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调查嘉兴南湖的红色旅游与南湖文化

中美服设(1)班:苏友鹏中美服营(1)班级:蒋泽南陈浩中美服营(2)班:张清清叶文婷

指导老师:陈国良

摘要:浙江三大名湖之一的嘉兴南湖,不仅以秀丽的风光享有盛名,而且还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顺利闭幕而备受世人瞩目.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会议临近结束,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8.1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在这条船上,会议通过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翻开新的一页.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嘉兴南湖、游船、红色旅游、问卷调查

一、嘉兴南湖的历史叙述

在江南众多的波光绿影中,嘉兴南湖或许不是十分惹眼的一个。它没有瘦西湖的灵秀,也没有太湖的烟波浩淼,更没有南面西子湖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濛。

然而,历史注定选择了她,90年前的一天,一只红色的画舫泊进了南湖烟雨楼东南的一片僻静水域,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就此发生,从这艘画舫上走出的人物,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南湖烟雨

1921年8月2日,南湖上空细雨纷飞。这天中午,一群客人来到了南湖岸边。他们先坐摆渡船上了湖心岛,然后由小拖船接应上了一艘游船。

这是一种普通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像鸭嘴一样宽扁。这种原产于无锡

的丝网船在太湖上到处游弋,并不引人注目。

船家还应“游客”的要求,把船开到了烟雨楼东南的一片僻静水域。从他们颇为神秘的举止来看,他们不是来寻找风情雅致的。这真是一群奇怪的“游客”,他们操着各地的口音,有京腔也有浓重的湘音,显然来自天南地北;从衣着上看,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长袍马褂;年龄上亦有不小的落差,最大的45岁,最小的年仅19岁。

28岁的毛泽东身处其中,这位操着浓重湖南口音的青年,面容清癯,眼光深邃。如何救中国?从南到北,经历了多年求索后,他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缔造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旧中国,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绵密的细雨驱散了游客,烟雨中的南湖显得格外清静优雅。湖面上间或有小游船的留声机发出的轻吟浅唱。

傍晚时分,天气转晴,一艘汽艇突然驶向画舫,中舱内的人立即警觉起来,大家急忙藏起各种文件,摆出麻将桌。

后来证实,这段小插曲只是虚惊一场。打破平静的汽艇只是当地士绅的私人游艇。会议继续进行,下午6时许,会议才宣告结束。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艘画舫内秘密完成。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历史定格在这一刻,它的意义人们早已耳熟能详,日后毛泽东曾评价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上海的准备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无疑又是平淡的一年。

历史总是在必然和偶然中交错前行,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已经到了瓜熟蒂落的阶段。就在中共“一大”的前一年,为躲避军阀政府的迫害,出狱不久的陈独秀由京秘密转沪。

在掩护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就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事宜,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等人来到中国,他们的任务是会见陈独秀和李大钊,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同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为“中国共产党”。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从1920年8月到1921年春,中国国内先后有6个城市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与此同时,在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中的先进分子也建立了共产党组织。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个新型的政党呼之欲出。

1921年春,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来到上海,他受列宁委派,协助中国建党。马林找到李汉俊,称可提供经济支持。随后,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收到了大会邀请信,与信一同到达的,还有赴会路费。

选择上海,也与党的纲领契合,在这座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接二连三地站起来反对工头压迫。工人运动不断深入,也为中共在上海成立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早的传播者“南陈北李”为何没有参加会议?正在陈炯明手下做教育厅长的陈独秀因为要筹集一笔建校款,没有参加会议,他派陈公博和当时在广州的包惠僧前往。正在领导索薪斗争和暑期会务的李大钊,也不便离开北京,他安排张国焘和年仅19岁的刘仁静赴会。

7月23日,全部代表抵沪。这天,当地的报纸都在醒目位置提醒市民注意防暑,正在纳凉的人们没人知道,一桩改变中国历史航程的重要会议,即将在他们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召开。

移师南湖

在今天的上海卢湾区新天地商业区,饭店、商铺林立,红男绿女穿梭不息,这里是大上

海的商业地标之一。在它的东南角,还保存着一座石库门建筑。很多人已经从党的史料里熟悉了它的轮廓,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90年时光荏苒,这座青砖黛瓦的小楼在国人心中历久弥新。当年,这里是法租界,把会场设在这里也是为了避开军警。

会议室是这座房子的客厅,它陈设简陋,只有18平方米。这处寓所的主人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诚。

13名代表围绕着一个菜台子开会,张国焘被选为大会主席,毛泽东、周佛海任记录。代表们围绕着党纲和党章开展了热烈讨论。

会议进行到30日晚时,意外发生了。一名陌生男子闯入了会场,声称找错人后即匆匆离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拍案说,不好,此人是暗探,让大家立即转移。

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了会场。

巡捕们搜查未果而离去。而在现场的一个抽屉里,还摆放着共产党组织大纲草案。如果这份文件被巡捕查获,今天的党史恐怕另有一种写法。

从李书诚家转移出来的代表,陆续汇聚到陈独秀的寓所。他们商讨的结果是,李书诚的家不能再当会场,有人提议去西湖租船继续开会,有人认为去西湖费时且人多眼杂。正踌躇之际,李达夫人王会悟提议去她的家乡嘉兴,在南湖租船开会,那里离上海近,有利于隐蔽。大家同意了这一提议。

于是有了8月2日南湖画舫上的故事。

当年的13名代表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南湖的红船至此开始引领中国革命的航程。90年后,它已演变成艨艟巨舰。

二、嘉兴南湖的旅游现状

南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嘉兴市区,规划区域总面积276.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98公顷。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与西南湖合称鸳鸯湖。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

一九二一年八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湖从此成为党的诞生地,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国红色旅游之源

南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华东旅游线上著名的旅游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同时,南湖风景区也是浙江省党员教育基地、廉政文化基地和诚信景区

现代许多著名文学家、诗人如茅盾、郁达夫、曹聚仁等都曾来南湖游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民国10年(1921)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南湖成为光荣的革命纪念地,载入了革命史册。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以湖中烟雨楼作为馆址,按照当年中共“一大”代表乘坐的游船样式仿制的革命纪念船,陈列在烟雨楼下万福桥旁,从那以后,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前来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条“一大”纪念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湖红船”。。1985年,邓小平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馆名。建国以来至1990年,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董必武、郭沫若、胡耀邦、杨尚昆等都曾来南湖视察、游览。

南湖风光旖旎,四季宜人,春天,湖畔柔柳如烟;夏秋,湖中菱田绿如秧畦;冬日飞雪时,湖上银树琼宇。春夏间阴雨天气,景色迷人,其时烟霭似纱,雨丝如雾,南宋杨万里用诗句“烟雨漠漠雨疏疏”形容风光之美。明人费元禄也记述说:南湖“其妙在轻烟沸渚,山雨欲来时,夹岸亭台乍为明灭,而渔船泊舸微茫破雾,但闻橹声伊轧耳”,赞为人间胜景。南湖现有电动机渡船、划桨游艇、汽艇,供游客游湖。湖心岛上的水上餐厅则可供游客在用膳时领

略湖上风光。南湖菱、南湖大蟹是著名特产。

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是中共“一大”嘉兴南湖会址的保护和管理机构。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笔题写馆名。1991年6月,嘉兴人民集资360多万在南湖之滨建成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纪念馆从空中俯瞰为一个硕大的党徽图案,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展厅布置了《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基本史料陈列和辅助专题陈列以及部分革命文物。1997年,南湖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为了纪念"一大"在南湖胜利闭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管理好"一大"嘉兴南湖会址,1959 年,在党中央和浙江省委的直接关怀下建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建馆之初,馆址设在湖心岛。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纪念馆,或亲临视察,或题诗、题词、题字,为革命纪念地的南湖增添了新的光辉。1990年6月,中共嘉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三百多万南湖儿女涌跃捐资320多万元,建造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舍。1991年七一前夕,一座中国共产党党徽造型的纪念馆在南湖东岸拔地而起。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占地面积38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980平方米。纪念馆的正门上方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光熠熠的大字,主楼顶部矗立着天圆地方的建筑标志,隐喻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如天地日月永垂于世。

纪念馆内有两个展厅。二楼的展厅基本陈列《中共一大史料陈列》。着重陈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详尽过程。一楼的展厅辅助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南湖的关怀》,展示了四十多位副总理级以上的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南湖的照片或为纪念馆题字手迹。馆内还适时地举办临时展览。南湖革命纪念馆1994年先后被浙江省委和嘉兴市委命名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嘉兴市"红色教育长廊"(第一站)。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南湖革命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闭幕而建造的一座纪念性建筑。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59年嘉兴市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不仅仿制了南湖画舫停泊于烟雨楼前,还在湖心岛建立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在烟雨楼大厅内开辟中共“一大”史料陈列。1991年7月,在湖滨又建成了一座由邓小平题写馆名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三、嘉兴南湖红色旅游的展望

红色旅游景区应是同时兼备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独特的综合性景区,嘉兴南湖的未来发展可以以“四位一体”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为目标,结合南湖南湖景区的自身特点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红色旅游。

(一)四位一体红色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

1、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

南湖红色旅游就是指以中共在南湖召开“一大”会议而形成的一大会址和纪念船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一大历史事迹及老一辈中共革命志士对时代富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战斗的革命精神,和他们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2、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

红色景区内的许多遗址及其所承载的动人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红色旅游可以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红色旅游的文化功能。

南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注意与本地特色文化的结合,力求避免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发方式的简单化、程式化。二是将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具有江南特色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上,保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4、红色旅游的休闲功能。

南湖相对其它红色景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变化决定了南湖景区的部分景点建设不仅要满足外地游客的旅游休闲要求,同时还要满足本地市民日常休闲的要求。

(二)南湖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景区的优势

1、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船的起航地,是红色旅游的源头,在整个华东旅游线上享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2、红船以及南湖革命纪念馆本就在南湖景区中,这更有利于把红色经典跟绿色及其他人文资源有机结合,便于对其作整体包装,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

3、嘉兴南湖位于长三角地区,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城市的中心,人口密集,经济基础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

4、除了红色资源以外,嘉兴的绿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旅游文化也相当深厚。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地杰人灵。

(三)、南湖打造“四位一体”红色景区的具体做法

1、丰富红色文化内容

第一、扩建南湖革命纪念馆。第二、对南湖革命纪念馆现有陈列进行改版。第三、“六个一”打造先进性教育大课堂。第四、建设一批全新的红色景点。

2、挖掘绿色旅游资源

嘉兴南湖在历史上是江南旅游胜地,本身就是绿色和人文结合的典范。继续挖掘绿色资

源,使红绿两色相得益彰,才能既丰富旅游内容,又美化革命圣地。

3、展现南湖的历史人文内涵

南湖是嘉兴历史人文精华荟萃之地,因此在安排游览线路时,围绕南湖红色主题,以南湖的历史文化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使游客领略到南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与开天辟地的革命历史。

4、发挥南湖休闲功能

整治南湖周边环境,增加亲水性和通透性,增加并放宽南湖的出入口,真正做到“还湖于民”。一方面承担外地游客观光休闲功能,另一方面满足市民户外游乐休憩的需要。(四)关于“建设四位一体红色景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1、发展红色旅游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红色”特质,保持文化内涵的真实性、思想性和严肃性。

2、处理好发展红色旅游和文物保护的关系。

3、造红色景区也应以人为本,应更人性化,更贴近百姓,并且尽量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集中体现学习性。

4、发展“四位一体”的红色景区要注意对景区发展的科学定位和合理规划。

5、走红色旅游市场化、产业化道路。

6、不断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完善旅游六要素的同时,加强对导游和解说员的培训工作。

7、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

四、有关南湖文化的调查总结

经过对群众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嘉兴南湖文化的宣传力度仍有提升空间。对于“红船精神“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诠释。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得到宝贵建议,例如在弘扬南湖文化

的过程中也需要大众媒体、新兴媒体的配合。同时对南湖文化和“红船精神”的内涵展示方面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加以宣传推广。红色旅游与南湖文化应该通过有机结合,共同促进。

附录:关于南湖文化的调查问卷

嘉兴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因位于嘉兴城南而得名。嘉兴南湖与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特此,我们想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了解嘉兴南湖的文化历史,提出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您的信息

1.您的专业:_________

2.您的年龄:_________

3.您的政治面貌:

A.中共党员

B.共青团员10

C.群众

二、嘉兴南湖文化

1.您对嘉兴南湖文化发展的历史了解吗?

A.非常熟悉

B.了解不多

C.并不清楚

2.你接受到过关于嘉兴南湖红船的知识文化宣传吗?

A.1~2次

B. 3~4次

C. 没有

3.您认为嘉兴南湖灯文化的特色价值体现在哪里?

A.社会价值

B.经济价值

C.文化价值

三、进一步弘扬嘉兴南湖文化

1.你参观过嘉兴红船吗

A.参观过很多次

B.参观过一次

C.没有参观过

2.您觉得现在还有必要提倡“红船精神”吗

A.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3.您对嘉兴南湖所体现的大众性满意吗?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尽人意

4.您知道什么是“红船精神”吗?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B.“不怕牺牲、前赴后续,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5.请您留下对弘扬嘉兴南湖文化的宝贵意见,谢谢!

谢谢您的合作!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近代史论文--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对五四运动的思考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有志之士的强烈反对。于是在此背景下在中原大地上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愚昧的过去,于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五四运动之前,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人们被深深禁锢在封建思想里,人们失去了独立自由,变成麻木不仁,养成了一种奴隶性——甘心受奴役,受束缚。奴隶性的思想使得他们以奴隶自居,因而他们不会冒险进取,更不会去关心国家的发展及未来。所谓“国者也,积民而成。”“民”是国家的基础,要让国家从封建制度变成民主,自由的制度,就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封建腐朽的思想。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奴隶性思想呢?那就是要掀起一场像五四运动一样的启蒙运动。倘若没有五四运动,中国今日的繁荣昌盛也许还要再等几十年。因而要国家富强,就需要解放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他们前进。 历史上各国走向富强无不遵循同一道路:当一场大的思想运动逐步掀起时,随之将涌现一大批为新时代奠基的思想巨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批判旧制度,旧思想,宣传新的观念,新的主张,为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新社会的诞生寻求道路,探索方法。深刻的思想运动,引起人们思想根本的改变。紧接着往往是政治变革,建立新制度,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蓬勃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空前的繁荣。 14世纪,意大利首先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广泛而又深刻的思想运动——文艺复兴。这场运动被马克思誉为:“这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得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很快意大利成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在1540年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文艺复兴的冲击下,英国也涌现出了像莫尔,培根,牛顿,莎士比亚等思想巨人。他们推动着英国的思想运动。于是很快在1660年,英国成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紧接着在1800-1880年,英国始终世界经济中心。继文艺复兴以后,在法国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思想运动过后,全国便掀起了几次大革命。最终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权。法国于177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同样,在16世纪上半叶,德国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紧接着德国于1830-185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跟前几个国家一样,很快德国于1810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以强国的姿态领跑世界。如今是谁领跑世界呢?能当之无愧的当然是美国了。美国于1829——1870年爆发了一场亦称新英格兰文艺复兴,这场思想的启蒙引发了南北战争,促成了美国的统一,从此美国开始走上超级大国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中国近代史作业(小论文)

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后记 ——11096119 黄升 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简介 (一)八一起义纪念馆总述: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座落于南昌市中山路380号,原为江西大旅社,整栋楼房是一座"回"字形中西合璧砖泥建筑,是当年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多年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致力于馆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断丰富馆藏文物,同时对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维修和翻新,对现有陈列进行了更新、改进。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同步进行的大型沙盘模型,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八一起义的战斗过程;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景像,生动地再现了"朱德施计"的故事情节;运用电动图表、绘画、雕塑等现代化手段,丰富了整个大厅的陈列内容,新的陈列和复原陈列相结合,更富有生动性和教育性,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军70周年前夕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石刻作为陈列的序幕,将会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二万多起义军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诞生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崭新的人民军队。硝烟散尽,至今尚存革命旧址五座: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居。均为国保单位。为了纪念和宣传这一光辉的历史,早在1956年就成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40多年来,接待观众逾1000万人次。南昌起义暨建军70周年之际,五座革命旧址经过维修,再现了历史的光辉;辅助陈列全面更新,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览手段,极具吸引力、感染力,已达国内一流水平,令人留连忘返。 (二)八一起义纪念馆布局 位于南昌市老城区中心的洗马池,中山路西端。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于1924年。旅社大楼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四层,中部为天井,共有96间房。这栋中西合璧的大楼,在二十年代是南昌首屈一指的建筑。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为筹划起义,当时,以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司令的名义,包租了整个旅社。1957年,在旧址建立"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临街而立,门楣上悬挂着陈毅元帅手书"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金匾。一楼按原貌恢复了当年曾举行过领导会议的喜庆礼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神秘人物——戴笠 姓名:王博专业班级:工管1508班学号:2015014266 摘要:戴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戴笠、国民党、特工、神秘 一.简介 戴笠,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情治机关军统局并担任副局长(但为实际领导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名字。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为政府除掉了很多反叛者,还为蒋介石除掉了很多政敌。 从小怀有“希圣、希贤、希豪杰”的戴笠,年届30岁才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成绩突出,戴笠被蒋称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毕业后任蒋介石的秘书、保镖兼副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大路。戴笠所领导之军统局,业务多至数十种,不光是人们常说的暗杀、情报这几种,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工作人员累计达十万以上,“诛倭锄奸、除暴安良,所捕元恶大憝以千计”。由戴笠一手组成的“忠义救国军”与各地游击部队,以及战后吸收输诚中央之伪军,总数不下一百万人之众。 二.事迹 1933年,原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19路军军长蔡廷锴,受共产党影响,假借抗日之名宣布福建省独立。戴笠派人策反其将领,不到三个月蔡宣布下野出国流亡。假如当时未能及时阻止中共发动的这种分裂行径,以当时军阀割据的势态,加上日本乘虚而入、分而治之,今日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近代史小论文

战后幽灵—民主日本之可能性 论二战缘起,经济决定论往往一统江湖。然而自一战后至二战,数十载光阴,从和平鸽飞起至兵戈不息,从民本主义至军国中心,民主和平的呼声如何沦为军国主义的前奏?暴力,残忍,弑杀,这是否能简单地归因于民族性,刻画成所谓的在日本人骨子里的东西?太平洋中一介岛国,如何拥有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历史渊源与隐瞒的现实,煽动与宣传,集体中的民众和士兵,拨开重重迷雾,二战日本究竟是怎样的日本?战争留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缕缕忧思?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我将以如下三个客体做一番探讨即:一场运动,民主和平的先行者大正民主运动;一位作家,由反战转至尚武的文坛女诗人于谢野晶子;一个团体,在“神风”的旗帜召唤下,前赴后继,争相奔上死亡之路的日本青年。接下来,将以这些裹挟而行的一代人为着眼点,力求一窥一战后日本社会思想跌宕起伏之全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受战火牵连,生产受损,许多物资不得不依靠出口国。日本虽为参战国,却远离主战场,损失较小,这使得欧洲成为战时日本的一大金主。并直接导致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战后日本迅速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大幅加快。面对清帝国,奥匈帝国等的覆灭,深深震撼了日本国人,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正民主”运动蓬勃生起。 由于日本已经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大约半个世纪,国家大致平稳发展,一战时期大量外资进入,使得大正前期出现了日本近代以来前所

未有的盛世局面。都市生活、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城市的妇女不再是家庭主妇,可以参政、出演现代剧目、上班,随便出门逛街、看电影等。甚至在一战末期发起了“米骚动”。至此,大正民主运动达到最高潮。 然而这只是一瞬,如同烟花经历了绚烂的开放,大正民主运动迎来了它的灭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秩序逐渐恢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日本国内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猖獗,他们猛烈攻击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极力倡导法西斯主义的独裁和集权,制造了一连串的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构成了势头汹涌的军队法西斯化,在军部推动下,日本政府的政策也一步一步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和平的日本有可能性吗?军部用武力打消了一切幻想,将一个可能孵化成真正和平民主的日本扼杀在摇篮里,徒留无尽唏嘘。我们能够缺锌的一点就是大正民主运动,它虽然在奋力挣扎后,没能逃出军国主义步步收紧的罗网,却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灯塔,照亮过许多迷路的船。它有力的证明了战争是罪恶的,却并不意味着民族本性之罪恶。没有那个民族骨子里是罪恶的,流淌着弑杀的血液。和平与安定,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多数人的向往。 啊,弟弟呀,我为你哭泣, 你不要死去! 你是咱家最小的弟弟, 双亲加倍地疼爱你。 双亲何曾教你紧握利刃,

范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 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 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 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 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 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 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

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 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 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 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专业:应用化学 班级:2009级1班姓名:陈亚东 学号:20090718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论文 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一步了解,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

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近代史论文——抗日战争

广石化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谈中华民主之抗日战争 前言: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大环境底下,我们更应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让后 日铭记着我们先辈的共荣历史,从而警醒后人。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恶性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 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 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然而,日本就开始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发动九一 八事变、制造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各种各种都是日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 故意制造的虚假事件。日本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对我们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 难。它不仅将宝岛台湾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还在东北扶持了“满洲国”,企图将东北从祖国怀抱分割出去,最后还诱降汉奸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 政府”。然而,最令人发指的就是日本对中的大规模侵略对中华人民造成了无法 弥补的伤害。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慰安妇”,这些词语真是无声地控 诉着日本侵略者得无耻的面孔。 除此之外,日本侵略中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洲重工业股份公司”两大垄断企业,独占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肆意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就由日本“华北开发股份公司”和“华中振兴股份公司”分别主管对华北和华 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

廉价出卖给伪政府,除保证侵华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往日本国内,为了它那对外扩张的野心作准备。 二、中华民主抗战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反侵略战争的开始,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国民党,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这大大地降低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热情。这时,中国共产党率 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又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共中央以及东北党组织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 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 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 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伟大目标,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进行“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依然实行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紧接着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成为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中国内部矛盾有了初步的缓解,开始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抗日战争是 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积极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业者踊跃为前线捐赠钱物,一些人还不避艰险,把工厂迁往大后方。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一致拥护国共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和失败原因简析 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政府掀起的一股办洋务热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西方武器及科技,兴办洋务,洋务运动在这种条件下兴起。洋务运动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本文就对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及失败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历史意义生产力变革局限性 1 .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兴起,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为标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对洋务运动的兴起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曾经向外国购买过洋炮布防海口,还试制过战船。并主张以粤海关税为经费,学习外国“制炮造船”,编练水师以“制夷”。他把这一主张上奏道光皇帝,请求施行。而且强调“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但是,道光皇帝以“一片胡言”的批语加以批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认为夷有“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但也没有为当局所采纳,被搁臵了二十年。当时,洋务还不为多数人所重视,谈洋务被认为可耻。多数封建统治者还存在着一种浓厚的妄自尊大思想,以“天朝”、“天国”自居,自我陶醉。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内河航行权等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完全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地位。两次战争,两次失败,两次丧权辱国。他们开始感

中国近代史论文 -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专业论文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学生姓名:张剑201010213115 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441 专业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赵荣霞 2015 年12 月12 日

历史上日本多次侵略中国的原因 摘要: 中日之间战争渊源很长,从唐代开始,中国强,日本来学习仰慕,中国弱,日本来侵略蚕食。日本这个国家表面是很善于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很野蛮也原始的。可以说是一个披着资本主义外衣,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奴隶制军国主义国家。日本侵华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不断的试探和评估,国家力量的综合力量的起伏。二次大战虽然结束,但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得到充分惩罚,由于美国为了自己在远东势力的私利。中国政府虽然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占领日本,而且日本完全没有像德国人那样做出充分的战争反思。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是中国历史不可磨灭的痛。 关键词:中日侵略原因

正文: 一、 日本历次侵略中国的深层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既不是偶然举动或心血来潮,也非如其所言是某些激进分子或少壮派对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犯上作乱”、“自作主张”,更不是所谓的由于中国的“刺激”和“引诱”,而是有着深刻的民族心理背景的[4]。通过军阀、党阀、财阀、学阀等主流社会势力表现出来并轻华侵华的意念,是一次次侵华举动的心理基础和源动力。 中(清)日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中国满清政府则面临各国列强的欺辱瓜分和太平天国起义等内忧外患之中,日趋衰微。固有的“中华朝贡体系”开始一步步地走向瓦解。经过四百年来日本思想家处心积虑的宣扬,“大日本帝国”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各界。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当时日本政界流传已久的基本论调是:“腐败堕落的清朝,是东亚之大敌,亚洲之叛徒。与清朝提携保卫东亚和平,纯属痴人说梦”。充分暴漏了明代以来对中国的敌视和蔑视,这种心理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持续发酵,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趋于成熟,“大东亚共荣思想”开始萌生。 二、 日本方面[3] 日本国内矛盾重重,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严重,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