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五四运动》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公开课教案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新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②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突破方法:阅读教材、引入材料、问题探究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突破方法: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观察《讲坛上的教授》

设问:

你熟悉或了解图片中的哪些人物?

这场有众多学者的运动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来看待呢?

重温历史:观看影视资料,概要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和运动中心。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合作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灯片展示:《不合时宜现象一》、《不合时宜现象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归纳小结: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列强加紧侵略。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思想上:1)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合作探究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内容

灯片展示:鲁迅及作品《药》《狂人日记》片段、陈独秀有关德先生和赛先生言论、场景《陈烈女之死》、漫画《靠不住》、胡适作词《兰花草》、胡适与陈独秀有关新文学的言论

归纳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

专制(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合作探究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灯片展示:三则材料

辩论:新文化运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归纳小结: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性质、进步性、局限性三方面评价)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灯片展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提问:十月革命是怎么回事?

教师点拨并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的思想潮流。请概括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及各派领袖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

学生朗诵:《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

课堂练习:略

整体意图:

创设情景是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让学生有意

识地培养与他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探究的氛围中感受师生之间的和谐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主归纳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实践形成知识纳入自己的系统中,学生不断的进行体验,感悟,经历,认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教学功能得到开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主动探究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教学反思:

1、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用什么方法能够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三维目标该如何体现,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体现。

3、如何真正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空间,如何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融洽、有效的思想交流。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格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

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兴起 的?思考,回答 探究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 景 —?譚二?工?邛科凤 PPT2 自然科学有哪些成 就呢?在以后,我们 将要学到,这里是英 国科学家法拉第发 现电磁感应现象? 这一科学发展有什 么实际意义? 观察,思考 PPT3 做到知识的有效 迁移,为学生学习 新内容打下基础;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重要成就呢?请同学阅读课文,准备参加“看谁发现过渡多”的有奖竞赛。 创设学生体验历史的情境;让我 们穿过时空去看一 看英国商人查尔斯先生的生活,他有哪些行为在享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阅读,思考,发言 探究问题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发 明 果,为什么?第二 次工业革命成就 多姿多彩,请同学们 填一填一表格。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 发明家,成就最突出的是 发明大王爱迪生,老师讲 爱迪生的故事,从故事中 我们又可以学到什么呢? 观察,记忆 体验,回答 ■ YP naav ?丿—AM! M (ML 43■ ■ ft 輒■■■.Jt ■ AW ■H JT i MN i v #■」 ■ M.X ■ 2X ■ FL P 1■ ■ PPT5 PPT5 通过任务驱动,创 设学生体验历史的 情境,引导学生自 主学习,引导学生 学习发明家的优秀 品质,对学生进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渡结合教材和上表,我们能否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的独过渡特之处呢? 探究问题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 占八、、引导学生结合分析表 格,得出第二次工业 革命有何特点?第二 次工业革命还有何特 点呢?为什么? 阅读,思考, 回答问题 PPT5 培养学生阅读材 料,提取有效信息 的能力、比较历史 事物的能力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8.doc

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新人教版-8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二历史公开课教案 开课人:张淑兰 时间:20XX年12月13日 地点:高二(5)班 课题: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设计思想 1、新教材观: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课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民主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文明史观:本课是西方政治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文明进程,认识政治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体会制度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教材分析 1、[会考大纲] (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2)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2、本专题以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的确立和发展为主线,展示了近代西方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美国联邦宪法的颁布和共和政体的确立以及法、德两国代议制度的特点等几大问题入手,再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艰难历程,勾勒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以及各国代议制度所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 三、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侧重于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些重大事件,关于英、美等国的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学生比较陌生,而且本课的知识时间跨度大、理论抽象程度高、政治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创造熟悉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方法与过程] 学习本课可以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以今天英美等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为切入点,去寻找其历史的渊源,从而加深学习历史的现实性、对历史认识的深刻性。实现在知识的迁移中对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民主共和制等相对抽象的政治概念有一个灵活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教案1 人教版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洋务运动·重点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洋务运动·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 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7 课新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 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 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传 统文化的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的学习,初步树立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影响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哥伦布传》的插曲《Sailing》,激起同学们的兴趣。 展示图片《世界握手》的图片,提问“看到这张图片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世界联系在一起最早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概念】展示新旧航路的地图,解析新旧航路的概念。 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 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梦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1: 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金银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金银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2:“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黄金,要 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哥伦布 材料3:“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 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材料 4 航海发现是首先在葡萄牙作为国家计划的,是一个全国计划,是一个由一个王子主持的计划。这使得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像那些商人为贸易所进行的孤立探险,而是一个有规划、有系 统的任务和策略…… ——《大国崛起》。 材料5: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 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 据点。并且在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忠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材料6: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控制传统 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比原价高8—10 倍)。因此,西欧各国迫切需要开辟一条通往 东方的新航线。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 通过师生逐段材料讨论、分析,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多媒体课件显示 1、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 《马可.波罗行记》欧洲人的“寻金热” 3、政治根源: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宗教根源:西欧人传播天主教热情 5、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教师:欧洲人不能控制欧亚之间的贸易商路,欧洲所需要的亚洲商品经多次转手,价格猛涨。商路被阻成为欧洲人致富路上最棘手的问题。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学们想如何解决? 学生:开辟新的西方到东方的航路。

高中历史复习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课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考试说明】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前771年,灭亡。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2)主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先代贵族(地图与示意图)。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有相当大 的独立性。 (4)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5)特点:①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②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6)作用:西周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7)瓦解:A、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随着生产力的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分封制破坏),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3.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嫡 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按血 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4)特点: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和现代平等、法制意识有违背。(尊宗敬祖、重男轻女)】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体现,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者密切联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基本的特点)。 ●史论共享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 宗法制是西周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7)》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了解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用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通过地图动态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通过分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探险家们勇于进取的探索精神。通过对郑和和西方航海家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正确认识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培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理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原产于美洲的一些植物图片。(如:辣椒、玉米、马铃薯、土豆等。) 概念解释:什么是旧航路?①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 海到小亚细亚转往欧洲。②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转往欧洲。③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或通过地中海转往欧洲。 什么是新航路?15、16 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既然有旧航路,为什么还要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新的航路呢?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1500 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 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土地。——哥伦布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东方简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马可·波罗游记》 材料三: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文艺复兴》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考纲考情分析:展示近几年高考中考查有关文艺复兴知识的问题,明确备考复习方向。 第二环节:基础知识梳理环节。设计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第三环节:主题探究——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说一说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世纪圣母西斯廷圣母局部 1.请结合两幅作品的不同特点谈一谈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请同学们结合14-18世纪东西方历史的经验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三、谈谈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们该如何搞好先进文化的建设?四、作业: 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我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倾向。 第四环节——学术瞭望 有关文艺复兴的两种不同评价: 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1.彼特拉克在他的《登上文图克斯山》的信件中,说道“我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们 仍然赞美尘世之物,虽然我很久以前就从教徒哲学家哪里得知‘比较而言,除了灵魂 以外没有什么值得赞赏,如果灵魂是伟大的,那么其余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见( ) A.彼特拉克不是赞美尘世的人文主义者B.彼特拉克对宗教来世观痴迷不悟C.他与教徒哲学家保持着密切交流D.彼特拉克的人文思想具有矛盾性2. 亚·沃 尔夫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写道:“开普勒的看法就是一个特别 突出的例子。他的态度不仅是宗教的,而且还极其神秘。它的伟大的天文学发现主要出 于宗教动机。它从寻找上帝之路出发,结果发现了星星的路径。”对此,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人文主义者不注重理性B.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自然科学观C.开普勒在探索天文方面仍有浓厚的宗教动机D.开普勒天文成就令人敬佩提示:不要因为了解了中世纪色彩的一面,而否认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化存在本质区别。3. 据统计,采用圣徒的名字为自己取名的人在意大利也很多,1099-1199年,有11.72 %的意大利人采用圣徒的名字,到1200-1299年间增至23.33%,到1300-1401年间更 增到66.66%。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主义思想提升了宗教热情B.人们的信仰比以往更加虔诚C.世俗 伦理观念没有得到市民认可D.基督教会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生活视角下的文艺复兴: 1.“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 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 主义者()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第一家每次运转一昼夜、每小时敲打一次的机械钟,以后这种钟相继出现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和各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上。这从本质 上说明() A.意大利是最早使用时钟的国家B.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C.意大利钟表行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鍊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新航路的开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经济史第二单元第一课,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起点,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必要性与可能性),培养学生获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②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 ③ 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图文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②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使学生更清晰明了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通过问题探究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的双重性影响。通过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③通过提供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获取有效信息并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依据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经过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西欧 航海家们不畏艰难,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中国的罗盘针对欧洲航海事业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热情;②依据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新航路开辟的进步性及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四、教学环境 多媒体课件。1 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导入新课】 (出示PPT) 播放美国乡村音乐、电影《哥伦布传》的主题曲《I am sailing》(我在航行),使学生感受 到歌曲中航海家在茫茫大海中的思乡之情,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