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一、朝代概述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二、地方行政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了州郡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围都在缩小。)

·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

朝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宋齐梁陈北魏后齐北周

州数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

郡数40 103 105 65 22 43 156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县数1314 1180 1109 1179 1474 1025 438 352 365 1024

备注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一说20州疆域不定

三、侨州郡县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东晋初年,北方士族率领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府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按他们的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

四、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在当时,双头州的设立较少,双头郡的建置则较多。

双头州郡大多设立于东晋南朝的北部边地,北朝沿袭的是南朝的旧制。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从今天的四川中部、陕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东西部,都可以找到双头州郡的踪迹。据学者们的研究统计,在东晋南朝一共出现过双头州9

个,双头郡70多个。它们中的大多数变化十分频繁,如有的双头州郡的治所时常发生迁徙,而有的两州或两郡又会发生分开或者合并的现象。等到隋朝统一全国,将侨州郡县全部撤除,双头州郡也就随之不再存在了。

双头州郡的分类

1、实土郡——实土郡

两个实土郡同治,即一郡帖治另一郡。这种情况不多见,而且在双头州中未见类似情况。如《宋书·州郡志》豫州之汝南、新蔡二郡,陈、南顿二郡,汝阳、颍川二郡等,都曾以实土郡联合为双头郡。

2、实土州、郡——侨州、郡

侨州与实土州、侨郡与实土郡合置一刺史、太守,同治一地的情况较多。

3、侨州、郡——侨州、郡

两个侨州、郡同治,设一刺史、太守,合为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设置的原因

1、与侨置州郡有关,简单易行;

2、不是出于兼职的考虑,而是因为当时土地荒芜,民户稀少,或者是土地已落入敌国手中,却又不愿对政区进行省并;(临边诸州郡因土地荒残、民户寡少,故合二州、二郡,置一刺史、太守)

3、以战守需要,于边地形胜冲要之处置双头州郡;

4、沿长江而下、近畿(ji)要地,为重其资力、藉资控御而置。

双头州郡的弊端

在双头郡中居然会有两郡一共只辖有一县的情况发生。如果一郡只辖有一县,已经是很不正常的事情了,这样的郡完全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这种两郡才只辖一县实在是政区的一种畸形发展。

五、几种重要的制度

1.三长制:为地方基础行政组织,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核查户口,征收赋役,并办理一般民事诉讼。

2.左郡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侧重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左郡县长官由中央政府选派或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凡由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长官的左郡县基本上依据各少数民族传统进行治理。

3.宗主督护:北魏初年,北方各政权以游牧入主中原,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面对各地豪强聚众以宗族为单位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基层政权职能。(被三长制取代)

*都督制度

1.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形成的军事职称﹐魏晋时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事领导长官。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

2.设置原因:

汉末大乱,乃有都督制度之兴起,本为统军而设,及三国后,为了边防及入侵战事而统州为府,以集中兵力。

3.特点:

1、都督府是以州和军镇为基本单位的军事组织,后逐步形成了州以上一级的行政区划;

2、主要目的是边防,设置在特定区域;

3、都督也有九等级之分,根据其统领州的多少表现出来。

4.影响:

1、其形式上犹如先秦之诸侯分封,都督成为地方掌权者,诱发了“八王之乱”,使国内动荡;

2、都督诸州军事在军事上的主要职责是镇戍地方,有利于稳固边防;

3、都督全掌地方之兵权、民权,容易使得私心膨胀。

5.地方行政管理中军政合一的特点:魏晋以后,州刺史一般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其中持节都督握生杀大权,兼掌地方军事、行政、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地位低下。另外,此一时期州上所设之官,如都督诸州军事,作为地方统兵武官,也同时兼管地方军事与行政。

六、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必要性:

1、首先是州的数量大量增加;

2、其次是郡的滥置;

3、州郡的滥置导致了州郡所辖的范围急剧减小,使一些州郡徒有虚名,一州辖二郡,甚至委多郡都不辖县,同一个地方立两个郡名,州郡的滥置导致了机构的臃肿和重叠,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内容:为了稳定政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不改变原有旧行政体制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为以下的两个方面:

1、是在州上设官。从曹魏开始便在州之上设置都督诸州事,以协调各州行动,北魏还在州之上设置具有中央派出机构性质的“行台”,但北齐之后此制夭折。

2、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晋朝规定,县令有政绩的可将县级地位升级,又规定官员不曾为县官者不得出任台郎。北魏也曾有类似规定。这些规定的目的是在于强化县级的行政管理。

参考书目

1、《宋书》、《隋书》、《南齐书》

2、《三国志》

3、沈任远:《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4、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5、陈寅格:《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6、黄慧贤著,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四卷

谢谢观赏!!!

第二小组全体敬上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一、知识梳理 1、先秦:周朝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 __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 __、班禅共同管辖。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 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 __的产物。其确

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 __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朝尤为突出。 3、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施郡县制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与租税,以及管理地方治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1.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等)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宰相制度,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宰相之职主要表现在辅弼天子和参 决国家重大事务两个方面, 他统率朝廷百官, 总领全国的军政财等大权.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宰相制度, 是一个联结政治制度整体结构各个部分的中心环节, 尤其是在联结皇帝制度与官僚制度两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及宰相制度, 对中国政治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商代的太宰就是宰相的前身,太宰为百官之首,其职责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当于后来的承相之职,简称宰。 春秋站国时期,周天子力量削弱,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当于丞相的职位,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1.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 2.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重大调整 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 4.宋朝相权再分割——宰相制度的衰落 5.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的废止 此后,为适应处理政务的需要,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的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没有决策权。尽管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二、宰相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宰相制度在几千年的演变中, 并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 其一、不断压抑相权, 以加强皇权。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位高权重, 甚至受到皇帝的尊重,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门阀政治盛行, 相权往往能够与皇权相抗衡, 甚至皇帝有时都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由此可见宰相权力之大。但隋唐以后的历代,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 相权开始逐步削落, 皇权逐渐强化。明太祖明令罢宰相, 想从根本上消除相权对皇权的隐患, 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皇帝就这样通过各种方式侵夺相权, 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落, 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其二、宰相在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中不可缺少, 且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职位, 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 但几乎始终存在, 以至于朱元璋明令废止, 仍未能禁绝, 充分说明这个职位在传统体系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虽然处于位极人臣的宰相有可能拥权自重, 权倾主上, 导致皇权旁落, 但历朝历代又要设这个职位。因为一个国家的政务繁多复杂, 皇帝集立法、行政、司法于一身,不可能事事躬亲、事事独断, 这就必然要有一个机构为皇帝综理政务、出谋划策。这样, 宰相就自然而然的要产生并存在下去了, 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其三、宰相既实行分权, 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我国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 除元明两代外, 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 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落相权, 但分权也会造成职责不清、争功委过、行动不力。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 实行事权相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就势在必然。因为事权相

初中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 最新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 区划,记住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 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 行政中心。 教学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1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讲解】 ┄┄┄┄┄┄┄┄┄┄┄┄┄┄┄┄(2分钟) 什么是行政区划呢?我们先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要在学校里找一位同学,你会告诉我他在某年级某班,甚至明确到第几小组第几个,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学校方便管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我们先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板书】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5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省”与“县”的由来)这一段话,然后叫一位同学起来说说他的由来。 【老师提问】 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设立与演变 阅读:2156 次我要评论(0) 收藏2011-7-3 9:32:46 分享到:0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一、萌芽期:黄帝至西周时期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二、创立期:春秋至秦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三、鼎盛期:汉初至武帝时 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之,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四、调整期:魏晋至宋 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 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仅为名义上的宰相。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 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五、衰落期:元至清末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览二 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知识建构】 1.分封制 (1)形成 周朝建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主要有,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利,包括,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 。 (2)特点 分封的目的是;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也要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被分封的诸侯按照爵位的高低具有严格的等级和不同的特权。 (3)作用 分封后的诸侯国,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沿边地区,从而发展了疆域。 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当周王室势力衰微时,他们便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4)演变 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制度。 以后各朝,封皇族为王的形式虽还继续存在,且有时也能造成对中央的重大威胁,如、等朝代初期曾引发祸乱,但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基本消失。 2.郡县制 (1)形成 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更为完善。 (2)特点 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形成的;推行的目的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集权统治。 郡守和县令都由直接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等。 (3)作用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秦以后至元以前各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郡县制度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行省制度 (1)形成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2)特点 行省制度是元朝为适应管理空前辽阔的疆域的需要,在秦朝开创、后世沿用的郡县制的基础上创建的。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下辖机构,它直接对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 (3) 作用 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空前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学习目的

?ò?D ¤¤°ê¥j¥Nao?_??¨??× ??2?¥?ao ? ¥[±j??¥í1?¤¤°ê?_??¤@??ao¥\ˉàˉS?Iao?{?? ? 3z1L1??ú¥v¤Ha?ao?{???d?T??¥í1?°ò¥??ú¥vao′x′¤ ±D±?1??H ? ¤¤¤T??¥í ? ??¥í1??ú¥v¤Ha?|3¤@?wao?{???ò°ó??°ê??°ê¤@ á?????°ê|ü2M ?A?ú¥N?_??¨??×aoot?ü?C 1 ??°ê¥?ao 1. ?{??¤¤°ê¥j¥Nao?_??¨??× 2. ¥[±j??¥í1?¤¤°ê?_??¤@??ao¥\ˉàˉS?Iao?{????°ê¤G 1Cà?¤@|Woù?m§?¥X¥L?O???n 1Cà?μ{§? 1. ±N??¥í¤à|¨¥|2??C 2. ¨C2???¥íàò?£¤@?M1Cà??M 2 ?C 3. 1Cà??M¤o?e¥]?A ? ¥|±i?à|a¥d¤ù¤W¤à§O|C¥X¥|-ó¤Ha??GoT¥ò?B§?′μ?B???ˉ?G ?B¤y|w¥??C ? ¥|¥÷??|a¥d¤ù¤W¤à§O?gμ?¥H¤W¤Ha?ao¨????C 4. ??¥í±N¤Ha?¤?¨????i|?°t1??C 1Cà?¥?ao 3z1L°t1?1Cà??A?d?T??¥í1?¥|-ó?ú¥v¤Ha?ao?{???C 1 ??2ó?ê??¨£at?y¤@?C 2

??°ê¤T 1Cà?¤G|Woù ?m3ì¨??_????á|?n 3ì¨??_????á|-???¤H 1.?K????°êaooT¥ò 2.ˉ3°êao§?′μ 3.¤T°ê?éao???ˉ?G 4.¥_§o¤y|w¥? -I′o 1.2{¥N-?′??C 2.°t|X-?′?ao±?ap?A¨ò|p?G?gàù°I°h?B?D¨???ˉf?r¤J?Iμ¥?A-?′?2{|b???Y-n¤@ |W?_???A?°ˉS°?a??x¥X??1o2¤?C 3.2{|b|3¤@-ó3ì¨??_????á|?A3ó¥Xaì±N¥X¥?ˉS°?a??xao§U¤a ?C 1Cà?μ{§? 1.??¥í¤′??¤à¥|2??C 2.¨C2???¥í??¤H??¥-§?¤à|¨¨a§??A¤@§???¥í¥Naí?ó?ò?A¥t¤@§???¥í¥Naí¥-¥á?C 3.¥Naí?ó?òao??¥í?A°23]2{|b?ó??¥íao¨-¥÷?O?ó?ò?A±q?ó?òao¥?3?¨ó?Y?A¥||ì -???¤H¤¤-t|ì¥i¥H|¨?°3ì¨?ao?_???C 4.¥Naí¥-¥áao??¥í?A°23]2{|b?ó??¥íao¨-¥÷?O¥-¥á?A±q¥-¥áao¥?3?¨ó?Y?A¥||ì -???¤H¤¤-t|ì¥i¥H|¨?°3ì¨?ao?_???C 5.¨C2???¥í¨?àòμo¤u§@ˉè3¨a±i?A?u?ó?ò?v?B?u¥-¥á?v|U?ù¤@±i?C 6.??¥í???g¤u§@ˉè?A¨???¥X3ì¨??_???C 7.¨C2??£¨a|ì??¥í(¤à§O¥Naí?ó?ò?M¥-¥á)¥X¨óá????ò???_??¥H¤????üao-ì|]?C 8.3ì?á¥?|??v?I2??A??¥X3ì¨??_???C á`μ2 |b1Cà?ao1Lμ{¤¤?A??¥í¥[±j¤F1??ú¥v¤Ha??M?_??¨??×ao?{???C1Cà?¤G?y??¥í°t|X2{¥N-I′o?A??¥X3ì¨??_???A¨C2???¥í?ò??¥Xao?_??¥iˉण|P?A?u?ó?ò?v?M?u¥-¥á?v¤?¥?¤¤ao?_??¤]¥iˉण¤@???C¥?|1¥i¨£?A???O3ì¨?ao?_???A¤£?O?è?[±?¥ó¥i ¥H§P?_ao?C2?avaìao3?|n?B¤H-ìao±à±R?B?é¥Nao?Y-nμ¥μ¥ao-ì|]?A3£?O§P?_¤@-ó?_??ao?u¨??v?P?u¤£¨??v?Aao|]ˉà?C??¥í±q|ó??2?±q¤£|P¨¤?רó?Y?ú¥v?M·í¤¤ao ?C ¤Ha??A|ó¨??D¥H3?¤@ao±?¥ó¨ó§P?_ 3

地理教案--中国的行政区划

地理教案--中国的行政区划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划分的标准。 2.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位置。 能力目标: 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位置,并且正确填注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特别是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进而激励他们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与“中国的疆域”一节一样,都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不仅如此,形成我国行政区划的空间观念,也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便于今后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 本节有三个主要的知识点: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一个“有利于”,两个“便于”);行政区划的几种类型及三个等级;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其中的重点为行政区划的三个等级,以及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 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的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涉及到很多的地名,对于一个刚接触中国地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大多数还是生疏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反复训练熟悉掌握。同时应该避免一个最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地名与地图上的位置不能紧密联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活动: 1.拼图游戏:每个人买一套拼板,或自己找一幅大小合适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将其 按照行政区划分成28份(划分的方法见教材第9页),并且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拼得又快又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 一、朝代概述 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二、地方行政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沿袭汉制为乡、里、亭;北朝自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实行党、里、领三长制。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置都护等军事机构进行治理;而各国对不巩固的统治地区,则设置镇、戍,派军将以行军事管制。·各朝代州郡县数目一览表朝代西汉周州数郡数县数 13 13 13 2 5 19 22 23 23 42 103 97 211 238 395 350 109 519 160 508 1109 1179 1474 1025 秦汉三国东汉

两晋 南北朝 东晋 宋齐梁陈北魏 后齐 北 魏蜀吴西晋 40 103 105 65 22 43 156 1314 1180 438 352 365 1024 一说48 道32国341 道及国在县内 一说20州疆域不 备注 定 三、侨州郡县 定义:东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争频繁,人民流徙,为安置流民而在流民聚居地所设的州郡县的地方行政区划。于它是寄治在别的州郡境内﹐仍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故称侨置。其后经过土断﹐许多寄治州郡获得实土。但因本是外地迁来﹐故继续称为侨州﹑侨郡﹑侨县。

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病: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各大家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也造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混乱。四、双头州郡 双头州郡指东晋南北朝时期,在所设立的州郡当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州为同一刺史,并且两州同治一地,或两郡为同一太守,并且两郡合治一地。在当时,双头州的设立较少,双头郡的建置则较多。 双头州郡大多设立于东晋南朝的北部边地,北朝沿袭的是南朝的旧制。从地理分布上来看,从今天的四川中部、陕西南部,一直到淮水南北及山东西部,都可以找到双头州郡的踪迹。据学者们的研究统计,在东晋南朝一共出现过双头州9个,双头郡70多个。它们中的大多数变化十分频繁,如有的双头州郡的治所时 常发生迁徙,而有的两州或两郡又会发生分开或者合并的现象。等到隋朝统一全国,将侨州郡县全部撤除,双头州郡也就随之不再存在了。双头州郡的分类 1、实土郡——实土郡

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

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 相”的古义是指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危二不持,显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1】明白地说明了相的辅助之义。宰相,就是辅佐天子治国之人。宰相制度在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宰相在各个朝代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以下将简要评析宰相制度在我国的演变历程: 在远古时期,虽无宰相这一职称,但已有类似官职的官员。如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周公等。这一时期,可称为宰相制度的萌芽时期。战国以后,各国相继设立丞相辅助国君,相成为专门官称,宰相制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直到秦统一六国之后,宰相制度的发展才趋于成熟。自宋以后,由于君权的强化,相权不断受到压制,开始逐渐走向衰败,直至明朝被废除。 我国宰相制度发展过程的突出特点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矛盾的不断升级。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很大,史书中对当时丞相权力的描述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2】可见,宰相帮助君王处理万机,其权力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而且,君主对丞相相当敬重。担任丞相的人不仅会被授予爵位,还有封地的赏赐,即“凡无侯而拜相者,命相而后封之”【3】这一时期,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不太突出,宰相权力不受君王的太大限制,可以放手做事,能够真正起到辅助君王的作用。宰相制度发展到后期,君主为了加强君权,不断削弱相权,其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最为典型,唐朝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这样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从宋真宗时起,相权逐步得到了强化,皇权反而受到限制,这使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但在我国古代社会君权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为集中自己的权力,便对相权进一步压制,乃至废除。 宰相制度在我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秦汉时期,宰相的职权很广,因此在国家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也很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劝谏君主,可以对君主的权力进行监督,使君主明得失,做出对国家人民有利的决策;二是推荐官吏,为君主提供强大的决策、执行团队,保障行政效率;三是考察百官,即对白官政绩,可以保障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吏治的腐败。另外,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也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三省的设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形成的合议制,可以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决策上的失误。 宰相制度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仍没有逃过灭亡的命运。其灭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根本原因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加强君权是必然的当相权威胁到了君权,就势必将要走向灭亡;(二)相权的不断削弱。宰相,即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人,他需要一定的权力来完成自己的职责,但是,君主专制下,君主不肯放松权力,反而不断削弱相权,使宰相难以施展其才能,宰相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因此,宰相制度废除也是大势所趋。(三)统治者对宰相不信任。而欲取得统治者的信任,必须要对君权加以限制,相反,统治者不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因此对宰相产生了不信任,也不会给予宰相很大的权力。相权和君权之间得不到配合,所以宰相制度逐渐衰落。 纵观历史,宰相制度的设立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君主是国家最高统帅,政

第五章 公共行政决策

第五章公共行政决策 一、选择题 1.20世纪初()提出"组织决策"这一概念。 A.巴纳德B.威尔逊 C.泰勒D.甘特 2.公共行政决策是政府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手段。 A.法律手段B.公共行政手段 C.经济手段D.暴力手段 3.公共行政决策性质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A.决策对象是公共问题B.决策主体具有公共性 C.决策目的具有公共性D.决策技术的科学性 4.公共行政决策的特征有() A.决策性质的公共性B.决策主体的法定性 C.决策程序的合法性D.决策结果表达式的多样性 5.按照决策的影响范围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战略决策B.策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6.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战略决策B.高层决策 C.中层决策D.基层决策

7.按照决策问题的性质来划分,公共行政决策可以分为() A.确定型决策B.风险型决策 C.非确定型决策D.理性决策 8.公共行政决策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A.情报活动阶段B.设计活动阶段 C.抉择活动阶段D.审查活动阶段 9.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是为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 A.收集B.加工 C.传输D.储存 10.所谓决策咨询系统,主要指决策的()。 A.主体B.对象 C.中枢系统D.智囊团 二、判断题 1.决策及其执行是人们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2.公共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决策主体众多。() 3.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可以将决策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4.赫伯特·西蒙在批判传统全面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渐进决策理论。() 5.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设计活动阶段。() 6.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的行为。() 7.公共行政决策信息系统主要有收集、加工、储存、传输这四个方面的功能。() 8.公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广义的公共行政决策体制。() 9.公共行政决策体制在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整个公共行政决策过程都在它的宏观领导和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七年级上册地理 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使用日期姓名班级小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单元(预习学案) 课型:复习课制作人: 11、3 复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位置及其优越性,知道我国行政区划的概况。 2、学会从地球仪上找出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找出我国的主要半岛、岛屿、海峡、内海,并按一定顺序或方向说出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在中国行政区图上熟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 3、理解保卫领土完整、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复习提纲 1、读《中国地图册》的中国地理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 (2)从南北半球看,中国位于; (3)从世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来看中国是位于东部,西岸的国家。(4)找出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 ①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 ②最南端—在南海中的(4°N附近) ③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135°E多) ④最西端—在新疆的(73°E附近) 注:四至速记法:北:头上顶着黑龙江 南:脚踏曾母暗沙岛 东:嘴喝两江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3、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回答: (1)从北到南,我国依次濒临、、、。其中 和海峡是我国的两大内海。 (2)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约多千米,陆上疆界长约多千米。(3)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有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个。 (4)我国共有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预习自测 1、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 ) A. 印度、文莱、菲律宾 B. C. 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 D. 文莱、菲律宾、

(1) 2、下列四组国家中,全部为我国陆上邻国的是 ( ) A. 俄罗斯、泰国 B. C. 巴基斯坦、日本 D. 3、 阅读中国政区空白图,完成下列要求 A. B. C. D. E. F. G. H. J. K. M. N. 4 、 图中 A 为 海; B 为 海;C 为 半岛; D 为 半岛; E 为 省; F 为 省; G 的行政中心是 ; H 的简称是 。

行政学题

《导论》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管理 2、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4、新公共行政学 二、简答题 1、行政学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怀特理论框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我国行政学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 三、论述题 1、新公共管理运行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章《行政概念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2、管理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3、宪政主义的政治—行政关系观 二、简答题 1、古代中西方的行政理念有何不同? 2、行政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3、行政管理与私营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4、关于行政与私营管理的区别,宪政主义的观点是怎样的?

第二章《行政生态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生态 2、人造行政生态 3、宏观行政生态 4、微观行政生态 5、行政系统的经济生态子系统 6、经济力量 7、社会经济结构 8、经济体制 9、行政的政治生态 10、政治社会流动性及其发达程度 11、行政神话 12、行政功能文化 13、行政运行文化 14、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15、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行政生态的内涵? 2、行政生态的特征有哪些? 3、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当今各国社会的三种存在形态是什么? 4、雷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棱柱型行政模式是什么? 5、经济力量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6、社会经济结构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7、科技水平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8、政党组织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9、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有哪些? 10、中国现行政治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11、中国现行行政文化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试述中国现行经济生态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我国行政系统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功能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政职能 2、行政功能 3、任务性行政功能 4、政治功能 5、经济功能 6、文化建设功能 7、社会管理功能 8、计划功能 9、决策功能 10、组织功能 11、协调功能 12、控制功能 二、简答题 1、行政功能与行政职能的关系是什么? 2、行政功能的特性有哪些? 3、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 4、法约尔对行政功能内容的描述是什么? 5、布坎南的行政功能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

高三艺术班《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练习3.5 1.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 B.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 D.“大一统”的集权统治 2.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3.西周中期以后,“王不立爱,公卿无私”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贵族子弟渐渐失去应有的自律性和责任心,他们不再像祖先那样兢兢业业治理国家,而是怠于政事,贪图享受。这可以用来说明() A.礼乐制度破坏助推西周衰落 B.官僚政治逐渐显露其优势C.西周中期以后开始礼崩乐坏 D.分封制衰落导致政治腐败4.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这客观上有利于() A.防范诸侯割据 B.扩大统治区域C.监督商朝残余力量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材料主要说明()A.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摘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6.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 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7.(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而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这一举措() A.促进了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B.推动了齐楚两国联合抗秦C.揭开了楚国地方行政改革的序幕 D.有利于对楚国边境地区的管控8.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A.深受宗法影响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利于邻里和睦9.周王朝有严格刑罚,制定《九刑》严惩“盗”“贼”等行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说明周王朝() A.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B.法律有鲜明阶级性C.法治与宗法制结合 D.具有中央集权色彩 10.秦始皇亲近法史,儒家没能占据统治者的主流体系,但在云梦秦简秦始皇时期的文献《为吏之道》中,对官吏的种种训导,恰恰充斥了儒家式的劝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法家思想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儒家思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C.下级官吏抵制中央坑儒政策 D.郡县制度未能得到儒家支持11.《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C.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12.晋人张载在《榷论》中说,政府选拔人才时“碌碌然以取世资”,因此,一些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直将伏死嵚岑(高峻的山峰)之下”! 这反映了该时期() A.皇帝征召把儒士排除在外 B.察举制未能选出经世之才C.庶族及寒门才俊备受压抑 D.士人壮志难酬而消极出世13.读表1,这一现象反映了() 表1 唐、五代、宋三个时期官员出身统计 A.唐宋人口分布的变迁 B.唐宋官学教育的发展 C.唐宋社会阶层开始流动 D.唐宋社会门第的颓势 14.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 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 A.加强官僚政治B.削弱贵族集团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5.钱穆先生曾将两汉官员的选拔制度称为“郎吏时期”。他认为,此时期,上面的政府已变成士人政府,而士人参加政府之路径,首先是为郎为吏。士人得为郎、吏之资格,则因经地方察举获入太学。这说明() A.选官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B.太学彻底打破世代为官陈规C.太学生都来源于郎吏 D.察举制强化了官僚政治体制 16.《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56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沽身劳谦.五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政治思想文档

第七章、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秦汉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和官僚制等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2、职官设置的日趋完备:秦汉时期中央政府设置三公九卿,此后,随着皇帝集权的逐渐加强,相权日衰,中央各部门的分工日细,监察制度日益完备。 3、人才选拔制度日趋完备 4、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衰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发展,为南方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2、赋役制度的调整:赋役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 三、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第二节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1、秦朝皇权专制思想——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A、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皇和帝的称谓连起来称皇帝的帝王,反映了其帝王观念的实现。 B、“功盖一切”是秦始皇皇帝至上理论的基础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宁”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C、皇帝的权力还表现在“为民主极”上 “普施明法,经纬天地,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 2、重罚主义 (1)权力欲:表现为他对天下土地的占有和所有事务的控制与独裁上; (2)穷奢极欲。至高无上的权力加上极欲,导致了秦朝的重罚主义,这也是秦亡的重要原因。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积成市。杀人众者为忠臣。” 3、中央集权思想 皇帝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秦始皇将韩非的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主张付诸实行,将全国的思想文化统一到法家思想上,对先秦以来的百家之学实行全面禁绝;同时要求大家以吏为师,真正实现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秦始皇父子在思路上是信奉法家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专断使严肃的法家也失去了再思考的余地。秦朝的速亡为法家招来了骂名,但法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设计理论并没有随秦朝的灭亡而被抛弃。汉承秦制的事实,说明法家的政治理论在实际上仍然是有效的。 第三节汉朝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汉初道家的政治思想——黄老政治 (1)汉初政治思想的格局: 一方面,统治者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另一方面,道、儒、法之间又相互攻讦和斗争; (2)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 黄老政治:战国中期至汉初,道家中逐渐形成了黄老学派。此派假托黄帝的名义而改造老子的“无为”、“虚静”等思想,又密切关注现实政治,积极主治。黄老学派在治国方略上兼采诸家之长,杂用礼法,以无为为本,行有为之政,同时,它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将它运用到社会治理当中,“清静无为”成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政治口号,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奠定了政治理论基础。黄老政治的推行符合了汉初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稳定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A、汉初实行黄老政治的原因 鉴于秦亡的教训,要改革治国策略; 在农民战争的冲击下,汉初统治者面临着国弱民贫的统治困境,统治基础极其薄弱,统治者必须寻求新的治国方略,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秦的暴政为法家招致骂名,政治思想界需要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B、黄老政治的主要内容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轻徭薄赋,以农为本

土地行政管理各章节内容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土地行政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也充分体现了土地资源管理这一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本书从行政管理学和土地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行政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阐述,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土地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二是土地行政管理的运行规律,三是土地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土地行政法规。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地行政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土地行政管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土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体系 第二章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部分国家或地区土地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中国土地行政体制 第三章土地行政决策 第一节土地行政决策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决策体制 第三节土地行政决策方法 第四章土地行政执行 第一节土地行政执行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行的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手段及方式 第四节土地行政执行的权力保障以及对权力的控制 第五章土地行政效率 第一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涵义 第二节土地行政效率的测定

第三节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途径第六章地权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权行政管理及其意义 第二节国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三节集体所有地权行政管理 第四节土地征用 第五节外商投资企业用地产权管理第七章地籍行政 第一节地籍与地籍行政 第二节土地调查 第三节土地登记 第四节土地统计 第五节地籍档案管理 第八章地用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用行政管理概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四节土地用途管制 第五节土地管理 第九章地价行政管理 第一节土地价格行政概述 第二节土地市场交易价格行政 第三节土地价格评估行政 第十章地税行政管理 第一节地税行政管理概述 第二节我国现行的地税管理制度第三节我国土地税制改革 第十一章土地行政法规 第一节土地行政法概述 第二节土地行政执法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与执行

第五章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协调与监督 第一节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和类型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所谓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行使政府职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法拟定并抉择;方案的过程,它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各项运行职能的基础。决策与"抉择"不同,前者有"多个系统参加,后者是由享有法定权限的行政首长所做的,二者不可混同。(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传统决策(经验决策)和现代决策(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全凭领导者的主观经验和判断来做决定;科学决策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和程序,来分析事物,作出决定。 2·按照程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频率或间隔重复进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为解决不经常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所进行的决策。 3·依据决策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稳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型决策是末来自然状态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指决策方案面临多种自然状态,而决策者难以确定其出现的概率,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决策。这是不稳定条件下的决策。 二、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以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为核心,行政信息系统、行政咨询系统。行政决策审批系统为辅助,既密切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也称“行政决策中心”或“政府首脑机关”。它是确定行政决策目标,领导和组织整个决策活动,进行方案抉择,并承担全部决策责任的领导集团。其任务主要是“断”。 (二)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指为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收集、加工、整理并传输全面、及时、准确、适用信息的信息服务机构,它是由行政决策的信息处理成员、电子计算机及其他传输工具组成的人一机系统。它在行政决策组织体系中属"神经系统"。 (三)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也称“思想库”、“智囊团”、“脑库”等。它是由研究咨询人员组成的官方或非官方专门从事智力开发,协助决策中枢系统进行正确决策的辅助性机构。其任务主要是“断”。 (四)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 这是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之上或之外的有权机构组成的,依法对行政决策的有效性进行审批控制的组织体系。当前我国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有: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三、行政决策过程 (一)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二)拟订备选方案 (三)方案分析、评估 (四)抉择方案 (五)试点检验,修正完善方案 第二节行政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