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拟训练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2(含详解)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拟训练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2(含详解)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模拟训练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2(含详解)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二近现代民族解放运动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模拟训练(含详解)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精选考题·全国卷Ⅱ)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国籍的妻子……这里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殖民者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8世纪70年代正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当时来自欧洲各地的移民经过长期交流、融合,民族意识觉醒,逐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当时的北美洲大部分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因此答案选A。

答案:A

2.(精选考题·九江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奴役。悠久的历史、密切的关系、相同的命运,促使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相互同情与支持。下列有关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一开始就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目标

B.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C.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情况的不同,决定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不同

D.亚洲各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致使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解析:亚洲革命风暴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所以A项不正确,其他三个备选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A

3. 19世纪上半期亚洲革命风暴中,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把这次革命推到了顶点。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同点是() 高[考∴试﹤题∴库GkStK]

A.领导阶级相同

B.主要抗击对象相同

C.都颁布了革命性纲领性文件

D.都与宗教有关

解析:太平天国领导阶级为农民阶级,印度民族大起义领导阶级则为封建王公;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清,印度民族大起义主要反英;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等纲领性文件,印度民族大起义则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有拜上帝教,而印度民族大起义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有关,故选D。

答案:D

4.(精选考题·宜昌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开始觉醒,关于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GkStK

B.各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建立了革命团体或政党,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

C.亚洲各国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的舞台

D.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增强了民族意识

解析:亚洲觉醒的核心含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但当时并非所有国家都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或政党,如朝鲜,所以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B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各国遭受的殖民灾难更加深重。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主要相同因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或渗透加剧

B.民族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

C.封建剥削和殖民压迫日益严重

D.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学生解这道题时容易错选D,其原因是错误地理解了“经济的性质决定政治的性质”的规律。当时非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故D错误。民族民主思想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亚洲和美洲,非洲比较落后,与题意不符,故可排除B。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的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民族解放运动重在反帝,如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领导人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故可排除C。A项是三者的共同原因,是正确的选项。

答案:A

6.精选考题年3月27日,埃塞俄比亚第二届全国运动会落下帷幕。全运会上运动健儿奋

力拼搏,展示了埃塞俄比亚人民不怕困难勇于奋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埃塞俄比亚独立的历史上早有体现。当时的情况是()

A.英国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GkStK

B.埃塞俄比亚当时的皇帝屈膝投降学7优5高0考g网kGkStK]

C.埃塞俄比亚人民最终打败了侵略者

D.埃塞俄比亚人民通过“圣战”获得了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D项中的“圣战”运动是指苏丹,当时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不是英国而是意大利,当时的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而不是投降。经过全国各阶层的抵抗,最终迫使意大利承认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地位。

答案:C

7.《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GkStK

解析:《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解决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得到顺利发展。

答案:B

8.(精选考题·福建高考)《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保卫国家,却要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了巴黎公社革命,①说法正确;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是苏俄,②说法错误;巴黎公社委员均由选举产生,③说法正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④说法正确。

答案:D

9.(精选考题·重庆高考)以“展现时代巾帼风采、讴歌女性光荣使命”为主题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于精选考题年3月1日在京举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蔡特金为设立国际劳动妇女节做出了杰出贡献。与其同领一派别的人物是()

A.伯恩施坦

B.季米特洛夫

C.考茨基

D.罗莎·卢森堡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国际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围绕对修正主义的争论,第二国际内部形成左、中、右三派。右派以德国的伯恩施坦为首,中派以德国的考茨基为代表,左派以俄国的列宁、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代表。

答案:D

10.《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孤身一人号召立刻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继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就越得人心。那些在4月份似乎还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之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GkStK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两个时间信息“4月份”和“半年之后”。结合教材可知与之相联系的事件是《四月提纲》的发表和十月革命的爆发。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为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号召“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指明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方向,故“第二次革命”是指推翻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理解史料的能力。“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此时苏联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答案:C

12.下列对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的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在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背景下发生的②都受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③苏联出兵协助平息事件④事件平息后两国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解析:匈牙利事件是在苏军的帮助下平息的,但苏联没有参与平息波兹南事件,排除③;波兹南事件平息后,波兰的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效,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排除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高[考∴试﹤题∴库GkStK]

材料1:1906年8月,一位英国人在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整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此外,俄国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他们厌恶统治者,并以俄国为例,开始认为有可能得到另一种较好的政体……看来东方正从睡梦中觉醒。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排外运动……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以及泛伊斯兰运动的扩大。这些动乱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

材料2:列宁高度评价了亚洲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的意义,他认为亚洲的觉醒是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泉源。“当机会主义者还在拼命赞美‘社会和平’,拼命鼓吹在‘民主制度’下可以避免风暴的时候,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泉源已经在亚洲涌现出来了。继俄国革命之后,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盛行及其‘反转来影响’欧洲的时代”。

材料3:亚洲觉醒是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是世界意识的形成。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发展顶点,它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

发表过伊朗、土耳其革命的评论文章,从中吸取经验。《民报》还大量转载印度自主自产运动中的许多报刊的文章,它的主编章太炎还同印度革命者钵逻罕和保什有交往,该报还提出了“亚洲和亲”的联合命题。辛亥革命直接影响到1912年越南独立党的成立和印度尼西亚民主运动的发展。亚洲觉醒标志着亚洲国家向现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标志着20世纪东方民族民主革命时代的到来。

(1)材料1中的“日本的胜利”、中国的“排外运动”、埃及的“狂热行为”分别指什么事件?(6分)

(2)材料1对东方的预见是否正确?对“东方觉醒”的原因分析是否全面?为什么?(6分)

(3)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所说的“极大的世界风暴”“反转来”对欧洲产生的“影响”。(4分)

(4)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为什么是亚洲觉醒的发展顶点?(6分)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亚洲觉醒的本质特征。(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觉醒。第(1)问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06”。第(2)问要先归纳作者对东方的预见是什么,根据教材知识判断观点是否正确;然后从材料中概括作者所述的原因,再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第(3)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第(4)问主要从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影响等角度思考。第(5)问要紧扣时代特征回答。

答案:(1)“日本的胜利”指明治维新;中国的“排外运动”指义和团运动;埃及的“狂热行为”指1882年反英大起义。

(2)对东方的预见是正确的。但认为东方觉醒主要受日本和俄国革命的影响,这种说法不全面。东方觉醒最主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东方各国的民族危机,东方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3)影响:沉重打击了欧洲殖民主义;配合和支援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4)原因: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成果最大的一场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亚洲最大的国家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辛亥革命对亚洲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本质特征: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高[考∴试﹤题∴库GkStK]

14.阅读下列三幅图片:

请回答:

(1)如果对上述图片事件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一个研究课题。(2分)

(2)三幅图片在历史发展中的里程碑意义分别是什么?(6分) GkStK

(3)三幅图片说明了当时的革命特点(道路)是什么?(4分)

(4)2005年10月,俄罗斯总统在中央联邦区的全权代表格奥尔基·波尔塔夫琴科建议将列宁的遗体迁出位于莫斯科红场的陵墓在公墓下葬,这一建议引起朝野争议。如果俄罗斯某报纸就此事让你发表看法,谈谈你的观点。(4分)

解析:本题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三幅图的内在联系可以确定是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相关的课题。第(2)题从三个事件的意义来回答,突出其最重要的地位。第(3)题从图一的理论到图二、三的实践活动看革命的方式和领导者及革命的中心等来进行归纳。第(4)题比较开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7优5高0考g网k]

(2)《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的第一份战斗性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无产阶级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力夺权。

(4)反对迁出。列宁是前苏联的缔造者,在国内外有巨大的影响,迁出不利于推动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回答同意迁出也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从与西方发展关系的角度来回答等)

2012年高考数学二轮精品复习资料 专题04 三角函数(教师版)

2012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资料 专题四 三角函数(教师版) 【考纲解读】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 2 πα±,πα±的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 式;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sin 2 x+cos 2 x=1, sin tan cos x x x =. 3.能画出y=sinx, y=cosx, y=tanx 的图象,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2.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π]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x 轴的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 2π,2 π )内的单调性. 4.了解函数sin()y A x ω?=+的物理意义;能画出sin()y A x ω?=+的图象,了解 ,,A ω?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 5.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6.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 【考点预测】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对三角函数的考查:一是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公式的应用,一般占两个小题;二是以解答题的形式综合考查三角恒等变换、 sin()y A x ω?=+的性质、三角函数与向量等其他知识综合及三角函数为背景的实际问题 等. 预测明年,考查形式不变,选择、填空题以考查三角函数性质及公式应用为主,解答题将会以向量为载体,考查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或者与函数奇偶性、周期性、最值等相结合,以小型综合题形式出现. 【要点梳理】 1.知识点:弧度制、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线、三角函数图象和性质;和、差、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公式.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时间: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4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 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 C 项符合题意;A、B 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 项说法错误。] 2. (2014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 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C.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 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 (2014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 A .血缘亲疏 B .地位尊卑 C .长幼有序 D .先帝遗愿 答案 B [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

江苏名校推荐2012年走向高考专题复习检测22-高考语文试卷与试题

A B C D

参考答案: ①李阳同学——阳子(或:李阳) ②幸会——相见(或:相聚) ③青梅竹马——(应该删去) ④万古长青——长存 参考答案: (1)将“拜访”改为“看望”;(2)将“日理万机”改为“杂事很多”;(3)将“光临”改为“前往”(4)将“下榻”改为“住”。(5)“亲自”应删去。(以上五处答对四处即可得满分) 参考答案: (1)“噩耗”改为“消息”。(2)将“悲痛欲绝”改为“十分不安”(3)将“竭尽所能”改为“安心养病”。(4)将“光顾”改为“回到”。 参考答案: “舍下”改为“府上”,“家父”改为“令尊”,“家母”改为“令堂”,“府上”改为“舍下”,“令尊”改为“家父”,“令堂”改为“家母”,“令爱”改为“小女”。 死了!咱俩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你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永远感谢你,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希望今后我们保持联系。” ①将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____[6分] 下面是刘小明发给他老师的一则手机短信,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四处来并加以修改。 卢老师: 您好! 您今天专程来拜访我,我万分感激。我在一家公司上班,日理万机,实在抽不出时间陪您,明天我会抽时间光临您下榻的地方,与您共进午餐,并陪您各处转转。 学生:刘小明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6分] 7.王宏给张老师留了一张便条,有四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张老师: 惊闻您生病的噩耗,我悲痛欲绝,希望您竭尽所能,早日康复,光顾我们的身边。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6分] 8.下面是两位老朋友在火车上一碰面就寒暄起来的一段对话,多有用语不恰当、不得体之处。请一一找出来,并加 以改正。 “吓,老张,久违了,你这是上哪儿?”老李扯着嗓门嚷着。 “久违,久违,我去北京参加个订货会。”老张也扯着嗓子回答。 “有一个多月没到您舍下串门了,家父、家母身体可好?”老李又问。 “我一直在府上恭候老兄,令尊、令堂也常念叨您,二老的身体还硬朗。”老张答道。 “您爱人和孩子也好吗?”老李又问。 “我内人除了上班就忙家务,令爱今年也该上中学了。”老张答道。[6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某业余作者带着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千里迢迢去见一位著名导演。导演生病了,正躺在床上。作者恭恭敬敬地递上剧本,说:“请您拜读。” 导演是个生性幽默的人,接过本子说:“对不起,我正病着,‘拜读’大概是难以从命了,我躺着读行不行?” 作者似乎感觉到了出语有错,一时又不知道错在哪里,只好连连道别,说:“您休息,您休息,等您病好了,我再来上门赐教。” 这段文字中的“业余作者”错就错在用词不当上,请将错误找出来 ,并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 10.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12年高考专题复习总结之斜面上的平抛运动

平抛专题练习 一、物体的起点在斜面外,落点在斜面上 1.求平抛时间 1.以Vo=9.8m/s 的初速水平抛出一小球,小球垂直撞击倾角为30°的斜面,问小球在空中飞行了多少时间。 解:t=3s 2.求平抛初速度 2.如图3,在倾角为37°的斜面底端的正上方H 处,平抛一小球,该小球垂直打在斜面上的一点,求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 解: 3.质量为m 的小球以v 0的水平初速度从O 点抛出后,恰好击中斜角为θ的斜面上的A 点.如果A 点距斜面底边(即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 ,小球到达A 点时的速度方向恰好与斜面方向垂直,如图5-2-20,则以下正确的叙述为( )ABD A .可以确定小球到达A 点时,重力的功率; B .可以确定小球由O 到A 过程中,动能的改变 C .可以确定小球从A 点反弹后落地至水平面的时间 D .可以确定小球起抛点O 距斜面端点B 的水平距离 3.求平抛物体的落点 4.如图5-14所示,斜面上有a 、b 、c 、d 四个点,ab =bc =cd 点正上方O 点以速度v 水平抛出一个小球,它落在斜面上b 点,若小球从O 点以速度2v 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则它落在斜面上的( A ) A .b 与c 之间某一点 B .c 点 C .c 与d 之间某一点 D .d 点 二、物体的起点和落点均在斜面上 此类问题的特点是物体的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即为斜面的倾角。一般要从位移关系入手,根据位移中分运动和合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角度)关系进行求解。 1.求平抛初速度及时间 5.如图,倾角为θ的斜面顶端,水平抛出一钢球,落到斜面底端,已知抛出点 到落点间斜边长为L ,求抛出的初速度及时间? 解:钢球下落高度:,∴飞行时间t = , 水平飞行距离 ,初速度v 0= =θ θ sin 2cos gl 6.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A 点以速度V 0平抛一个小球,小球落在斜 面上的B 点.则小球从A 到B 的运动时间为 。 ( g v θ tan 20) 2.求平抛末速度及位移大小 7.如图,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的A 点,以初速度v 0,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落在斜面上B 点。求:小球落到B 点的速度及A 、B 间的距 离。 小球落到B 点的速度= ,与v 0间夹角 。 A 、 B 间的距离为:s ==。 3.求最大距离(按需分解) 8.如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o 水平抛出一个小球,设斜面足够长,求小球离斜面的最大距离 解:h=θ θcos 2sin 22 g v o 9.斜面ABC 高为h ,倾角为30°,一小球从斜面顶端的A 点水 θ v o A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 2.(2012·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B[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材

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 答案B[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从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2·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答案B[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故选B项。] 5. (2012·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 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答案C[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

2012届高考英语专题复习完形填空精选十篇(附详解)

2012届高考英语专题复习完形填空精选十篇(附详解) 完形填空这一题型重点考查考生对语境意义的理解以及常用的一些固定搭配。考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较多,因此,突破这一题型的方法重在精讲精练,让考生积累一些固定搭配以及一些常用的实词的用法。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20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 (一) A Strange Greeting, a True Feeling Last week I was invited to a doctor’s meeti ng at the Ruth hospital for incurables. In one of the wards a patient, an old man, got up shakily from his bed and moved towards me. I could see that he hadn't long to 1 , but he came up to me and placed his right foot close mine on the floor. “Frank!”I cried in astonishment. He couldn’t 2 , as I knew, but all the time 3 his foot against mine. My 4 raced back more than thirty years to the 5 days of 1941, when I was a student in London. The 6 was an air-raid shelter, in which I and about hundred other people slept every night. Two of the regulars were Mrs. West and her son Frank. 7 wartime problems, we shelter-dwellers got to 8 each other very well. Frank West 9 me because he wasn’t10 , not even at birth. His mother told me he was 37 then, but he had 11 of a mind than a baby has. His “ 12 ” consisted of rough sounds——sounds of pleasure or anger and 13 more. Mrs. West, then about 75, was a strong, capable woman, as she had to be, of course, because Frank 14 on her entirely. He needed all the 15 of a baby. One night a policeman came and told Mrs. West that her house had been flattened by a 500-pounder. She 16 nearly everything she owned. When that sort of thing happened, the rest of us helped the 17 ones. So before we 18 that morning, I stood beside Frank and 19 my right foot against his. They were about the same size. That night, then, I took a pair of shoes to the shelter for frank. But as soon as he saw me he came running and placed his right foot against mine. After that, his 20 to me was always the same. 1.A.work B.stay C.live D.expect 2.A.answer B.speak C.smile D.laugh 3.A.covering B.moving C.fighting D.pressing 4.A.minds B.memories C.thoughts D.brains 5.A.better B.dark C.younger D.old 6.A.cave B.place C.sight D.scene 7.A.Discussing B.Solving C.Sharing D.Suffering 8.A.learn from B.talk to C.help D.know 9.A.needed B.recognized C.interested D.encouraged 10.A.normal B.common C.unusual D.quick 11.A.more B.worse C.fewer D.less 12.A.word B.speech C.sentence D.language 13.A.not B.no C.something D.nothing 14.A.fed B.kept C.lived D.depended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卷8)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卷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3.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写景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4.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5~6题。 定西番唐〃温庭筠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寒门消息,雁来稀。 定西番唐〃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5.简要概括温词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牛词中抒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 6.这两首词的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传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 7. 8.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9.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10.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春日即事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①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②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11.本诗第二联,宋张九成评道:“此自可入画,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横浦日新录》)试就此作简要分析。

2018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资料 专题一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秦朝: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3、两汉: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 4、魏晋南北朝:马钧改进翻车;水碓、水磨加工谷物;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总结生产技术的作品:北朝的《齐民要术》;明朝的《农政全书》。 二、重农抑商——政府采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调制,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引进玉米和甘薯,推广植棉。 7、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推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 1、春秋:邗沟和芍坡。 2、战国: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魏国: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了灵渠。 4、隋朝开通大运河。 5.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Ⅱ.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商周: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 2、春秋战国: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 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3、秦汉:经济重心在关中一带,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 域经济有所发展。 4、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江南 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5、隋唐: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表现:江南 出现了资本生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Ⅲ.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封建社会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确立,1952年底废除)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结束: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中国近代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 2.辛亥革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农民土地所有制)。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实行双交双减的土地 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土地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

高考历史小专题复习:宋朝的历史 一、课程标准 列举宋朝政治制度史实,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概述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特点及影响,了解手工业与海外贸易发展的史实。 知道宋词的文学成就及其特色。 概述三大发明在宋朝发展完善的情况,认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列举宋代理学、心学的代表,说明儒学的发展。 二、近年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方向分析 宋朝政治制度与唐朝政治制度的比较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 综合认识、全面认识宋朝 宋朝文化发展情况、特点及原因 宋朝科技发明外传概况、科技发展与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关系 宋朝所处的时段及时代特征、科技发展与经济、政局关系 宋朝经济特点、宋朝商业革命的综合认识 三、宋朝历史重要知识点整合 综观宋朝 (一)宋朝政治: 1.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收归中央,各地精兵强将 抽调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2)加强皇权: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2、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 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 (二)宋朝经济: 1.农业:宋朝以后,我们经济中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高转筒车(宋)等灌溉工具 2.手工业: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 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没有了严格的地域 限制和时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3)宋朝思想文化 (一)思想:宋朝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此时期,儒、道、佛三教汇合,形成了理学这一哲学形态。它有理学和心学两个流派。理学形成后,被统治阶级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六七百年间(宋、元、明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社会思潮。 1、理学: (1)背景: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儒家学者的努力(儒学复兴运动)。 (2)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理学集大成者,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思想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2012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_椭圆(修订版,可直接打印)

2012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 椭 圆 【考纲要求】 一、考点回顾 1. 椭圆的定义 2. 椭圆的标准方程 3. 椭圆的参数方程 4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l

6 关于焦点三角形与焦点弦

7 椭圆的光学性质 二 典例剖析 1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一个焦点与短轴的两个端点的连线互相垂直,且此焦点与长轴较近的一个端点____________ (2)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直线1y x =+交椭圆于,P Q 两点,若0OP OQ ?= ,且PQ ,则椭圆方程为

【例2】设椭圆()22 2 210x y a b a b +=>>的左焦点为F ,上顶点为A ,过A 点作AF 的垂线分别交椭圆于P ,交x 轴于Q ,且85AP PQ = (1)求椭圆的离心率。 (2)若过,,A F Q 三点的圆恰好与直线30 x +=相切,求椭圆的方程。 【例3】已知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F F ,斜率为k 的直线过右焦点2 F 与椭圆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M 点,且 22MB BF = (1)若k ≤ (2)若 k =AB 的中点到右准线的距离为100 33,求椭圆的方程

【例4】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O ,短轴长为右准线交 x 轴于点A ,右焦点为F ,且2OF FA =,过点A 的直线l 交椭圆于,P Q 两点 (1)求椭圆的方程 (2)若0 OP OQ ?= ,求直线l 的方程 (3)若点Q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Q ',证明:直线PQ ' 过定点 OPQ

【例5】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椭圆C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若直线:l y kx m =+与椭圆交于,A B两点(,A B不是左,右顶点)且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的右顶点,求证:直线l过定 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