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 选修三战争与和平 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

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②目的:A协约国能归还贷款;B插手欧洲事务;C争夺世界霸权。

③影响: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加速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⑵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劣势:德奥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不占优势。

②战略失误: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德国被拖入了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③国内矛盾:一战加剧了交战国内部的矛盾。而同盟国各国表现得更加明显,奥匈帝国出现了民族解

放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国际力量对比: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在美国带动下,其他国家参加协约国集团更是

大大增加了协约国实力。所以,同盟国在一战中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

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一战的性质

1、整个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注意:判断战争的性质,看作战双方的目的。一战作战双方的目的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2、局部:塞尔维亚、比利时为保卫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而战。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

四、一战的影响

1、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①一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使英法受到重创;

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④美国和日本乘大战之机崛起;

⑤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⑥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国际联盟。

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的催化剂(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发展);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体系

1、历史背景——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共同目的:凭借国家实力,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

②操纵和会的三巨头:

A. 美国威尔逊—建立国联,称霸世界

B. 英国劳和乔治—欧洲均势,扶德抑法

C. 法国克利蒙梭—肢解德国,欧洲大陆霸主

③和会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巴黎和会的内容

⑴签订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①领土划分:重划疆界、归还阿洛;萨尔煤矿、法国控制;莱茵西岸、协约军管;莱茵东岸、非武装区。

②殖民地:“委任统治”、实则瓜分;注意: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③军事:废除义务兵役制,10万陆军,武器限制④赔款:巨额赔款,总额未达成一致

⑵起草国际联盟盟约。

⑶会后签订对奥、保、匈、土的和约:

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3、实质:一战后,以英法为首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掠夺战败国、相互妥协、其矛盾得到暂时缓和的基

础上,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4、评价:

⑴积极

①维持了欧洲二十年代短暂的和平环境;

②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国家获得独立;

⑵局限:四对矛盾存在并继续发展,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即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瓜分德国(法德矛盾)土耳其(凯末尔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②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英法之间、英美之间、美日之间(分赃不均)

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的矛盾:策划武装干涉;苏俄(联)长期遭排斥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列强的矛盾:战后中国、印度、埃及人民的反抗运动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战后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国际联盟的成立

①大战期间,威尔逊“十四点原则”中首先提出;②巴黎和会,成立国联被列入会议日程;

③1919年4月,国联盟约在和会全体大会上通过;④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

式成立

2、①国联的宗旨:“促进国际间合作”,“保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②国联的组织机构:国联大会、行政院和秘书处。

③国联的盟约内容:

A. “维护和平”的原则。手段是: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B. 实行“集体安全”的原则。措施:经济制裁,建议有关政府出动军队维护盟约。

C. 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实质:仍是殖民统治。

3、成员国:①会员包括战胜国及中立国;②苏俄和战败国都被排斥在外;③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请问:美国没有加入国联原因是什么?

①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有达到;②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③他们控制参议院不批

准《凡尔赛和约》,也没有加入国联。

4、实质:由英法操纵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了解:国联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留下了许多不光彩的记录:

⑴被英法操纵,成为它们维护霸权的工具。⑵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放任二战的爆发:

⑶1946年正式宣布解散。

5、评价:

①性质: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②进步性:盟约体现的基本宗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③局限性: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全体一致”原则和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最终没有

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三、华盛顿体系

1、背景

①根本原因:美、英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

②直接原因:美、英、日三国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③美国方面:美国要改变日本独霸亚太的局面;

④中国方面: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调整和维护在中国的利益,是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

2、概况:时间:1921.11-1922.2,参加国:西方列强和中国共九国,地点:华盛顿。

3、华盛顿会议的主要条约:

⑴《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即《四国条约》——美、英、日、法

①内容:相互承认既得利益,遇有侵略协商解决;这样,英日同盟解散。

②影响:美国消除了在亚太地区称霸的一个障碍,是外交的胜利;英国对日本的妥协;日本双重影

响,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⑵《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

①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的限额。

但是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②影响:是美国的胜利,英美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③评价: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只是暂时缓和,并不能根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⑶关于中国问题:

①《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A.内容: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力归还中国,同时保留在山东的一些特权。

B.评价:这是对《凡》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中国人民坚持外交斗争取得的重大

外交成果。

②《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A. 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B. 实质:“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是列强奉行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C. 影响: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日本: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中国:又

使中国回复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一起构成华盛顿体系!

4、实质:一战后,以美国主导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形成的

国际关系新秩序。

5、评价:①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是列强建立起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美国成为该体系的最大赢家。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建立,调整了世界大国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暂时处于和平稳定状态。有利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③凡-华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它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但是建立的和平不能长久。

四、引申分析:

(1)中国山东问题

1、问题形成与解决过程:

①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②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本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③1915年《二十一条》使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④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将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⑤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签字;

⑥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归还中国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力。

2、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3、在华盛顿会议中哪个国家是最大的赢家?谁的利益受到损害?有何表现?

①美国是最大的赢家:拆散英日同盟;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②利益受损:日本:英日同盟被拆散;海军力量受遏制;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膨胀势力受到抑制。

英国:丧失海军优势。

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宰割,“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2)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基础上的一次大调整,是他们分赃和

妥协的产物。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战后整个世界范围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它有暂时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

作用,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

③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

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④该体系因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加之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

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由此建立的和平也不可能长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开始瓦解。

②1935年德国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撕毁凡尔赛和约。

③1936年德国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

④1938年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

⑤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

⑥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4)非战公约

①提出:1927年法国总理白里安建议法美缔约。

②签订:1928年美、德、法、比、英等15国在巴黎签订《非战公约》。

③内容: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④扩大:到1933年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

⑤评价:A.是一战后战胜国对一系列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B.它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C.它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D.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加剧。

2、重要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引起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

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于是,德意日法西斯向外侵略扩张。

3、具体原因

⑴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这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⑵英法美等大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绥靖政策具体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后,派李顿调查团,没有制裁日本,反而提出列强共管东北;“七七”事变后要求各会员

国自行制裁日本,结果无人响应。

②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后,提出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战略物资石油不在制裁项目之内,苏伊士运

河供其使用。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后,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当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时,没有采取任

何行动。美国继续在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④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4、其他原因:

①“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制止战争的可能性。《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②集体安全的落空:反法西斯国家没有联合起来制止战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英法美“避

战自保”“祸水东引”,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二、二战的进程和结果

(一)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1、亚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9.18—1945.8.15)

2、非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1935.10—1941)

3、欧洲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西班牙内战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1936.7—1939)

4、共产国际组成“国际纵队”参与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

1、德国突袭波兰:1939.9.1(闪电战)——标志着二战的全面爆发

2、英法对德宣战:1939.9.3

3、波兰覆亡(静坐战争或奇怪战争)。

(三)二战的进程和结果

1、初期

⑴北欧战场:德入侵丹麦、挪威。

⑵西欧战场①德入侵荷兰、比利时。攻法:“曼施坦因方案”

②敦刻尔克大撤退。③法国败亡。

⑶不列颠之战——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攻英:“海狮计划”

⑷北非战场

①北非战场的激战(英V意)。②埃塞俄比亚复国。(1941年)

③北非战场的拉锯战(“沙漠之狐”:隆美尔)。

2、扩大

⑴苏德战场:德国入侵苏联1941.6.22 攻苏:“巴巴罗萨计划”

把社会主义国家卷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⑵太平洋战场:①背景:日本野心——美英有矛盾

②珍珠港事件1941.12.7 偷袭美国

③太平洋战争爆发:因为1941.12.8美英对日宣战。

④影响: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3、新阶段——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⑴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同法西斯的矛盾上

升为主要矛盾。

②美国政策的调整:1939年修改“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确定参战后“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③英美联和、支持苏联: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苏美英三国签定莫斯科议定书,

开始联合行动。

④太平洋战争爆发,加速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⑵形成标志:1942.1,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⑶意义:它大大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基础。

4、转折

⑴苏德战场

①莫斯科战役: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是德国陆军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争转折点,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⑵太平洋战争——中途岛战役。

⑶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

至此,二战在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反败为胜,开始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5、结束

⑴盟军的反攻

①首先太平洋战场:瓜岛战役、马里亚纳群岛、菲律宾战役。

②北非、地中海战役:北非登陆,使北非战事结束;西西里岛登陆,使意大利投降。

③苏德战场:库尔斯克战役。(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

⑵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①开罗会议(1943.11)和《开罗宣言》:宣告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②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③诺曼底登陆(1944.6)和巴黎解放(1944.8)。

⑶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①雅尔塔会议(1945.2):内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处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②

柏林战役。③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5.8

⑷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

①盟军对日本的打击。

②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1945.7: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发表《波茨坦

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③1945年8月,中美苏对日本的打击和日本的投降。

三、二战的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二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⑴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⑵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国家。

⑶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美苏两极格局取代300年来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

⑷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①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开创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局面。

②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

⑸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基。⑹和平进步的思潮兴起。

五、引申分析:

1、二战的启示

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

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是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要求。

2、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⑴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相同: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的结果;

②结果相同:

战争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破坏;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的发展;

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国际秩序,建立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都推动了和平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⑵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前,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德、意、

日打着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号,取得了英、法、美对他们侵略扩张的纵容和让步。

②目的不同: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二战是法西斯国家为转嫁经济危机,对

外侵略扩张。

③性质不同:一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④影响不同:一战给人类带来的主要是战争灾难,尤其是对人类心灵产生消极的影响,所建立的战后

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3、20世纪下半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世界整体性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②核武器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4、学会用归纳的方法记忆:

三个战场的转折性战役:

中途岛海战: 1942年6月标志着太平洋战场转折

阿拉曼战役: 1942年10月标志着北非战场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标志苏德战争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3)三个法西斯轴心国投降,三大战场结束时间

1943年5月标志着北非战事结束;1943年7月意大利投降。

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标志着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签投降: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二战结束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基

1、背景:盟国召开了一些列会议并达成协议

⑴二战后期,盟国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其中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达成的协议为最重要。

⑵协议内容有:①消灭法西斯;②惩办战犯;③分区占领德国;

④处理日本问题;⑤规定欧洲边界问题;⑥建立联合国。

2、形成:

这些协议明确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突出了两大国的作用,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基。习惯上把这种国际关系体系称为雅尔塔体系。

3、实质:二战后,美苏两分天下。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

4、影响: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提供了条件;

改变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5、评价:

⑴积极: 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消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起积极作用。

⑵消极:靠美苏两大国推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的色彩。

二、两极格局形成过程

1、美国的强大

⑴战后美国的意图:1943年4月,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提出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符合

美国利益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他要采取的措施有二,一是建立联合国;二是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⑵美国强大的表现:

①二战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确立。②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2、西欧的衰落:英法衰落。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①苏联的强大②苏联与东欧③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④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形成标志是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

三、冷战的开始

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1、历史背景:

⑴雅尔塔体系奠基。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⑵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苏联实力不断增强。

⑶美苏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激化。

2、形成过程:

⑴什么事件解开了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

⑵什么事件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

⑶什么事件标志着冷战的加剧?“第一次柏林危机”

⑷什么事件标志着冷战的最终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3、表现: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⑴消极:严重影响世界和平

①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②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如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⑵积极: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请问: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4、评价:

⑴冷战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⑵美国挑起冷战,并使冷战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⑶双方争夺的焦点在欧洲,亚洲出现局部的热战。

⑷冷战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引申: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是什么关系?

①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的基础、框架;

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集中体现;

③冷战是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所以,一般来说,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瓦解。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朝鲜战争

一、朝鲜战争爆发

1.朝鲜半岛政权的对立

(1)原因:二战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根本原因:美苏操纵“冷战”,两分天下。(2)概况:①北部:1948年9月,在苏联的支持下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南部:1948年5月,在美国的支持下成立大韩民国。

2.美国参战原因:

(1)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他仇视社会主义,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2)从经济利益方面看:他要维护本国在东亚的利益;

(3)从全球霸权政策看:控制朝鲜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4)目的:美国企图借朝鲜半岛的冲突进行武装干涉,既可以维护、扩大其东亚的利益,又可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3.战争爆发和扩大

(1)爆发: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向南方推进,韩军节节败退。(内战)

(2)扩大:①美国操纵安理会组建“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

②悍然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③性质:朝鲜战争由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原因和目的:(1)原因: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经过:

(1)第一阶段:1950.10—1951.7,在彭德怀指挥下进行了多次战役,把美军赶回三八线以南。

(2)第二阶段:1951.7—1953.7,双方打打停停,最后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宣告战争结束。

三、朝鲜战争的影响:

1.战争性质:是二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影响:(1)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对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在战争中和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4)对日本:美国向日本大批订购军事及后勤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战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

(二)南亚次大陆的冲突

一、“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1.背景:

(1)英国的殖民政策:英国利用宗教差异实行“分而治之”政策。

(2)印度两党的矛盾:

①19世纪晚期印度分别建立了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和以穆斯林为主的穆斯林联盟。

②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如何组成新国家和权力分配问题上,两党出现矛盾。2.蒙巴顿方案:

(1)时间:1947年6月

(2)内容:

①组成两个会议,单独投票决定是否实行分治。②只要其中一个会议决定分支,就将实行分治。(3)结果:建立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

3.印巴分治:

(1)过程:1947.7,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8月,印度巴基斯坦政事分立。

(2)影响:

①随着两个具有明显归属问题特征国家出现,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之间的摩擦和对立严重起来。

②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居民迁徙浪潮,在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中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二、三次印巴战争

1.第一次印巴战争

(1)原因: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所有权。成为“火药桶”

(2)时间: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

(3)结果:联合国的干预下:①双方宣布停火,确定了停火线。

②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归属问题并未解决。

2.第二次印巴战争

(1)表现:1965年8月,克什米尔局势再度紧张,巴军率先发动进攻。

(2)结果:国际社会的调停下:①任何一方都没有取得明显胜利;②双方宣布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③克什米尔问题依旧未能得到解决。

3.第三次印巴战争

(1)背景:印度支持东巴基斯坦独立。

(2)结果:①印度取胜;印度的支持下:②孟加拉国于1972年1月成立。

三、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1.英国“分而治之”殖民政策:造成民族隔阂与敌视,但有利于英国对该地区的控制。

2.宗教信仰不同: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两国之间占有的自然资源也很难相同,极易导致冲突和摩擦。

3.主权问题之争:边界和领土归属长期不定,克什米尔成为引发印巴战争的“火药桶”。

4.大国推动:美苏不断向印巴出售武器,事实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1、地位: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2、创建历程

⑴提出设想:1941年,美英签署的《大西洋宪章》;

⑵名称由来:1942年,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⑶公开宣告:1943年,美英中苏签署《普遍安全宣言》;

⑷签署宪章:1945年,51个国家在美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⑸正式成立:1945年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3、概况

①宗旨 A.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B. 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

②原则 A.会员国主权平等;B.善意履行宪章义务;

C.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D.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③主要机构

A.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拥有一票表决权。重要议案需2/3多数通过。秘书长是

联合国的行政首长。

B.安理会: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它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1个成员国组成。

常任理事国有中、法、英、美、苏(1991年以后是俄罗斯联邦)五国。拥有“否决权”,实行“五

大国一致”原则。

④意义

A.是二次大战后建立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B.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C.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和智慧的结晶,是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D.这一做法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⑤局限性:它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机构,而是国家间的协调机构,有时协调冲突是无能为力。

2、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的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范围上:参与阶层广泛,全球参与;

③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到国际。

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1、含义:和平指世界范围内的总体和平,发展指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

和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展关系到世界的兴盛与发达。

2、原因:

①19世纪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利益增多,相互依赖加深;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经验:大战的起因都是未能及时制止侵略者的侵略扩张,各国面临制止战争悲剧重演

的共同责任;

③时代的呼唤:A. 世界的潮流:优先发展经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B. 解决一些带有全球性问题:如控制

人口增长,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C. 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维持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4、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①地位: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90%,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84%,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作用: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没有世界的繁荣。

5、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①地区性的冲突和局部战争;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分裂势力、恐怖势力、极端势力;

④南北差距扩大;

⑤走私贩毒、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艾滋病的蔓延。

6、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①中国始终不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践者;

③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

④中国政府始终不渝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⑤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 与本主题更多相关点击进入: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 ____。 岳麓版普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____,“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岳麓版历史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解放法令的评价: 1) 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 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废除旧的 实行 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1)在 建立地方自治局 2)在 建立城市杜马 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了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三)改革的评价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 2)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的掠夺。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4)是俄国从生产方式过渡到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9·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中“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得出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根据材料“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答案:(1)主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2.(2019·广东百校联考)(15分) 材料一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一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 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一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此时西方列强对外经济侵 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2.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解析一战前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奥地利是一战结束后, 奥匈帝国分裂后才出现的,因此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解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 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侵略集团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 A.法德矛盾是当时国家关系中的主要矛盾 B.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结盟 C.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商品市场互相勾结 D.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争斗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岳麓版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全套教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3)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4)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6.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把握当今世界国际形势发 展的总趋势。 (2)结合历史事实,认识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性的战争成 为可能 :2、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原因、表现、后果) 4、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三 对矛盾日益尖锐(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 军事侵略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巴尔干成为火药桶。(原因) 意 (非洲突尼斯问题) 法 (普法战争后果) (年 德英 1892年 1879 1907年 奥匈俄 (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比利时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2019-2020学年选修

2019-2020学年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期末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xx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广大妇女不能参政 C.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 D.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2.梭伦的诗句中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 B.财产原则 C.公平原则 D.中庸原则 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xx王室为了巩固统治的变法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xx、xx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5.“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设立及推广县制 B.废除xx制 C.实行军功爵制度 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6.商鞅变法,下令“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这两条措施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③培植了一批新兴土地所有者 ④为自耕农私有土地的发展开阔了前景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xx,开阡陌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爆发 1、一战爆发的客观条件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②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 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2、一战爆发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 ⑵重要原因: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三对) ①法德矛盾——实质:争夺欧大陆霸主地位②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 ③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⑶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①同盟国集团——德、奥、意②协约国集团——英、俄、法 ⑷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战爆发 二、一战进程和结果 1、三条战线 ⑴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V德(“施里芬计划”) ⑵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V德、奥匈 ⑶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V奥匈 2、四年战事及结果 ⑴战况及结果: 年 代 战况战役战役特点新式武器 19 14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 宣告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9 15 重心在东东线僵持东线僵持 19 16 重心转西 战事惨烈 凡尔登战役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德军首次使用毒气弹 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英国首次使用坦克 日德兰海战最大海战,“大炮巨舰的高峰” 19 17 阵营变化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布列斯特和约》 19 18 战争结束盟国崩溃,奥匈投降,德国投降 ①原因:A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加强,为了保障美国借给协约国的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胜。 B 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教学案设计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 对于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许多同学感到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欲把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陈旧的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 2.目的。各国的国君都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成为霸主。 3.方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变法。 4.阻力。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有旧贵族的阻挠。 5.内容。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对经济基础进行了变革;都注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都注重任用有才能的人。 6.影响。都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由血缘宗法政治向地域官僚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 7.历史局限。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不彻底,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 二、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 1.主要内容。春秋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然发挥着作用,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作为变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2.规模和历时。战国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规模大,历时时间长。 3.指导思想。<<法经>>对战国变法运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战国变法运动都基本接受了法家的思想,这在春秋各国改革中没有体现。 4.阶级力量。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变法的阶级力量比春秋改革时期要强的多。 5.主要成效和影响。战国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战国变法更进一步打击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地位得以强化,促进君主集权体制形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此文发表于<<考试报·高二历史?新课标?岳麓版>>2006年4月28日总第1107期/岳麓版第40期。) 1

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第3题14分,4题15分,共53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2分)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时间表

1879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同盟国)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 英法结盟 1907 英、法、俄三国协约(协约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41.6.28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一战导火索) 1941.7.28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 马恩河战役(法—德) 1915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1916.2 凡尔登战役(法—德);无限制潜艇战 .5 日德兰海战(英—德) .6 索姆河战役(英法—德) 1917.4 美国加入协约国 中国加入协约国 苏俄《和平法令》 1918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与同盟国) 1918.11.11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 .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946 国联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九国公约》 .4 《拉巴洛条约》(苏德) 1923.1 法、比占领德国鲁尔区失败 1924 《日内瓦议定书》 1925.10 《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洛迦诺公约》 1928.8 《非战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2 德国纳粹党上台 1933 希特勒成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 1935 德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0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1936 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7—1939 西班牙内战 .10 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1 德日《反共产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 中日四大会战 .9 慕尼黑阴谋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单元检测试卷【4】(含答案解析)

【创新设计】2018-2019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四岳麓版选修 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C.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D.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 解析关于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一般上都是因为国家的根本利益, 而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实际上仅仅是国家利益的一个表现而已。 答案 A 2.为“冷战”提供理论依据的是 ( )。 A.八千字电报 B.“铁幕”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的 理论被称为遏制理论,为“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 A 3.下列事件为杜鲁门主义出台提供了有利时机的是 ( )。 A.“希土危机”的正式爆发 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C.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D.苏联的防御型外交政策 答案 A 4.下列事件“使那些生怕美国出口不景气的人为之陶醉”的是 (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发动朝鲜战争 C.单独占领日本 D.推行“冷战”政策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要援助欧洲经济复兴,这就大大刺激了美国的出口。 答案 A 5.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 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