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耗传输线

无损耗传输线
无损耗传输线

§14.5 无损耗传输线

14.5.1 无损耗传输线的特点

如果传输线的电阻0R 和导线间的漏电导0G 等于零,这时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其能量不会消耗在传输线上,这种传输线就称为无损耗传输线,简称无损耗线。当传输线中的信号的ω很高时,由于00R L >>ω、00G C >>ω,所以略去0R 和0G 后不会引起较大的误差,此时传输线也可以被看成是无损耗线。

因为00=R ,00=G ,所以无损耗传输线的传播常数γ

000000))((C L j C j L j Y Z ωωωγ===

即0=α,00C L ωβ=,可见无损耗线也是无畸变线。

无损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 Z 为

00C L Y Z Z c =

=

为纯电阻性质的。

因为0=α,所以依式(14-8)可知无损耗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相量为

)sin()cos()sin()cos(22

22x Z U j x I I x I jZ x U U c

c '+'='+'=ββββ (14-10)

其中x '为传输线上一点到终端的距离。

从距终端x '处向终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为

c c c

in Z x jZ x Z x jZ x Z I U Z )

sin()cos()sin()cos(22'+''+'==ββββ (14-11)

其中,2

22I U

Z =为终端负载的阻抗。

14.5.2 终端接特性阻抗的无损耗线

当传输线的终端阻抗与传输线相匹配,即c Z Z =2时,由式(14-10)可求得无损耗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相量为

x I x j x I x Z U j x I I x U x j x U U x I jZ x U U c

c '∠='+'='+'='∠='+'='+'=ββββββββββ2

2222222)]sin()[cos()sin()cos()]sin()[cos()sin()cos(

其电压、电流的时域表达式为

)

sin(2)sin(22222i u x t I i x t U u ?βω?βω+'+=+'+=

其中,2u ?和2i ?分别为终端电压和电流的初相。可见,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均为无衰减的入射波,没有反射波分量。没有反射波分量的原因在前面定义“匹配”这一概念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而入射波无衰减的原因则是因为无损耗线的00=R ,00=G ,无法消耗入射波的能量,故入射波是无衰减的。

匹配的无损耗线还有一个特点,由式(14-11)不难看出,从线上任一位置向终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

c in Z Z =

即从线上任一位置向终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都是相同的,都等于特性阻抗c Z 。

14.5.3 终端开路或短路的无损耗线 1. 终端开路的无损耗线

当无损耗线的终端开路时,∞→2Z ,02

=I 。此时,由式(14-10)可求得无损耗线中的电压、电流相量为

)sin()cos(22x Z U j I x U U c

'='=ββ 其时域表达式为

)cos()sin(2

)sin()cos(222

22u c

u t x Z U i t x U u ?ωβ?ωβ+'=+'= 其中,2u ?为终端电压的初相。可见,此时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是一个驻波。结合β

π

λ2=不难推得,在 23,

,2

,

0λλλ

='x 处会出现电压的波节和电流的波峰;在 4

5,43,4λ

λλ='x 处会出现电压的波峰和电流的波节。其电压电流分布曲线如图14-12所示。

i

u ,

图14-12 空载无损耗线的电压和电流分布曲线

对于电压和电流是驻波的原因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一般而言,电压、电流的行波才能传输有功功率,驻波是不能传输有功功率的。对于终端开路的无损耗线而言,其线上和终端处都没有消耗电路的有功功率,其上的电压、电流是驻波的形式正意味着没有有功功率被消耗在线上或终端处。显然,当终端接纯电抗时,传输线上也会出现电压和电流的驻波。

终端开路时,由式(14-11)可求得从距终端x '处向终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为

)2cot()cot(x jZ x j I U Z c in '-='-==λ

π

β (14-12)

上式表明输入电阻为一个纯电抗,以

4

λ

为间隔而变号,即从40λ<'

置看进去,in Z 为虚部为负的纯虚数,传输线对外表现出电容的性质;从2

λ<'

λλ

<'

3位置看进去,in Z 为虚部为正的纯虚数,传输线对外表现出电感的性质。从距终端 45,43,4λλλ='x 位置看进去时,0=in Z ,传输线相当于短路;从

2

3,,2λ

λλ='x 位置看进去时,∞=in Z ,传输线相当于开路。如图14-13所示。

图14-13 空载无损耗线的输入阻抗

2. 终端短路的无损耗线

当无损耗线的终端短路时,02=Z ,02

=U 。由式(14-10)可得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相量为

)

cos()

sin(2

2x I I x I jZ U c '='=ββ

其时域表达式为

)

sin()cos()

cos()sin(2222i i c t x I i t x I Z u ?ωβ?ωβ+'=+'=

其中,2i ?为终端电流2

I 的初相。可见,短路无损耗线上的电压和电流也是驻波。其电压和

电流的分布曲线如图14-14所示。

i

u ,

图14-14 短路无损耗线的电压和电流分布曲线

由式(14-11),从距终端x '处往终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in Z 为

)2tan()tan(x jZ x jZ I U Z c c in '='==λ

π

β (14-13)

可见,输入阻抗也是一个纯电抗。输入阻抗随x '的变化情况如图14-15所示。

图14-15 短路无损耗线的输入阻抗

3. 开路(短路)无损耗线的一些应用

开路(短路)无损耗线输入阻抗的一些特点在高频技术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下面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在高频情况下,通常的线圈和电容器已经无法作为电感和电容使用了。所以在高频技术中,常使用长度小于

4λ的开路无损耗线来代替电容,用长度小于4

λ

的短路无损耗线来替代电感。可根据需要的电容和电感由式(14-12)和(14-13)可计算出应使用多长的无

损耗线。

(2)长度为

4

λ

的无损耗线,还可以用来接在传输线和负载之间,使负载和传输线相匹配。下面介绍一下其工作原理。

2

Z

图14-16 无损耗线作为阻抗变换器

如图14-16所示,设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为c Z ,负载的阻抗为2Z ,且2Z Z c ≠。一般来说,实际中的c Z 和2Z 一般都是不可变的,为使负载和传输线匹配,可将负载和传输线用一段长度为

4

λ

的无损耗线连接起来。设无损耗线的特性阻抗为1c Z ,此时从ab 端口看进去的输入阻抗为

1

2121

)4

2tan(

)42tan(c c c in Z jZ jZ Z Z Z ++=λ

λπλ

λπ

为达到匹配的目的,应使c in Z Z =,从而有

21Z Z Z c c =

可见,只要选择一段特性阻抗为2Z Z c 、长度为4

λ

的无损耗线接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就可以实现匹配。

§14.6 无损耗线方程的通解及其波过程

14.6.1 无损耗线方程的通解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均匀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入射波及反射波。在本节中,将以无损耗线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无损耗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动态过程,即从0=t 时刻开始,传输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的传播过程,以进一步加深对传输线上的入射波和反射波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因为无损耗线的00=R ,00=G ,所以由均匀传输线方程,即式(14-1)有

t i C x i t

i L x u ??=??-??=??-

00 (14-14)

上式即为无损耗线的方程,是均匀传输线方程在00=R ,00=G 的情况下的一个特例,式

中的x 为到始端的距离。可以证明,该偏微分方程的通解具有以下形式:

-

+-

+-=+--=+=++-=i

i vt x f vt x f Z t x i u u vt x f vt x f t x u c

)]()([1),()()(),(2121 式中的0

01

C L v =

。1f 和2f 均为待定的函数,需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确定。在此不讨论如何待定1f 和2f ,仅对上式作一个定性分析。

对于)(1vt x f u -=+

分量,这是一个以速度v 传播的正向电压行波;)(2vt x f u +=-

量为以速度v 传播的反向电压行波。同理,c

c Z u vt x f Z i +

+

=

-=)(11分量是以速度v 传播的正向电流行波,c

c Z u Z vt x f i -

-

=

+=)(2分量为以速度v 传播的反向电流行波。可见,传输线上的电压电流也是由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而成的,这一点和正弦稳态情况是相同的,只不过

当激励源不是正弦信号时,入射波和反射波不是正弦形式而已。

14.6.2 无损耗线的波过程

下面以直流激励下的开路无损耗线为例来阐述电压波或电流波从0=t 时刻开始沿传输线传播的过程。如图14-17所示,设无损耗线的长度为l ,终端开路,在0=t 时刻将直流激励源0U 接入到传输线的始端,在0=t 时沿线的电压和电流均为零。

图14-17接直流激励的无损耗线电路

在v

l

t <

<0的时间内,电压波和电流波从0=t 时刻开始以速度v 由始端向终端传播,如图14-18(a )所示。此时传输线上只有电压的第一次入射波01U u =+

和电流的第一次入

射波011

I Z u i c

==+

+,反射波尚未产生。

当v

l

t =

时,电压和电流的入射波到达终端,由于终端开路,所以电流的第一次反射波必为01I i =-

,即发生全反射,这样才能使得电流的反射波和入射波在终端处叠加后的值为零,从而满足开路处电流为零这一终端的边界条件。此时,电压的反射波011U i Z u c ==-

-亦

为全反射。

v

l

t v l 2<<的时间内,电压和电流的反射波将以速度v 由终端向始端传播。电流的反射波使其所到之处的电流变为零(011=-=-

+

i i i ),电压的反射波使其所到之处的电压变为

02U (0112U u u u =+=-+)。如图14-18(b )所示。

在v

l

t 2=

时电压和电流的反射波到达始端,电压和电流的反射波在始端处将再次发生反射。由于电压源使始端处的电压始终为0U (始端的边界条件),故始端处的电压的反射波即

第二次电压入射波必为02U u -=+

,从而满足始端的边界条件。相应的,电流的第二次入射

波为02

2

I Z u i c

-==++。

v

l t v l 32<<的时间内,+2

u 所到之处的电压变为0U (0211U u u u u =++=+-+),+

2i 所到之处的电流变为0I -(0211I i i i i -=++=+

-+)。如图14-18(c )所示。

当v

l t 3=

时,+2u 和+

2i 到达终端,在终端处产生反射,为满足终端处的边界条件,必有02I i -=-。此时,022U i Z u c -==--。

v

l t v l 43<<的时间内,-2

u 所到之处的电压变为零(02211=+++=-+-+u u u u u ),-

2i 所到之处的电流也变为零(02211=+++=-

+

-

+

i i i i i )。如图14-18(d )所示。

当v l t 4=时,全线的电压和电流均为零,又回到0=t 的状态。接着又重复v

l

t 40<<的过程。

v l

(a)

v l 2<

(b)

v

l

t 3

<

(c)

v

l t 4<

(d )

图14-18 电压波和电流波在开路线上多次入射和反射

以上就是开路无损耗线上的波过程,可结合上述分析更好的理解正弦稳态时电压和电流的入射和反射问题。在上述的分析中省略了求方程通解的过程。选择开路无损耗线为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分析,当考虑传输线的0R 和0G 时且传输线的终端接任意负载时,其波过程会较复杂,在本书中不再深入讨论。

高速电路传输线反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武汉理工大学 班级:___电子与通信工程153班_____ 姓名:_________ 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049731503239_______ 教师:____ ____________

高速电路传输线反射问题分析与解决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高速数字信号的传输线反射问题是影响现代数字电路设计的重要原因因素之一,严重的反射将破坏信号的完整性,并引起过冲现象,从而出现错误的数字逻辑和影响电路上元器件的正常使用。本文重点的分析高速电路中信号反射产生的原因,和给出解决反射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传输线;反射;解决方案 Abstract: Reflection high-speed digital signal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modern digital circuit design, serious reflection would undermine the integrity of the signal, and cause overshoot phenomenon, which appears erroneous digital logic and destruction devic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auses of signal reflections and phenomena, and give a reflection solution. Keyword: Transmission line;reflection; solution 1.引言 反射就是在传输线上的回波,如果传输线的长度满足长线时,且没有合适的终端匹配,那么来自于驱动端的信号脉冲在接收端被反射,从而引起非预期效应,使信号轮廓失真。反射是传输线的基本效应,即当信号沿着传输线传输时,碰到阻抗不连续时会发生反射。当信号在传输时,碰到了比目前高的阻抗时会发生正向发射,使得信号边沿的幅度增加,信号边沿会出现过冲。过冲就是指接收信号的第一个峰值或者谷值超过了设定电压,对于上升沿是指第一个峰值超过最高电压;对于下降沿是指第一个谷值超过了最低电压。当信号在传输时碰到比目前阻抗低时,会产生负向反射,使得信号边沿的幅度减小,信号边沿出现台阶,即欠冲。严重时,可能会产生假时钟信号,导致系统的读写出现误读或者误写等操作。 在一个时钟周期中,反复的出现过冲和欠冲,我们就称之为振荡。振荡是电路中因为反射而产生的多余能力无法及时吸收的结果。在印制电路板中,反射通常由连线阻抗的不匹配造成,如:不同布线层阻抗不一样、T型连接、过孔、线宽的变化、器件的输入输出阻抗,封装寄生参数等等。以下图 1.1理想传输线模型来分析与信号反射有关的重要参数。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分析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分析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是特性阻抗和信号的传输延迟,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特性阻抗。传输线是一个分布参数系统,它的每一段都具有分布电容、电感和电阻。传输线的分布参数通常用单位长度的电感L和单位长度的电容C以及单位长度上的电阻、电导来表示,它们主要由传输线的几何结构和绝缘介质的特性所决定的。分布的电容、电感和电阻是传输线本身固有的参数,给定某一种传输线,这些参数的值也就确定了,这些参数反映着传输线的内在因素,它们的存在决定着传输线的一系列重要特性。 一个传输线的微分线段l可以用等效电路描述如下: 传输线的等效电路是由无数个微分线段的等效电路串联而成,如下图所示: 从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可知,每一小段线的阻抗都是相等的。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就是微分线段的特性阻抗。

传输线可等效为:

Z0 就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Z0描述了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但这是在无损耗条件下描述的,电阻上热损耗和介质损耗都被忽略了的,也就是直流电压变化和漏电引起的电压波形畸变都未考虑在内。实际应用中,必须具体分析。 传输线分类 当今的快速切换速度或高速时钟速率的PCB 迹线必须被视为传输线。传输线可分为单端(非平衡式)传输线和差分(平衡式)传输线,而单端应用较多。 单端传输线路 下图为典型的单端(通常称为非平衡式)传输线电路。 单端传输线是连接两个设备的最为常见的方法。在上图中,一条导线连接了一个设备的源和另一个设备的负载,参考(接地)层提供了信号回路。信号跃变时,电流回路中的电流也是变化的,它将产生地线回路的电压降,构成地线回路噪声,这也成为系统中其他单端传输线接收器的噪声源,从而降低系统噪声容限。 这是一个非平衡线路的示例,信号线路和返回线路在几何尺寸上不同 高频情况下单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单端阻抗)为: 其中:L为单位长度传输线的固有电感,C为单位长度传输线的固有电容。 单端传输线特性阻抗与传输线尺寸、介质层厚度、介电常数的关系如下: ?? 与迹线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介质层厚度)成正比 ?? 与迹线的线宽成反比

实验01_传输线理论

实验一:传输线理论 *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基本传输线、微带线的特性。 2.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微带线的特性。 3.利用MICROWAVE软件进行基本传输线和微带线的电路设计和仿真。 二、预习容: 1.熟悉微波课程有关传输线的理论知识。 2.熟悉微波课程有关微带线的理论知识。 项次设备名称数量备注 1 MOTECH RF2000 测量仪1套亦可用网络分析仪 2 微带线模组1组RF2KM1-1A, 3 50Ω BNC 连接线2条CA-1、CA-2 (粉红色) 4 1MΩ BNC 连接线2条CA-3、CA-4(黑色) 5 MICROWAVE软件1套微波电路设计软件 四、理论分析: (一)基本传输线理论 在传输线上传输波的电压、电流信号会是时间及传输距离的函数。一条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可由R、L、G、C等四个元件来组成,如图1-1所示。 假设波的传播方向为+Z轴的方向,则由基尔霍夫电压及电流定律可得下列二个传输线方程式: ) ( ) ( ) ( ) ( ) (2 2 2 = + - - -z V LG RC j z V LC RG dz z V d ω ω ) ( ) ( ) ( ) ( ) (2 2 2 = + - - -z I LG RC j z I LC RG dz z I d ω ω 图1-1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此两个方程式的解可写成: z z e V e V z V γγ--++=)( (1-1) ,z z e I e I z I γγ--+-=)((1-2) 其中V +,V -,I +,I - 分别是信号的电压及电流振幅常数,而+、-则分别表示+Z ,-Z 的传输方向。γ则是传输系数(propagation coefficient ),其定义如下: ))((C j G L j R ωωγ ++= (1-3) 而波在z 上任一点的总电压及电流的关系则可由下列方程式表示: I L j R dz dV ?+-=)(ω V C j G dz dI ?+-=)(ω (1-4) 式(1-1)、(1-2)代入式(1-3)可得: C j G I V ωγ +=++ 一般将上式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 O : C j G L j R C j G I V I V Z O ωωωγ++=+===--++ 当R=G=0时,传输线没有损耗(Lossless or Loss-free )。因此,一般无耗 传输线的传输系数γ及特性阻抗Z O 分别为: LC j j ωβγ== , C L Z O = 此时传输系数为纯虚数。大多数的射频传输线损耗都很小;亦即R<<ωL 且G<<ωC 。所以R 、G 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传输线的传输系数可写成下列公式: βαωγj C G L R LC LC j +=?? ? ??++≈2 (1-5) 式(1-5)中与在无耗传输线中是一样的,而α定义为传输线的衰减常数(Attenuation Constant ),其公式分别为: LC j ωβ=, )(2 1 2o o GZ RY C G L R LC +=??? ??+= α 其中Y 0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导纳(Characteristic Adimttance), 其公式为: L C Z Y O O == 1 (二)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Transmission Line )

均匀传输线

均匀传输线 1 分布参数电路 分布参数电路与集总参数电路不同,描述这种电路的方程是偏微分方程,它有两个自变量即时间t 和空间x 。这显示出分布参数电路具有电磁场的特点。集总参数电路的方程是常微分方程,只有一个自变量。均匀传输线是分布参数电路的一种。 均匀传输线何时采用分布参数电路,何时采用集总参数电路,是与均匀传输线的长短有关的。均匀传输线的长短是个相对的概念,取决于它的长度与它上面通过的电压、电流波波长之间的相对关系。当均匀传输线的长度远远小于工作波长)100/(λ

传输线理论

实验一:传输线理论 *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基本传输线、微带线的特性。 2. 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微带线的特性。 3. 利用MICROWA VE 软件进行基本传输线和微带线的电路设计和仿真。 二、预习内容: 1.熟悉微波课程有关传输线的理论知识。 2.熟悉微波课程有关微带线的理论知识。 四、理论分析: (一)基本传输线理论 在传输线上传输波的电压、电流信号会是时间及传输距离的函数。一条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可由R 、L 、G 、C 等四个元件来组成,如图1-1所示。 假设波的传播方向为+Z 轴的方向,则由基尔霍夫电压及电流定律可得下列 二个传输线方程式: 此两个方程式的解可写成: 0)()()()() (22 2=+---z V LG RC j z V LC RG dz z V d ωω0)()()()()(2 2 2=+---z I LG RC j z I LC RG dz z I d ωω 图1-1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z z e V e V z V γγ--++=)( (1-1) ,z z e I e I z I γγ--+-=)((1-2) 其中V +,V -,I +,I - 分别是信号的电压及电流振幅常数,而+、-则分别表示+Z ,-Z 的传输方向。γ则是传输系数(propagation coefficient ),其定义如下: ))((C j G L j R ωωγ++= (1-3) 而波在z 上任一点的总电压及电流的关系则可由下列方程式表示: I L j R dz dV ?+-=)(ω V C j G dz dI ?+-=)(ω (1-4) 式(1-1)、(1-2)代入式(1-3)可得: C j G I V ωγ+=++ 一般将上式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 O : C j G L j R C j G I V I V Z O ωωωγ++=+===--++ 当R=G=0时,传输线没有损耗(Lossless or Loss-free )。因此,一般无耗传 输线的传输系数γ及特性阻抗Z O 分别为: LC j j ωβγ== , C L Z O = 此时传输系数为纯虚数。大多数的射频传输线损耗都很小;亦即R <<ωL 且G <<ωC 。所以R 、G 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传输线的传输系数可写成下列公式: βαωγj C G L R LC LC j +=?? ? ??++≈2 (1-5) 式(1-5)中与在无耗传输线中是一样的,而α定义为传输线的衰减常数(Attenuation Constant ),其公式分别为: LC j ωβ=, )(2 1 2o o GZ RY C G L R LC +=??? ??+= α 其中Y 0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导纳(Characteristic Adimttance), 其公式为: L C Z Y O O ==1 (二)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Transmission Line ) (A )无损耗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Lossless Line ) 考虑一段特性阻抗为Zo 的传输线,一端接信号源,另一端则接上负载,如

无损耗传输线

§14.5 无损耗传输线 14.5.1 无损耗传输线的特点 如果传输线的电阻0R 和导线间的漏电导0G 等于零,这时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其能量不会消耗在传输线上,这种传输线就称为无损耗传输线,简称无损耗线。当传输线中的信号的ω很高时,由于00R L >>ω、00G C >>ω,所以略去0R 和0G 后不会引起较大的误差,此时传输线也可以被看成是无损耗线。 因为00=R ,00=G ,所以无损耗传输线的传播常数γ 000000))((C L j C j L j Y Z ωωωγ=== 即0=α,00C L ωβ=,可见无损耗线也是无畸变线。 无损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 Z 为 00C L Y Z Z c = = 为纯电阻性质的。 因为0=α,所以依式(14-8)可知无损耗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相量为 ) sin()cos() sin()cos(2222x Z U j x I I x I jZ x U U c c '+'='+'=ββββ (14-10) 其中x '为传输线上一点到终端的距离。 从距终端x '处向终端看进去的输入阻抗为 c c c in Z x jZ x Z x jZ x Z I U Z ) sin()cos()sin()cos(22'+''+'==ββββ (14-11) 其中,2 22I U Z =为终端负载的阻抗。 14.5.2 终端接特性阻抗的无损耗线 当传输线的终端阻抗与传输线相匹配,即c Z Z =2时,由式(14-10)可求得无损耗线上的电压和电流相量为 x I x j x I x Z U j x I I x U x j x U U x I jZ x U U c c '∠='+'='+'='∠='+'='+'=ββββββββββ2 2222222)]sin()[cos()sin()cos()]sin()[cos()sin()cos( 其电压、电流的时域表达式为

微带传输线概述解析

《射频电路》课程设计题目:微带传输线概述 系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1108211042 姓名杨越 2012年06月30日

微带传输线概述 摘要 本课程设计主要介绍了微带传输线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基础且较重要的几个知识点,并没有详细的对微带线的各个参数及特性作细致的说明。例如微带线的近似静态解法、微带线的谱域分析等在本设计中都未曾提及,这与此课程设计的制作人本身的理解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后续的微带线设计中,此处所提到准TEM特性、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以及有效介电常数等参数,对于整个微带线系统的确立与实现都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例如在设计微带线低通滤波器的时候,当通过低通滤波器原型的电路多次变换计算得到最终的电路时,这时就需要面对将电路图实现微带线的问题,而此时需要的就是特性阻抗的知识。首先,根据特性阻抗值与相对介电常数确定w/h的范围(假设t=0),再由范围选择w/h的具体计算公式,从而求得微带线的宽度。由有效介电常数求出相速度,再求出波导波长,由此可算出微带传输线的长度,等等。 关键词:微带线准TEM特性特性阻抗有效介电常数相速度波导波长

前 言 微带线是(Microstrip Line )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微波传输线,是目前混 合微波集成电路(hybird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 ,缩写为HMIC )和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 ,缩写为MMIC )使用最多的一种平面传输线。其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频带宽、可集成化;缺点是损耗大,Q 值低,功率容量低。由于微波系统正向小型化和固态化方向发展,因此微带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 微带线的结构 微带线是在金属化厚度为h 的介质基片的一面制作宽度为W 、厚度为t 的导体带,另 一面作接地金属平板而构成的,如图1-1所示。其中,r ε为介质基片的相对介电常数。最 图1-1 微带线 常用的介质基片材料是纯度为99.5%的氧化铝陶瓷(r ε=9.5-10)、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如,如图1-2所示。 图1-2 聚四氟乙烯环氧树脂 (r ε=2.55);用作单片微波集成电路的半导体基片材料主要是砷化镓(r ε =13.0),如图1-3 所示。

传输线的反射干扰解析

传输线的反射干扰解析 一.引言 在微机系统中,接口与其它设备之间的连接要通过一定长度的电缆来实现,在计算机内部,印制电路板之间需要通过焊接线来连接。在一些其它的脉冲数字电路中也存在这类事的问题。脉冲信号包含着很多的高频成分,即使脉冲信号本身的重复频率并不十分高,但如果前沿陡峭,在经过传输通道时,将可能发生信号的畸变,严重时将形成振荡,破坏信号的正常传输和电路的正常工作。脉冲信号的频率越高,传输线的长度越长,即便问题越严重。 二.传输线的反射干扰及其造成的危害 任何信号的传输线,对一定频率的信号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非纯电阻性的波阻抗,其数值与集成电路的输出阻抗和输入阻抗的数值各不相同,在他们相互连接时,势必存在着一些阻抗的不连续点。当信号通过这些不连续点时便发生“反射”现象,造成波形畸变,产生反射噪声。另外,较长的传输线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分布电容和杂散电感,信号传输时将有一个延迟,信号频率越高,延迟越明显,造成的反射越严重,信号波形产生的畸变也就越厉害。这就是所谓的“长线传输的反射干扰”。对于TTL器件来说,“过冲”超过6V时,对器件输入端的P-N结就有造成损坏的可能。同时从+3V~-6V的大幅度下降,将会对邻近的平行信号产生严重的串扰,且台阶将造成不必要的延时,给工作电路造成不良的后果。一旦形成震荡,危害就更严重,这种振荡信号将在信号的始端和终端同时直接构成信号噪声,从而形成有效的干扰。 三.信号传输线的主要特性及阻抗匹配 1.信号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对于计算机及数字系统来说,经常使用的信号传输线主要有单线(含接连线和印制线等)、双绞线、带状平行电缆、同轴电缆和双绞屏蔽电缆等。传输线的特性参数很多,与传输线的反射干扰有关的参数主要有延迟时间和波阻抗。一般说来,反显得信号延迟时间最短,同轴电缆较长,双绞线居中,约为6ns/m。波阻抗为单线最高,约为数百欧,双绞线的波阻抗,双绞线的波阻抗一般在100Ω-200Ω之间,且绞花越短,波阻抗越低。从抗干扰的角度讲,同轴电缆最好,双绞线次之,而带状电缆和单线最差。 2.阻抗的匹配 当传输线终端不匹配时,信号被反射,反射波达到始端时,如始端不匹配,同样产生反射,这就发生了信号在传输线上多次往返反射的情况,产生严重的反 射干扰。因此要尽可能做到始端和终端的阻抗匹配, 为此,确定“长线”的最佳长度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01_传输线理论

实验一:传输线理论*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基本传输线、微带线的特性。 2.利用实验模组实际测量以了解微带线的特性。 3.利用MICROWA VE软件进行基本传输线和微带线的电路设计和仿真。 二、预习容: 1.熟悉微波课程有关传输线的理论知识。 2.熟悉微波课程有关微带线的理论知识。 项次设备名称数量备注 1 MOTECH RF2000 测量仪1套亦可用网络分析仪 2 微带线模组1组RF2KM1-1A, 3 50ΩBNC 连接线2条CA-1、CA-2 (粉红色) 4 1MΩBNC 连接线2条CA-3、CA-4(黑色) 5 MICROWA VE软件1套微波电路设计软件 四、理论分析: (一)基本传输线理论 在传输线上传输波的电压、电流信号会是时间及传输距离的函数。一条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可由R、L、G、C等四个元件来组成,如图1-1所示。 假设波的传播方向为+Z轴的方向,则由基尔霍夫电压及电流定律可得下列二个传输线方程式: 此两个方程式的解可写成: ) ( ) ( ) ( ) ( ) (2 2 2 = + - - -z V LG RC j z V LC RG dz z V d ω ω ) ( ) ( ) ( ) ( ) (2 2 2 = + - - -z I LG RC j z I LC RG dz z I d ω ω 图1-1单位长度传输线的等效电路

z z e V e V z V γγ--++=)( (1-1) ,z z e I e I z I γγ--+-=)((1-2) 其中V +,V -,I +,I -分别是信号的电压及电流振幅常数,而+、-则分别表示+Z ,-Z 的传输方向。γ则是传输系数(propagation coefficient ),其定义如下: ))((C j G L j R ωωγ++= (1-3) 而波在z 上任一点的总电压及电流的关系则可由下列方程式表示: I L j R dz dV ?+-=)(ω V C j G dz dI ?+-=)(ω (1-4) 式(1-1)、(1-2)代入式(1-3)可得: C j G I V ωγ+=++ 一般将上式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Z O : C j G L j R C j G I V I V Z O ωωωγ++=+===--++ 当R=G=0时,传输线没有损耗(Lossless or Loss-free )。因此,一般无耗传 输线的传输系数γ及特性阻抗Z O 分别为: LC j j ωβγ== , C L Z O = 此时传输系数为纯虚数。大多数的射频传输线损耗都很小;亦即R <<ωL 且G <<ωC 。所以R 、G 可以忽略不计,此时传输线的传输系数可写成下列公式: βαωγj C G L R LC LC j +=?? ? ??++≈2 (1-5) 式(1-5)中与在无耗传输线中是一样的,而α定义为传输线的衰减常数(Attenuation Constant ),其公式分别为: LC j ωβ=, )(2 1 2o o GZ RY C G L R LC +=??? ??+= α 其中Y 0定义为传输线的特性导纳(Characteristic Adimttance), 其公式为: L C Z Y O O ==1 (二)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Transmission Line ) (A )无损耗负载传输线(Terminated Lossless Line ) 考虑一段特性阻抗为Zo 的传输线,一端接信号源,另一端则接上负载,如

均匀传输线

第11章均匀传输线 本章在介绍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响应方程式的基础上,对均匀传输线上的波和传播特性进行了讨论。 一对均匀传输线有两个端口,这一点与集总参数电路中的二端口网络相似。因此,在列出传输线始端与终端间电压、电流关系式之后,同样可以用第10章中介绍的二端口网络的分析方法去进行研究。但要注意,均匀传输线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传输线上的参数对沿线上电压、电流的影响,通常是把终端的电压和电流或者把始端的电压和电流作为已知条件给出,然后再对传输线上各处的电压和电流进行求解。 本章的学习重点: z不同负载情况下,均匀传输线上电压、电流的波动性质; z行波的概念及特性阻抗和传播常数的意义,特性阻抗和传播常数的计算关系; z无损耗传输和不失真传输的条件; z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过程。 11.1 分布参数电路的概念 1、学习指导 (1)分布参数电路 均匀传输线属于分布参数电路。分布参数电路与前些章介绍的集总参数电路不同,描述集总参数电路的方程一般是常微分方程,自变量只有一个;而描述分布参数电路的方程是偏微分方程,自变量包括时间t和空间长度z两个。因此,分布参数的均匀传输线上,传输线上的电流和电压既是时间的函数,又是距离的函数,它们反映的实际上是传输线周围磁场和电场作用的结果。任何导线上都存在着电阻和电感,两根平行导线之间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电容和漏电导,在均匀传输线上电流波和电压波传播的过程中,传输线上的电感和电容比电阻和漏电导有着更重要的实质性意义。分布参数电路的均匀传输线,其长短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计算过程中传输线的长度取决于它与它上面通过的电压、电流波波长之间的相对关系。集总参数电路中的电压、电流从电路的始端到电路终端,理论上其“作用”瞬间可以完成,但在分布参数的电路中,电压、电流的作用实现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2)分布参数电路的分析方法 对于分布参数的电路,可以用电磁场理论,也可用电路理论进行分析。采用电路理论分析 151

从阻抗匹配解析射频传输线技术

从阻抗匹配解析射频传输线技术 传输线设计是高频有线网络、射频微波工程、雷射光纤通信等光电工程的基础,为了能让能量可以在通信网路中无损耗地传输,良好的传输线设计是重要关键。 无线通信加上视频技术将成为未来的明星产业,要达到这个目标,负责传送射频微波信号的介质除空气之外,就是高频的传输线。人类目前无法控制大气层,但是可以控制射频微波传输线,只要设法使通信网路的阻抗能相互匹配,发射能量就不会损耗。本文将从阻抗匹配的角度来解析射频微波传输线的设计技术。 驻波比(SWR) 两频率相同、振幅相近的电磁波能量流(energy flows)面对面地相撞(impinge)在一起,会产生驻波(standing wave),这种电磁波的能量粒子在空间中是处于静止(stand)状态(motionless)的,此暂停运动的时间长度比两电磁波能量流动的时间要长。因为驻波的能量粒子是静止不动的,所以,没有能量流进驻波或从驻波流出来。上述叙述较抽象,但是这里举个类似的例子,就可说明什么是驻波:做个物理实验,将两个口径、流速都相同的水管,面对面相喷,在两水管之间将会激起一个上下飞奔的水柱,这个水柱就是驻波。如果是在无地心引力的空间中,这个水柱将静止在那里不会坠地。 电磁波在传输在线流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遇时就会产生驻波。驻波比(standing wave rate;SWR)是驻波发生时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的比值(VSWR),或最大电流和最小电流的比值(公式一): SWR = (VO + VR)/ (VO - VR) = (IO + IR)/ (IO - IR) = 1+|Γ|/ 1-|Γ| WR可以被用来判定传输线阻抗匹配的情况:当SWR=1时,表示没有反射波存在,电磁波能量能完全传递到负载上,也就是传输线阻抗完全匹配;当SWR=∞时,表示VO = VR或IO = IR,电磁波能量完全无法传递到负载上,传输线阻抗完全不匹配。SWR测量仪是高频传输线、发射机(transmitter)、天线工程师常使用的参数,与它类似的是应用在有线电视缆线(Cable TV cable)的「返回耗损(Return Loss)」或称作dBRL。两者的差别有二:(1)dBRL=0表示阻抗完全不匹配,dBRL=∞表示阻抗完全匹配。(2)SWR测量仪是以发射机为信号来源,自己并没有发射源,但dBRL测量仪是用自己的发射源来测量缆线的阻抗匹配情况。 ?史密斯图(Smith Chart)介绍: 为了达到阻抗匹配的目的,必须使用史密斯图。此图为P. Smith于1939年在贝尔实验室发明的,直到现在,它的图形仍然被广泛地应用在分析、设计和解决传输线的所有问题上。它能将复数的负载阻抗(complex load impedance)映射(map)到复数反射系数(complex reflection coefficients)的Γ平面上,这种映射过程称作「正常化(normalization)」。如(图一)所示,大小不同的圆弧代表实数(rL)与虚数(xL)的大小,越往右边阻抗越大,越往左边阻抗越小。乍看之下,史密斯图很类似极坐标(polar coordinate),不过,它的X-Y轴坐标分别是Γr和Γi,而且Γ= |Γ|ejθr =Γr + jΓi ,r代表实数(real number),i代表虚数(image number)。在图一中,中心线为电阻值,中心线上方区域为感抗值,中心线下方区域为容抗

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计算

均匀传输线的分布参数计算 0 引言 传输线作为一种输送能量和传递信号的装置,由于其应用十分广泛而成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对象。在长距离输电线路、远距离通信线路、高频测量线路、计算机信号传输以及高速数控系统中均应该考虑线路参数的分布性。[1] 均匀传输线模型是电路、电磁场理论中重要而又简单的简化模型。典型的均匀传输线是由在均匀媒质中放置的两根平行直导线构成的。常见的有平行双板、同轴线、和平行双线等。当然,实际中并不存在真实的均匀线,架空线的支架、导线自身的重力都会使传输线不均匀。为了简化问题,需要忽略这些次要因素。 以平行双线为例。假设传输线是均匀的,即两导体间的距离、截面形状以及介质的电磁特性沿着整个长线保持不变,单位长度的线路电阻和电感分别为0R 和0L ,单位长度的线间电容和电导分别为0C 和0G ,如图1所示。传输线最左端为起点,即0x =,选取距平行双线起点为x 的一小段x ?进行研究。虽然传输线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参数系统,但可以采用一个长度为x ?的集中参数模型来描述。显然,x ?越小就越接近传输线的实际情况 当0x ?→时,该模型就逼近真实的分布参数系统。[2]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以得到电报方程,它是均匀传输线上关于电压、电流的偏微分方程组。 00 00i R i L t u x i G u x u C t ??-=??????-=????+???+ 方程表明,电流在传输线上连续分布的电阻中引起电压降,并在导线周围 产生磁场,即沿线有电感的存在,变化的电流沿线产生电感电压降,所以,导线间的电压连续变化;又由于导线间存在电容,导线间存在电容电流,导线间的非理想电介质存在漏电导,所以还有电导电流,所以沿线的电流也连续变化。 图1 有损均匀传输线及其等效模型

注电考试最新版教材-第16讲 第九章无损耗均匀传输线(二)

9.2 无损耗均匀传输线中波的反射和透射 9.2.1 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1)定义反射系数为沿线任意点处反射波电压相量与入射波电压相量之比。 终端处的电压反射系数 (2)透射系数 9.2.2 均匀传输线的匹配 当 时, ,无反射,称为匹配,电压、电流为行波 匹配特点:1.电压、电流同相,振幅不变,2.能量全部被负载吸收。 9.2.3 全反射 驻波 当 时, , 全反射,称为驻波。 特点 a )当πβn -= x , 电压波腹,电流波节 当 , 电压波节,电流波腹 b )时间相位差90o,无能量传播,电能与磁能在 空间相互转换。 9.3 无损耗均匀传输线的入端阻抗 传输线任一点处的电压与电流之比为入端阻抗 若 推广:任一点处的入端阻抗 ,每隔 重复出现一次 0101Z Z Z Z U U L L +-==?+ ?-ρ01 02022Z Z Z U U +='=+ τ0Z Z L =0=ΓL /)(,)(Z e U x I e U x U x j x j ββ-+-+== jx Z L ±∞=,,01,=Γ=Γl j L l e ?),2,1,0n (2 n n z =-=-=入βππβ212+=n x )2,1,0(4)12( =+-=n n z 入 x jZ Z x jZ Z Z e e I e e U I U x Z L L x j L x j x j L x j i ββββββtan tan )()()(000--=Γ-Γ+==-+-+ l x -=λπβ2=l jZ Z l jZ Z Z l Z L L i λ πλπ2tan 2tan )(000 ++=-)(l Z i 2λ)()2(l Z n l Z i i =+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