会最负责任最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让我们的朋友们都可以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成长,就让我们一起呼吁: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吧!谢谢大家! [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对

大学之道古文版

按照儒家的理解,所谓“大学”乃是“大人之学”。钱德洪曾问王阳明:“《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回答:“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大学问》)所谓“大人”是与“小人”相对而言的。何谓大人?孟子曾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 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所谓“大人”就是这样的人:他没有丧失自己的天然本真的仁爱之心,并且扩充培育这颗仁爱之心,确立这颗仁爱之心作为本体,遵从这颗仁爱之心。这其实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立德”、“成圣”之人。进一步说,所谓“大人之学”,所学的乃是“大人之事”。那么,何谓“大人之事”?孟子指出: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仁爱之心为根据、为精神家园;一方面以正义原则为大路、为人间正|34 |道。孔子曾感慨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故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上文谈到的“修身立德”,其实就是“居仁”的问题;“致用亲民”,其实就是“由义”的问题。孟子还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对于大学,包括现代大学来说,全部“学问”的根本、核心所在,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找回那一颗被放失了、茅塞了、物蔽了的仁爱之心。这倒不是说仁爱之心即是全部的“学问”,而是说仁爱之心乃是所有“学问”的本源所在。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根本观念:仁爱乃是所有一切的大本大源、源头活水。所以,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个懂得立德爱人的大学之道、具有居仁由义的大学精神的青年人,应该是这样一个人,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大学教育宽进严出一辩稿

大学教育宽进严出一辩稿 感谢主席以及现场观众,开门见山提出我方观点:大学教育应当宽进严出。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大学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即是对于知识的追求,而这对于每一个人都应是平等的,此外,对学生学术质量的保证亦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要素。我方今天所讲的宽进,是让更多的人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而严出则是严格遵照毕业审核标准予以准出。 第一,宽进赋予每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权利。今天我们所谈大学教育,应当从整个世界的宏观角度着眼分析。今天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德国,都具有着为世界所认同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美国为例,它不仅拥有哈佛、麻省理工一类的世界超一流学府,更建设了一大批社区大学供人学习,顶尖高校与社区学府共同承担着大学教育的职能,让不同层次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宽进之宽,从不意味着降低标准和简单扩招,而是尊重每个人渴求知识的心。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施行的严进政策,实属高校资源紧缺状况下的迫不得已之举,当我们的资源越来越丰富,自然就会有容纳更多人才的能力,自然就应当容许那些有所意愿的人进入大学学习。我们通过大学的多层次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化作为宽进的前提,给予更多人选择大学教育的权利,给予更多人选择适合自己需求与能力的大学教育的机会,而不是把他们拒之门外,这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 第二,严出能够确保毕业生的质量。所有步入大学的学生都会面临的一个必然未来就是踏入社会,学生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岗位上的一员应用他们的所知所学。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一直饱受诟病,这也成为了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诱因,追根溯源,祸起于毕业制度的松散,也就是所谓宽出。而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学术的严谨性,因此通过严格的毕业考核与准出制度把控毕业生的知识水平是大学所必需的。高校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的意义,即在于对该生在校学习所获得的学术水准的认可,如果学生学无所成,毕业证书的存在就失去它原本的含义和价值,这是我们的大学最不应该丢失的东西。严出之严,不仅是对学生个人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一所大学应当知道盖在毕业证书上那具公章的分量,它代表着对学生大学学习的总结认定和对社会未来的责任与寄托。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大学教育应当宽进严出,谢谢!

高中统编版(2020)选择性必修上册4《大学之道》导学案含答案

《大学之道》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二、预习要求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查工具书,给生字词标注拼音。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三、预习检测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 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与《》《》《》合称为“四书”。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积累词语: 1.道:。 2.明明德:。 3.亲民:。 4.止:。 5.知止:。 6.静:。 7.安:。 8.虑。 9.得:。 10.齐其家:。

11.修其身:。 12.致其知:。 13.格物:。 14.庶人:。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翻译下列句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六、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

四辩稿:高等教育,应严进宽出

四辩: 谢谢主席!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及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又是我,正方四辩,为本场辩论赛来做最后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赛,对方辩友可谓是滔滔不绝,唇枪舌剑,令人惊叹不已啊!但,滔滔不绝的是苍白无力,唇枪舌剑的是无理狡辩(恶意逃避),惊叹更是指震惊与叹息,浮云岂能遮望眼,且听我来慢细言! 第一,我想澄清一下在正场辩论赛一直被对方辩友混淆的概念问题:宽进严出。宽进,就是降低入学门槛,增大招生数量;严出,是校方提高毕业标准。而我方的严进,是保证生源质量;宽出,也绝不是对方辩友的黄袍加身,毫无限度的宽,而是通过水平测试予以毕业 第二,对方辩友反复对我方提出的质量及效率等实质性因素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 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对方家**概念偷换成………没有把握住我们本场要辩的是…… 如果说,有这么多错误的论证还能理直气壮,还能口若悬河的继续说下去,这是对勇气的挑战,更是对错误的弘扬。 第一,对方辩友谈到宽进严出,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但谈的还是一个趋势问题,我上面已经说了,这一点根本不能成立。正如马丁路德,这位大众化理论的鼻祖就告诉我们的那样,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更加繁荣,仍是这样的地位。精英教育机构是什么,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种严进宽出的大学的模式吗?

今天我们说这种宽出指的是符合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法》第58 条的规定就可以毕业,我想这已经是没法再宽了的 第一,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技术人才与更高级的通才,专家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是达到某种标准,并将不可能达标的学生通过入学考试或中途淘汰排除在外,吹鼓给尽可能多的人高等教育的机会,吹鼓不能毕业也多少可以受些熏陶,强调接受教育的过程重于结果,这一切,都混淆了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 而反观我方,基于对这两种模式的确切定位,我们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去培养人才出发,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两个层面充分地论证了严进宽出它更能够体现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的相互统一,更能够培养一些高质量的人才。 首先,我方从效率问题着手,分析如果采取宽进的制度,则会导致大学生参差不齐,老师费心费力,资源投入更多的情况,而严进则会;其次从人才质量来说,实行严进宽出,即选材严格,育才高效,更有利于优质人才从高校走出,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服务社会。最后,我方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刻的指出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严进宽出无疑是更符合我们现阶段社会,教育,经济模式的制度啊 《高等教育法》告诉我们,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严进宽出以严进严把质量关,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利用大学的资源,更好地适应大学严格的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 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观点为“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根据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大学、专门学院等。根据《高等教育法》第58条,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严进”指入学时通过选拔保证生源质量,标准较为严格、门槛较高。“宽出”指通过水平测试即予以毕业。“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是现存的两种模式,而比较标准是看是否能够更高效高质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严进宽出”的大学人才培养机制,在现如今大学生数量巨大、质量较低、就业困难的背景之下,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理由有三: 第一,“严进宽出”使学生尽早规划未来,并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万金油”,盲目追求高文凭是不可取的。“严进”促使学生认清自我,结合爱好与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宽进严出”的制度则会将做出这一思考和选择的时间推迟至大学将要毕业的时候,这其中所浪费的青春和时间是难以弥补的。我们所言“宽出”是在大学生心智成长的阶段予以适当的自由,不让学生为毕业和被淘汰而发愁,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或全面积累知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二,“严进宽出”既可为社会培养纯技术型人才,又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显而易见,我们始终无法保证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成为社会的精英。而“严进”的教育模式,首先是对人才的初步筛选,培养出引领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他们经过“宽出”之后,便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发展人才。而经过“严进”筛选之后,又为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从而保障社会人才链的完整。相比之下,宽进严出的模式则把过多的生源吸引到高等教育上来,一方面会导致纯技术型人才的匮乏,长此以往,会出现高等人才供远大于求,而纯技术人才求远大于供的尴尬局面。 第三,“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能够调节学生数量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矛盾。对方辩友倡导的宽进严进,需要建立在大量投入的基础上,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宽进严出会把众多的受教育者束缚在校园内,而无法顺利地走向社会,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宽进严出会导致人才输出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人力资源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平衡,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危害到经济秩序的稳定。而“严进宽出”能合理配置大学资源,使大学重心放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上,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体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合理,更经济,更高效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严进宽出”,谢谢大家。 二三辩质询+盘问 1、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 就是对方辩友承认,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相较于普通教育更加精英化,更加能适应社会,那么做这样的培养所需的资源必定更多,可是按对方辩友的逻辑,一旦放宽人数,人均资源

山东拟4年内免试上大学高校实施宽进严出

山东拟4年内免试上大学高校实施宽进严出 2012年02月27日08:58 来源:《齐鲁晚报》 山东省4年内有望免试上大学 条件成熟高校将实施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模式 24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针对大校大班情况,规划提出新建高中不得超过50个班;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高中教育相衔接,推动大学教师参与中小学教学;制定、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政策,支持公办学校依法设立社会基金,接受社会捐赠。 24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省普通高中班额要求控制在50人以下,每个乡镇将拥有1所中心幼儿园。我省还将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办法,我省学生有望免试上大学。 “十二五”期间,我省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重点之一是,扩大高校考试招生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需求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多种考试方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相结合的考试招生录取体系。 在考试模式上,从2012年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并行开始,我省将逐步推行本科与专科(高职)入学分类考试。其中,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组织考试,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等职业教育单独组织考试录取。 同时,我省将建立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破格录取、定向录取的规范程序。据分析,这将打破传统的高考“一考定终身、以考定终身”的模式,建立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尤其是,我省将探索高考学生注册入学办法,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实施免试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招生培养模式。 另外,我省还将改进普通高中学校考试招生方式,普通高中录取要以学生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按照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等级

《大学之道》读后感

感古人之大道叹鄙人之稚言 ---《大学之道》读后感 09体教男二班邵杨222009307011086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

中国大学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辩论范例

[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大学宽进严出比严进宽出更有利。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对方辩友,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再次,我方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可行,理由有二:第一,当今中国近20 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为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始终没有超过GNP 的0.65% ,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当然有巨大的扩展空间和潜力;第二,我们认为所谓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表面上是钱的我他,而本质上却是体制与观念的问题。现实当中,一方面大学对巨大资金的需求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面对这样的情况,症结就在于体制与观念。只要我们在体制上理顺关系,在观念上解放思想,那么一定能够让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到良性循环。最后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宽进严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我们把宽进严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紧密结合起来,那么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稳定、协调、健康的发展之路。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比较帅气的对方辩友,比较激动,比较热情,但却给大家一个无法比较的问题。对方今天大谈体制理念与推动器,却没有给大家一个具体的事例做依据,对方的逻辑是建构在何等的事实基础上么?请对方在接下来的攻辩中,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一个严肃的命题,应该有一个严肃的定义,宽进严出与严进宽出是两种现存的模式,我们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这一共同前提之下来比较哪一种模式更有利,而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的问题,明确了探讨的北京,再让我们探讨起真正的含义。严进是入学时选拔保证生源质量,宽出通过水平测试即予以毕业。严进宽出保证质量在质的基础上求量的教育模式,而比较标准就是看谁能更高效高质地培养人才。为什么严进宽出更有利?第一,严进宽出更体系那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看进口,世界人权第26 条,《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四条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应依据一些人平等开放,而这种在入口处依据成绩能力而保证生源质量的模式不正式严进么?再看出口,严出是校方单方推选毕业生,而宽出是把更多的合格者推向社会,予以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两相比较,严进宽出更体现高等教育的实质公平,更体现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第二,严进宽出更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率原则。大学的目标是什么?不是

我心中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于何方

我心中的大学——梦、现实和理想 几十年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被压抑和停运十多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始起于青萍之末。就在那一阵清风中,我似一粒失水的种子,和着湿润的空气随风飘落在大学校园内,落入泥土,又走过发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的历程。 风是那样的清而又轻,因着不断地回旋增势,未曾停止,淋浴着清风徐徐,高等教育始有新生、复苏之势。人在大学校园里,感受着中国数千年难得一回的大变革,随着社会的大格局而一起跳动、振荡,一起快乐、幸福。那是历经十多年苦苦而惴惴的期待后,几近于幻灭的理想才在飘然而至的清风中得以复萌。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代人经历了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人所经历的频繁的、令人震憾的变革,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教育。 命运注定要我成为大学校园主人中的一员。当我身着工厂的粗布补丁工作服、骑着自行车来到校园,从掩映在冬季高大的法梧桐和白杨树错落的树干后面,找到就要在此扎根的楼宇。与工厂的喧嚣和社会的躁动形成显明的落差,偌大的校园空旷并呈荒芜之景,虽历经沧桑,弃之有年,却依然布局有序,显得超脱、清幽、深邃,——是读书作学问的好去处。我被幸福所围,放开来吮吸着这种幸福的感觉,内心的激奋涌动汩汩。冥冥中感觉到,我此后的生命将与大学校园结缘相伴,再也不会分开,那一刻,是我人生路上的奇点。 还在少年轻狂的年龄,兄长就已经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那年,

我升入高中,哥把祝贺我升入高中的礼物从北京大学直接寄到我在的中学。礼物不过是一本巴掌大的厚厚的《俄汉辞典》,却是我一生最珍贵的惜物,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我享受着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和询问,滋生出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不独因为那个时代一本小小的辞典的价值,还因为我有一位在北京大学的兄长。我第一次有了也要进入大学的想法,像哥哥一样。那以后的几年逐渐让这一想法坚定下来。 每年寒暑假,哥都要回到济南,除了读书,就会带我去找他在济南的同学。从繁华的市区到郊外的学校或某机关,步行总要几十分钟,这一路基本上都是哥在讲我在听。我不知道长我七岁的哥为什么要讲,但他肯定知道我愿意听。我从哥的口中知道了李四光、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周培源、华罗庚,也知道了陈寅恪、罗隆基、章伯钧、储安平、马寅初、陆平,还不时得以与周氏三兄弟(鲁迅、周作人和周建人)、胡适以及冯友兰、梁思成和林徽因、季羡林、林庚、陈岱孙神交。他们或学富五车,或名震海外,或所言警世,或身世不凡,都一样让我尊敬、让我仰视。令我神往的还有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博雅塔和红楼、图书馆,清华大学的荷塘、汉白玉二校门。 听的多了,我渐渐地能体会到大学的一种人文精神,信仰自主、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知识渊源、人品高雅、激情四溢。积累的多了,心中还构建出一幅大学校园的图景: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到处是聪慧异常的学者、智者和学生,人处其间,必

高等教育应宽进严出的参考资料5

高等教育应宽进严出的参考资5 料. 高等教育应宽进严出的参考资料6 所谓“宽进严出”,就是降低现在的入学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大学读书,在读书的过程当

中允许再选择。 其相对应的模式是“严进宽出”,就是我们 现在采用的模式,进大学的人经过严格挑选,读大学的人当然在量上是比较少的,几乎100%可以毕业。 比较这两种模式应该说有国际上的背景,欧洲大陆,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实行“严进宽出”,当时高等教育规

模比较小,德国入学率一般认为在18%-20%之间,比我国要高一点。美国和日本则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门打开,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你就可以进入大学,至于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当然还是有区别,但是大学的门是一直打开的。 这两种模式在国际上比是有各自优点的,但是,80年代以后英国人也开始向美国人学习,也开从这个比较中可以认识到中国始开放 高等教育。. 的高等教育目前是一种精英教育阶段,是经过严格挑选培养少数人。7%的人能够进大学,在当时计划经济体系下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应该注

意到,92年以后,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来那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遇到了挑战,这时候筛选模式上要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这是外因。从内因上说,一个人高中毕业后,经过严格挑选,100个人里面有4-5个人能上大学,九十多个人就不可以上大学,他们就不是可造之材?不是这么回事的!实际上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小,只能这么多人上大学,而这九十几个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可造之材,换一个角度讲,你

可以讲他们不是可造之材,但不能说他们肯定是不可造之材,有可能是可造之材。那么怎么办呢?把他们拦在外面,不让他们发展,还是允许他们进来,让他们在大学4年期间或更长一段时间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于他们四年当中的学习水平。 这里有一个怎样看待人的发展的问题。现在是政府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大学就让他 们上大学,完全忽视了人本身发展的政府的意志非常强烈, 规律。我们这里要强调尊重教育规律,我当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尊重教育规律而不是尊重行政规律的话,应该允许人在他们各自的发展阶段上

宽进严出

国家应实行“宽进严出”制度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天之娇子”也遇到了不合格不能毕业的困境。严酷的实际拷问我们奉为经典的高考制度、学习方法、教育模式和用人理念。 学生通过千辛万苦的考试,进入高等院校,为了什么?讲大道理,当然是为了学知识,将来为国效力。但是实事求是的讲,在现实的制度基础上,很多学生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这一目标,有的人就可以不择手段,或者不愿勤奋学习,在学校混几年,只要拿到文凭就足矣。我们不能过多地去责备学生。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人之常情,如果有机会,可以不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即能成功,谁不抢着上?要求一个人自律,遵守社会的公平秩序,很难,也靠不住。惟有制度设计牢牢固定了公平,才有可能让公平成为常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部门不妨学一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比如国外一些学校实行的“宽进严出”。 所谓“宽进”,就是允许有志成材的学生、有条件的学生通过各类考试,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上学。我们的高考看起来很公平,但是,由于需要上学的人太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东西南北的巨大差异,仍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有的是家庭贫困,有的是分数障碍,还有的是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公平。一些孩子到民办高校、自学助考、成人高校、远程教育等院校读书,还受到制度性的歧视。教育制度改革的缓慢,导致了每年的高考依旧成为“一考定终生”的命运考试,依旧牵动全体国民的心。那么,我们能不能多开一些门,多制造一些公平的机会,少一些不公平的倾斜,少一些歧视性的政策和偏见,通过“宽进”这条路,让更多希望上学的孩子实现他们求知的梦想呢? 所谓“严出”,就是要严格把握教学质量,不准许次品出校。现行的高等教育时间大专多是专科三年、本科四年,还有两到三年研究生。很多学校,学生考入大学就对于进了保险箱,学不学都能够毕业。这与国外的一些大学有巨大的差别。其实,学生考入大学只是第一步,必须通过艰苦的学习和研究,取得完美的学分,才能正式完成学业。而如今有的所谓名牌大学,本身课程设置就十分不合理,本来只需要两年学的课程,非要拖到四年,结果造成学生读了一年书,就急着到处找工作。“严出”在很多地方仅存幌子。对于首都经贸大学,敢于对不合格的毕业生说“不”的这种做法还是相当震惊和佩服。学生四年毕不了业,那么就读五年、六年,在教育制度比较成熟的地方,“严出”就是常态。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制度,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宽进,宽进就是指在质上要放松入学标准,在量上要扩大招生数量.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素质教育切实推行的制度保障.就大众化而言,现代大学已不再是精英的大学,而是大众的大学,严进使高等教育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宽进使之变为多数人的权利.严进使大学的功能只限于筛选;而宽进却使之转为培养.那么现代大学大众化即是宽进的哲学,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现代含义.就素质教育而言,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严进却使基础教育成了高考的奴仆,扼制了素质教育的咽喉,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成长.而宽进,却可以使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为阳关道,让天堑变通途,真正的解放基础教育,使素质教育成了培养人才的沃土.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严出,所谓严出就是指大学在向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过程当中,严格要求,它包括严格的课程学制、严格的学分制度、严格的专业考试.在今天这种情况下,严出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大学不是文凭的印刷机,而是人才的哺乳者.这种情况之下,采用严出更比宽出能够真正的珍惜和爱护人才,能够真正的使大学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器.再次,认为宽进严出不仅有利,而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