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与没落的更替中国历史剧“走出去”途径探析

辉煌与没落的更替中国历史剧“走出去”途径探析
辉煌与没落的更替中国历史剧“走出去”途径探析

辉煌与没落的更替

——中国历史剧“走出去”途径探析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剧作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层面扮演着国际交流的桥梁角色。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历史剧经历了从辉煌走向没落的过程,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其重铸辉煌的趋势。本文将从中国历史剧“走出去”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积极探索其“走出去”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剧;“走出去”;中国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为中国历史剧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历史剧作为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四大名著为先导的中国历史剧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傲人成绩。然而,由于自身与外部的种种原因,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剧在海外市场逐渐没落。近年来,中国历史剧在制作、拍摄、宣传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努力,让其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再次逐步上升。纵观中国历史剧的发展,其海外影响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辉煌与没落更替的模式。如何快速走出没落、保持辉煌,这是中国历史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历史剧的定义

关于历史剧的定义,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议。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一书中认为:“历史剧应虚构,亦应遵守史实;虚构而外的事实,应尽量遵照历史,不宜随便改动。……对于史实(即使是小节)也还是应当查考核实。”茅盾的定义是一种狭义上的定义,这种历史剧一般为历史正剧,是一部分人心目中唯一称得上“历史剧”的历史剧。

1992年,《戏说乾隆》在大陆热播,随后《康熙微服私访记》、《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大批戏说类历史剧开始亮相荧屏。这类剧一般以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时代背景为外壳,但其内容与历史相去甚远。除此之外,还有《三国演义》这类半实半虚的电视剧,有些学者将上述电视剧称为古装剧,而在吴素玲主编的《电视剧艺术类型论》一书中,这类剧集被归为广义的历史剧。

郭沫若在其《关于历史剧》中写道;“即使不属于真正的史实,如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之类,把它们拿来做题材,似乎都可以称为历史剧。”因此根据郭沫若的定义,《西游记》、金庸剧等武侠神魔剧也可归入历史剧范畴。本文中探讨的历史剧将采用郭沫若的定义,以囊括更多例证。

二、中国历史剧“走出去”的历史及现状

中国历史剧“走出去”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4年,《三国演义》以8000美元一集的价格将播映权卖给了香港亚视,由于《三国演义》的热播,香港亚视在收视率上第一次超过了香港无线。这让香港无线的老板邵逸夫大为光火。所以当《水浒传》尚在拍摄阶段,香港无线就以每集12000美元的价格争抢到《水浒传》在香港的播映权。《三国演义》在港台市场的成绩一举改变了之前港台剧在内地泛滥的局面,被看作是中国电视剧外销的里程碑。

《还珠格格》是亚洲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在香港,亚视凭借《还珠格格》再次击败无线,而在东南亚,这部剧打破了历史上华语电视剧在当地的

最高记录。由于在韩国太过火爆,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此外,在蒙古、俄罗斯、乌克兰等地该剧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日本电视台放映的日文版《还珠格格》更是好评如潮。

但从2004年开始,港台剧、日韩剧以及美剧在中国的影响不断加深,不断挤占国产剧的海外甚至国内市场,因此国产历史剧的销量出现了明显跌落,文化逆差现象严重。

此后,国产历史剧不断探索“走出去”的道路,近几年也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2010年,中日合拍的历史剧《苍穹之昴》首次打入日本主流媒体黄金档,成为了当年NHK卫星高清频道的开年大戏,并获得了1.3%的高收视率。

2012年,《甄嬛传》在国内创下收视奇迹,随后在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相继播出。2014年美版《甄嬛传》在美国主流电视台播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之后《琅琊榜》《芈月传》等历史剧在国外市场也取得了不凡成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产历史剧的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虽然近几年有重新走向辉煌的趋势,但是我们仍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

三、历史剧“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1.生产企业急功近利电视作品粗制滥造

中国电视剧的一些生产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目光短浅,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鲜有对电视剧“走出去”进行策略性的规划和构想。我国每年能够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作品在7000-8000集左右,一般作品供大于求,精品却供不应求,为追求利益,大多启用演技还不成熟的年轻明星做主角,以吸引庞大的年轻观众。另外,主演的薪水占用了整个制作经费的一大半,这也就造成了后期制作经费不足,整体水平粗制滥造的结果。对于历史剧而言,生产企业往往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不顾史实,毫无根据地自由发挥,造成诸多方面与历史相悖,误导观众对历史的认知。

2.文化差异明显海外市场狭窄

由于电视剧的内容生产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联系的密切性,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向来就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历史剧更面临着一个文化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外国人对异域历史充满好奇,而影视作品因为能够直观地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着装、礼仪和场面等,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不少外国观众心中,只有历史剧才能体现“地道”的“中国味”;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背景知识和文化环境,外国观众很难理解历史剧中角色的言语行为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泰国电视台曾表示不愿意购买历史正剧,因为他们的观众看不懂,太深了。即使像《甄嬛传》这样的非历史正剧在西方国家也造成了理解上的问题,这也就是美版《甄嬛传》把本来76集的宫斗剧删减为6集的爱情剧的原因。

由于题材的问题,历史剧的影响范围一般还只是港台、日韩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对于西方来说,只有华人是历史剧的主要受众,除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西方人,大部分西方人与中国历史剧之间还是有着一层隔阂。

3.国际营销渠道不畅平台影响力不强

中国历史剧的国际营销渠道虽然在近几年有所拓宽,但许多优秀剧集“走出去”的道路依然举步维艰。一些电视剧只能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卖给发行公司,而实际上,发行公司卖给国外的价格也远远低于引进剧的价格。

就传统电视平台而言,中国自己成立的平台与国外的电视台都在中国历史剧

“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比如长城平台是由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和相关的境外电视台的频道集成的海外播出平台,以IPTV模式在美国境内播出23个中国电视频道,现已覆盖美国、欧洲、加拿大、拉美等地,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些平台在国外一般为非主流平台,收视率低,受众面小。

在历史剧“走出去”的过程中,网络平台也功不可没。网络平台较少收到播出体制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对不同类型的接受度也较高,其覆盖人群更加广泛。比如《武媚娘传奇》、《花千骨》在越南最大的视频网站之一Zing TV都突破了千万点击量。在北美最大的亚洲电视剧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8212428420.html,上,绝大多数中国历史剧,包括《琅琊榜》、《秦时明月》等点击率都非常高。然而以上实例大多都是粉丝文化的功劳,历史剧的交流大多止步于民间,官方层面的交流依然不足。

四、历史剧“走出去”的途径探析

1.着眼长远利益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历史剧“走出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注重市场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杀鸡取卵。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的关系。不能为了获取短期的收视率,而去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这样做无法带来长期的收视效率,更无法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可。对于历史正剧,制作团队应该端正态度,细致考究,避免出现明显的历史错误。日本的大河剧无论从语言、道具、服装还是史实方面都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可以看作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这一点也是中国历史剧制作团队应该学习的地方。

2.处理好民族化和世界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关系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着外国观众。应重视培养外国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亲切感,用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做包装,传达一种普世的、易于为外国观众所接受的中国价值观。这样的话,中国历史剧的国际影响力将大大提升。此外,电视剧创作者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契合点上做文章。尝试中外合拍可以形成国际特色,做到国外与国内文化兼顾,打破文化隔膜。这既可以保证国内的受众群体,也可以保证国外的受众群体。上文提到的中日合拍历史剧《苍穹之昴》便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3.拓宽国际营销渠道推进新兴媒体运用

电视剧从业者应培养电视艺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宽电视艺术对外交流的途径、渠道和市场;熟悉国际市场需求,掌握海外市场规律。从前期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营销都应具备国际眼光,有意识地制作适应海外播放的无字幕母带,为海外引进提供便利。此外,国家及官方层面的交流必不可少。建立一些海外主流平台,能够确保一定的受众数量,这无疑是历史剧“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的力量绝不容忽视。推进新兴媒体运用,建立互动平台,是对外输出的渠道之一。网络媒体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信息海量、即时互动的优势,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大力推广中国历史和文化。

2016年,爱奇艺台湾站正式成立,这为大陆影视在台湾的推广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射雕英雄传(2017版)》等大陆历史剧在爱奇艺台湾站与大陆实现同步更新,这缩小了两岸观众在时间上的差异,也使得大陆历史剧的影响力在台湾逐步扩大。今后,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大陆网络平台到海外落户,担负起宣传推广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中国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历史剧在文化层面扮演着桥

梁角色。中国历史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历过辉煌和没落,就目前而言,其海外影响力呈现一个上升的态势。但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而应继续积极探索“走出去”的策略和途径。这既是中国电视剧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只要社会各界对中国影视产业抱有信心,影视剧从业者脚踏实地,中国历史剧必然能重铸辉煌。

参考文献:

[1]勾晓峰.中国电视剧海外市场愈走愈窄[N].经济参考报,2015年11月21日,第006版.

[2]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4]王一川.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6]艺衡.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张斌.从作品到资本——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路径探索[J].理论前沿,2016.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完整版)中国电视剧发展史

大家好!我是社会学的吴倩,今天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为大家做这次的演讲。那我们这次汇报的主题是中国电视剧史的发展。 我将从一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汇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现状分析 首先要说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 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 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 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4.少年儿童教育 5.国外题材 6.民间传说题材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 这一阶段的电视剧有1967的样板戏《谈京剧革命》,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接着,在1975年录制播放了两部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是在“四人帮”文化专制政策的影响下产生的,1976年5月中旬,北京电视台作出了“关于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安排,除了文艺节目“主要从正面树立典型,宣传高

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外,还提出了“一律不播”、“坏节目”的八条内容, 1、歪曲历史真实,专写错误路线的: 2、描写英雄人物却是犯错误的,歪曲英雄形象的。 3、描写战争恐怖,渲染苦难、宣传和平主义的。 4、专写中间人物的,丑化工农兵形象的。 5、美化阶级敌人,模糊阶级界线,调和阶级斗争的。 6、提倡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宣扬人性论和所谓“人情味”。 7、有关谈情说爱,宣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的。 8、传统剧目,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鬼戏,不管中国或外国的一律不播, 第三阶段是1978到80年代末的复苏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视剧1978年5月《三家亲》,这也是电视单本剧时代的开始。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0年,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两部从美国引进的系列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2月5日春节播出的9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1984年播出的电视剧《血疑》曾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并且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企业广告。 在80年代末出现了大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电视剧。 大家应该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吧,这就是1987版被奉为经典的西

大学生应该学精辩论材料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首先很高兴能够抽到这个辩题,相信通过今天讨论“大学生应该学博还是学精”这个辩题,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能够更好的制定大学学 习规划。 回到今天的辩题,“大学生应该学博还是学精”,首先我们要理清“博”“精”区别,“博”字在字典上解释为“多”、“广”、“大”等,指的是各个领域知识都学习了解,而“精”字在字典上则解释为“细密”“专一”“深入”等,指的是在自己所学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所谓“又精又博”或“又博又精”应不在我们双方讨论的范畴,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精。 观点如下: 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各行各业急需本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学精本专业的知识,毕业后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当中去。同时大学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不同门类的专业,并且专业不断深入发展,衍生出了一些“专业中的专业”,“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只会被社会发展的洪流所淘汰。 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希望自己数学堪比华罗庚陈景润,生物技术超越达尔文,武功好比叶问、霍元甲,赚钱能力压倒巴菲特、比尔·盖茨,这种想法是非常不切实际,如果世上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出现的话,很多人可能会跟我做出同样的选

择——作个自我了断。大学生亦是如此,一定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分清楚主次矛盾,拣芝麻掉西瓜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 三:你作为大学生的一种态度。回想一下,我们在一年前填写高考志愿的情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各个专业在你心中其实就像不同的“未来”,你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在那时“未来”其实早已经浮现在你的脑海。进了大学后,看到琳琅满目的学科,你开始迷茫了,你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又好像都是重点,你在各个学科疲于奔命,却只是蜻蜓点水,在“浩如书海”中却打不开属于自己的一扇门,这使你是否还能想起自己当初的“未来”吗?如果在座同学还在为学习的重点在发愁迷茫,给你点点建议:请在自己当初的“未来”中寻找答 案吧! 最后,提出一点声明: 我方并没有彻底否定大学生学博,但学博前提应该是在对本专业学精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应该是辅助大学生更好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大学生一味的学博只会在造成“博而不精”的结果,从而失去了一技之 长,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学精 学精! 理由: 1。社会的需求,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 2. 因为在大学之前你已经接触了许多的事物,现在你必须理解这些事物的各种缘由以及进一步的探索。这就促使我们把知识学精。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摘要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环节。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创新能力差、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国制造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参考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制造业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采取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降低税负水平和成本,打造中国制造国际品牌,使中国制造业又好又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自主品牌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nufacturing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for the countr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Manufacturing in China at presen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the poo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terprise tax burden is overweight, and the cost increas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international brands.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erence of foreign successful experience,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foundation, take the right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e key point, reduce the tax burden level and cost, create international brand made in China, make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nice and fas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思政教学中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果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片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简况表

大学生党风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党的意义和性质已经不在老一辈革命家心中根深蒂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忽略了党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大学生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在学校进行了一次调研,得到的结论综合如下: 一、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新阶段。每年会有六百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充实并活跃在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毫无疑问,他们将决定和引领中国的未来和方向。他们的廉政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清廉。高校的重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当前,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近年来经济犯罪、学术不端、道德失范等事例。现在部分高校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当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尽管是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的影响难以估量。网络的传播,教师学术腐败的影响不仅仅是影响他本人所在的学校,对全国的大学生都有影响。曾有学者发出感叹,一个大学生所熟悉的教师引发的高校腐败足以抵消一百堂正面课堂教育的影响。大学就是一个社会,观察大学生现象,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干部评选,评奖评优、入党、助学金补助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问题上,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着不廉洁的现象,而引发大学生的不满。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学习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接受挑战,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一代。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在这个阶段,受什么样的教育,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大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各自的工作岗位。在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它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的最显著特性。从职业的视角纪念建党90周年反腐倡廉建设征文探讨和实践大学生廉政建设,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廉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天的大学生,明天就将步入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价值观。 3、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是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内容之一党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坚定地理想信念。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钢要》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廉政教育的内容,强化廉政意识,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抵御抗腐拒变的能力。 二、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廉政意识淡漠社会上的腐败及学校存在的学术腐败是其影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中国历史剧与历史剧服饰文化

中国历史剧与历史剧服饰文化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剧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骨针发明前,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使用兽皮和叶子作为自己的服装。而骨针线绳的发明,人们开始创造了原始服装。服饰纹样代替文身以及身体彩绘。之后,皮,毛,麻,葛及丝绸开始变的丰富起来。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及丝绸做衣服。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缝制衣服”的开端。它缔造了华夏古国最早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奠定了基础。 夏商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种类的多寡以及穿戴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和所服之意义。当时贵族服饰以麻布和平纹丝织物为主。 而商代的着装开始形象化,服饰面料有麻和丝织品等。当时黑色是低贱的标志,奴隶们只能穿黑色衣服,因而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一成语。而于此时出现的蔽膝,亦称至膝处短衣襦,后演变为围裙。 至西周,出现了有名的“周公治礼”相传武王成功伐纣后吸取其灭国之教训,开始制定各种礼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冕服的出现,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此同时,上衣下裳连体的“深衣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被采用。皇帝的礼服中的服饰纹样即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米,华虫,龙,藻,黼,軷,宗彝,火)也逐渐成为之后历朝皇帝礼服中不可或缺的纹样。而皇帝的冕冠更是蕴含丰富的含义。冕服体系的产生源于古人敬天思想。由夏商时期自然祭祀到周王朝礼仪,冕服制度的建立都与这一思想有关。黄帝时期就有“垂衣裳而天下治”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朝皇帝服饰-大裘冕服束蔽漆。十二章纹,红、黑色。

近现代史辩论赛

我方的观点是近代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利大于弊。列强殖民入侵时期,正式清朝晚期,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清政府腐败无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人人 高喊着天朝大国,当所有人都以为中国还像唐朝时候那样凌驾于世界之上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击碎了中国人民的幻想。 当时中国仍处是落后的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当西方工业革命后的用机器制造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已进入国门就狠狠的冲击了中国市场。本土的封建经济近乎崩溃。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先进武器使骑着战马,手持长刀,扎着辫子的满清勇士们毫无还手之力。西方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撞开了中国的大门。不错,西方人的到来使中国陷入水深火热,而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应该透过历史看到其积极意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些企业家试图以“实业救国”,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起来,中国的经济逐渐融入世界;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

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在军事政治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之中,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瓦解。 在思想文化上,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一部分中国人,他们为救国图存开始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一百年的被侵略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句话。西方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 四万万中国人民天朝上国的美梦,侵略者的先进装备让国人看到了差距。看着山河沦陷,同袍被杀,无数人开始积极探寻救国之良策。混沌了、昏睡了百年的中国终于开始出现生机。 中国好比是一头雄狮,但百年来的闭关锁国政策 已令他沉睡。他的利爪、利牙都在沉睡中悄然退化。单靠国人叫不醒他,单靠虚张声势叫不醒他。只有西方列强侵略的皮鞭抽打在他的脊上,只有国人丧生的切肤之痛才能让他醒来。尽管他的爪、牙已经不再锋利,尽管他无法消灭眼前侵犯自己威严的敌人,但他重新焕发了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发展体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并简述了21世纪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机械制造业基础设备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用户创造和提供机械产品的行业,包括机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和售后服务全过程。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以各种机器设备供应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并使其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机械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它的发展已经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必须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机械制造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以下几个方面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基本上可以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1 基础设备 在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刀具、夹具、检测仪器等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加工水p2 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高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机械行业存在一个巨大的技术隐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当今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正在向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制造大国,令世界瞩目。然而,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制造业的许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 3 国家扶持的支点偏离 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且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而创新型发达国家及新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及其特点 刘敏(200940903056)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1928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电视实验室试播情节剧的《女王的信使》标志着它的诞生。电视剧在中国堪称“第一”的叙事艺术,观众喜爱电视剧,是与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说书话本所培育的线性叙事传统的持久熏陶和喜欢听故事的传统有关。1986年,36集的《红楼梦》播出时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达70%以上。1994年一部84集的《三国演义》,也创造了46.7%高收视率,这就意味着,全国有4亿五千万到5亿人在同时收看。现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观众人数也动辄过亿。中国观众高涨的收视热情,正处在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之中。 电视剧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观众接受电视剧的心理动因有认识学习的动因、消遣娱乐的动因、接受教育的动因。这实际上我认为是和艺术的三大功能——认识、娱乐和教育相对应的。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它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心理诉求和爱憎,“媚俗”“媚大众”是它与生俱来的特征,也是它获得大众喜爱,引起高收视率的重要保重。“雅”好“俗”不好的电视剧是很难生存的,而大众的口碑则是一部电视剧获得成功,并在电视史上留名的重要依据。 中国古装电视剧是一类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电视剧,古装电视剧也是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古装电视剧的出现让观众有机会再一次通过电视剧的艺术形式回到古代,感受穿越时空的电视艺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故事能在电视剧上真实的展示出来,也是很有意义的艺术,对一代代中国孩子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艺术途径,现在很多历史书都读起来枯燥无味,孩子更喜欢的就是通过看古装电视剧来了解一个真实的历史,古装电视剧可以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探索历史的新的艺术途径。 中国的古装剧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武侠剧。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主要是以武打动作为中心来安排剧情,塑造人物形象,组织视听语言的,侠义精神是其精神内核,武打动作是其表现形式。武侠剧大都改编自中国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学,从《史记》中的《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和宋元话本中的侠士故事,再到明清成熟的长篇武侠小说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七侠五义》等,大侠的惩恶扬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等道德取向与变幻莫测的武功,为武侠剧提供了完备的精神内核和动作形式。当代的武侠剧,在高科技制作技术和影视特技的帮助下,将舞蹈、杂技、魔术等艺术形式和体操、单杠双杠、跳远、跳高、拳击、击剑等体育动作糅合进来形成视觉奇观,满足了观众对人体肢体无限可能性的期盼心理。武侠剧比较著名的有改编自平江不肖生的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的《霍元甲》;王度庐的《卧虎藏龙》;改编自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的《蜀山奇侠》和《新蜀山奇侠》;此外“黄飞鸿系列”、“新方世玉系列”、“南少林系列”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旧派小说中取得的重要资源。新派小说改编的有金庸小说改编系列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古龙小说改编的《楚留香传奇》、《绝代双骄》、《圆月弯刀》等,梁羽生的《四大名捕》等,卧龙生的《飞燕惊龙》等。根据漫画《风云》改编的《风云之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根据武侠游戏改编的有《仙剑奇侠传》、《剑侠奇缘》等。 历史剧。就是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电视剧。它的持续热播反映了人们渴望了解历史真实面貌,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心理。人们通过历史剧关照当下,渴望一些当下的社会问题能以史为鉴,在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到某种解决的智慧或启迪。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电视剧能获得热议,就选材而言,总是和当下人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总是和借历史的陈酿和古董级的酒具,来浇当下人的人的块垒。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总是把当代热点问题予以故事的讲述中。《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都在

知识改变命运辩论赛的正方辩论材料

知识改变命运辩论赛的正方辩论材料 我这么说,可不是信口开河。刘邦驻军霸上的时候,一次,范增建议项羽:“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听完后,不置可否。项羽的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许了范增的建议,起码是没表示反对。作为“一把手”的项羽,他绝不可能露骨地表这个态:行,逮住机会,把刘邦杀掉!这样的事儿是说不出口的;说出口,就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还怎么争人心打天下呢?这是项羽做“一把手”的难处,他只能默许范增去办,办好办坏,他都可以兜后路、擦屁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知识改变命运辩论赛的正方辩论材料,欢迎前来参考和借鉴。 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下面由我来为;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说过知识改变命运;因为对文学知识的渴求,使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当然,知识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的;所以说,知识是水,灌溉生命之花;知识是石,来敲开;材料一;知识对我们来说更重要;在当今社会,要想生存,最重要的就在于知识;材料二;知识是永远也难以衡量的财富,它不仅是普通意义各位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下面由我来为大家陈述我方观

点。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说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今天我方的观点,所谓知识,知识就是指辨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确定是与不是的观察与思考过程。是人们对一些事情经验的总结。拥有知识,人才会发展,才会为国家和社会所用,为人类做出贡献,从而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为对文学知识的渴求,使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因为对宇宙知识的好奇,轮椅上的霍金成为全人类的骄傲;因为对物理知识的热爱,爱因斯坦得出了令世人震惊的相对论。西方之所涌现出大量科学家,正是因为怀着对知识渴求的欲望,研究知识,获得知识而享誉世界的。外国人如此,我中华五千年文明亦如此。正是因为知识的广博,使孔夫子成为一代圣人;三国时期,如果没有卓越的外交和军事知识,曹操怎么会赤脚迎许攸,刘备又怎会三顾诸葛草庐?大唐盛世的出现,不也是因为科举制的迅速发展给国家带来的大量人才吗?近代史上,如果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对军事知识应用自如,人民怎会翻身做主,又何谈我中华之崛起!由此可见,知识是多么的重要!知识不仅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甚至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相反,宋朝时期的神童方仲永,虽然天资过人,却不懂得学习知识。整日卖弄自己,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凭借自己的知识超越了他,变泯然众人矣了。方仲永本可以凭借自己的天资和后天的知识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外部产业环境优势 从相关和支持产业来说,它们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上游装备工业如机床等发展较快,普通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一,高级的数控机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制造业的大宗投入品如钢材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的钢材品种已经可以国内生产。 我国制造业的国内竞争已经十分激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这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从而使企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空调业总产能大大超过国内需求,价格竞争激烈,这就促使各厂家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也不断推出新产品。在这种市场环境的磨练下,我国的空调业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2005年空调出口量将和国内需求量平分秋色。政府因素优势 从政府的作用来看,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面,政府的决策更尊重市场规律,我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急剧降低。开放使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改革使旧体制下不能做甚至不能想的发展生产力的经济组织方式成为现实。其中三件事情最重要:开放市场使得经济要素容易流动和重组;产权界定有历史性进步,奠定市场交易的基础;在政治统一的条件下开展了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加起来,就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度下降。 当然从个别产业来看,政府的作用还有待改善,本来应该快速发展、具备世界性竞争潜力的行业由于政府的管制或是产业政策失误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汽车产业,政府实行目录管制,民营资本进入很难,更严重的是,这种管制其实是保护了跨国公司。由于我国汽车业特别是轿车业发展落后,为了迅速提升制造水平,国家向部分外资汽车巨头开放市场,让国内大汽车厂家与外资合资,以期通过市场换技术,但是合资公司的技术开发主导权掌握在外资方手中,中方企业没有话语权,自主开发能力根本谈不上。中国汽车业繁荣的表象背后,是民族汽车品牌的弱势。如果政府适当合理地放松管制,让民营资本参与竞争,相信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