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 回顾与探索(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 回顾与探索(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 回顾与探索(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回顾与探

索(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中国东北史前玉器文明的回顾

与探索(一)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红山玉器的博文,前段时间总算试着写了一篇,但自觉不太理想,于是重写。对于神圣的红山玉器,我总是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反复观察和研究她们。然而在互联网上,你可以发现假的红山玉器总是比真的还多,这很容易让人蒙了眼,产生错觉。一些媒体和一些好事者,名义上是为了宏扬我们的祖先和文化,对红山文明大捧特捧,这其实用不着。乱捧一气,仿佛说的是别人,以及别人的祖先,而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着这些6000

年前的遗物,我们想知道的就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相”。所以,我研究古玉,侧重于研究古史。什么“包浆”、“皮壳”、“沁色”之类,那都是收藏者必修之课,而与我的研究无关。有博友说:“出土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老师。”这是至理名言。所以我尽可能研究出土玉和馆藏玉,尽管馆藏玉未必全是真东西,但这对于我的研究来说,这要安全得多,可靠得多。一些人拿百分之百的地摊货来臆造中国的历史,甚至于梦呓一般地为之著书立说,着实可笑。既是探索,我说的当然未必对,欢迎批评以及共同探讨,但是,立论和驳说都是要举证的,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对我说:祖先在太空之中用神秘

电波向你传达了真实的信息,于是你知道了“三皇五帝”的真相,这很荒唐。韩国有一些无聊的“学者”,不是主流的和全部的,说红山文明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为什呢?因为韩国人认为商王朝既是东夷,那么就是高丽族,至少与高丽是共祖的,因此商王朝曾经的领土就是高丽故国的领土,这包括大半个中国。但是你可以去看看在韩国以及日本出土的史前玉器,太可怜了。如果在韩国出土了一只或者半只“玉猪龙”会怎么样?他们一定会举国欢腾,甚至会放一年的长假来庆祝,就仿佛他们在一夜之间,拥有了全世界。但是我们的一些同胞,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吃饱,即便吃饱了,还缺钱买房,买车。所以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之类的,与他们无关,想方设法弄到现钱才是硬道理。今天把一块红山古玉卖给外国人,有如将祖宗宝藏里的金子,当做废铁的价钱卖掉,明天如果想要赎回来,必将付出钻石的代价,而且还不一定能赎回。但是,一些人直到现在还在偷着挖以及偷着卖,中华民族至尊至贵的宝藏——神圣的红山古玉。

1、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内蒙古赤峰红山,蒙语称“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

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关于这一段传说,我所感兴趣的是“九女山”这三个字。红山文化处于女系氏族部落的后期,在牛河梁,人们发现了著名的女神庙,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也出土了一些孕妇形态的陶器,女性祖神曾是红山先民最高的祖先神,这是无疑的,中国其它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关于红山遗址为何人所创?最著名的猜想有“轩辕黄帝”遗留说和“女娲氏”遗留说两种,而本博倾向于后者,但不一定就是女娲,而红山先民有一个与女娲一样著名的女祖先,这是无疑的。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创世女神,所以女娲的出现,应比红山文化本身还要早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这个女神的复原像,赤身裸体,披以树叶,这也许是女娲应有的形象。但是红山出土的陶人像,穿的是皮靴,系的是裤带,红山玉佩背后打的“牛鼻穿”,是要将玉佩缝在麻衣或皮袍子上用的,显然这才是真实的红山文明。所以红山人并不裸体,否则历史倒退了一万年。总之,遥远的红山祖先女神是有的,但是她非并当时红山先民的部落领袖,只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女性祖先。中国有好几位著名的女神,其一是女娲,其二是九天玄女娘娘,其三是圣母后土娘娘。不知是何原因,三位女神到后来竟然合而为一,为什么呢?中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女神,民族的溶合造成了

神的溶合,这是必然的。红山既然是“九女山”,那么她极有可能与九天玄女的传说有关,也有可能与黄帝、蚩尤大战,玄女助黄帝战胜蚩尤有关。传说黄帝久战蚩尤不下,于是夜梦玄女,祈求之,跪称“小子欲百战百胜”,遂得玄女天书十八卷,详读之,杀蚩尤于涿鹿之野。如此,则红山文明非黄帝所创也。黄帝出身少典氏,或即“小甸子”也,“甸”是指郊区的郊区,东北“大甸子”“小甸子”地名甚多,黄帝应是一位小国之君的儿子,怕不是红山神国的酋长,否则他求玄女作甚?

2、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有一处人类文化遗迹,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

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红山后遗址。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百度百科《山海经海外

东经》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这个“朝阳之谷”,我曾在系列博文《发现共工家族墓地》中提到过,我认为安微含山凌家滩遗址即古“共工”国,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虹虹”国。但是,中国史前传说中的共工却不止一个,《山海经》所说的共工是炎帝的孙子,与帝颛顼(一说祝融)大战,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但《路史》却说,在女娲之时也有一个共工,后为女娲所灭。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博文,说红山古国可能是共工氏所创,细想一下不无道理。祝融、共工都是上古时期的神名,他们的历史比炎帝、黄帝还要悠久,中国的原始宗教和原始玉器都发源于东北,一些古老的北方宗教习俗会随着玉器文明一起传播到南方。所以,在南方一些信奉北方原始教义的民族,当然也会生产祝融、共工一类的神职,甚至以祝融、共工为部落名称。辽宁朝阳的牛河梁如果就是北方的共工国(虹虹国),那么含山凌家滩就是南方的共工国了,显然这两个共工国不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却信奉了同样的宗教,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两个共工国的玉器,尽管相距了数百年,却完全是异曲同工,并且有着极为相似的宗教意义。3、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中心大墓。4、但是,这个比无重要的中心大墓在很早以前就被盗了,它都出土了些什么?卖了多少钱?没有人知道。4、第二地点的圆形祭坛。6、祭坛四周堆砌的

立石。7、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四号墓。我们的这位老祖宗是一位老年的男子。他头枕着一只玉箍形器,胸口挂着两只玉猪龙。8、老祖宗遗骨的特写。9、牛河梁第二一四号墓出土的玉箍形器。玉箍形器是红山文化最具神秘感的器物之一,这是一种高级神职人员通用的器具,一般位于头都,如有两只,则另一只会放在胸前。此物一般被认为是通天的法器,但是如果要通天,完全可以做成易于加工的圆筒,又何必做成扁的并且是喇叭形状的呢?牛河梁在被正式发掘之后,人们这才第一次看到玉箍形器在尸骨上的摆放位置,这对它用途的确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件离开了墓穴的古玉,等于破坏了最重要的线索,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是多么无助!玉箍形器的小端通常有穿孔,有时一个,有时两个,有时连一个穿孔都没有。此墓打开以后,关于玉箍形器是红山古人的发箍的说法渐渐占了上风,但它仅仅只是发箍吗?《山海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本博以为所谓“女娲之肠”,指的就是这件东西,它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的出口。千百年来,东北亚盛行萨满教,萨满教最高的神不是上帝,而是“长生天”。成吉思汗自称“天可汗”,这是蒙古萨满给他的封号,天之骄子也。而商周以来,中国的帝王们无不自称为“天子”。是“天子”就必须加冕,就必须把一个象征“天生”的东西戴在头上,这个东西就是“冕”。女娲既可补天,说明她不是一般

的地神,而是天神,否则天破了个洞,地神如何“补”得?后世的天子只有一个,所谓“天无二日”也,但在6000年前,天子未必就只一个,以天子自居的可能是一群高级神职人员。这些高级神职人员各有其能,也就是各有分工,所以,除了共同拥有表示天子身份的玉箍之外,其余的法器,也就不尽相同了。

10、这是二一四号墓(即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出土的玉猪龙。这是礼器,或者是法器。11、这是二一四号墓出土的另一只玉猪龙,比上一只略小。有学者称,这就是传说中的“后土句龙”,它是地神的象征物。《国语鲁语上》曰:“共工氏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社即地神也。后土又称为“句龙”,也就是“勾龙”。句龙是土神,但却兼有治水的职责,所以句龙又是水神。传说大禹治水有功,后世亦奉为句龙也。句龙为什么是一只猪形呢?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水神河伯就是一只猪,天河水神天篷元帅猪八戒也是一只猪,这倒并不奇怪。《史记律书》曰:“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所谓共工之陈,即共工之法也,其子后土得之,故能平水土也。大禹父子出自帝颛顼,亦或得后土句龙之法,故能敷土以定九洲。12、牛河梁二一四号墓出土的玉铲。现藏于赤峰市博物馆。二一四号墓出土的玉器曾轰动一时,它出土的玉器不算多,却分藏在三家博物馆。13、玉镯,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

一号墓出土。如果没有搞错,应是出土于被盗的中心大墓。

14、玉贝饰。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冲沟出土。

15、玉箍。第二地点一号冢冲沟出土。这是一只“无主”的玉箍,是从哪一墓散落出来的,无法查证了。牛河梁的一些古墓,器物并非是完整的,这包括人为的扰动和自然力的破坏。16、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七号墓。看起来,里面堆放着三具人骨,这是二次葬或者三次葬,不是原葬地,一些玉器就这么堆在人骨上,这是后世的子孙将祖先的遗骨移葬在这个祭坛里,器物与遗骸等可能都不完整了。

17、第二地点一号冢七号墓出土的玉璧。

18、其中一只玉璧的特写。19、第二一七号墓出土的镯子。二只镯子其中的一只。看起来有些白化,可能经过火烧。20、第二一七号墓出土的一对镯子。21、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十四号墓。墓主人是一名成年女性。胸前有一块残破的云形佩,左右手腕各有一只玉镯。

22、换一个角度看。23、第二一十四号墓出土的云形佩。这块云形佩很特别,大约在死者生前就破了,又经过精心缀补。这是四朵小云拱着一团大云,古人认为云是有生命的,所以四朵小云又象是四条小龙的模样。中国古代先民有祭祀云神的习俗,最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卜辞中,就有祭祀云神的记录,商王还称云神为“云帝”。商王祭云神做什么呢?主要是祈雨。商王常常看着天上的云,推测哪一块会下

雨,哪一块没有雨。如果久旱不雨,还要用几头猪来燔祭。猪被烧了之后,自然就升天了,去向天上的云神报信。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专门有《云中君》一曲,记录了楚人祭祀云神的场景和对云君的称颂,其歌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洲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夫子歌中的云神,看起来就是一名美丽的女子,否则就不会说“思夫君兮太息”这样的话了。传说《九歌》来自于夏后启在天上偷来的仙乐,名曰《九招》,又称《九韶》。昔孔子闻之,三月不知肉味者也。楚人是帝颛顼之后,自然得红山后土河伯等的仙乐,此上古之遗风也。王逸《楚辞章句》题解说:“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直道出云神的名字叫“丰隆”,但这是指云团的形状;又云神名曰“屏翳”,这是指云团遮蔽天空的意思。“屏翳”还是河伯之别名、雨师的别名,也许是时间太久,都搞混了。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河伯亦身兼司风雨之职也。战国时期,赵国有“云中城”,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是为赵简子所设;秦代置“云中郡”,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这些地方虽然离赤峰红山较远,但也说不定上古时期确有一个“云”部落或者“云国”,他们后来向西迁移到了阴山之下。与云有关的还有一个古老的氏族“缙云氏”,传说

是云姓的始祖,一说是黄帝之号,一说是黄帝的夏官,一说是炎帝之后,姜姓也。四川有“缙云山”,即古之巴山也,总之众说极多,莫衷一是也。24、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十四号墓出土的一对玉镯。镯子是红山人或者东北人发明的,这毫无疑问。镯子既是装饰品,但是也兼有某些宗教用途,一些萨满双手通常戴着几十只镯子,这使镯子成为一种宗教法器。这样的风俗后来传播到大汶口时期的山东。不过,大汶口人并不善于治玉,或者没有找到玉石资源和合适的工匠。于是大汶口时代的女巫,穷得只能带着陶制的镯子,但是陶镯的数量,一只手最多也达到了十多只。这种情况在5300年前的安微含山凌家滩遗址,突然间发生了变化,凌家滩成为长江流域第一个发达的玉器王国,那里的高级巫师,戴着十多只玉镯,从质量上看,竟比红山的巫师阔气得多。

25、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十五号墓出土的玉璧,这是反面。26、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十五号墓出土的玉璧,这是正面。这种且圆且方的玉璧,也是红山文化玉璧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到底是作为耳饰还是头饰,目前还不好说。在南方的凌家滩遗址,墓主人头部有时会有十多只这样的璧,显然是头饰了,而且凌家滩的小玉璧,比这个要圆得多。27、牛河梁第二一十五号墓出土的玉瑗。这是根据它的尺寸和形态确定的名称,显然它并非《周礼》所说的那个“瑗”。

28、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二十一号墓。这座一共出土玉器20件,这在红山文化墓葬中极为罕见,墓主人性别不明。

29、近距离看,所有玉器均匀地址摆放在墓主人遗体以及周边,玉箍在头顶部,玉龟在左胸前,一只较小的云形佩放在左肩位置,在腹部的核心位置,放着一枚大嘴兽面纹玉佩。

30、腹部的特写。兽面纹玉佩的上方是一只腰枕形的勒子,它可能与兽面纹玉佩是配套使用的。

31、牛河梁遗址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兽面纹的玉佩。玉佩宽十四点七厘米,它应是猪头的形状。

32、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龟。玉龟的前后是有通孔的,龟腹部有一半球状坑。

33、玉龟的腹部。

34、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云形佩,尺寸很小,而且很特殊,它的制作很简陋,似乎与墓主人拥有大量精美的玉器很不相符。再仔细看,这只云形佩的中部是一只带有圆孔的小玉璧,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旋涡状的云团。这样的结构,在所有出土的红山文化云形佩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它还算是一只云形佩吗?本博以为,这只玉佩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中间没有“云”,表示“云开了”,“天”露出来了,而旁边的四朵小云,或者是四只小云龙,它们在拱卫着中间

的“天”。这是两三千年以后,春秋战国到汉代的龙形玉璧最早的雏形。因此,这不是一只云形佩,而是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天璧”。35、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二十一号墓玉组佩的宗教意义。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一座大型的,出土器物完整而且丰富的,没有经过扰动和破坏的墓葬,是千年难得的机遇,牛河梁二一二十一号墓就是这样一座墓。假若将此墓的二十件玉器打散开来逐一放进博物馆,我们很难解读其中的密秘,但是有了这张珍贵的图片,一切似乎变得一目了然:这是一张精心布置的“通天图”,在这里,本博用红线和红色箭头将其中4件玉器串在一起,画面就变得十分有趣了。最下方的是猪形佩,尺寸大而且精美,它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即他与拥有玉猪龙的墓主人一样,也是一位地神。地神,又称社神、后土、句龙,楚人屈原又称之为“土伯”。猪形佩的上方是一只勒,亦有学者称之为“琮”,它有通孔,象征着地下与地上之间的通道。勒的上方就是玉龟,前后有通孔,这只龟若穿在绳索上是可以上下移动的,而且本博以为,这4件玉器在墓主人入墓时原本也是有绳索串在一起的,它们都没有缝在衣服上所要用的“牛鼻穿”。神龟位于天、地之间,它是河神通天的使者。古人认为河水来自天上,沿着河水一直到最上游的源头就是天之所在,这种认识似乎也不错。龟的腹部有一圆形窝子,它的作用似乎是为了在作法时随时用姆指操控玉龟在绳索上的位置,且上

且下,现身说法。绳索最顶端就是那块类似云形佩的“天璧”了,神龟可以缘绳而上达于“天”。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二十一号墓的这幅“通天图”,完整地反映了牛河梁先民们的宗教理念:“长生天”通过地神(即天子)统治人间,化身为龙(猪龙)。这些龙各司其职,经过与天的沟通,为人间祈求包括“风调雨顺”等在内的各种福祉。牛河梁是一个群巫聚积的神国,是周边各部落所要朝拜的圣地,类似的神国在大约五、六百年之后,在江南的良渚再一次重现。36、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璧之一。37、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璧之二。38、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璧之三。

39、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勒子。40、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坠饰。41、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镯。42、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小玉璧。43、牛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小玉璧和双联璧坠饰。44、年河梁第二一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箍。玉箍特别强调了墓主人的身份。45、年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二十一号墓出土的玉双联璧。玉双联璧代表什么,是装饰品还是宗教用品,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研究 距今已有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他们被誉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玉器,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之后,红山文化玉器又经历了五千年的自然沁蚀而产生了次生变化。在今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时,五千年前玉器文明的辉煌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表达了古人的思想情感,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它所包含的精神内涵高于一切。 良渚文化玉器,相对于先前的玉器制造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数量上、种类上,造型纹饰上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纷繁的种类,精美的雕琢,宏伟的气势,形象的表现,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对于红山文化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可以加深对他们的精神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味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分布地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 良渚文化玉器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镇(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被发现,于1959年被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 二、玉材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以岫岩玉、河磨玉、内蒙碧玉为多,硬度在4到6之间,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有少量的墨玉、碧玉、青玉、玉髓、玛瑙和煤玉。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三、纹饰的比较 红山文化玉器的纹饰都是比较简单的,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其他的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 良渚文化玉器的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 四、特点的比较 红山玉器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创作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仿生和摄象两大类。其中,仿生类是主要部分,指摹仿并被神化了的动物形玉器和人物形玉器等,尤以动物形玉器独具特色。摄象类指摄取自然现象又经过艺术加工的璧、环、箍形器和勾云形玉佩

朝阳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城市政策 为鼓励更多的海内外客商来朝阳投资置业,朝阳制定了优惠的投资政策;对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项目在建期间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购并我市国有企业的项目实行价格优惠和付款方式优惠;为域外投资者提供优惠的用地条件;对域外投资企业给于科技资金扶持;对引进外商投资的中介人员予以奖励。为更好地为投资者服务,朝阳建立和完善了高效的服务体系,成立了行政审批中心,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都可在中心一资办完。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安商、富商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以优质服务来改善投资环境已民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日常工作。朝阳这片投资的热土,正以崭新的面貌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置业。 地名由来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一七七八年),以境内凤凰山上的朝阳洞得名.据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风凰山脚下,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 化石文化 自199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朝阳发现的早期鸟类化石填补了鸟类早期演化的无数空白,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多次被美国的《发现》杂志评为本年度世界一百条重大科学新闻。一些学者把这些发现称为是二十世纪古生物学的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这些发现和研究也为世界各大媒体(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纽约时报》,《科学新闻》等)竞相报道。我市一跃成为世界上鸟类起源研究的最热点的地区。世界各国学者争相来华参观和要求合作研究。于是人们给了许多美誉:朝阳是一部内容丰富、无与伦比的古生物及地学研究教科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称朝阳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朝阳北票上园炒米甸村周围发育有千米以上的陆相地层,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随着辽宁古果、中华龙鸟、孔子鸟、三燕丽蟾等一系列化石的发现,我国辽西(朝阳)地区正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化石宝库。作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古生物化石群,朝阳化石群堪称迄今世界第一大化石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朝阳这片"睡龙之地"一下子醒来了。1996年至1998年,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都把兴奋的眼光投向了中国朝阳,因为在中国朝阳的地层中发现了带毛的恐龙。特别是“中华龙鸟”到底是恐龙还是鸟类的问题更是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同时也中国朝阳炒得蜚声海内外。 专家们认为,朝阳化石在种类、数量和保存的精美性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世界上著名的德国索伦霍芬含始祖鸟的生物群。早期鸟类、带毛恐龙、原始哺乳动物、早期被子植物构成了20世纪古生物学的重大发现。 世界著名专家称,“世界上没有其它地广大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 玉器因所用玉料的不同与埋藏地点的不同而有多少或深浅之分。总的来说,类似新疆玛纳斯碧玉、宽甸玉与岫岩玉这三种玉料,即使在土中埋藏五六千年,其沁色亦较少或浅,往往只在某件玉器外表的局部或原有绺纹及有磕缺损伤等处有所表现,更很少有被沁色整体掩盖者。因此,凡用上述三种玉料制成的“红山文化”玉器,若整件玉器均被钙化或呈鸡骨白色或有很重很浓的侵蚀色掩盖者,其真实性就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玉料,特别是采自河流水中的籽玉,往往在未做玉器前就有天然侵蚀和皮色,一般呈黄、灰或红褐色,也有一些作品上有白色沁,少数作品上有黑色沁,其情况很似出土玉器上的侵蚀色。这些皮色,在红山文化做玉者看来, 是玉料毛病,即所谓的瑕斑,在制作玉器前,几乎都要把它全部去除。

而现今的造伪者为使新做玉有如土中埋藏而形成的自然土沁感,常留下一些皮色。因其沁色,无论受沁的天然感、受沁部位还是深浅程度等几与出土真品玉器同,故鉴定时必须要把两者严格区分。两者识别的根本之处是其上的包浆或熟旧感的有无。

凡是“红山文化”玉器留有玉料中的原沁色者,几乎都可断定为伪品。此外,伪作红山文化玉器,亦见一类所谓的“老玉新工”器,即作伪者用出土的大件或残破玉器,改做成若干小件“红山文化”伪品,且大多在其上琢饰纹饰,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囚这类玉器是用旧玉器改做,其上的局部沁色和包浆等与真品很相似,再加上纹图略作伪装,故其真伪一般鉴赏者很难区别。当然,在鉴定这类作伪玉器时,如能注意纹图底部及切口处与表面的新旧包浆情况的变化及其形体和工艺细微处是否有真红山文化玉器的特`支,往往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浅谈玉文化

浅谈玉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谈玉文化 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百花园中,玉器的历史之长、材质之富、品质之佳精、形态之丰、用途之广,令其他文化艺术难以与之媲美。 众所周知,陶器的出现是古代文明发端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的起源比陶器还要早,它是人类长期使用的石制工具的衍生物,是人类对矿物知识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谈到玉,就不能不提到和田玉,和田玉是中国最着名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玉。和田玉产于昆仑山,是昆仑玉的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再加上卓尔不群的品质和特性以及开采难度大,和田玉成为琢玉行业中的首选材。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得地位,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和田玉交易就活跃,琢玉业就繁荣历史上春秋战国、汉唐时期,以及清初康乾盛世,都是中国玉文化发达的时期。新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强盛,人民富裕,和田玉文化又活跃起来,成了经济发展的象征,文化繁荣的标志。反之,国家动荡,经济凋敝,文化衰退,和田玉就萎缩,和田玉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文化兴衰的晴雨表。 中国古代玉器宝库中有许多造型独特、形态别致、功用特殊的玉器,有的还成组、成套或配套使用,以“六器”、“六瑞”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六器”就是中国古代的六种祭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古代“六器”是指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虎、玄璜这六种。它们不仅有明确的形态,还有色泽的要求。古代之所以使用六器祭祀天地四方,有一套说法:古代统治阶级为了讨好神明祖先,贿赂诸神,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生灵与阴间神灵的法物。“六瑞”,就是古代的六种礼玉。《周礼春官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说文解字》中释:“,瑞,以玉为信也,。”瑞是古时用玉做成的器物,作为封官拜爵之凭据,所谓“以等邦国”,是王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爵位,在君臣相见或诸侯互访的时候,所执的玉器要对应爵位的高低。很明显,“六器”是合乎礼制的、有政治功用的玉礼器。1 中国玉器八千年经久不衰,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中国人将玉德比拟人的道德品行,将玉人格化,以此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行为善恶、品德高低的标准。能将玉从石头中分辨出来,是普通的贫民工匠,而能将玉从理论上加以道德阐述的,则是儒家学者,玉德一直影响着中国玉器数千年的发展。玉不隐所短,表里如一,象征人光明磊落,玉绚丽俏美,象征人追求美好生活,玉数千年不朽,象征人有坚定的信念、理想和目标。对玉的推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玉器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性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对政治、礼仪、工艺、宗教、信仰、习俗、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没有任何古器物能与玉相比,而是自新石器时代一直绵延至今的灿烂的八千年华夏文化,唯独玉文化

红山文化调查报告

题目红山文化 学院大连工业大学学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系 班级服装日语102 学号 姓名孙美慧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本次调查地点在内蒙古赤峰市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弘扬红山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山文化 一.红山文化历史调查 红山,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于是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它的名字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细石器。1930年冬,从东北通辽来一位梁启超的儿子叫梁思永,他生于澳门,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开始研究考古学。它收集了一些鸟居龙藏的资料后,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组。他到过林西、沙拉海、锅撑子山一带,仅发现一些陶片后就回北京了。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随后来了一批所谓的日本考古工作团,叫满蒙考察团。有个叫滨田的,是当年东京大学校长。他们来的动机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属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凭据。结果在红山30多处遗址仅发现一些陶器残片和几件青铜器,都属于中国历史文物,结果是日寇枉费心机。解放后,梁思永先生为中国考古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注意事项 红山文化时期岫岩玉制品的质地不十分通透,也不是新疆和阗玉的那种精光内敛似的 半通透状,而是一种光泽弱而外溢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靠实物对比才能体会的,很难用语 言表述清楚。进入清代以后,尤其到了民国,岫岩玉的玻璃光泽开始比较凸显了,质地与 红山文化时期的差距很明显。而现代的新岫岩玉工艺品的质地几乎可以与玻璃相媲美,完 全丧失了玉的美的本质体现。现在的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了规避玉质的明显破绽,多采用独 山玉或石性较强的地方类玉,这样的仿品一般仅从质地上就可以鉴定其伪。 红山文化玉器进入收藏者视野的时间,大概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在此以前的 二十多年中,红山文化玉器仅仅是北方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新石器石器晚期的出土物而已。如果从这一收藏年代上估计,红山文化的传世品最多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所以玉器的表 面不可能附着古旧的包浆,甚至不可能带有明显的熟坑包浆,这是比较合理的时间推算。 尽管如此,仍不能排除清代、民国时期发现零星红山文化玉器传世的的能性。 据老一代收藏家说,民国以前的古玉收藏家往往将偶见的红山玉器认定为老三代古玉。所以说,如果发现一件典型的熟坑红山文化玉器,应该高度注意,但决不能简单加以否定。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为何如此之高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 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 黄色,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 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 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造型有时代性。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深厚、凝重,既概括洗炼,重点部位突出,又有不同于一般特征 的神韵。如红山玉器的动物造型,既生动,又拙朴、豪放。现实仿制的红山动物玉器,只 能做到形似,总体上拘谨、呆板、无生气,难以捕捉到原器物固有的神韵,很难模仿到那 个时代的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价格如纹饰也有关。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信仰的产物。如能掌握各个时代的纹饰特点,便能比较准确地认定其年代。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 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 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 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 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 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公认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中国境内的大多数原始文化中都出现了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种类多,数量大,制作精美,自成体系,影响深远。本文拟通过两个文化玉器的比较分析来发现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它们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也正是本文与前人所做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比较分析的不同之处。 二、比较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小凌河流域,年代为距今6500一5000年前,以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和石耜等为特征器物。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年代为距今5300—4200年前。以薄胎黑陶、贯耳器、耘田器等为特征器物。 (一)玉材 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蛇纹石等,即现在所说的岫玉。其玉材硬度为2.5-5.5,比重2.5—2.8,颜色较均匀,透明度较好。其产地就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内,获取较为容易。 良渚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材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硬度为6—6.5,比重2.9-3.1,内部结构不均,目视可见毡状、簇状或捆状交结结构,透明度较差。其产地虽还未确定,但“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 (二)玉器的种类 1、相似器物 珠、坠、管、串、环、玦、镯、璧、璜等; 锛、刀、斧、钺等; 龟、鸟、鱼等动物形玉像以及玉人像。 2、相异器物 红山文化 用具,匕形器、棒形器等; 装饰品,方圆形玉璧、玉勾形器、玉丫形器、玉臂饰、玉箍形器、双联璧、三联璧、玉虎、玉猪、玉熊、玉鸮、玉蚕等; 礼仪和宗教用玉,玉兽首、玉玦形器、勾云形佩、双兽首三孔玉器等。

良渚文化 用具,角形饰、带杆纺轮、带钩、柱形器、柄形器、锥形器等: 装饰品,牌饰、锥形器、四龙首镯、绞丝纹镯、玉海豚等; 礼仪用玉,锥形器、组佩、璧、豪华型钺等; 宗教用玉,琮、冠形饰、半圆形冠饰、锥形器、圭等。 (三)玉器的构成 有关两文化玉器构成的统计以曲石先生《中国玉器时代》一书所录新石器时代出土玉器统计为基础,结果如下: 红山文化 用具占14%,装饰品占60%,礼仪用玉和宗教用玉占26%。 良渚文化 用具占3%,装饰品占2l%,礼仪用玉占32%,宗教用玉占44%。 (四)纹饰 红山文化玉器以素面居多,在一些薄板状玉器如勾云形佩(图:14),或有弯度的玉件如玉臂饰表面磨有瓦沟纹,工艺难度较高。 良渚文化玉器纹饰比较发达,其中以神人兽面纹(又称“神徽”)(图:15)为代表。它主要集中在琮、钺、冠形饰等器物上,其中以反山M12:98侧面的纹饰较为典型。此种纹饰的主题一直是广为争论的一个问题。李学勤先生在《神秘的古玉》一文提及“辽西红山文化龙形玦,如把龙的脸部平面展开,与良渚文化反山M12:98琮上的兽面非常近似。玦上表现的龙没有角,目系卵圆形,口中有獠牙,和较晚的龙有所不同。”如此惊人相似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可能: 1、传播的结果。从两文化间巨大的时空差距来考虑,此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至今未发现能证明两者之间曾发生传播的证据。 2、写实。如果红山文化玉猪龙和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是对同种动物的写实造型,那么在图案被进一步抽象、省略之前它们自然会发生惊人的相似。这一点与文化、时代无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内少数玉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如璧、琮、环、臂圈等。良渚文化玉器符号已发现11种,其中5种和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相同或近似。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__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喜玉、爱玉,和玉有着不解之缘。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处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接受人的崇拜。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Abstrac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ese people like jade, jade love, and the jade has the indissoluble bond.Jade in the Chinese people's mind is in a supreme position, worship of the recipients.Its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make its Oriental spirit materialized expression of vivid,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关键词: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影响 正文: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玉(透闪石质)最早的国家,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玉,尤其是白玉,在古人心目中是最美、最珍贵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用玉、爱玉、佩玉、崇玉、藏玉的情怀。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对玉的崇拜更多地源于古人类对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神圣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又逐渐丰富了这种大自然赐予崇拜物的内涵,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思想正源于此。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至奴隶社会阶段,玉

浅析商代玉雕动物的艺术特征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美术文献学课程编码:00412011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 2012级学年学期: 2012-2013 -1 考生学号: M12130500008 考生姓名:许美婷考生专业:设计学 ----------------------------------------------------------------------------------------------------------- 题目: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研究兴趣,自拟题目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要求:①文献综述必须包含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部分要分门别类罗列); ②为该研究设计制作PPT一份,连同此文件word版本刻盘上交; ③注意排版规范,布局合理; ④行文逻辑严密,学术用语规范,语句通顺,标点符号准确。

浅析商代玉雕动物的艺术特征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玉器生产制造的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热爱玉器的民族之一,而中国的玉文化也源远流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力也”可见,凡是美好的东西,古代的中国人都会拿来与道德品格相联系和比较。同时,玉器也因其本身的温润可亲,色泽柔和以及具有美而不艳特质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对于一个讲求中庸的民族来说,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事之道,也暗含着我们民族一贯的审美欣赏心理。 商朝年代并无定说,如果根据最新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约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是中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有丰富的考古发现,除了青铜器之外还有众多的玉器出土,商代早期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期的郑州市郊二里岗遗址、晚期1976年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殷墟妇好墓都有大量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的出土不仅充实了商代玉器的实物资料而且也对商代的分期和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商代玉器是对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与红山文化玉器的继承和发展,将南、北琢玉技术结合,创造了中原玉雕艺术的新风尚。商代玉器与前代相比,规模空前,是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逸周书·世俘解》中有记载“凡武土俘商旧玉亿有百万”,可见商制玉昌盛之程度。 以往对于商代玉雕的研究多是从玉雕的器形入手来进行分类研究,笔者希望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研究商代玉雕的艺术特征即动物形玉雕,原因有三:一、关注商代动物形玉雕的学者较少;二、动物形玉雕对于研究商代的生态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三、动物形玉雕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动物的崇拜。玉雕作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亦有“玉养人”之说。研究商代的动物形玉雕,探讨商代的生活环境,对于研究中国工艺美术有重要的意义。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模板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模板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三大玉器系统功能浅析 摘要:玉器是红山文化重要的核心元素之一,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玉器从器型上可分为三大系统:第一,功能类玉器,主要包括镯、环、璧、管、筒、珠、棒、三孔器、章等等;第二,动物类玉器,包括龙、兽、鸟、龟、鳖、蚕、蝈蝈、蝗虫、贝等。第三,生殖类玉器,包括玉祖和玉贝两种。红山文化三大系统玉器有着不同的功能。功能类玉器当是死去的巫沟通天的工具;而动物类玉器当是巫媚神的法器。镯、环、璧、管、筒、珠等玉器各自有不同的通天功能;各种动物类玉器体现了对动物神的敬畏和崇拜;生殖类玉器是巫祭祖的祭祀之物。通天、媚神、祭祖是牛河梁玉器系统的三大功能,它反应了红山文化是以通天、媚神、祭祖为根本属性的神本社会。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XX)01-0018-04 在牛河梁遗址N2、N3、N5和N16四个地点共有42座墓随葬玉器,占墓葬总数的%,包括地层所出,共出土玉器183件。其中N2的25座墓中出土玉器98件,占四个地点全部出土玉器的%;属于下层积石冢的10座墓中,有3座墓各出1件玉器,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N3的3座墓出土玉器9件,都为上层积石家墓葬。N5的5座墓中出土玉器23件。属于下层积石冢的3座墓中,只有 1座墓随葬玉器,共1件,其余都属于上层积石冢。Nl6的9座墓中出土玉器53件。该地点早于上层积石冢的4座墓中,有3座墓随葬玉器,其余6座玉器随葬墓都属于上层积石冢。 一、牛河梁三大玉器系统 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墓葬随葬玉器数量不多,但讲究造型。依据器型特征可分为功能类、动物类和生殖类三大系统。 (一)功能类玉器系统 功能类玉器系统主要特点是几何特征明显,有圆而中空的孔壁;这种圆而中空的孔不同于对穿的孔,并非为缝系而作。功能类玉器系统依造型可分为A、B、C、D四型:即A型玉筒、B型玉璧、C型玉镯(环)、D型玉管(珠)。另有玉三孔器,虽然双首为人面或兽面,但由于突出圆而中空的三个孔和三联璧相似,所以应属于功能类玉器(图1)。 A型玉筒18件,下层积石冢出土3件(N2Z4M8,M9,M16),采集3件。

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红山文化玉-CUHK

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 邓聪刘国祥 (一)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不少呈片状器物。然而长久以来,红山玉器片解技术就像谜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l号、21号墓出土二十多件玉器中,不少是片状器物。其中一件兽面玉牌宽14.7厘米,厚度仅0.4厘米,可以说是红山大型玉器中最薄的一件。笔者有幸在去年11 月,得上手观察这件玉器,两面都已全部研磨平滑,无法辨别玉片原来片解的痕迹。 最近报道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中心大墓出土M4:1 的玉鹄,更是片状玉器中的精品。据王来柱先生指出,这件玉器长20.43、宽12.71、厚1.24厘米,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背面较平。平面近长方形,具流线型外廓。在详细讨论这件玉鹄正面和各种特征后,王先生还指出玉鹄的“背面光素无纹,有三道横向片形磨具的开料痕和4个竖穿隧孔”1。这三道横向开料痕在玉鹄背面的线图和照片中都有明确的显示,其上一道痕较长是位于右侧上方两隧孔之间,其下两道痕也是在右侧下方两隧孔之间。(图一)王先生的观察,是探索红山玉器片解切割技术出现很重要的发言。 笔者的观察印象认为,M4:1玉鹄整体,呈扁平状,整体规整,将之放置在平坦枱面上,玉鹄与枱面的接触,四平八稳,与凌家滩、良渚扁平玉器起伏的平面,是完全不同的。笔者基本上是同意王来柱先生的观察。我们可以推测,玉鹄的片状素材,很可能是由锯片切割技术开片的毛坯。然而,有关王先生所指出三道横向开料痕的判断,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据笔者观察,玉鹄背面右侧由上而下这三道横向痕迹:

a.第一道横向痕迹,位于上侧一对隧孔之间,其下面隧孔周围,是先有斜向局部研磨的线状痕。其次才是横向研磨,从这两组方向不同研磨痕先后观察判断,前后两期研磨,目的都是为隧孔的周围减薄。尤其后者横向比斜向研磨的范围稍大且深,从横向研磨痕观察,推测磨石的刃部厚度在0.3-0.4厘米。这些研磨减薄的施工,很明显是以手持小型条状断面方形砺石直接加工。 b.第二和第三道横向痕迹位于下侧一对隧孔的右侧,同样可以见到如第一道横向隧孔周围的局部减薄研磨。隧孔左侧凸起隔梁似的部份,是减薄后形成的。减薄加工的工具,当然和上述手持砺石是相同的。 这样,从以上分析显示,玉鹄背后三道横向痕迹,既不是开料痕,更并非是片形磨具所切割的痕迹。至于要解释为什么玉工要在隧孔周围减薄,推测应该是与隧孔间的绳子穿系作用相关。如果把玉鹄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一件勾云形器对比,两者背面几乎都是具同样的横向痕,都是集中于隧孔周围施工减薄,这作为一种隧孔加工技术,是一目了然的。此外在阜新县胡头沟遗址出士玉龟 (M1:7),腹面正中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孔两侧亦有明显减薄的结构,可以比较。 (二)第二地点l号家27号墓出土双勾云形器的开料探索 2008年10月,笔者在上海博物馆直接观察巴林右旗那斯台勾云形器,长18、宽10、厚0.6厘米,扁平工整,特别是背面十分平坦,如果这不是片切割的素材,是难以想象的,但却苦于红山玉工的习惯,往往对玉器制作千锤百炼,原毛坯的加工痕迹,丝毫不留,令人难以捉摸。红山玉器片状器是以片切对向加工的发现,首次是从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27号墓的一件双勾云形器中确认的。 这件玉器知名度很大,既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一书封面,被称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长28.9、宽9.3、厚0.55厘米2。据郭先生等的描述,此器深绿色玉间有黄瑕斑,体甚长却很薄,叩之声脆。有正反面之分,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方殿春、朱达认为:“这件勾云形器可正名为玉兽面饰。是红山玉器中的重器,应该注重从形制、纹饰的分析深入讨论。"3然而,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在中国国内出版物中,此器正面的照片曾多次发表。在2000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展”的图录中,发表了牛河梁27号墓勾云形器正反两面的照片,让人可以分辨此器正反面之差异4。2000年12月笔者在东京上野博物馆内,第一次观察到这件勾云形器的正面,但未能上手摩挲为憾。去年11月,笔者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终得尝素愿。对这件几于是30x10 厘米大型玉器薄片,究竟是如何生产之技术问题,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据笔者观察,此器的正反面,有着施工程度差异的表现。具体来说,郭先生等指出所谓正面,就是纹饰施工完成的一面,而反面纹饰,最少尚有三份之一施工未完成。最令笔者所兴奋的发现,是在反面中间部位,发现了一道长达14.6厘米横向切割痕,特别左翼镂孔以上,接近长达6厘米横长切割,明显是对向片状切割的痕迹,片切割经常留下近似平行线状痕,

探析赤峰地区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原因及沁色特点

探析赤峰地区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原因及沁色特点 摘要: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以及气候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红山古玉在几千年前的使用之初就是用来与天地之间的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的天地之精华,所以,它更具有一份灵动之气,而各种沁色也就成了鉴识红山文化古玉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刘大同;《古玉辨》;红山古玉 中图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17)01-0014-04 清末民初的古玉鉴藏大家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这样说过:“夫宝玉之可贵者,晶莹光洁,温润纯厚,结阴阳二气之精灵,受日月二光之陶熔。其色沁之妙,直同浮云遮日,舞鹤游天之奇致奇趣,令人不测;较之宝石,徒有光彩,而少神韵,能夺人之目,而不能动人之心者,则远胜十倍矣!” [1] 刘大同对古玉沁色的解说,恰恰说中了红山文化古玉器的中心所在,红山古玉之所以能够动人心魄,其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地下沉睡了几千年之后,会受到地下各种矿物质和地址构造以及地域气候的影响,与天地之中的水、土和自然之精气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令后人匪夷所思

的色彩,使玉质的质地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在玉肌和玉表上的变化被后人称之为――沁色。 赤峰地?^的地貌形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丘陵、平原、草原和沙地。可以说,红山古玉的沁色的确是受天地阴阳之二气,日月精华之二光的影响而产生的,红山古玉本来就是神奇之物,它在几千年前的使用之初就是用来与天地之间的神灵沟通的神玉,又接受了几千年天地精华的融合,又接受四季冷暖交替的不断洗礼,所以,它更具有一份灵动之气,它才会那么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后世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的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就成了鉴识红山古玉的重要手段。 可见,红山古玉沁色的形成应该与赤峰地区的地理环境、土壤特点以及气候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赤峰境内河流主要有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老哈河和教来河四条 (一)西拉木伦河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克什克腾旗境内,流经克什克腾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和翁牛特旗,于翁牛特旗境内汇入西辽河。它的主要支流有查干沐沦河、少郎河和白岔河。 (二)乌尔吉木伦河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玉器文化的心得体会 篇一:浅论玉器文化中的艺术 浅谈玉器文化中的艺术内涵 【摘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尊贵、美好、道德、地位的象征。玉堪比君子德行,空灵莹润,是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之一。玉器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是研究人类文明的重要史证,笔者从出土玉器的外观造型浅谈玉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并且从道家和儒家的角度来分析玉是如何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收藏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关键字】玉器文化艺术内涵 中国的玉器文化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留痕,玉器文化的传承从未断层。玉,寓意着中国的传统美学,象征着美好生活,意味着吉祥幸福。《礼记·曲礼》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玉,还是一种品德和地位的体现。 一、玉器外观造型的文化蕴意 玉器的外观与时代工艺水平以及当时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玉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映射了时代变迁的痕迹。从旧石器时代形象象征的玉器、新时期时代当作生产工具和武器的玉器、周王朝用于礼仪的玉器、西汉用于辟邪和容器的玉器、隋唐代表官阶高下的玉器、宋代融入生存意识的玉

器、明代融入工艺美术的玉器、清代涉及广泛领域的玉器。 起初,由于工艺美术制作水平的限制,玉器仅仅只能作简单的碾磨,制成简单质朴的玉斧、玉铲,在当时的条件制约下,生产资料极度匮乏,玉器倾向于成为生产工具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玉器的外观朴素,薄厚不一,造型不规则,反映了原始时期生存条件恶劣,人类在各种生存条件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极其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当时的玉器反映了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作出的一系列努力。 玉刀、玉戈等玉质武器的出现,造型、雕琢、钻孔、抛光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此时的玉器形象意味着人类已经战胜了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的制约,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人类族群内部开始争夺生产资料和土地资源,大规模战争开始出现,形成的奴隶制度促进了手工业下制玉工艺的显著发展,玉器制作工艺开始走上正轨。 玉制礼器的出现,并将玉赋予了“德”的理想和内涵,玉器开始真正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开辟新社会秩序的象征,也奠定了后世以《周礼》为古玉研究的理论基础。玉器成为当时人人佩戴的装饰品,成为深入人心教化民众的化身,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使得玉器使用范围极剧扩张,选玉和制玉的技术远超以往。 用于殉葬的“明器”出现,明器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解析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解析 红山文化玉器十二字鉴真法 (任南著)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对红山文化没有定论的定论才是对红山文化崇敬: 研究红山文化与泛红山文化不要受限于任何学说与文化的紧固 ! 地球上曾经 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红山文化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史学.世界史等相关史学,探索红山文化文明以及红山文化由何处而来.何处的何处而来<很多史书经书中所描述和讲述的故事不是平空而起的> 根据史书记载~我们本次人类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到出现现在的高度文明才不超过一万年时间。很显然~这些文明古迹不属于我们本次人类所创造~实际上~许多文明古迹我们现在人类技术都无法建造。根据这些确凿的证据~一些学者提出了史前文明学说~是指在我们本次人类文明之前在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人类文明。对于这些大洪水的各种传说~考究其历史~都可以追溯到1.2万年前以前~刚好在冰河结束时期~这使我们对这些传说无法掉以轻心~仅仅视为神话或多事的臆测。同时这也证明了人类远在1.2万年前就有 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发达。“历史”~而且较红山文化800- 同时~所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古远。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从一个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 亿年至2.5 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今天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等

~很难想象它们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及文明。人类的发展并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周期性。人有生、老、病、死,植物、动物也有生、老、病、死,社会的发展有周期性~同样~人类的发展也很可能有周期性~这可以从当今发掘出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和不同史前人类石器时代留下的工具找到线索。 红山文化的探究是一个大工程.不是我们想象的几个猪龙几百件玉器这么简单. 就论辩别真伪.也争论了几十年.瞎说了几十年.什么用料.工法.太浅了点吧.大千世界的自然变化规律.往往是相通的,一块小小的红山玉也是一个小千世界呀.她的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界万物之变是一样的.而这个自然态的次生变化是仿不了的.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别真伪的关键!十二法只是总结了土古玉质变的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变化无穷其表象也千差万别故十二法只 是方法,灵活运用去分析辩识土古玉器,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难窥全豹.............不可当做标决而被框住手脚! 看净观熟知肥透~红山葬气有土香。孔坑缩次写沧桑过度包浆悟神光。红山古玉的神韵之美应体现在鬼斧神工之态不仅要能看出红山古玉其气势、其内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会其神,是为“心赏”! 仿品袭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识其技~在乎通其神。这也正是任氏古玉12字鉴真法中没有谈“工”的原因。 土古玉自然态表象中蕴函的“12字”特征~会因地域地层和在土中埋藏的时间区别而具有千姿百态的表现~故此“12字”只能在此做浅略阐述~以力图给古玉收藏爱好者一个鉴别真伪的理路。

浅谈红山文化玉猪龙

内容摘要: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这个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辽宁省岫岩县透闪石。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而红山玉猪龙,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红山文化玉器举世瞩目,研究者众,研究视角全,研究成果多,而我将在已有的对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谈我对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玉猪龙的认识。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玦”形玉猪龙祭祀礼器猪崇拜玉猪龙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从而也为我们欣赏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角度。首先,它是一个雕塑,所以我们可以从雕塑的美学角度来欣赏;其次,它是一件玉器,那么,玉学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又可以适用于它;同时,它还是一条“龙”,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其作为龙的文化内涵;再者,它也是一件重要的文物,那么,它的身后,就自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因为其年代久远,那么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的价值。因此我将按照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顺序来对其进行欣赏。 一:对玉猪龙的表象的观阅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典型器之一,是史前文化的龙,是神权、王权、宗教的代表。透闪石玉质,次生晶体明显,褐色沁自然,是全沁透有古旧熟透之惑,加工古作痕迹明显,打孔及整体都有古人使用痕迹,造型神韵古朴,包浆光润,皮壳次生开门,是红山文化玉器之精品。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玦”形龙一般被称之为玉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物理现象) (1)盘磨 一般来说,收藏家都会盘带古玉,而古玉也会在盘带后发生各种物理变化,有的可能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形成一个“生物信息场”。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同样,经科学仪器测试,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施加压力、切削以及精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聚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轻微按摸,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故有中医说:“有的病吃药并不能医好,而经常佩带玉器却能治好”,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可能说得比较玄虚了一些,但是,这种场的影响加上人体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气味和汗水中的物质,也会对佩带在身上的玉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就会使玉器,特别是受沁的玉器发生颜色和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需要

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培养玉器爱好者心情的十分有效的办法,也是盘磨玉器的有效办法。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天天观察玉器的变化,往往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玉器自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十分的舒畅。 所以说,养玉其实是在养人。 (2)气味 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和图案来表达的鉴定方法,但却是不少玉器收藏家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我们在这里列上一个特殊的红山文化玉龙,这是一件被沁成鸡骨白的玉龙,在其上翘的长鬃旁边还露出原先的玉色,就在这个还露出玉色的钻孔内,用鼻深呼吸,还能闻到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其味道,就如出土不久的陶器,喷上水所散发出的腥味一样。另外,在下面介绍的玉璜的处理中,也就是把一些出坑不久的玉器放在水中煮,时间一长,如果玉器中散发出一种尸臭的味道,那么,这种玉器应该是一件出土的真品。(3)吸水现象 从玉镯和玉璜这两件玉器的受沁的情况来看,几乎如出一辙,都已经沁成鸡骨白色,且表面钙化严重,呈麻状疏松,在水中煮沸半个小时之后,都会逸出难闻的尸臭味。其中的玉璜,煮沸后取出、擦干,放在一个透明塑料盖的盒子里,一个小时以后发生一件奇异的现象。塑料盖上出现了一个和玉璜大小一样形状的璜.仔细一看,原来这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