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复习导学案一对一使用资料

数学必修五复习导学案一对一使用资料
数学必修五复习导学案一对一使用资料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

一、1.基础知识 设?ABC 的三个内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R 是?ABC 的外接圆半径。 (1)正弦定理: = = =R 2。 (2)正弦定理的三种变形形式: ①==b A R a ,sin 2 ,=c 。

②==

B R

a

A sin ,2sin ,=C sin 。 ③=c b a :: 。

(3)三角形中常见结论:

①=++C B A 。②a

sin

B

A += ,=+)sin(

B A ,)(2sin B A += 。 2.课堂小练

(1)在ABC ?中,若A sin >B sin ,则有( ) A .a b

D .a ,b 的大小无法确定

(2)在ABC ?中,8,105,300

===b C A ,则a 等于( )

A .4

B .24

C .34

D .54 (3)已知ABC ?的三边分别为c b a ,,,且a b B A :cos :cos =,则ABC ?是 三角形。 二、例题

例1 根据下列条件,解ABC ?:

(1)已知

30,7,5.3===B c b ,求a A C 、、;

(2)已知B =30°,2=b ,2=c ,求a A C 、、;

(3)已知0

45,9,6===B c b ,求a A C 、、。

例2 在ABC ?中,C

B C

B A cos cos sin sin sin ++=

,试判断ABC ?的形状。

三、练习

1.在ABC ?中,若B b A a cos cos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在ABC ?中,5:3:1::=c b a ,求C

B

A sin sin sin 2-的值。

四、课后练习

1.在ABC ?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 .A c C a cos cos =

B .A c

C b sin sin = C .B bc C ab sin sin =

D .A c C a sin sin =

2.在ABC ?中,

120,3,5===C b a ,则B A sin :sin 的值是( )

A .

35 B .53 C .73 D .7

5 3.在ABC ?中,已知

60,8==B a ,C=75°,则b 等于( )

A .24

B .34

C .64

D .3

32

4.在ABC ?中,0

60=A ,24,34==b a ,则角B 等于( )

A .45°或135°

B .135°

C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

30,16,8===A b a ,有两解 B .

60,20,18===B c b ,有一解 C .

90,2,5===A b a ,无解

D .

150,25,30===A b a ,有一解

6.已知ABC ?中,

45,60,10===C B a ,则c 等于( )

A .310+

B .)13(10-

C .)13(10+

D .310

7.在ABC ?中,已知A b B a tan tan 2

2

=,则此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直角或等腰三角形

8.在ABC ?中,B C 2=,则B

B

sin 3sin 等于( ) A .a b B .b a C .c a D .a

c

9.在ABC ?中,已知

45,2,===B cm b xcm 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2 C .2

10.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余弦值为5

3

。该三角形的面积为14,则这两边分别为( )

A .3和5

B .4和6

C .5和7

D .6和8

11.在ABC ?中,若

60,32,2=∠==B b a ,则c = ,=∠C 。 12.在ABC ?中,已知6:5:4)(:)(:)(=+++b a a c c b ,则C B A sin :sin :sin 等于 13.在ABC ?中,

30,1,3===B b a ,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14.若ABC ?三个角C B A 、、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 。 15.已知ABC ?中,c AB a BC ==,,且b b

c B A -=2tan tan ,求A 。

16.已知在ABC ?中,0

45=A ,2,6==BC AB ,求其他边和角。

17.在ABC ?中若B C 3=,求

b

c

的取值范围。

18.已知方程0cos )cos (2

=+-B a x A b x 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b a 、为ABC ?的两边,B A 、为b a 、的对角,试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

1.12 余弦定理

一、基础填空

1.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 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 的 的 的 倍,即

2a = ,2b = ,2c = 。

2.余弦定理的推论:

=A cos ,=B cos ,=C cos 。

3.运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三边,求 ;

(2)已知 和它们的 ,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4.ABC S ?= = = 。 二、典型例题

例1 A B C ?中,已知

30,33,3===B c b ,求角A 、角C 和边a 。

练习1 已知ABC ?中,)13(:6:2::+=c b a ,求 ABC ?的各角度数。

例2 在ABC ?中,已知ab c b a c b a 3))((=-+++,且C B A sin sin cos 2=?,确定ABC ?的形状。

练习2 在ABC ?中,B a A b cos cos =,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三、课堂练习

1.在ABC ?中,已知B =30°,150,350==c b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 .等边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2.在ABC ?中,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若ab

b a

c 22

22-->0,则ABC ?( )

A .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B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C .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D .是锐角或直角三角形

3.在ABC ?中,7:5:3::=c b a ,则ABC ?的最大角是( ) A .30° B .60° C .90° D .120° 4.在ABC ?中,13,34,7===c b a ,则ABC ?的最小角为( )

A .

3

π

B .

6

π C .

4

π D .

12

π

5.在ABC ?中,若ac c a b ++=2

2

2

,则B ∠为( )

A .60°

B .45°或135°

C .120°

D .30°

6.在ABC ?中,已知)(22

2

2

4

4

4

b a

c c b a +=++,则C 等于( )

A .30°

B .60°

C .45°或135°

D .120°

7.在ABC ?中,已知a 比b 长2,b 比c 长2,且最大角的正弦值是

2

3

,则ABC ?的面积是( )

A .34

15

B .415

C .4321

D .4335 8.若ABC ?为三条边长分别是3,4,6,则它的较大的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所成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 )

A .1:1

B .1:2

C .1:4

D .3:4

9.已知ABC ?中,1,3==AC AB ,且 30=B ,则ABC ?的面积等于( )

A .

2

3 B .

43 C .23或3 D .43或23 10.在ABC ?中,13

5

cos ,53sin ==B A ,则C cos =( )

A .6516

B .6556

C .6516或65

56

D .以上皆对

11.在ABC ?中,若2,32,300

===AC AB B ,则ABC ?的面积S 是

1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4和5,它们夹角的余弦是方程02322

=-+x x 的根,则第三边长是 。

13.ABC ?中三边分别为c b a 、、,且4

2

22c b a S -+=?,那么角C =

14.在ABC ?中,三边的长为连续自然数,且最大角是钝角,这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 。 15.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 ,5cm ,它们所夹角的余弦为方程06752

=--x x 的根,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16.在ABC ?中,已知b c a b a 2,4=+=-,且最大角为120°,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等于 。 17.如图所示,在ABC ?中,D AC AB ,3,5==为BC 的中点,且4=AD ,求BC 边的长。

18.已知圆O 的半径为R ,它的内接三角形ABC 中2R B b a C A sin )2()sin (sin 2

2-=-成立,求ABC ?面

积S 的最大值。

19.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为60°,面积为2

310cm ,周长为20cm ,求此三角形的各边长。

20.在ABC ?中,

60=∠A ,1=b ,3=

?S 。

求(1)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的值;(2)ABC ?的内切圆的半径长。

四、课后练习

1.在ABC ?中,下列等式总能成立的是( ) A .A c C a cos cos = B .A c C b sin sin = C .B bc C ab sin sin = D .A c C a sin sin = 2.在ABC ?中,

120,3,5===C b a ,则B A sin :sin 的值是( )

A .

35 B .53 C .73 D .7

5 3.在ABC ?中,已知

75,60,8===C B a ,则b 等于( )

A .24

B .34

C .64

D .3

32

4.在ABC ?中,24,34,60===b a A

,则角B 等于( ) A .45°或135° B .135° C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5.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

30,16,8===A b a ,有两解 B .

60,20,18===B c b ,有一解 C .

90,2,5===A b a ,无解 D .

150,25,30===A b a ,有一解

6.已知ABC ?中,

45,60,10===C B a ,则c 等于( )

A .310+

B .)13(10-

C .)13(10+

D .310

7.在ABC ?中,已知A b B a tan tan 2

2=,则此三角形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直角或等腰三角形

8.在ABC ?中,B C 2=,则B B

sin 3sin 等于( )

A .

a

b

B .b a

C .c

a

D .

a

c

9、在A B C ?中,已知

45,2,===B cm b xcm 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三角形的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B .x >22

C .2

D .0

10.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余弦值为5

3

,该三角形的面为14,则这两边分别为( )

A .3和5

B .4和6

C .5和7

D .6和8

11.在ABC ?中,若

60,32,2=∠==B b a ,则=c ,=∠C 。

12.在ABC ?中,已知6:5:4)(:)(:)(=+++b a a c c b ,则C B A sin :sin :sin 等于 13.在ABC ?中, 30,1,3===

B b a ,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14.若ABC ?三个角C B A 、、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为最小边的2倍,则三内角之比为 。 15.已知ABC ?中,c BC a BC ==,,且b

b

c B A

-=2tan tan ,求A 。

16.已知在ABC ?中,A =45°,2,6==BC AB ,求其他边和角。

17.在ABC ?中,若B C 3=,求b

c

的取值范围。

18.已知方程0cos )cos (2

=+-B a x A b x 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b a 、为ABC ?的两边,B A 、为b a 、的对角,试判定此三角形的形状。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三课时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综合问题

一、①基本知识

1.利用正、余弦定理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途径通常有两种: (1)将已知条件统一化成 的关系,用代数方法求解;

(2)将已知条件统一化成 的关系,用三角方法求解。

2.三角形中常用面积公式: (1)a a h ah S (21

=

表示 )

(2)==C ab S sin 2

1

= 。

3.解斜三角形通常有下列四种情形: (1)已知“一边和二角(如C B a ,,)”,则可由0

180=++C B A ,求角A ,再由 定理求出b 与c 。 此时B ac S sin 2

1

=

?在有解时只有 解。

(2)已知“两边及夹角(如),,C b a ”,则可由 定理求第三边c ,再由 定理求出小边所对的

角,再由0

180=++C B A 求出另一角。 其中C ab S sin 2

1

=

?在有解时只有 解。 (3)已知“三边(如),,c b a ”,可用 定理求出角B A ,,再利用 求出角C 。 其中C ab S sin 2

1

=

?在有解时只有 解。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A b a ”,可由 定理求出角B ,由0

180=++C B A ,求出

角C 再利用 定理求出边c 。

其中C ab S sin 2

1

=

?可有 解、 解或 解。 ②课堂小练

1.已知ABC ?中,26,22,32+===c b a ,则ABC ?的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2.在ABC ?中,若三内角满足C C B B A 2

22sin sin sin sin sin +?+=,则角A 等于( ) A .30° B .60° C .120° D .150° 3.在ABC ?中,若C c B b A a cos cos cos =+,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B .以a 或b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C .以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4.已知ABC ?的周长为20,面积为

60,310=A ,则BC 的长为 。

二、例题

例1 在ABC ?中,若A b B a tan tan 2

2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C B A 、、的对边,已知ac b =2,且bc ac c a -=-2

2,求A ∠的大小及

c

B

b sin 的值。

例3 已知在ABC ?中,锐角B 所对的边7=b ,外接圆半径R=3

3

7,三角形面积310=,求三角形其他两边的长。 三、课堂练习

1.已知ABC ?中,16

247

sin ,3,8===A c b ,求a 的值,并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ABC ?中,a 、b 、c 分别为C B A 、、的对边,如果

30,2=∠+=B c a b , ABC ?的面积为2

3

,那么b =( )

A .

2

3

1+

B .

2

3

2+ C .31+ D .32+ 3.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边a 、b 是方程02322

=+-x x 的两根,角B A 、满足03)sin(2=-+B A ,求角C 的度数,边c 的长度及ABC ?的面积

四、课后练习

1.在ABC ?中,4:2:3sin :sin :sin =C B A ,则C cos 的值为( )

A .4

1-

B .

4

1

C .3

2

-

D .32

2.在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2,45,1===?ABC S B a

,则ABC ?的外接圆直径

是( )

A .34

B .5

C .25

D .26 3.在ABC ?中,若C A B sin sin cos 2=,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 A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4.ABC ?中,若

60,2+==A B a b ,则A = 。

5.已知ABC ?中,

60=∠A ,最大边和最小边的长是方程0322732

=+-x x 的两实根,那么BC 边长等于 。

6.在ABC ?中,若BC b c ,7,4==边上的中线AD 的长为

2

7

,求边长a 。

7.在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为c b a 、、,若C a b cos =且ABC ?的最大边长为12,最小角的正弦

值为

3

1。 (1)判断ABC ?的形状;(2)求ABC ?的面积。

§1.2 应用举例

一、基础知识填空

(一)在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时,经常出现一些有关的名词、术语,如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铅垂平面、坡角、坡比等。

(1)铅垂平面:是指与海平面 的平面。

(2)仰角与俯角: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 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 角。

(3)方位角:从正北方向线 时针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或称北偏 多少度。 (4)方向角:从 方向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o,指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o。

(5)坡角: 与水平的夹角。

(6)坡比:坡面的 与 之比。即αα(tan ==l

h

i 为坡角,i 为坡比) (二)课堂小练

1.如右图,在河岸AC 测量河的宽度BC ,测量到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 .c 与α

B .c 与b

C .c 与β

D .b 与α

2.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o和60o,则塔高为( )

A .

3

400

B .

33400 C .33200 D .3

200

3.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每分钟40m ,水流的速度是每分钟20m ,如果船从岸边A 处出发,沿着与水流垂直

的航线到达对岸,那么船的前进方向应指向河流的上游并与河岸垂直方向所成的角为( )

A .15o

B .30o

C .45o

D .60o

4.海上有B A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o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o的视角,那么B 岛与C 岛间的距离是 。

5.一树干被台风吹断,折断部分与残存树干成30o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5米,则树干原来的高度为

米。

二、例题

例1 某观测站C 在城A 的南向西20o的方向,由城A 出发的一条公路,走向是南向东40o,在C 处测得公路上距C 为31km 的B 处有一人正沿公路向A 城走去,走了20km 后到达D 处,此时CD 间的距离为21km ,则这个人还要走多远才可到达A 城?

例2 某渔轮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呼叫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 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轮在方位角为45o距

离为10n mile 的C 处,并测得渔轮正沿方位角为105o的方向,以9n h mile /的速度向小岛靠拢,我海军舰艇

立即以21n h mile /的速度前去营救,求舰艇的航向和靠近渔轮所需的时间。

三、课堂练习

1.为了测量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某人站在A 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75.5o,前进38.5m 后,到达B 处测得塔尖的仰角为80.0o,试计算东方明珠塔的高度(精确到1m )

2.甲船在A 点发现乙船在北偏东60o的B 处,乙船以每小时a 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驶,已知甲船的速度为每小时

a 3海里,问甲船应沿着什么方向前进,才能最快与乙船相遇?

四、课后练习

1.如右下图,为了测量隧道口AB 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

A .b a ,,α

B .a ,,

βα

C .γ,,b a

D .b ,,βα

2.已知两座灯塔A 和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相等,灯塔A 在观察

站C 的北偏东40o,灯塔B 在观察站C 的南偏东60o,则灯塔A 在灯塔B 的什么位置?

3.在某个位置测得某山峰仰角为θ,对着山峰在平行地面上前进600m 后测仰角为原来的2倍,继续在平行地面上前进m 3200,测得山峰的仰角为原来的4倍,则该山峰的高度为多少?

4.在一幢20米高的楼顶测得对面一塔顶的仰角为60o,塔基的俯角为45o,那么这座塔的高度是多少米?

5.已知海岛A 四周8海里内有暗礁,今有一货轮由西向东航行,望见A 岛在北偏东75o,航行220海里后,见此岛在北偏东30o,如货轮不改变航向继续前进,问有无触礁危险?

6.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h km /34,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h km /,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第三章 数 列

重点:数列的概念及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一、基础知识

引例: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 (1)1,2,3,4,5 (2)1,

5

1,41,31,21 (3),1,1,1,1--……

(4)1,1,1,1,…… (5)1,3,5,4,2

(6)2的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列成一列数

1.概念:(1)数列:

注:①按一定次序排列 ②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重复出现 上例中能构成数列的是: 。(1)与(5)相同吗? (2)项: (3)项的序号:

2.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为: ,简化为 。 例:,41,31,21,1…,1

,n

…简记为: 。

1,3,5,7,…12-n ,…简记为

注:}{n a 与n a 的区别:

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4.数列的通项公式: 作用:①以序号代n 可求数列各项;②可验证某数是否是数列中的项

注:①通项公式有时不存在;②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式可能不唯一。 5.递推公式: 6.分类: 7.n a 与n S 二、例题

例1 根据}{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1

+=

n n a n

(2)n a n

n ?-=)1(

例2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2,3,4; (2)1,3,5,7;

(3)5

1

5,414,313,2122

222----;

例3 已知:}{n a 中,11=a ,以后各项由1

11-+

=n n a a 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

三、练习

1.根据}{n a 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5项:

(1)1

)1(5+-?=n n a

(2)1

1

22

++=

n n a n

2.根据通项公式,写出它的第7项与第10项

(1))2(+=n n a n (2)32+-=n

n a

3.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 (1)1,2,3,4 (2)2,4,6,8

(3)16

1,81,41,21--

(4)5

141.4131,3121,211----

4.写出下面数列}{n a 的前5项

(1))2(3511≥+==-n a a a n n (2))2(2211≥==-n a a a n n

5.数列{n a }满足:20131221,,6,3a a a a a a n n n 求-===++

6.(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n n a n S 求,)1(1

?-=- (2)数列{n a }中,n n

n a a S 及通项求5,32+=

二、数列

重点: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某些项 难点:由递推公式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知识要点:

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数列的项。

3.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数列的指定项,由递推公式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例题:

1.已知数列{}n a 中,1,121==a a 1, 以后各项由n n n a a a +=++12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第6项。

2.已知一个数列)1(12,1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的前4项,并猜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3.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302

--=n n a n

(1)求数列的前三项,60是此数列的第几项? (2)n 为何值时,?0?0?0<>=n n n a a a

4.数列{}n a 对一切正整数n 满足n a a a a n n 692421

321-=?+???+++-,求{}n a 的前4项。

三、练习

1.53是数列??151173

、、、的( ) A .第18项 B .第19项 C .第20项 D .第21项

2.以下四个结论中①数列的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 ②数列都可以用通项公式来表示 ③数列可以用图象表示,从图象上看,它是一群孤立点 ④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的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3.已知:n a a a n n (7,111-==>1),则n a 的通项公式为( )

A .1

7-=n n a

B .n

n a 7=

C .n a n 7=

D .)1(7-=n a n

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302

--=n n a n ,则该数列中哪一项为+26?

5.数列}{n a 中,3

2

,121==a a ,且

2(21111≥=++-n a a a n n n 且)0≠n a 。则6a 等于( ) A .71 B .72 C .2

7

D .7

6.在数列}{n a 中,已知n a a a n n 2,222+==+,则=8a

7.已知:数列}{n a 满足15,3,1421===a a a ,且q pa a n n +=+1。求q p 、的值。

8.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

++∈=N n a n n n ,log )

2()1(,求此数列前30项的乘积。

9.数列}{n a 满足)(,5,11221*

++∈-===N n a a a a a n a n ,求2000a 的值。

10.在数列{}n a 中,21,3101==a a ,通项公式为B An a n +=,则=2013a ,=n a 2 11.已知数列{n a }满足n n a a a 2

1

,011=

>+且,则数列{n a }是( ) A .递增数列 B .递减数列 C .常数列 D .摆动数列 12.设n n n n n f 21312111)(???++++++=

,那么=-+)()1(n f n f ( ) A .121+n B .221+n C .221121+++n n D .2

21121+-

+n n 13.已知)(2*

∈+=N n n n a n λ且{n a }为递增数列,则λ的取值范围是( )

A .2-≥λ

B .R

C .3->λ

D .? 14.数列{n a }中,66,2171==a a ,通项公式是序号n 的的一次函数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88是否是数列{}n a 中的项

三、等差数列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一、基础知识

1.等差数列的定义:

2.由等差数列定义知,其递推公式可写为:

3.由等差数列定义知,要证明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只需证明:

4.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a ,公差为d ,则其通项公式n a = 证明: 二、例题 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否为等差数???---,13,9,5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31,10125==a 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 ,最低一级宽110cm ,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各级的宽度。

4.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16,11021==a a ,则此数列在450到600之间有多少项?

5.证明:以q pn a n +=为通项公式的数列为等差数列(q p 、为常数)

6.在等差数列中,p a 与q a 是其中两项,求p a 与q a 间的关系。

三、练习

1.等差数列的首项为15,公差为6,则它从第 项开始,各项都大于100。

2.数列}{n a 的首项231=a ,公差数为整数的等差数列,且前6项为正的,从7项开始变为负的,则此数列的公差d = 。

3.若n m ≠,数列,n a a m ,,,21和数列n b b b m ,,,,321都是等差数列,则

1

21

2b b a a --=

4.若等差数列}{n a 中,q p ≠时,p a q a q p ==,则q p a += 。 5.一个等差数列的第5项等于10,第10项为25,则d = 。 6.一个等差数列的第5项为10,前3项和为3,那么( )

A .=1a 2-,=d 3

B .=1a 2,=d 3-

C .=1a 3-,=d 2

D .=1a 3,=d 2- 7.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322

+-=n n S n ,则数列{n a }是( )

A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 .从第2项开始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C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D .从第2项开始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8.在等差数列{}n a 中,36,31001==a a ,则=+5636a a ( ) A .36 B .38 C .39 D .42 9.在等差数列40,37,34,…,第一个负数项是( )

A .第13项

B .第14项

C .第15项

D .第16项 10.在等差数列{n a }中,d 为公差 (1)已知10174,19,10a a a a 及求== (2)已知,2,83251==+a a a a 求数列的通项n a (3)已知17,3

1,8a d a 求-==

(4)已知d a a a ,求的算术平均数为19,1651+=

11.设等差数列由三个数组成,三项的和是21,三项的平方和是179,求此数列

四、等差数列的性质

重点:等差数列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性质的运用

一、已知:等差数列}{n a 、}{n b 分别是1,4,7,10…和2,6,10,14…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其公差与}{n a 、}{n b 的公差有何关系。 1.}{n n b a + 3,10,17,24… 2.}2{+n a 3,6,9,12… 3.}21{n a

5,2

7

,2,21… 4.在数列}{n a 中,每隔两项取一项,1,10,19,28… 一般地等差数列}{n a 与}{n b 的公差分别是1d 、2d 则

1.数列}{n n b a +是 数列其公差为 2.数列}{m a n +是 数列其公差为 3.数列)0}({≠k ka n 是 数列其公差为 4.数列}{n a 每隔k 项取一项,组成新数列}{n c ,则}{n c 是 证明:

二、1.已知}{n a 是等差数列,52+-=n a n ,则①=+111a a

②=+102a a ③=6a

2.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m q p n m (+=+、n 、p 、)*

∈N q 则n m a a + q p a a +

证明:

一般地,若321,,a a a …n n a a ,1-是等差数列,则距首末两端 的两项和等于同一个常数。

3.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2*

∈=+N l n m l n m ,则m a 、n a 、l a 的关系为 三、等差中项、定义: 1.求下列两数的等差中项

(1)

180-与

360

(2)2)(b a +与2

)(b a -

2.若和为S 的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可按下列三种方式求中间项。

(1)设此三数为d a d a a 2,,++ (2)设此三数为d a a d a +-,,

(3)设此三数为a d a d a ,,2--在此三种说法中,以第 种设法最简。 若四数、五数……成等差数列可分别设为 3.要证三数成等差数列,只要证 四、练习

1.在等差数列}{n a 中,(1)36,31001==a a ,则=+983a a

(2)30151296=+++a a a a 则=+201a a (3),,105b a a a ==则15a =

2.等差数列}{n a 满足)(,147p m p a m a ≠==,则21a =

3.一个无穷等差数列}{n a ,公差为d ,则}{n a 中有有限个负数的充要条件为 4.c a b +=2,则c b a 、、成等差数列的 条件。 5.在等差数列}{n a 中,40113=+a a ,则876a a a ++= 6.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和为18,平方和为116,则此三数为 7.在等差数列}{n a 中,0>d 且4,126473-=+-=?a a a a ,则d =

8.夏季高山上气温从山脚起每升高100米降低0.7oC ,已知山顶气温是14.1oC ,山脚气温是26oC ,那么此山相对于山脚的的高度( )

A .1500米

B .1600米

C .1700米

D .1800米 9.已知数列{n a }中,1,273==a a 又数列{

1

1

+n a }为等差数列,则11a 等于( ) A .0 B .

21 C .2

7

D .1- 10.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 ) A .38>

d B .3

8

12.若等差数列的各项依次递减,且45642=a a a ,15642=++a a a ,则通项n a 为( ) A .32-n B .32+-n C .132+-n D .92+n

13.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33,39852741=++=++a a a a a a ,则=++963a a a ( ) A .30 B .27 C .24 D .21

14.若x 是b a ,的等差中项,2

22,b a x -是的等差中项,则a 与b 的关系是( ) A .0==b a B .b a -= C .b a 3= D .b a b a 3=-=或 15.等差数列{n a }中,若243753=-=+a a a a ,则=2a ( ) A .6- B .6 C .0 D .12 16.若{n a }是等差数列,,20,86015==a a 则=75a

17.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的两个根,

是方程和0162

153=--x x a a 1110987a a a a a ++++则= 18.若关于的四个根组成且和的方程),(002

2b a R b a b x x a x x x ≠∈=+-=+-首项为

4

1

的等差数列,则=+b a

19.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757362的等差中项为与,的等差中项为与a a a a ,则数列的通项n a 等于 20.求下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1){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满足2,1211=++=+a a a a n n n (2)数列{n a }中,2

2,111+=

=+n n

n a a a a

(3)数列{}n a 满足42

2

1+=+n n a a 且0,11>=n a a

五、等差数列前n 项和

重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难点:获得推导前n 项公式思路。 一、复习

1.设x 是b a 、的等差中项,并且2x 是2a 与2

b -的等差中项,则b a 、关系( )

A .b a -=

B .b a 3=

C .0==b a

D .b a -=或b a 3=

2.若)32lg(),12lg(,2lg +-x

x

成等差数列,则x 的值为( )

A .0

B .5log 2

C .32

D .0或32

3.在数列1、3、5、7……中,16+n 是第几项?

二、公式

1.设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S ,即+++=321a a a S n …n a + (1)在等差数列}{n a 中,23121,,--+++n n n a a a a a a …相等吗?

(2)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1)

2.小结

(1)n a 、n S 表达式中包括1a 、n a 、n S 、n 、d 五个量中,如果已知其中任意三个量,可求出另外

个未知量。 (2)n a 是n 的 次函数()0≠d , n S 是n 的 次函数()0≠d 且不含 项。

(3)n a 与n S 关系:

三、例题

1.等差数列???---,2,2,6,10前多少项的和是54?

2.在等差数列}{n a 中,629,3

1

37==S d ,求1a 及37a 。

3.求集合,,7{*

∈==N n n mlm M 且m <100}的元素个数,并求出这些元素的和。

4.在等差数列中,10,10010010==S S ,求110S 四、练习

1.求前n 个自然数的和,0+1+2+...+)1(-n = 。 2.1+4+7+ (100)

3.在等差数列中,2,103241=-=+a a a a ,则=n S 。

4.一个等差数列共10项,其中奇数项和为2

1

12

,偶数项的和为15,则6a = 。 5.等差数列中,22,8114==a a ,则+++333231a a a …80a += 6.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n m n S m S m n ≠==求n m S +。

7.在等差数列{}n a 中,12010=S ,那么101a a +的值是( )

A .12

B .24

C .36

D .48

8.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当首项1a 与d 时,1182a a a ++是一个定值,则下列各数中也为定值的是( )

A . 7S

B .8S

C .13S

D .15S

9.在等差数列{n a }中,81-=a ,它的前16项的平均值是7,若从中抽取一项,余下的15项的平均值为7.2,

则抽取的是( )

A .第7项

B .第8项

C .第15项

D .16项 10.在等差数列{n a }中,==

a a a

b n

n 确定的

数列{n b }的前n 项和是( )

A .

)5(21+n n B .)4(21+n n C .)72(2

1

+n n D .)2(+n n 12.在以下四个公式中,不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是( )

A .2000200120022++=n n S n

B .n n S n 200120022

+=

C .2

2002n S n = D . n S n 2002=

13.在项数为12+n 的等差数列中,所有奇数项的和为165,所有偶数项的和为150,则n =( ) A .9 B .10 C .11 D .12

14.求和:=-+???-+-+-2

2222221009954321

15.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3,2,1(102

???=-=n n n S n ,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

数列{}n na 中数值最小的项是第 项(07北京高考.10)

16.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972S =,则249a a a ++= (09高考数学全国理.14) 17.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53655,S S -=则4a = (09高考数学辽宁理.14) 18.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535a a =则9

5

S S = 19.在等差数列{n a }中

(1)已知115,5,600a d S 求== (2)已知175330,18S a a ,求== (3)已知16151252,36S a a a a 求=+++

(4)已知116,20S a 求=

(5)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0,166473=+-=a a a a 求{n a }前n 项和n

s

六、前n 项和习题课

重点:难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应用

1.前100个正整数中,先划去1,然后又每隔两个数划去一个数,则留下的各数之和为 。

2.如果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为c bn an S n ++=2

,其中c b a 、、是常数,则常数c 的值一定等于 。

3.在等差数列}{n a 中,若16,6152-=-=a a ,它的前 项最小,最小和是 。

4.已知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n n S n 52

12

+-=,则它的前 项和最大。

5.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和为9,积是15,这三个数是 。

6.若等差数列}{n a 中,2

1

=d 且S 100=145,则=+???+++99531a a a a 7.设数列}{n a 、}{n b 都是等差数列,100,75,2510010011=+==b a b a ,则数列}{n n b a +的前100项的和

为 。

8.已知2

qn pn S n +=(q p 、为常数且)0≠q ,求n a 并证明}{n a 为等差数列。

9.在等差数列中,S 10=310,S 20=1220,求n S 。

10.在等差数列}{n a 中,)(n m S S n m ≠=,求n m S +。

11.已知n S 是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且}1

{,11n

S a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12.已知172-=n a n ,当n 取什么值时,n S 最小?

13.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A ,第1+n 项到第n 2项和为B ,第21项到第3项和为C ,求证C B A 、、成等差数列。

14.(选做)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3(2

)

(1≥+=

n a a n S n n ,求证:}{n a 为等差数列。 七、等差数列习题课

重点、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的综合作用。

1.等差数列}{n a 中,19122=+a a ,则13S =( )

A .

2

249

B .

2

247

C .

2

245

D .

2

243

2.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4:21=a a ,那么57:S S 的值为( )

A .1

B .

2

7 C .3 D .4

3.等差数列}{n a 中,公差0≠d 且d a ≠1。若前20项的和S 20=10M ,则下列( )不成立

A .156a a M +=

B .1012a a M +=

C .d a M 1921+=

D .d a M 19220-=

4.在首项是31,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中,与零最靠近的项( ) A .7a B .8a C .9a D .10a 5.等差数列96,88,80…的前n 项和n S 的最大值是( )

A .606

B .612

C .618

D .624

6.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将它的各项取绝对值后仍是等差数列则( ) A .它是常数列 B .其公差必大于0 C .其公差必小于0 D .都可能

7.等差数列}{n a 中,若

)(22

n m m n S S m n ≠=则m

n a a 的值是( )

A .

n

m

B .

n

m 1

2- C .

1

2-n m

D .

1

21

2--m n

8.已知两个等差数列}{n a 和}{n b 的前n 项和之比为

)(27

41

7*∈++N n n n ,则1111b a 等于( )

A .

4

7 B .

2

3 C .

34

D .

71

78 9.一个项数是奇数的等差数列,它的奇数项与偶数项之和分别为168和140,最后一项比第一项大30,则数列的项数是( ) A .21 B .15 C .11 D .7 10.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1a >0且2015S S =,问它的前多少项和最大。

11.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123=a ,且0,01312<>S S

(1)求公差d 的范围

(2)问前几项和最大,说明理由

12.(选做)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52n

n S n -=且||n n a C =。求}{n C 的前n 项和n P 。

13.已知两个等差数列{n a }、{n b },它们的前n 项和分别为9

9,133

2,,b a n n T S T S n n n n 求若-+=

14.已知在正整数数列{n a }中,前n 项和n S 满足n S =2

)28

1+n a ( (1)求证:{n a }是等差数列 (2)若302

1

-=n n a b ,求数列{n b }前n 项和的最小值

15.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32n n S n -=,求数列{}

n a 前n 项和n S

八、等比数列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难点:等比数列通项的运用。 一、基础知识

1.等比数列定义: 2.等比数列递推公式: 3.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证明:

4.要证明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应证明

5.在等比数列中,任意两项m a 、n a 间的关系 6.等比中项: 二、例题 1.试在21和1281

之间插入两个中间项,使其成等比数列,求这两个数。

2.已知}{n a 、}{n b 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n n b a ?是等比数列。

3.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为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 三、练习 1.求证:以1

283-?=

n n a 为通项公式的数列为等比数列。 2.求等比数列1,2,4,8…的第10项 。 3.首项为3,末项为3072,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项数 。

4.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n

n a )6

1(-=,那么它是一个递 (增或减)的数列,首项

=1a ,公比q = 。

5.求下列各数的等比中项。

(1)45与80

(2)224b a a +与2

24b a b +

6.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它任何项都等于它后面连续两项的和,其公式q = 7.首项为

32

1

,从第11项开始,各项都比1大的等比数列的公比q 的取值范围 8.要使等比数列n

n n

n

10,10,1021?…的前n 项积超过105,那么n 的最小值是 。 9.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36,3244321=+=+a a a a ,则65a a += 10.在等比数列}{n a 中,1647,61115==a a ,则7a = 。 11.三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积为64,其算术平均数为3

14

,这个数列为 。 12.已知}{n a 是等比数列,求证: }{},1

{

n n

a a 也是等比数列。 13.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11=a ,如果521,,a a a 成等比数列,则公差d =( ) A .2 B .2-或0 C .2或0 D .2± 14.在等比数列{n a }中,,如果===396,9,6a a a 那么( ) A .4 B .

23 C .9

16 D .2 15.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2,则

4

32

122a a a a ++的值为( )

A .

41 B .21 C .8

1

D .1 16.在各项斗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31=a ,前三项和21,则=++543a a a ( ) A .33 B .72 C .84 D .189 17.某种产品平均每三年降低价格

4

1

,目前售价640元,则9年后此产品价格为( ) A .210元 B .240元 C .270元 D .360元

18.已知4,,,121a a 成等差数列,4,,,,1321b b b 成等比数列,则2

1

2b a a -的值为( )

A .21

B .2

1

- C .2121或- D . 41

19.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93,a a 是方程091132

=+-x x 的两根,则6a 的值( ) A .3 B .3± C .3±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20.在等比数列{n a }中,120+++=>n n n n a a a a 且,该数列的公比q = 21.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931,,,0a a a d 且≠成等比数列,则

10

429

31a a a a a a ++++=

22.已知数列{}n a 满足:434121,0,,N ,n n n n a a a a n *

--===∈则2009a =________;2014a =________

23.已知在等比数列{n a }中 (1)563,243,9a a a 求==

(2)53645342,2520a a a a a a a a a n +=++>求且 (3),7321=++a a a n a a a a 求,8321= (4)n q a a n 求,3

2

,31,891===

24.已知数列满足)(12,111*

+∈+==N n a a a n n

(1)求证:数列{n a +1}是等比数列 (2)求{n a }的通项公式

九、等比数列的性质

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性质的应用 一、基础知识 1.若等比数列}{n a 、}{n b 的公比为21,q q 判断下面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则公比为多少?

(1)}{n n b a ?

(2)t

n a {}

(3))0}({≠M Ma n

(4)在原数列中每隔K 项取一项组成数列}{n c 。证明结论。

2.在等比数列}{n a ,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 等于同一个常数。

3.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

∈+=+N q p n m q p n m ,则n m a a ? q p a a ?。

证明:

特别地:当l n m 2=+时,2

t a n m a a ?。

4.已知:三数成等比数列,若知三数积为m ,怎样设最好?

若知三数和为S ,怎样设? 如果是四数呢? 二、例题

1.三数成等比数列,其积为125,其和为31。求此数列。 2.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分裂一次(一个分裂为两个),经过4小时,这种细菌由一个可繁殖成多少?

3.20,50,100各加上同一个数常后,构成一个等比数列,求q 。

4.已知}{n a 成等比数列,前三项为33,22,++a a a 。则此数列第几项为2

113

-? 5.三个互不相等的数成等差数列,如果适当排列这三个数也可成等比数列,已知这三个数的和为6。求此三个数。

三、练习

1.已知等比数列中,8,562==a a ,则=4a ,53a a ?= 。 2.已知:在等比数列中, a a b a ==105,。则15a = 。 3.在等比数列中,963a a a ??=27,则6a = 。

4.若方程c b a c b x c a b x b a ,,(0)(2)(2

2

2

2

2

=+++-+为非零实数)有实根。求证:c b a 、、成等比数列。

5.已知:三数成等比数列,和为26,且此三数分别加上1,2,3构成等差数列,求原三数。

十、等比数列前n 项和

重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难点:获得推导前n 项和公式的思路。 一、等比数列}{n a 前n 项和公式为

(1)当1≠q 时,n S = = (2)当1=q 时,n S =

证明:(一)错位相减法

(二)等比定理法

二、例题 1.求等比数列8

1

,41,21…的前8项和。

2.某制糖厂第1年制粮5万吨,如果平均每年的产量比上一年增加10%,那么从第一年起,约几年内可使总产量达到30万吨?(保留到个位)

3.求和++++)1()1(22y x y x …)0)(1(≠++x y

x n n

4.求和+++=3

2

32a a a S …n

na +

三、练习 1.等比数列

8

3

,43,23…从第3项到第9项的和为 。 2.在等比数列}{n a 中,若96,1263-==a a ,则S 6= 。

3.已知数列++2

lg lg x x …10lg x +=110则++x x 2

lg lg …x 10

lg +=

4.已知正数等比数列}{n a 中,S 3=6,24987=++a a a ,则S 99= 。 5.等比数列a 、ab 、2

ab (1)

-n ab

…)0,0(≠≠b a 前n 项和n S =

6.等比数列}{n a 中,40,204321=+=+a a a a ,求 S 6。

7.有5个数54321,,,,a a a a a 成等比数列,前4项和为236+,后四项和为266+,求此5个数。

8.七个实数排成一排,奇数项成等差数列,偶数项成等比数列,且奇数项之和与偶数项之积的差为42,首末两项与中间项之和为27,求中间的值。 9.(选做)在等比数列中,,,2212211n n n n a a a T a a a T +?++=+?++=++

3T =2212+++n n a a +…n a 3+。问321T T T 、、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之。

10.已知{n a 是公比为

2

1

的等比数列},若1009741=+???++a a a 则99963a a a a +???+++的值( ) A .25 B .50 C .75 D .125

11.公比为整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87653241,12,18a a a a a a a a +++=+=+那么=( ) A .480 B .493 C .495 D .498

12.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41a ,22a ,3a 成等差数列。若1a =1,则4s =( ) A .7 B .8 C .15 D .16

13.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2

110m m m a a a -++-=,2138m S -=,则m =( )

A .38

B .20 B .10 B .9

14.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不为零,首项1a =1,2a 是1a 和5a 等比中项,则数列}{

n a 的前10项之和是( ) A .90 B . 100 B . 145 B .190

15.等比数列{n a }中,,25log log log 21022212=+???++=a a a q ,

公比 则=+???++1021a a a

16.在等比数列{}n a 中,7,8621321=+???++=++a a a a a a ,则公比=q 17.(1)在等比数列{}n a 中,4

5

,106431=

+=+a a a a ,求4a 与5S (2)在等比数列{}n a 中,96,2,189===n n a q S ,求1a 与n

18.已知数列{n a }满足是首项为???-???---,,,,,123121n n a a a a a a a 1,3

1

公比为的 等比数列,{n a }的表达式

19.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1S ,3S ,2S 成等差数列 (1)求{n a }的公比q (2)求1a 3a -=3,求n S

20.(1)已知数列{n a }中,n

n n n a a a a 求,2,311+==+

(2)一个有穷等比数列的首项为1,项数为偶数,其奇数项的和为85,偶数项和为170 求这个数列的公比及项数

十一、等比数列习题课

重点、难点: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应用 一、选择题

1.数列}{n a 是一个常数列,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n a 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

B .}{n a 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C .}{n a 是等差数列,不一定是等比数列

D .}{n a 是等比数列,不一定是等差数列

2.若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是c ab S n

n +=其中c b a 、、是常数,且0,0≠≠b a ,1≠c ,那么c b a 、、必

须满足的条件是( ) A .0=+c b B .0=+c a

C .0=++c b a

D .c b a ==

3.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r S n

n +=3,那么r 的值等于( )

A .1-

B .0

C .1

D .3 4.已知}{n a 是等比数列且n a >0,252645342=++a a a a a a ,则53a a +=( )

A 、5

B .10

C .15

D .20

5.若c b a 、、成等比数列,又m 是b a 、的等差中项,n 是c b 、的等差中项,那么

=+n

c

m a ( ) A .4 B .3 C .2 D .1

6.某人从1996年起,每年7月1日到银行新存入a 元,一年定期,若年利率r 保持不变,且每年到期存款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到2003年7月1日将所有存款及利息取回,他可取回的钱数(元)为( )

A .6

)1(r a + B .7

)1(r a + C .8

)1(r +

D .

)]1()1[(8r r r

a

+-+ 二、填空题。

1.等比数列}{n a 中,6,284==S S ,则20191817a a a a +++的值为 。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n

n a -=42则5S = 。

3.若c b a 、、成等比数列,

6

,

4,2c

b c a b a +++成等比数列,则该数列公式为 。 4.在等比数}{n a 中,已知30,12032==n n S S ,则=n S

5.设c b a b a c a c b c b a -+-+-+++,,,组成等比数列,其公式为q ,那么3

2

q q q ++的值等于 。

三、解答题

1.等比数列的第n 项和13+?=n

n k S ,则k 的值是多少?

2.已知:三个数为等比数列,若将等比数列的第3项减去32,则成等差数列,再将此等差数列的第2项减去4,又成等比数列,求原来的三个数。

3.已知)(x f y =为一次函数,且)4(),5(),2(f f f 为等比数列,且15)8(=f ,求

))(()2()1(*∈+?++=N n n f f f S n 的表达式。

4.在数列}{n a 中,已知))((2,22111*

+∈+?++==N n a a a a a n n

求证:此数列从第二项起是等比数列。

5.(选做)已知等差数列?,lg ,lg 21x x 的第r 项为S ,第S 项为r 。求+++321x x x ….n x +

十二、等差、等比数列习题课(一)

重点、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公式的综合应用。 一、填空题

1.在a 与b 之间插入三个数,使它们成等比数列,则此三数为

2.在160与10之间插入三个数,使它们成等比数列,则此三数成 3.已知数列}1

{

n

b 与等差数列且4,262==b b ,则4b = 4.若n n S n 352

+=则=n a 5.若b b S n

n (3+=为常数)则=n a

6.在等比数列中,6,251==a a ,则=3a

7.在等比差数列中,n b S a S n m (,==>m )则n m S += 8.若一个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则该数列为

9.已知1a ,32,a a 成等差数列,c 是正常数,则321,,a

a a C C C 是 数列。

10.已知1a ,32,a a …成等比数列,且各项均为正数,1>a ,且1≠a ,则321log ,log ,log a

a a

a a

a …是 数列。 11.1+4+7+…+)13(+n =

12.某商品零售价2001年比2000年上涨25%欲控制2002年比2000年上涨10%,则2002年比2001年降价 。 二、简答题

1.求和:)()2()1(2

n a a a S n

-+?+-+-=

2.一个递减的等比数列,其前三项之和为62,前三项的常用对数和为3,则数列第5项的值为多少?

3.有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数成等比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11,中间两项之和为10,求这四个数。

4.已知某市1991年底人口为100万,人均住房面积为5m 2,如果该市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每年平均新建住房面积为10万m 2,试求到2001年底该市人均住房面积为多少平方米?

5.(选做)设}{n a 成等差数列,n a

n b )2

1

(=,已知8

1

,821321321==++b b b b b b ,求n a 。

6.已知数列{n a }中,n S 是其前n 项和,并且1,2411=+=+a a S n n (1)设,12n n n a a b -=+求证:数列{n b }是等比数列 (2)设n n

n a c 2

=

,求证:数列{n c }是等差数列 (3)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的公式

7.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42*

∈-=N n a S n n ,数列{n b }满足:n n n b a b 21+=+

21=b 且(1)求通项n a (2)求{n b }的前项的和n T

十三、等差、等比数列习题课(二)

重点、难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 项和公式的综合应用。

1.数列161

4,813,412,211…前n 项的和为( )

A .2212n n n ++

B .12122+-+n n n

C .n n n 2122-+

D .12

1

2)1(+--n n n 2.三个不同实数c b a ,,成等差数列,b c a ,,又成等比数列,则=b

a

( )

A .4

7

B .4

C .4-

D .2

3.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30201561=+++a a a a ,则数列的前20项和S 20=( )

A .100

B .120

C .140

D .150

4.已知数列}{n a 的601-=a ,31-=-n n a a ,那么++||||21a a …||30a +=( ) A .495- B .765 C .1080 D .3105 5.某企业的生产总值月平均增长率为p %,则年平均增长率为( )

A .12p %

B .12

%)1(p +

C .1%)

1(11

-+p D .1%)

1(12

-+p

6.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

331S 与441S 的等比中项为3531,51S S 与44

1

S 的等差中项为1,求通项n a 。

7.设有数列,,21a a …n a …又若23121,,a a a a a --…1--n n a a 是首项为1,公比为3

1

的等比数列。(1)求n a (2)求++21a a …n a +

8.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27

21154321=++++a a a a a ,482111111154321=++++a a a a a ,求3a 。

9.(选做)已知两个数列}{n a ,}{n b 满足关系式)(3212121*∈+?++++?++=

N n n

na a a b n

n ,若}{n b 是等差数列,求

证}{n a 也是等差数列。

10.(选做)已知数列}{n c 其中n

n n c 32+=且数列}{1n n pc c -+为等比数列。

(1)求常数p

(2)设}{n a ,}{n b 是公比不相等的两个等比数列。n n n b a c +=证明数列}

{n c 不是等比数列。

十四、数列的通项(一)

重点:利用n S 、n a 的关系及一阶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难点:如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 一、观察法 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得它的前几项分别为以下各数: 1.9

16,78,54,32+--… 2.9,99,999,9999… 3.1,5,7,17,31,65…

二、已知n S ,求n a

1.在数列}{n a 中,已知n n a S 22-=,求通项公式n a 。 2.在数列}{n a 中,3,2111==+++a a S S n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三、由一阶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数列}{n a 中,已知n a a a n n +==+11,3。求通项公式n a

2.在数列}{n a 中,已知11=a ,)2.(12

1

1≥+=-n a a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3.在数列}{n a 中,已知n n

n a a a 2,111==+。求通项公式n a 。

四、练习

1.已知正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1

(21n

n n a a S +=求数列}{n a 的前3项,并由此猜测出n a 。

2.在数列}{n a 中,已知n n a n S a 2

1,1==,求通项公式n a 。

十五、数列的通项(二)

重点:由递推的公式、根式、指数求通项公式。难点:如何构造相应的等比数列。 一、换元法

1.在数列}{n a 中,已知)2(2

111,211≥=-=-n a a a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二、取倒数法

2.在数列}{n a 中,已知3

,211+==+n n

n a a a a 。求通项公式n a 。

三、取对数法

3.在数列}{n a 中,已知n n a a a =,2=1+1。求通项公式n a 。

4.在数列}{n a 中,已知)2(2,441

3

1≥==-n a a a n n 。求通项公式n a 。

四、练习

1.数列8

1

41211,41211,211,1-+-+--…的第n 项=n a 。

2.已知等差数列}{n a 前三项依次为3,1,1++-a a a 。则其通项n a = 3.若数列}{n a 由)1(2,211≥+==+n n a a a n n 确定,则100a =

4.数列}{n a 的首项11=a ,前n 项和n S 与n a 之间满足)2(1

222≥-=n S S a n n

n

(1)求证:数列}1

{n

S 是等差数列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5.在数列}{n a 中,已知2,11≥=n a 时,n a 、n S 、2

1

-n S 成等比数列,求n S 、n a 的表达式。

6.数列}{n a 对一切自然数n 满足+++32142a a a …n a n n 692

1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十六、数列求和

重点:用累加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求数列前n 项的和 难点: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1.已知n

n a 23

=

。求n S 2.5+55+555+…+555…5=

3.求和。)32()332()232()132(3

2

n S n

+?+?++?++?++?=

4.已知n

n n a 2

1

2-=。求n S

5.已知)

1(1

+=

n n a n 求n S

6.已知:2

n a n =。求n S 二、总结数列求和方法 三、练习 1.已知)

2(1

+=

n n a n ,求n S

2.已知:13321

-+?=-n a n n 。求n S

3.+++=2642a a S (1)

2-?+n a n

n 个5

4.)2

14121()4121(21n S +?+++?+++=

5.数列}{n a 与}{n b 的前n 项和分别记作n S 与'

n S ,如果32,122'2-+=-+=n n S n n S n n ,设n n n b a C ?=。求

}{n C 前n 项和n P 。

十七、数列求和和与应用题

重点:(1)巩固求前n 项和的方法 (2)用数列求解应用题 难点: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解应用题

1.求)

12)(12(1751531311+-+??+?+?+?n n 的和

2.=+??++++??++++++n

321132112111

3.=+++??++++++1

1

231321211n n

4.设}{n a 为等差数列,公差是d ,则

=+??++++-1

2127553311

111n n a a a a a a a a

5.=++??+?+?+?)1(433221n n

6.从盛满20升纯酒精的容器里倒出1升,然后用水填满,再倒出1升混合溶液,用水填满,这样继续下去,一共倒了4次,这时容器里还有多少纯酒精?(保留到1位)

7.某林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a ,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冬天要砍伐的木材量为x ,为了实验经过20年达到木材存有量至少翻两番的目标,则x 的最大值是多少?(1g2=0.3)

8.(选做)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2

10n n S n -=,数列}{n b 的每一项||n n a b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

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基础知识】

一、不等式的定义及分类

1.定义: 2.分类:

二、比较两代数式大小的理论依据

000<-?<=-?=>-?>b a b a b a b a b a b a

注:任意两实数b a ,,在三个关系中有且仅有一种关系成立。

▲:作差法

【典例精析】

例1.比较x x -2

和2-x 的大小。 练:比较322

--+x x x 与的大小。 小结:

例2.比较122-+x x x 与的大小。 练:已知b a >, 试比较3

a 与3

b 的大小。 小结:

【当堂练习】

1.请用不等号表示下列关系: (1)a 是非负实数;

(2)实数a 小于3,但不小于-2;

(3)a 和b 的差的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等于9。

2.试比较

2

44a a

+和1的大小。

3.已知求证,b a ≠:

)(2422b a b b a +>+

4.已知,,+∈R b a 且b a ≠,试比较5

5

b a +和2

3

3

2

b a b a +的大小。

5.列出下题中未知数x 所满足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

一辆汽车原来每天行驶x 公里,如果它每天多行驶19公里,那么在8天内它的行程s 就超过2200公里;如果它每天比原来少行驶12公里,那么行驶同样的路程s 就需超过9天时间。 【课堂小结】

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习题

1.下列不等式①)(232

R x x x ∈≥+ ②),(3

2

3

3

5

5

R b a b a b a b a ∈+≥+ ③)1(22

2

--≥+b a b a ,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个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2.已知,11

,1,1,012

2

a

C a B a A a +=

-=+=<<-把C B A 、、由小到大排为 3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学案

数列 1.1数列的概念 预习课本P3~6,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数列?数列的项指什么? (2)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是什么? (3)按项数的多少,数列可分为哪两类? (4)数列的通项公式是什么?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关系? [新知初探] 1.数列的概念 (1)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作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作这个数列的项. (3)数列的表示: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1,a2,a3,…,a n…,简记为数列{a n}.数列的第1项a1,也称首项;a n是数列的第n项,也叫数列的通项. [点睛] (1)数列的定义中要把握两个关键词:“一定次序”与“一列数”.也就是说构成数列的元素是“数”,并且这些数是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即确定的数在确定的位置. (2)项a n与序号n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这个数列中的一个确定的数,而序号是指项在数列中的位次. (3){a n}与a n是不同概念:{a n}表示数列a1,a2,a3,…,a n,…;而a n表示数列{a n}中的第n 项. 2.数列的分类 项数有限的数列叫作有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作无穷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表示成a n =f (n ),那么这个式子叫作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点睛] (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为定义域的函数解析式. (2)同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4.数列的表示方法 数列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三种:列表法、图像法、解析法.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一数列的任意两项均不可能相同.( ) (2)数列-1,0,1与数列1,0,-1是同一个数列.( ) (3)数列中的每一项都与它的序号有关.( ) 答案:(1)× (2)× (3)√ 2.已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1-(-1)n +1 2,则该数列的前4项依次为( ) A .1,0,1,0 B .0,1,0,1 C.12,0,1 2 ,0 D .2,0,2,0 解析:选B 把n =1,2,3,4分别代入a n =1-(-1)n + 12中,依次得到0,1,0,1. 3.已知数列{a n }中,a n =2n +1,那么a 2n =( ) A .2n +1 B .4n -1 C .4n +1 D .4n 解析:选C ∵a n =2n +1,∴a 2n =2(2n )+1=4n +1. 4.数列1,3,6,10,x,21,…中,x 的值是( ) A .12 B .13 C .15 D .16 解析:选C ∵3-1=2,6-3=3,10-6=4, ∴? ???? x -10=5,21-x =6,∴x =15. [典例] (1){0,1,2,3,4};(2)0,1,2,3;(3)0,1,2,3,4,…; (4)1,-1,1,-1,1,-1,…;(5)6,6,6,6,6. [解] (1)是集合,不是数列;

新人教A版必修5高中数学第三章不等式复习课导学案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课新人教A 版必修5 【课时目标】 1.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解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2.掌握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 3.能用基本不等式进行证明或求函数最值. 不等式— ? ?? ????? ?? ? ?? —不等关系—??? ? —不等式的性质 —实数比较大小 —一元二次不等式— ??? —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解法— 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应用—简单线性规划— ?? ??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与平面区域 —简单线性规划—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基本不等式—??? ?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一、选择题 1.设a >b >0,则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a -b <0 B .0a +b 答案 C

2.已知不等式ax 2-bx -1≥0的解是[-12,-1 3 ],则不等式x 2 -bx -a <0的解是( ) A .(2,3) B .(-∞,2)∪(3,+∞) C .(13,12) D .(-∞,13)∪(1 2,+∞)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知,a <0,b a =-56,-1a =1 6 , ∴a =-6,b =5. ∴x 2-5x +6<0的解是(2,3). 3.若变量x ,y 满足????? 2x +y ≤40, x +2y ≤50, x ≥0, y ≥0, 则z =3x +2y 的最大 值是( ) A .90 B .80 C .70 D .40 答案 C 解析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 . 由于2x +y =40、x +2y =50的斜率分别为-2、-1 2 ,而3x +2y =0的斜率为-3 2 ,故线性目标函数的倾斜角大于2x +y =40的倾斜 角而小于x +2y =50的倾斜角,由图知,3x +2y =z 经过点A (10,20)时,z 有最大值,z 的最大值为70. 4.不等式x -1 x ≥2的解为( ) A .[-1,0) B .[-1,+∞) C .(-∞,-1] D .(-∞,-1]∪(0,+∞) 答案 A

广东深圳中学高中数学必修一导学案6函数的单调性

6.函数的单调性 黄文辉 学习目标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体会怎样由图象语言、文字语言的自然描述转化到数学符号语言描述函数的单调性. 2.能差别或证明一些简单的单调性. 3.能够通过图象来判断单调性和单调区间. 4.理解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5.掌握一次、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 一、夯实基础 基础梳理 2.单调性与单调区间 如果函数() y f 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 y f x =在这一区间具有单调性,区间D叫做() y f x =的__________. 3.题型分析 (1)用定义证明(判断)函数的单调性;(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3)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基础达标 1.给出函数:①()1 f x ax =+;② 1 () f x x =-;③2 ()(1) f x a x =+;④2 ()23 f x x x =+-, [] 02 x∈,,其中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的函数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2.已知函数() y f x =满足条件:(2)(1)(1)(0) f f f f ->--< ,,则关于这一函数正确的说法是()

A .函数()y f x =在区间[]21--, 上单调递减,在区间[]10-,上单调递增 B .函数()y f x =在区间[]21--, 上单调递减,在区间[]10-,上单调递减 C .函数()y f x =在区间[]20-, 上的最小值是(1)f - D .函数()y f x =在区间[]21--, 上一定不单调递增,在区间[]10-,上一定不单递减 3.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单调递减函数,且过点(32)-,和(12)-,,根据函数()f x 的图象,可以得知不等式()2f x <的解集是( ) A .(3)-+∞, B .(31)-, C .(1]-∞, D .()-∞+∞, 4.解决下列问题: (1)函数2()2(1)2f x x a x =+-+在区间[4)+∞,上是增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2)根据函数265y x x =-+的图象,写出其单调递增区间是__________. (3)根据函数121y x x x =+-+-的图象,写出其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 5.根据最大值的定义,证明1 ()f x x x =+((0))x ∈-∞,的最大值为2-, 写出取最大值时的x . 二、学习指引 自主探究 1.下列函数哪几个函数在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12x x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 (1)y x =,(12]x ∈-,; (2)2[0)y x x =∈+∞,, ; (3)3 y x =- ,(0)x ∈-∞,; (4)310()20x x y x x x +?=∈-∞+∞? +>? ,, ,,≤; (5)3 (15)y x x = ∈,,; (6)23020x x y x x ?+=?-+>? ,, ,≤()x ∈-∞+∞,. 2.(1)根据函数单调性定义,在观察函数的图象基础上,请写出一次函数(0)y kx b k =+≠、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有的单调区间.

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解三角形答案

必修五解三角形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9.______________14/5___________ 10._2___ 11. __________2_ 12._______ 90_______ 13. ___________ 120 14.__不用做___)),(),((321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 15.解:(1)在ABC ?中,由 cos A =,可得sin A =,又由s i n s i n a c A C =及 2a =,c =可得sin C = 由2 2 2 2 2cos 20a b c bc A b b =+-?+-=,因为0b >,故解得1b =. 所以sin 1C b = = (2)由cos 4A =- sin 4 A =, 得2 3cos 22cos 14A A =-=- ,sin 2sin cos A A A == 所以3cos(2)cos 2cos sin 2sin 3 3 3 8 A A A π π π -+ =-= 16.解:(I)由已知得:sin (sin cos cos sin )sin sin B A C A C A C +=, sin sin()sin sin B A C A C +=,则2sin sin sin B A C =, 再由正弦定理可得:2b ac =,所以,,a b c 成等比数列.

(II)若1,2a c ==,则2 2b ac ==,∴2223 cos 24 a c b B a c +-==, sin C == , ∴△ABC 的面积11sin 1222S ac B = =??=. 17. 【解析】(Ⅰ),,(0,)sin()sin 0A C B A B A C B ππ+=-∈?+=> 2sin cos sin cos cos sin sin()sin B A A C A C A C B =+=+= 1cos 23 A A π?= ?= (II)2 2 2 2 2 2 2cos 2 a b c bc A a b a c B π =+-?==+?= 在Rt ABD ?中,AD = == 18. 【解析】 解:(1)证明:由 sin( )sin()44 b C c B a π π +-+=及正弦定理得: sin sin()sin sin()sin 44 B C C B A ππ +-+=, 即sin )sin )B C C C B B -+= 整理得:sin cos cos sin 1B C B C -=,所以sin()1B C -=,又30,4 B C π << 所以2 B C π -= (2) 由(1)及34B C π+=可得5,88B C ππ= =,又,4 A a π ==所以sin 5sin 2sin ,2sin sin 8sin 8 a B a C b c A A ππ = ===, 所以三角形ABC 的面积 151 sin sin cos 2888842 bc A πππππ===== 19.考点分析:本题考察三角恒等变化,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解析:(Ⅰ)因为22()sin cos cos f x x x x x ωωωωλ=-+?+ cos22x x ωωλ=-+π 2sin(2)6 x ωλ=-+.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1章《空间几何体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复习 三维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2. 能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3. 了解球、柱体、锥体与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能用这些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三导 学做思1 问题1. 请做以下基础练习 (1)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由下面某个图形绕对称轴旋转而成,这个图形是( ) (2)如图,在正四面体A -BCD 中, E 、F 、G 分别是三角形ADC 、ABD 、BCD 的中心,则△EFG 在该正四面体各个面上的射影所有可能的序号是( C )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④ *(3)如图所示,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和高的比为1:4:4,母线长为10,则圆台的侧面积为( ) A .81π B .100π C .14π D .169π ① ② ③ ④ A B C D ? ? ? E F G

问题2. 请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 【学做思2】 1.已知三棱锥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两条侧棱长为13 2,则第三条侧棱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 (单位:m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3 m . *3.长方体1111A BC D ABCD 内接于底面半径为1,高为1的圆柱内,如图,设矩形ABCD 的面积为S ,长方体A 1B 1C 1D 1-ABCD 的体积为V ,设矩形ABCD 的一边长AB =x . (1)将S 表达为x 的函数; (2)求V 的最大值. 达标检测 1.已知两个圆锥,底面重合在一起, 其中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 (2)

北师大版广东省阳江第一中学高中数学 《解三角形》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必修5

高中数学 广东省阳江第一中学高中数学 《解三角形》小结与复习导学案 必 修5 【问题导学】阅读课本P 23后回答下列问题: 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ABC 5、在△ABC 中,0 45,30,2===C A a ,则△ABC 的面积S=__________。 【课内探究】 例1、在△ABC 中,若B c a C b cos )2(cos -=:(1) 求B 的大小; (2) 若4,7=+=c a b ,求△ABC 的面积S 。 例2、在△ABC 中,若)cos(2cos ,2C B A a +==,2=?,求角A 及b 、c 的大小。

高中数学 例3:如右图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坡上的一点A 顶端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15,向山顶前进100米后到达B 顶端C 对于山坡的斜度为 45 ,已知建筑物高CD=50水平面倾斜角θ的余弦值。 【总结提升】 【课后作业】 1、△ABC 中,C c B b sin sin =,且C B A 222sin sin sin +=,则它是( ) 三角形 A 、 等腰 B 、直角 C 、等腰直角 D 、等腰或者直角 2、△ABC 中,6c =,0 120,30==B A ,则△ABC 的面积S=( ) A 、9 B 、18 C 、39 D 、318 3、△ABC 中,8,5a b ==,ABC ?的面积S=12,则=C 2cos ________。 4、锐角△ABC 中,A c a sin 23=:(1) 求角C 的大小; (2) 若7= c ,△ABC 的面积为,求b a +的值。 5、如图,某观测站C 在港口A 的南偏西20°方向上,在港口A 南偏东40°方向上的B 处有一艘船正向港口A 驶去,行驶了20 km 后,到达D 处,在观察站C 测得C ,B 间的距离为31 km ,C ,D 间的距离为21 km :(1)求观察站C 与港口A 之间的距离;(2)这艘船到达港口A 还需行驶多少km? A C D 200 400

【人教A版】2018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精品学案全集(含答案)

§2.3 幂函数2学习目标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求幂函数的解析式(易错点).2.结合幂函数y=x,y=x,1123 y=x,y =,y=x的图象,掌握它们的性质(重点).3.能利用幂函数的单调性比较指数幂的大x小(重点).预习教材P77-P78,完成下面问题:知识点1 幂函数的概念α一般地,函数y=x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α是常数.【预习评价】(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1)函数y=x是幂函数.( ) 5x-(2)函数y=2是幂函数.( ) 12 (3)函数y=-x是幂函数.( ) 45 -提示(1)√ 函数y=x符合幂函数的定义,所以是幂函数;x-(2)× 幂函数中自变量x是底数,而不是指数,所以y=2不是幂函数; 12α (3)× 幂函数中x的系数必须为1,所以y=-x不是幂函数.知识点2 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五个幂函数的图象:(2)幂函数的性质:1231-幂函数 y=x y=x y=x y=x 2 y=x (-∞,0)∪定义域 [0,+∞) R R R (0,+∞) *0,+∞) 值域 [0,+∞) {y|y∈R,且y≠0} R R 偶奇奇偶性奇非奇非偶奇 x∈[0,+∞),增增单调性增增 x∈(0,+∞),减 x∈(-∞,0],减x∈(-∞,0),减公共点都经过点(1,1) 【预习评价】5 3 (1)设函数f(x)=x,则f(x)是( ) A.奇函数 B.偶函数 C.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D.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33--(2)3.17与3.71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解析(1)易知f(x)的定义域为R,又f(-x)=-f(x),故f(x)是奇函数.13-(2)易知f(x)=x=在(0,+∞)上是减函数,又 3.17<3.71,所以

2017年最新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中数学必修五 全册导学案及章节检测 目 录 1.1.1 正弦定理(一) ............................................................................................................. 1 1.1.1 正弦定理(二) ................................................................................................................ 5 1.1.2 余弦定理(一) ............................................................................................................. 9 1.1.2 余弦定理(二) ........................................................................................................... 13 1.2 应用举例(一) ................................................................................................................. 18 1.2 应用举例(二) ................................................................................................................. 24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 30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A ) ........................................................................................ 35 第一章 解三角形章末检测(B ) ........................................................................................ 42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 ................................................................................... 50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 ................................................................................... 54 2.2 等差数列(一) ............................................................................................................... 59 2.2 等差数列(二) ............................................................................................................... 63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一) ........................................................................................... 67 2.4 等比数列(一) ............................................................................................................... 76 2.4 等比数列(二) ............................................................................................................... 80 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二) ........................................................................................... 88 数列复习课检测试题 ............................................................................................................. 93 数列习题课(1)检测试题 ................................................................................................... 98 数列习题课(2)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2 数列章末检测(A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06 数列章末检测(B )新人教A 版必修5 .............................................................................. 112 第二章 数 列 章末检测(B) 答案 ............................................................................. 115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 120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 ................................................................................... 125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 ................................................................................... 130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 134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 . (140)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 (146) 3.4 ≤a +b 2(二) (157) 第三章 不等式复习课 ......................................................................................................... 161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A ) .......................................................................................... 167 第三章 不等式章末检测(B ) (174)

高中数学人教版A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章末复习课

章末复习课 网络构建 核心归纳 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 函数f(x)的零点就是方程f(x)=0的解,函数f(x)的零点的个数与方程f(x)=0的解的个数相等,也可以说方程f(x)=0的解就是函数f(x)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函数f(x)的函数值等于0时自变量x的取值. 因此方程的解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问题来解决.讨论方程的解所在的大致区间可以转化为讨论函数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讨论方程的解的个数可以转化为讨论函数的零点的个数. 2.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 (1)该定理的条件是:①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②f(a)·f(b)<0,即f(a)和f(b)的符号相反.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该定理的结论是“至少存在一个零点”,仅仅能确定函数零点是存在的,但是不能确定函数零点的个数. 3.函数应用 (1)要解决函数应用问题,首先要增强应用函数的意识.一般来说,解决函数应用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理解题意,弄清关系;第二步,抓住关键,建立模型;第三步,数学解决、检验模型.其中第二步尤为关键. (2)在解题中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及策略,寻求解题途径.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是函数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借助于生活经验、函数知识等建立函数模型,以二次函数模型为主,一般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另一类是根据几何、物理概念建立函数模型.

要点一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及应用 1.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方程f (x )=0有实数根?函数y =f (x )的图象与x 轴有交点?函数y =f (x )有零点. 2.确定函数零点的个数有两个基本方法:利用图象研究与x 轴的交点个数或转化成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进行判断. 【例1】 (1)函数f (x )=????? x 2-2,x ≤0,2x -6+ln x ,x >0的零点个数是________. (2)若函数f (x )=|2x -2|-b 有两个零点,则实数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1)①当x ≤0时,由f (x )=0,即x 2-2=0,解得x =2或x =- 2.因为x ≤0,所以x =- 2. ②法一 (函数单调性法)当x >0时,f (x )=2x -6+ln x . 而f (1)=2×1-6+ln 1=-4<0,f (3)=2×3-6+ln 3=ln 3>0,所以f (1)·f (3)<0,又函数f (x )的图象是连续的,故由零点存在性定理,可得函数f (x )在(1,3)内至少有一个零点.而函数y =2x -6在(0,+∞)上单调递增,y =ln x 在(0,+∞)上单调递增,所以函数f (x )=2x -6+ln x 在(0,+∞)上单调递增. 故函数f (x )=2x -6+ln x 在(0,+∞)内有且只有1个零点.综上,函数f (x )共有2个零点. 法二 (数形结合法)当x >0时,由f (x )=0,得2x -6+ln x =0, 即ln x =6-2x . 如图,分别作出函数y =ln x 和y =6-2x 的图象. 显然,由图可知,两函数图象只有一个交点,且在y 轴的右侧,故当x >0时,f (x )=0只有一个解. 综上,函数f (x )共有2个零点. (2)由f (x )=0得|2x -2|=b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y =|2x -2|和y =b 的图象,如图所示,

高中数学第二章数列数列复习2导学案教师版苏教版必修Word版

必修5 数列复习小结 第2课时 第 20 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例题探究 例1(2009浙江文)设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n S kn n =+,*n N ∈,其中k 是常数. I ) 求1a 及n a ; II )若对于任意的* m N ∈,m a ,2m a ,4m a 成等比数列,求k 的值. 解(Ⅰ)当1,111+===k S a n , 12)]1()1([,2221+-=-+--+=-=≥-k kn n n k n kn S S a n n n n (*) 经验,,1=n (*)式成立, 12+-=∴k kn a n (Ⅱ)m m m a a a 42,, 成等比数列,m m m a a a 422.=∴, 即)18)(12()14(2+-+-=+-k km k km k km ,整理得:0)1(=-k mk , 对任意的*∈N m 成立, 10==∴k k 或 例 2 (2009山东卷文)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 已知对任意的n N +∈,点(,)n n S ,均在函数(0x y b r b =+>且1,,b b r ≠均为常数)的图像上. (1)求r 的值; (11)当b=2时,记 1()4n n n b n N a ++= ∈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解:因为对任意的n N +∈,点(,)n n S ,均在函数(0x y b r b =+>且1,,b b r ≠均为常数)的图像上.所以得n n S b r =+, 当1n =时,11a S b r ==+, 当2n ≥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ab≤a+b 2(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2.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比较代数式的大小(重点、难点).3.熟练掌握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重要不等式 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 思考:如果a>0,b>0,用a,b分别代替不等式a2+b2≥2ab中的a,b,可得到怎样的不等式? [提示]a+b≥2ab. 2.基本不等式:ab≤a+b 2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b均为正实数;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思考:不等式a2+b2≥2ab与ab≤a+b 2成立的条件相同吗?如果不同各是 什么? [提示]不同,a2+b2≥2ab成立的条件是a,b∈R;ab≤a+b 2成立的条件 是a,b均为正实数. 3.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1)设a>0,b>0,则a,b的算术平均数为a+b 2,几何平均数为 (2)基本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思考:a+b 2≥ab与? ? ? ? ? a+b 2 2 ≥ab是等价的吗? [提示]不等价,前者条件是a>0,b>0,后者是a,b∈R. 4.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结论 (1)设x,y为正实数,若x+y=s(和s为定值),则当x=y=s 2时,积xy有最

小值为2xy . (2)设x ,y 为正实数,若xy =p (积p 为定值),则当x =y =p 时,和x +y 有最大值为(x +y )2 4. 5.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1)x ,y 必须是正数. (2)求积xy 的最大值时,应看和x +y 是否为定值;求和x +y 的最小值时,应看积xy 是否为定值. (3)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满足. 思考: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注意哪几个条件?若求和(积)的最值时,一般要确定哪个量为定值? [提示] 三个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求和的最小值,要确定积为定值;求积的最大值,要确定和为定值. [基础自测] 1.思考辨析 (1)对任意a ,b ∈R ,a 2+b 2≥2ab ,a +b ≥2ab 均成立.( ) (2)对任意的a ,b ∈R ,若a 与b 的和为定值,则ab 有最大值.( ) (3)若xy =4,则x +y 的最小值为4.( ) (4)函数f (x )=x 2 +2 x 2+1 的最小值为22-1.( ) [答案] (1)× (2)√ (3)× (4)√ 2.设x ,y 满足x +y =40,且x ,y 都是正数,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400 [因为x ,y 都是正数, 且x +y =40,所以xy ≤? ???? x +y 22 =400,当且仅当x =y =20时取等号.] 3.把总长为16 m 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则矩形场地的最大面积是________ m 2. 16 [设一边长为x m ,则另一边长可表示为(8-x )m ,则面积S =x (8-x )≤? ???? x +8-x 22 =16,当且仅当x =4时取等号,故当矩形的长与宽相等,都为4 m 时面积取到最大值16 m 2.]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导学案

§1.2.1 函数的概念(1) 1. 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 15~ P 17,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放学后骑自行车回家,在此实例中存在哪些变量?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复习2:(初中对函数的定义)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此时y 是x 的函数,x 是自变量,y 是因变量. 表示方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一:函数模型思想及函数概念 问题:研究下面三个实例: A . 一枚炮弹发射,经26秒后落地击中目标,射高为845米,且炮弹距地面高度h (米)与时间t (秒)的变化规律是21305h t t =-. B . 近几十年,大气层中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图中曲线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变化情况. C .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 额)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 “八五”计划以来 我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如下表 讨论:以上三个实例存在哪些变量?变量的变化范围分 别是什么?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 三个实 例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三个实例变量之间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对于数集A 中的每一个x ,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在数集B 中都与唯一确定的y 和它对应,记作::f A B →. 新知:函数定义. 设A 、B 是 ,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 ,使对于集合A 中的 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 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 f x x A =∈. 其中,x 叫 ,x 的取值范围A 叫作 (domain ),与x 的值对应的y 值叫 ,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 (range ). 试试:如下图可作为函数()y f x =的图象的是( ). A. B. C. D. 小结: 函数的对应关系:每一个x 与y 的对应可以为:一对一,多对一,不可以一对多。 反思: (1)值域与B 的关系是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 、 、 . 函数 解析式 定义域 值域 一次函数 (0)y ax b a =+≠ 二次函数 2y ax bx c =++, 其中0a ≠ 反比例函数 (0)k y k x =≠ 探究任务二:区间及写法 新知: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a }= 、 {x |x ≤b }= 、{x |x 或= . (3)函数y =x 的定义域 , 值域是 . (观察法)

高中数学 必修五数列导学案 加课后作业及答案

必修五数列导学案 §2.1 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一) 【学习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 2.探索并掌握数列的几种简单表示法. 3.能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学法指导】 1.在理解数列概念时,应区分数列与集合两个不同的概念. 2.类比函数的表示方法来理解数列的几种表示方法. 3.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本节的难点之一,突破难点的方法:把序号标在项的旁边,观察项与序号的关系,从而写出通项公式. 【知识要点】 1.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 .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1项(通常也叫做___项),排在第二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2项,……,排在第n 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 项. 2.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a 1,a 2,…,a n ,…,简记为 . 3.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 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_____数列. 4.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 公式. 【问题探究】 探究点一 数列的概念 问题 先看下面的几组例子: (1)全体自然数按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数:0,1,2,3,4,…; (2)正整数1,2,3,4,5的倒数排成一列数:1,12,13,14,1 5 ; (3)π精确到1,0.1,0.01,0.001,…的不足近似值排成一列数:3,3.1,3.14,3.141,…; (4)无穷多个1排成一列数:1,1,1,1,1,…; (5)当n 分别取1,2,3,4,5,…时,(-1)n 的值排成一列数:-1,1,-1,1,-1,…. 请你根据上面的例子尝试给数列下个定义. 探究 数列中的项与数集中的元素进行对比,数列中的项具有怎样的性质? 探究点二 数列的几种表示方法 问题 数列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回忆一下函数的表示方法,想一想除了列举法外,数列还有哪些表示方法? 探究 下面是用列举法给出的数列,请你根据题目要求补充完整. (1)数列:1,3,5,7,9,… ①用公式法表示:a n = ; ②用列表法表示: (2)数列:1,12,13,14,1 5,… ①用公式法表示:a n = . ②用列表法表示: ③用图象法表示为(在下面坐标系中绘出): 探究点三 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 什么叫做数列的通项公式?谈谈你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 探究 根据所给数列的前几项求其通项公式时,需仔细观察数列的特征,并进行联想、转化、归纳,同时要 数列 通项公式 -1,1,-1,1,… a n = 1,2,3,4,… a n = 1,3,5,7,… a n = 2,4,6,8,… a n = 1,2,4,8,… a n = 1,4,9,16,… a n = 1,12,13,1 4 ,… a n = 【典型例题】 例1 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分别写出数列的前5项与第2 012项. (1)a n =cos n π2 ; (2)b n =11×2+12×3+1 3×4+…+ 1 n n +1 . 小结 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求出数列的指定项,要注意n =1,2,3,….如果数列的通项公式较为复杂,应考 虑运算化简后再求值. 跟踪训练1 根据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它的前4项. (1)a n =2n +1;(2)b n =2 ) 1(1n -+ 例2 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写出下列各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1,-3,5,-7,9,…; (2)12,2,92,8,25 2 ,…; (3)9,99,999,9 999,…; (4)0,1,0,1,…. 小结 据所给数列的前几项求其通项公式时,需仔细观察分析,抓住其几方面的特征:①分式中分子、分母的特征;②相邻项的变化特征;③拆项后的特征;④各项的符号特征和绝对值特征.并对此进行联想、转化、归纳. 跟踪训练2 写出下列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1)212,414,618,81 16,…; (2)0.9,0.99,0.999,0.999 9,…; (3)-12,16,-112,1 2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章末复习学案

数学·必修1(人教版) 本章概述 学习内容 1.指数函数 (1)通过具体实例(如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14 C 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对数函数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能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2)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了解指数函数y =a x (a >0,且a ≠1)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 >0,且a ≠1)互为反函数. 3.幂函数 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y =x α? ?? ??α=1,2,3,12,-1的图象,了解 它们的变化情况. 4.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要注意的问题 (1)指数幂的学习,应在回顾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其运算性质,体会“用有理数逼近 基本初等函数(Ⅰ)

无理数”的思想,可以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逼近”过程. (2)关于反函数,可通过比较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了解指数函数y=a x(a>0, 且a≠1)和对数函数y=log a x(a>0,且a≠1)互为反函数. (3)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的基本初等函数,应结合实际问题,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函数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初步运用函数思想理 解和处理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简单问题. 知识结构 2.1 指数函数 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一) ?基础达标 1.化简下列各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