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中最值问题10种求法

圆中最值问题10种求法
圆中最值问题10种求法

圆中最值的十种求法

在圆中求最值是中考的常见题型,也是中考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学生对求最值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主要原因就是对求最值的方法了解不多,思路不够灵活.现对在圆中求最值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利用对称求最值

1.如图:⊙O的半径为2,点A、B、C在⊙O上,OA⊥OB,∠AOC=60°,P是OB上一动点,求PA+PC的最小值.

[分析]:延长AO交⊙O于D,连接CD交⊙O于P,即此时PA+PC最小,且PA+PC的最小值就等于弦CD的长.

解:延长AO交⊙O于D,连接CD交OB于P

连接PA,过O作OE⊥CD,垂足为E

在△OCD中,因为∠AOC=60°所以∠D=∠C=30°

在Rt△ODE中cos30°=

即DE=2×cos30°= 所以CD=2DE=2

即PA+PC的最小值为2.

二、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 -2),⊙A的半径为1,P为x轴上一动点,PQ切⊙A于点Q,则PQ长度的最小值为.

[分析]:连接AQ、PA,可知AQ⊥PQ. 在Rt△PQA中,PQ=,求PQ的最小值转化为求PA的最小值,根据垂线段最短易求PA的最小值为2.

解:连接PA、QA

因为PQ切⊙A于点Q 所以PQ⊥AQ

在Rt△APQ中,PQ2=PA2-AQ2

即PQ=

又因为A(-3,-2) ,根据垂线段最短。

所以PA的最小值为2

所以PQ的最小值=

三、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求最值

3.如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母线PB的长为6,D为PB的中点,一只蚂蚁从点A 出发,沿着圆锥的侧面爬行到点D,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程为( )

A.B.2 C.3 D.3

[分析]:因为圆锥的侧面是曲面蚂蚁从A爬行到点D,不好求爬行的最小值,要把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问题.

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如图2,连接AB

根据题意得:弧AC的长为2πr=2π·2=4π,PA=6

因为4π= 所以n=120°即∠APB=60°又因为PA=PB

所以△PAB是等边三角形因为D为PB中点所以AD⊥PB PD=DB=3

在Rt△PAD中,AD=,故选C.

四、利用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求最值

4.如图:半径为2.5的⊙O中,直径AB的两侧有定点C和动点P,已知BC:CA=4:3,点P在劣弧AB上运动,过点C作CP的垂线,与PB的延长线交于点Q,(1)求∠P的正切值;

(2)当CP⊥AB时,求CD和CQ的长;

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CQ取得最大值,并求出此时CQ的长.

[分析]:易证明△ACB∽△PCQ,所以,即CQ=PC. 当PC最大时,CQ最大,而PC是⊙O 的动弦,当PC是⊙O的直径时最大.

五、利用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最大求最值

5.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2,弦BC的长为2,点A为弦BC所对优弧上任意一点,(B、C两点除外),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设BC边上的高为h

因为S△ABC=BC h=×2h=h

当h最大时S△ABC最大,当点A在优弧的中点时h最大.

解:当点A为优弧的中点时,作AD⊥BC于D

连接BO 即BD=CD=

在Rt△BDO中,OD2=OB2-BD2=22-()2=1

所以OD=1 所以AD=2+1=3

所以S△ABC=×BC·AD=×2×3=3

即△ABC面积的最大值为3

六、利用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求最值

6.用48米长的篱笆材料,在空地上围成一个绿化场地,现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围成正方形的场地,另一种是围成圆形场地,试问选用哪一种方案,围成的场地面积较大?并说明理由.

[分析]:周长一定的几何图形,圆的面积最大.

解:围成圆形场地的面积较大

设S1、S2分别表示围成的正方形场地、圆形场地的面积

则S1=()2=144 S2=π·()2=

因为π<4 所以>

所以>=144 所以S2>S1 所以应选用围成圆形场地的方案面积较大

七、利用判别式求最值

7.如图:在半径为1的⊙O中,AB是弦,OM⊥AB,垂足为M,求OM+AB的最大值.

[分析]:可设AM=x,把OM用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构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判别式来求最值.

解:设AM=x,在Rt△OAM中

OM=

所以OM+AB=+2x=a

整理得:5x2-4ax+(a2-1)=0

因为△=(-4a)2-4×5×(a2-1)≥0

即a2≤5 所以a≤

所以OM+AB的最大值为

八、利用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大于圆外角求最值

8.如图:海边立有两座灯塔A、B,暗礁分布在经过A、B两点的弓形(弓形的弧是⊙O 的一部分)区域内,∠AOB=80°,为避免触礁,轮船P与A、B的张角∠APB的最大值

为.

[分析]:连接AC,易知∠ACB=∠AOB=40°,又因为∠ACB≥∠P,所以∠P的最大值为40°.

解:如图:连接AC,根据圆周角定理可知

∠ACB=∠AOB=×80°=40°

又因为∠ACB≥∠P 即∠APB≤40°

所以∠APB的最大值为40°

九、利用经过⊙O内一定点P的所有弦中,与OP垂直的弦最短来求最值

9.如图:⊙O的半径为5cm,点P为⊙O内一点,且OP=3cm,则过点P的弦AB长度的最小值为cm.

[分析]:过P作AB⊥OP,交⊙O于A、B,则AB的长最小.

解:在Rt△OAP中,AP=

所以AB=2AP=2×4=8

所以AB的最小值为8

十、利用经过圆外一点与圆心的直线与⊙O的两个交点与点P的距离最大或最小求最值

10.如图:点P为⊙O外一点,PQ切⊙O于点Q,⊙O的半径为3cm,切线PQ的长为4cm,则点P与⊙O上各点的连线长度的最大值为,最小值为.

[分析]:过P、O两点作直线交⊙O于A、B,则PA的长度最大,PB的长度最小.

解:连接OQ 因为PQ切⊙O于Q

所以OQ⊥PQ

在Rt△PQO中PQ2+OQ2=OP2

即42+32=OP2 所以OP=5

所以PB=5-3=2 PA=6+2=8

所以点P与⊙O上各点连线长度的最大为8cm,最小值为2cm.

直线与圆中的最值问题专题

直线与圆中的最值问题 一、到圆心距离的最值问题: 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二、到圆上一点距离的最值问题: 三、与圆上一点的坐标有关的最值问题: 四、与圆半径有关的最值问题: 2213480,2210,P x y PA PB x y x y A B C PACB ++=+--+=例:已知是直线上的动点,是圆的两条切线,是切点,是圆心,求四边形面积的最小值。 2221:250P x y Q l x y PQ +=+-=例:已知是圆上一点,是直线上一点,求的最小值。 ()()()()222231,0,1,0344A B x y P PA PB P --+-=+例:已知定点和圆上的动点,求使最值时点的坐标。 ()()2204134312x x y y x x y x y ≥??≥-+-??+≤?例:设,满足求的最小值。2222,(1)1,2134 2 31x y x y y x y x y x +-=++++练习1:求实数满足求下列各式的最值:()()()()()()222430 1.2.,C x y x y C x y C P x y PM M O PM PO ++-+==练习2:已知圆:若圆的切线在轴和轴上截距相等, 求切线的方程;从圆外一点向圆引切线, 为切点,为坐标原点,且,

强化训练 1 、如图24-1,已知圆x 2+y 2=1的一条切线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则线段AB 长度的最小值为________. ()()()()()()222210,,2,2. 1.222 2..C x y x y l x y A B O OA a OB b a b C l a b AB AOB +--+===>>--=?例5:已知与曲线:相切的直线交轴,轴于两点,为原点,求证曲线与直线相切的条件是 ;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 3求的面积的最小值。 ()()()0,0, 4,0,0,3,,ABC A B C P PA PB PC ?练习3:已知三个顶点坐标,点是它的内切圆上一点,求以为直径的三个圆面积之和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1)2(2)3:1 (1)(2):20y x l x y -=练习:设圆满足: 截轴所得弦长为;被轴分成两圆弧,其弧长比为。在满足条件的所有圆中,求圆心到 直线的距离最小的圆的方程。

与椭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与椭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圆锥曲线在高考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每年必考。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研究方法基本相同,椭圆 为三曲线之首,对椭圆的学习就更为重要了。而椭圆中的最值问题是比较重要的课题,它主要体现了转化 思想及数形结合的应用,涉及到的知识有椭圆定义、标准方程、参数方程、三角函数、二次函数、不等式 等内容。能够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 的与椭圆有关的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1 ?定义法 2 2 例1。P(-2, 3 ),F2为椭圆——=1的右焦点,点M 在椭圆上移动,求丨MP| + | MF 2 |的最大值 25 16 和最小值。 分析:欲求丨MP| + | MF 丨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可转化为距离差再求。由此想到椭圆第一定义 | MF | =2a- | MF | , F 1为椭圆的左焦点。 解:| MP| + | MF | = | MP| +2a- | MF | 连接 PR 延长 PF 1 交椭圆于点M 1,延长F 1P 交椭圆于点M 2由三角形三边关系知 -| PF |兰| MP| - | MF |兰| PR |当且仅当M 与M 1重合时取右等号、M 与M 2重合时取左等号。因为 2a=10, | PF 1 | =2所以(| MP| + | MF |) ma>=12, (| MP | + | MF | ) min =8 2 2 X y 结论1:设椭圆二 2 =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 P(x o ,y o )为椭圆内一点,M(x,y)为椭圆上任意 a b 一点,则| MP | + | MF |的最大值为 2a+ | PF 1 |,最小值为2a - | PR |。 2 2 例 2: P(-2,6),F 2为椭圆— -L 25 16 M ,此点使| MP| + | MF |值最小,求最大值方法同例 1。 MF |连接PF 1并延长交椭圆于点 皿仆则M 在M 1处时| MP | - | MF I 取最大值| PF 1 |。二| MP | + | MF |最大值是10+ , 37,最小值是,41 2 2 x y 结论2:设椭圆一2 - =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 P(x o ,y o )为椭圆外一点,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a b 则| MP | + | MF |的最大值为 2a+ | PF 1 |,最小值为 PF ?。 2. 二次函数法 2 2 例3?求定点A(a,0)到椭圆务'£ =1上的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a b 分析:在椭圆上任取一点,由两点间距离公式表示| PA |,转化为x,y 的函数,求最小值。 1 1 解:设 P(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PA | 2=(x-a) 2+y 2 =(x-a) 2+1- x 2 = (x_ 2a)2+1d 由椭圆方 =1的右焦点,点 M 在椭圆上移动,求| MP | + | MF |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 分析:点P 在椭圆外,PF 2交椭圆于 解:| MP | + | MH | = | MP | +2a- | M 1 M 2

圆中的最值问题

圆中的最值问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圆中的最值问题 【考题展示】 题1 (2012年武汉中考)在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为y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 是第一象限内一点,且AC=2.设tan∠BOC=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题2 (2013年武汉元调)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OAB中,以边AB为直径作⊙D,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O,C为半圆弧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B两点重合),射线AC交⊙O于点E,BC=a,AC=b,求a b +的最大值.(有修改) 题3 (2013年武汉四调)如图,∠BAC=60°,半径长为1的圆O与∠BAC的两边相切,P为圆O上一动点,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圆P交射线AB、AC于D、E两点,连接DE,则线段DE长度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题4 (2013年武汉五模)在△ABC中,120 A BC=.若△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则r的最 ∠=?,6 大值为_________.(有修改) 题5 (2013年武汉中考)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 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 题1图题2 图题3 图

题4图题5图 【典题讲练】 类型1(相关题:题5) 如图,边长为a的等边△ABC的顶点A,B分别在x轴正半轴和y轴正半轴上运动,则动点C到原点O的距离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在直角坐标系中,△ABC满足,∠C=90°,AC=8,BC=6,点A,B分别在x轴、y轴上,当A点从原点开始在正x轴上运动时,点B随着在正y轴上运动(下图),求原点O到点C的距离OC的最大值,并确定此时图形应满足什么条件.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C=90°,AC=BC=2,点A、C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从原点开始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点C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 (1)当A在原点时,求点B的坐标; (2)当OA=OC时,求原点O到点B的距离OB; (3)在运动的过程中,求原点O到点B的距离OB的最大值,并说明理由.

1、与直线和圆有关的最值问题-理(解析版)

圆锥曲线专题突破一:与直线和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题型一 有关定直线、定圆的最值问题 例1 已知x ,y 满足x +2y -5=0,则(x -1)2 +(y -1)2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破题切入点 直接用几何意义——距离的平方来解决,另外还可以将x +2y -5=0改写成x =5-2y ,利用二次函数法来解决. 解析 方法一 (x -1)2+(y -1)2 表示点P (x ,y )到点Q (1,1)的距离的平方. 由已知可知点P 在直线l :x +2y -5=0上,所以PQ 的最小值为点Q 到直线l 的距离, 即d =|1+2×1-5|1+22 =255,所以(x -1)2+(y -1)2的最小值为d 2 =45. 方法二 由x +2y -5=0,得x =5-2y ,代入(x -1)2 +(y -1)2 并整理可得 (5-2y -1)2+(y -1)2=4(y -2)2+(y -1)2=5y 2 -18y +17=5(y -95)2+45,所以可得最小值为45. 题型二 有关动点、动直线、动圆的最值问题 例2 直线l 过点P (1,4),分别交x 轴的正方向和y 轴的正方向于A 、B 两点.当OA +OB 最小时,O 为坐标原点,求l 的方程. 破题切入点 设出直线方程,将OA +OB 表示出来,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解 依题意,l 的斜率存在,且斜率为负,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y -4=k (x -1)(k <0). 令y =0,可得A (1-4 k ,0);令x =0,可得B (0,4-k ). OA +OB =(1-4k )+(4-k )=5-(k +4k )=5+(-k +4 -k )≥5+4=9. 所以,当且仅当-k =4 -k 且k <0,即k =-2时,OA +OB 取最小值.这时l 的方程为2x +y -6=0. 题型三 综合性问题 (1)圆中有关元素的最值问题 例3 由直线y =x +2上的点P 向圆C :(x -4)2 +(y +2)2 =1引切线PT (T 为切点),当PT 的长最小时,点P 的坐标是________. 破题切入点 将PT 的长表示出来,结合圆的几何性质进行转化. 解析 根据切线段长、圆的半径和圆心到点P 的距离的关系,可知PT =PC 2 -1,故PT 最小时,即PC 最小,此时PC 垂直于直线y =x +2,则直线PC 的方程为y +2=-(x -4),即y =-x +2,联立方程? ?? ?? y =x +2, y =-x +2,解得点P 的坐标 为(0,2). (2)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范围问题 例4 已知直线x +y -k =0(k >0)与圆x 2+y 2 =4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O 是坐标原点,且有|OA →+OB →|≥33 |AB →|,那么 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破题切入点 结合图形分类讨论.

圆中有关最值问题一.doc

圆中有关最值问题(1)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圆中有关最值问题是中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穿初中数学的 始终,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其运用性质有:圆中直径是最长的弦、垂线段最短、三边关系定 理、对称法等。本节课以例题入手来研究圆中的有关最值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几节课已经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以及数学 的基本结论:圆中直径是最长的弦、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等基本知识,这些为本节 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通过以往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具有了一定的 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利用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这一基本结论解决有关最值问题; 2、会利用圆外一点与圆上各点的连线中最短与最近距离这一基本事实,解决圆中有关最值问题。 方法与途径: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发现 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评价: 通过实际操作、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 维变得更加灵活。 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和几何画板的合理应用,增加了课时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了教 学重点、难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复杂问题更加简单化,通过清楚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进 一步感受何时取得最大值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将试题转化为最值中的有关模型 教学难点:将试题转化为最值中的有关模型的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探解圆中最值问题的三种 基本思路

探解圆中最值问题的三种基本思路 圆中探求最值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凸显亮点,背景丰富有创意,解法灵活有创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好课题.下面就结合2019年的考题,向大家推荐这类最值的探解基本思路,供学习时借鉴. 一、直径是圆中最长的弦为依据求最值 1.探求三角形中位线的最大值 例1 (2019年东营)如图1,AC 是⊙O 的弦,AC=5,点B 是⊙O 上的一个动点,且∠ABC=45°, 若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MN 的最大值是 . 解析:因为点M ,N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所以MN=2 1AB ,所以当弦AB 取得最大值时,MN 就取得最大值,因为直径是圆中最大的弦,所以当弦AB 是直径时,AB 最大,如图1,连接 AO 并延长交⊙O 于点B ′,连接CB ′,因为AB ′是⊙O 的直径,所以∠ACB ′=90°. 因为∠ABC=45°,AC=5,所以∠AB ′C=45°,所以AB ′=2255 =52,所以MN 的最大 值为最大MN =225.所以应该填. 点评:当线段是圆的某条弦时,熟记直径是圆中最大的弦是解题的关键. 2.探求圆上动点到定弦的最大值 例2(2019?广元)如图2,△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且AB 是⊙O 的直径,点P 为⊙O 上 的动点,且∠BPC=60°,⊙O 的半径为6,则点P 到AC 距离的最大值是 . 解析:如图2,过O 作OM ⊥AC 于M ,延长MO 交⊙O 于P ,则此时,点P 到AC 的距离最大,且点P 到AC 距离的最大值=PM ,因为OM ⊥AC ,∠A=∠BPC=60°,⊙O 的半径为6,

(完整word版)“隐圆”最值问题习题

B M C D A E F D C B A B D C F A “隐圆”最值问题 重难点:分析题目条件发现题目中的隐藏圆,并利用一般的几何最值求解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 - x + 6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点A 、B 两点,点C 在y 轴的左边,且∠ACB = 90°,则点C 的横坐标x 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在构造圆的前提下 考虑90°如何使用。直角对直径所以以AB 为直径画圆。使用垂径定理即可得到3-20c x ≤<3 【练】(2013-2014·六中周练·16)如图,已知Rt △ABC 中,∠ACB = 90°,AC = 3,BC = 4,点D 是AB 的中点,E 、F 分别是直线AC 、BC 上的动点,∠EDF = 90°,则EF 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分析:过D 点作DE 垂直AB 交AC 于点M 可证△FBD ∽△ECD 即可 求出最小值 【例2】如图,在Rt △ABC 中,∠ACB = 90°,D 是AC 的中点, M 是BD 的中点,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旋转过程中始 终保持点M 是BD 的中点),若AC = 4,BC = 3,那么在旋转 过程中,线段CM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分析:将线段AD 绕A 点任意旋转隐藏着以A 为圆心AD 为半径的圆构造 出来。接下来考虑重点M 的用途即可。中点的用法可尝试下倍长和中位线。 此题使用中位线。答案是 3722 c x ≤≤ 【练】已知△ABC 和△ADE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ADE = 90°,AC 2,AD = 1,F 是BE 的中点,若将△ADE 绕点A 旋转一周,则线段AF 4242 AC -+≤≤ 分析:同例题 【例3】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ABC ,两顶点A 、B 分别在平面直角

(完整版)圆最值问题题型归纳

x 圆中最值问题 类型一 圆上一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1 已知P 为直线y=x +1上任一点,Q 为圆C : 22(3)1x y -+=上任一点,则PQ 的最小值为 . 变题1:已知A (0,1),B (2,3),Q 为圆C 22 (3)1x y -+=上任一点,则QAB S V 的最小值为 . 变题2:由直线y=x +1上一点向圆C :22 (3)1x y -+=引切线,则切线长的最小值为 变题3:已知P 为直线y=x +1上一动点,过P 作圆C :22(3)1x y -+=的切线PA ,PB,A 、B 为切点,则当PC= 时,APB ∠最大. 变题4:已知P 为直线y=x +1上一动点,过P 作圆C :22(3)1x y -+=的切线PA ,PB,A 、B 为切点,则四边形PACB 面积的最小值为 . 例2已知圆C :222430x y x y ++-+=,从圆C 外一点11(,)P x y 向该圆引一条切线,切点为M ,O 为坐标原点,且有PM=PO ,求使得PM 取得最小 值的点P 坐标. 类型二 利用圆的参数方程求最值(或几何意义) 例3若实数x 、y 满足22240x y x y ++-=,求x-2y 的最大值. 如在上例中,改为求 12 y x --,22(2)(1)x y -+-,1x y --的取值范围,该怎么求解? 类型三:转化成函数或不等式求最值 例4已知圆O :22 1x y +=,PA 、PB 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 、B 为两切点,则PA PB ?u u u r u u u r 的最小值为

例5已知圆C : 22+24x y +=(), 过点(1,0)A -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12l l 、,1l 交圆C 与E 、F 两点,2l 交圆C 与G 、H 两点, (1)EF +GH 的最大值.(2) 求四边形EGFH 面积的最大值. 6、已知e C 过点)1,1(P ,且与e M :222(2)(2)(0)x y r r +++=>关于直线20x y ++=对称. (Ⅰ)求e C 的方程; (Ⅱ)设Q 为e C 上的一个动点,求PQ MQ ?u u u r u u u u r 的最小值; (Ⅲ)过点P 作两条相异直线分别与e C 相交于B A ,,且直线PA 和直线PB 的倾斜角互补,O 为坐标原点,试判断直线OP 和AB 是否平行?请说明理由. 7、如图,在矩形ABCD 中,3,1AB BC ==,以A 为圆 心1为半径的圆与AB 交于E (圆弧DE 为圆在矩形内的部 分) (Ⅰ)在圆弧DE 上确定P 点的位置,使过P 的切线l 平分 矩形ABCD 的面积; (Ⅱ)若动圆M 与满足题(Ⅰ)的切线l 及边DC 都相切, 试确定M 的位置,使圆M 为矩形内部面积最大的圆. l P E C M

直线与圆的最值问题讲课稿

直线与圆的最值问题

题型一:过圆内一定点的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的最值. 例1:.圆x 2+y 2-4x +6y -12=0过点(-1,0)的最大弦长为 m ,最小弦长为n ,则m -n 等 于 解析圆的方程x 2+y 2-4x +6y -12=0化为标准方程为(x -2)2+(y +3)2=25. 所以圆心为(2,-3),半径长为 5. 因为(-1-2)2+(0+3)2=18<25, 所以点(-1,0)在已知圆的内部, 则最大弦长即为圆的直径,即m =10. 当(-1,0)为弦的中点时,此时弦长最小 . 弦心距d =2+12+-3-02=32, 所以最小弦长为 2r 2-d 2=225-18=27,所以m -n =10-27. 变式训练 1:1y kx 与圆C 2214x y 相交于,A B 两点,则AB 的最小值是多 少?解:直线1y kx 过定点1,0M ,当MC AB 时,AB 取最小值,由 2222l d r ,可知,222d R l ,2MC d ,故2 2222d R l 变式训练 2:已知圆C :(x -1)2+(y -2)2=25,直线l :(2m +1)x +(m +1)y -7m -4= 0(m ∈R). (1)求证不论m 取什么实数,直线l 与圆恒交于两点; (2)求直线被圆C 截得的弦长最小时的 l 的方程. (1)证明因为l 的方程为(x +y -4)+m(2x +y -7)=0(m ∈R), 所以2x +y -7=0, x +y -4=0,解得x =3,y =1, 即l 恒过定点A(3,1).

因为圆心为C(1,2),|AC|=5<5(半径), 所以点A 在圆C 内, 从而直线l 与圆C 恒交于两点. (2)解由题意可知弦长最小时,l ⊥AC. 因为k AC =-12 ,所以l 的斜率为 2. 又l 过点A(3,1),所以l 的方程为2x -y -5=0. 方法总结:过圆内一定点的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的最大值为圆的直径,最小值为垂直于直 径的弦. 题型二:圆外一点与圆上任一点间距离的最值 直线与圆相离,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 .例2:求点 A )(0,2到圆C 122y x 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AC d 2,故距离的最大值为 3r d ,最小值为1r d 变式训练1:圆122y x 上的点到直线2x y 的距离的最大值?解: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222 d , 则圆上的点到直线2x y 的最大值为12r d 则圆上的点到直线2x y 的最小值为1-2-r d 方法总结:圆外一点与圆上任一点间距离的最大值为r d ,最小值为r d 直线与圆相离,圆上的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大值为r d ,最小值为r d 题型三:切线问题 例3由直线y =x +2上的点P 向圆C :(x -4)2+(y +2)2=1引切线PT(T 为切点),当PT 最小的时候P 的坐标? 解析根据切线段长、圆的半径和圆心到点P 的距离的关系,可知PT =PC 2-1,故PT 最小时,即PC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教案(最新)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教学案例 余浩平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与圆有关的一节复习课,由于在初中学习中接触过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因而课前安排了两道有关圆的最值问题让学生练,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教学中,采取变式教学、一题多解、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 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类比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练习: 已知圆0122822=+--+y x y x 内一点)0,3(A ,求经过点A 的最长弦和最短弦所在的直线方程。 二、 新课 例: 已知圆的方程222=+y x 及一点P(2,4),求圆上的动点与点P 连线斜率 的最值? 题变: 将上面例题中的点P(2,4)改为)4,0(P ,则圆上的动点与点P 连线斜率的 最值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最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讨论问题1: 已知圆的方程222=+y x 及一点P(2,4) 试试看: 根据以上条件,你还能设计出哪些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讨论问题2: 已知圆的方程422=+y x 及一条直线05=--y x 试试看: 根据以上条件,你能设计出哪些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三、 练习 1、 从直线y=3上找一点,向圆1)2()2(22=+++y x 作切线,切线长度的最 小的值是多少?

2、 实数满足01422=+-+y y x ,求(1)x y 的取值范围。 (2)x y 2-的取值范围 四、 小结 最值问题常见的解法有两种:几何法和代数法. 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能明显体现几何特征及意义, 则考虑利用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几何法——数形结合的方法; 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能体现一种明确的函数关系, 则可首先建立目标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 五、 思考题 过点M (3,0)作直线l 与圆1622=+y x ,交于A,B 两点, 求: 直线l 的倾斜角θ,使△AOB 面积最大,并求此最大值(O 为坐标原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精品专题14.圆中的最值问题

拔高专题圆中的最值问题 一、基本模型构建 常见模型 图(1) 图(2) 思考图(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2)垂线段最短。 .在直线L上的同侧有两个点 A、B,在直线L上有到A、B 的距离之和最短的点存在,可 以通过轴对称来确定,即作出 其中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 点,对称点与另一点的连线与 直线L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二、拔高精讲精练 探究点一:点与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A点是⊙O上直径MN所分的半圆的一个三等分点,B点是弧AN的中点,P 点是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3,求AP+BP的最小值。 解:作点A关于MN的对称点A′,连接A′B,交MN于点P,连接OA′,AA′. ∵点A与A′关于MN对称,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A′ON=∠AON=60°,PA=PA′,∵点B是弧AN的中点, ∴∠BON=30°,∴∠A′OB=∠A′ON+∠BON=90°,又∵OA=OA′=3, ∴A′B=3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A+PB=PA′+PB=A′B=32. 【教师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点P的位置.根据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把两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一条线段,即可计算。 探究点二:直线与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2:如图,在Rt△AOB中,OA=OB=32,⊙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点Q为切点),求切线PQ的最小值 解:连接OP、OQ.∵PQ是⊙O的切线,∴OQ⊥P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当PO⊥AB时,线段PQ最短,∵在Rt△AOB中,OA=OB=3 2, ∴AB=2OA=6,∴OP= ? OA OB AB =3,∴PQ=22 OP OQ =22. 【变式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为半径画⊙O,P是⊙O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求线段AB的最小值. 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 理由如下: 连接OP, ∵AB切⊙O于P, ∴OP⊥AB, 取AB的中点C, ∴AB=2OC; 当OC=OP时,OC最短, 即AB最短, 此时AB=4.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附详细答案

与圆有关的最值(取值范围)问题,附详细答案 姓名 1.在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为y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是第一象限内一 点,且AC=2.设tan∠BOC=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 _____. 2.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OAB中,以边AB为直径作⊙D,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圆 O,C为半圆AB上不与A、B重合的一动点,射线AC交⊙O于点E,BC=a,AC=b. (1)求证:AE=b+a; (2)求a+b的最大值; (3)若m是关于x的方程:x2+ax=b2+ab的一个根,求m的取值范围. 3.如图,∠BAC=60°,半径长为1的圆O与∠BAC的两边相切, P为圆O上一动点,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圆P交射线AB、AC于D、E两点,连接DE, D. 则线段DE长度的最大值为( ). A.3 B.6 C. 2

4.如图,A点的坐标为(﹣2,1),以A为圆心的⊙A切x轴于点B,P(m,n)为⊙A上的一个动点,请探索n+m的最大值. 5.如图,在Rt△ABC中,∠ACB=90°,AC=4,BC=3,点D是平面内的一个动点,且AD=2,M 为BD的中点,在D点运动过程中,线段CM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 6.如图是某种圆形装置的示意图,圆形装置中,⊙O的直径AB=5,AB的不同侧有定点C和动点P,tan∠CAB=.其运动过程是:点P在弧AB上滑动,过点C作CP的垂线,与PB的延长线交于点Q. (1)当PC= 时,CQ与⊙O相切;此时CQ= . (2)当点P运动到与点C关于AB对称时,求CQ的长; (3)当点P运动到弧AB的中点时,求CQ的长. (4)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线段CQ长度的取值范围为。 7.如图,△ABC中,∠BAC=60°,∠ABC=45°,AB=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 为直径作⊙O分别交AB,AC于E,F两点,连接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

直线与圆中的最值问题

直线与圆中的最值问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二、弦长公式: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所得的弦长 1直线具有斜率k ,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为 1122(,),(,)A x y B x y ,则它的弦长 2221212121(1)()4AB x x x x x ??=+-=++-??k k 1211y y =+-2k 注:实质上是由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出来的,只是用了交点坐标设而不求的技巧而已(因为 1212()y y x x -=-k ,运用韦达定理来进行计算. 2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是,则12AB y y =-. 三、过两圆C 1: x 2 + y 2 +D 1x +E 1y +F 1 = 0和C 2: x 2 + y 2 +D 2x +E 2y +F 2 = 0的交点的圆系方程,一般设为 x 2+y 2 +D 1x +E 1y +F 1+λ(x 2 + y 2 +D 2x +E 2y +F 2) = 0 (λ为参数)此方程不包括圆C 2. 四、对称问题1和最小,化异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点共线时取等号即最小值) 2差最大,化同侧(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点共线时取等号即最大值) 例题分析 1、如果实数y x ,满足等式22(2)3x y -+=, (1)求 y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求y x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3)求22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直线与圆

2、已知两定点(3,5)A -,(2,15)B ,动点P 在直线3440x y -+=上,当 PA +PB 取最小值时,这个最小值为( ).A .513 B .362 C .155 D .5102+ 3、已知点)8,3(-A 、)2,2(B ,点P 是x 轴上的点,求当PB AP +最小时的点P 的坐标. 【解答】如图示: ,考虑代数式的几何意义: ⑴y x 即圆上的点与原点所在直线的斜率.当直线与圆相切时,斜率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即y x 取得最大值与最小值; ⑵y x -即过圆上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在y 轴上截距; ⑶22x y +即圆上的点到原点距离的平方. 当点位于圆与x 轴的左交点时,点到原点的距离最小;当点位于圆与x 轴的右交点时,点到原点的距离最大. 解(1)设(,)P x y 为圆22(2)3x y -+=上一点.y x 的几何意义为直线OP 的斜率,设y k x =,则直线OP 的方程为y kx =.当直线OP 与圆相切时,斜率取最大值与最小值. ∵圆心到直线y kx =的距离222211d k k = =++2231k =+3k =OP 与圆相切.∴y x 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3-. (2)令y x b -=,即y x b =+,求y x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即过圆上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在y 轴上截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当直线与圆相切时,截距取得最大值与最小值.∵圆心到直线y x b =+的距离222 11d ==+ 32 =62b =时,直线OP 与圆相切.∴y x -62,最小值为62. (3)要22x 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即求圆上的点到原点距离的平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当点位于圆与x 轴的左交点时,点到原点的距离最小;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doc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 共线且P 和Q 在点O 的同侧(异侧)时,PQ 长度最小(大).(通过定点与圆心连线与圆的 交点求出定点到圆上动点距离之最值) 3.过圆内一点的最短弦为过这点且与过该点的直径垂 直的弦; 4.通过切切点求有关角度之最值;5;通过弧的中点求弧上动点到弧所对弦距离最 短 例 1 (2014?无锡)如图,菱形ABCD 中,∠A =60°,AB=3,⊙A、⊙B 的半径分别为 2 和1,P、E、F 分别是边CD、⊙A 和⊙B 上的动点,则PE+PF 的最小值是3 . (固定点P,则PE+PF 的最小值可转化为PA+PB-3 再结合“饮马问题”确定PA+PB 的最 小值) 例2(2014?成都)如图,在边长为 2 的菱形ABCD 中,∠ A =60°,M 是AD 边的中点,N 是AB 边上的一动点,将△AMN 沿MN 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M,N 连接A′C,则A′C长度的最小值是﹣1 . (点A'在以M 为圆心,MA 为半径的圆上) 例3(2014·烟台)在正方形ABCD 中,动点E、F 分别从D、C 两点同时出发,以相同的速 度在直线DC、CB 上移动. (1)如图①,当点 E 自 D 向C,点 F 自 C 向 B 移动时,连接AE 和DF 交于点P,请你写 出AE 与D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②,当E、F 分别移动到边DC、CB 的延长线上时,连接AE 和DF ,(1)中的结 论还成立吗?(请你直接回答“是”或“否”,不需证明) (3)如图③,当E、F 分别在边CD、BC 的延长线上移动时,连接AE 和DF ,(1)中的结 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④,当E、F 分别在边DC、CB 上移动时,连接AE 和DF 交于点P,由于点E, F 的移动,使得点P 也随之运动,请你画出点P 运动路径的草图.若AD =2,试求出线段 CP 的最小值.

中考数学压轴题突破-圆的双动点最值问题

中考数学压轴题突破 圆的双动点最值问题 1.如图,在△Rt ABC中,∠C=90°,AC=6, BC=8,点F在边AC上,并且CF=2,点E为边BC上的动点,将△CEF沿直线EF翻折,点C落在点P处,则点P到边AB距离的最小值是_____. 分析:本题中,要求点P到边AB距离的最小值,先要确定点P的运动轨迹.因为FP=FC=2,所以点P的运动轨迹是以点F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弧(如图),过点F作FQ⊥AB,以F为圆心的弧与FQ的交点为满足条件的点P. 答案:6/5 这是动点轨迹为圆弧的一种类型,动点满足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确定动点的运动轨迹为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或一段弧).

2.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D重合),连结AP,过点B作直线AP的垂线,垂足为H,连结DH,若正方形的 边长为4,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 分析:要求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先要确定动点H的运动轨迹。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AHB=90°,点H 的运动轨迹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题目转化为圆外一点到圆上一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问题(如图),连结点D 和AB中点O,与半圆O交于点H,此时DH长度最小. 答案: 这一类动点满足与定线段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且为直角顶点,则这个动点的轨迹是以定线段为直径的圆(或圆弧)。由特殊到一般,如果动点与定线段构成的三角形中,以动点为顶点的角度确定,这个动点的运动轨迹是以定线段为弦的圆(或圆弧).

3.如图,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4,以O为圆心,EF为直径的半圆经过点A,连接AE,CF相交于点P,将正方形OABC从OA与OF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90°,交点P运动的路径长是() 分析:这题看似动点很多,其实点A、B、C可看成是同一个动点,点P是第二动点,要求点P运动的路径长,先要确定点P的运动轨迹。因为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所以∠AOC=90°,所以∠AFC=45°,因为EF是直径,所以∠EAF=90°,∠APF=45°,∠EPF=135°,点P的运动轨迹是以EF为弦且该弦所对的一个圆周角为135° 的一段圆弧(如图)。求出这段圆弧所对圆心角以及所在圆半径便可解决问题. 答案:A. 由此可见,定线段和动点组成的三角形中,如果以动点为顶点的角度是定值,那么这个动点的运动轨迹是一个 圆(或一段圆弧).

2016年中考压轴题专题: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附答案)

与圆有关的最值(取值范围)问题 引例1:在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为y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C是第一象限内一点,且AC=2.设tan∠BOC=m,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引例2:如图,在边长为1的等边△OAB中,以边AB为直径作⊙D,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作⊙O,C为半圆弧上的一个动点(不与A、B两点重合),射线AC交⊙O于点E, ?AB BC=,AC=,求的最大值. a b a b 引例3:如图,∠BAC=60°,半径长为1的圆O与∠BAC的两边相切,P为圆O上一动点,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圆P交射线AB、AC于D、E两点,连接DE,则线段DE 长度的最大值为( ). A.3 B.6 C D. 一、题目分析: 此题是一个圆中的动点问题,也是圆中的最值问题,主要考察了圆内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1.引例1:通过隐藏圆(高中轨迹的定义),寻找动点C与两个定点O、A构成夹角的变化规律,转化为特殊位置(相切)进行线段、角度有关计算,同时对三角函数值的变化(增减性)进行了延伸考查,其实质是高中“直线斜率”的直接运用; 2.引例2:通过圆的基本性质,寻找动点C与两个定点A、B构成三角形的不变条件,结合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转化,其实质是高中“柯西不等式”的直接运用; 3.引例3:本例动点的个数由引例1、引例2中的一个动点,增加为三个动点,从性质运用、构图形式、动点关联上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解答中还是注意动点D、E与一个定点A 构成三角形的不变条件(∠DAE=60°),构造弦DE、直径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从而转化为弦DE与半径AP之间的数量关系,其实质是高中“正弦定理”的直接运用; 综合比较、回顾这三个问题,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其难点在于学生不知道转化的套路,只能凭直观感觉去寻找、猜想关键位置来求解,但对其真正的几何原理却无法通透. 二、解题策略 1.直观感觉,画出图形; 2.特殊位置,比较结果; 3.理性分析动点过程中所维系的不变条件,通过几何构建,寻找动量与定量(常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等式,进行转化.

九年级上册数学圆中的最值问题

拔高专题 圆中的最值问题 图(1) 探究点一:点与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A 点是⊙O 上直径MN 所分的半圆的一个三等分点,B 点是弧AN 的中点,P 点是MN 上一动点,⊙O 的半径为3,求AP+BP 的最小值。 解:作点A 关于MN 的对称点A ′,连接A ′B ,交MN 于点P ,连接OA ′,AA ′. ∵点A 与A ′关于MN 对称,点A 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A ′ON=∠AON=60°,PA=PA ′,∵点B 是弧AN 的中点, ∴∠BON=30°,∴∠A ′OB=∠A ′ON+∠BON=90°,又∵OA=OA ′=3, ∴A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A+PB=PA ′+PB=A ′. 【教师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点P 的位置.根据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把两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一条线段,即可计算。

探究点二:直线与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2:如图,在Rt△AOB中, ,⊙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 过点P作⊙O的一条切线PQ(点Q为切点),求切线PQ的最小值 解:连接OP、OQ.∵PQ是⊙O的切线,∴OQ⊥P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 ∴当PO⊥AB时,线段PQ最短,∵在Rt△AOB中, OA=OB=3 , ∴ OA=6,∴OP= ? OA OB AB =3,∴ . 【变式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2为半径画⊙O,P是⊙O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与y轴相交于点B.求线段AB的最小值. 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 理由如下: 连接OP, ∵AB切⊙O于P, ∴OP⊥AB, 取AB的中点C, ∴AB=2OC; 当OC=OP时,OC最短, 即AB最短, 此时AB=4.

圆中的最值问题

拔咼专题圆中的最值问题 、基本模型构建 图 (1)图(2) 图(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2)垂线段最短。 ?在直线L上的同侧有两个点 A、B,在直线L上有到A、B 的距离之和最 短的点存在,可以通过轴对称来确定, 即作出其中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 点,对称点与另一点的连线与直线L 的交点就是所要找的点. 二、拔高精讲精练 探究点一:点与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1:如图,A点是O O上直径MN所分的半圆的一个三等分点,B点是弧AN的中点,P 点是MN上一动点,O O的半径为3,求AP+BP的最小值。 解:作点A关于MN的对称点A ',连接A ' B,交MN于点P,连接0A AA ???点A与A '关于MN对称,点A是半圆上的一个三等分点, :丄 A ' 0N= / AON=60 ° , PA=PA 点B 是弧AN 的中点, ???/ BON=30 ° ,?/ A ' 0B= / A ' 0N+ / BON=90。,又T OA=OA ' =3, ??? A' B=3?,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PB=PA ' +PB=A ' B=3 S . 常见模型 思考

【教师总结】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确定点P的位置.根据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 把两条线段的和转化为一条线段,即可计算。 探究点二:直线与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例2:如图,在Rt△ AOB中,0A=0B=3 . 2 , O O的半径为1点P是AB边上的动点, 过点P作O 0的一条切线PQ (点Q为切点),求切线PQ的最小值 解:连接OP、OQ.T PQ是O 0的切线,??? 0Q丄PQ;根据勾股定理知PQ2=Op2-OQ2, Rt △ AOB 中,OA=OB=3 .2 , ? PQ= 'OP? OQ? =2、2 . 【变式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0为圆心,2为半径画O 0, P是O 0是一动点且P在第一象限内,过P作O 0切线与x轴相交于点A ,与y轴相交于点B.求 解:(1)线段AB长度的最小值为4, 理由如下: 连接0P, ?/ AB 切O 0 于P, ?0P丄AB , 取AB的中点C, ?AB=20C ; 当OC=OP时,0C最短, 即AB最短, 此时AB=4 .

动点问题(与圆相关)

动点问题(与圆相关)

动点问题(与圆相关)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梯形,BC ∥AO ,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4,0),顶点B (1,4).动点P 从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A 的方向向A 运动;同时,动点Q 从A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 →B →C 的方向向C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也随之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当t 为何值时,PB 与AQ 互相平分? (2)设△PAQ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当t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得以PQ 为直径的圆与y 轴相切?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 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B y C O x A 备用图备用图

2.如图,矩形ABCD中,AB=4,BC=2,动点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动点M沿AB边以每秒1个单位 的速度向点B运动,动点N沿BC→CD边以每秒3 2 个单 位的速度向点D运动,连结MN,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MN∥BC? (2)当点N在CD边上运动时,设 MN与BD相交于点P,求证:点P的位置固定不变;A C B D M N

(3)以AD为直径作半圆O,问: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MN与半圆O相切?若存在,求t的值,并判断此时△MON的形状;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乌鲁木齐)如图,在△ABC中,∠B=90°,AB=6米,BC=8米,动点P以2米/ 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C 点出发,沿CB向点B Q 它们都停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 (1)①当t=2.5秒时,求△CPQ的面积; ②求△CPQ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 (2)在P、Q移动的过程中,当△CPQ为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t的值; (3)以P为圆心,PA为半径的圆与以Q为圆心,QC为半径的圆相切时, 求出t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