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的发展之---儿童主动性的提高

人一生的发展之---儿童主动性的提高

幼儿主动性的提高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他认为每个人的发展都历经这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核心任务,而第三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幼儿主动性的提高。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那么强的自制能力,也没有那么强的自觉主动性,这个阶段的幼儿还处于他律阶段,需要靠他人的管束才能完成目标,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很少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他们面对孩子,迫于时间压力或者工作压力,不会耐心地教导孩子,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你怎么这么慢,我来你看着。”这样很容易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会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们不能用不听话去批评一个孩子,相反,“不听话”常常是孩子要独立做事、表现自己能力的信号,要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自觉主动性,培养孩子的兴趣,父母对孩子多鼓励、多陪伴、多肯定,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会给我们很大的惊喜。祝福每一位家长都能收获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茁壮成长!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儿童观问题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观念问题。从儿童观那里,我们可以透视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对作为个体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基本看法。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的儿童观。随着历史的演进,儿童的内容也相应地演进着。因此,作为观念而存在的儿童观又辩证地是一种历史存在。 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的儿童观:儿童就是小大人 在古代,人们尚未发现儿童和成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因而也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对于原始氏族来说,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儿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们没有把儿童作为儿童看待,而仅仅当作氏族部落的未来成员,当作缩小的成人。儿童概念很长时间被淹没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后人认定为相当文明的古希腊,世人对于儿童的社会存在仍然视而不见。所以他们的儿童观就是儿童就是小大人。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儿童生而有罪 到了中世纪(5—15)世纪,即欧洲封建社会的年代。在这段时期教会变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强大精神支柱,僧侣阶级也获得了最高贵的地位。这种政治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教会认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认为儿童也是具有原罪的。但即使在中世纪这种认为儿童天生有罪、要用鞭笞来教训等观念盛行的背景中,仍然有些学者倡导爱儿童,给儿童自由。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 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得新的人生观沉重地打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所谓的“原罪说”儿童观,并为近代儿童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的余光照进了儿童观领域,才使得通体散发着人文精神的全新儿童观来临。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谟认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与成人的一样,不要指望他们有像小大人一样的举止。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用恐怖的手段来使儿童弃恶,乃是一种奴性的作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儿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来是自由的儿童奴隶化,是极其荒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夸美纽斯提出了着名的“种子论”,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他们发展出来。他还相信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 从中我们发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儿童观是从新人类观中理想的人的形象推导出来的。尽管这一时期承认了儿童的兴趣与自由,但是人们并未意识到儿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儿童对于父母的绝对服从关系。因此把儿童作为父母的所有物的儿童观依然占统治地位。 四、理性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儿童观 到17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生来就是没有原罪的纯真无

儿童观word版本

第四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儿童观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史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历程 1、儿童是“小大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用成人的标准去

要求儿童,儿童被期待象成人一样去行动,充当童工,充当童农,充当童商等,使之过快、地审地生长发育。儿童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则被完全忽视。 2、儿童是“有罪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童体内的各种毒素,是儿童犯罪的根源,容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而严酷的纪律则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这种行为,可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该的。儿童承受了各种肉体的、精神的折磨,遭受成人的轻视,任何带有创新乃至尝试意识的行为都会受到指责,人格被严重摧残。 3、儿童是“白板” “白板”是空白的板或擦过的黑板。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刚生下来的时候,其心灵就象一块白板,成人可以任意塑造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就象是一张白纸,洁白无瑕,成人可以在上面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就象是一个空容器,成人可以任意填塞,把各种知识经验灌输进去,而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仅仅是周围环境的产生,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果,完全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4、儿童是“花草树木” 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权的倡导,使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在儿童观上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开始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需要。提出不应用成人的标准去儿童,儿童应该象个“儿童”,要倍加珍惜童年的生活。尊重儿童具有的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儿童和生长发展是按自然法则运行的,教育者的作用就象是“园丁”,活动室就象是是儿逐步成熟的“花园”,每个儿童的成熟都有内部的时间表,在恰当的时间学习特别的任务,而不能强迫是儿去学习。儿童的成熟过程至少和儿童的经验一样重要。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就是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利国利了。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

发展心理学

青少年、成年的心理发展概括总结 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年级:2011级专业:应用心理学姓名:王竞慧学号:2011092370 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11、12岁~17、18岁)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展 1)身体外形的变化 身高的增长:青少年身高增长异常迅速每年要长高6~8cm,甚至可达到10~11cm。 体重的增长:反映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 第二性征的出现:男生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腋毛和阴毛等,女生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腋毛和阴毛等。 头面部变化:额部发际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嘴唇丰满,童年期头大身小的特征被头身比例协调的身体形态所取代。 2)体内机能的增强 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心脏重量增至出生时的12~14倍,心室壁增厚,心肌纤维富弹性,心律、脉搏减慢。 肺的发育:重量至出生时的10倍,肺小叶结构趋完善,肺泡容量增大,肺活量比青春期前增加一倍。 肌肉力量的增加。 大脑的发育:大脑皮质沟回组合完善,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 3)性的发育和成熟 性激素的增多:进入青春期个体下丘脑的促性腺释放释放因子的分泌量增加,从而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进而性腺激素水平相应增加。 性器官的发育:女性卵巢、子宫、阴道各部分比例有所改变,子宫发育从10到18岁止,长度增加一倍。男性的性器官发育比女性要晚一些。 性机能的发育:性器官的发育是青春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1)思维的基本特征 从初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水平转化,道高二年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2)逻辑思维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青年早期的抽象思维则属于理论性,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事物材料,已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见性和内省性。 整个青少年期,个体的抽象思维逐步发展并进入成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完成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初中阶段: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其主要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其主要表现在:运用假设:初中的学生已具有了建立并检验假设的能力;逻辑推理:初一学

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

教育观: 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的看法和态度;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三、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基本素质(人之为人的素质底线) 2、发展性:原有基础上发展 3、自主性:主体性(三个“自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4、全体性:全民族、全体适龄儿童(教育公平) 5、全面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6、未来性:面向未来(前瞻性) 六、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①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②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③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④审美素质教育 七、幼儿素质教育的策略: 1、从小事抓起,培养幼儿积极成功的心理情绪 2、以导为主,以教为辅 3、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①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②强化幼儿习惯的养成

(精品)什么是儿童观-教案

教学内容:《学前教育学》——儿童观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 2.了解儿童的含义以及中西方儿童观的发展史 3.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熟知儿童观的概念,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难点:掌握并树立现代科学的儿童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二、新课导入: 通过对知识的回顾,我发现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好 现在在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有几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请问同学们,这几句俗语中,它所讲的主体是谁呢? (幼儿,儿童,小孩子) 对,儿童,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儿童观(板书题目) 三、新授过程 (一)什么是儿童? 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以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为18岁以下下的任何人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大词典》:儿童是身心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个体。1-3岁为婴儿期,3-6、7岁为幼儿期或学前其,6、7-11、12岁为小学儿童其或学龄初期,11、12-14、15岁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4、15-17、18岁为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通常少年期之前称为儿童。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说中的儿童

(二)什么是儿童观? 1.儿童观的概念 有人说儿童是活泼可爱的,有人说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还有人说,儿童是乖巧的,你认为儿童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儿童(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 从同学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儿童的形容更多是从儿童的具体性格来说的,那么,如何认识儿童呢?这其实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儿童观的问题。对于儿童的认识,实际上它涉及到关于儿童观内涵的问题儿童观:所谓“儿童观”,主要是指既定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或家庭对于儿童的基本认知、看法和态度以及有关儿童的理念。它不仅仅是指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所以说,我们所提到的儿童观中的一些表现可以从三个结构层面来了解。 2.儿童观的结构 ①自然层面——儿童是自然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期的问题,如何认识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他的生长发展规律 ②社会层面——儿童是社会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如何尊重儿童。 ③精神层面——儿童是精神的存在 如何认识儿童活动的需要,儿童游戏的需要,我们如何遵循儿童精神的需要,来设计适合儿童发展的一些活动。 通过对儿童观的了解和学习,我们发现对儿童不同的认识,可以形成不同的儿童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是怎样的 (三)儿童观的演变发展史 1.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变 ①古典时期:小大人说 ②中世纪:原罪说 ③卢梭时期:独立存在的价值实体 ④杜威时代:儿童中心论 ⑤现当代: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力时代 2.儿童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演变 ①古代的儿童观 ②近代的儿童观 ③现当代的儿童观

毕升印刷优秀新人奖

第十届毕昇印刷优秀新人奖 获奖人主要事迹 浅田芳雄1964年1月生,日本籍,现任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 浅田先生作为日邦印刷公司总经理,经过认真调研,经公司同意于1993年为中国首家引进商业轮转印刷机,推动了国内应用商轮印制彩色课本和期刊,被誉为在这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经营中自律诚信,在技术上坚持技术进步,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曾7次被北京市经济开发区评为“爱职工的好经理”,15年来企业规模、效益稳步增长,成为北京地区的骨干印刷企业。 为推动印刷产业发展,为印机行业牵线搭桥合资生产商轮收纸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多年来日邦公司在他的领导下,积极捐款支持中国印刷博物馆、西藏印刷发展、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和北京申奥工作。向东北、西北捐赠彩色教科书达300万元,捐款兴建10所希望小学并捐款、捐物支持抗洪、抗震救灾。 浅田先生为中国印刷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外企管理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楷模。 情系中国,缘起印刷 一口流利的中国话,略带东北口音,浅田芳雄——如果不是他的名字显示其日本国籍,人们很难将他与外国人联系在一起。在浅田总经理40年多的人生经历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中国度过,他从降临这个世上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浅田先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家庭。如此可贵的经历,也为他在中国的创业和经营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浅田先生十分自然的融入了中国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市场,并有幸成为中国印刷协会唯一的一位外籍常务理事。 将浅田芳雄的名字与中国印刷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次由I.N.T株式会社发起的无偿捐赠印刷设备活动。 1991年,I.N.T株式会社下属的一家印刷公司由于业务转型,准备引进商业轮转机,原有设备包括几台已使用了八九年的平版印刷机退役了下来。会社的想法是将这些设备送到需要它们的地方,继续发挥余热。 得知会长的想法后,浅田先生毫不犹豫地向会长提议,将设备送给中国。一方面他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出于自己对中国深厚的感情。 带着会长的重托,浅田先生兴致勃勃地回到中国展开了联系工作。在他的积极联络下,一共有四五家企业接受了I.N.T株式会社的援助,他们有的到现在还与浅田先生保持着联系。 艰辛创业,开创先河 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复苏和振兴,高等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学科建设,使各院校对教材的需求量增加,“课前到书、人手一册”就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对印刷业的技术性要求也进一步增高。 上世纪90年代初,浅田先生在对中国印刷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后,决定在出版业最为集中的北京成立印刷公司。以尝试填补当时国内教科书市场彩色印刷的空白。涉足毫无经验的陌生领域,浅田先生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这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按照浅田先生最初的构想,由中日两方合资建厂,日方提供轮转设备,中方提供厂房和土地。于是到北京后,他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当地几家较为知名的印刷厂,包括外文印刷厂、中国印刷总公司、新华印刷厂、百花印刷厂等国营厂家,商洽进口轮转印刷机合作经营的事宜。在当时的中国印

发展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一、年龄段的划分 婴儿期:0-3岁 幼儿期:3-6岁 童年期:7-12岁 青春期:11、12-15、16岁 青年期(成年初期):17、18-35岁 中年期(成年中期):35、40-60、65岁 老年期(成年晚期):60之后 二、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 婴儿期:感知运动阶段: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运动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已具有“客体永久性”,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幼儿期:前运算阶段:把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和符号表达。具体表象(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童年期:具体运算阶段: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但需要具体事物支持,认知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青春期: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形式从内容中解脱,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 三、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 婴儿期: 幼儿期: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童年期: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以他律为主要特征,即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道德实在论:判断的依据是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动机。 青春期: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受他自己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青年期(成年初期): 中年期(成年中期):

老年期(成年晚期): 四、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婴儿期:婴儿前期(0-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调整是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是意志品质。 幼儿期:幼儿期(4-7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是目标品质。 童年期:童年期(7-12岁)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是能力品质。 青春期: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是诚实品质。 青年期(成年初期):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是爱的品质。 中年期(成年中期):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是关心品质。 老年期(成年晚期):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人格是智慧、贤明品质。 五、主要特点 婴儿期:婴儿期的动作发展 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是源泉或前提;是外部表现;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规律性: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 主要动作的发展:手的抓住动作(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独立行走(身体移动被动转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交往机会)。 幼儿期:幼儿的游戏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认知、学习、社会化过程多半是通过游戏进行的,游戏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 游戏的发展:遵行一定规律(婴儿游戏-被动、实物、模仿《独自游戏》;幼儿游戏-替代物、目的性、过程、想像、概括性《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童年游戏-规则性。 游戏的意义: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体质。 童年期:童年期的学习 学习的任务: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儿童与儿童发展观

儿童与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她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提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哈佛大学教授霍姆斯 (E?G?Holmes)于1913年2月4日给《时代教育增刊》的信中写道:“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或再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她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的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内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

发展心理学11-12

《发展心理学》 本章结构 概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认知发展智力发展情绪发展个性发展道德发展 1、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2)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3)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4)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什么是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4、动作的发展规律 (1)从上到下 (2)由远及近 (3)由粗到细 5、语句发展 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 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时间对象 横断研究同一时间(一段很短的时间)不同年龄组 纵向研究较长时间(一段很长的、持续的时间)同一群体 7、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成熟势力说 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他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2)行为主义观 a、华生的观点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b、斯金纳的观点 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c、班杜拉的观点

谈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

蒙台梭利的儿童和儿童发展观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的观点,然而她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和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的理论加以阐述和发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或称之为“内在潜力”;或把它总括为“人类的潜能”。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她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提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哈佛大学教授霍姆斯(e·g·holmes)于1913年2月4日给《时代教育增刊》的信中写道:“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或再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她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中系统地阐述了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进程,揭示了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与联系,为她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感觉训练、运动训练和智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她指出,儿童的“心理胚胎”的发展必须在它的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犹如“生理胚胎”在母体内一样。两者不同的是儿童的生理器官在母体内已开始形成;“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这时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但它有一种积极的能动的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的印象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设置一种适合儿童内在需要和兴趣的、能够诱发儿童自发学习、自动作业的环境。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儿童的学习室(教室)的设置,包括系统的刺激物——按照物体属性的类别设计各种系列的分等级、层次的程序教学教具材料,以便儿童自由选择、独立操作与自动练习和自我教育。这样,可以使儿童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蒙台梭利也十分重视家庭环境(蒙台梭利《家庭中的儿童》、《蒙台梭利手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求父母、成人改变对待儿童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呼吁社会关心儿童、保护儿童的权利。废除一切压制儿童个性和情感、摧残和折磨儿童身心的种种方法和手段,让儿童的“内在潜力”得以充分地展现和发展。 蒙台梭利把儿童看作是发展着的个体,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从而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积累经验,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充分发展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发展是以前各个阶段充分发展的积累和延续。这种发展随着儿童生命岁月的增长,从无意识逐步进行到有意识,从自发活动进行到自由选择活动;但是,儿童(包括成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自发活动在发展进程中都始终存在着,只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在逐步减少,而心理的内在需要在逐步增加。蒙台梭利特别在《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第一卷《教育中的自发活动》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发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早期的环境经验对于以后阶段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特别重视丰富儿童的早期经验,重视儿童早期教育”,是她在罗马圣罗伦佐“儿童之家”试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 1.情绪理解: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适当情绪反应能力 2.心理理论: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知,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3.依恋 4.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先给婴儿一个持续的刺激,直到婴儿对此习惯化,再给他一个新的刺激,观察它是否对这一刺激有定向反射。去习惯化则是重新开始定向行为反应,可以通过考察婴儿的吮吸行为、心率变化等指标来确定 5.客体永久性: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 6.延迟满足 7.语言获得装置:语言习得是以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所有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备语言习得装置,这种装置时人们为了学会语言而存在的,是一种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即在该装置下人们不需要经过刻意教导,就能轻易获得语言 8.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9.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恰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10.非共享环境:子女在家庭内外获得的独特经验,来源于仅仅被一个子女经历的事情或条件,可以分为系统影响和非系统影响 11.移情 12.自我中心主义:婴儿在判断和行为中有受自己的需要和感情的强烈影响的倾向 13.性别图示:是一组有关男女性别的信念和期望,是个体对性别信息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构 14.内部工作模型:婴儿对接近于获得依恋对象的一系列期望,婴儿感受到的在面临困难时依恋对象为他提供支持的可能性,以及婴儿与依恋对象之间的互动等 15.自尊 16.自我意识:人对自我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关系诸方面的认知、体验和调节,它渗透与整个心理和行为中,是对之起调控作用的综合系统 17.观点采择:采用他人的视角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18.情绪调节 19.最近发展区: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20.同化:将环境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知识点(填空、选择、判断) 1.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加速期 3.心理年龄特征 4.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 5.有关心理发展不同学派的观点 6.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什么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术语 8.弗洛伊德如何划分人格结构,各种我分别遵循什么原则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观比较研究 一、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 让?皮亚怒jean piaget , 1896 —1980 )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于1955 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了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研究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1)成熟。即是指机体的成长,包括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在教学理论中,皮亚杰也认为发展在教学之前,儿童必须先有成熟发展,教学才会对儿童有促进作用;(2)物理环境。这种经验有两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即对物体物理属性的认识;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经验即指对物体的数量以及对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认识;(3)社会影响。虽然皮亚杰承认个体认知的发展受到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影响,但他更偏重与个体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基本不研究;(4)平衡化过程,即指内在的调节,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以促进个体认知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上述三种因素的定向调节。从皮亚杰对影响认知发展因素的分析来看,他既重视内因的作用,即指成熟与平衡化过程,也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即指物理环境和社会影响,同时他也重视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心理产生的量和质的发展变化,这正是皮亚杰的最高明之处。 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

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动作是感知的源泉、思维的基础动作的本质 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种说法称它为主体间性。而适应的本质在于有机体取得与环境的平衡。他还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即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 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临床观察法” ,它贯穿着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会谈或谈话。皮亚杰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从自己的孩子诞生之日起,就对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同时对幼儿园的儿童和其他儿童进行观察和研究,重点研究儿童的各种动作与人、物、情境的关系,从而成就了他以后的诸多理论与著作。 二、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观 维果茨基( lev vygotsky ,1896-1934 )是苏联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是“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维果茨基虽然一生短暂,但著述甚多,在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系统地陈述他的观点。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创立了著名的社会历史文化学派,被公认为当代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维果茨基毕生研究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与发展,强调人类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强调语言、实践 活动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并重视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提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和通过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思想。 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之

西方儿童发展观的演变

朱婷 (初教系 08小教专转本2班学号:0821610167) [摘要] 西方儿童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时期的小大人说、中世纪的原罪说、现代儿童观[以卢梭(J.J 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为代表]及当代的儿童宗教观[以蒙台梭利(M Montessori,1870—1952)、皮亚杰等为代表]演变过程。进一步说,这次历史演变真正的从一个忽视儿童到发现、重视儿童的过程,儿童以及儿童的世界被成人所关注和尊重,同时社会给予儿童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爱护。儿童观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更应该正确的运用儿童观指导教育实践,以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 西方;儿童观;发展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1]即我们怎样看待和认识儿童。由于不同时期人们经历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对儿童的看法以及在处理成人与儿童关系上都有所不同。而教师的儿童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我们的一线的教育者将用怎样的方式影响和引导下一代,决定着初等教育的方向和质量,更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一、古代的儿童观 追溯儿童观的发展,在古代社会, 人们尚未发现儿童与成人有什么不同的本质, 也就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儿童只是作为成人的影子存在。“在口语的世界里, 成人的概念并不存在, 因此, 儿童的概念就更不用提了。”[ 2] 在原始社会里, 儿童参与成人的各种采集和狩猎等活动, 他们没有被当成儿童来看待,被当成社会的未来成员,一旦他们能独立行动时, 他们就能摆脱家长和保姆的控制。《古罗马的儿童》一书中就较全面地呈现了古罗马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城市、家庭、宗教、学校等也直接或间接地与儿童的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儿童被看成是小大人,没有认识到儿 童区别于成人的独特性,更不可能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教育。应该说那时儿童生活是和儿童教育直接同一的, 儿童教育还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儿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学习知识和生活的技能, 这些技能和知识即教育的内容都是从儿童生活中选择出来的。教育本身成为儿童生活的一种方式及儿童生活的自然展开。 古代的儿童观蒙昧而落后,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人类的文明也只是刚开始萌发,在教育上完全谈不上认识儿童和教育儿童。 二、中世纪的儿童观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四章 人的毕生发展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一.单选题 1.发展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围绕心理发展的(年龄)特性展开的。 2.下列不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论的理论基础的是(D) A.生物学 B.逻辑学 C.心理学 D.物理学 3.皮亚杰心理结构中的核心概念是(图式) 4.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方式是(听觉) 5.词语爆炸是在(19-21个月) 6.下列不属于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说的是(D) A.容易型 B.困难型 C.迟缓型 D.矛盾型 7.Jack读小学二年级,一次考试中一门功课不及格,补考后仍不及格,他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 8.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心理认知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9.初二年级的亮亮狂热追求篮球明星科比,房间里贴满了科比的照片,每场比赛都不错过,这主要体现了青少年思维的(A) A.片面性 B.表面性 C.批判性 D.自我中心 10.下列不是青少年反抗心理出现原因的是(B) A.自我意识高涨 B.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 C.独立意识 D.思维批判性 11.斯普兰格将(青少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 12.(莱文森)认为成人心理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

13.1882年,在对自己孩子进行了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的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普莱尔)14.儿童在哪个阶段智力发展的最大收获是获得了智力发展的恒常性(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儿童在掌握守恒概念时,最先掌握(数量守恒) 16.下列那种人群正处在“延缓偿付期”(C)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高年级 17.认为认知功能的年老退减和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关系密切的是(执行功能衰退说) 18.第一个系统的追踪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9.儿童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是(4岁) 20.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自我评价) 21.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的方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能力进行研究 22.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这属于(消极自我同一性)23.按照个人的家庭,集团或国家所期望人们去做的行事,而被认为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直接或明显后果如何,这属于(习俗水平) 24.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为(头-躯干-手-脚)

第二节 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第二节现代儿童观幼儿发展观幼儿教育观 一、现代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它涉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期的意义与价值、儿童的权利和地位、教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对幼儿教育有深刻的影响,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儿童观的发展水平对幼儿教育实践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幼儿教育。 (一)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人格 每个儿童都有固有的生命权,并不为成人或家庭私有,更不能被其随意处置。儿童自出生起就有获得姓名、国籍的权利,以及尽可能知道谁是其父母并应得到其父母或其他养护人的照料的权利。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的权利。每个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机会均等,儿童的这些权益都要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尊重与保护。 (二)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幼儿发展的各种需要 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谓完整儿童是指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其发展是身体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和人格的整体性的发展。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需要,并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活动的机会,使其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要避免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 (三)每个儿童发展上都有其个性特点 儿童发展中共性与个性共存,儿童个性发展,有些特征与共性一致,有些特征在发展速度上会超前或滞后于共性;此外每个儿童都有鲜明的个性差异,同龄儿童中,没有完全一样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和自由的发展,是创造性的前提。 (四)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下,应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理学、生化学、脑神经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使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通过对本世纪前半期多种儿童智力发展的纵向追踪材料和系统测验的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假定17岁时智力发展的水平为100,那么4岁前已经发展到50,到8岁时发展到80,剩下的20是8—17岁发展的。实验研究还发现,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的敏感期。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儿童的巨大潜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改变了长期以来忽视儿童,认为儿童“无知无能”的传统观念。“儿童至上”的新观念就是建立在对儿童特质和潜能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儿童早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可逆性,要求对儿童应该是绝对优先。虽然“总会有一些比儿童的事情更紧急,但却永远不会有任何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 (五)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传统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认为儿童的发展要么由先天遗传素质决定,要么由后天的环境决定,完全忽视了儿童作为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儿童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作用的。每个儿童年都是独立的生命实体,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他们总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具有创造力。客观环境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同时,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总是在改变外界的事物,如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通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1000字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1000字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读后感1000字 (教师:孙丽鹏)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 《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呈现了人类发展的整体概观。这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一本关于发展心理学的书。 虽然都是发展心理学,这本书与我们准备复试时读的《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还是有区别的。《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的章节是按照人的年龄阶段来划分的,然后介绍该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等。而《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的章节是先按照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划分了几部分,在按照年龄阶段介绍的。而且,从书名中也可以看出来,《发展心理学:人的

毕生发展》介绍的人的发展阶段是从人的出生到死亡,《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着重介绍了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进程。 我感叹研究中的观察之细致,思维之巧妙。比如,我在逗婴儿玩的时候喜欢把我的手指放在婴儿手中,然后婴儿就会抓住我的手指,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但是等我上了心理学的课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婴儿的反射活动,之前的我从没有想过这个动作会和发展有什么联系。再比如对于婴儿可管用就行的研究,婴儿都还不会说话,但是研究者们精心的设计还是会让这些婴儿"开口说话". 毕生发展还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而且人的发展和衰老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环境作用的结果。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所谓人的老年化是因为老一辈人与新一代人具有不同的教育情况、社会背景及文化特点,因而他们之间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然而青年人却把上一代人的不同行为表现看作是老年化的结果。事实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