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

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
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

小儿肠套叠临床诊治特点

发表时间:2016-10-09T13:31:21.7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2期作者:刘珈蔡英君仇妍李东海张佳航

[导读] 对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鸡西市人民医院儿科 1581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小儿肠套叠在临床中的治疗特点。方法:以某院患有小儿肠套叠的120例患者为例,对他们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效果进比较性观察。结果:患有原发性肠套叠的患者有116例,有71例患者是肥胖患儿,占总人数的59.2%,有62例患者是人工喂养,占总人数的51.7%,有16例患者出现误诊的现象,占总人数的13.3%,采用手法复位的患者有86例,复位率达到71.7%,其中手术复位的患者有34例。有4例患者属于继发性肠套叠,是由倡导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结论:造成小儿肠套叠现象主要是因为喂养、病毒感染以及肥胖等因素造成的,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有些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并不明显,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与B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检查,不需要采用手术治疗,非手术的治疗方式不需要长时间住院,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也相对较少。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诊断;治疗;特点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142-02

小儿肠套叠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儿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疾病,尤其是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出现急腹症的现象,在2岁以后的发病率就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男孩相对于女孩而言,更容易发病。造成肠套叠的原因并不明晰,有些是因为肠管的发育不正常导致的,在临床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病情变化快,因为小儿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有些时候在喂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添加辅食,就会造成肠管在蠕动的过程中出现紊乱的现象,这样也会引发肠套叠的现象。本文主要以120例患有小儿肠套叠的患者为例,对其临床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合理的诊断方式,减轻患者的病痛折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0例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3岁,其中年龄1~6个月者39例,7个月~2岁者78例,3~13岁者3例。单纯肠套叠108例,套叠合并肠坏死者12例。病程≤12h的40例,12~48h的52例,>48h的28例。以上所有病例均经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或手术证实为肠套叠。

1.2临床表现

因为小儿患病时还小,所以在前来就诊的患者中均有哭闹的现象发生。健康的婴幼儿会突然出现哭闹的现象,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具有阵发性的特点。对于典型者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出现突发性的哭闹,同时伴有尖叫,脸色也呈现出苍白的情形。在几分钟内趋于平缓,但是在十分钟后又会再次发作,常见的表现有腹泻、腹胀、血便以及腹部出现包块等,还有些患者表现出上呼吸道感染的迹象,从整体上来看,患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3误诊情况

误诊为急性菌痢3例,急性胃炎8例,肠痉挛1例,急性胆囊炎1例,脑炎1例,电解质紊乱1例,急性阑尾炎1例。

1.4治疗方法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将患儿分为两组,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治疗,一种方式是空气与水压灌肠复位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有86例,选择这种治疗方式的患者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距离发病时间不足24h,患儿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没有出现腹胀、腹膜炎以及发热等症状,也没有出现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的现象。如果患儿距离发病时间已经超出了48h,并且身体状况并不乐观,还存在有严重的脱水现象,精神呈现出萎靡的状态,有休克现象的出现,并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尤其是需要对3个月以下的婴儿加以注意,腹部出现高度腹胀,按压腹部有明显的痛感,可能是腹膜炎的症状。采用X线对腹部平片进行检测,能够发现多数液平面的患者,出现多次复发现象的患者极有可能是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患者。另外一种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4例,在这之中有3例患者是因为空气灌肠复位失败之后才采用手术治疗的,在所有的患者中,有12例出现肠坏死的症状,并且均已得到证实。

2、结果

原发性肠套叠116例,灌肠复位成功86例。其中肥胖患儿71例,(59.2%);人工喂养62例(51.7%)。追问病史,该11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中,有46例发病前存在易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19例、肠道感染15例、肠系膜淋巴结炎12例。继发性肠套叠4例,均为肠道畸形,美克尔憩室2例,回盲部肠囊肿1例,阑尾内翻1例。

3、讨论

肠套叠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绝大多数是单发性肠套叠,偶见多发性肠套叠同时发生者。肠套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进到里面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套入部进入鞘部后,同时其所附肠系膜也被牵入,结果不仅肠腔发生梗阻,而且肠系膜血管也受压,套入部肠管可发生循环障碍。初期静脉受阻,组织瘀血水肿,套入部肠壁静脉怒张破裂出血,与肠黏液混合成果酱样,肠壁水肿继续加重,动脉受压,套入部供血停止而发生坏死。

在婴幼儿疾病中,小儿肠套叠无疑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尤其是在4个月至10个月大的时候,最容易出现肠套叠的现象,2岁以内的发病率是最高的,达到80%以上。对小儿肠套叠的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的,另外一种是继发性的,前者在患病中的概率更高,可以达到90%以上,产生小儿肠套叠的现象大多都是因为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的肠蠕动紊乱,由此造成局部痉挛的状况,最终在肠腔中发生套叠的现象。在现有的研究中,普遍认为发生原发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是喂养、肥胖以及病毒感染等,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患儿在套入肠段头部的位置上会发现肠壁淋巴结。有些研究报告中指出,腺病毒以及轮状病毒感染是引发肠套叠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结果同样也就解释了淋巴结为何出现肿大的情况,进而引发小儿肠套叠。从本文的研究中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中有51.7%的患者主要采用了人工喂养的方式,在母乳期进行更替的过程中,或者是因为受到乳品种类替代的原因会造成小儿肠蠕动异常的情况。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人乳与乳品中所含有的成分是不同的,由此也会造成肠道在蠕动的过程中内分泌出现异常的现象。

在治疗小儿肠套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治疗方式,一种是手术治疗,另外一种是非手术治疗,在非手术治疗中,主要是利用空气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肠梗阻 部分或全部的肠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tion),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的肠梗阻发生于小肠,特别是最狭窄的回肠部,而结肠梗阻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肠梗阻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常可危及病人生命;据统计,美国小肠梗阻的死亡率为10%,结肠梗阻死亡率为30%。肠梗阻若不能在24小时诊断和及时处理,死亡率还将增加;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相当高。 【病因】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小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炎症、肿瘤、粘连、疝气、肠扭转、肠套叠、食团堵塞及外部压力导致的肠腔狭窄,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及低血钾等也可引起小肠梗阻,另外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80%的大肠梗阻是由肿瘤引起的,其部分发生在乙状结肠,其他还包括憩室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往的外科手术病史等。 按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将之分为机械性、神经原性和血管原性肠梗阻。 1.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是大肠和小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因外科手术或不明原因引起的粘连,尤其是外科手术遗留的异物刺激,都将使纤维和疤痕组织形成束带,对肠腔形成外部压力,或使肠管与其他组织粘连,引起肠道变形、成角,甚至成为肠道扭转的轴心,造成肠道梗阻。在粘连的疾病基础上,饮食不当、剧烈运动或突然的体位改变可诱发肠梗阻。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占各类梗阻的20~40%;多处粘连增加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2)肠扭转和肠套叠:肠扭转是一段肠管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常以肿瘤或憩室炎症的肠段扭转为多见,最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因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而发病;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肠扭转因血管受压,可在短期发生肠绞窄和坏死,死亡率高达15~40%。肠套叠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近端肠管蠕动、压缩进入远端肠管,常见于婴幼儿及大肠肿瘤病人等。 (3)肿瘤:大肠机械性肠梗阻80%是由肿瘤引起,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由于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大肠肠腔较宽,因此多由粪块阻塞在梗阻部位而诱发或

肠套叠护理常规

小儿肠套叠 【定义】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状之一。 【分类】 肠套叠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1岁以内多见,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女之比为2~3:1。四季常见,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二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 【临床表现】 1、婴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以前者多见。婴儿肠套叠的患者一般<2岁,常为肥胖健康儿,其症状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哭闹不安:突然哭吵、烦躁,阵发性15—30分钟,与肠蠕动相符合,因肠系膜被牵拉, 套叠鞘部强烈收缩所致,占90%以上。其他疼痛表现为神萎、面色发白、痉挛。 (2)呕吐: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果酱色血便,多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 (4)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唾、高热、严重脱水、腹胀、休克等。

2、儿童肠套叠 年龄越大,发病过程越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的症状。肠梗阻是不完全性, 肠坏死发生较迟。症状不典型,有阵发性腹痛,腹块能明显触及,常无便血或发病数天后出现,呕吐亦不多见。 【术前护理诊断】 1、电解质紊乱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渗入肠腔,造成血液浓缩,水分丢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囊肿破裂有关。 3、知识缺乏与缺乏本病预防、护理知识有关。 【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减轻家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2、给予补液治疗,补充血容量。 3、密切观察患儿腹痛、呕吐、腹部包块情况。若患儿经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表现为:①安静入睡,不再哭闹,停止呕吐;②腹部肿块消失; ③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④如患儿仍然烦躁不安,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仍存,应怀疑是否套叠还未复位或又重新发生套叠,应立即通知医师作进一步处理。 4、备好吸氧管、监护仪器等用物。 5、术前用药通常用安定、阿托品等注射药物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胃管通畅,减少术后并发症。 6、饮食加强营养,食用高蛋白、粗纤维、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盐的摄入量,少量多餐。 【术后护理诊断】 1.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

肠套叠的护理

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术后护理 肠套叠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特有的并常见的急腹症,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婴儿多见,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多,发病性别,男孩比女孩多2-3倍。发病季节节以春季多见,夏、冬季其次。秋季少见。常用治疗方法(1)非手术疗法,即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两种复位法 ①空气灌肠复位法,适应症为病程不超过12小时,全身情况良好的病儿。而超过24 小时,全身情况明显较差,如腹胀严重者,禁忌做空气灌肠。 ②钡剂灌肠复位是将钡剂灌入直肠内,通过荧光板,观察肠套叠阴影,确诊后,按规定增加压力,使肠套叠复位。 ③灌肠后口服炭末,经观察如能随大便排出,证明复位成功。向家长交待,注意患儿保暖,防止着凉、腹泻,饮食以半流质为原则,以免造成套叠的再次发生。 (2)手术疗法,对晚期比较严重的病例,或用空气灌肠、钡剂灌肠,肠套叠未复位的病例,应剖腹行手法复位套叠肠管。下面谈谈肠套叠的术后护理要点: 1.全麻术后护理全麻清醒初期,保持呼吸道通畅尤为重要。若护理不当,很可能出现窒息,所以做好术后全麻护理是术后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①患儿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呕吐发生窒息。②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和紫绀等症状,备好吸痰管,及时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③患儿在清醒初期,会出现躁动,此时应注意固定好四肢,防止胃管及静脉点滴管脱落,保持术后最佳体位,利于引流和防止刀口呲开。 2.严密观察患儿术后病情变化①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儿面色、四肢颜色和温度变化,并根据患儿啼哭声找原因,如腹部切口疼痛、恐惧或其他不适等逐一对症治疗。②每日测4次体温,以观察体温变化是否正常,并根据发热程度计算补液量。术后3 日内,如果体温超过38℃应采取物理降温,例如用35%的酒精擦浴,使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如果体温仍高可适当应用药物退热和寻找其他原因,使体温正常。 3.胃肠减压的护理和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和护理①胃肠减压的护理:保持胃肠减压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小儿胃管的管腔狭窄,易被堵塞,使胃内容物不能排出,增加胃、肠负担,影响功能恢复,因此要经常用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同时应妥善固定,防止胃管脱落、扭曲、打折造成阻塞。并随时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的变化,一般引流液的颜色为深棕色、深绿色,随时间推移颜色逐渐变浅,量逐渐变少。如在恢复过程中出现颜色加深、量增多的症状,则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及早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另外胃肠减压护理的同时还应做好口腔清洁卫生护理。②对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和护理: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并缺乏准确性,所以难以准确确定排气时间。因此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通过望、触、叩、听来判断肠管蠕动功能的恢复。注意排气时间,排气后及时通知医生,以停止胃肠减压护理,并根据病情给予试验性饮水,无不良反应可少量进母乳,以后可逐渐加餐。同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等,做好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第十一章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十一章急性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 为常见急腹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1.按梗阻的原因可分为: ()机械性肠梗阻:在临床上最常见,由于机械因素造成肠腔狭窄或闭塞1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主要原因有:肠腔堵塞: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异①物等堵塞所致。肠管外受压:如肠粘连、肠扭转、嵌顿性疝或受肿瘤压迫。③②肠壁病变:如肠肿瘤、肠套叠、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动力性肠梗阻:无器质性肠腔狭窄,主要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所2引起肠壁肌层功能紊乱,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而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又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亦称无动力性肠麻痹。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①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后。痉挛性肠梗阻:比较少见,可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②中毒和肠功能紊乱。 ()血运性肠梗阻:肠管无机械性阻塞,由于肠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致肠3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见于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较少见。 2.按肠壁血供有无障碍可分为:(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肠腔阻塞而无肠壁血供障碍。(2)绞窄性肠梗阻:肠梗阻时同时伴有肠壁血供障碍。 【病理生理】 肠梗阻病理生理的改变严重程度视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时间的长短、以及肠壁有无血液供应障碍而不同。.

1. 肠管的局部变化 梗阻以上部位肠蠕动增强,以克服肠内容通过障碍。梗阻以上的肠腔因积液积气而扩张、膨胀,梗阻部位愈低,时间愈长,肠膨胀愈明显;梗阻以下的肠管则瘪陷、空虚或仅存少量粪便。肠管膨胀,肠壁变薄,肠腔内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肠壁血运障碍,最初为静脉回流受阻,肠壁的毛细血管及小静脉瘀血,肠壁充血、水肿、增厚、呈暗红色。由于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壁上有出血点,并有血性渗出液渗入肠腔和腹腔;继而出现动脉血运受阻,血栓形成,肠壁失去活力,肠管成紫黑色。肠管最终缺血坏死而破溃、穿孔。 2. 全身变化 ()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梗阻时肠膨胀可引起反射性呕吐;梗阻以上1肠腔中积留大量液体,这些液体封闭在肠腔内不能进入血液,等于体液的丢失;此外,过度的肠膨胀影响静脉回流,导致肠壁水肿和血浆外渗。体液的丢失伴随着电解质的丢失,胆汁、胰液及肠液均为碱性;而组织灌注不良,酸性代谢产物增加,尿量减少,易引起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感染和毒血症:梗阻以上的肠腔内细菌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以及肠壁2血运障碍导致其通透性增加,易引起腹腔感染,并经腹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或中毒。严重的腹膜炎和毒血症是导致肠梗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肠腔内大量积气、积液引起腹内压升高,膈肌3上抬,影响肺的通气或换气功能;体液丧失、血液浓缩、细菌繁殖释放毒素等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多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了解病人的年龄,有无饮食不洁、驱蛔不当、饱餐后剧烈活动、便秘等诱因,以往有无腹部手术、损伤或腹膜炎病史。 (二)身体状况 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但在各类肠梗阻中 轻重并不致 1.症状: ()腹痛: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病人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是由梗阻部位以1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引起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的绞痛提示绞窄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时表现为持续性胀痛,无绞痛。. (2)呕吐:梗阻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因梗阻部位高低而不同高位小肠梗阻呕吐早、频繁,吐出物为胆汁样物。低位小肠梗阻呕吐迟而少,可吐出粪臭样物结肠梗阻时,早期可无呕吐,以腹胀为主。绞窄性肠梗阻时呕吐物呈咖啡样或血性。 ()腹胀: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小肠梗阻由于频繁呕吐多无明显3腹胀;低位小肠梗阻及麻痹性梗阻常有显著的全腹膨胀。绞窄性肠梗阻常呈不对称的局部膨胀。 (4)停止排便排气:见于急性完全性肠梗阻。但梗阻初期、高位梗阻、不全性梗阻可有肛门排便排气。血性便或果酱样见于绞窄性肠梗阻。 (5)全身症状:单纯性肠梗阻患者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脱水、低血钾等症状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早期即有虚脱很快出现休克伴有腹腔 感染者腹痛持续并扩散至全腹同时有畏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和毒血症表现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一类特选)

肠梗阻病人护理 概念: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即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诊断困难,发展快、病情重,常需急症处置。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道疾病,占第三位。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达10%左右。 1 分类 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1)机械性:最常见。 ①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道闭锁、狭窄、肿瘤、套叠、炎症等。 ②肠管受压、如粘连带、肠管扭转、嵌顿疝、肿瘤压迫等。 ③肠腔堵塞,如蛔虫团、粪块、胆石、异物等。 2)动力性:由于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导致肠壁肌肉运动紊乱,致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麻痹性肠梗阻多见,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或感染。 痉挛性如急性肠炎、慢性铅中毒。 3)血运性:肠系膜血管发生血栓或栓塞,引起肠管血运障碍,致肠麻痹,失去蠕动,肠内容物不能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增多,已不少见。 按有无血运障碍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仅有内容物通过受阻,而肠管并无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可因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栓塞或受压而使相应肠段发生急性缺血;或单纯性梗阻时因肠管高度膨胀,肠管小血管受压,而导致肠壁发生血运障碍。 按梗阻部位: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肠梗阻。 按发病缓急:急性与慢性肠梗阻。 2 病理生理: 三方面:肠膨胀、积气积液和肠坏死;体液丧失和电解质紊乱;感染和毒素吸收 ①肠管局部变化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梗阻以上肠管蠕动频率和强度增加,梗阻以上肠管膨胀、肠腔积气积液 梗阻肠壁充血水肿、血运障碍,梗阻以下肠管瘪陷,膨胀和瘪陷交界处为梗阻所在 急性完全性肠梗阻:肠腔压力↑→静脉回流受阻→肠壁水肿、增厚、呈暗红色→动脉血运受阻→肠管变成紫黑色→坏死、穿孔 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以上肠腔扩张、肠壁代偿性肥厚腹壁视诊常可见扩大的肠型和肠蠕动坡。 ②全身改变: (一)肠腔膨胀、积气积液 (二)体液丧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酸碱失衡。 (三)感染和毒素吸收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二)身体状况:痛、吐、胀、闭。 1 腹痛: 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要克服梗阻,肠管蠕动加剧所引起的,腹痛发作时可伴有肠鸣。如果腹痛的间歇期不断缩短,甚至成为持续性腹痛,可能是绞窄性肠梗

肠套叠的护理要点

肠套叠的护理要点 肠套叠”是应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的婴儿,尤其是肥胖儿最常见。常见肠套叠部位为回肠套入结肠,称为“回结型”;其次是回肠套入小肠称为“小肠型”;结肠套入结肠称为“结肠型”。当肠管套入后,肠系膜同时被套入,因而血液供应障碍,时间过久,局部产生坏死和穿孔,故应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治疗。主要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伴有呕吐。哭闹后患儿精神萎靡,乏力,渐渐安静入睡,不久又反复发作。发病后4—12小时,可排出果酱样大便;如早期作肛指检查,指套上可见血迹,或用开塞露通便,可见血便。患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 肠套叠护理要点: 肠套叠的饮食上要加以调理,因为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更需要小心对待,那可以试一下在你所做的饭菜中,以香油作调味料,每天饮蜜蜂水,还有水果以香蕉代替,再者常做一些饺子,肉馅以香菇或韭菜切碎相拌,加入香油,这样营养丰富,又富含纤维素,应该对排便有所帮助。牛奶里加入鸡蛋搅拌均匀,这样可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又没有增加总量的摄入。 多食含纤维素多的植物性食物,少食动物性食物。食物加工或烹饪要精细些,以利咀嚼。动物类食品更应熟烂后食用,以便于消化吸收。一些不易嚼烂、易形成团块的食物,如糯米、葡萄、香菇、竹笋、黄豆芽,动物筋膜、肌腱等,要尽量少食。 要吃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稀饭面条等,逐渐康复后给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少渣饮食,避免高脂肪油腻的食物,以及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如甜食,豆制品等会引起腹胀。 若能早期确诊,在X线透视下,可作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复位后可服活性炭0.5—1.0克,6—8小时后观察有无黑色大便,如排出黑色大便,证明肠道已通畅。复位后患儿安静入睡,但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如发现患儿面色苍白,仍有间歇性不安或伴呕吐,可能肠套未复位,或复位后又套上,这时应立即送医院。若复位后情况良好,可给患儿易消化的少渣饮食,以减少肠蠕动,并避免剧烈活动。若肠套叠发病时间较长,一般状况差,不宜作灌肠复位,或经空气、钡剂灌肠不能复位者,必须立即住院,准备手术治疗。 1.术后定时扩肛或作肛管排气,如有排便、排气,单纯肠套叠复位病人即可恢复饮食;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则停止胃肠减压,给少量流质饮食,以后逐步增加。 2.作肠套叠单纯复位的病人,大部分都有肠内毒素被吸收而引起的高烧,除对症处理和补液外,应给缓泻剂或服中药“通肠汤”,促使肠内容物及早排出体外。 3.作肠外置或肠造瘘者,必须经常更换敷料,注意保护皮肤,待病情好转,再作进一步手术。

小儿肠套叠的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肠套叠的急救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小儿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是由于添加辅食,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蠕动紊乱。又因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及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易诱发肠套叠。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腹部包块。目前,空气灌肠是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护理常规】 1.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首先向患儿家长讲解肠套叠的发病机制、空气整复的原理,并说明该方法优点多、危险性小,使患儿家长解除疑虑,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师进行空气灌肠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2.空气整复术前的护理发病未超过48h,而全身情况尚好,首先考虑空气灌肠复位。 (1)先做腹部立位片检查,以了解肠充气的情况及气体分布部位。 (2)复位前遵医嘱给患儿肌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和解痉药,备好氧气袋和急救用品。 (3)空气灌肠一般取截石位或仰卧位,时间在15~20min。 (4)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反应、哭声和呼吸情况,空气灌肠后可见套入部位向杯口方向移动,杯口影消失,患儿安静入

睡,提示肠套叠复位。 3.空气整复后的护理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发热是肠套叠后的常见症状,尽早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浴,使体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适当应用退热药。 (2)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患儿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3)观察患儿脱水程度、有无休克早期症状及电解质紊乱:由于频繁呕吐、腹泻,造成水分的丢失,根据脱水的程度和电解质测定的结果,补充适量的液体和电解质溶液,并随时调节补液速度。 (4)观察患儿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情况。 (5)观察患儿呕吐情况,记录呕吐量、性状和次数。 (6)观察患儿排便情况。拔除肛管后排出大量臭味的黏液血便,继而变为黄色粪水。 (7)补液护理: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保证药液输注通畅,合理调整速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可输入清蛋白、血浆来增加机体营养。 (8)由于患儿禁食、禁饮,容易造成口干、口渴,应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氯化钠溶液行口腔护理2次。 【健康教育】 1.休息和运动避免患儿哭闹和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腹压,诱发再次肠套叠。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第九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一、肠梗阻 部分或全部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 (intestinal obstrution ),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勺肠梗阻发生于小 肠,特别是最狭窄的回肠部,而结肠梗阻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肠梗阻病情多变,发展迅速,常可危及病人生命;据统计,美国小肠梗阻的死亡率为10%结 肠梗阻死亡率为30%肠梗阻若不能在24小时内诊断和及时处理,死亡率还将增加;尤其是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相当高。 【病因】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小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炎症、肿瘤、粘连、疝气、肠扭转、肠套叠、食团堵塞及外部压力导致的肠腔狭窄,麻痹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及低血钾等也可引起小肠梗阻,另外严重感染可引起肠梗阻。80%勺大肠梗阻是由肿瘤引起的,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乙状结肠,其他还包括憩室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往的外科手术病史等。 按照肠梗阻发生的原因,可将之分为机械性、神经原性和血管原性肠梗阻。 1?机械性肠梗阻 (1)粘连:是大肠和小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因外科手术或不明原因引起的 粘连,尤其是外科手术遗留的异物刺激,都将使纤维和疤痕组织形成束带,对肠腔形成外部压力,或使肠管与其他组织粘连,引起肠道变形、成角,甚至成为肠道扭转的轴心,造

成肠道梗阻。在粘连的疾病基础上,饮食不当、剧烈运动或突然的体位改变可诱发肠梗阻。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占各类梗阻的20?40% 多处粘连增加了肠梗阻的可能性。 (2)肠扭转和肠套叠:肠扭转是一段肠管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常以肿瘤或憩室炎症的肠段扭转为多见,最多发生于小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小肠扭转多见于青壮年,常因饱餐后立即剧烈运动而发病;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男性老年人,常有便秘习惯。肠扭转因血管受压,可在短期内发生肠绞窄和坏死,死亡率高达15?40%肠套叠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近端肠管蠕动、压缩进入远端肠管,常见于婴幼儿及大肠肿瘤病人等。 (3)肿瘤:大肠机械性肠梗阻80%是由肿瘤引起,最常发生于乙状结肠。 由于肿瘤生长较为缓慢,大肠肠腔较宽,因此多由粪块阻塞在梗阻部位而诱发

肠梗阻患者护理病例

肠梗阻病人的护理病案分析 患者:王小吉,女,67岁,因“腹胀痛,肛门停止排便排气4天”入院。患者于2年前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一年内偶有腹痛,近一年疼痛次数增多,口服一些顺气药好转。4天前无明显诱因再次腹痛,时轻时重,在当地卫生院治疗不见好转,肛门未排气排便,无恶心及腹胀。入院时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部略膨隆,未见明显肠型及胃蠕动波,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脐周及上腹部压痛,无腹肌紧张,叩诊呈鼓音,未叩及移动性浊音,听诊:脐周闻及高调肠鸣音,腹部平片提示:上腹部有液平面,提示肠梗阻,X线征象。腹部B超提示:腹内有少量积液,声像图,肝胆脾胰双肾目前未见异常声像图。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WBC:17.5*10/9/L.病程中患者精神尚可,饮食,睡眠欠佳,小便正常,大便未解,门诊以“肠梗阻”收入院。入院后禁饮食,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目前患者未排便排气,仍有腹痛。 一肠梗阻等原因: 1)肠管外受压引起: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多见于小儿;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产生的粘连是成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但少数病例可无腹部手术及炎症史2.嵌顿疝3.肠扭转所致4.肠外肿瘤块压迫 (2)肠管本身的原因如: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2.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3.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其他肠管病变引起 (3)肠腔内原因如:成团蛔虫异物或粪块等引起肠梗阻。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进入肠腔,产生胆石性肠梗阻。引起该患者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有:(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2)肠外肿瘤或包块压迫。 二治疗原则:

肠套叠护理常规

肠套叠的护理常规 护理问题/关键点 1腹痛2呕吐3大便4肠梗阻5腹腔内感染6教育需求 1、健康史和相关因素 (1)一般资料:了解病人生命体征、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精神面貌及神志改变情况。 (2)既往史:有无肠套叠病史。 2.身体状况 局部: (1)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症状和腹部体征及其动态改变。 (2) 排泄物(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肛门排泄物)的性状及量 全身: (1)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的症状与体征及其改变。 (2)周围微循环状况及其改变。 (3)辅助检查:腹部B超检查、空气灌肠 3、心理和社会支持情况 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无焦虑、恐惧,家庭支持程度以及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三非手术疗法:空气灌肠(适用于48小时内单纯肠套叠) 1、空气灌肠前护理 1.1 禁食、补液。 1.2 灌肠前给患者镇静剂和解痛剂。 2、空气灌肠复位后护理 2.1 禁食、补液,精神状态佳,有黄色大便排出,肠鸣音恢复正常,可进流质或半流质。 2.2 注意观察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脱水症状(是否皮肤干燥、失去弹性、眼窝凹陷)、大便性状(有无粘液血便)、呕吐、腹痛、哭闹、腹胀、腹膜刺激征、有无阵发性哭闹等。 2.3 空气灌肠失败或患者全身情况欠佳、腹部高度膨隆、有腹膜刺激症状者,应做好术前准备。 四术前护理 1、禁食,胃肠减压,半卧位。 2、静脉补充液体纠正脱水。

3、重者给氧1-2L/min。 4、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降至38.5℃以下方可手术。 5、观察腹部情况,大便的颜色、哭声及精神状态等。 6、观察尿量,必要时留置尿管,记每小时尿量。对无排尿者应报告医生,并调整输液总量和速度,有足量排尿表示循环恢复方可送手术室施行手术。 五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 2、神志、生命体征、疼痛、氧饱和度、尿量。 3、切口敷料及切口愈合情况。 六术后护理 1、体位和活动血压平稳取半卧位,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 2、饮食和输液 2.1 禁食至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根据医嘱进流质,进流质后注意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情况,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 2.2 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按医嘱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心理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4、切口与疼痛 4.1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 4.2 切口感染者,协助做好分泌物培养,加强换药。 4.3 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 5、做好胃管的护理。(见胃肠减压的护理) 6、并发症观察 6.1 肠梗阻手术后胃肠道于暂时麻痹状态,加上腹腔炎症,手术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阵发性疼痛腹胀呕吐等,应积极采取非手术疗法,一般多可缓解。 6.2 腹腔内感染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 七教育 1、出院后应注意饮食卫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不易暴饮暴食。 2、避免饭后剧烈运动。 3、经常保持大便通畅。 4、有腹痛等不适及时就诊。

(完整版)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首都儿科研究所马继东 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内,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肥胖男婴更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肠套叠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等,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临床所见到的大多数是近端肠管按肠蠕动方向套入远端肠管内,称为为顺行套叠,偶见逆行套叠。根据肠管套入情况将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肠套叠常见分型 (幻灯3)上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小肠型肠套叠、结肠型肠套叠、回结型肠套叠,以回盲瓣及阑尾为套入点;下一行从左至右依次为回结型肠套叠,以回肠末端为套入点、复杂型,此图显示为复套以及多发型肠套叠。 三、临床表现 肠套叠通常有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4大临床表现。 (一)腹痛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通常每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辗转不安、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

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内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 也比较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腹部肿块 大多数患儿可触及由于肠套叠形成的“腊肠样”腹部肿块,根据套叠肠管长度肿块大小不一,可呈椭圆形或柱状,有一定韧性,多伴有压痛。肿块可位于沿结肠框走行的各个部位,但最多位于右上腹。由于肠管套叠移位,右下腹触诊可有“空虚感”。极少数特别严重的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脱出,需要与直肠脱垂鉴别。 发病初期,频繁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并无腹胀表现,甚至出现腹部平坦或凹陷。随病程延长,出现肠管血运障碍、肠功能不良与机械性肠梗阻,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腹胀明显伴有腹壁水肿、发红、腹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此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甚至发生休克。 四、影像学检查 (一)放射科检查 包括腹立位或卧位X线平片,空气灌肠或钡灌肠。腹立位X线平片: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呈肠梗阻征象。(幻灯8)左图为肠套叠早期腹立位X线平片,表现为腹不胀,腹部肠管充气较少,未明显扩张肠管,与阶梯状叶平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