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9.8

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9.8
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19.8

指导原则编号:

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上网征求意见稿)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二〇一九年八月

目录

一、前言 (3)

二、总体考量 (4)

(一)主体责任和持续合规 (4)

(二)变更控制策略与管理 (4)

(三)变更可比性研究 (7)

三、变更分类 (11)

四、沟通与交流 (13)

五、原液(抗原)生产工艺变更 (14)

(一)生产用菌(毒)种库、细胞库和原材料 (14)

(二)细菌培养物制备 (18)

(三)病毒培养物的制备 (23)

(四)抗原纯化、修饰和加工 (27)

(五)其他 (33)

六、制剂(疫苗)生产工艺变更 (38)

(一)生产工艺 (38)

(二)其他 (39)

七、参考文献 (49)

八、名词解释 (51)

九、缩写词列表 (52)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和/或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持有人)开展已上市疫苗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本指导原则所指生产工艺变更是指对已获得批准疫苗的生产全过程所进行的各项变动,涵盖原液(抗原)和/或制剂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各个方面。变更研究是指针对拟进行的变更可能给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应开展的研究验证工作。

疫苗生产工艺变更是疫苗上市后变更常见的情形,是持有人持续优化疫苗生产工艺、维持工艺稳定和控制的先进性、保证疫苗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持有人有针对性地开展疫苗工艺变更研究,引导和促进持有人对疫苗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加强疫苗生产变更的监督管理,确保变更后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制订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所称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涉及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疫苗以及其他类疫苗(如联合疫苗)等,但不包括DNA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本指导原则也可对研发期间疫苗工艺变更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旨在从技术角度阐述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关注重点,明晰目前疫苗生产工艺常见变更事项的分类以及需要开展的支持性技术要求。变更类别的划分考虑了目前药

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规定,并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技术要求。由于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情况复杂多样,持有人应结合具体疫苗变更事项,在开展充分的变更研究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实施变更。

严格实施疫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具有完备的疫苗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是执行疫苗上市后变更和本指导原则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本指导原则仅反映了当前对疫苗工艺变更技术问题的认知水平,各项具体研究工作的要求可参见已颁布的生物制品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的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论亦能证明变更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也可以不必完全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二、总体考量

(一)主体责任和持续合规

持有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按照核准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组织疫苗生产和检验;对疫苗上市后所有变更研究、研究结果自我评估和持续、动态的变更管理担负主体责任;应在健全、有效的疫苗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PQS)下,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变更的申请、评估、审核、批准和实施程序。疫苗上市后所有变更必须按照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进行管理和执行,确保疫苗生产过程持续合规。任何疫苗上市后变更均应按照疫苗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及程序提交年度报告、备案或补充申请。

(二)变更控制策略与管理

1、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是构成有效药品质量体系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上市后变更管理的重要保障, 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接种者。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给疫苗质量带来的风险各有不同,应根据疫苗的性质,变更涉及的范围和程度,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可能影响程度,识别并综合评估工艺变更的风险高低,基于科学研究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确认变更的风险分类,制定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理过程的工作内容、形式及文件管理应与风险级别相称。

为了支持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持有人自身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变更风险管理经验。风险评估的结果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抑或是两者的结合。风险评估除了评估变更事项本身潜在的风险,还应考虑执行变更中伴随的不确定性,这些主要来源于申请人在工艺理解、工艺变异性、工艺失效模式和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应具备的产品和工艺知识等方面的差距。持有人应基于自身现状建立系统化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参考国内外风险管理指导原则,采用公认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或内部程序评估及管理风险。

2、变更控制策略

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原则上应在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或保证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改进。同时,应结合疫苗供给情况,有前瞻性设计并有计划地逐步推进疫苗生产工艺变更过程。每年应将疫苗上市后研究、风险管理等情况按照规定如实向药品监督机构报告。

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工作应以既往疫苗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工艺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实施每一变更前,持有人应结合疫苗特点、依据变更风险等级和程度、并参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设计规划并开展充分的研究和验证;持有人应以变更研究验证数据为依据,经科学论证和评估,确保变更没有改变疫苗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没有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负面影响。

3、变更管理工具

为鼓励持有人持续进行工艺改进,应用各种新技术并促进技术进步,保证疫苗供给和疫苗质量不断提升,在以风险为依据划分变更类别的基础上,持有人可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选择性地使用变更管理工具,使疫苗上市后工艺变更具有可规划性、可预测性和透明度(申请人与监管部门之间已达成协议,认可方案),实现对未来的疫苗上市后变更策略性的规划和更高效的管理,也有助于解决变更研究与技术审评要求不匹配,过度申报或漏报等问题,在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形下,经审定,可降低变更分类级别,提升监管效能。

上市后变更管理方案(PACMPs):持有人应在方案中描述在疫苗生命周期中拟实施的生产工艺变更以及如何准备和验证该变更,包括变更的详细说明、拟进行的研究和应符合的具体条件及可接受标准、评估拟定变更的影响和质量风险管理计划、拟定的变更申报类别以及其他支持信息等。一个PACMP对变更描述的详细程度应与变更的

复杂程度相匹配。上市后变更管理方案可随注册申请或以上市后补充申请的方式递交。变更实施必须符合方案中制定的条件和可接受标准,确认控制策略能继续保证产品在实施变更后被持续稳定生产。对于可能导致疫苗质量具有不可接受的高风险或不确定风险的CMC变更,或需要非临床/临床数据支撑的变更不宜提交PACMP。

既定条件(ECs): 是指对有关产品、生产工艺、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控制策略具有法定效力的限制性规定,用于确保工艺性能和批准的产品质量,申请人可以在上市申请时或通过上市后补充申请的方式提出ECs申请和支持依据,约定ECs内容及其变更的类别。对非ECs 的任何变更不需要申报。持有人应提供拟订的既定条件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以确保已批准产品的生产工艺性能和质量。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CM)文件:是指持有人对产品生命周期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呈现内容主要包括控制策略的关键要素、ECs、ECs变更的拟定报告类别、PACMP(如使用)以及任何批准后的CMC承诺。这将有助于上市许可持有人的前瞻性生命周期管理计划,并促进监管评估和检查。

变更管理工具具体实施依赖于持有人对产品、工艺的持续认知和研究的深入,依赖于完备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依赖于各方面经验不断的积累。

(三)变更可比性研究

可比性研究是疫苗工艺变更评价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包括工艺可比性和产品本身的可比性。疫苗变更可比性研究,应根据变更类型、

变更对疫苗影响程度的预期以及对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保护效果)潜在影响确定研究策略和范围,通过收集变更前后工艺性能、放行检验和特性表征、稳定性等数据,客观的、合理的统计学的评估、判定变更前后疫苗质量是否等同或高度相似,并且既有知识足以预测质量属性的细微差异不会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保护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在某些情况下,应开展非临床和/或临床桥接研究。

1、可比性验收标准和研究样本

为了证明可比性,应采用预先设定的验收标准。一般应该以已上市后所有的销售批次数据作为变更前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确定可比性验收标准(如容许区间的范围)。对于没有包括在放行检验中的产品质量特性,前期注册申请、工艺研究和验证试验的数据将被用于制定验收标准。剔除作为可比性研究区间的任何数据都应该有充分的理由解释。应该记录用于建立可比性验收标准的历史数据的分析方法所发生的变更,并且在定义可比性标准时应认真考虑这些变更。

为了支持疫苗上市后重大工艺变更,通常需要获得商业生产规模批次的数据,否则要提供充足的理由。

2、工艺验证和可比性研究

在实施可比性研究前,持有人需重新评估和/或重新验证改进的工艺步骤,证实工艺的稳健和批间一致性。如果有证据表明一项简单的工艺变更对后续(下游)工艺阶段,或对后续步骤产生的中间体质量无影响,重新评估/重新验证可以限制在被影响的工艺步骤内进行。当变更对多个步骤产生影响时,建议对变更进行更广泛地分析和结果

验证。

开展工艺可比性研究需选择上游和下游步骤的工艺性能指标,为工艺性能提供完整的评估。对于未发生变更的工艺步骤,工艺性能应在基于相关生产历史的变异范围之内。应慎重考虑拟变更的工艺对后续步骤和相关过程控制参数的潜在影响,如可接受标准、过程控制标准、在线检验、在线保持时间、可接受限和验证/评估等,将有助于识别可比性研究中应进行哪些检测,哪些在线或批放行的可接受标准或分析方法应重新评估,哪些步骤不受该拟定变更的影响。工艺可比性研究除了比较常规生产中的过程控制参数(如病毒/细菌收获液的滴度或收获量、灭活试验、铝吸附率等)外,还应对必要的额外过程控制参数(如工艺相关杂质在纯化过程中的去除曲线、层析洗脱液中目的产物纯度、洗脱液生物负荷及内毒素含量等)进行比较。改进后的工艺过程控制一般应与原工艺相似或更加有效。当重新确定相关控制时,持有人应确证变更前后工艺和中间品具有可比性。譬如证明改进的工艺具备将工艺相关和产品相关杂质(包括生产工艺变更引入的新杂质)去除到合适水平的能力或者特异性中间体具有可比性。如有必要,应对变更后工艺增加中间控制点。

3、疫苗可比性研究

论证疫苗可比性至少需要采用常规批放行方法,并结合多种扩展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分析方法进行质量和稳定性分析,将变更后疫苗所获得的结果与预设的验收标准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估变更前后的疫苗是否具有可比性。某些情况下,疫苗原液的工艺变更也会影响到

制剂。因此,应当同时收集原液和制剂的数据以支持可比性的结论。对于多组分疫苗产品,应考虑其中一种组分的工艺改变是否会对其他组分产生影响。应注意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对于可能引入新工艺杂质的工艺变更,应确认已有的方法学能够检测出变更后产品中可能出现的杂质。

稳定性可比性研究是疫苗工艺变更评估重要的环节,任何可

能引起疫苗结构、纯度和杂质谱改变的工艺变更都应评估其对疫

苗稳定性的影响。强制和/或加速稳定性试验是变更前后疫苗稳定

性评估的有力工具,它能够对变更前后的疫苗降解趋势进行直接

的比较。同时也应当对可能受变更影响的原液和疫苗进行实时/实

际温度的稳定性考察。如果原液的变更可能会影响制剂的稳定性,则需对制剂进行稳定性考察。多组分疫苗应考虑组分之间的相互

影响。稳定性试验应在关键时间点对样品进行全检,若有必要,

对关键项目采取不同原理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以全面了解疫苗

的质量变化。若原液或制剂涉及转移运输,还需进行疫苗转移运

输条件和稳定性影响评估。

本着鼓励持有人持续提升疫苗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原则,若证明工艺变更可明显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免疫原性)和/或安全性,变更后疫苗即使与变更前存在较大差异也可接受,例如,当宿主残留DNA明显降低,其他质量属性变更前后可比,该变更可接受。若证明疫苗上市后工艺变更前后可比,允许以有限的长期储存稳定性数据和批准后的稳定性研究方案支持全效期批准。

4、桥接研究

倘若疫苗工艺变更前后生产工艺、质量特性和稳定性的比较研究足以证明可比,则无需对变更后疫苗实施非临床或临床研究。但如观察到变更前和变更后疫苗的质量属性存在差异,或者所用的分析方法并不足以识别能够影响疫苗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免疫原性)的差异,考虑到变更可能对疫苗临床使用产生影响,持有人需考虑实施非临床和/或临床桥接性或确证性研究。某些影响疫苗质量的重大变更,如关键原料和辅料、减毒活疫苗主种子批、制剂剂型、多项重大变更同时开展,也需考虑开展非临床和/或临床桥接研究。比较免疫原性(保护效果)和安全性结果通常为桥接研究的主要目的。相关研究的实施可参照已发布的《预防用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疫苗临床相似性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搞)等。

三、变更分类

建立基于科学和风险的疫苗上市后变更分类体系,明确变更分类,并及时有效地引入CMC变更分类的监管机制对于保证变更后疫苗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非常重要。根据疫苗工艺变更性质、变更程度以及变更可能对疫苗质量属性、安全或免疫原性(保护效果)产生潜在影响的程度和风险等级,本指导原则将疫苗上市后生产工艺变更由高至低划分为三类:

重大变更(Ⅲ类):指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很可能产生显著影响的工艺变更,需要持有人通过系列的研究证明重大变更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任何影响

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重大变更应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重大疫苗生产工艺变更可根据相关管理规定和技术审评需要进行变更生产现场检查和样本检验。

某些重大工艺变更如导致产品质量属性产生显著差异,进而影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需要考虑递交新的临床试验和注册申请。如变更新的菌毒种、变更新的佐剂、由非纯化或全细胞(细菌、病毒等)疫苗改为纯化或者组份疫苗、新的结合疫苗或者联合疫苗、改变抗原谱的重组疫苗、改变灭活剂(方法)或者脱毒剂(方法)的疫苗、改变剂型等,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度变更(Ⅱ类):指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具有中等程度影响的工艺变更,需要持有人通过相应的研究证明变更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持有人需提交补充申请(或备案),审评机构在规定的期限内未提出否定意见的,可实施该变更。

微小变更(Ⅰ类):指对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具有轻微或基本不产生影响的工艺变更。该类变更对疫苗质量的影响风险较小,持有人不需要提交变更申请,可直接实施。但必须在实施变更当年的年度报告中通知药监部门。持有人应在年度报告中具体说明本年度所有变更事项和内容,包括变更分类依据、变更涉及的产品(规格)、用以评价变更的研究和检测数据资料等,并保留研究、实施批生产检验记录和SOP,以备药监部门的日常监管。若药监部门判断所采用的变更类别、报告方式不恰当,需更正变更类别和/或增补

资料,须按规定重新报批。当微小变更与重大、中度变更相关时,应在重大、中度变更申报中说明。

为了更好地指导持有人有针对性地开展疫苗上市后工艺变更研究和申报,本指导原则在以下两个章节例举了疫苗上市后原液(抗原)和制剂(疫苗)的生产工艺常见变更事项的分类、需满足的界定前提条件及需要开展的技术研究要求;并尽可能使之与全球药品上市后变更注册要求相协调。持有人可结合疫苗变更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变更研究验证工作。若未满足某个分类的所有前提条件,该变更应自动转到上一个更高级别的报告类别(例如未满足中度变更中的前提条件,该变更将被视为重大变更)。对于未包含在变更表格中的事项,可参见以下沟通交流章节内容,讨论变更的类别、风险及变更路径。我们将随着对疫苗工艺变更问题认知和对风险识别能力的加深,及时对本指导原则更新、升级。

关联变更:疫苗上市后变更往往不是独立发生的,一项变更可能伴随或引发其他变更,这称之为关联变更。由于这些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即这些变更可能归属于不同类别,需注意按照不同类别变更的相应技术要求分别开展研究工作,但研究工作总体上应按照技术要求最严格的变更类别进行。生产场地变更、佐剂变更等因已发布相关指导原则,建议参照执行。

四、沟通与交流

鉴于疫苗生产工艺变更的复杂多样,本指导原则的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变更情况,鼓励持有人通过上市后变更沟通交流途径,就预期

的疫苗变更类别、支持变更的研究事项、上市后变更管理方案等现行法规和指导原则没有涵盖的疫苗上市后变更关键技术、管理问题与药品监管审评机构进行交流。鼓励持有人对于可能影响计划免疫疫苗、国内独家供应疫苗可及性的生产工艺变更的特殊情况及早与药品监管审评机构进行沟通。药品监管审评机构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机制和可预见性的审评时限公示制度,以体现其可预见性和监管部门的承诺。

五、原液(抗原)生产工艺变更

(一)生产用菌(毒)种库、细胞库和原材料

前提条件:

1、新主代种子/细胞库由之前批准的原始种子/细胞库制得,且代次一致。

2、新工作种子/细胞库由之前批准的主代种子/细胞库制得。

3、新工作种子/细胞库处于之前批准的传代水平。

4、放行细胞库采用的检测/验收标准未发生改变。

5、增加新检测项目或收紧验收标准,应符合药典及其他国内外相关规范和指导原则。

6、去除工作细胞库动物源性成分,如血清。

7、该组分由可能具有TSE风险的生物来源变更为无TSE风险的动物来源。

8、培养基中动物源成分去除或替换为全化学合成组分。

9、培养基组成和质量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如仅无机盐来源的变更)。

10、供应商变更,但不改变培养基成分和质量。

11、替换为全化学合成组分。

12、变更为符合药典标准的生物源原材料,如小牛血清、胰蛋白酶、SPF鸡胚等,人血浆衍生物料除外。。

13、限如从A盐更换为作用机理类似的B盐;或者不改变物质种类及标准级别,只改变生产商/供应商的。

技术要求:

1、选择与已上市疫苗相同的菌毒种/细胞。菌(毒)种库及细胞库的制备、管理和检定应符合药典中“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和“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动物细胞基质制备及检定规程”等相关要求。详细说明各级种子库/细胞库传代、制备方法、规模,根据要求提供各级种子库有完整的检定报告。

2、提供种子库/细胞库的传代稳定性研究数据。分析、确定规模生产过程中可允许的最高细胞基质代次及种子批代次。提供生产周期结束时对菌(毒)株/宿主细胞进行的检测结果,证实生产期间细胞和菌(毒)株的稳定性及合规性。如果使用的细胞系有致瘤性,则需进一步考虑致癌性。明确各级种子库的保存地点、方法、条件及预计使用寿命。

3、进行至少连续三批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原液和制剂(若对制剂有影响)生产和工艺验证。开展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分析(结构确证、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纯度、杂质和污染物),并与变更前进行可比性分析。

4、除有特殊要求外,对变更前后商业化生产规模原液和制剂(如对制剂有影响)进行至少三个月加速和/或强制降解条件下的稳定性

对比研究,并通过表格对变更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变更前的数据可以来自历史批次稳定性检测结果。对变更后商业化规模原液进行至少6个月的实时/实际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

5、更新稳定性方案。承诺进行实时批准后稳定性研究,以确证原液和制剂(若对制剂有影响)的有效期/放置时间。承诺报告长期稳定性研究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

6、当可比性研究数据本身不足以确定可比性时,需要进行非临床和/或临床的桥接研究来确认可比性。对于非临床和/或临床研究的程度和种类,需要结合质量可比性的结果,对产品性质了解的知识水平,已完成的相关非临床和临床研究数据,以及该药物的用途,基于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来确定。如申请免除,应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

7、更新种子/细胞库质量检验标准。提供变更种子/细胞库质量检验方案的依据和检验结果。

8、说明变更原因及优势。详述变更内容和依据。

9、说明变更理由。提供生产用原材料的来源,变更前、后原材料改变的情况、质量标准异同及质量检定报告。关键原材料需提供三批检验报告,评价质量稳定和可接受性。

10、若涉及,评价动物源性或者人源性(生物体液,组织,器官,细胞系)物料的病毒学安全性。涉及牛源性物质的,需进行TSE 安全性风险评估。需按具备非疫区来源证明,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最小化通过人和兽用医疗产品传播动物海绵体脑病风险的指南注释”(EMEA)。生产用培养基尽可能避免使用动物来源和可能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原材料,建议使用重组产品替换动物源性原材料,最大限度降低产品安全风险。

11、生产用原材料应满足生产需求,符合药典中“生物制品原材料及辅料的质量控制规程”及国际相关指导原则规定。

12、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材料,必须使用时,应验证后续工艺的去除效果。除非验证结果提示工艺相关杂质的残留量远低于规定要求,或低于检测方法的检测限,或有依据证明其残留量在人体的可接受范围内,通常应在成品检定或适宜的中间产物控制阶段设定该残留物的检定项。

13、明确变更前、后的培养基成份改变情况、检测方法、质量标准并进行相应检定;进行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试验。分析、验证培养基成份改变对产品有效成分生物学影响。

14、生产用培养基不得含有可能引起人体不良反应的物质,不得使用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胞培养过程中应尽量不添加牛血清,如因培养工艺需要添加,培养细胞用牛血清应来源于无牛海绵状脑病地区的健康牛群,且质量应符合药典的有关规定。用于疫苗生产的液体培养基应避免其成分含有导致纯化荚膜多糖时形成沉淀的物质。

15、消化细胞用的胰蛋白酶应证明无外源性或内源性病毒污染。用于制备鸡胚或鸡胚细胞的鸡蛋,除另有规定外,应来自无特定病原体的鸡群。生产过程中抗生素和防腐剂的使用应符合药典相关要求。

(二)细菌类疫苗培养物制备

前提条件:

1、该变更不会对工艺细菌/病毒清除和/或灭活效果产生影响。

2、产品的杂质谱的变化未超出已批准的限度。未出现新的杂质峰。

3、生产工艺的改变不应导致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变更工艺后的产品质量应不受到负面影响,更适合于商业化规模生产。

4、细菌在批准代次内。

5、不改变批准的培养参数。

6、不影响安全性指标,如外源因子、杂质残留等。

7、不影响生产、收率、储存条件、生产规模和外源因子检测敏感性。

8、不涉及多糖类疫苗的菌体热处理步骤。

9、不影响抗原谱。

10、由于安全问题增加或缩紧过程控制参数。

11、并非由于安全原因造成在验证范围内缩小或增加过程控制参数。

技术要求:

1、说明变更理由。明确变更具体内容,并提供变更前后工艺流程对比资料。评价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2、若涉及,明确培养基/培养液中血清、抗生素及其他添加成分的使用情况。明确生产原材料(生产厂家、级别、检测方法、质量标

准)和设备、生产工艺和规模、质量标准(分析项目、方法和限度)、包装材料和容器等是否有改变。若涉及,提供支持性资料。如关键原材料变更需提供三批检验报告,评价质量稳定和可接受性。

3、提供变更工艺研究资料,拟定生产工艺流程图,标明工艺步骤和过程控制参数,显示材料加入环节。对拟定生产工艺简要的叙述。应明确细菌发酵工艺模式、批次、规模、培养基。研究接种比例的最佳参数、细菌培养的最佳温度、培养时间和收获时间等等技术参数,确定发酵工艺参数(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通气、溶氧等)、内控标准(如菌体密度、活菌数、诱导表达条件、微生物污染监测等)、培养周期等,确定废弃一批培养物的指标,例如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超出既定范围的培养物不应放行等。

4、变更可比性研究的方案设计和计划。除特殊要求外,进行至少三批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原液和制剂(若对制剂有影响)变更后工艺、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与变更前历史数据进行可比性研究。

5、除非可证明不需要稳定性研究,对变更前后商业化生产规模原液和制剂(如对制剂有影响)进行至少三个月加速和/或强制降解条件下的稳定性对比研究,并通过表格对变更前后的数据进行比较,变更前的数据应为历史稳定性检测结果。对变更后商业化规模原液进行至少6个月或拟定效期的实时/实际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试验。

6、更新稳定性方案,承诺进行批准后的实时稳定性研究,以确证原液和制剂(若对制剂有影响)的有效期/放置时间。承诺报告长期稳定性研究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

手性药物

我报告的题目是手性技术与手性药物。 首先让我和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药物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反应停事件。1953年,联邦德国Chemie制药公司研究了一种名为“沙利度胺”的新药,该药对孕妇的妊娠呕吐疗效极佳,Chemie公司在1957年将该药以商品名“反应停”正式推向市场。两年以后,欧洲的医生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此后又陆续发现12000多名因母亲服用反应停而导致的海豹婴儿!这一事件成为医学史上的一大悲剧。 后来研究发现,反应停是一种手性药物,是由分子组成完全相同仅立体结构不同的左旋体和右旋体混合组成的,其中右旋体是很好的镇静剂,而左旋体则有强烈的致畸作用。 到底什么是手性药物?用什么技术或方法能够分别获得左旋体和右旋体来进行研究和安全有效地使用呢? 这就是今天我要报告的主题——手性技术和手性药物。 要阐明这一主题,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手性药物。手性药物分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存在着互为实物和镜像关系两个立体异构体,一个叫左旋体,另一个叫右旋体。就好比人的左手和右手,相似而不相同,不能叠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1850多种药物中有1045多种是手性药物,高达62%。像大家所熟知的紫杉醇、青蒿素、沙丁胺醇和萘普生都是手性药物。 手性是宇宙的普遍特征。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就英明地预见“宇宙是非对称的……,所有生物体在其结构和外部形态上,究其本源都是宇宙非对称性的产物”。 因此,科学家推断,由于长期宇宙作用力的不对称性,使生物体中蕴藏着大量手性分子,如氨基酸、糖、DNA和蛋白质等。绝大多数的昆虫信息素都是手性分子,人们利用它来诱杀害虫。很多农药也是手性分子,比如除草剂Metolachlor,其左旋体具有非常高的除草性能,而右旋体不仅没有除草作用,而且具有致突变作用,每年有2000多万吨投放市场,其中1000多万吨是环境污染物。Metolachlor自1997年起以单旋体上市,10年间少向环境投放约1亿吨化学废物。研究还发现,单旋体手性材料可以作为隐形材料用于军事领域。 左旋体和右旋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由于生物体内的酶和受体都是手性的,它们对药物具有精确的手性识别能力,只有匹配时才能发挥药效,误配就不能产生预期药效。正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1992年美国FDA规定,新的手性药物上市之前必须分别对左旋体和右旋体进行药效和毒性试验,否则不允许上市。2006年1月,我国SFDA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怎样才能将非手性原料转变成手性单旋体呢?从化学角度而言,有手性拆分和手性合成两种方法。经典化学反应只能得到等量左旋体和右旋体的混合物,手性拆分是用手性拆分试剂将混旋体拆分成左旋体和右旋体,其中只有一半是目标产物,另一半是副产物,而且需要消耗大量昂贵的手性拆分试剂。化学家一直在探索,是否有更经济的方法,将非手性原料直接转化为手性单旋体呢? 上世纪60年代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在极少量的手性催化剂作用下获得大量的单旋体,这就是手性合成

手性与手性药物

手性与手性药物 【摘要】近年来,手性药物的临床意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手性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手性和药物手性的概念、研究的实际意义以及手性药物研究现状进行阐述,说明手性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手性;手性药物 Abstract:Recently,clinical sigmificance of chiral drug attracts wide attention.Exploration of chiral drug was an heated discussion of internatiomal research.The paper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chirality and drug ,chiral actual meaning of research,and progresses on the research of chiral drug,showed that market foreground of chiral drug was extensive. Key words:Chirality;Chiral drug. 1 手性 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构成自然界物质的一些手性分子虽然从原子组成来看是一摸一样,但其空间结构完全不同,他们构成了实物和镜像的关系,也可比喻成左右手的关系,所以叫做手性分子[1]。

在生命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自然界往往对一种手性有所偏爱,如自然界中,糖的构型为D-构型,氨基酸为L-构型,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又都是右旋的,等等。因此,分子手性在自然界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命本身就依赖于手性识别。如人们对L一氨基酸和D一糖类能够消化吸收,而其对映体对人类没有营养价值,或有副作用。 人们对手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74年第一位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Jhvan[2]。当时他就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化学分子为三维结构,一些化合物存在两种构像,且两者互为镜像。1886年,科学家报道了氨基酸类对映体引起人们味赏感受的差别。1956年Pfeifer根据对映体之间药理活性的差异,总结出:一个药物的有效剂量越低,光学异构体之间药理活性的差异就越大。即在光学构体中,活性高的异构体与活性低的异构体之间活性比例越大,作用于某一受体或酶的专一性越高,作为一个药物它的有效剂量就越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应停(沙利度胺,Thalidomide)作为镇静剂,有减轻孕妇清晨呕吐的作用而被广泛应用。结果在欧洲导致1.2万例胎儿致残,即海豹婴。于是1961年该药从市场上撤消。后来发现沙利度胺R型具有镇静作用,而S型却是致畸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沙利度胺任一异构体在体内都能转变为相应对映体,因此无论是S型还是R型,作为药物都有致畸作用。1984年荷兰药理学家Ariens极力提倡手性药物以单一对映体上市,抨击以消旋体形式进行药理研究以及上市。他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1

有机化学 ——手性分子和手性药物 12应化一班 高钰(120911103) 胡傲(120911106) 文正(120911118) 鲍敏(120911126) 李梦园(120911132) 张艳(120911146) 郑丽(120911150)

手性分子 手性:实物和其镜像不能重叠的现象 手性碳:连有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手性分子:不能与其镜像重合的分子 如何判断一个分子是否有手性? ●最直接法:画其对映体,看是否重合 ●观察有无手性碳: ●若分子中只含有一个手性碳,即为手性分子●若分子中含有2个以上手性碳,视情况分析●观察其结构中是否具有对称因素(对称面、对 称中心及其它对称因素);一般说来,如果分子既没有对称面有无对称中心,分子就具有手性。

最直接法 两者不能重合,是手性分子 两者能重合,不是手性分子

观察有无手性碳 有手性碳,是手性分子 有手性碳,但不是手性分子 有手性碳(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不一定是手性分子

对称性 (一)对称面:假想有一个平面它可以把分子分割成互为镜像的两半,这个平面就叫对称面。 (二)对称中心:在分子中取一点P,画通过P点的任一直线,若在与P点等距离的此直线两端为相同原子(团),则P点即为该分子的对称中心。 (三)对称轴:如果穿过分子画一条直线,分子以它为轴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以获得与原来分子相同的形象,这一直线即为该分子的对称轴。

R/S构型标记法 (一)R/S构型标记法命名规则 1、根据次序规则,排列成序,a>b>c>d; 2、把最小的d基团放在最远,其它三个朝向自己; 3、观察a b c顺序,若呈顺时针为R-构型;呈逆时针为S-构型。(二)由费歇尔投影式确定R/S构型的方法

生产病毒和制备病毒疫苗的常用方法.doc

生产病毒和制备病毒疫苗的常用方法 (一)制备工艺流程 (1)脊髓灰质炎病毒活疫苗制备工艺 | |猴肾细胞培养 | ←接种病毒(测0%正常细胞对照) | 收获病毒,合并,加MgCl2→ | | 无菌试验→ | ←猴病毒检查(获肾细胞)(SV40) | B病毒检查(兔肾细胞)→ | ←病毒效价滴定 | |←合并,过滤加MgCl2 | | ←无菌试验 | 分亚批→ | ←柯萨奇病毒检查(乳鼠) | 病毒滴定→ | ←型特异性检查 | B病毒复检(家兔)→ | ←T特征试验 | 分装病毒滴定→ | ←猴体残余致麻痹力试验 | (安全试验)病理切片 | 结核杆菌检查→ | | 分装→ | ←无菌试验 | 病毒滴定→ | → 保存于-20℃待检定合格后 加工糖丸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死疫苗制备工艺 地鼠肾 剪碎,胰酶消化

地鼠肾细胞悬液 37℃,3天细胞培养液,pH7.0~pH7.2 单层细胞 洗涤细胞,去除牛血清 10-4~10-5浓度病毒感染细胞 32~34℃培养2~3天 收获病毒液(收二次) 按1:2000加入甲醛 22℃,8天 灭活病毒液 合并,安全及效力试验 原液 加入亚硫酸氨钠 半成品 分装 成品 检定(包括理化性质,无菌试验、安全试验, 防腐剂、试剂及残余牛血清含量等) 合格成品 (二)生产方法: 病毒和病毒疫苗的生产方法基本相同,其规模取决于细胞生产规模,因此上述介绍的细胞大量生产的方法和工艺均可用来生产病毒和病毒疫苗,可根据需要及适宜生产条件来选用培养装置,如转瓶培养,因设备简单,便于生产单位采用。而多层培养,微载体培养,目前国外已用于生产,我国仍在研究中。悬浮搅拌培养的简易装置已应用于疫苗生产,全自动悬浮发酵罐,在干扰素生产中有应用,但在疫苗生产中正在试用,下面着重介绍微载体培养法生产病毒的技术。 1、微载体悬浮培养细胞的病毒生产工艺 作者选VSV病毒来接种经微载体培养的敏感细胞,病毒的效价测定用A549细胞(也可用Wish或Hep-2细胞或鸡胚纤维母细胞测TCID50),病毒的效价为6 Log TCID50/m L,用鸡胚细胞空斑法测定一般为107Pfu/mL。 ①VSV在方瓶贴壁细胞中的增殖(100mL方瓶,10mL培养基)待BHK21、BHK13、CHO-K1细胞长满单层,弃上清加入10-2VSV病毒悬液0.2ml,37℃吸附1小时,加病毒维持液培养20小时,于-30℃冻存,待测效价。 ②VSV在微载体悬液培养的细胞中增殖。 微载体培养的BHK21或BHK13、或CHO-K1细胞,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的研究进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如氨基酸、糖类等都是手性分子。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异构体,它们如同实物和镜像的关系,通常叫做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学药物中,具有光学活性的手性药物约占全部化学药40% } 50%,药物的手性不同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物、药理、毒理作用,服用对映体纯的手性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提高药物的专一性,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Dl 1由天然产物中提取 天然产物的提取及半合成就是从天然存在的光活性化合物中获得,或以价廉易得的天然手性化合物氨基酸、菇烯、糖类、生物碱等为原料,经构型保留、构型转化或手性转换等反应,方便地合成新的手性化合物。如用乳酸可合成(R)一苯氧基丙酸类除草剂[}z}。天然存在的手性化合物通常只含一种对映体用它们作起始原料,经化学改造制备其它手性化合物,无需经过繁复的对映体拆分,利用其原有的手性中心,在分子的适当部位引进新的活性功能团,可以制成许多有用的手性化合物。 2手性合成 手性合成也叫不对称合成。一般是指在反应中生成的对映体或非对映体的量是不相等的。手J险合成是在催化剂和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过量的单一对映体的方法。如利用氧化还原酶、合成酶、裂解酶等直接从前体化合物不对称合成各种结构复杂的手性醇、酮、醛、胺、酸、酉旨、酞胺等衍生物,以及各种含硫、磷、氮及金属的手性化合物和药物,其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不良反应少、产率高、产品光学纯度高、无污染。 手性合成是获得手性药物最直接的方法。手J险合成包括从手性分子出发来合成目标手性产物或在手性底物的作用下将潜在手性化合物转变为含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手性底物可以作为试剂、催化剂及助剂在不对称合成中使用。如Yamad等和Snamprogetti 等在微生物中发现了能催化产生N-氨甲酞基一D-氨基酸的海因酶( Hy-dantoinase)。海因酶用于工业生产D一苯甘氨酸和D一对轻基苯甘氨酸。D一苯甘氨酸和D一对轻基苯甘氨酸是生产重要的临床用药半合成内酞胺抗生素(氨节青霉素、轻氨节青霉素、氨节头炮霉素、轻氨节头炮霉素)的重要侧链,目前国际上每年的总产量接近SOOOto 3外消旋化合物的拆分 外消旋拆分法是在手性助剂的作用下,将外消旋体拆分为纯对映体。外消旋体拆分法是一种经典的分离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己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是获得手性物质的有效方法之一。拆分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等将外消旋体分离成单一异构体,外消旋体拆分法又可分为结晶拆分法;化学拆分法;生物拆分法;色谱拆分法;膜拆分和泳技术。 3. 1结晶拆分法 3.1.1直接结晶法 结晶法是利用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在一定的温度下,较外消旋体的溶解度小,易拆分的性质,在外消旋体的溶液中加入异构体中的一种(或两种)旋光异构体作为晶种,诱导与晶种相同的异构体优先(分别)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在。一甲基一L一多巴的工业生产中就是使两种对映体同时在溶液中结晶,而母液仍是外消旋的,把外消旋混合物的过饱和溶液通过含有各个对应晶种的两个结晶槽而达到拆分的目的[3]。结晶法的拆分效果一般都不太理想,但优点是不需要外加手性拆分试剂。若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也能获得较纯的单一对应体。 3. 1. 2非对映体结晶法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 . . . . 有机化学——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12级应化(1)班

. . . . . 我们吃的如甘蔗汁制的或甜莱汁制的糖,它们的分子都是右旋的。 人体内氨基酸分子都是左旋的,而淀粉的分子都是右旋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95%以上呈右旋。 星系的运动都呈圆形、椭圆形或涡旋形运动,多是“左旋”。 多数藤本植物如牵牛花、扁豆等的茎蔓是右旋的。 海螺的螺壳都是右旋的,出现左旋螺壳的概率是百万分之。 左旋 右旋 自然界中的手性

. . . . . 长瓣兜兰花两侧长瓣的螺旋是左右对称的,右侧是左旋,左侧是右旋。——《科学》

. . . . . 化学概念中的手性 什么是手性 ⒈手性分子: 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都具有旋光性;不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非手性分子,无旋光性。由于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具有手性,这与其呈现手性特征的中心碳原子有关,因此这个中心碳原子称为手性中心,称其不对称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 手性:实物与自身镜象不能重合的现象。 左手和右手不能叠合 左右手互为镜象 手性碳——手性分子的特征 所谓手性碳原子,是指饱和碳原子上连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常用“*”号予以标注。 F F C Br * 子 手性碳标记 F CH 3C H C H 2C H 3 OH * CH 3C H C H C H 3 Cl Br * * 非手性分子

. . . . . Ⅲ的结构具有对称中心,为非手性分子,与Ⅰ和Ⅱ均不成镜像,互为非对映异构体。 翻转180o,完全重合 3II 3I Ⅰ和Ⅱ互为对映异构体 ⒉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往往具有手性。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不一定都具有手性。 例如:2,3-丁二醇的三种立体结构 互为镜像,不能重合,均为手性分子。 小结: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 有机化学——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12级应化(1)班

. 我们吃的如甘蔗汁制的或甜莱汁制的糖,它们的分子都是右旋的。 人体内氨基酸分子都是左旋的,而淀粉的分子都是右旋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95%以上呈右旋。 星系的运动都呈圆形、椭圆形或涡旋形运动,多是“左旋”。 多数藤本植物如牵牛花、扁豆等的茎蔓是右旋的。 海螺的螺壳都是右旋的,出现左旋螺壳的概率是百万分之。 左旋 右旋 自然界中的手性

. 长瓣兜兰花两侧长瓣的螺旋是左右对称的,右侧是左旋,左侧是右旋。——《科学》

. 化学概念中的手性 什么是手性 ⒈手性分子: 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都具有旋光性;不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非手性分子,无旋光性。由于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具有手性,这与其呈现手性特征的中心碳原子有关,因此这个中心碳原子称为手性中心,称其不对称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 手性:实物与自身镜象不能重合的现象。 左手和右手不能叠合 左右手互为镜象 手性碳——手性分子的特征 所谓手性碳原子,是指饱和碳原子上连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常用“*”号予以标注。 F F C Br * 子 手性碳标记 F CH 3C H C H 2C H 3 OH * CH 3C H C H C H 3 Cl Br * * 非手性分子

. Ⅲ的结构具有对称中心,为非手性分子,与Ⅰ和Ⅱ均不成镜像,互为非对映异构体。 翻转180o,完全重合 3II 3I Ⅰ和Ⅱ互为对映异构体 ⒉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往往具有手性。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不一定都具有手性。 例如:2,3-丁二醇的三种立体结构 互为镜像,不能重合,均为手性分子。 小结:

手性分子药物与人类健康

手性分子药物与人类健康 班级:药学三班 姓名:王威 学号:20121240310

【摘要】 目的 阐明药物手性的概念及其药理活性。 方法 综述手性分子的研究历史和药物手性对药理作用的影响。结果 手性药物有着不同的药理活性,对人体产生各种生理效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离纯化可以减小药物毒副作用,增强药效,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结论 通过对手性药物药理活性的研究能更深入地理解或积极地预期一些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手性药物; 药理活性 近年来,药物手性的临床意义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手性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热点。目前,世界正在开发的1200种新药中有3/3是手性药物。手性药物有的以消旋体(racemate)形式上市,有些以单一对映体(enantiomer)上市。手性药物发展的潜势是十分巨大的。手性药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市场范围包括手性药物制剂,手性原料药和手性中间体。2000年全世界的手性药物销售额突破了1200亿美元,其中制剂就有900亿美元[1]。因此,研究手性药物为临床合理使用手性药物及研制开发优对映体新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手性药物相关问题简述 分子结构基团在空间排列不同的化合物称为立体异构体,其中在空间上不能重叠,互为镜像关系的立体异构体称为对映体,这一对化合物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称为具有手性;当药物分子中碳原子上连接有4个不同的基团时,该碳原子被称为手性中心(也称不对称中心),相应的药物被称作手性药物(chiral drug)。对映体之间,除了使偏振光偏转(旋光性)的程度相同而方向相反外,其他理化性质相同。因此,对映体又称光学异构体[2]。

手性与手性药物

【摘要】近年来,手性药物的临床意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手性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手性和药物手性的概念、研究的实际意义以及手性药物研究现状进行阐述,说明手性药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手性;手性药物 1 手性 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构成自然界物质的一些手性分子虽然从原子组成来看是一摸一样,但其空间结构完全不同,他们构成了实物和镜像的关系,也可比喻成左右手的关系,所以叫做手性分子[1]。在生命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自然界往往对一种手性有所偏爱,如自然界中,糖的构型为d-构型,氨基酸为l-构型,蛋白质和dna的螺旋构象又都是右旋的,等等。因此,分子手性在自然界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命本身就依赖于手性识别。如人们对l一氨基酸和d一糖类能够消化吸收,而其对映体对人类没有营养价值,或有副作用。 人们对手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74年第一位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jhvan[2]。当时他就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理论化学分子为三维结构,一些化合物存在两种构像,且两者互为镜像。1886年,科学家报道了氨基酸类对映体引起人们味赏感受的差别。1956年pfeifer根据对映体之间药理活性的差异,总结出:一个药物的有效剂量越低,光学异构体之间药理活性的差异就越大。即在光学构体中,活性高的异构体与活性低的异构体之间活性比例越大,作用于某一受体或酶的专一性越高,作为一个药物它的有效剂量就越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反应停(沙利度胺,thalidomide)作为镇静剂,有减轻孕妇清晨呕吐的作用而被广泛应用。结果在欧洲导致1.2万例胎儿致残,即海豹婴。于是1961年该药从市场上撤消。后来发现沙利度胺r型具有镇静作用,而s型却是致畸的罪魁祸首。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沙利度胺任一异构体在体内都能转变为相应对映体,因此无论是s型还是r型,作为药物都有致畸作用。1984年荷兰药理学家ariens极力提倡手性药物以单一对映体上市,抨击以消旋体形式进行药理研究以及上市。他的一系列论述的发表,引起药物部门广泛的重视。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3位美日科学家,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和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目前,研究和发展新的手性技术,借此获得光学纯的手性药物,已成为许多实验室和医药公司追求的目标。 2 药物的手性 据统计,1800个药物,具有手性中心的就有1026种,占57%。现在市场上只有61种药物是以单对映体形式存在,其余均为外消旋体(左、右旋各半)混合形式。研究表明,不同的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代谢过程,毒性和疗效存在着显著差异[2-5],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别: 2.1 对映体之间有相同或相近的某一活性 2.2 一个对映体具有显著的活性但其对映体活性很低或无活性 一般认为若某一对映体只有外消旋体的1%的药理活性,则可以认为其无活性。因为这微小的活性可能来源于掺杂于该单一对映体中微量的活性单一对映体。例如氯苯吡胺(扑尔敏,ehlorpheniramine)右旋体的抗组胺作用比左旋体强100倍。抗菌药氧氟沙星的s-(-)-异构体是抗菌活性体,而r-(+)-异构体则无活性。属于这一类的药物还有是氯霉素、芬氟拉明、吲哚美辛等。 2.3 对映体有相同、但强弱程度有差异 某一活性抗癌药环磷酰胺(ey-elophosphamide),其手性中心不是在通常的碳原子,而在磷原子。其(s)-异构体活性是(r)-异构体的2倍,然而,对映体毒性几乎相同。有时一个异构体具有较强的副作用,也应予考虑。如氯胺酮(ketamine)是以消旋体上市的麻醉镇痛剂,但具有致幻等副作用,进一步的药理研究证实(s)-异构体活性是(r)-异构体的三分之一,却伴随着较强的副作用。

流感亚单位疫苗的制备流程

流感亚单位疫苗的制备流程 摘要:流感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成熟、最安全的生产方法:鸡胚培养法。传统的鸡胚流感疫苗生产大致分为6个步骤,包括病毒培养、收获、纯化、裂解、灭活和终过滤,成为单价流感疫苗原液,这些步骤因不同厂家的工艺不同可有所不同。本文就流感疫苗进行大胆设计,采用亚单位疫苗的生产工艺流程来设计流感疫苗的生产制备流程。此类疫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流感疫苗;亚单位疫苗;制备过程 流感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适用于任何可能感染流感病毒的健康人,每年在流行季节前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我国目前使用三种流感疫苗: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份。这三种疫苗各有特点:全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原性不错但副作用较大;亚单位疫苗副作用较小但免疫原性一般;裂解疫苗免疫原性和副作用比较理想,也是目前世界及中国使用最为普遍的流感疫苗。裂解疫苗常用鸡胚作为病毒生长介质作为培养基质来生产流感疫苗。它首先将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毒株分别接种于鸡胚,经培养后,收获其尿囊液,制备主代和工作种子批。将工作种子批接种来源于封闭式房舍内饲养的健康鸡群鸡胚进行大规模培养,收获病毒液,然后经超滤浓缩、纯化、裂解、灭活、二次纯化等步骤,获得三个型别的单价病毒液。本文,主要从亚单位疫苗方面着手设计流感病毒的制备原理和制备过程。 一、流感亚单位疫苗制备的原理 通过化学分解或有控制性的蛋白质水解方法,提取细菌、病毒的特殊蛋白质结构,筛选出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片段制成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流感疫苗亚单位疫苗通过选择合适的裂解剂和裂解条件,将流感病毒膜蛋白HA和NA裂解下来,选用适当的纯化方法得到纯化的HA和NA蛋白。纯化的HA和NA蛋白就是流感疫苗亚单位疫苗。 二、流感亚单位疫苗制备的过程 (一)流感病毒种子批的制备 (1)流感病毒主代种子批的建立:选取鸡胚注入原始流感病毒株。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精品 有机化学——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12级应化(1)班

精品 我们吃的如甘蔗汁制的或甜莱汁制的糖,它们的分子都是右旋的。 人体内氨基酸分子都是左旋的,而淀粉的分子都是右旋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95%以上呈右旋。 星系的运动都呈圆形、椭圆形或涡旋形运动,多是“左旋”。 多数藤本植物如牵牛花、扁豆等的茎蔓是右旋的。 海螺的螺壳都是右旋的,出现左旋螺壳的概率是百万分之。 左旋 右旋 自然界中的手性

精品 长瓣兜兰花两侧长瓣的螺旋是左右对称的,右侧是左旋,左侧是右旋。——《科学》

精品 化学概念中的手性 什么是手性 ⒈手性分子: 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都具有旋光性;不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非手性分子,无旋光性。由于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具有手性,这与其呈现手性特征的中心碳原子有关,因此这个中心碳原子称为手性中心,称其不对称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 手性:实物与自身镜象不能重合的现象。 左手和右手不能叠合 左右手互为镜象 手性碳——手性分子的特征 所谓手性碳原子,是指饱和碳原子上连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常用“*”号予以标注。 F F C Br * 子 手性碳标记 F CH 3C H C H 2C H 3 OH * CH 3C H C H C H 3 Cl Br * * 非手性分子

精品 Ⅲ的结构具有对称中心,为非手性分子,与Ⅰ和Ⅱ均不成镜像,互为非对映异构体。 翻转180o,完全重合 3II 3I Ⅰ和Ⅱ互为对映异构体 ⒉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往往具有手性。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不一定都具有手性。 例如:2,3-丁二醇的三种立体结构 互为镜像,不能重合,均为手性分子。 小结:

手性药物及手性技术

手性药物及手性技术 当前,手性药物(Chiral Drugs)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世界新药发展的方向和热点领域。作者曾发表文章,介绍了手性药物市场的增长和当前国内外手性药物发展的动向和趋势,阐述了加速手性技术开发,迎接世界制药工业挑战的必要和紧迫。本文将结合手性药物市场最新发展和手性技术的最新成就,探讨药品和精细化学品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一世界手性药物工业发展迅速 (1)手性药物市场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 自1992年以来,手性药物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1995年,其销售额为557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23%,占世界药品市场总额2585亿美元的22%。1999年,手性药物市场第一次超过1000亿美元,单一异构体药物销售额达到1150亿美元,比1998年的994亿美元增长16%,占世界药品市场3600亿美元的32%。从1995~1999年,5年内单一异构体药物销售额翻了一番,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从1/5到1/3,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预计今后几年仍将以年8%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将达到1460亿美元。 (2)科学发现和药政规定推动手性药物的发展: 手性工业不断增长的首要原因在于基础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药物化学家们试图影响的生物信使分子和细胞表面受体,即药物作用的靶分子都是手性的,因此药物分子与这些靶分子的不对称性必须相匹配。另外,分子药理学研究发现,含有手性因素的化学药物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和毒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对映体具有药理作用,而另一个对映体不仅无药理作用,还会产生一定副作用。 手性药物市场不断增长的第二个原因是美国FDA的规定。1992年FDA发布手性药物指导原则,要求所有在美国上市的消旋体新药,生产者均需提供详细报告,说明药物中所含对映体各自的药理作用、毒性和效果。因此,制药公司对于内在的手性药物分子,必须作出适当的选择,是以其单一异构体形式开发,还是以其消旋体形式开发。显然,单一异构体的试验次数比较单纯,经济上更合算。 二手性药物正在成为制药公司谋求利益和提升地位的工具 (1)外消旋转化: 所谓外消旋转化,就是将已经批准以消旋体形式上市的药物转化成单一异构体形式批准上市。制药公司将手性(Chirality)作为一种工具,通过外消旋转化延长其“重磅炸弹”药品(年销售在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的专利保护期,从而控制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最近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AstraZeneca公司对其抗溃疡药物奥美拉唑(Omeprazole,Prilosec)的二次开发。该公司申请了(s)-异构体(Esomeprazole)的专利,已于2000年在欧洲和美国上市(商品名: Nexium)。 AstraZeneca是对本公司原创药物进行外消旋转化,Sepracor公司则是对其它公司的药物进行转化,该公司称之为“生命周期经营战略”。这种战略就是当发现其它公司上市的外消旋体药物的药理活性只存在于一种对映体时,该公司就将该异构体进行专利(除非原创公司已有了专利); 而后再将此单一异构体药物许可给原创公司,如果原创公司不接受许可,则转让给其它公司,或自己独立上市。一个最成功的例子是对Lilly公司的抗抑郁药氟西汀(Fluoxetine,Prozac)的转化。1998年1月,Sepracor申请了(s)-对映体的专利,并将此专利许可给原创公司Lilly。原开发商不接受许可的例子也是有的,如Sepracor对Glaxo 和Schering公司的支气管扩张药沙丁胺醇(Albuterol,Proventil)进行了转化,申请了左旋体(Levalbuterol)的专利,并进行临床试验,于1999年3月获FDA批准上市(商品名: Xopenex)。Schering不接受此专利许可,于1999年11月转让给了Abbott公司。 Sepracor在实行外消旋转化战略的同时,还对一些手性药物的放大工艺进行研究。例如,对GlaxoWellcome开发的抗抑郁药安非他酮(Amfebutamone,Wellbutrin)的(s)-异构体

疫苗车间设计说明书最终版

课设任务:年产500万支(5ml瓶)冻干灭活疫苗生产车间工艺设计姓名:杨珍 课设组员:陈思维,李绪奇,李艳,杨珍 课题指导:姚日生张洪斌邓胜松胡雪芹 日期:2010年6月17~7月15

目录 课程设计书 (4) 0 前言 (5) 1工艺概述 (6) 工艺特性 (6) 局及洁净区域划分说明 (8) 2 工艺流程 (9) 3物料衡算 (10) 4 工艺设备 (14) 工艺设备流程图 (14) 工艺设备选型与布置 (15) 制剂设备设计应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程序化和智能化 (16) 设备选型概述 (16) 冻干疫苗生产线主要设备一览表 (25) 5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 (26) 总布局 (26) 车间的布局 (27) 关键区域的设计说明 (30) 室内温湿度设计参数、空气净化 (31) 辅助功能间的设置 (32) 6 工艺用水系统布置说明 (37) 工艺用水的设计原则 (37)

材质的选择 (38) 不锈钢管道的预处理 (38) 工艺用水管道设计 (39) 管道的连接方式 (41) 输送方式 (41) 用水点 (41) 工艺用水管道尺寸的确定 (41) 车间工艺用水管道简介 (41) 7 车间劳动定员 (43) 8 车间技术要求 (44) 9 安全与维修 (44) 10 资金运筹 (45) 11 生产车间防火安全管规定 (46) 12 劳动保护用品及卫生安全管理 (47) 13 详细叙述一个生物制药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 (47) 概述 (47)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言 (48) 西林瓶洗、烘、灌加塞联动机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51) 结论 (53) 14 关于此次设计的一些心得体会 (54) 15 参考文献 (55) 16 附录(各图) (55)

手性与药物

药物分子的手性与其功能综述 华南师范大学莫晓东 20110006018 摘要:手性是自然界的普遍特征。构成生物大分子及小分子虽然从原子组成来 看是一模一样,但其空间结构却成镜面关系,所以叫做手性分子。手性药物的也就是化学组成一样,但它们各自药效、生理活性和药理存在差异的分子。 关键字:手性药物对映异构旋光异构体外消旋体药效治疗作用 手性药物是指其分子立体结构和它的镜像彼此不能够重合,将互为镜像关系 而又不能重合的一对药物结构称为对映体,对映体各有不同的旋光方向:左旋、右旋、外消旋,分别用(- )、(+)、(±)符号表示。 1.手性分子存在药效的差异 自然状况下大多数分子的左旋和右旋各占50%,两种对映异构体等量混合表现为无旋光性,所以又称为外消旋体。但不同空间异构的分子却可能存在截然相反的药效,往往只有其中的一种具有活性,另外一种甚至具有毒性。 如右图1,为药物沙利度胺(thalidomide俗称:反应停)的两种手性异构分子,有图可见仅一个碳上面连接的基团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药效。 该药20世纪50年代最先在德国上市,作为镇静剂和止痛剂,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恶心、呕吐,因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且少,而迅速在全球广泛使用。 但是仅其中的R- 异构体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其中的S- 异构体,不但没有镇静作用还有其他严重的副作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和日本的孕妇服用外消旋的“反应停”而引起成千上万个婴儿畸形。服用过此药的孕妇中有不少产下海豚状畸形儿,成为震惊国际医药界的悲惨事件。 这时间之后许多国家药政部门已对单一对映体作为药物的开发研究、专利申请和注册登记等都已开始作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对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提出了指导原则。说明药物中所含的对映体各自的药理作用、毒性和临床效果。 2、不同的手性分子的作用关系 通过上面的沙利度胺的例子得出手性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事实上手性药物还具有其他的相互作用。 2.1两种对映体一种有治疗药理活性,另一种产生毒副作用 2.2两种对映体的药理活性可相互协同,具有互补作用 2.3两种对映体一种有治疗药理活性,另一种产生毒副作用 2.4对映体具有相反的活性。一个对映体具有显著的活性但其对映体活性很低或 图1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有机化学—— 手性分子与手性药物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12级应化(1)班

我们吃的如甘蔗汁制的或甜莱汁制的糖,它们的分子都是右旋的。 人体内氨基酸分子都是左旋的,而淀粉的分子都是右旋的,传递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DNA),95%以上呈右旋。 星系的运动都呈圆形、椭圆形或涡旋形运动,多是“左旋”。 多数藤本植物如牵牛花、扁豆等的茎蔓是右旋的。 海螺的螺壳都是右旋的,出现左旋螺壳的概率是百万分之。 左旋 右旋 自然界中的手性

长瓣兜兰花两侧长瓣的螺旋是左右对称的,右侧是左旋,左侧是右旋。——《科学》

化学概念中的手性 什么是手性 ⒈手性分子: 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手性分子都具有旋光性;不具有手性的分子称为非手性分子,无旋光性。由于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具有手性,这与其呈现手性特征的中心碳原子有关,因此这个中心碳原子称为手性中心,称其不对称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 手性:实物与自身镜象不能重合的现象。 左手和右手不能叠合 左右手互为镜象 手性碳——手性分子的特征 所谓手性碳原子,是指饱和碳原子上连有四个完全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常用“*”号予以标注。 F F C Br * 子 手性碳标记 F CH 3C H C H 2C H 3 OH * CH 3C H C H C H 3 Cl Br * * 非手性分子

Ⅲ的结构具有对称中心,为非手性分子,与Ⅰ和Ⅱ均不成镜像,互为非对映异构体。 翻转180o,完全重合 3II 3I Ⅰ和Ⅱ互为对映异构体 ⒉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往往具有手性。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不一定都具有手性。 例如:2,3-丁二醇的三种立体结构 互为镜像,不能重合,均为手性分子。 小结:

手性药物的制取及合成方法分析

1 引言 手性制药是医药行业的前沿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分子手性催化的主要贡献者。自然界里有很多手性化合物,这些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当一个手性化合物进入生命体时,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对于手性药物,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有效的,而另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手性制药就是利用化合物的这种原理,开发出药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临床治疗方面,服用对映体纯的手性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提高药物的专一性。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药物总数约为1900 种手性药物占50%以上,在临床常用的200种药物中,手性药物多达114种。全球2001年以单一光学异构体形式出售的市场额达到1 472亿美元,相比于2000年的1 330亿美元增长了10%以上。预计手性药物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2 000亿美元。 2、手性药物的制取方法 一般可通过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外消旋体拆分法获取手性药物,近年来,随着合成法的发展和先进分析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性化合物可通过化学合成法得到不对称合成己成为获取手性物质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物技术与有机化学的交叉融合也使得生物合成成为手性药物生产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 2.1 从天然产物中提取

在某些生物体中含有具备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可用适当的方法提取而得到手性化合物,某些手性药物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氨基酸、萜类化合物和生物碱。如: 具有极强抗癌活性的紫彬醇最初是从紫彬树树皮中发现和提取的。 2.2 外消旋体拆分法 通过拆分外消旋体在手性药物的获取方法中是最常用的方法。目前为止报道的拆分方法有机械拆分法、化学拆分法、微生物拆分法和晶种结晶法等。 化学拆分法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有效方法,它首先将等量左旋和右旋体所组成的外消旋体与另一种纯的光学异构体(左旋体或者右旋体)作用生成两个理化性质有所不同的非对映体,然后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溶解性不同,一种溶解另一种结晶,用过滤将其分开,再用结晶一重结晶手段将其提纯,然后去掉这种纯的光学异构体,就能得到纯的左旋体或右旋体。 2.3 不对称合成 2.3.1 生物合成 生物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是以微生物和酶作为催化剂、立体选择性控制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方法。用酶作为催化剂是人们所熟悉的,它的高反应活性和高度的立体选择性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有机合成和精细化工行业越来越多地利用生物催化转化天然或非天然的底物,获得有用的中间体或产物。目前常用生物催化的有机合成反应主要有水解反应—酯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等。自90年代以来己成功地用合成—内酞胺类抗生素母核、维生素C、L一肉毒碱、D一泛酸手性前体、体药物、旋氨基酸、前列腺素等。 2.3.2 化学合成 通过不对称反应立体定向合成中一对映体是获得手性药物最直接的方法.

产品生产流程图及工艺控制说明

产品生产流程图

3.6焊接 3.6.1焊接操作的基本步骤: (1)、准备施焊;左手拿焊丝,右手握烙铁,进入备焊状态。要求烙铁头保持干净,无焊渣等氧化物,并在表面镀有一层焊锡。 (2)、加热焊件;烙铁头靠在两焊件的连接处,加热整个焊件全体,时间大约1~2秒钟。对于在印制板上焊接件来说,要注意使烙铁同时接触焊盘的元器件的引线。 (3)、送入焊丝;焊接的焊接面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焊锡丝从烙铁对面接触焊件。 (4)、移开焊丝;当焊锡丝熔化一定量后,立即向左上450 方向移开焊锡丝。

3.6.3正确的防静电操作 1操作E S D 元件时必须始终配戴不良好的接地的手带,手带须与人的皮肤相触。 2必须用保护罩运送和储存静电敏感元件。 3清点元器件时尽可能不将其从保护套中取出来。 4只有在无静电工作台才可以将元件从保护套中取出来。 5在无防静电设备时,不准将静电敏感元件用手传递。 6避免衣服和其它纺织品与元件接触。 7最好是穿棉布衣服和混棉料的短袖衣。 8将元件装入或拿出保护套时,保护套要与抗静电面接触。 9保护工作台或无保护的器件远离所有绝缘材料。 10当工作完成后将元件放回保护套中。 11必须要用的文件图纸要放入防静电套中,纸会产生静电。 12不可让没带手带者触摸元件,对参观者要留意这点。 13不可在有静电敏感的地方更换衣服。 14取元件时只可拿元件的主体。 15不可将元件在任何表面滑动。 16每日测试手带 3.7组装 组装流程 3.8功能检测 将阅读器通过RS-232或USB 连接PC ,在PC 上向阅读器发送操作指令,把阅读距离测试模拟卡放在阅读器上 方3mm~10mm 之间,阅读器对操作指令进行应答,并把结果返回PC 。 3.9产品包装 3.9.1码放规格: 1、检查托盘上的产品,确保每格只放一个成品,同时核对数量及型号,不应有多料、少料或混料的情况。 2、检查纸箱及TRAY 是否清洁,每箱20层,层与层之间加粉色泡沫。 3、当托盘数量码放致整箱时,由班长检查后再加一层空托盘,将最上层的成品盖住以防遗漏。 4、良品和维修品需进行区分纳品,并在维修品的包装外面注明“修理品”。 3.9.2装箱规格: 1、用封箱胶带将码放的成品托盘缠好(注意不要用力过大将托盘缠变形),放入包装箱。

手性合成与手性药物

手性合成与手性药物 【摘要】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也是生命系统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作为生命体三大物质基础的蛋白质、核酸及糖等均是由具有手性的结构单元组成。如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除少数例外,大多是L-氨基酸;组成多糖和核酸的天然单糖大都是D构型的。因此生物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生理反应无不表现出高度的立体特异性,外源性物质进入体内所引发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也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 手性药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手性中心或不对称中心的药物,它包括单一的立体异构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手性化合物除了通常所说的含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外,还包括含有轴手性、平面手性、螺旋手性等因素的化合物。由于药物作用靶点(如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等)结构上的高度立体特异性,手性药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药理学活性,表现出立体选择性。 同样,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内具有高度立体特异性的代谢酶及血浆蛋白或转运蛋白等相互作用,手性药物的不同异构体在体内也将表现出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立体专一性。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手性化合物在体内甚至可能发生构型变化而改变其药效和毒副作用。 【关键字】手性药物化学医学 一,手性含义 这种情形像是镜子里和镜子外的物体那样,看上去互为对应。由于是三维结构,它 们不管怎样旋转都不会重合,如果你注意观察过你的手, 你会发现你的左手和右手看起来似乎一模一样,但无论你怎样 放,它们在空间上却无法完全重合。如果你把你的左手放在镜 子前面,你会发现你的右手才真正与你的左手在镜中的像是完 全一样的,你的右手与左手在镜中的像可以完全重叠在一起。 实际上,你的右手正是你的左手在镜中的像,反之亦然。所以 又叫手性分子。 在化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手性”(chirality)。几 乎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手性的。两种在分子结构上呈手性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微观上它们的分子结构呈手性,在宏观上它们的结晶体也呈手性。作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单元,氨基酸也有手性之分。也就是说,生命最基本的东西也有左右之分。 二,手性药物 手性制药是医药行业的前沿领域,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就授予分子手性催化的主要贡献者。自然界里有很多手性化合物,这些手性化合物具有两个对映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很像人的左右手,它们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当一个手性化合物进入生命体时,它的两个对映异构体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对于手性药物,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有效的,而另一个异构体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手性制药就是利用化合物的这种原理,开发出药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在临床治疗方面,服用对映体纯的手性药物不仅可以排除由于无效(不良)对映体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能减少药剂量和人体对无效对映体的代谢负担,对药物动力学及剂量有更好的控制,提高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