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便秘通、苁蓉通便口服液等。

5.津亏血少证

治法: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多选用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肠道实热可加针刺合谷、曲池;肠道气滞可加刺中脘、行间;脾气虚弱加针脾俞、胃俞;脾肾阳虚可艾灸神阙、气海。

2.耳针疗法:常用胃、大肠、小肠、直肠、交感、皮质下、三焦等穴位,一次取 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2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3min。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四)外治法

1.灌肠疗法:常用药物:番泻叶30g 水煎成150~200mL,或大黄10g加沸水 150~200mL,浸泡10min 后,加玄明粉搅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药液温度控制在40℃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肛管插入 10~15cm后徐徐注入药液,保留20min后,排出大便,如无效,间隔3~4h重复灌肠,适用于腹痛、腹胀等便秘急症,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的患者。

2.敷贴疗法:辨证选用药物敷贴。如实证多用大黄粉、甘遂末、芒硝等,虚寒证多用附子、丁香、胡椒等。

3.生物反馈疗法:在模拟排便的情况下将气囊塞入直肠并充气,再试图将其排出,

同时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和肌电活动,让患者了解哪些指标不正常,然后通过增加腹压,用力排便,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运动等训练,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并不断调整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收缩的障碍肛门矛盾收缩或肛门不恰当的松弛,从而达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护理调摄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消失。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30(1):3~7)。

临床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

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门诊当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2.门诊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3.门诊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4.门诊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5.门诊22~28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导读: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爱运动人群发病率很少。其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两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等。那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如何治疗呢?关于肠易激综合症如何 治疗的问题,请听专家的解答。…… 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尤以白领阶层居多,爱运动人群发病率很少。其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两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想便时,迟迟解不下,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等。那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如何治疗呢?关于肠易激综合症如何治疗 的问题,请听专家的解答。 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在治疗肠易激综合症上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尽量避免使能自己产生胃肠不适的食物。一般应避

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酒精的摄取。 肠易激综合症心理治疗调整情绪和行为,建立合理规律的 生活方式。尽量不要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多想些愉快的事情,或多看些搞笑的电影或电视。 肠易激综合症药物治疗促动力药,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替 加色罗,均能促进结肠运动,治疗便秘,胃肠微生态制剂可调整肠道内菌群失调,以及消化酶制剂如泌特。 肠易激综合症便秘型的病人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粗粮,早晨起床后要适量喝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即便排不出大便也要定时蹲便,以形成条件反射;另外经常做腹部按摩操、多运动、保持乐观情绪等均可改善病情,此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润滑肠道、改善肠道神经、稳定病人情绪。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ZY /T001.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Ⅲ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志物口服72 h后排出少于20%,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脘痞闷,嗳气频作,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疲,面色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晄白,腹胀喜按,纳呆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 治法: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枳实、当归尾、桃仁、火麻仁、杏仁、瓜蒌仁、栀子、黄连、

62脾胃科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汇总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病(TCD: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K59.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159680.html,cy A,FerminMeari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脾肾阳虚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罗马IV诊断标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便秘中医中药治疗

便秘中医中药治疗 一、传统中医药治疗原则1.中医治疗讲究治病求本,审证求因为原则正如:“实则泻之、虚者补之”体现了“扶正祛邪”的原则。对治疗便秘一证也应如此。总体说来治法有三:一为通下法,二为补虚法,三为通补兼施法。但都是围绕调 和阴阳、补虚泻实之法,同时予以“保胃气,存津液”的原则,合理投药,反对滥用攻泻,以致伤气耗津。《圣剂总录》日:“阴阳之气不平,寒热相胜,或气实塞而不通,或气虚损而遗泄,或燥而结或热而秘,皆阴阳不和之病也。”河北医科大学 第三医院肛肠外科李红岩2.中药基本方剂辨析(1)实热便秘①大承气汤组成:大黄10g后下,厚朴12g,枳实15g,元明粉9g冲入。水煎服。功效:峻下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便结不通、腹痛拒按、脘腹痞满、烦热口 苦、咽干溲赤、热结旁流、舌红苔黄燥起刺、脉弦滑者。②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0g后下,厚朴12g,枳实12g。水煎服。功效:轻下热结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便结难下、潮热口苦、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者。③调胃承气汤组成:大黄10g后下,元明粉10g冲入,甘草6g。水煎服。功效:缓下清热通便。主治:胃热肠燥、便秘腹痛、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滑数者。(2)虚寒便秘方药:大黄附子汤。组成:大黄9g后下,

附子9g,细辛3g。水煎服。功效:温阳散寒、泻下通便。主治:阳虚之体,因寒结于里而便秘,见腹痛脘胀、喜温畏寒、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紧者。(3)肠燥便秘①麻仁丸(脾约麻仁丸) 组成:麻子仁、大黄各 500g,白芍、枳实、厚朴、杏仁各250g。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服,9g/次,1-2次/日。功效:润肠通便、行气泻热。主治:胃热肠燥、津液亏虚、便于难行,口苦 咽干、腹胀心烦、舌红苔薄少津、脉细弦者。②五仁丸组成: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陈皮,各等分,将上 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温水服,9g/次,1-2次/日。功效:润肠通便、生津滑肠。主治:津亏液少,肠燥便结、排 便艰难、食少纳呆、口干咽燥、舌淡苔薄津少、脉细者。(4)虚邪实便秘方药: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30g,麦冬、生地各25g,大黄9g后下、元明粉5g冲入。功效:滋阴生津、泄热通便。主治:热病伤阴耗液,燥屎不利、热结阴亏,便秘痔血、发热口干,烦燥头晕,腹胀便难,舌 红苔黄、脉细数者。(5)虚津亏便秘①气虚便秘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组成:黄芪12g,党参12g,升麻10g,当归10g,陈皮8g,白术12g,甘草5g,柴胡8g,麻子仁8g,松子仁8g水煎服。功效:益气润肠通便。主治: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大肠失濡,便燥难行、头目昏 花,气短纳少,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者。②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

肠易激综合征 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iome,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或排便异常。据流行病学调查,IBS症状人群的总体患病率多在5%~25%之间,门诊就诊率约3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 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2]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及痉挛样疼痛。程度各异,轻者仅为轻微不适,重者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下腹部,或为全腹疼痛。多伴有腹胀。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不具特异性,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排便常发生于早餐后,睡眠中极少出现。 2.排便异常[3]排便次数>3次/日或<3次/周。性状为稀便、水样便或干硬便,可伴黏液,排便费力或不尽感,但无血便,也可表现为秘泻交替。 3.肠外症状可有上消化道症状如烧心、早饱、恶心、呕吐、嗳气等,部分病人有明显的焦虑或抑郁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4]各种临床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白红蛋白量、白细胞分类)和红细胞沉降率均应在正常范围内。 2.粪便检查可见到黏液,但不应有较多的红、白细胞,隐血试验应为阴性,也无致病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其他肠原虫、血吸虫卵等。 3.口服钡餐示钡剂迅速充盈小肠和结肠,钡剂经小肠时间显著缩短,此点颇为突出。钡剂灌肠x射线检查示结肠充盈迅速、结肠腔普遍变细呈索条状(索状征),或节段性变细,或袋形增多和加深,特别以在横结肠为突出和典型;结肠形态可有变化,甚至和变细的肠段交替出现某些肠段袋形消失或轻度扩张,但从无粘膜破坏、溃疡、固定狭窄、充盈缺损等征象。在进行x射线检查前,宜用温盐水作清洁灌肠,因为用皂水或寒冷液体灌肠均能引起结肠痉挛和类似本病的x射线图像。口服导泻剂也将影响检查结果。 4.纤维结肠镜检查常由于结肠的强烈收缩,器械不易进入满意的深度,此时病人常诉说有左下腹痛。所见肠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和过度黏液分泌,但无出血、粘膜脆弱易碎、颗粒状息肉、溃疡等,粘膜活检正常。 此外,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试验、钡餐检查上中消化道等一般不作为本病的常规检查,但可在鉴别诊断中选用。 (三)诊断标准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360docs.net/doc/8310159680.html,cy A,FerminMeari 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 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 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中医治便秘的十四个偏方

中医治便秘的十四个偏方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以及为了追求美丽身材而滥服减肥药,这些都让便秘缠上年轻女性。她们大多感到腹部胀闷,阵发性腹痛,排便困难,甚至有排便恐惧感。便秘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美容、导致肥胖、产生体臭、饮食无味、神经衰弱、诱发癌症等。 为什么会便秘? 便秘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粪质干燥,排出困难或排出不畅。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多见的因素。 摄入饮食过少,食物成分不当(食物中含多量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纤维成分少)、饮食习惯、饮食种类的改变、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可造成肠蠕动功能减弱而引起便秘。也容易造成便秘。 一、中医治便秘小偏方: 1、大黄5-10克,研为粉末,用醋调为稀糊状,置伤湿止痛膏中心,贴双足心涌泉穴,10-15小时后取下,一般用药一次即见效。可清热消积,导滞通便。 2、芒硝5克,研为细末,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处,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 3、生大黄、焦山楂各等量。将二药择净,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十克,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患儿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消积化食。 4、生大黄、鸡内金各等量,择净研为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及肚脐孔处,包扎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消积化食。 5、连须葱头5个,生姜1块,食盐9克,豆豉10粒。上药共捣成饼状,烘热后贴脐上,胶布固定,良久大便可通。如不通,可再敷。

6、将一把葱捣碎拌成饼状,贴在肚脐中,用热水袋装开水熨葱饼。注意不要造成烫伤。 7、两手中指按压两侧迎香穴(鼻孔两侧凹陷处)5-10分钟,出现酸痛为止,可刺激大肠,治便秘和大便困 8、左手拇指用劲按右手掌心数回,捏大拇指到小指,从指根到指端,一段段捏上再捏下数个来回,每指捏完再重捺掌心,再换右手按左手。眼睛闭着,全神贯注做手指操。坚持半年可见效。 二、中医推荐缓解便秘药膳: 1、南杏炖雪梨 材料:南杏仁15克,雪梨150克,白砂糖50克。 制作:南杏仁浸泡洗净去皮尖,雪梨削皮切粗件,然后将南杏仁、雪梨、白砂糖同放入炖盅内,隔水炖1小时,待凉喝汤吃梨。 功效:宣肺润肠通便(注:糖尿病患者不宜用)。 2、冰糖炖香蕉 原料:香蕉1 只,冰糖20g, 制作:香蕉去皮加冰糖,隔水炖服,每日1-2次,连服数日。 功效:滋阴养血,润燥滑肠。 3、香蕉粥 材料:大米50~100克,香蕉200克,蜂蜜适量。 制作:大米洗净,放沙锅内煮粥,煮至600毫升左右,将香蕉去除外皮切成小段状,放入粥中,并放入蜂蜜,共同煮成粥,待凉后,空腹食用。 功效:清热润肠通便。 4、菠菜芝麻粥 材料:粳米100克,菠菜200克,芝麻50克。 制作:先将粳米洗净放入锅中,煮至米开花时放入菠菜,再煮沸后放入芝麻、盐、味精,空腹时服用。 功效:能润燥通便,养血止血,适用于老年性便秘、痔疮等。

脾胃科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门诊患者。 一、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CD-10编码:K58.9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肠道气滞证 肠道热结证 肺脾气虚证 脾肾阳虚证 津亏血少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电子肠镜检查; (4)腹部超声; (5)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 (6)肛门直肠测压。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腹部CT或MRI、下消化道造影、结肠CT、心电图、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凝血功能、甲状腺激素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顺气导滞。 (2)肠道热结证:清热润肠。 (3)肺脾气虚证:益气润肠。 (4)脾肾阳虚证:温润通便。 (5)津亏血少证:养血通便。 2.针灸治疗。 3.推拿治疗。 4.外治法。 5.其他疗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便秘、腹部不适等主要症状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

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肠易激综合征_腹泻型_的辨证论治

30度角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00次/分左右,行针3min,留针5min,反复进行3次后出针。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2 3 电针 取穴:病变颈椎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天宗、秉风;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向棘突方向斜刺1 0~1 5寸,余穴进斜刺1寸左右,行捻转泻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10~40次/分,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 4 水针 取颈肩背压痛点,分别注入50mg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和0 1g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每穴0 7~1ml,5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 5 叩穴 用皮肤针叩击穴位和经络。先叩击双侧风池穴,再以颈胸椎为中心由内向外叩击督脉、夹脊、足太阳经,最后叩击肩中俞、肩井、肩髃、肩髎、肩贞,每部各20~50次。 2 6 挑刺 取颈胸椎旁压痛点或风池穴。每次取3个挑刺点,使三者之间呈三角形。局部常规消毒,用0 1g利多卡因在反应点皮下注射麻醉。三棱针从针眼处横向挑破皮肤,再挑皮下肌纤维。宽度小于0 5cm。外敷无菌纱布并固定。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 3 推拿疗法 3 1 旋转复位法 有侧颈加力复位、前屈侧旋复位、肘臂提旋复位法等。用以整复颈椎关节错缝。 3 2 提端摇晃法 患者坐位,医者站其后,用双手拇指顶住风池穴,余四指托住下颌部,双手向上提端,双前臂下压患者肩部,双手腕做回旋、前屈、后伸运动6次。 3 3 捏提颈椎法 患者俯卧或直坐,头微前倾。医者以两手并置于一侧风池穴,拇指在颈肌外侧,余四指并置颈肌内侧,将肌肉微向上提起,自上而下拿捏至肩中俞穴,操作5~ 6min。左右交替。宜缓慢、均匀、有力。 3 4 掌推肩胛法 患者直坐或侧卧,医者一手拿定患肩,并向后方掀扳,另一手用掌根推,自肩中俞沿肩胛脊柱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至腋中线止,反复2~3min。 3 5 拿肩井法 于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拿捏5~6min,以能耐受为度。并用轻柔的掌揉法以消不适。 以上手法根据临床体征酌情配用,则能明显提高疗效。 4 讨论 近年来中医外治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牵引、针灸、手法等传统疗法更直接有效。正常人的颈椎平衡由内源性(椎间关节)稳定和外源性(脊柱肌群控制颈椎活动的力量)稳定来维持的。颈背部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产生的异常应力导致颈椎力学平衡结构破坏。进而引起颈椎节段性失稳,尤其是中上颈段的失稳,使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椎动脉供血不全。我们认为治疗颈性眩晕征,选用2~3种中医外治法综合运用,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使交感神经等张性降低,反射性血管扩张,促进该区血管网重建及恢复血管壁弹性功能,组织代谢旺盛,血流增加,脑组织供血改善;有利于颈背部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解除肌肉痉挛,减少对椎间盘的压力;通过调节椎间关节紊乱,改善或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使扭曲的椎动脉得以伸张,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进而缓解对颈交感神经的激惹,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血运,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有氧灌注,进入机体恢复的良性机制,从而改善眩晕症状并疗效持久稳定。 (收稿2008 10 14)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证论治 张艳萍1 杨成玲1 谷 潇2 鞍山市中医院胃肠科1(辽宁鞍山114004)中国医科大学91期7年制1班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分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IBS属祖国医学中之泻泄、腹痛范畴。泻泄之作,多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病变,肝胆病变亦可导致。脾虚湿胜为泻泄之主要病机。笔者总结多年临床,将其分为3型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1 肝胃不和型 症见泻泄稀溏,伴肠鸣腹痛或坠胀感,泄后痛减,矢气多,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恐惧焦虑时加重。舌淡红,苔白,脉弦。此由肝旺脾虚,木郁乘脾,脾湿不运而致。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故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医方考!:?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化裁:柴胡10g,陈皮10g,白术15g,枳壳15g,白芍20g,防风10g,甘草6g。方用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防风散肝舒脾,升清止泻,炙甘草甘温益气以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壳下气破结,与柴胡合而升降调气,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泄泻得止。 2 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或生冷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或夹黏液,食少纳呆,纳后腹胀,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腻或水滑,脉细弱。此由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清阳不升,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所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或生冷食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面色萎黄乏力。正如 景岳全书泄泻!?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脾胃停滞,以致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薏苡仁30g,砂仁10g,山药15g,扁豆30g,陈皮10g, 246Chinese M edical Journal of M etallur gical Indus try,April2009,Vol 26No 2

便秘吃什么中药

便秘吃什么中药 一、中药:麻仁丸 组成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权实、厚朴、白芍。 功用润肠通便。用于治疗肠胃燥热、脾虚便秘之证,如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出血、痔疮便秘等。 剂量蜜丸剂:60g/瓶,内服,6—9g/次,1—2次/日。 注意年老、体弱者不宜久服。孕妇忌服。 二、中药:四磨汤口服液 [成份]木香、枳壳、槟榔、乌药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至棕色的澄清液体;气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顺气降逆,消积止痛。用于婴幼儿乳食内滞证,症见腹胀、腹痛、啼哭不安、厌食纳差、腹泻或便秘;中老年气滞、食积证,症见脘腹胀满、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术后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20毫升,一日3次,疗程一周;新生儿一次3~5毫升,一日3次,疗程2天;幼儿一次10毫升,一日3次,疗程3~5天。 [禁忌]孕妇、肠梗阻、肠道肿瘤、消化道术后禁用。[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冬天服用时,可将药瓶放置温水中加温5~8分钟后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患儿如腹胀腹痛或哭闹不安较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得《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得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得《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与治疗得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得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 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

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 写在课前的话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调查显示,有 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 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它的发病于饮食 习惯、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下面就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介绍。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胃肠道感觉运动敏感性疾病。属于慢性、亚慢性胃肠功能紊乱。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不适和排便功能的改变,便秘、腹泻或两种情况的间断发作。 IBS是一组以腹痛、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状群。IBS是功能性胃肠 疾病的典型代表,临床非常常见,研究也很多。患病率,人群患病率是约9%-12%,男性1.5%-12.1%,女性是5.2%-19.1%, 这百分比取决于诊断、判定的标准。 1. 心理障碍:忧虑、悲观、抑郁、人际关系的敏感、睡眠障碍等等,都是IBS的常有的伴随表现。精神紧张可 改变肠道的MMC,IBS较正常人更容易出现MMC的异常。抑郁延缓全肠道通过的时间,而忧虑则促进小肠的转运。IBS 发病与儿童期身心受虐待有关,大约占到20%-30%。 IBS及普通人群MMPS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IBS和非IBS进行比较,它分了三个方面,一 个是疑病倾向,第二个抑郁倾向,第三个癔病倾向。这三个,在IBS病人中分别占到了50%、30%和50%,而非IBS病 人分别占到25%、15%和30%,统计学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2. 应激事件与IBS发病有关。 就业、婚姻、家庭的变故、人际关系、诉讼或者手术、疾病等等。健康志愿者急性应激扰乱了正常餐后运动模式, 可以促进小肠的运转。大鼠的身心应激可以引起结肠张力增加,传递速度减慢。而且伴随有VIP、肠啡肽这些激素的 分泌的增加。应激促进CRH的合成与分泌,静注CRH以后,腹痛加重,结肠运动指数增加。用了CRH拮抗剂以后,或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 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为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虚为气虚、阳虚、血虚、津亏、精亏;实为热结、气郁、寒凝。 4.病势初起多为其它脏腑失调而影响大肠致病,久则病势逐渐向大肠发展,大肠传导失常,伤阴耗液,反过来又影响其它脏腑。 5.病机转化初起多为肠道积热,耗伤津液,或七情不和,气机郁滞;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耗气伤津,形成虚实夹杂;久则气血不足,下元亏损,阳虚阴寒内生,乃成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排便时间延长,间隔3天以上,粪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3.多见于老年、大病久病体弱、体质偏盛偏衰者。 二、鉴别诊断 1.大肠癌粪便形状进行性变细,原有排便正常而近期出现便秘,年龄在45岁以上,粪便表面可见鲜血,或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肛门指检多可触到结节状坚硬肿块,指尖常染有血迹,直肠

疏肝润肠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120例疗效观察

疏肝润肠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在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疏肝润肠汤进行治疗,并对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120例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40例选择应用西沙必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80例选择应用疏肝润肠汤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个月的治疗,而后由护理人员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症状的实际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结果表明,在总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无较大差异,分别为92.5%与90%(P>0.05),在临床的治愈率方面,对照组患者为60%,明显要低于观察组患者的85%(P<0.05),且在腹痛以及消除便秘等临床症状方面,应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效果要明显好于应用西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中药治疗的方法效果更为理想,因此,应选择应用疏肝润肠汤对患者进行治疗。 标签:疏肝潤肠汤;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之中主要表现为排便的习惯出现改变、腹痛以及腹胀等,在当前临床之中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且没有较为权威的定论,属于目前为止了解程度最差的几种疾病之一,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可以选择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两种不同的方法[1],为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与对比,论证了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120例在我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44例为女性,76例为男性,经调查表明,患者年龄在39~42岁,病程为(4.12±0.65)年,40例选择应用西沙必利进行治疗,设为对照组,另80例选择应用疏肝润肠汤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经对比计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在1年之内,患者至少有12w出现腹部不适或者腹痛情况(不需要连续),伴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中的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不需要连续):①患病起初时粪便的形状出现改变;②便后缓解;③患病起初时排便的频率出现改变。 1.3方法 1.3.1观察组患者选择应用疏肝润肠汤进行治疗,药方主要有以下药物组成:10g的川楝子、20g的白芍、30g的郁李仁、10g的柴胡、5g的炙甘草、15g的槟榔、15g的杏仁以及20g的枳壳八味药物共同组成[2],对于临床表现出大便夹粘液的患者,可添加3g的黄连以及15g的败酱草,对于临床表现出干结甚的患者添加15g的火麻仁,对于临床表现出腹痛的患者可添加10g的甘草以及30g的白芍,对于临床表现出腹胀甚的患者添加15g的厚朴,对于临床表现出食滞的患者添加15g的莱菔子以及10g的鸡内金,对于诊断为脾虚的患者添加6g的白术以

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症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有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 研究认为,本病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刺激机体,影响了植物神经功能,从而引起结肠和小肠的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的失调。 四、遗传因素 肠易激综合症有明显的家族集聚倾向。国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国内与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雷同。 五、感染因素 约1/4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起自胃肠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研究认为各种细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肠粘膜下巨细胞或者其它炎性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发生肠易激综合症。 六、饮食因素 食物本身并不引起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七、神经和内分泌因素 研究表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症与胆碱能神经异常有关,而腹泻型则与肾上腺能神经异常有关。更主要的是本病与内分泌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生长抑素(SS)、胃动素(MOT)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7-03-21T15:32:31.8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作者:何群芳 [导读] 应用中医加味痛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汝城县中医医院湖南汝城 424100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医加味痛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 前言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虽然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但是未在检查中发现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等器质性病变,腹泻型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分支,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以及排便异常(排便习惯或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是一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复杂疾病[1-2]。目前在临床上仍未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确切的阐明,仅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对此疾病的治疗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用中医加味痛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最大为59岁,年龄最小为25岁,平均年龄(38.25±3.24)岁;病程最长为9.0年,病程最短为1.5年,平均病程(4.25±3.58)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例;年龄最大为57岁,年龄最小为26岁,平均年龄(38.84±3.57)岁;病程最长为8.2年,病程最短为1.3年,平均病程(4.45±3.29)年。通过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患病时间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将肠易激素综合征的罗马Ⅱ度诊断标准作为参考依据,患者病程均超过一年,期间持续性或间歇性发作,经常感到腹部疼痛或腹部不适,并且在发病时通常伴有以下症状(至少符合一项):①患者在排便时可感到较重的急迫感和里急后重感;②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均超过3次,大便基本不能成形,或呈现稀水状或粘液状;③对患者进行血沉、B超、血糖、纤维结肠镜检查,均未在结果中发现异常情况。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盐酸洛哌丁胺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85)口服进行治疗,每天2次,每次4mg,当症状有所缓解后,可减至每次2mg。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式进行治疗,给予其加味痛泻方,具体药方组成为:红花、防风、绿萼梅、灸甘草、醋制柴胡、陈皮各10g,白术、白芍、煨肉豆蔻各15g,白花蛇舌草、炒米仁、鸡眼草各30g。每天一剂,用水煎后,取药汁分别于每天早餐后和晚餐后30分钟饮用。以四周为一个疗程,需要连续服药一个疗程进行治疗。 在治疗期间,须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按时服药,禁止食用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 1.4疗效判定标准 [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排便频率恢复正常,大便基本成形,排便时的里急后重感和紧迫感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排便次数频率减少至每天1~2次,排便时仍感到轻微紧迫感和里急后重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排便频率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显效+有效)/例数×100%=总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进行数据分析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以()表示计量资料,并用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并用检验,若显示为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知,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n,%) 3.讨论 虽然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疾病,但是在现代西医领域里,仍未对其发病机制具有明确阐释,因而西医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痛泻”的范畴,主要病机为肠道传导不通畅、脾胃虚弱、肝脾气机不调等因素,在治疗上应该将疏肝、健脾、温肾、涩肠作为治疗目的[4]。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剂,其中的白芍可以养血泻肝、补脾益气,可促进机体加快分解吸收营养物质和水液代谢的速度;白术有利于补虚泻实、健脾燥湿,成分中包含的挥发油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鸡眼草具有清热解毒的效果,能够对肠道病毒形成抑制作用;陈皮能够对胃肠形成温和的刺激,有助于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道内积气的排出[5]。在多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