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微生物

第六章微生物
第六章微生物

第六章遗传与变异

遗传: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亲代将它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特征传给子代,使子代在某些性状上与亲代相似,是维持物种稳定的基本保证。变异: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异可不断形成变种和新种,导致微生物的进化。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核小体。遗传物质的结构(1)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核质(2)真核生物:染色体染色体:DNA+蛋白质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组装不同层次的结构质粒:某些微生物在染色体上外的遗传物质,是微生物细胞内游离于细胞质或能整合入染色体的DNA 分子。特征:质粒一般是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能自主复制不相容性所携带的基因非细胞生长所必需能从宿主细胞自发消除,但消除频率低。能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功能:与致病性、耐药性及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的合成有关;与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关,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种类:致育因子(F因子):抗性质粒(R质粒): Col质粒:带有编码大肠杆菌素(colicins)的基因。转座因子跳跃基因,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转座因子改变位置行为称为转座。转座因子的种类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根据分子结构与遗传性质可分为3类。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子(Tn)转座噬菌体,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基因的总和)。表型: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类型:非遗传型:基因型没有改变,环境因素造成。遗传型:基因型改变,能稳定地遗传,为不可逆地变异。形态结构上的变异如:青霉素使正常细胞变多形鞭毛:H-O变异芽胞:炭疽杆菌42℃培养,失去芽孢菌落变异:如:S-R变异毒力上的改变:代谢上的变异⑴营养缺陷型的变异:酶活力改变,可作为研究遗传的一个良好机会⑵抗药性变异基因突变: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置换、插入或缺失而引起的,为DNA分子微小的损伤,也称点突变。染色体畸变: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亚硝酸等)除了引起点突变外,还会使大段的DNA发生易位、缺失、重复或倒立,涉及大范围的DNA损伤,常导致微生物的死亡。突变的主要特征⑴稳定的可遗传性⑵可逆性⑶稀少性(突变率低10-9-10-6)⑷独立性⑸自发性与诱变性

⑹不对应性突变类型⑴形态突变型⑵营养突变型⑶高产突变型⑷抗性突变型⑸致死突变型⑹毒力突变型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⑴自发突变的机制背景辐射和环境中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微生物自身代

谢产物的诱变效应如:过氧化氢是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对脉孢菌有诱变作用,加入过氧化氢酶可降低这种作用。互变异构效应如:DNA链中,TG常以酮式、AC常以氨基式存在。当T以烯醇式出现,与G互补配对;C以亚氨基形式出现,就和A配对,使基因发生突变,造成自发突变。碱基对发生自发突变的几率约为10-8~10-9。环状突出效应:DNA复制中,如果其中某一单链上偶而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从而造

成自发突变。⑵诱发突变及其机理1)碱基对的置换2)移码突变3)染色体畸变1)碱基对置换碱基对置换:转换(嘧啶或嘌呤同类更换)、颠换(嘧啶或嘌呤异类更换)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亚硝酸类、烷化剂类)亚硝酸对含有氨基的碱基对直接作用而诱发碱基对转换。能使碱基中的氨基氧化脱氨,从而使腺嘌呤(A)变成次黄膘呤(H),胞嘧啶(C)变成尿嘧啶(U),由于H 和C 配对,U 与A 配对,因此当DNA 再次复制时,A:T 就转换为 G:C,而G:C 就转换为 A:T。 3)染色体畸变微生物能以多种方式去修复被紫外线损作后的DNA,主要方式有两种:光复活作用。暗修复作用。也称切除修复作用。第三节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重组:来自不同亲代细胞的DNA分子通过重新组合,成为带有双亲遗传信息的新DNA分子的过程。

基因转移: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溶原转变及细胞融合实现。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转化

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组合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转化后的受体菌,称为转化子。供体菌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

只有处于感受态的细菌才能接受转化因子,进行转化作用。

转化过程:

⑴从供体菌提取出转化因子双链DNA片段;

⑵双链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的细胞表面特定位点结合;

⑶在结合位点上,双链DNA中的一条单链逐步降解,同时另一条链逐步进入受体细胞。

⑷进入受体细胞的DNA单链与受体菌染色体组上同源区段配对,而受体菌染色体组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并被进入受体细胞的DNA单链所取代,于是形成了杂种DNA区段;

⑸受体菌染色体进行复制,其中杂种区段被分离成两个,一个恢复,一个形成一个转化子。

接合(c o n j u g a t i o n)

供体菌细胞和受体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的作用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受体菌称为接合子。

接合的结果:

F++F-→2F+

H f r+F-→H f r+F-(多数情况下)

H f r+F-→H f r+H f r(少数情况下)

F′+F-→2F′

转导(t r a n s d u c t i o n)

通过噬菌体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菌细胞中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菌细胞中,从而使受体细菌获得供体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根据媒介噬菌体的不同,转导分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两类。

普遍性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将供体菌任何DNA片段转移至受体菌。

局限性转导: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将供体菌少数特定基因转移至受体菌。

溶原性转变:由温和噬菌体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

准性生殖

微生物变异的实际应用

应用于疾病预防

应用于微生物制药

应用于疾病治疗

检查致癌物质的作用

其他方面:农业、食品、环保

第四节菌种选育和保藏

菌种选育

菌种选育:应用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理论,采用一定的手段,在已经变异的群体中选出符合人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目的:提高单位产量,改进品种质量,创造新品种

常用的方法

自然选育

定义:利用菌种的自发突变,通过分离,筛选出优良菌株的过程。

缺点:自发突变率很低,故获得优良菌株的概率极低。

诱变育种

定义:人工地利用各种理化或生物的诱变剂处理菌种,促使微生物发生突变然后再通过筛选,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高产变种的过程。

优点:方法简单、投资少、收获大、所需时间短

缺点:缺乏定向性,必需伴有大量的筛选工作

过程

出发菌株的选择

⑴产孢子早而多,生产速度快,营养要求低

⑵选择发酵产量稳定、波动范围小的菌株,

⑶对诱变剂敏感

⑷多选一些

⑸选择纯种

诱变剂及诱变剂量

⑴诱变剂类型

物理:紫外线(常用)、激光、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快中子等;

化学:亚硝酸、NTG-“超诱变剂”。

生物:噬菌体

⑵剂量或浓度

较低剂量或浓度,出现较多地正变

筛选突变株

⑴初筛

定义:对突变株的生产性能作初步测定的工作

方法: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如抑菌圈、透明圈

优点:快速简便,工作量小,结果直观性强

缺点:平板上的种种条件与摇瓶培养或发酵罐培养条件有很大差别,结果常不一致

⑵复筛

定义:对突变株的生产性能作比较精确的定量测定工作

方法:将微生物摇瓶培养,然后对培养液进行分析测定。

优点:测得的数据更具有实际意义

缺点:需较多的劳力、设备和时间,工作量大

杂交育种

两个不同基因型的菌株结合或原生质体融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从中分离和筛选出具有新基因型个体的育种方法。

常用方法: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

优点:可以将不同菌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同一菌株中,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创造新的品种,定向的育种手段。

缺点:操作复杂,周期较长。

代谢控制育种

研究代谢产生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诱发突变的技术获得各种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选择性地使有用的产物大量合成和积累,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培养、大量地生产这种有用产物。

基因工程

分离

切割

连接

转化

筛选

表达

菌种保藏

目的

(1)保证菌种的存活率;

(2)减少菌种变异,保持其优良性能;

(3)避免杂菌污染。

原理

用人工方法降低微生物的代谢强度,限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操作要求

⑴挑选优良纯种,最好采用它们的休眠体如芽孢、孢子;

⑵有利于休眠的环境条件如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物质、加保护剂等,以降低菌种代谢活动的速度,达到延长保存期的目的。

菌种保藏的方法

⑴斜面低温保藏法

⑵液体石蜡封存保藏法

⑶砂土管保藏法

⑷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

⑸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⑴斜面低温保藏法

原理:低温降低菌种的新陈代谢,使菌种的特性在短时期内保持不变。

操作方法:新鲜斜面长好的菌体或孢子,置于4℃冰箱中保存。

保存期:半年

注意点:不能在0℃以下保存;避免水分蒸发;棉塞受潮而长霉污染,可用橡皮塞代替棉塞。

⑵液体石蜡封存保藏法

原理:使菌种与空气隔绝

操作方法:斜面菌种上加入无菌液体石蜡,量高于斜面1cm,后直立于4℃冰箱中保存。

保存期:1年

注意点:不能保存以石蜡为碳源的菌种。

⑶砂土管保藏法

原理:人工方法模拟自然环境使菌种得以栖息。

操作方法:制备砂土管,将孢子或芽孢菌悬液混入砂土管中,真空干燥,置于有干燥器的容器内, 4℃冰箱中保存。

保存期:1-10年。

适用对象:产孢子的放线菌、霉菌、产芽孢的细菌,特别是产抗生素的菌株、放线菌(最好)。

⑷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

原理:菌体、孢子悬液在冻结状态下进行真空干燥,具有干燥、低温、缺氧三项保存条件,菌种处于休眠状态,可以保藏较长时间。

操作方法:成熟的斜面孢子或稳定期细胞用保护剂(脱脂牛奶或牛血清)制成悬液,装入安瓿,-70℃速冻,在冻结状态下于-30℃以下真空干燥,真空状态下封口,冰箱保藏。

保存期:可长期保藏

注意点:霉菌、菇类和藻类不适用

⑸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原理:微生物在-130℃以下,新陈代谢活动停止,可永久保存微生物菌种。液氮的温度可达

-196℃,可用于永久保存菌种。

操作方法:菌种置于10%甘油或二甲基亚砜保护剂中,密封,先降至0℃,再以1℃/min降温,直至-35℃,然后将安瓿管放入液氮罐或超低温冰箱中保存。

保存期:可长期保藏。

适用对象:可适用于所有的生活细胞

菌种保藏的管理程序

⑴定期进行质量检验

检验项目:

残存率(保藏一段时间后的活菌数/保藏前的活菌数)

纯度

生产能力

⑵菌种保藏信息项目

包括:内部保藏号、来源或相当的其他机构保藏号、微生物学名、存放日期、已知的产物与产率、病原性、分离培养基与方法、生长培养基、最适温度和pH值、在一定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用途和保藏方法

菌种保藏机构

菌种保藏机构的任务是收集、保藏和供应各种菌种,并提供菌种的鉴定、专利菌种的寄存、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服务。

我国的菌种保藏机构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下设七个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分别负责相应菌种的收集、保藏、管理、供应和交流。

菌种退化和复壮

⑴菌种退化的概念

当变异导致菌种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造成菌种不纯和生产能力下降,就称为菌种退化。

⑵菌种退化的原因

基因突变(突变的可逆性)

环境条件的影响(保藏环境)

传代次数的影响(次数越多,越容易退化)

⑶退化菌种的复壮

使退化的菌种恢复原有性状的措施

具体措施:

分离纯化:从退化的群体中找出尚未退化的个体

通过适当的宿主:很多微生物都可以接种在相应的动、植物或者昆虫宿主上复壮

控制传代次数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采用合适的保藏方法

⑷对菌种退化最好的措施是预防:即在菌种没有退化前,定期进行纯种分离和性能鉴定,以保藏性能稳定的优良菌种。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试题一、选择题 60975.60975.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 A 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 高温使核酸变性。 C 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 A - C。 答:( ) 60976.60976.光波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是: A 0.06-13.6nm。 B 250-280nm。 C 300-400nm。 答:( ) 60977.60977.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 A 50%。 B 70%。 C 90%。 答:( ) 60978.60978.巴氏灭菌的工艺条件是: A 62-63℃30min。 B 71-72℃30min。 C 60-70℃30min。 答:( ) 60979.60979.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 消毒。 B 灭菌。 C 防腐。 答:( ) 60980.60980.测微生物活菌数通常采用: A 稀释平板法。 B 滤膜培养法。 C 稀释培养法。 答:( ) 60981.60981.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通常采用: A 稀释平板法。 B 滤膜培养法。 C 稀释培养法。 答:( ) 60982.60982.测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常采用: A. 血球板计数法。 B. 涂片计数法。 C. 比浊计数法。 答:( ) 60983.60983.各种中温型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A 20-40℃。 B 25-37℃。 C 35-40℃。 答:( ) 60984.60984.好氧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氧化还原电位通常为: A 0.3-0.4V。 B +0.1V 以上。 C -0.1V 以上。 答:( )

60985.60985.黑曲霉在pH2-3 的环境下发酵蔗糖: A 主要积累草酸。 B 主要积累柠檬酸。 C 主要积累乙酸。 答:( ) 60986.60986.升汞用于实验室非金属器皿表面消毒的浓度通常为: A 0.001%。 B 0.1%。 C 1%。 答:( ) 60987.60987.防腐的盐浓度通常为: A 5-10%。 B 10-15%。 C 15-20%。 答:( ) 60988.60988.链霉素抑菌机制是: A 破坏膜的结构。 B 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C 阻碍70S 核糖体对蛋白质的合成。 答:( ) 60989.60989.丝裂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 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B 阻碍核酸解链。 C 切断DNA 链。 答:( ) 二、判断题 60990.60990.在10 分钟内杀死某微生物的最低温度称为该微生物的致死温度。 答:( ) 60991.60991.食用菌子实体的形成温度比菌丝生长温度要高,故冬天栽培食用菌要用薄膜复盖。 答:( ) 60992.60992.连续培养的目的是使微生物始终保持在最高稳定生长阶段。 答:( ) 60993.60993.酒精的浓度越高,杀菌能力越强。 答:( ) 60994.60994.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 与合成某种代谢产物的pH 是一致的。 答:( ) 60995.60995.0.1% 升汞可用于各种金属器皿的消毒。 答:( ) 60996.60996.黑曲霉菌丝生长温度比产酶温度要高。 答:( ) 60997.60997.丙酸、盐酸都可用作防腐剂。 答:( ) 60998.60998.由于分子量越大的物质产生的渗透压越高,所以罐藏食品通常用50-70% 的糖溶液。 答:( ) 60999.60999.青霉素因为能阻止G+细菌肽聚糖的形成,所以也能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 答:( ) 61000.61000.同种微生物菌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与积累代谢产物的最

(完整版)微生物学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十四授课单元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呼吸与发酵作用,重点讲解微生物代谢的特殊性,联系在食品和发酵生产上的应用,注意体现微生物不同发酵类型及代谢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 代谢概论简单介绍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重点介绍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三种产能方式,即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介绍乙醇发酵(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途径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甘油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合酸发酵及丁二醇发酵;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三种产能方式,即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介绍乙醇发酵(酵母菌的乙醇发酵途径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甘油发酵、丙酮丁醇发酵、混合酸发酵及丁二醇发酵;由于学生在生物化学课程中已经学过各种代谢途径,因此在微生物学中不再作为重点讲解。本章内容主要使学生了解呼吸与发酵作用,重点讲解微生物代谢的特殊性,联系在食品和发酵生产上的应用,注意体现微生物不同发酵类型及代谢的特点。 难点: 化能异养微生物生物氧化的三种产能方式,即发酵、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尤其是发酵的概念, 学生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知道这个名词, 但是不清楚其确切的生物学含义, 指在能量代谢或生物氧化中,在无氧条件下,底物(有机物)氧化释放的氢(或电子)不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种未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过程。实质: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另外, 联系食品和发酵生产上应用的发酵类型及代谢特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发酵的概念实质及发酵的特点.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 并介绍无氧呼吸中硝酸根(反硝化作用)、硫酸根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特点,介绍不同呼吸类型的微生物。介绍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特点,光能自养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途径(循环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光合磷酸化和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四、板书设计 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代谢概论 能量代谢的中心任务,是生物体如何把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形式的 最初能源转换成对一切生命活动都能使用的通用能源------ATP。 这就是产能代谢。 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 最初 能源还原态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通用能源ATP 日光: 光能营养微生物 第二节糖的代谢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生物必修三第六章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要学好高中生物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整理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 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⑵、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⑶、200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⑷、我国人口发展目标 ①、2010年,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②、2020年,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 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 ⑵、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⑶、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⑷、淡水缺乏。

⑸、环境污染加剧。 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 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 ⑵、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 二、应会知识点 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 ⑴、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 ⑵、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⑴、影响因素 ①、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②、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 ③、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④、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 ⑵、危害: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酸雨等。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长繁殖连续发酵恒浊器恒化器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同步生长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二次生长现象防腐(Antisepsis)石炭酸系数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消毒抗生素十倍致死时间和热致死时间 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灭菌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生长包括__、__、__和衰亡期等四个时期。 2.微生物生长的__期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3.微生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增强而发生__。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__、__三项。 5.实验室用__法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计数。 6.把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样通过__或__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 7.影响延滞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__、__和培养基成分。 8.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是__。 9.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人和物体内外部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繁殖能力的措施是__。 10.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制菌范围,此即__;青霉素和红霉素主要抗__细菌;__和__主要抗G细菌。

- 11.生长温度三基点是__、__、__。 12.一般可把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粗分为__、__、__、__。13.抗生素的活力称为__。 14.多数细菌生长最适pH是__,放线菌生长最适pH一般是__,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一般是__。 15.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是__。 16.计算世代时间应在细菌生长的__期进行,生产中为了长期维持对数生长期可采取__,如培养细菌的目的在于获得大量菌体,应在培养的__期进行收获。 17.巴斯德消毒法的工艺条件是__。 18.室温型微生物的最低生长温度为__,最适生长温度为__,最高生长温度为__。 19.造成厌氧环境培养厌氧菌的方法有__和__。 20.低、中、高温型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__、__、__。 21.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成__、__、__、__和__五个类型。 22.酸菜,饲料青贮是利用__发酵产生的__抑制__,使之得以长久贮存。 23.常用的防腐方法有__、__、__、__等。 24.调味品饮料中常加入__作为防腐剂。 25.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以生理指标法来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又有__、__、__和__等。

第六章微生物解析

第六章 纯培养(pure culture)——微生物学中把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纯培养的方法:见PPT第七章里的第七张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将待分离的样品进行连续稀释,目的是得到高度稀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如果经过稀释后的大多数试管中没有微生物生长,那么有微生物生长的试管得到的培养物可能就是由一个微生物个体繁殖而来的纯培养物. 这种方法适合于细胞较大的微生物. 平板划线分离法 分区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大的样品) 连续划线(适用于浓度较小的样品) 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倾注平板法 平板涂布分离法 简单易行,但易造成机械损伤 单细胞(单孢子)分离法 要在显微镜下进行 倾注平板法 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对热敏感菌及严格耗氧菌不太适合. 典型的生长曲线:课本153 典型生长曲线粗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时期 延滞期:延滞期又称停滞期、调整期或适应期。指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新鲜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

该期的特点为: 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③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④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影响延滞期长短的因素很多,除菌种外,主要有3种: 1.接种龄指接种物或种子的生长年龄, 即它生长到生长曲线上哪一阶段时用来作种子的。这是指某一群体的生理年龄。实验证明,如果以对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则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就短;反之,如以延滞期或衰亡期的种子接种则子代培养物的延滞期就长; 如果以稳定期的种子接种, 则延滞期居中。 2.接种量接种量的大小明显影响延滞期的长短。一般说来,接种量大,则延滞期短,反之则长因此,在发酵工业上,为缩短延滞期以缩短生产周期,通常都采用较大的接种量(种子∶发酵酵培养基= 1∶10 ,V/ V)。 3.培养基成分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要比接种到营养单调的组合培养基中的延滞期短。所以,一般要求发酵培养基的成分与种子培养基的成分尽量接近,且应适当丰富些。 出现延滞期的原因,是由于接种到新鲜培养液的种子细胞中,一时还缺乏分解或催化有关底物的酶或辅酶,或是缺乏充足的中间代谢物。为产生诱导酶或合成有关的中间代谢物,就需要有一段用于适应的时间,此即延滞期。 指数期:指数期又称对数期( logarithmic phase ) ,指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延滞期的一段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 指数期的特点是:①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因而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代时,或原生质增加一倍所需的倍增时间最短; 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 故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影响指数期微生物代时长短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①菌种:不同菌种其代时差别极大, ②营养成分:同一种微生物,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时,其代时较短,反之则长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 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微生物的种类: 1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2原核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3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的5大共同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 ○4分布广、数量多;○5适应性强、易变异; 巴斯德和柯赫的贡献:微生物学的先驱——列文虎克,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巴斯德、德国柯赫。 三域分类系统: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在医药、环保、农业、食品业等领域,微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存在怎样的关系,举例说明。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分子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菌) 原生质体:用溶菌酶人为除尽原有细菌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细胞壁的合成后,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 成。 原生质球:用溶菌酶和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阴性菌得到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膜层)的球形体,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抗性。 核区(拟核):指细菌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质粒:游离于细菌染色体之外,或附加在细菌染色体之上,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 芽孢:通常指某些细胞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1一种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厚壁、折光性高、含水量极低、且抗逆性极强的内生休眠体。 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能在细胞内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型的碱性蛋白晶体。(即δ-内毒素) 菌落: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深层,由单个或少数即细胞长出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胞群体。 异形胞: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特有的一种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央或末端且数目不定的细胞。是蓝细胞的固氮部位。 储藏性颗粒;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沉淀物质。 菌胶团: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状物质

微生物学第六章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 1.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 D )正确 A.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 高温使核酸变性 C. 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 A – C 2.对抗生素最敏感的时期是( B )正确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3.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 B )生长。正确 A.在高浓度盐中 B. 在低浓度氧中 C. 没有ATP或葡萄糖 D. 只在有病毒时 4.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B )正确 A. 消毒 B. 灭菌 C. 防腐 D. 化疗 5.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 B )正确 %。 %。 % 100% 6.直接显微镜计数用来测定下面所有微生物群体的数目,除了( D )之外正确 A. 原生动物 B. 真菌孢子 C. 细菌 D. 病毒 7.细菌的生长曲线中, 活菌数基本维持稳定的是( C )正确 A.适应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间歇灭菌过程需要下列所有条件,除了( D )之外。错误正确答案:B A. 蒸汽温度100℃ B. 每平方英尺10磅压力 C. 30min时间 D.连续三天的处理 9.微生物的稳定生长期( B )正确 A. 细胞分裂速率增加 B. 细胞分裂速率降低 C. 群体是在其最旺盛壮健的阶段 D.群体是在其最少的阶段 10.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C )正确 A.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 B.隔膜形成后染色体才复制’ C.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 D.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11.某细菌2 h中繁殖了5代,该菌的代时是( B )正确 A. 15 min B. 24 min C. 30 min D. 45 min 12.代时是指( D )正确 A.培养物从接种到开始生长所需要的时间 B.从对数期结束到稳定期开始的间隔时间 C.培养物生长的时间 D.细胞分裂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13.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 A )正确 A.巴氏消毒 B.干热灭菌 C.间歇灭菌 D.高压蒸汽灭菌 14.细菌生长曲线中,生物学性状最典型的是( B )正确 A.迟缓期 B. 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15.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B )正确 A 1,4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 助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 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 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 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 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 9、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 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10、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 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1、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2、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 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3、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 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内生孢子,简称芽孢 14、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 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5、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 聚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6、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 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7、/ 18、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9、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 引起发热反应 20、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 下生长繁殖 21、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有机体的各细胞组分协调而平衡地增长,为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单细胞微生物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等方式形成子细胞,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为繁殖。多细胞微生物唯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等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能称为繁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若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称繁殖)。 微生物的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原生质含量的增加)的方法很多,适用于一切微生物。 (一)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二)间接法 1、比浊法 用分光光度计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液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光密度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常选450~650nm波段。光束通过菌悬液时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度。 菌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即可反映细胞的浓度。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知前者所含细胞数。

2、生理指标法 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 含氮量(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见7.5%、霉菌为6.5%,含氮量×6.25为粗蛋白含量); 含碳、磷、DNA、RNA、ATP、DAP、几丁质、N-NAM 及产酸、产气、耗氧、粘度、产热等。

二、计繁殖数 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要一一计算各个体的数目,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一)直接法 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得到的数目是死、活细胞的总菌数。特殊染料可将死、活细胞区分开,可用于活菌和总菌记数。 (二)间接法 活菌计数法。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其变混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菌落。常用菌落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 可用浇注平板或涂布平版等方法进行,适用于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第六章-微生物代谢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发酵 2.呼吸作用 3.有氧呼吸 4.无氧呼吸 5.异型乳酸发酵 6.生物固氮 7.硝化细菌 8.光合细菌 9.生物氧化 10.初级代谢产物: 11.次级代谢产物: 12.巴斯德效应: 13.Stickland反应: 14.氧化磷酸化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是产生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

径。 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 作用下被NADH 还原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经 、 和 途径分 解葡萄糖。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合酸发 酵、 发酵和 发酵等。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是 , 发 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 4.产能代谢中,微生物通过 磷酸化和 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 的能量储存在ATP 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 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 能储存在ATP 中。 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 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 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 。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 转换到 下, 糖代谢速率 ,这是因为 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 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 22322423、CO O 、S 、SO 、NO NO ----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合物。 8.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 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能量的产生是通过 磷酸化形式,电子受体通常是O 2。电子供体是 、 、 和 , 还原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 能量。 9.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 2还原为NH 3的过程称为 。该过程中根据微生物和其

微生物学章节总结笔记第六章

第六章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第一节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1、生产菌株来源 ?索取或购买 ?自己选育 用原有菌株进行遗传改造进行育种 向菌种保藏机构索取、购买出发菌株进行选 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 从自然界中分离菌种就是从自然界微生物资源中有目的、快速、准确地选出所需要的菌种。 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一般步骤 二. 增殖培养(富集培养) ?适用:样品中目的菌数量不够多时 ?目的:提高样品中目的菌的数量和比例 ?原理:通过控制营养成分或培养条件,使目的菌得以繁殖和/或非目的菌的生长受到抑制三. 纯种分离 3、厌氧性微生物的分离法 (1)去除培养基中的溶解氧,降低Eh (2)创造无氧环境 物理除氧空气置换法:干燥器或厌氧培养罐 化学除氧H2 + O2→H2O (钯作催化剂) GASPAK罐除氧:硼氢化钠、柠檬酸,碳酸氢钠化学反应产生H 和CO2,H2与O2反应生成 2 水 (3)厌氧分离(培养)技术 ?高层琼脂柱技术 ?厌氧罐技术 ?厌氧手套箱技术 好氧培养 五、培养工艺条件试验与生产试验

1、摇瓶发酵条件 培养基组成、初始pH、通风量(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 2、小型台式发酵罐发酵工艺条件 溶解氧控制,pH值控制,原料添加模式,消泡剂… 第二节基因突变 突变(Mutation)定义:遗传物质核酸(DNA或病毒中的RNA)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 突变是一种遗传的状态,是基因由于结构发生改变从而由原来的存在状态变为另一种存在状态,即它的等位基因。 突变体: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 突变型:突变体的基因型或表型称为突变型,和其相对的原存在状态称为野生型。 一、突变类型 按变化范围分突变类型 (一)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染色体结构发生较大片段的异常 改变。 1、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整倍体(euploidy):含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单倍体:haploid ?二倍体:diploid ?三倍体:triploid ?四倍体:tetraploid 2、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缺失deletion: ?重复duplication : ?倒位inversion: ?易位translocation : (二)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染色体局部座位内的变化 ?点突变:只涉及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改变。突变发生在一个基因范围内。?多位点突变:突变超出一个基因范围。 1、碱基置换base replacement DNA链上的某一碱基对为另一碱基对所取代。 ?转换transition : ?颠换transversion: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不是三的倍数)核苷酸的插入或缺 失而造成此后一系列遗传密码子的阅读框发生移位错误的突变。

第六章微生物

第六章遗传与变异 遗传: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亲代将它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特征传给子代,使子代在某些性状上与亲代相似,是维持物种稳定的基本保证。变异: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子代与亲代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变异可不断形成变种和新种,导致微生物的进化。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核小体。遗传物质的结构(1)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核质(2)真核生物:染色体染色体:DNA+蛋白质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组装不同层次的结构质粒:某些微生物在染色体上外的遗传物质,是微生物细胞内游离于细胞质或能整合入染色体的DNA 分子。特征:质粒一般是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能自主复制不相容性所携带的基因非细胞生长所必需能从宿主细胞自发消除,但消除频率低。能从一个细菌转移到另一个细菌功能:与致病性、耐药性及次级代谢产物(如抗生素)的合成有关;与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关,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种类:致育因子(F因子):抗性质粒(R质粒): Col质粒:带有编码大肠杆菌素(colicins)的基因。转座因子跳跃基因,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转座因子改变位置行为称为转座。转座因子的种类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根据分子结构与遗传性质可分为3类。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子(Tn)转座噬菌体,微生物的变异现象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基因的总和)。表型: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类型:非遗传型:基因型没有改变,环境因素造成。遗传型:基因型改变,能稳定地遗传,为不可逆地变异。形态结构上的变异如:青霉素使正常细胞变多形鞭毛:H-O变异芽胞:炭疽杆菌42℃培养,失去芽孢菌落变异:如:S-R变异毒力上的改变:代谢上的变异⑴营养缺陷型的变异:酶活力改变,可作为研究遗传的一个良好机会⑵抗药性变异基因突变: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置换、插入或缺失而引起的,为DNA分子微小的损伤,也称点突变。染色体畸变: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亚硝酸等)除了引起点突变外,还会使大段的DNA发生易位、缺失、重复或倒立,涉及大范围的DNA损伤,常导致微生物的死亡。突变的主要特征⑴稳定的可遗传性⑵可逆性⑶稀少性(突变率低10-9-10-6)⑷独立性⑸自发性与诱变性 ⑹不对应性突变类型⑴形态突变型⑵营养突变型⑶高产突变型⑷抗性突变型⑸致死突变型⑹毒力突变型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⑴自发突变的机制背景辐射和环境中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微生物自身代 谢产物的诱变效应如:过氧化氢是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对脉孢菌有诱变作用,加入过氧化氢酶可降低这种作用。互变异构效应如:DNA链中,TG常以酮式、AC常以氨基式存在。当T以烯醇式出现,与G互补配对;C以亚氨基形式出现,就和A配对,使基因发生突变,造成自发突变。碱基对发生自发突变的几率约为10-8~10-9。环状突出效应:DNA复制中,如果其中某一单链上偶而产生一个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从而造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计划学时:5 重点:细菌生长曲线的定义、各时期的特点、应用及生产指导意义。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及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及原理。 第一节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一、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可以得到如图6-6的曲线,称为繁殖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延迟期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调整代谢。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 对数期(log phase)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 phase)。 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 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其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所以是研究基本代谢的良好材料,也是发酵生产的良好种子,如果用作菌种,往往延迟期很短以至检查不出,这样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微生物,以缩短发酵周期。 (三)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新增殖的细胞数与老细胞的死亡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此时生长速度,又逐渐趋向零。 稳定期的细胞内开始积累贮藏物,如肝糖、异染颗粒、脂肪粒等,大多数芽孢细菌也在此阶段形成芽孢。 生产上常常通过补料、调节pH、调整温度等措施,延长稳定期,以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 (四) 衰亡期(decline hpase) 稳定期后如再继续培养,细菌死亡率逐渐增加,以致死亡数大大超过新生数,群体中活菌数目急剧下降,出现了"负生长",此阶段叫衰亡期。 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第6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习 题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习题 填空题 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和 4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和。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和;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和。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 和(2) ,其中(1)中常用的有、和。 4.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和。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或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灭菌,其温度为,时间为。 7.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霉菌的最适pH范围。 8.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和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和。 10.抗代谢药物中磺胺类是由于与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 选择题 1.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 ) (1)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 (2)隔膜形成后染色体才复制 (3)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 (4)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2.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3个增加到109个时需要多长时间?( ) (1)40h (2)20h (3)10h (4)3h 3.某细菌2h中繁殖了5代,该菌的代时是( )。 (1)15 min (2)24min (3)30min (4)45min 4.代时是指( )。 (1)培养物从接种到开始生长所需要的时间 (2)从对数期结束到稳定期开始的间隔时间 (3)培养物生长的时间 (4)细胞分裂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5.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 ) (1)死亡期 (2)稳定期 (3)延迟期 (4)对数期 6.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 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 (1)1,4 (2)2, 3 (3)2,4 (4)l,5 7.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 )。 (1)比浊法 (2)显微镜直接计数 (3)干细胞重量测定 (4)平板菌落记数 8.用比浊法测定生物量的特点是( )。 (1)只能用于测定活细胞 (2)易于操作且能精确测定少量的细胞 (3)难于操作但很精确 (4)简单快速,但需要大量的细胞 9.下列哪种保存方法会降低食物的水活度?( ) (1)腌肉 (2)巴斯德消毒法 (3)冷藏 (4)酸泡菜 10.细胞复制时所有的细胞组分都按比例有规律地增加的现象是( )。 (1)对数生长 (2)二分裂 (3)最大生长 (4)平衡生长 11.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 )来决定的。 (1)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 (2)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 (3)温度 (4)稀释率 12.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被称为( )。 (1)耐冷菌 (2)嗜温菌 (3)耐热菌 (4)嗜冷菌 13.过氧化氢酶能解除( )的毒性。 (1)超氧化物自由基 (2)过氧化物 (3)三线态氧 (4)过氧化氢 14.能导致微生物死亡的化学试剂是( )。 (1)抑菌剂 (2)溶菌剂 (3)杀菌剂 (4)(2)和(3) 15.微生物数量减少十倍所需的时间是( )。 (1)十倍减少时间 (2)十倍减少值 (3)热致死时间 (4)对数时间 16.只能用高压灭菌才能杀死的是( ) (1)结核分枝杆菌 (2)病毒(3)细菌的内生孢子 (4)霉菌孢子 17.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 (1)121℃ (2)200℃ (3)63℃ (4)100℃ 18.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 )的消毒。 (1)啤酒 (2)葡萄酒 (3)牛奶 (4)以上所有 19.保存冷冻食品的常用温度是( )。 (1)4℃ (2)-20℃ (3)-70℃ (4)0℃

初级检验士考试(微生物学检验)练习题第六章微生物检验概述

第六章微生物检验概述 一、A1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要求是 A、快速、准确地提出检验报告 B、检验人员需要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养成有菌观点和无菌操作的习惯 C、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并参加和接受质量控制考核 D、重视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 E、以上说法都正确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是 A、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B、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 C、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 D、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E、以上说法都正确 3、关于动物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动物实验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检测细菌毒性产物,观察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B、常用实验动物有大鼠、小鼠、豚鼠、家兔及绵羊等 C、进行动物试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敏感动物和选用等级动物 D、动物接种法主要有皮内接种法、皮下接种法、肌肉接种法、静脉接种法、腹腔接种法和脑内接种法 E、动物接种后应每日观察3次以上,并按试验要求作详细试验记录 4、下列标本采集说法错误的是 A、采集时间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 B、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之后采集 C、采集的标本应无外源性污染 D、如尿液标本,疑为厌氧菌感染时,应以无菌注射器从耻骨上缘行膀胱穿刺术抽取 E、若怀疑是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的感染,则可通过自然导尿获取标本 二、B 1、A.疾病第1周 B.疾病第2~3周 C.恢复期 D.全病程 E.数月以上 <1> 、肠热症小便、粪便培养标本采集应在 A、 B、 C、 D、 E、 <2> 、肠热症采集血液时间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要求主要有①快速、准确地提出检验报告;②检验人员必须有较丰富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熟练、正确的操作技能,必须养成有菌观点和无菌操作的习惯;③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必须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并参加和接受质量控制考核;④重视实验室消毒灭菌工作。 【答疑编号100031184】 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主要包括:①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②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用药的信息;③为医院感染提供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动态信息;④改进或更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方法。 【答疑编号100031177】 3、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动物接种后应每日观察1~2次,并按试验要求作详细试验记录。 【答疑编号100031175】 4、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是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而且必须在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答疑编号100031172】 二、B 1、 <1>、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而且要有代表性,同时有些标本还要注意在不同时间采集不同部位标本。如肠热症病人,发病的第1周应采集血液,第2周应采集粪便和尿液。 【答疑编号100031191】 <2>、 【正确答案】A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理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理 6.1 微生物的酶 1857年,巴斯德等提出酒精发酵是细胞活动的结果。1878年,提出“酶”的名称;Liebig等提出发酵现象是由于溶解于细胞液中的酶引起的; 1897年,Bü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汁实现了发酵,证明了发酵与细无关;1913年,Michaelis等提出了酶促动力学原理; 1926年,Sumner第一次从刀豆中提出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其具有蛋白质性质;20世纪30年代,Northrop又分离出结晶的蛋白酶、胰蛋白酶及胰凝乳蛋白酶,确立了酶的蛋白质本质。 1.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 (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 (1)催化效率高: 反应速度是无酶催化或普通人造催化剂催化反应速度的10的6次方至10的16次方倍。 (2)酶的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 敏感性:对环境条件极为敏感,酶容易失活 (4) 酶活力的调节控制:如抑制剂调节、共价修饰调节、反馈调节、酶原激活及 激素控制等。调整的本质是酶的活性中心的改变(有或无、优或劣 (5) 酶的催化活力与辅酶、辅基及金属离子有关,有些酶是复合蛋白质,其中的 小分子物质(辅酶、辅基及金属离子)与酶的催化活性密切相关。若将它们除去,酶就失去活性。 (6) 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中性。 3.酶的化学本质 (1)酶的蛋白质本质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有的是简单蛋白质,有的是结合蛋白质。 酶同其他蛋白质一样,由氨基酸组成。 不能说所有蛋白质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才能称为酶 (2)酶的组成 根据组成成分分为: 简单蛋白质酶 结合蛋白质酶(结合非蛋白组分后才表现出酶的活性)两类。酶蛋白结合非蛋白组分后形成的复合物称“全酶”,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

微生物学检验重点知识总结(DOC)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特点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繁殖快,代谢强 适应强,易变异 种类多,分布广 1.微生物类型 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分为三类型 2.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或人类产生疾病的微生物。 3.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 (1)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最早观察到微生物;微生物学研究的创始人:巴斯德、科赫、李斯特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肽聚糖结构及其化学组成;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一)细胞壁 化学组成与结构,革兰染色共有组分:肽聚糖 特殊组分:G+ 菌、G-菌不同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2.细胞壁的功能: (1)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和抵抗低渗作用。(2)物质交换作用。(3)屏障作用。(4)免疫作用。(5)致病作用。(6)与细菌药物敏感性有关。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菌细胞膜的结构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中介体。 2.细菌荚膜、鞭毛和菌毛的功能。 荚膜: 功能: 有抗吞噬和抵抗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具有免疫原性。③鉴别细菌和血清学分型 鞭毛:功能: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 普通菌毛:具有黏附性,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变异相关 3.芽胞结构特点、意义、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L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 芽胞:某些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常发生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 根据细胞壁缺陷程度分: 原生质体(完全失去细胞壁,见于G+菌,仅在高渗环境中存活) 原生质球(细胞壁部分缺损,见于G-菌,在高渗或非高渗环境中均能存活) 4.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及其意义。 第二节细菌的生理 细菌的生长条件,生长周期及各期的特点;IMViC试验的组成及机制;细菌分解及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及意义。 细菌的生长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