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病治疗大全 根治骨病 一看轻松

骨病治疗大全 根治骨病  一看轻松
骨病治疗大全 根治骨病  一看轻松

腰腿痛颈椎病健康-

-

此方通治: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骨质增生、四肢麻木、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等一切骨科疾病。-

药方贡献人:洪真大居士-

洪真居士;是佛门高德之士。出自中医世家,现任某医院院长一职。曾得多位佛、道两教高人真传,穷其一生研究......。好多,不多说。今有两门中医绝技(根治一切胃肠疾病\根治一切骨科疾病)临床应用效验如神,故此贡献于世。广利有情,救济世人,乃洪真居士之愿!-也是我佛之愿!天下病苦众生之愿!-

配方:麻黄10克、艾叶10克、乌梢蛇15克、蕲蛇15克、乳香10克、白芷10克、威灵仙50克、千年健10克、钻地风10克、伸筋草30克、鸡血藤30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牛夕15克、当归12克、防己12克、桂枝15克、木瓜12克、葛根15克、穿山甲15克、蚂蚁5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一口钟80克金樱子15克、甘草15克。药店加工成粉。-

服法:每天服3次,按各人病情轻重每次5到10克(一小汤勺或两小汤勺)三餐前半小时服用。一到三副药可以根治

治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治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治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疗程)

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治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治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治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根治牙疼:

蚂蜂窝. 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治口腔炎:

西瓜皮晒干,烽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治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治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治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治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点击图片翻页

治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治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治头晕头痛:

黄芪. 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治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治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治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治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治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治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治青春痘:

用蒲公英2两,熬水喝,一天一付,半月治愈

治手足裂:

五倍子适量研末,用牛骨髓或矾士林调涂抹缝中,五日治愈。

治黑斑:

当归半斤,煮水一碗,用此水抹患处,半月见效

治肩关节周炎:

生姜一两,芋头二两,去皮捣烂如泥,用布袋装好贴患处,一天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胆囊炎:

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各15克。水煎服,每日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肠胃炎:

木瓜100克,扁豆100克,兑水煮熟吃豆喝汤,一天两次,半月除根。

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辣椒2两泡白酒2斤,泡七天后洗患处,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治气管炎:

炒桃仁,白胡椒,枝子,乙醚各25克,碾成碎面,鸡蛋清调和,男左女右贴在脚心处,吃鸡蛋。每天一个,七天特效。

治胆结石:

鸡内金10克,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一天三次,一个月治愈。

治肾结石 . 尿道结石:

核桃仁,冰糖各20克,香油50克,温开水冲服,每天一剂,一个月治愈。

治胃病:

血灵脂25克,延胡素,香附佛手各20克,甘松15克,水煎服。一天一剂,半月治愈。

治胃胀胃满:

黑白丑焙干研末,白开水冲服,每天3次,每次10克,七日治愈。

治四肢麻木:

生姜,大蒜各20克,切碎拌陈醋100克,加水一碗煎开熏洗患处

风湿骨病李国华简介

李国华专家早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从事骨科疾病临床工作40余年,对中医常见病、疑难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诊疗经验。始终致力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西医临床医学的结合治疗,并加以发展完善,在国内外骨病诊疗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长期从事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曾代表我国应邀前往多国开展联合诊疗、学术交流与科研工作。 目前任职:风湿骨病科主任 专业擅长 主攻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类风湿、痛风、股骨头坏死等常见骨病30多年,取得可喜成绩。1995年起带领专家组开展液体刀介入技术治疗风湿骨病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创立“化湿除痹三结合”疗法应用于骨病临床治疗,为数万例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患者解除了病痛,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获得新生。 医学成就 李国华教授是"液体刀"关节滑膜消融术的早期创始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任北总三院风湿骨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从事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类风湿、痛风、各类退行性骨关节病及滑膜炎等风湿骨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诊疗40余年,具有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5年带领联合科研小组成功开发出具有重大意义的"液体刀"技术,开创了风湿骨病治疗全新模式,受到广泛好评,李国华教授本人因此荣获2006年度"全军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9年以“液体刀”关节滑膜消融术为基础,将免疫重建、经络针灸、微创松解、神经阻滞等多种方法融为一体,创立“化湿除痹三结合”疗法。在全军医疗系统推广后,成功为数万名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解除了病痛,重新拥有了健康人生。 “化湿除痹三结合”疗法的确切疗效和李国华教授的先进事迹多次被媒体报道,他本人先后在权威医学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参编相关论著3部,并多次应邀出席国内外风湿骨病的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李国华教授在“全国中医疑难病学术报告会”上作专题报告,受到医界同仁一致认可。 在总院和中国风湿病学会的共同支持下,以李国华教授为首的科研专家组目前正致力于股骨头坏死治疗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一定会为更多的骨病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从医感言 在我看来,每接触一个病人都如一张空白的试卷,对医生都是一次新的考试。只有刻苦钻研,追求精益求精的医术,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疾苦。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

第25卷 第4期2001年8月 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69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 沈思钰 蔡定芳 (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上海 200040) 摘要 中风是最常见的临床急症。在临床上,中风的治疗已逐渐局限于平熄肝风、活血化淤等治法上。本文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角度分别论述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验及临床经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醒脑开窍法 中风 综述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都高,根据卫生部统计,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发病人数还会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的患病人数约500~600万,而每年新发病例约130~150万,每年死于本病者近100万,幸存者中3 4有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40%以上,因此本病的防治至关重要。醒脑开窍法作为中风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就近年来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作一综述,权作抛砖引玉。 1 理论研究 中风的中医药研究始于《内经》。对其症状,根据发病的不同阶段而有着不同的记载,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世医家由于所处历史条件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意见颇不一致。在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热生痰”。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又将中风明确分为闭、脱两证。至清代叶天士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同时在治疗上提出:水不涵木,内风时起者,治宜滋液熄风、补阴潜阳;阴阳并损者,治宜温柔濡润;后遗症,治宜益气血、清痰火、通经络,以及闭证开窍以至宝、脱证回阳以参附。至此明确提出了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使治法益趋完善。其后王清任又以气虚立说,爰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开始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张伯龙提出以“潜镇摄纳”为纲,张锡纯制镇肝熄风汤,使中风的治疗逐渐局限于补益肝肾、平熄肝风。建国后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总结古典医籍的基础上,认识到“虚、火、风、痰、气、血”是中风的主因,醒脑开窍、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疏风通络及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则,中风无论有无意识障碍都属于临床急症,应抓紧时机改善脑血流,保护脑组织,而醒脑开窍法正是中风早期或超早期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 虽然《内经》就提示中风的病位在脑,但至晚清张伯龙才得到肯定,说明中风研究史上虽有前进,但也确有重大问题,进展缓慢。从确立“凉开三宝”治疗热邪蒙蔽心窍,到引申出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无论是在临床应用还是实验研究,也必将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在理论完善前,尚需要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的补充。 2 临床研究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可见于诸多报道。吴燕燕等[1]总结名老中医经验,认为治疗中风可走上达外,用醒脑开窍法有良效。文玉凤[2]提出中风首当醒神开窍,并拟定了相应方药,组方仍应以“凉开三宝”为基础。张平等[3]采用针灸风池、风府及患侧上下肢穴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综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总显效率75%。提示针药并用有醒脑开窍、祛瘀通络作用。周继曾等[4]开展醒脑开窍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治疗后遗症期中风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刺法组与传统组相比,基本治愈率分别为28126%、5126%,显效率分别为47183%、23158%,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醒脑开窍刺法组在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组,说明醒脑开窍针刺法有改善血液浓、粘、凝、聚及降血脂作用。 但是,张山雷著《中风校诠》指出“中风闭证投麝香、龙脑之类必速其危”,可见其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3 实验研究 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的实验研究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诸多进展。解建国等[5]运用化瘀利水、醒脑开窍之纯中药制剂中风康必复,对脑梗塞家兔脑组织内环境失调影响的药效学机理进行了对照性研究,结果发现此疗法能有效恢复和提高脑梗塞时所引起的T3、皮质醇放免值的降低和纠正紊乱,其疗效恢复程度与健康组无显著性差异;且能明显降低和清除脑梗塞时的脑组织内大量有害自由基,与喜得镇对照有显著差异。从而提示化瘀利水、醒脑开窍法是脑血管病治疗的早期康复的有效方法。李金坡等[6]采用脑地形图研究醒脑开窍针刺法,结果表明本法可以减少中风患者病理性高功率(Η及?)波的出现,改善两侧脑电波的级差,从而提示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且发现针刺治疗即刻即有疗效,持续治疗效果更佳。胡国强等[7、8]将家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组及缺血后再灌注组,并采用“醒脑开窍”针法予以治疗,进行脑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张仲景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提出风湿病的症候特点和病理机转,认为导致这类疼痛发作的原因是营卫不利,气血不和,阴阳气血不调,而造成局部肿胀、麻木、恶寒、发热等症候。“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冷,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张氏在阴阳荣卫不通而致痹(历节)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治疗痹病的方药,宣痹通络都是以桂枝汤、桂枝加黄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以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方法。 公元五世纪,晋代名医名医皇甫谧对风湿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到“所谓痹者,个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其入脏者死。”这里他还特别指出痹病除了出现关节肌肉等的痛、着、行各痹外,还可以看到有痛、痒、热等变痹或不仁。《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治疗痹病的具体方案,如膝病可取犊鼻,”“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刺膝无疑”。“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膝寒痹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对风湿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认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2.操作方法 内关 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 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 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委中 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 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合谷针向三间穴 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 上廉泉 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 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毫升; 丘墟透向照海穴 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

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 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 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 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 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 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 《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 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 ,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 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 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注意了整体 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Ⅱ”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 阴交为主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 2 “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什么是风湿骨病

1 、什么是风湿病? 答:风湿类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滑囊、筋膜、肌腱等的疾病。风湿一词三指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临床特点以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障碍,病情反复发作,多呈慢性病程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学痹症、历节病的范畴。 从发病机理上,现代医学分析皆为免疫功能失调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际上是炎症反应,可导致各种关节炎。 风湿类疾病主要分类如下: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血管炎、干燥综合症等。 ?与脊柱有关的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炎症肠病关节炎。 ?退行性关节炎: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骨关节炎。 ?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有风湿病状态:如痛风、淀粉样病变、肢端肥大症。 ?非关节炎型风湿病:关节周围病变、椎间盘病变、纤维肌痛,纤维织炎、肩背痛等。 2 、风湿骨病有何危害? 答:风湿骨病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具有极高的发病率。风湿骨病是一种全身性多系统受累性疾病,研究表明有80% 的风湿骨病患者有发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直接危及生命!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更是以其反复发作,直接侵害人体187 个滑膜关节,致使人体肢体残疾成为现实,号称“致残疾病之首”,被世界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如今已成为21 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顽疾之一 . 。风湿骨病,犹如来自地狱的枷锁,桎梏人的生命。我国各种风湿骨病 . 患者达2.3 亿之众,其中有近8000 万人长期以来与拐杖和轮椅为伴。由于众多患者对此疾病认识不足,治疗不及时,每年新增患者群已达200 万人,因此,风湿骨病权威专家敬告广大患者重视此类疾病,有病及时治疗,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3 、风湿类疾病与中医的“痹”症是什么关系?“痹”痛的特点有哪些? 答:⑴、祖国医学记载,痹症指凡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的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大灼热等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因此,中医痹症的范围比较广泛,除风湿性关节炎外,现代医学的类风湿炎、坐骨神经痛等疾病都属于痹症范畴。由此可见中医的痹症与现代西医的风湿疾病,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所包含病种上,都是基本相同。 ⑵、痹痛的特点如下: ●游走痛:游走痛为机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时而在肩,时而在肘,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多因外受风寒湿邪,且风邪偏胜,形窜周身所致。《素问·痹论》谓之“行痹”(亦称之“风痹”),由于风性善行,变动不居,所以表现为关节痛楚,涉及范围甚广,而无固定部位。 ●酸重痛:此指肢体关节沉重酸痛,部位固定不移。乃因风寒湿三气杂至,湿淫偏胜所为。《素问·痹论》所说的“著痹”(亦称“湿痹”)即指此而言,湿邪致病具有重着特性,一

风湿骨病常见类型、症状、贴敷穴位汇总介绍

风湿骨病常见类型、症状、贴敷穴位汇总介绍 类型症状黄塔寺膏药贴敷 穴位 取穴 颈椎病酸痛、困、乏、颈 部僵硬、上肢无 力、手指发麻 大椎穴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 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大椎穴明显,让患者 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肩周炎肩部疼痛,上肢身 躯不利、活动受限 秉风穴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腰椎间盘突出腰部疼痛、酸困、 活动受限,严重时 可引起下肢疼痛、 行走困难 命门穴 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腰阳关穴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坐骨神经痛 髋关节疼痛为特 点,严重时引起下 肢不适、无力,脚 部有麻木感 环跳穴 先用传统的取穴方法即先刺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 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直刺2到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 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 委中穴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承山穴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 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 膝关节炎、增生 以膝关节疼痛为 主要特点,严重时 可引起滑囊炎、滑 膜炎、半月板损 伤,行走困难 膝眼穴 委中穴 屈膝取穴。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 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类风湿以手或脚胀、痛、 肿为前期症状,后 期可发展为关节 变形,脊柱强直、 生活难以治理 内、外关穴 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 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内关穴:仰掌,位于前臂正 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 股骨头坏死以髋部内外酸困、 疼痛为主要症状, 活动受限 腹股沟 人体腹部连接腿部交界处的凹沟,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 两旁。 跟骨刺以脚踝部疼痛为 主 内、外踝尖穴以脚踝部,内外侧高骨 网球肘在伸曲时,肘关节 疼痛 曲池穴 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中点。 跌打、扭伤以肌腱、筋膜、肌 肉损伤而造成的 局部性疼痛 阿是穴以疼痛点为贴敷穴位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通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的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的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的功能。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二、操作方法 【针刺手法】 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 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的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手法持续操作1~3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到量学要求的效应指标。 三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 20转/分)的捻转补法1~3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 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学敏教授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风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主病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居首位,其死亡率高、后遗症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近些年来,全国各医疗及科研部门,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及机理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使得中风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日趋提高,发病和治疗 自1972年,我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来,我们对于中风的诊断、治疗、机理探讨开展了系统的临床研究和深入的基础研究,临床治疗患者达200万人次,形成了一套以针灸 治疗为中心的中风 诊疗体系。 1995年以“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为题的科学研究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为建国以来中医临床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励。此外,在针灸教学和针灸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 1999年被国家中管局列为十大医药科技推广项目之一。 2000年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 (一) 一般资料 中风病住院患者9005例:男性6029人,女性 2976人,年龄最小19岁,最大87岁。 病种:脑出血3077例,脑梗死5928例; 合并假球麻痹者521例。 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2年。 首次发病6765例,两次以上发病者2240例。 (二) 治疗方法 1. 处方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学习运用 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1、“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注意了整体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这样就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于临床。“主方Ⅱ”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为主穴,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 2、“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1)开创了中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第三阶段。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一阶段以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为主。《内经·灵枢》认为中风的病因主要是真气不足而邪气独留。《金匮要略》亦认为是经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治则上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第二阶段以唐宋以后的“内风”学说为主,不论是刘河间的“心火暴甚”、或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还是朱丹溪的“湿痰生热”最终都是引动了“内风”,正如清代叶天士总结的“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则上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为主。石学敏院士经过长期临床观察,“主不明,则

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 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组成与操作 处方主方Ⅰ(即“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患侧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副穴:患侧极泉(手少阴心经),患侧尺泽(手太阴肺经),患侧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主方Ⅱ(即“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Ⅰ。一般在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主方Ⅰ: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 5~1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手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1~1. 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主方Ⅱ:先刺印堂穴,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选3寸毫针由上星穴刺入,沿皮至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1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 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针向喉结,进针2 ~2. 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1. 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 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l;丘墟透向照海穴约1. 5~2寸,局部酸胀为度。 2 中风常见后遗症操作 ①口眼喎斜: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风池针尖刺向喉结,进针1. 5~2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横刺或斜刺0. 5~1. 5寸,施捻转

风湿骨病典型病例

风湿骨病典型病例: 例一许某,男,17岁,四川内江人,于2005年就诊。患强直性脊柱炎8年,述胸、腰椎关节强直僵硬,晚上睡觉翻身困难,手指,膝,手腕,肩关节肿痛,既往有严重胃炎史,早上晨僵1小时。检查;骶髂关节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和转动受限。曾就诊过多家医院,花费数万元,未见好转,并逐年加重。骶髂关节MRI示:骶髂关节炎。来我院给予灵效丹每日3次口服,共用3疗程(共计120天),患者诉僵硬基本消失,活动好。2005年10月复诊,症状全部消失,再给于2疗程的药物巩固。2007年3月12号电话告知:停药1年多未见复发,并表示感谢!例二:山西灵石患者刘某男17岁,于2001年经别人介绍来就诊。患强直性脊柱炎4年,脊柱强直、髋关节活动受限、平躺困难,并伴有膝关节积水,发热等。查:骶髂关节压痛阳性,脊柱活动受限,给予“灵效丹1-5号系列”口服,一日3次;配合“麝香白虎膏”外贴治疗3月后复诊,僵硬、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自如。嘱活动锻炼,继续治疗2月后痊愈。随访4年未复发,并前来送锦旗以表感谢。 例三:徐某男16岁甘肃酒泉人,1999年在兰州附属医院确诊强直性脊柱炎,病史3年多,治疗无效,症状不见好转。后在甘肃省《党的建设》看到我院李振江主任的相关报道,前来就诊。即患者下蹲弯腰困难,不能平卧,纳差,发热,膝关节积水,给予“灵效丹”系列口服配合“麝香白虎膏”外贴2月后复诊,患者自述饮食睡眠佳,精神可,晨起僵硬明显好转,其父万分高兴。后有巩固治疗4月。复诊,全身症状消失,无不适现象。随诊至今未复发,已结婚。 病例四:陕西西安患者禹某女38岁主要从事计算机办公业务。长期久坐劳累,自感颈椎酸胀疼痛,腰部僵硬,弯腰困难,心情烦躁不安,经多家医院检查颈椎和腰椎退行性改变。来诊中医调理“灵效丹”系列口服治疗1月,复诊,颈椎症状明显好转,转动灵活,身体一般状态良好,继续治疗2月后痊愈,随访至今较好。 病例五:甘肃正宁县张某男45岁2003年于西京医院确诊腰椎间盘突出,自行治疗多年未见好转。经熟人介绍前来我处就诊,给予“灵效丹”系列口服,一日3次,配合局部“麝香白虎膏”外贴治疗5月,病情基本痊愈,复诊较好,再巩固治疗1个周期,复诊,痊愈,随访至今较好。 例六患者杨某:男,15岁,广西人。 2002年8月18号初诊,患者于1年前因外伤,出现左髋关节及左膝部疼痛,当时未经正规检查,自服过一些止痛药,一年内疼痛明显加重,跛行、扶拐、不能下蹲、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X线片确诊:左侧股骨头坏死(2期),经我院服用“骨神康胶囊1-2号”以及配合“麝香白虎膏”外贴治疗一疗程(三月)后,已弃拐,活动受限明显改善,经复查X 线片与治疗前对照提示,左侧股骨头坏死区减少,已有新骨生长,三个疗程(9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对照提示,死骨几呼完全吸收,骨质较好,上下楼正常,并能从事轻体力劳动,X线片提示,达到临床治愈,随访3年未出现症状。 病例七:患者赵某:58岁,云南昆明人. 于99年3月行走跌倒后,致使右股骨颈骨折,在昆明市医院行固定术5个月愈合,行走良好,于2001年10月出现左髋部疼痛,拍X线片发现左股髋骨头囊性透光区,股骨头密度不均,尚未见塌陷,股骨头坏死II期,患者行走时有疼痛,疼痛放射膝部以上,大腿内旋困难跛行,“4”字试验阳性,给于“骨神康1-2号”口服,结合“麝香白虎膏”外用,半月后疼痛消失,活动受限有所改善,继续治疗三月查X线片,囊性透光区明显变小,二个疗程(六个月)复查X线片,可见股骨头骨密度均匀,无囊性透光区,股骨头坏死全愈。 病例八:患者刘昌盛:辽宁盘锦人,36岁,职业教师. 2001年1月雪天,骑车摔倒后半个月后出现右髋部疼痛,疼痛呈间断性,在行走初和行走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进针。 主方一:(“大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二:(“小醒脑”) 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 交。 副穴、配穴:同主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 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6)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治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 (10),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⑴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明显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 ⑵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的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⑶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⑷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 ⑸“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 ⑹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

风湿病骨病资料大全

风湿病骨病详细资料大全 目录 一、发病机理类 二、治疗原理、治疗手段类 三、同类医院及其疗法 四、同类药品及其资料 五、同类广告 一、发病机理类 (一)风湿类 (1).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这一疾病的一个主要表现,以成人多见,且症状显著。多发生在大关节,如膝、踝、肩、腕、髋、肘等关节。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炎,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肘、髋等大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局部有明显的红、肿、热、痛及触痛,疼痛无定处,呈游走性,即原来侵袭的关节症状减轻后,其他关节又开始出现症状,此起彼伏,反复发作。症状固定在一个关节的时间约12—72小时,持续时间最多不超过3周。同时,关节疼痛的部位有时还可伴有皮肤环形红斑或皮下结节。 病程短,愈后关节无功能障碍或畸形。 (2).类风湿性关节炎(包括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点。 晨僵:晨僵是指早晨或睡醒之后出现关节发紧、僵硬、活动不灵或受限,轻者起床活动或温暖后即可缓解或消失,重者甚至整日不缓解。晨僵是所有患者的重要症状,是一个危险信号,也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节肿胀与疼痛:关节疼痛也是所有类风湿患者的症状。关节疼痛程度常与关节肿胀轻重相关,肿胀越明显,疼痛越重。 受累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人体滑膜、软骨、骨及肌腱、韧带、滑囊、肌膜等,尤其是活动度大,内部稳定性小的关节更易发生滑膜炎。各关节受累的频率从高至低依次

为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肘、肩、踝、够关节等,而中指近端指间关节被认为是最易侵犯的关节。 游走性与对称性:早期关节疼痛的游走性比较明显,游走性间隔期比较短,多为l-3天,很少超过一周,一旦关节肿胀后,游走时间可延至1个月以上。即第一个关节肿胀发病后多半经l-3个月才能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对关节。晨僵与疼痛也经常此起彼伏,此重彼轻。除早期游走疼痛外,关节炎的游走经常是对称的,关节痛也很少是非对称的,单关节炎很少见。 活动受限:受限程度与肿胀、疼痛、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损坏程度有关。早期活动受限是因为大多数病人因剧痛不敢活动,自主活动受限,但被动活动受限不明显。晚期活动受限,主要由于关节骨质破坏,纤维粘连或半脱位、增生骨赘等引起强直和各种畸形所致。 关节摩擦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炎期,病变关节主动活动或被动检查时常听到捻发音或有细小的摩擦感,以肘膝关节最为典型。这种现象是由于滑膜炎损坏软骨,引起不平滑的关节面摩擦所致,有时炎症消退后活动关节可听到嘎塔声响,这在膝髋关节最为明显,提示可能有关节半脱位,肌腱和韧带排列紊乱或伴有骨质增生。 (3).风湿寒性关节痛 风湿寒性关节痛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具有代表性的有:1)妇女产期被风吹或接触冷水所致的产后风,症状是长期肢体关节疼痛,手接触冷水时疼痛明显。2)在寒冷地区,人们常常在寒冷环境中工作,寒邪侵入机体内,久而久之发生下肢凉、痛、强直,活动受限,行走困难的老寒腿。3)人群中有一些人特别怕冷、怕风,吃不了冷食、冷饮; 夏天穿不了短裤、女士穿不了裙服等。这类人属于体质虚寒,所以特别容易得风湿寒性关节痛。患了风寒症体质更虚,常形成恶性循环。4)日常生活被风吹、雨淋,久坐潮湿地或凉地;湿地睡觉或吹电扇、空调均可致患风湿寒性关节痛。 (4)老寒腿: 老寒腿具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多为膝关节)酸麻疼痛特征。很多患者都是因为在阴湿寒冷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而患上老寒腿的,经过治疗,病情好转,甚至症状完全消失。老寒腿是一种“环境病”,老寒腿的关节痛与天气有关,阴寒和湿冷是最关键的致病诱因。当天气变化时,腿部酸麻胀痛而且还有沉重感就是老寒腿的前兆。 (5)产后风: 妇女分娩后,由于发生在正常妇女分娩、剖腹产、引产期间,过早接触冷水或受凉,致使妇女出现周身关节怕风、怕冷、疼痛、变天敏感,手接触冷水时疼痛明显,有时伴手脚麻木、浮肿,经久难愈。其发病的原因是:产妇在分娩中,身体消耗很大,体质成为虚弱状态,虚弱必伴有寒象,呈虚弱虚寒状态。如果产妇在虚弱虚寒之中受风寒侵袭,虚弱加风寒,其结果是虚更虚、寒更寒。表现全身不舒服,四肢、关节、腰背酸痛、怕风、怕冷、头昏。产后风形成之后,因为风寒是内生性,所以产后风未治或治不好,必伴随终生。 而且会继发体质虚弱虚寒方面的疾病。“产后风”化验则与正常情况相比无明显变化,西医没有“产后风”这一诊断和名词,可诊断为“风湿寒性关节痛”。

风湿骨病的危害及临床表现

文章导读 风湿骨病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病,是指因血液循环不通畅而引起的肌肉、韧带、关节、筋膜等部位影响不良的疾病。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见疾病,都属于风湿骨病,这类疾病在青壮年中的发病率比较高,且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下面给大家介绍风湿骨病的危害及临床表现! 一、什么是风湿骨病 风湿病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疾病,包括一百多种病,包括平时老百姓经常讲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属于风湿骨病的范畴。 风湿骨病常见的发病部位主要在关节,包括四肢关节,也包括脊柱关节。所谓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脊柱关节上的一些疾病,而比较常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就是好发于四肢关节上的风湿骨病。 二、风湿骨病的危害 风湿骨病是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具有极高的发病率。 风湿骨病是一种全身性多系统受累性疾病,研究表明有80%的风湿骨病患者有发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危险,直接危及生命! 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更是以其反复发作,直接侵害人体187个滑膜关节,致使人体肢体残疾成为现实,号称“致残疾病之首”,被世界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癌症,如今已成为 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顽疾之一。 三、临床表现 风湿骨病是缠绵难愈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尤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80%的患者年龄在20岁——45岁) 1、初发时起病缓慢,患者先是几周内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2、随后发生关节疼痛、僵硬、肿大周围皮肤温热、潮红自动和被动运动都引起疼痛。开始一、二个关节受累,往往是游走性。 3、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从四肢远端的小关节开始再累及其它关节。其次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髋关节等,晨间关节僵硬,肌肉酸痛。 4、随着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的发展,患者不规则发热,脉搏加快,显著贫血,关节成僵硬而畸形,导致残废。膝、肘、手指、腕部成固定屈位,手指向外侧成半脱位,患者失

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_王家芳

. 4458 .吉林医学2011年7月第32卷第21期 肾性骨病亦称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一种慢性肾脏疾病所引起的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内分泌腺的功能失常所造成的骨骼损害[1-3]。由于本病临床不多见,影像诊断较困难。笔者收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分析其X线表现,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2年1月~2009年12月的7年时间中,在我院就诊的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0~78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25岁以下者8例,占4 2.11%。发病时间短者半年,长者5年。所有的病例均作骨骼的X线检查。 1.2 研究方法:收集整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并分析其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诊断特征,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因分类:病因有两种: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和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本次研究中,肾小球患者性骨营养性肾性骨病不良14例,分别为慢性肾盂肾炎7例,下尿路梗阻伴肾盂积水2例,慢性肾炎5例。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性肾性骨病5例,分别为肾小管性酸中毒2例,抗Vit D佝偻病2例和Fanconi氏综合征1例。 2.2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为多数有水肿、少尿、腹水、酸中毒、血压增高等;骨骼症状为腕踝肿大、鸡胸、膝内(外)翻、串珠肋、驼背等。 2.3 X线影像学表现:①骨骼变形。共计10例,以两髋、两膝、两踝呈内翻或外翻畸形多见。脊柱变形2例,骨盆变形5例,下肢骨关节变形3例;②骨质疏松。共计14例,其中轻度5例,重度9例。轻度主要反映在负重骨骼,重度者常蔓延到身体其他骨骼,但颅骨受累少;③骨质硬化。共计6例,其中椎体1例,长骨2例,骨盆3例。影像学观察的表现为:骨皮质和骨小梁增厚变粗,互相融合,呈局部的骨质增白区;④病理性骨折。共计3例,其中肋骨、股骨和腓骨远段各1例;⑤软组织钙化。共计3例,观察可见于肾实质内近肾盏旁,呈散小点状钙化和骨关节周围软组织钙化;⑥骨囊状透光区。共计4例,其中3例见于髂骨,1例见于胫骨近端。可看到囊状透光区边缘锐利,透光区多为单发;⑦假骨折线。共计8例,常为多发性,几乎两侧对称,出现部位:耻骨支4例,胫骨、股骨颈和肋骨各2例;⑧长骨干骺端的改变。先期钙化带密度减低9例,消失6例。干骺端与骨骺距离增加3例。干骺端扩大成杯口状,呈毛刷状改变2例。 3 讨论 肾性骨病可分为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和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肾小球性骨营养不良性肾性骨病多发于持久存在的尿毒症肾病患者,包括多囊肾、高血压肾病、下尿路梗阻引起的肾盂积水或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其X线的表现为“以骨质软化症或佝偻病为主,常伴纤维性骨炎、软组织钙化和骨质硬化”。肾小管性骨营养不良性肾性骨病则多由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引起,包括近曲及远曲肾小管病变,其X线的表现为“以骨软化、佝偻病为主,很少发生纤维囊性骨炎和骨硬化”[4-6]。 由于肾性骨病常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故应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鉴别。鉴别要点如下:①原发性甲旁亢与肾性骨病均可出现骨膜下骨吸收。但前者以指骨骨膜下吸收最常见,X诊断片中可以看到花边或毛刺样。后者表现以长骨干骺端显著,伴病理骨折或骨骺滑脱;②原发性甲旁亢几乎不会出现佝偻病及假骨折线,而肾性骨病的基本表现为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而且常伴假骨折线;③原发性甲旁亢的硬化较少见,肾性骨病骨硬化较多见;④原发性甲旁亢常表现为多发囊性纤维骨炎改变,肾性骨病出现时常为单房性、边缘模糊。 临床研究表明,肾性骨病患者出现典型X线表现时,大多已属晚期[7]。因此,对怀疑此病的患者要及早进行CT及MRI检查。在以上基础上,结合临床生化检查,对肾性骨病的进行准确的诊断。 4 参考文献 [1]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03. [2] 徐爱德.骨关节疾病影像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33. [3]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6. [4] 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等.内分泌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0. [5] 邱维强.肾性骨病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1, 16(1):33. [6] 王立兴,朱吉高,刘娟.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34. [7] 李春生,胡元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表现[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1(1):40. [收稿日期:2011-06-21 编校:杨宇] 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 王家芳(贵州航天医院放射科,贵州遵义 563003) [摘 要]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标准。方法:收集整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并分析其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诊断特征,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结果:骨骼变形10例,骨质疏松14例,骨质硬化6例,病理性骨折3例,软组织钙化3例,骨囊状透光区4例,假骨折线8例,长骨干骺端的改变7例。结论: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认真分析患者X线检查的结果,并且结合临床,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 肾性骨病;影像诊断;X线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