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Ron VAN OERS & 周俭 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Ron VAN OERS & 周俭 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Ron VAN OERS & 周俭 撰)

■ Introduction

In 2003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rang the alarm bells as the number of conflicts arising from urban development projects being executed in historic cities inscribed onto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wa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t experienced how in practically all parts of the world,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local governments were struggling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urban conservation as put down in international Charters and Conventions, while aiming to secure the necessary investment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Recognizing that this dilemma involved all historic cities, not only

those of World Heritage status, the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relegat-ed this issue to UNESCO so that it could muster the broadest possible international support towards finding a solution fit for all cities of heri-tage-value.

Starting in 2005 and lasting for 6 years, UNESCO facilitated and coor-dinated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 initiative, a policy process to review and updat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concluded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by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on 10 November 2011, a ‘soft-law’ to be implemented by individual Member States on a voluntary basis.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an updated heritage management ap-proach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layering of values present in any historic city and the need to integrate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for the analysis and planning of the urban conservation process, in order not to separate it from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ity – in other words, the HUL approach seeks to reconnect historic quarters with the new city, urban conservation with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socio-economic dynamics that are present in any contemporary city.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s an approach to identify city value as a continuum in space upon continuity of time. HUL, therefore, can be both a perspective and a valu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a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ce. It can be used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tech-nical methods and diverse managerial system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management of various space rang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 to historic districts, historic blocks, historic cit-ies and centers, and all other space management regarding evolution of city.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in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在亚太地区的实施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11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作者/ Ron VAN OERS1 周俭2 Written by Ron VAN OERS ① and ZHOU Jian ②

■ 简介

随着世界遗产城市纷纷开展各自的城市开发

项目,一系列与保护相关的矛盾和冲突也呈上升

趋势。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就此敲响了警钟。

几乎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的地方政府都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

他们必须坚持国际章程和公约的原则要求,实施

城市保护;另一方面还要为城市更新和发展争取

必要的投资。在意识到所有历史城镇,而不仅仅

是那些拥有世界遗产地位的历史城镇,都面临这

样的问题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此议题提交至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寻求最广泛的国际支持,希

冀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具有遗产价值的城镇的解

决方法。

自2005年起及此后的六年时间,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协调下,历史性城镇景观

(HUL)项目行动启动,这是一个对现有遗产保

护国际导则进行审议和更新的政策化过程。2011

年11月10日,《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为这一过程画上

了圆满的句号。《建议书》也成为各成员国在自

愿基础上实施的“软性法律”。

历史性城镇景观(HUL)是一种更新后的遗

产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承认并确认任何历史城

镇都具有层级积淀的价值,并需要结合不同学科

对城镇保护过程进行分析和规划,从而在现代城

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避免这些价值被分离。换

言之,HUL方法寻求的是在所有的当代城市中,

历史街区和新城、城市保护和城市发展,以及不

同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联系的重新构建。

HUL是一种对城市空间从时间连续性的角

度对空间连续性的价值甄别,其背后的形成机制

是HUL方法的关键所在。它既是一种识别角度,

也是一种价值观,同时又是一种空间形成的机制。

它可以用来建构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多样化的管

理机制,其应用的空间范围包含但不限于历史街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副主任

2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主任

①. Ph.D., Vice Director of WHITRAP Shanghai

②.Profes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Director of WHITRAP Shanghai 图1:随着中国的大兴土木,我们该如何确保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几千年来的特色和形象得到保留而不被破坏?

Figure 1: With the current building boom in China, how can we guarantee that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cities, which have been built up over centuries, is retained and not destroyed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 R. van Oers/WHITRAP

November 2011 requested the Mem-ber States to actively engag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new stan-dard-setting instrument and to take appropriate steps to:

?Adapt this new instrument to their specific national context ?Disseminate it widely across their national territories

?Facilitate implementation through formulation and adoption of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monitor its impact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istoric cities.

To assist the Member States in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WHITRAP has estab-lished a multi-year HUL Research Programme that will draw upon regional,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expertise in the fostering of cooperation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HUL approach,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communication of wise practices to stakeholders and civil society.

From October 12th to 13th 2012, the representatives from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s well as special-ized agencies working with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had been invited to Shanghai for att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organized by WHITRAP. Institutes represented included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and Archaeology Department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ACH), the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Beijing,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n Nanjing, the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of T ongji University in Shanghai, the UNESCO Cluster Office in Beijing, UNDP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ICCRO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Rome (Italy), the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in Jeru-salem (Israel),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I – Sorbonne in Paris (France), the Brandenburgische Technische Uni-versit?t in Cottbus (Germany), and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The two-day programme includ-ed two major topics: a) definition

区、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和历史中心,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与一个城市演变有关的空间管理。

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要求各成员国积极参与这种新的标准制定方法的实施,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使该新方法适用于各自特定的国内环境;

·在各自领土范围内进行广泛传播;

·制定和通过支持性的政策,促进其实施;

·监测新方法对历史城镇保护和管理产生的影响。

为协助亚太地区成员国对该方法的实施,我中心(WHITRAP)成立了一个多年期的HUL研究项目,利用地区、国际和交叉学科的知识,建立合作网络,从而促进HUL方法的深入发展和运用,以及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

2012年10月12日至13日,在我中心主办的首届“历史性城镇景观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从事HUL方法研究的专业机构的代表应邀参会,包括: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北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意大利罗马)、贝扎雷艺术与设

计学院(以色列耶路撒冷)、巴黎第一大学-索邦大学

(法国巴黎)、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德国科特布斯)、美国规划协会(美国华盛顿)。会议聚焦于两大议题:1)HUL的定义,特别是对其定义的主客观性,及其中文的恰当解释与翻译;2)HUL方法的三重目标:管理变化、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建立城市保护的良性循环。

■ HUL研究项目

在今后三年内(2013-2015),我中心将开展调研并制定以下活动及内容:

1. 理论和最佳案例框架;

2. 在地方层面运用HUL方法所需的工具手段;

3. HUL在亚太地区试点城市的运用,以及经验成果汇总。

理论和最佳案例框架

研究的关键环节是HUL在不同社会以及非西方社会的恰当解读。类似于术语 “文化景观”遇到的困难,在亚洲语境内,“景观”往往具有一种先验式的文化构建概念,因此众多专业人士和社区团体对历史性城镇景观的术语概念及其意义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向亚太地区的地方政图2:中国湖南省洪江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商城。三千多年来,商人在这里经营贸易。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试点城市,洪江市将获得技术培训和管理方面的支持,为其独具的城市文化和遗产的利用设计和制定一套城市更新的计划。

Figure 2: Hongjiang, Hunan Province, is labeled as the No.1 ancient commer-cial city of China, where over three millennia merchants ran their businesses and conducted their trades. Selected as Pilot City for the application of UNE-SCO's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technical training and manage-rial assistance will be provided to design and develop a urban regeneration scheme for the city utilizing the city's unique urban culture and heritage.

图3:中国苏州南部的同里水乡古镇是一个迷人的历史城镇。将在这里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确定符合同里建筑和城市特征的最适宜的城市更新项目设计方案。

Figure 3: Tongli water town, south of Suzhou, is a charming historic city, where UNESCO's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will be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design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 that will be in harmo-ny with this city's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character.

3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 particular 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in its interpretation and a proper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term; b) three-fold Objectives of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quality of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for local communities; and a virtu-ous cycle in urban conservation.

■ The HUL Research Programme Over the coming three years, from 2013 to 2015, the following activities will be investigated and developed: 1.Theory and Best-Practice Frame-work

2.Required T oolkit for Application of the HUL Approach at the Local Level

3.Application of HUL in selected Pilot Cities with integration of lessons learned into framework of recommendations.

Theory and Best-Practice Framework One of the critical aspects to examine concerns the proper interpretation of HUL in diverse, non-Western societ-ies. Deriving from similar difficulties with the term ‘cultural landscape’, as ‘landscape’ in the Asian view for in-stance is a priori a cultural construct, the term and meaning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remains confusing for many professionals and commu-nities. For any follow-up as regar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UL in local contexts, therefore, a thorough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and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for local authorit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is mandatory.

Required Toolkit for Application of the HUL Approach at the Local Level The 2011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distinguishes four types of tool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UL: civic engagement tools; regulatory systems; knowledge and planning tools; financial tools.

Civic engagement tools should educate a diverse cross-section of stakeholders and empower them to identify key values in their urban areas, develop visions, set goals, and agree on actions to safeguard their heritag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se tools that constitute and integral part of ur-ban governance dynamics, should facilitate intercultural dialogue by learning from communities about their histories, traditions, values, needs, and aspirations and by facil-itating the mediation and negotia-tion between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groups.

Regulatory systems should include special ordinances, acts, codes or decrees to conserve and manag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ompo-nents of the urban heritage, includ-ing thei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systems should be recognized and reinforced as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Planning tools should help protect the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material attributes of urban heritage. They should also allow for the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diversity, and provide for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chang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of urban spac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should be used to support sustainability and continuity in planning and de-sign.

Financial tools should aim to im-prove urban areas while safeguard-ing their heritage values. They should aim to build capacities and support innovative income gener-ating development rooted in tra-dition. In addition to government and global funds from international agencies, financial tools should be effectively employed to foster pri-vate investments at the local level.

Application of HUL in selected Pilot C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ite Selection

The selection of pilot cities will be based on: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and needs over the next 3 years;

?local Government buy-in and commitment to follow up on the outcomes of the research and tech-nical advice provided;

?site condition (state of conserva-ti on) and potential for improvements.

府透彻地解释和解读文化景观和历史性城镇景观都是绝对必要的过程。

在地方层面运用HUL方法所需的工具手段

2011年《关于历史性城镇景观的建议书》明确了HUL实施所需的四类手段:公众参与手段、监管制度、知识和规划手段、财务手段。

公众参与手段应让各部门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并赋予他们权力,让他们能够查明其所属城区的重要价值,形成反映城区多样性的愿景,并确立目标,就保护其遗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达成一致。作为城市治理动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手段应通过借鉴各个社区的历史、传统、价值观、需求和向往来达成,同时应促进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和群体间的调解和谈判,为文化间对话提供便利。

监管制度应包括旨在维护和管理城市遗产的有形和无形特征,包括其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的特别法令、法案、准则或法规。必要时应承认和加强传统和习俗。

监管制度应包括旨在维护和管理城市遗产的有形和无形特征,包括其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的特别法令、法案、准则或法规。必要时应承认和加强传统和习俗。

知识和规划手段应有助于维护城市遗产属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这些手段还应考虑到对文化意义及多样性的承认,规定对变化进行监督和管理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城市空间的质量。同时应利用遗产评估、社会评估和环境评估来支持规划和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财务手段应旨在改善城市区域的同时维护其遗产价值,以及加强能力建设和支持植根于传统的、能创造收入的创新发展模式。除了来自国际机构的政府资金和全球资金,应有效利用财务手段来促进地方层面的私人投资。

HUL在亚太地区试点城市的运用

?试点城市的选择

城市的选拔将基于:

?今后三年有保护和发展的需求;

?地方政府认同,并承诺持续运用研究成果及所提供的技术建议;

?当地状况(保护状况)和发展潜力。

?选址特征及项目目标

理想情况下,项目选址将广泛涵盖各种类型的城镇区域:从完整性和原真性均得到完整保护的乡村和古镇,到大都市内仅有有限保护范围同时又面临巨大发展压力的城市历史区域。原则上应关注两大类:1)保护已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可利用HUL方法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加以补充和完

? Site Characteristics & Project Ob-jectives

Ideally a wide and diverse array of urban sites is to be selected, ranging from clearly demarcated protected towns in a rural landscape, with full integrity and authenticity, to historic urban areas as part of metropolises, which are under severe development pressures and with only limited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In principle two categories shall be looked at: a) sites where con-servation efforts have been going on for some time already and where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can serve as a control mechanism to complement and strengthen activi-ties; and b) sites where little has been done and where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aims to establish a change in existing attitudes and re-gimes.

? Content of Research Programme on HUL

1. to develop a basic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space management based on spatial data;

2. to integrate HUL approach with urban planning based on evaluations of the planning results from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of different types;

3. to develop a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urban governance based on analysis on the policies and ideas of urban develop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policies of the city at dif-ferent stages in history;

4. to develop different types of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actual develop-ment demands of different cases as demonstrations.

? Time Line of Research Programme on HUL

?2013 Outcomes: developing site selection criteria; establishing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local authorities; developing training courses and workshops on HUL for local authorities; establishment of a web-portal for HUL.

?2014 Outcomes: integrating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in local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frameworks; and broadening of constituencies in the conservation planning process.

?2015 Outcomes: management frameworks and technical assistance in application of HUL provided to city authorities; strengthening of lo-cal capacities to implement 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nd apply the related ap-proach.

Integration of Lessons Learned into Framework

?Programme Evaluation

In 2016 an overall stock-taking will be conducted, also as part of the research programme evaluation by Tongji University’s Advanced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Outcomes and Outputs (i.e. specialized guidelines, consultancy and research reports, peer-reviewed academic papers, and training manuals) assembled into an overall Advisory Report.

?Final Reporting back to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All this will become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report to UNESCO’s General Conference, which has asked at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Recom-mendation to be informed of the countries and cities that have been working with this new instrument, its usefulness and the results. The report is due for October 2017, with regular updates before that to its Executive Board.

■ Expected Outcom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ap-proach in the Asia and Pacific context developed, implemented and diffused among cities and regions;

?Capacity of urban managers, plan-ners and professionals in the region enhanced and strengthened, and thereby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ies put into a more sustainable di-rection;

?Partnerships with and between the public, private and civic sectors es-tablished and nurtured. WHITRAP will inform and update you on a regular basis as regard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L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rough newsletter and web-site.

善的地区;2)尚未开发,且可利用HUL方法完成现有观念和制度转变的地区。

?HUL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

?运用空间数据,提出空间管理的基本技术框架;

?对既往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规划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整合HUL的城市规划;

?对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政策和发展理念、管理体系和管理政策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治理的管理框架;

?针对不同案例的现实发展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示范性实验。

?HUL研究项目时间表

?2013年度成果:制定选址标准;与地方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地方当局开设HUL培训课程和研讨班;开发HUL网页。

?2014年度成果:HUL方法在地方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框架内的整合;以及保护规划过程中参与团体范围的扩大。

?2015年度成果:向城市当局提供HUL 应用方面的管理框架和技术支持,地方实施HUL及相关方法应用能力的增强

经验成果汇总

?项目评估

2016年将进行整合盘点,同时作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研究项目评估的一部分,将成果和结果(如指南、咨询和研究报告、业界学术论文和培训手册)汇总成一份全面的《咨询报告》。

?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的最终报告

上述所有行动将汇成一份综合报告,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新的《建议书》通过伊始,大会已要求向其通报从事该新方法的国家和城市、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结果。该报告的截止期限为2017年10月,此前,需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提交报告的更新进展。

■ 预期成果和实施策略

?HUL方法在亚太地区得以制定、实施并在城市和地区间传播;

?地区内的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和专业人士的能力得到加强,由其制定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公私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得以建立和维系。

我中心将通过简讯和网站定期对外公布并更

新HUL

在亚太地区实施和发展的进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练习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选择题 1.1999年,北约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打出手,发动了代号“盟军行动”的持续性大规模空袭。这表明( ) A.世界局势呈现多极化趋势 B.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人类和平 C.苏联的解体使美国步入全盛时期 D.世界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2.小马同学阅读了《科索沃战争启示录》一书后,对科索沃战争被称为“非接触性战争”的原因还没有搞清楚。请你从下列叙述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以帮助他理解上述概念( ) A.国际社会没有介入 B.南联盟对科索沃实施大规模空袭 C.美国与科索沃不接壤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施大规模的空袭 3.某班开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军同学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其中不准确 ...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美苏冷战 C.多极化趋势 D.科索沃战争 4.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在①②两处应分别填入( ) A.《开罗宣言》、多极化趋势 B.《九国公约》、全球化趋势 C.《慕尼黑协定》、全球化趋势 D.《九国公约》、多极化趋势 5.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的时间是( ) A.1955年 B.1956年 C.1961年 D.1973年 6.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的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C.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 D.欧洲联盟的成立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了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帝国主义创造出了殖民统治的新理论,建立了新的世界体系。 材料二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政治的力量。 材料三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迎接“多极合作时代”的到来》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新的世界体系”指的是哪一体系? (2)材料二中杜鲁门的演说,说明美国即将对苏联采取什么政策。为了配合这个政策的实施,美国主导成立了什么组织?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第一课时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5.2-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案例 学校名称:乌丹五中 课程名称:化学 内容主题: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谷振辉 教龄:17年

附件一:《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学号:设计者:谷振辉问题一、连线 金刚石黑色冶炼金属 石墨吸附性做鞋油 活性炭坚硬做干电池里的电芯 炭黑还原性做钻头 焦炭导电性冰箱里的除臭剂 问题二、有人说:“C60与C-12、C-13等都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那么从书写形式上、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说出你的观点与同伴交流。 问题三、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由此你判断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在化学变化中得失电子情况(),那由此推测出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是()[填稳定、活泼等描述词语]碳燃烧的产物一定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问题四、在一个燃着的通风良好的煤炉中,上面有浅蓝色的火焰,我们知道这是一氧化碳在燃烧,这些一氧化碳是怎样生成的呢? 我的问题是:

附件二:《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者:谷振辉 一、填空题: 1.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 );( )可以做防毒面具的 滤毒剂;石墨可用作高温工作下的机器中的润滑剂,反映出石墨具有( )性,( )性,( )性。 2、请用相关内容的序号填空: A.冰箱的去味剂 B.切割玻璃 C.干电池电极 D.作燃料 E.制油 墨 (1)金刚石硬度大可用来 (2)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 (3)石墨的导电能力好可用来作 (4)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 泼可用来 (5)碳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可用来 3、(1)碳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燃烧,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两个反应的基本类型都属于 ,且反应过程中都 (填“放” 或“吸“)热。 (2)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反应,反应过程中 (填“放”或“吸“) 热。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式不同的是( ),不属于同种物质的是( ) A 、水和冰 B 、氧气和臭氧 C 、金刚石和石墨 D 、红磷和白磷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 、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 、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式 3 “扬州八怪”之一绘制的清代字画至今仍不退色,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 、具有可燃性 B 、在常温下稳定 C 、具有氧化性 D 、具有还原性 4、科学家发现了C 60这种物质,下列有关C 60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 60是一种单质 B.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0 C.它的化学性质与金刚石相同 D. C 60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5.在一通风良好、燃烧正旺的煤炉中,通常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 ) A 、C+ O 2CO 2 B 、2CO +O 2 2 CO 2 C 、C+ CO 22CO D 、2C+ O 2

第10章_经济一体化:关税同盟与自由贸易区

第 10 章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贸易创造关税同盟
经 济 一 体 化 :
贸易转移关税同盟 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 静态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益 经济一体化尝试的历史
1

本章关键术语
◆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联盟 ◆贸易创造 ◆贸易转移
2

国 际 贸 易 政 策 经 济 一 体 化 :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10.1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 economic integration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 通过谈判或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 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最终 实现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实质:有区别地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 的商业政策
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https://www.360docs.net/doc/838114432.html,
3

国 际 贸 易 政 策 经 济 一 体 化 : 关 税 同 盟 与 自 由 贸 易 区
2、经济一体化类型 经济联合的紧密程度 (1)特惠贸易协定 ( preferential trade affangements ) ◇参加协定的成员国之间提供比与非成员 国贸易更低的贸易壁垒。最松散的形式 (2)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 ◇特点: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但 对非成员国仍保留各自贸易限制 ◆原产地证明极为重要
经济贸易学院 蒋兴红 jxh_jm@https://www.360docs.net/doc/838114432.html,
4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冷战”后的世界 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练习 北师大版

第15课“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超级大国——美国 1.超级大国 (1)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美国地位的上升有很大影响。

(2)概况:“冷战”后的美国,具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2.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1)核心思想:仍与“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一脉相承,即维护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塑造世界。 (2)具体表现: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出浓郁的霸权主义 色彩。21世纪初以来,美国不断为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际问题所困扰。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此同时,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多强的力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并都根据新形势调整了对外战略,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因此,美国难以建立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知识点2 欧盟与日本 3.欧盟 (1)背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西欧只有进一步深化联合才能更强大。 (2)成立:1991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签订《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共体改称欧盟。 (3)影响:欧盟成员国之间相互依存、不断合作,通过一体化建立的协商合作机制解决了许多矛盾,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从欧共体到欧盟,其发展不仅表明欧洲一体化向纵深迈进,而且更显示出欧盟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4.日本崛起 (1)经济方面: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居发达国家前列。 (2)政治方面:日本还试图进一步推进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军事方面:日本为了加快向“军事大国”迈进,军费支出不断増加,引起周边邻国的不满和警惕。日本国内始终有一股势力不愿承认对华侵略战争的罪行,始终把中国作为潜在的对手和敌人,力图获取日本在东亚的“正常”优势地位。 知识点3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兴起

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第四节、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盟的经济和贸易状况,要求其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东盟的国际关系,使东盟能 够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并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积极最有力的促进力量。 东盟的经济规模有限,实力单薄。1996年,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300亿美元,仅占世 界的2.65%,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2.6%,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9 .2%相比较,差距悬殊。东盟如此单薄的经济实力,使其不能进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强 手之列,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难以有效保护其各成员国的利益。 东盟内部贸易比重低,相互经贸联系不强。东盟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时不短。但由于 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东盟内部贸易比重现仅为20%左右。相当于欧盟内贸比重的1/3,不 足历时四、五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贸比重的1/2。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资和技术,但东盟所需外资和技术的绝大部分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东盟各成员国相互 间的 融资所占比重是极小的。东盟如此薄弱的内部经济和贸易联系,使其难以实践有力地维护和 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宗旨。 由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东盟要在自身的范围内消除其经济规模不大,内部相互贸易 比重低的缺憾是极其困难的,甚至简直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会是如此。而东 盟通过与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地区组建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即可轻而易举的消除东盟的 上述缺憾。如果由东盟10国与东亚的其他国家、地区,如日本、中国、韩国、香港、台湾等 成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超过欧盟,内部相互贸易额所占比重可以超 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1/3左右的贸易市场在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东盟所需外资 的80%左右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目了然,东盟要消除其经济规模小,内贸比 重低的缺憾,稳定和扩大其外贸市场,保证其所需大量外资来源的稳定,都需要建立东亚经 济一体化组织。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不成功或成效甚微的。 历史将继续证明今后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也是不遂人愿的。南南型经济一体化固 有的缺陷决定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和成效只能如此。东盟是南南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南南型经济一体化的缺憾已在东盟身上得到验证。东盟及其各成员国要丢掉其南南型经济 一体化的缺憾,只有吸收经济发达国家加入其组织,或与经济发达国家组成新的经济一体化 组织两种可能的选择。东盟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东南亚各国中无发达国家(新 加坡

亚太经济一体化路径浅析

亚太经济一体化路径浅析 摘要:2015年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的第26年,距离实现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缩小亚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实现全面发展的茂物目标第一个时间表到期也已经过去了5年。但是,发达国家2010年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和开放的目标仍未实现,实现发展中国家贸易投资的自由和开放第二个时间表也即将在2020年到期。APEC虽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具有宏大而又极富前瞻性构想,但是却得不到有效执行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缺少一个统一的开放过程具体设计和标准,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①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这一APEC长期目标的路径仍在亚太区域内存在着很大争议,区内一些国家为在亚太经济合作中把握主导权也出现了激烈的争夺。 关键词:APEC;FTAAP;TPP;RCEP;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亚太经济区 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是在二战后逐步形成的。二战后美国成为全球经济霸主,也成为亚太地区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重要主要来源。亚太地区战后突出的经济表现和区内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美国的经济转型转型密不可分,东亚的后起经

济体在冷战格局形成后凭借地缘优势成为美国主要的制造业转移对象。不仅如此,美国还以投资、援助计划、借债的方式向这些经济体大量注资,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除产业转移之外,美国还通过对东亚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和实施较低的关税增强了贸易联系。美国的消费品需求随着制造业的转移越来越依赖于东亚的供给,美国与东亚地区的贸易额在90年代初期超过了其与传统贸易伙伴欧洲的贸易额。日本在完成经济腾飞后对东亚地区的投资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后对中国及东南亚的投资更促进了美国和东亚地区之间跨太平洋的紧密经济连接的形成,亚太地区逐渐形成“美国消费,东亚生产”的相互依赖模式。 二、亚太经济一体化现状 (一)区域内各类FTA 交叉重叠 亚太区域内各国经济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地增强,区域性利益产生并不断扩大,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亚太经济合作与开放越来越成为区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共识。在这种需求之下,APEC作为一个跨层次和跨区域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成立,除美国和东亚之外还包括了来自拉丁美洲和澳洲的经济体,它以促进亚太地区的市场开放与经济合作为目标,也为此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茂物宣言》,提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在2010和2020年前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与开放。APEC成员国家和地区共占据

ahj_0504_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第九章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毫无疑问贸易保护对世界福利是一种损害,但如何才能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呢?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指出,寄希望于各国自觉采取单边贸易自由化是行不通的,必须各国达成共识,一起采取行动,才能最终实现自由贸易。但是根据博弈论的观点,国家数目越多,达成合作结果就越困难,反之当国家数目较少时,就比较容易达成合作。从实践看,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都在消除贸易壁垒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两个重大发展趋势,一是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推动下,多边贸易自由化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与深化;二是以优惠性的贸易协议或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arrangement)为宗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发展势头迅猛。两相比较,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可以更快地实现局部的自由贸易.但这种作法与多边贸易自由化不同之处是,具有歧视性或排他性。本章我们着重介绍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相关理论,关于多边贸易自由化的情况将在下一章介绍。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五种形式,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一、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但是它严格地将这种贸易待遇限制在参加国或成员国之间。 自由贸易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妨碍各成员经济体针对非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或第三国)采取其他的贸易政策。因此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 123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案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威胁着世界安全。 过程与方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认识到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 对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 一、新课导入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世界格局虽然尚未形成,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样的新特点?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作出了哪些努力?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引导学生回顾:两极格局是如何形成和结束的。教师补充说明: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终结。教师过渡: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形势是怎样的呢?学生阅读回答: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教师提问:当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地区冲突、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高科技军备竞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2.学生阅读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的资料,提问:美军轰炸“南联盟”和占领伊拉克等军事行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恶劣影响?学生思考回答: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师讲解: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路径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摘要:近年来,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日渐活跃,各种类型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迅速扩散,“意大利面碗”效应出现,建立统一的一体化组织的诉求呼之欲出。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中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相互较量。2010年日本举行的APEC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2014年11月份在中国举行的APEC会议提出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并通过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如何在TPP和RCEP 的博弈中实现亚太自贸区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FTAAP;TPP;RECP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上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席卷全球,亚太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后来居上。截至2015年2月底,亚太成员国内部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50个。一体化协议错综复杂而缺乏统一的标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日渐步入“意大利面碗”的泥潭而举步维艰,APEC作为松散的组织,缺乏约束性,试图通过APEC升级为FTAAP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通过美国主导的TPP或东盟主张中国支持的RCEP来实现APEC提出的FTAAP成为实现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亚太经济贸易发展的优选路径。 1.美国主导的TPP TPP于2005年由新西兰、智利、文莱和新加坡发起成立,随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的加入而迅速扩张,旨在建立高标准、综合性的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所涉及领域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劳动标准、金融服务、技术壁垒等。采用负面清单形式,完全的一揽子协议,进入门槛较高。 2.东盟主导的RCEP RCEP由东盟发起,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支持并参与的旨在原有的一体化协议基础上,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合作。RCEP的谈判采用正面清单,所涉及领域主要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可以渐进式的税收减免来实现既定目标,门槛较低。 二、通往FTAAP:TPP还是RCEP TPP和RCEP被认为是走向亚太自贸区的实现路径,目前很多学者提出将TPP和RCEP进行融合从而建立统一的一体化协定。但是,TPP和RCEP在规则制定、条款内容、涉及领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TPP的高标准是RCEP所不能达到的,其负面清单形式会给RCEP部分国家带来冲击。目前加入TPP谈判的多是发达国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而RCEP的成员国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其谈判更多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趋势给各国带来机会,也提出挑战。它的存在使成员国之间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贸易壁垒。简单的来说,它的存在相当于给来自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国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发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加强合作,建立共同的商品贸易市场和生产要素贸易市场或是两者兼备的综合性贸易市场,实现商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并协调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相对区域外国家更加优惠的贸易、投资政策,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了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组织或国家集团。可以说各国经济间相互开放和融合的程度大大加深。但由于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达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如何趋利避害、争取主动,是各国应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影响、发展中国家、贸易壁垒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商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议,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场的人为分割和限制,以国际分工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效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果,把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 员国之间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实质上是成员国经济主权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这种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程度的区别,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经济结合程度的高低,从而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主权限制和让渡出来的部分,需要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管理及行使.因而在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一般都有一个根据条约或协议而组成的超国家机构,并赋予该超国家机构一定的权力和职能.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各成员国逐步向该机构让渡更多的经济主权,由该超国家机构行使更多的共同内部经济政策和一致的对外经济政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57年,法国等西欧6国签署条约,1958年条约生效,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正式成立,至今欧共体已有15个成员国。 2、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是在原美国、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基础上的扩大和延伸,自1994年1月1日开始生效实施。

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共37页文档

什么是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 关税同盟的主要特征关税同盟的主要特征是:成员国相互之间不仅取消了贸易壁垒,实行自由贸易,还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也就是说,关税同盟的成员除相互同意消除彼此的贸易障碍之外,还采取共同对外的关税及贸易政策。GATT规定,关税同盟如果不是立即成立,而是经过一段期间逐步完成,则应在合理期限内完成,这个期限一般不超过10年。 建立关税同盟的前提条件 1、已建立的关税同盟或签订的临时协定的缔约方对非同盟或临时协定参加国所实施的关税或其他贸易规章,大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建立同盟或签订协定前各组成领土所实施的相应措施的一般限制水平。 2、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订立临时协定后,各组成领土对非贸易集团或协定参加国的贸易所实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规章,不得高于或严于组成共同关税领土前所实施的相应的限制措施。 3、上述临时协定应订有在合理期限内成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和进程表。 关税同盟的排他性保护措施

关税同盟的排他性保护措施主要有以下各项: 1、减低直至取消同盟内部的关税。为达到这一目的,同盟往往规定成员国在同盟内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分阶段、逐步地从各自现行的对外关税税率,过渡到同盟所规定的统一关税税率,直至最后取消成员国彼此间的关税 2、制定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对外关税税率。在对外方面,同盟国成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调高或调低各自原有的对外关税税率,最终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税率;并且逐步统一各自的对外贸易政策,如对外歧视政策,进口数量限制等; 3、对从同盟外进口的商品,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提供国的不同,征收共同的差别待遇关税,如特惠税率、协定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普通优惠税率、普通税率; 4、制定统一的保护性措施,如进口限额、卫生防疫标,等等。 共同对外关税的建立的意义 1、它避免了自由贸易区需要以原产地原则作为补充,保持商品正常流动的问题。在这里,代替原产地原则的是筑起共同的“对外壁垒”,从这个意义上看,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的排他性更强一些。

东亚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

东亚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 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成为各个国家的必争高地,经济是基础,经济的霸权也会进而带来政治和军事的优势。区域一体化旨在促使各成员国在经济方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东亚国家一方面继续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要适应中国作为世界和地区贸易大国的崛起,他们面临着保持收入增长和减贫的严峻挑战,当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东亚一体化也应运而生。 不同于东亚一体化面临的外部问题,欧洲一体化更多的是为了消除战争的威胁。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而美国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争演主角,为了保障欧洲人的自身利益,欧洲一体化也在1951年正式开始。 一、机制差异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际是一条制度建设的道路,欧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超国家机构,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欧盟还将政体改革提上日程,谋求增强自身的合法性,2009年底《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选出了具有“欧洲总统”性质的理事会常任主席,欧洲一体化也进入了新的纪元。 与欧盟的超国家性质相比,东盟更像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组织,东盟成立20多年之后,东盟首脑会议在1996年才开始固定化和经常化,而所谓的“东盟10+3”更多的意味是3个“10+1”,中日韩三国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东亚三国并没有为东盟各国带来更实质的利益。相较之下,APEC实际上属于半官方性质的政府间论坛。 二、本质差异 欧盟可以颠覆地理版图而联结紧密,根源在于欧洲各国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文化积淀,因此无论风土人情、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传统都有极大的同质性,而且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选择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选择-经济学阶梯教室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选择 点击数:【字体:小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一位外交官把实现东亚经济共同体这个目标比作“梦想桃花源”——渴求是强烈的,但企及的道路却是艰难的。人们设想出了很多路径,却发现没有一条容易行得通 “当我将几十厘米厚的EPA行动计划放在小泉首相的面前时,他发出了‘哎呀’的惊叹声。”这是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在国会演讲时提及的一个小细节,这是在2006年3月。5个月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于8月23日作为日本政府代表,向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与中日韩和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10+6”自由贸易区(FTA)。这是一个包括了日本以往所有的EPA设想、旨在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一揽子”计划。 日本的东亚EPA构想 事实上,早在2002年,日本就在东亚地区启动了EPA谈判。所谓EPA(Economic Partner Agreement,经济伙伴协定),简单说,就是日本政府提出的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以“日本—新加坡EPA”——日本EPA计划中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为例,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还包含投资规则、服务贸易规则、人员自由移动以及资本市场的共同规则,甚至规定了日新贸易、投资以日元标价、结算的规则。概括之,EPA是促进合作以及经济活动能够达到一体化的范围较广的一种协定。 日本的EPA计划,将包括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拟议中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31亿人,涵盖全球半数人口,将超过欧盟加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约国的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近1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4,逼近美国12.5万亿美元的规模。 根据这个行动计划的战略步骤,日本将争取于2007年3月与东盟、印度尼西亚达成EPA 协议,于2007年前争取与越南、文莱、印度以及澳大利亚开始EPA谈判;同时争取在2008年后研究日中韩自由贸易区,缔结一个高水平的EPA;最终努力于2008年开始东亚EPA谈判,争取在2010年达成协议。 自2002年,日本与东亚国家的EPA谈判一直在进展之中(表略)。 从EPA具有的更广泛内容来看,日本之所以选择EPA而非简单的FTA,是因为EPA所涵盖的投资、服务贸易、人员自由移动以及资本市场等新领域,正是日本具备优势的领域,这将有利于日本在EPA缔结过程中,获得在这些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从而在东亚自由贸易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从EPA谈判进展表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安排与之谈判的国家先后次序很有“讲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研究员对《商务周刊》解释说,日本选择新加坡作为第一个“突破口”,是因为“后者完全是一个城市化的国家,双边不存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的问题”,这对日本这个农业保护方面极其敏感审慎的国家来说,无疑是缔结EPA的首选。而此后展开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进行谈判,用张季风的话来说,则是“与中国赶跑‘与东盟经济关系合作’”的结果,因为在2001年11月,中国宣布在未来10年内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一举动让日本大为吃惊,所以在随后的几年内,日本将与东盟的EPA 谈判放在了其“经济外交”政策的首位。 日本与中国的EPA谈判日程在所有东亚国家中被日本放在最后。“这不仅仅是因为中日

2020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冷战结束后的世界6.21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提升检测新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6.21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提升检测 1.近年来,美国以“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等为名,把大量先进武器布置到亚太地区,将军舰派到我国南海进行挑衅,并以各种名目公开无端指责中国。美国的这些行为说明() A.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B.冷战已经结束 C.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D.国际恐怖主义横行 2.《后美国世界》中写道:“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其中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区域集团化 B.政治多极化 C.经济全球化 D.技术信息化 3.“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倒塌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势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4.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人口数量 B.经济实力 C.资源数量 D.军事实力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从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实质是() A.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国家民族意识再次觉醒 C.霸权主义政治受到制约 D.国际力量的多元化 6.下图是某教师在讲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所画的简图,图中“E”是指()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印度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为不断推进东亚各国各地区间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并最终实现其经济一体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勇于开拓和创新。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主要是为应付来自区外竞争的冲击和威胁,因此其一体化集团内部必须实行紧密联合和较严格的制度安排,由此 正确√ 也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排它性。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在整个东亚的“10”、“10+1”、“10+3”、“1+1”乃至APEC等合作机制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这 正确√ 类矛盾和协调好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推进。 A. 正确 1 / 21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从总体上看,东亚大多数国家内需充足,因此东亚各国不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部经贸合作。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5. 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是简单并列的. 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6. 东亚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导致了目前其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合作机制必然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的特点。正确√ 2 / 21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应付来自区外竞争的冲击和威胁,例如东亚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比之下,欧共体则更具有开放性。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共同协定和一定的组织形式,来逐步实现其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间无阻碍的自由流动,以及 正确√ 实行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 21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亚洲地区、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应当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需要慎重考虑,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我国所造成的利害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到目前为止,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有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合作组织等。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未取得明确而一致的说法,因为区域一体化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演变,区域一体化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浅析它的定义。区域一体化是指特定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谈判(或协商)建立某种制度性(或非制度性)合作机制,发挥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行经济的联合与融合,达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最终形成从分立的经济到一个统一的经济的过程或状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主要依靠三条途径:一是不断深化、升级现有形式;二是扩展现有集团成员;三是缔结新的区域贸易协议或重新启动沉寂多年的区域经济合作谈判。 东亚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洲的亮点。从1992年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即在2008年通过实施有效优惠关税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1997年底又举行首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即建立“10+3”合作机制),将合作从东盟扩展至东亚地区,从而正式启动东亚合作进程。2002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将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10+1”模式业已形成。 其他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南部非洲发展协调会议成员国首脑会议于1992年签署关于建立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条约、宣言和议定书三个文件,正式将该组织更名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优惠贸易区”首脑会议于1994年批准把优惠贸易区转变为共同市场的条约,宣布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简称“东南非共同市场”)正式成立。“欧盟”的诞生、欧元的启动以及欧盟实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使得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外引人注目。“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正式成立以来,美国设想把其范围扩展到拉美,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南北美地区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不过,前不久阿根廷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关于此项动议的谈判无果而终。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的贸易部长也于2001年签署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一体化的政府间框架协议,并于2002年正式签约。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学教案 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 ) A.多极化趋势加强 B.稳定的世界格局已定型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2.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长时间的轰炸,这一事 实表明 ( ) A.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 B.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进入新旧交替时期,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多强”是指 ( ) 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④俄罗斯⑤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4. 在1970—1980年间,联合国安理会应其成员国要求召开了129次会议,其中有111次会议是不结盟国家提议召开的。在一国一个表决票的联合国大会,不结盟 运动国家所拥有的表决票超过总数的1/2,接近2/3多数,这对联合国大会各项决议的通过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上述材料表明 ( ) A.不结盟运动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B.美苏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不结盟运动成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 D.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兴起

5.“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冷战消失”的标志是什么?“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3)对材料二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的形成造成威胁的因素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4)面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特性和主要用途,认识几种无定形碳及其主要用途。 (2)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系。 (3)知道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4)认识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和一氧化碳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 (5)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使用煤炉的安全知识。 (6)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的辨证关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2)通过对C60、碳钠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

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4)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性与用途之间联系,碳及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对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性质不同的理解,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教学设想:本课题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出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采用分析归纳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图文并茂,使知识活动化,给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阅读指导——点拨释疑——总结归纳 设疑——释疑——小结应用 学法:自主学习法、体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刀、玻璃、碳棒、导线、铅笔、灯泡、电池、无定形碳、防毒面具,手套等。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为什么说氢气是洁净、理想的高能燃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